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三解湯

麻黃(去節),柴胡(去蘆),澤瀉(各三錢)

此治瘧之套劑也,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也。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分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里則在裡,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裡。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澤瀉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裡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

雖然,此方但可以瀉實耳,虛者猶當辨其氣血而補之,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

2. 截瘧七寶飲

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種煎熟,以絲綿裹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早溫服。

瘧疾三、四發後,寸口脈來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發後,可截之時也。脈弦為飲,滑為實,浮為表,大為陽,故在可吐。師云:無痰不作瘧。瘧痰為患,常山善吐,檳榔善墜,草果善消,厚朴、青皮亦理氣行痰之要藥;陳皮、甘草乃消痰調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脈來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脈來沉澀細微者,與之則逆矣。慎之。

3. 鱉甲煎丸

鱉甲(十三片),蜂窠(四分,炙),蜣螂(炙),柴胡(各六分),烏羽,瞿麥桃仁乾薑(各二分),牡丹皮,芍藥,䗪蟲(各五分),赤硝(十二分),黃芩鼠婦(炙),桂枝石葦(去毛),厚朴,紫盛,阿膠(炒),大黃(各三分),葶藶(熬),半夏人參(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煅灶下灰一斗,清灑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

瘧疾久不愈,內結癥瘕,欲成勞瘵者,名曰瘧母,此丸主之。

凡瘧疾寒熱,皆是邪氣與正氣分爭,久之不愈,則邪正之氣結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瘧母。始雖邪正二氣,及其固結之久,則頑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為患,或在腸胃之中,或薄腸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處。蓋灰從火化,能消萬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爛藥,其性可知;漬之以酒,取其善行。

若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結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厚朴、半夏,皆所以散結氣;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滯血;水穀之氣結,則大黃、葶藶、石葦、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乾薑、黃芩可以調之。人參者,所以固元於克伐之場;阿膠、芍藥者,所以養陰於峻厲之隊也。

烏羽、赤硝、紫盛,隋唐醫哲,皆不知之,故以烏羽作烏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詳四物,亦皆攻頑散結之品,更之未為不可,然依舊本,仍錄烏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蓋曰愛禮存羊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