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多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是中醫學裡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呼吸道分泌物,正常情況下可以幫助清除呼吸道內的異物,但如果分泌過多或質地黏稠,就會影響呼吸道功能,甚至導致疾病。

中醫認為,痰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感六淫等。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停聚而生痰;情志不暢,如長期抑鬱、焦慮,會導致肝氣鬱結,痰濕內生;外感六淫,如風、寒、暑、濕、燥、火,會侵襲人體,導致肺氣失宣,津液不化而生痰。

痰在中醫裡有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痰液,無形之痰是指看不見的痰,但卻會影響人體健康。無形之痰主要包括痰濕和痰熱。痰濕是指水濕和痰的混合物,痰熱是指痰中蘊含熱邪。

痰在中醫裡是一種病理產物,如果痰的產生過多或質地黏稠,就會影響呼吸道功能,甚至導致疾病。因此,中醫在治療痰症時,主要以化痰、祛痰、平喘、止咳等方法為主。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痰症:

  • 咳嗽:是痰症中最常見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痰黏。
  • 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主要表現為喘息、咳嗽、胸悶、氣短。
  • 肺膿瘍:是肺部化膿性感染,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胸痛、膿痰。
  • 支氣管擴張:是支氣管壁的慢性炎症和擴張,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咯血。

痰症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如果有痰症的困擾,建議諮詢中醫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真武湯

  • 1.《醫法圓通》:「凡為痰迷之人,必素秉陽衰,積陰日盛,飲食不運,氣機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內氣滯之,陰邪竊發,寒痰上湧,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響,脈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陽為先,祛痰為末,如姜附湯、薑桂茯半湯、真武湯之類,皆可施之。即曰痰閉可也,何必曰中。

四物湯

  • 1.《古今名醫匯粹》:「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多痰者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 2.《專治麻痧初編》:「疹後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宜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門冬棗仁淡竹葉甘草龍膽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治之,或以此藥為末用,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亦可。
  • 3.《景岳全書》:「一、疹後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宜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門冬、棗仁、淡竹葉、甘草、龍膽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治之,或以此藥為末,用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亦可。
  • 4.《古今名醫彙粹》:「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多痰者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 5.《辨證錄》:「或疑葳蕤之藥,過於中和,不若用四物湯之流動,雖白芥子能消膜膈之痰,然用至五錢,未免過多,起首口角流涎,自宜多用,至於後來,似可少減,何以始終用至五錢耶?不知血病多痰,消痰始能補血。況中血之病,血虛之極,膜膈之間,無非痰也,非多用白芥子斷不能消。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中風論》:「奉新李榮光,體肥多痰,生平好服耆、術,雖當歸亦不敢服,一日猝倒不知人,口喎,右手不動,舌黑而乾焦,用白虎湯加麥冬、元參、生地、當歸、白芍、白菊,四劑而蘇,右亦漸動。怕藥涼,不肯再服,竟成偏枯,語言謇澀。

梔子豉湯

  • 1.《目經大成》:「表證未退,醫早下之,陽邪乘虛入里,固結不能散,煩熱懊憹。更以陷胸湯繼投,愈虛其虛,病不起爾。梔、豉靖虛煩客熱,服而探吐。俾誤下表邪,一湧而出。去邪存正,此為上策。加姜者,既誤必損胃之意。若未經下,煩悶及多痰頭痛,以赤小豆、苦瓜蒂為散主之。蓋苦能湧泄,瓜蒂苦物也。

越婢湯

  • 1.《備急千金要方》:「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朮四兩)。

小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人年近三旬,胸中素多痰飲,平時呼吸其喉間恆有痰聲。時當孟春上旬,冒寒外出,受涼太過,急急還家,即臥床上,歇息移時,呼之吃飯不應,視之有似昏睡,呼吸之間痰聲漉漉,手搖之使醒,張目不能言,自以手摩胸際,呼吸大有窒礙。延醫治之,以為痰厥,概治以痰厥諸方皆無效。

生薑瀉心湯

  • 1.《六氣感證要義》:「羅謙甫謂仲景瀉心湯諸方,取治濕熱最當。愚則曾遇是證,其人素多痰濕,又中暑邪,遂胸滿氣逆,勢極險惡,用生薑瀉心湯,去乾薑,加薑汁、竹瀝,立見奇效。洵謙甫之善用仲景方也。拙擬

越鞠丸

  • 1.《醫方簡義》:「治肥人多痰。痰阻經隧。不能受孕者。

生化湯

  • 1.《內府秘傳經驗女科》:「左尺脈弱,宜加人參。若產後汗多,加參三、四錢。汗多渴甚,加參三、四錢,麥冬三錢。汗多氣短似喘,加參三、四錢。汗多痰嗽,加竹瀝,薑汁,杏仁二十五粒。汗多嗽喘聲聲,加杏仁十粒,桔梗五分。無汗嗽喘氣短者加半夏一錢,杏仁十粒,桔梗五分。汗多身熱氣短加參三四錢,汗不止加黃耆一錢。
  • 2.《驗方新編》:「產後肥人多痰,宜生化湯加花粉、竹瀝、薑汁,或加橘紅四分,勿輕用牛黃及寒冷等味。
  • 3.《胎產秘書》:「產後肥人多痰,宜生化湯加花粉、竹瀝、薑汁,或加橘紅四分。毋輕用牛黃及寒冷等味。
  • 4.《高淑濂胎產方案》:「——產後肥人多痰,宜生化湯加天花粉一錢五分,竹瀝半瓶,薑汁二錢,或加橘紅四分,毋輕用牛黃及寒冷等味。

二陳湯

  • 1.《濟世神驗良方》:「惡阻者,痰也。肥人多痰,瘦人有熱,俱宜二陳湯或茯苓補心湯。
  • 2.《類證治裁》:「熱痛者惡熱,消風散。冷痹者畏寒,追風散。寒熱久郁,發時悶痛,欲綿裹者多痰,二陳湯加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風兼熱者,茶調散、菊花散。寒挾濕者,導痰湯加蒼朮、白芷。痛連齒齦者,鉤藤散加荊芥、薄荷。痛掣眉稜者,選奇湯。鼻流臭涕者,芎犀散,或透頂散搐鼻出涎。
  • 3.《產鑒》:「妊娠惡阻病,產寶謂之子病,巢氏病源謂之惡阻。謂婦人有孕噁心。阻其飲食也。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脈息和順,但肢體沉重,頭眩擇食,惟嗜酸鹹,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須用二陳湯為主。
  • 4.《金匱鉤玄》:「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胃中之氣。丸藥用:
  • 5.《丹溪心法》:「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痢帶同治,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朮、白朮燥去其濕。赤者,乃是濕傷血也,加白芍藥,仍用珍珠粉丸加臭椿根白皮、滑石、青黛,作丸藥。虛勞用補陰藥,大概不宜熱(一作涼)藥;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濕熱。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景岳全書》:「一、凡形證已定而痰氣不甚,則萬勿治痰。但當調理氣血,自可漸愈。如果痰涎未清,則治痰之法當分虛實。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或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及竹瀝、童便;火甚者,抽薪飲主之。脾虛兼嘔而多痰者,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 2.《醫學摘粹》:「如痿證專屬腎虛者,以加減四斤丸主之。如氣虛多痰者,以六君子湯加味主之。如血虛多火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如氣血俱虛者,以當歸補血湯加味主之。
  • 3.《續名醫類案》:「張路玉治沈步云,解組後,以素稟多痰,恆有麻木之患,為疏六君子湯,服之頗驗。而性不喜藥,入秋以來,漸覺肢體不遂。脈之,得軟滑中有微之象,仍以前方去陳皮,加歸、耆、巴戟,平調半月而安。然此症首重樽節,方可保全,毋徒恃藥力為也。
  • 4.《瘴瘧指南》:「治瘴後體倦。食少多痰。
  • 5.《醫學芻言》:「痿證服前二丸,若氣虛多痰者,宜六君子湯加黃柏、蒼朮、紫菀(紫菀治痿躄,出《神農本草經》)。瘦黑人血虛多火,六味丸加黃柏、蒼朮;肥白人痰多氣虛,宜間服當歸補血湯,加竹瀝、薑汁。
▼ 展開更多

左歸丸

  • 1.《何氏虛勞心傳》:「上用膠丸如桐子大,空心服。煎膏服亦可。如真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去枸杞、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三兩)。火灼肺金,干苦多痰者,加百合(三兩)。夜熱骨蒸,加骨皮(三兩)。小水不利,加白茯苓(三兩)。大便燥澀,去菟絲子,加肉蓯蓉(四兩)。

瓜蒂散

  • 1.《醫方考》:「傷寒,胸中多痰,頭痛者,此方吐之。
  • 2.《刪補頤生微論》:「_瓜蒂散_,主胸中多痰,氣上衝,咽喉不得息。
  • 3.《醫宗必讀》:「_瓜蒂散_,寸脈大,胸滿,多痰有涎,病頭痛。

加味逍遙散

  • 1.《沈氏女科輯要箋疏》:「(箋疏)肥人多痰二陳溫膽最是要藥半夏雖曰礙胎而今之市品俱已制過可不避忌但膽星宜輕左金丸亦佳稍加川椒烏梅止嘔尤捷怒氣傷肝加味逍遙散

清心蓮子飲

  • 1.《馮氏錦囊秘錄》:「心腎為水火之臟,心神傷則火動,火動不已,則腎水受傷,腎主藏精,所受五臟六腑,輸至之精,皆不得藏,而時下矣,故為遺精夢泄。昔吳茭山有治遺精得法論,治一男子因病後用心過度,遂成夢遺之患,多痰瘦削,諸醫以清心蓮子飲,久服無效,診其脈緊澀,知冷藥利水之劑太過,致使腎氣獨降,服此愈劇矣。
  • 2.《醫述》:「一男子病後用心過度,遂患夢遺,多痰瘦削,久服清心蓮子飲無效。診脈緊澀,知其冷藥利水太過,致使腎氣獨降。初以升提之法,升坎水而濟離火,降陽氣而滋陰血;次用鹿膠、人乳填補精血,逾月而愈。(吳茭山)
  • 3.《齊氏醫案》:「吳茭山有治遺精得法論云:一男子用心過度,遂夢覺而遺,多痰瘦削,諸醫以清心蓮子飲,久服無效。吳先生診其脈緊澀,知冷藥利水之劑太過,致使陰氣獨降,服此愈加劇矣。余以升提之法,升坎水而濟離火,降陽氣而滋陰血。次用鹿茸、人乳填補精血,不愈月而痊愈。

溫膽湯

  • 1.《嬰童類萃》:「_溫膽湯_,治心驚膽怯,煩燥多痰,驚後夜睡不眠。

續命湯

  • 1.《醫通祖方》:「治中風肥盛,多痰多渴,肢體不遂。

竹茹溫膽湯

  • 1.《萬病回春》:「_竹茹溫膽湯_,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悸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 2.《扶壽精方》:「_竹茹溫膽湯_,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

左金丸

  • 1.《沈氏女科輯要箋疏》:「(箋疏)肥人多痰二陳溫膽最是要藥半夏雖曰礙胎而今之市品俱已制過可不避忌但膽星宜輕左金丸亦佳稍加川椒烏梅止嘔尤捷怒氣傷肝加味逍遙散

金沸草散

  • 1.《大方脈》:「_金沸草散_,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參蘇飲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濃痰者,肺中有火,旋覆花湯加黃芩;清痰者,肺中有風,前方加陳皮、防風。又曰:虛而咳,多痰者,參蘇飲。實者,去參,加川芎;咳兼瀉者,用養胃湯效;感冒痰壅盛者,金沸草散。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肥人氣盛多痰濕,倍加烏附行經急;

牛黃清心丸

  • 1.《醫學入門》:「砂細作疼心血滯,砂疥,如砂子細個,或痛或癢,抓之有水,焮赤。乃心血凝滯。便秘者,當歸丸,或涼膈散合四物湯;久者,酒蒸黃連丸;胸煩多痰者,牛黃清心丸;心煩口乾,小便不利者,連翹飲。便利者,活血四物湯;久者,當歸飲。

地黃飲子

  • 1.《成方便讀》:「真中者,真為風邪所中也;類中者,不離陰虛、陽虛兩條。如腎中真陽虛者,多痰多濕;真陰虛者,多火多熱。陽虛者,多暴脫之證;陰虛者,多火盛之證。其神昏不語、擊僕偏枯等證,與真中風似是而實非,學者不得不詳審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陰氣厥不至,氣者陽也,其為腎臟陽虛無疑矣。

三抝湯

  • 1.《景岳全書》:「《和劑》,三抝湯,治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滿多痰。

滌痰湯

  • 1.《醫學集成》:「肥人多痰不能受孕,滌痰湯:當歸、川芎、白芍、焦朮、茯苓、半夏、陳皮、香附、甘草、生薑。

烏藥順氣散

  • 1.《醫方集解》:「風邪卒中,當先治標,若氣虛病久者,非所宜也(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身溫為中風,身冷為中氣。中風多痰涎,中氣無痰涎,以此為辨。中氣因怒而得者尤多,《局方》用此治之。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中氣之證,不可作中風治。喻嘉言曰:中風證多挾中氣。

半夏湯

  • 1.《聖濟總錄》:「治脾胃虛冷,飲食不化,嘔逆多痰,半夏湯方

五味異功散

  • 1.《景岳全書》:「一、凡形證已定而痰氣不甚,則萬勿治痰。但當調理氣血,自可漸愈。如果痰涎未清,則治痰之法當分虛實。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或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及竹瀝、童便;火甚者,抽薪飲主之。脾虛兼嘔而多痰者,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滾痰丸

  • 1.《幼科心法要訣》:「痰癇平素自多痰,發時痰壅在喉間,氣促昏倒吐痰沫,一捻金方1),與滾痰丸方2),。

沉香散

  • 1.《奇效良方》:「治虛勞上氣,脾胃氣弱,胸膈多痰,飲食無味,神思昏悶,肢節煩疼,體虛乏力。

導痰湯

  • 1.《類證治裁》:「理脾則血有統,破結則火痛悉除。故調經莫如八珍湯加益母、延胡。其經閉不行,肥人多痰塞,導痰湯加川芎、川連。瘦人多鬱火,四物湯加丹皮、山梔、澤蘭。因脾胃虧而食少者,旺其運納之權。歸芍異功散。因肝腎虧而骨蒸者,壯其營陰之本。地黃湯去萸、澤,加龜板、五味子。
  • 2.《類證治裁》:「肥盛多痰,喘不能臥,元氣未衰者,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經年喘嗽,遇寒更甚者,九寶湯、安嗽化痰膏。喘嗽,氣從臍下衝上,尺脈洪數,兼盜汗潮熱,屬陰虛。六味湯加補骨脂、五味,送靈砂丹。

控涎丹

  • 1.《雜病廣要》:「痰積,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醫碥》)
  • 2.《醫碥》:「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見痰飲。)硃砂、膩粉、瓜蒂、甘遂之類。水積,足脛腫脹,(必有窠囊。)宜郁李、商陸、甘遂、芫花之類。

三聖散

  • 1.《雜病心法要訣》:「【注】癲狂癇疾初起多痰者,先以三聖散吐之。風盛有痰者,用青州白丸子,熱盛有痰者,用礞石滾痰丸。痰而形氣實者用遂心散,甘遂,硃砂、豬心也。痰而兼氣鬱者用礬郁丸,白礬、鬱金也。痰而兼驚者用控涎丹。無痰神輕因而驚悸者用鎮心丹、抱膽丸。皆成方也。癇病發時灸百會,不抱壯數,以蘇為止。
  • 2.《大方脈》:「通治癲、狂、癇疾,初起多痰者,用三聖散吐之(見湧吐門)。若風盛兼痰,服青洲白丸子、辰砂散。熱盛有痰,服礞石滾痰丸、牛黃丸、清熱化痰湯。痰盛兼氣鬱者,服白金丸。痰盛兼驚者,服控涎丹。氣實,服遂心散。若神輕驚悸,內無痰壅者,服抱龍丸,鎮癇丹(以上俱見除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