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4)

1. 傷寒

總括,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涕,氣粗身熱是傷寒。

脈法,《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浮澀而緊為傷寒。

傷寒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傷寒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並胃膽,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細沉微緩,脈症先將表裡看。

白話文:

怎麼判斷是傷寒還是傷風?傷寒的脈搏緊澀,傷風的脈搏浮緩。傷寒怕冷,傷風怕風,傷風自汗,傷寒不汗。陽氣屬於膀胱、胃和膽,陰氣居於脾、腎,並連肝。脈搏浮長、弦細、沉微、緩慢,先看脈象辨別表裡。

凡論脈息,若早晨小,至晚反大,病為未愈;若早晨大,至晚反小,病欲愈。所謂大則病進,小則病退也。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日傳二經病名兩感,兩感於寒者則不免於死矣。第大人與小兒病原治法雖相去不遠,然用藥不可太熱,蓋小兒系純陽之體。仲景云:春氣融和,夏氣炎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

白話文:

《內經》說:人因受寒而生病,通常會出現發熱的症狀。即使發熱很嚴重,但如果只是單純的熱病,一般不會致命。但如果熱病持續多日,並且傳染到其他經絡,變成兩感(寒熱交雜)的疾病,那麼患者很可能就會死亡。

成年人和小孩的疾病成因和治療方法雖然相去不遠,但用藥時要注意不能太過燥熱,因為小孩的身體屬純陽之體。仲景說:春天的氣候溫和融洽,夏天的氣候炎熱,秋天的氣候清涼,冬天的氣候凜冽,這四種氣候是正氣的順序。冬季寒冷,萬物收藏,君子應緊閉門戶,以避免受到寒氣的傷害。如果不小心受到寒氣侵襲,那就稱之為傷寒。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受寒毒之氣,其即時而病者,頭疼身疼肌熱惡寒,此為正傷寒。(自批:傷寒一日在太陽,腰脊頭痛不可當;二日陽明胃家熱,目痛鼻乾眠不得;三日少陽傳膽經,胸脅疼痛耳聾鳴;四日太陰脾受病,腹滿咽乾傳裡應;五日少陰腎家病,口燥舌乾煩渴定;六日厥陰肝經盡,舌卷囊縮傳裡症。

白話文:

如果因受到四季天氣變化而生病的話,可以是:冬天受到寒冷的毒氣,如果立刻發病的話,症狀是頭痛、身體疼痛、肌肉痠痛、畏寒,這叫做正期傷寒。(自批:傷寒在太陽經期一天,就會感到腰、脊椎痠痛難耐;在陽明胃經期第二天,胃會有灼熱感、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在少陽膽經期第三天,胸脅疼痛、耳朵聾、耳鳴;在太陰脾經期第四天,肚子脹滿、吞嚥困難、飲食慾望不振;在少陰腎經期第五天,口乾、舌燥、煩躁、一直想喝水;在厥陰肝經期第六天,舌頭乾燥發縮、小腿肚肌肉收縮、症狀加重。)

)其不即時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致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於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但至春而發名曰瘟病,至夏而發名曰熱病。陽熱未盛,寒為所制,故病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制,故病為熱,此均謂之傷寒也。又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時而有其氣,病無長幼率相似者,此俗謂之天行是也。

白話文:

那些在冬天不是立刻生病的人,寒毒潛藏在肌膚之間,等到春夏陽氣生發,寒毒與陽氣在榮衛之間相搏,就會生病。這種病跟冬天即刻發病的狀況沒有分別。不過到了春天發病,就叫做瘟病,到了夏天發病,就叫做熱病。陽熱不足盛,被寒所制,所以病情較溫和。陽熱已經很盛,寒制不住了,所以病情較嚴重,這兩種狀況都叫做傷寒。此外,春天應該暖和,但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但卻反而寒冷,秋天應該涼爽,但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但卻反而溫暖,這都是在不適當的季節出現了不適當的天氣,不管老幼都容易生病,而且症狀相近,一般俗稱之為天行。

小兒感冒寒邪者,多因乳母解脫衣服,飲食起居不避風寒,或夏秋之間天氣盛熱,乳母當風取涼,致風寒之氣傷之,是以亦病傷寒也。然小兒是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視之其不可盡心乎?故初得之時,以虎口指紋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關,按左手人迎之緊盛而斷之,斯得之矣!

白話文:

小朋友感冒受寒著涼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乳母穿衣服不謹慎,飲食起居的時候不注意保暖避風,或者是在炎熱的夏天和秋天,乳母在風口處乘涼,導致風寒之氣傷害了小兒,所以小兒也會生病傷寒。然而,小兒患了傷寒,口不能言,說不出自己生病的原因,脈象也不能診斷出必然的道理,只是會煩躁啼哭、發熱而已,如果醫生不夠細心,很容易就會診斷錯誤。因此,在小兒剛開始生病的時候,可以用虎口的手指紋的顏色來判斷。如果小兒已經長大,可以把一根手指按在小兒的三關,按左手的人迎穴,如果人迎穴緊盛,就可以斷定是傷寒了。

陶節庵曰:凡症有頭痛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惡寒,傷食惡食,理固然也。惟在冬時,惡寒殊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寒風猛冽,觸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惡寒亦微也。蓋冬時之氣寒,腠理微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先塞腠理以發邪,汗止即愈。

白話文:

陶節庵說:凡是身體症狀有頭痛惡寒的,都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的,都不是傷寒。為什麼呢?傷寒會畏寒,傷食會不吃飯,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在冬季,畏寒會特別嚴重,因為冬季是真正的傷寒季節,寒風刺骨,碰到寒風的人畏寒會特別嚴重。在其他季節,即使畏寒,症狀也會比較輕微。冬季天氣寒冷,人的腠理會比較緻密,所以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因此可以使用桂枝等藥物來治療。然而,風寒經常會同時出現,寒冷會損傷榮氣,出現畏寒頭痛的症狀,脈浮緊而沒有汗,則使用麻黃來疏通腠理,祛除邪氣,出汗後即痊癒。風邪會損傷衛氣,出現頭痛怕風的症狀,脈浮緩而有自汗,則使用桂枝先填塞腠理,祛除邪氣,汗止後即痊癒。

《經》曰:甘辛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亦有可代之者,其非冬時,有惡寒頭痛之症,宜羌活沖和湯,辛涼之劑兼表裡以和之,兼可代大青龍湯也。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沉不浮,外症至陽明則有咽痛、鼻乾、不得眠之症,脈似洪而長以葛根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心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解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甘味和辛味能發散溫通,是陽性的,但如果榮氣和衛氣都受傷了,就不能用這兩種藥方來治療了,需要用大青龍湯。然而,大青龍湯太猛烈了,也有可以替代它的藥方。在非冬季的時候,如果有惡寒頭痛的症狀,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辛涼的藥物可以兼顧表裡,使病情好轉,也可以替代大青龍湯。過了這個階段,就是少陽和陽明兩經的問題了,介於表裡之間,脈搏也不沉也不浮,外症到了陽明經就會有咽痛、鼻乾、不能入睡的症狀,脈搏似洪而長,可以用葛根升麻湯來治療。在少陽經,就會有心脅痛和耳聾,脈搏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方來治療。

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草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矣,便作實熱治之。其外症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大承氣湯選用。

白話文:

這個方劑有加減法,這兩種經絡病情不從標本論治,而是從中焦論治。我經常使用小柴胡湯加入葛根、芍藥來治療少陽陽明經同時有病的患者,就像拾起草芥一樣簡單。如果超過這個階段還沒有好轉,就轉化為陽明經的本病,變成了入裡證,這時就要用實熱的方法來治療。病人外部的症狀全部消失,不再有頭痛惡寒,脈象表現為沉實不浮,胡言亂語惡熱,六七天不大便,口乾咽燥而口渴,症狀較輕者使用大柴胡湯,症狀較重者使用大承氣湯來選擇使用。

《傷寒蘊要》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一,翕翕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惡風,必偎人藏身,引衣密隱,鼻塞多涕,是為表症,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煩渴燥糞,是為里症,宜疏利之,小柴胡湯、四順飲之類。

白話文:

《傷寒蘊要》說:凡是小兒傷寒,就會怕冷、拘謹、發燒、合在一起,表症翕動不止,晝夜不止,一直等到出汗才會緩解。小兒惡寒怕風,一定會靠在人身上取暖,把衣服拉得嚴嚴實實的,鼻塞流鼻涕。這是表證,應當讓小兒微微出汗,可以使用解肌湯、蕭氏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的藥物。惡熱內實的小兒,一定會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而臥、氣粗、煩渴、大便燥結。這是裏證,應當讓小兒通利,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四順飲之類的藥物。

若頭額冷、手足涼、口氣冷、面色黯淡、瀉痢青白,是為陰症,宜與溫之,五積散理中湯之類。重者四逆湯主之。夾驚者因驚之時而又感風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致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主血脈,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搐也,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之類,甚者抱龍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額頭和手腳都冰冷,呼吸也感覺到冰涼、臉色暗淡、腹瀉或痢疾,而且大便呈青白色的話,這是屬於陰症,應當給予溫暖的食物來調理,可以用五積散、理中湯之類的藥物。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可以用四逆湯來調理。如果夾雜驚風症的話,那是因為受到驚嚇的同時又感冒了,或者因為患了傷寒而發熱,以致於體內熱氣過多而產生了風,這是熱氣侵入到心臟所造成的。心臟是主宰血脈的,心神很容易受到影響,受到熱氣的侵襲,就會發生抽搐的症狀。要小心不要給予治療驚風的藥物,應該用來疏解風熱的藥物,例如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之類的藥物。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可以用抱龍丸來調理。

夾食者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氣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醙,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則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之類。如不愈以大柴胡湯下之。

白話文:

夾食的人是先受到寒氣的傷害,然後受到食物的傷害,或者先是食物傷害,然後是寒氣的傷害,導致發熱、呼吸急促、口氣口臭、腹熱腹脹、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發冷或大便酸臭,應當先疏散寒氣,再調理消化,嚴重時要催吐瀉下。先用敗毒散,然後用藿香正氣散加入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等藥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用大柴胡湯治療。

湯氏曰:大凡小兒傷寒治法,周歲以前,熱輕者服惺惺散,周歲以後須急解表,微汗為妙,在一晝夜得汗方保無虞。今之醫士多不表汗,致令五六日不除,入於經絡,搏於血氣,變傳多症,或生驚風,漸致危篤,傷生害命,可不慎乎?然表裡不可不知,蓋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

白話文:

湯氏說:凡是小兒傷寒的治療方法,周歲以前的,如果發熱較輕的服用惺惺散,周歲以後的必須立即解表,微微出汗為最好,在一晝夜內出汗才能確保安全。現在的醫生大多不發汗,導致五、六天都治不好,進入經絡,與血氣搏動,變化傳播成多種症狀,或者生出驚風,漸漸危篤,傷害生命,豈能不慎重呢?然而裡證裡證不能不知道,因為表裡不分,發汗、攻下救治錯誤。古人說:桂枝下嚥,陽氣盛則立即死亡;承氣進入胃裡,陰氣盛則死亡。

傷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裡症、有表裡二症俱見、有無表裡症。然表者宜汗,有里者宜下,在半表半裡者宜和解,表裡俱見,隨症滲泄,無表裡者,大柴胡湯下之。

白話文:

傷寒有表症、裡症、半表半裡症、表裡二症俱見症、無表裡症。表症宜用汗法治療,裡症宜用下法治療,在半表半裡時宜用和解法治療,表裡俱見的證候,應根據具體症狀採用滲泄法治療,無表裡症的,用大柴胡湯下法治療。

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首俱痛,無汗、脈浮、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痛發熱兼驚,只用蔥白湯主之,甚則麻黃各半湯、解肌湯之類。

白話文:

其表症狀者發熱怕冷,全身疼痛,沒有汗水、脈搏浮動、脖子僵硬、腰背疼痛,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得病了,應該讓患者發汗。然而傷風感冒發汗,應該根據疾病的輕重程度來發汗。頭痛發熱兼有驚嚇,只用蔥白湯為主藥,嚴重的用麻黃各半湯、解肌湯等類似的藥方。

其表症惡熱不惡寒,手足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細聚,潮熱大便結,小便如常,腹滿而喘,煩躁而渴,脈實而滑,內熱而譫語,此屬足陽明胃經也,宜下之,可用大小承氣並四順飲、洗心散斟酌而用之。

白話文:

其表徵症狀是怕熱不畏寒,手腳心和腋下汗流浹背,胃中乾涸乾渴,大便乾燥細碎,常常發熱大便不通,小便與常人相同,腹部脹滿而喘息,煩躁口渴,脈搏實數而滑利,內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種症狀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大小承氣湯加四順飲、洗心散靈活選用。

其在半表半裡者,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屬足少陽膽經也,宜和解之。

白話文:

在半表半裡的情況下,病人會出現心下滿,食慾不佳,大便乾硬,脈象沉細,這是裡證,需要進行瀉下治療。另外,病人如果出現頭汗出、輕微惡寒、手足冷,就需要發汗治療了。如果這兩種症狀都同時出現,就是仲景所說的「半在表半在裡」,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太陽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進展到少陽病,出現脅肋部脹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交替,但還沒有吐瀉的症狀,診斷脈象顯現為弦緊,可以用小柴胡湯主治。這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症狀,需要用和解的治療方法。

其表裡兩症俱見者,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是里症,當下,此是表裡症俱見,五苓散主之。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須當發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又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沉者,此屬足太陰脾經也,自利不渴當溫之,宜四逆湯、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同時出現表症和裏症,病人的脈象浮而大,這是表症,應該發汗治療。病人發熱,口渴,小便赤黃,這是裏症,應該攻下治療。這時表裡症狀都出現了,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另外,傷寒病人不大便,六七天後頭痛發熱的,這是裏症,應該攻下治療。病人小便清澈的,說明病不在裡而還在表,應該發汗治療。這時兩症都出現了,不可攻下,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另外,太陽病病人,醫生卻反過來攻下治療,因而腹痛,這是表症之外又有裏症。張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疼痛嚴重的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或者腹脹疼痛,寸關尺三部脈都沉伏的,這是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病症,病人自利不渴,應該溫陽治療,可以用四逆湯、理中湯來治療。

其無表裡症者,傷寒四五日,以後及至過經,無表裡症又無里症,未可下,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至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堅看可下,則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此謂實也,宜當下大承氣湯;若不渴,不口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屬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表裡症狀,傷寒四五天後,到達病變部位,但仍沒有表裡症狀,也沒有裡症狀,這時不能行下法,但如果沒有汗症,也沒有下症,則使用小柴胡湯,並根據症狀加減使用。到了十多天後,用小柴胡湯沒能治癒的,如果大便堅結,可以行下法,則使用大柴胡湯下法。仲景說,病到六七天,眼睛沒有神采,沒有表裡症狀,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是實症,應該用大承氣湯來行下法。如果沒有口渴、口乾、舌燥,而脈搏沉緩,則是陽氣虛弱,應該用四逆湯來溫補陽氣,這屬於足少陰腎經。

其表裡寒熱者,身大熱而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宜先與溫膽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治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宜先與白虎湯人參,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又厥陰症,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1. 表裡寒熱:
  • 症狀:體表發熱,但卻想穿衣服。
  • 病因:熱在皮膚,寒在骨髓。
  • 治療:先服用溫膽湯,去除寒氣後,再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治療表證。
  1. 表裡寒熱(反):
  • 症狀:體表發寒,但卻不想穿衣服。
  • 病因: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 治療:先服用白虎湯加人參,去除熱氣後,再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1. 厥陰症,脈浮緩:
  • 症狀:脈搏浮緩,陰囊不收縮,常伴有發熱惡寒,類似瘧疾,但有自愈的趨勢。
  • 治療: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脈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此屬足厥陰肝經也。然以表裡症內,似三陰三陽之症,而疏於各症之下,非所以盡備六經之大法也,當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其瘧症亦與大方同,其暑症玉露散主之,亦與大方同,第劑分大小耳。《口議》有脫甲散,大能散熱扶表,真良方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尺寸沉短,必定是囊縮,毒氣已經入臟,應服用承氣湯來瀉下。厥陰病脈象微浮,是即將痊癒的象徵,脈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應服用小建中湯。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病症。這些病症在外裡兩方面都有症狀表現,看似三陰三陽病症,但並沒有針對各個病症加以論述,這並非完全掌握六經病症的大法,應以活人書《傷寒論》為參考。其瘧症的治療方法與大方相同,其暑症以玉露散為主,也與大方相同,只是劑量有大小之分。《口議》裡有脫甲散,能散熱扶表,是真正的良方。

〔附方〕

麻黃湯,見咳嗽症內。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

大青龍湯,桂枝,麻黃,石膏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大青龍湯」的組成中藥材包括: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退燒、鎮痛的作用。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的作用。
  •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的作用。
  • 杏仁: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作用。
  •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 大棗:具有補益脾胃、滋陰養血的作用。

羌活沖和湯蒼朮白芷細辛,生地,羌活,防風茯苓川芎,甘草

白話文:

羌活沖和湯

  • 蒼朮:具有化濕健脾、溫中散寒的功效,主治脾虛胃寒、水腫、腹脹、泄瀉。

  • 白芷:具有散寒止痛、消炎解毒的功效,主治頭痛、牙痛、鼻炎、咽炎、瘡癤腫毒。

  • 細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通竅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頭痛、鼻塞、鼻炎、牙痛、咽炎。

  • 生地: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虛熱、盜汗、失眠、月經不調、便血、尿血。

  •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腿疼痛、關節炎、坐骨神經痛。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散寒的功效,主治感冒、頭痛、發熱、惡寒、關節疼痛。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腹瀉、脾胃虛弱。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後瘀血腹痛。

  • 甘草: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咳嗽、咽喉疼痛、便祕、泄瀉。

葛根升麻,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大承氣湯,見痢疾症內。

解肌湯,乾葛,桂枝,芍藥,麻黃,黃芩,甘草

小青龍湯,麻黃,赤芍半夏,細辛,乾薑,桂枝,五味,甘草

白話文:

小青龍湯,主要成分有:麻黃、赤芍、半夏、細辛、乾薑、桂枝、五味、甘草。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化痰利水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喘促、胸悶等症狀。

敗毒散,見痢疾症內,或去茯苓用黃芩。

四順湯當歸大黃,赤芍,甘草

白話文:

四順湯

組成:

  • 當歸:15克
  • 大黃:10克
  • 赤芍:10克
  • 甘草:6克

功效:

  • 活血化瘀
  • 潤腸通便
  • 止痛消炎

主治:

  • 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疼痛,如: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等。
  • 便祕,大便不通暢。
  • 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五積散,麻黃,蒼朮,陳皮,白芷,人參,茯苓,桂枝,桔梗,半夏,白芍,當歸,厚朴,川芎,乾薑,枳

白話文:

五積散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 蒼朮:具有健脾祛濕、燥濕化痰的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 白芷:具有辛溫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的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
  •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白芍: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厚朴:具有溫肺化痰、行氣除滿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 乾薑:具有溫中止嘔、散寒發表的功效。
  • 枳實:具有理氣消食、寬中下氣的功效。

,甘草

理中湯,見驚風症內。

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炙)

薄荷,金櫻,葛根,薄荷,甘草,骨碎補

人參羌活散,人參,羌活,赤芍,赤茯苓,柴胡,前胡獨活,川芎,桔梗,甘草,蒼朮,枳殼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羌活:祛風勝濕,溫陽散寒。

  • 赤芍: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柴胡:疏肝解鬱,退燒止痛。

  • 前胡:疏散風熱,消炎止痛。

  • 獨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桔梗:宣肺止咳,祛痰止喘。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止痛。

  • 枳殼:理氣消積,寬中下氣。

抱龍丸膽星天竹黃雄黃硃砂麝香,甘草為丸

白話文:

抱龍丸,由膽礬、天竹黃、 雄黃、硃砂、麝香、甘草等製成的丸藥。

藿香正氣散,見積滯症內

惺惺散,見諸吐症內。

蔥白,葛根,芍藥,知母,川芎

桂枝麻黃各半湯,見瘧疾症內。

小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

洗心散,麻黃,大黃,白芍,當歸,白朮荊芥,甘草

白話文:

洗心散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瀉火、通便解毒的功效。
  •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 荊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_洗心散_的功效是: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_洗心散_可以治療感冒、發燒、咳嗽、氣喘、血虛、月經不調、腹痛、腹瀉等疾病。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桂枝湯,風驚風症內。

桂枝芍藥湯,桂枝,乾葛,芍藥,大棗,甘草

桂枝大黃湯,桂枝,芍藥,大黃,甘草

溫膽湯竹茹,枳實,半夏,陳皮,甘草,生薑

白虎湯,石膏,知母,人參,甘草,粳米

建中湯,膠飴,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玉露散,見霍亂症內。

脫甲散,柴胡,當歸,膽草,茯苓,人參,知母,川芎,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