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匯補》~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氣症

大意

氣者。氤氳浩大之元氣。當其和平之時。源出中焦。總統乎肺。(原病式)在外則護衛皮毛。充實腠理。在內則導引血脈。升降陰陽。周流一身。運行不息。(指掌)臟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皆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繩墨)

內因

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生。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滯。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憂則氣沉。(內經)凡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而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營運漸遠。肺失主持。氣乃病焉。(原病式)

外候

氣之為病。生痰動火。升降無窮。燔灼中外。稽留血液。為積為聚。為腫為毒。為瘡為瘍。為嘔為咳。為痞塞。為關格。為脹滿。為喘呼。為淋瀝。為便閉。(繩墨)為胸脅脹疼。為周身刺痛。久則凝結不散。或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咽不下。或如積塊。攻衝於心腹之內。發則痛絕。(匯補)

脈法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玄要)大凡氣病輕者。肺脈獨沉。重者。六脈俱沉。又氣病輕者。肝脈獨弦。重者。脾脈亦弦也。(匯補)

女人多氣

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子屬陰。得氣多郁。故男子氣病少。女子氣病多。(正傳)況嬌養縱妒。性偏見鄙。或孀媳婢妾。志念不伸。恚憤疑忌。抑鬱無聊。皆足致病。(匯補)

七情病異

喜怒驚恐。屬心膽腎經。病則耗散正氣。為怔忡失志。精傷痿厥。不足之病。怒憂思悲。屬肺脾肝經。病則鬱結邪氣。為顛狂噎膈。腫脹疼痛。有餘之病。(玉冊)

五志相勝

五志所傷。以所勝者平之。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危亡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凡此法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其耳目。易其視聽也。

又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習可以治驚。若徒事湯藥。失所務矣。(子和)

氣症總治

調氣之法。結者散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氣虛者掣引之。(素問)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熱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六要)虛甚者。補斂之。浮越者。鎮墜之。(匯補)

氣病變火

氣本屬陽。亢則成火。(六要)氣有餘。便是火也。(原病式)故滯氣逆氣上氣。皆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蒸熏清道。甚至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宜清降氣道。(化氣丸黃連山梔)若概用辛香燥熱之劑。是以火濟火矣。(丹溪)

氣病成痰

有尋常外冒四氣。內著七情。或偏食厚味。致清濁相干。噫氣少食。或痞或痛。此屬氣也。然有屢用辛溫。暫開復結。愈劫愈滯。蔓延日久。為吞酸。為嘈雜。此乃氣生痰之症也。若徒用香燥。則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結成窠囊。為痛為嘔。乃反胃噎膈之漸也。惟當平補調疏。使脾胃清和。則氣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

氣兼痰火

氣與痰火。同出異名。三者湊合。重則卒暴眩僕。輕則脹痛痞塞。故治氣者。不治其火則氣不降。不治其痰則氣不行。故清痰降火。為治氣之關節也。(匯補)

辛香暫用

辛香之劑。但治初起。鬱結之氣。藉此暫行開發。稍久氣鬱成熱。便宜辛涼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傷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溫散。亦暫法也。(丹溪)

氣病和血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者。乃氣滯而血不能波瀾也。宜少佐芎、歸活血。血氣流通而愈。乃屢驗者。故婦人宜調血以理氣。男子宜調氣以養血。(醫鑑)

氣虛補脾

氣因於中。(內經)故中州為元氣之母。俗雲氣無補法者。此為氣實人言也。如脾虛正氣不行。邪著為病。當調理中州。復健運之職。則濁氣降而痞滿除。如不補氣。氣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湯加減之。

氣虛和肝

上升之氣。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則乘脾。宜用伐肝之藥。然克削太過。肝木未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虛矣。(準繩)況造物之理。太剛則折。肝氣過旺。肝亦自傷。不但脾虛。而肝亦虛矣。所以氣病久而肝脾兩虛者。宜調脾和肝。逍遙散出入治之。(匯補)

氣虛補腎

肺為主氣之標。腎為主氣之本。腎虛氣不歸元。衝脈之火。主沖清道。為喘呼。為呃忒。為嘔噦。為不得臥下。皆當從下焦補斂之法。不知者泛用調氣破氣。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斂也。必佐以補腎。而氣始歸元。(入門)氣喘。用觀音應夢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湯。臥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納氣歸元。用砂仁補骨脂、五味、胡桃肉之類。

氣症用藥

主以寬中散。胸滿。加蘇梗、枳殼。心下滿。加枳實。腹脹。加厚朴大腹皮。脅痛。加柴胡橘葉。腹痛。加烏藥、枳殼。小腹痛。加青皮。鬱氣。加撫芎、蒼朮。怒氣。加木香沉香。挾冷。加乾薑肉桂。挾熱。加姜炒山梔。挾虛。加人參。實滿。加大黃。大約青皮破肝氣。

多用損真元之氣。枳殼瀉滯氣。過服瀉至高之氣。香附散鬱氣。須制過。木香調諸氣。兼瀉肺。橘紅專瀉。陳皮兼補。厚朴平胃氣。前胡下氣推陳。沉香降諸氣。烏藥、川芎、紫蘇。俱能散濁氣從汗而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有積者宜之。萊菔子蘇子杏仁

下氣潤燥。肺氣滯於大腸者宜之。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熱能散滯氣。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用。須以姜炒山梔從治之。以上皆疏肝有餘氣病要藥。若兼痰火。兼積滯。兼血有餘不足。各隨加減。調氣用木香。然木香性溫上升。如鬱氣不舒。固宜用之。若陰火上衝。

胸喉似有氣滯而非氣者。則不可用木香以助火。當加黃柏知母。少佐枳殼。血虛氣滯。四物湯香附、陳皮。陰虛氣滯。地黃湯加沉香、石斛、砂仁。陽虛氣滯。四逆湯加肉桂、補骨脂。氣虛氣滯。六君子湯加益智、蘇梗。肥人氣滯必挾痰。以二陳湯加香附、枳殼。燥以開之。

甚者。加蒼朮、白芥子。瘦人氣滯必挾火。宜蘇子、山梔、歸、芍。降以潤之。婦人性執屬陰。易於動氣。痞悶脹滿而痛。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月水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一切氣候。正氣天香散四七湯酌用之。如氣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蘇子降氣湯

氣不歸元。以補骨脂為主。取其壯腎氣以收濁氣歸就膀胱。使氣化而出也。或白朮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則氣自歸元。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若肺腎兩虛。氣不歸元。喘促不臥者。宜五味子、胡桃、人參之類。氣鬱久則中氣傷。不宜克伐。宜歸脾逍遙二方。佐以撫芎、香附、枳殼以舒郁。

胎產同法。

氣症選方

寬中散,統治氣症。

白豆蔻(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厚朴(一斤),砂仁(三兩),丁香,青皮,陳皮(各四兩),香附(三兩)

為末。每服二錢。生薑水煎服。脾胃虛人。不可多用。當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湯,治怒憂悲思。氣滯於中。

烏藥,枳殼,檳榔,沉香

四件。各磨半小杯。溫服。和。一法。以二陳湯同用。或煎或磨入同服。更效。濟生方中所載。內有人參。無枳殼。

正氣天香散(河間),治九氣。

烏藥(三兩),香附(八兩),陳皮,紫蘇,乾薑(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

蘇子降氣湯(和劑),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

蘇子(二錢半),厚朴(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半),前胡(二錢),沉香(七分),甘草(一錢)

生薑水煎服。虛冷人加肉桂五分。當歸黃耆各一錢。

一法。去肉桂。加桑白皮、白朮。治哮喘嗽症。愚意哮喘嗽症初起。不宜用白朮。當以茯苓代之。若久而易感常發者。丸方中竟用白朮以治痰之源。

忿氣飲,治忿怒太過。肝氣上升。肺氣不能降者。

紫蘇,半夏,青皮,陳皮,大腹皮,赤苓,桑皮,白芍藥,木通,甘草

四七湯(和劑),治七情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梅核。在咽喉之間。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上下喘息。或呃逆噁心。兼治憂思過度。小便白濁者。以此藥下青州白丸子。最效。

厚朴(九分),茯苓(一錢二分),半夏(一錢半),紫蘇(六分)

生薑。水煎服。治婦人惡阻。大效。

木香化滯湯,治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內微痛。心下痞。不思食。

枳實(五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生薑

流氣飲子,治心胸痞滿。膨脹嘔吐。面目四肢浮腫。二便閉塞。及憂思太過。鬱結成疾。又治腳氣腫痛。上喘作脹。大便不通。及氣攻肩背胸脅。走注疼痛。

蘇葉,青皮,當歸,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耆,枳實(各一錢),甘草,陳皮,木香,大腹皮,檳榔,防風,枳殼(各五分)

生薑、棗子。水煎服。

木香流氣飲(和劑),治清濁不分。膨脹浮腫。二便不利。口苦咽乾。但此方藥味太多。似難執定。用者因時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兩),青皮,厚朴(制),紫蘇,香附(炒),甘草(炙各二斤),陳皮(二斤),肉桂,蓬朮(煨),丁香,檳榔,麥門冬(去心),木香,草果(各六兩),木通(八兩),藿香白芷,赤苓,白朮,木瓜,人參,石菖蒲(各四兩),大腹皮(制六兩)

每服四錢。薑棗。水煎服。

四炒枳殼丸,治氣血內滯。胸腹膨脹。

枳殼一斤。分四分。以蒼朮、茴香萊菔子、乾漆。各炒一分。令焦。揀去四味。止用枳殼。為末。將原四味煎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推氣散,平肝降氣。

枳殼,肉桂,芍藥,青皮

燔蔥散(和劑),治冷氣不行。攻刺心腹。

延胡索(三兩),肉桂,乾薑(炮二兩),蒼朮(炒八兩),甘草(炙八兩),砂仁,丁皮,檳榔(各四兩),三稜(煨),蓬朮(煨),茯苓,青皮(各六兩)

為末。每服二錢。蔥白煎服。

鹽煎散,治冷氣攻衝。胸脅刺痛。及脾胃虛冷。嘔吐瀉利。

砂仁,甘草,茯苓,草果,肉果,川芎,茴香,澄茄,麥芽,檳榔,良薑,枳殼,厚朴,陳皮,羌活,蒼朮

入鹽少許。煎服。

梔子解鬱方,治氣有餘便是火之症。此藥能解五臟結氣。益少陰陰血。

梔子一味。炒黑為末。以薑汁入湯同煎。飲之。

凡鬱熱症藥中。加姜炒山梔。其義實出於此。

沉香化氣丸,治氣鬱久而成熱。便閉不通。用此潤下之。

堅大黃,黃芩,沉香,人參,白朮

為末。入竹瀝、薑汁少許。為丸。淡薑湯下一錢。

越鞠丸(丹溪),治氣鬱久病。用此開鬱清解。

茅山蒼朮(米泔炒),撫芎,香附(各二兩),山梔(炒),神麯(各一兩五錢)

為末。滴水丸綠豆大。白湯下百粒。

以上諸方。治氣家有餘實症。若虛弱者。以後法治之。

四君子湯,治氣症脾胃虛而食少瀉多。脈虛濡。不可克削破氣者。

六君子湯,治氣症脈虛。屬脾虛挾痰者。(二方俱見中風)

生脈散,治氣虛脈虛。(方見暑症)

歸脾湯,治喜恐驚勞。氣散於內。並治房勞後著氣。厥逆不省。少頃復醒。而脈虛細者。用此養元。不可服破氣藥。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後著氣。或久病後氣逆不通。用此補氣而氣自行。(二方俱見中風)

觀音應夢散(夷堅志),治氣虛脈弱。喘呼不臥者。

人參(一寸),胡桃(二枚)

水煎服。一方。加五味子、杏仁。

理中湯,治中風虛寒。餒弱不振。虛脹虛瀉。胸腹脹滿。按之濡而不硬者。(方見中寒)

八味丸,治氣虛屬房勞傷腎。真火不能生脾土。因而腹脹足腫。腰痛溺短者。(方見中風)

養正丹(和劑),治上盛下虛。氣升不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盛。自汗唇青。婦人血氣久冷。

水銀,黑錫(去渣淨秤與水銀結砂子),硃砂(研),硫黃(研各一兩)

用鐵盞一隻。火上熔黑鉛成汁。下水銀。以柳條攪。次下硃砂攪。令不見星。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起。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極細。煮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棗湯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