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卷 (2)

1. 引《靈樞》《素問》論痹

《靈樞》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

岐伯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帝曰:善。此痛安在何因而有名?岐伯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則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眾痹。

仲景《金匱要略》論血痹乃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嚴用和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逢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

劉宗厚曰:人之感三氣而為痹者,以其形虛、血虛耳。但有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人臟者死,緣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類於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

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於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統旨》曰: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也,宜防風湯。寒痹者四肢孿痛,關節浮腫,宜五積散。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者,宜茯苓川芎湯。熱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𤸷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宜升麻湯

三氣合而為痹,則皮膚頑厚,或肌肉痠痛,此為邪中周身,搏於血脈,積年不已則成癮疹、風瘡,搔之不痛,頭髮脫落,治宜疏風涼血。

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通,中氣喘爭,時作飧泄,宜五苓散桑白皮木通麥門冬,或吳茱萸散木香丸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宜腎著湯腎瀝湯。(方見淋閉門。)

血痹者邪入於陰血之分,其狀體常如被風,所以骨弱勞瘦,汗出、臥則不能搖動也,宜當歸湯

周痹者在血脈之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宜觸痹湯、大豆櫱湯。

支飲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也,宜茯苓湯

東垣云: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鬱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宜蒼朮黃柏之類。

2. 行痹治劑

(即走注疼痛。)

仲景,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兀兀欲吐,痛風神效。

桂枝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炮。各二兩),生薑白朮(各五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一日三服。

烏頭湯,歷節風不可屈伸,疼痛。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去烏頭

水三升,煎一升,去渣,納蜜,再煎七合,不時盡服之。

河間,防風湯,治行痹走注無定。痛風神效。

防風,當歸赤茯苓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甘草,桂(各五分),黃芩秦艽葛根(各二分),麻黃(去節,五分)

水酒各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一盞,去渣,溫服。

《本事方》,薏苡仁散,治濕傷腎,腎不能生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漸入左指。

薏苡(一兩),當歸,芎藭,乾薑,甘草,官桂,川烏,防風,白朮,茵芋(即山藥),麻黃,獨活(各五錢)

上末,每服一錢,空心,臨臥酒調下,一日三服。

麝香丸,治白虎歷節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足疼痛。

川烏(大者三個,生用),全蠍(二十一個,生用),黑豆(二十一個,生用),地龍(五錢)

上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勻,糯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痰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風病也,三服愈。

丹溪,龍虎丹,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半身疼痛。

蒼朮,草烏,白芷(各一兩)

上末,水拌,待發熱過,再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酒糊為丸,彈子大,酒化下。

無擇,附子八物湯,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芍藥,茯苓半夏,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每服五六錢,水煎。

加味二妙散,痛風走注疼痛。

黃柏(酒炒),蒼朮(酒炒。各二錢)

水煎,調酒洗威靈仙末、羚羊角灰(臣),蒼朮(佐),白芥子(使),生薑一片,入藥末一錢,擂碎,以煎藥再溫服。

東垣,和血散痛湯,治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注云: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

羌活升麻,麻黃(去節。各一錢半),桃仁(十個),柴胡,防風,黃柏,知母(酒炒。各一錢),黃連(酒炒),防己(各六分),豬苓,獨活(各五分),當歸(各一分),甘草(炙,二分),紅花(一分)

分二服,水煎,食前熱服。

羅太無治真定府張大,素好嗜酒,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甘草,威靈仙,茯苓,當歸,澤瀉(各五分)

分二帖,水煎,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牛蒡子湯,治風熱成歷節,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閉。

牛蒡子,新豆豉(炒),羌活(各三兩),生地(二兩半),黃耆(一兩半)

為末,湯調二錢,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久不退,遂成厲風。此孫真人預戒也,宜早治之。

河間,大豆櫱散,治周痹走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澤皮毛,補腎。

大豆櫱(一升,炒香熟,為末)

每服五分,溫酒調下,空心服,加至一錢,日三服。

《本草》云:大豆消淤血,破婦人惡血,治熱痹,筋攣,膝痛。古人多用酒沃豆櫱取汗,蓋表藥也。

犀角湯,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二兩),羚羊角(一兩),黃芩,梔子射干大黃,升麻(各四兩),豉(一升)

每七八錢,水二盅,煎服。

張子和治一稅官,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纏靴,足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氣襲之,流入經絡,其病轉劇,走註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攣急而腫起,肉色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食減,肌體瘦乏,起須人扶。所服者烏、附、薑、桂種種燥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

一日,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餘行,痛減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漐漐然汗出。予欲作玲瓏灶法熏蒸,血熱必增極。諸汗法,古方中多有之,惟以吐法者世罕知之。

丹溪,控涎散,治身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梔子(炒),蒼朮,當歸(各一錢),川芎(七分),肉桂(一分),桃仁(七個),甘草(五分),生薑(五片)

水二盞,煎半乾,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熱服。忌肉、雞、面。

定痛方,治一切風濕痹痛。

乳香,沒藥,地龍,木鱉子肉,金星石,五靈脂(等分)

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酒下。

升麻湯,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毛黑,兼治諸風。

升麻(三兩),茯神,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羌活(各一兩),官桂(五錢)

每服五六錢,生薑一塊,搗碎,竹瀝少許,同煎至一盞,溫服。

八珍丸,治痛風走注,腳氣頭風。

乳香,沒藥,代赭石穿山甲(生用。各三錢),羌活,草烏(生用。各五錢),全蠍(各二十一個,炒),川烏(生用。不去皮尖,一兩)

上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四妙散,治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白芥子(一錢),蒼耳子(一錢五分。又云是蒼朮),羊角灰(二錢)

上末,每服一錢,姜一大片,搗汁入湯調服。二妙散同調尤妙。

《濟生》,羌活湯,治白虎歷節,風毒攻注,骨節疼痛,發作不安。

羌活(二兩),附子(炮,去皮臍),秦艽,桂心,甘草(炙),木香,牛膝(酒浸),桃仁,骨碎補,川芎,當歸,防風(各一兩)

姜五片,每服五六錢,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