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治血方

治一切血虛之症。經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用歸、芎、熟地、芍藥以補陰血之不足。

白話文:

用於治療所有血虛的疾病。經典中說:陰虛應當用味道來滋補。使用當歸、川芎、熟地和芍藥來補充陰血不足。

當歸(苦辛溫),熟地(苦辛寒),川芎(辛溫),芍藥(苦辛寒,各一錢)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當歸(味道苦、辛,性溫),熟地(味道苦、辛,性寒),川芎(味道辛,性溫),芍藥(味道苦、辛,性寒,各一錢),用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

治吐血。用黃耆瀉肺火,益元氣,使陽生而陰自長;用柴胡升麻牡丹皮、生地解蒸熱;助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以補陰血。

白話文:

治療吐血:

使用黃耆瀉去肺部的熱火,增強元氣,使陽氣生長而陰氣自然增長;使用柴胡、升麻、牡丹皮、生地黃釋放熱氣;藉助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補益陰血。

黃耆(甘溫,一錢),柴胡(苦寒,七分),升麻(苦寒,三分),牡丹皮(辛苦寒,三分),熟地黃(辛寒,一錢),生地黃(苦甘寒,一錢),當歸(辛溫,一錢),白芍藥(苦酸寒,七分),川芎(辛溫,五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黃耆(味道甘,屬溫性,用一錢)

柴胡(味道苦,屬寒性,用七分)

升麻(味道苦,屬寒性,用三分)

牡丹皮(味道辛辣,屬寒性,用三分)

熟地黃(味道辛辣,屬寒性,用一錢)

生地黃(味道苦而甘,屬寒性,用一錢)

當歸(味道辛辣,屬溫性,用一錢)

白芍藥(味道苦而酸,屬寒性,用七分)

川芎(味道辛辣,屬溫性,用五分)

這些藥材用冷水煎煮,煎好後趁溫熱服用。

治衄血、吐血。用犀角解內熱,助赤芍、生地、牡丹皮涼血以生新血。

白話文:

用犀角治療鼻血、吐血。使用犀角來減緩內熱,並利用赤芍、生地、牡丹皮來涼血,促進新血生成。

犀角(苦酸寒,一錢),赤芍藥(苦酸寒,一錢),牡丹皮(辛涼,一錢),生地黃(辛寒,二錢),水煎。溫服,須食後。

白話文:

犀角(苦、酸、寒,一錢)

赤芍藥(苦、酸、寒,一錢)

牡丹皮(辛、涼,一錢)

生地黃(辛、寒,二錢)

水煎服,藥溫熱後服用,必須在進食後服用。

治腸風下血。用防風荊芥散腸藏之風毒,當歸、川芎調血,地榆、生地、槐花、條芩涼下焦大腸之血熱,枳殼以利大腸氣,側柏葉以止血,烏梅肉收大腸血熱,甘草瀉火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腸道氣滯、下血。

使用防風和荊芥來驅散腸道中的風毒。

當歸和川芎活血化瘀。

地榆、生地黃、槐花和條芩清涼下焦大腸的熱血。

枳殼理氣,側柏葉止血。

烏梅肉涼收大腸的血熱。

甘草清熱和緩藥性。

防風(辛甘溫,一錢),荊芥(苦辛涼,八分),當歸甘辛溫,二錢),川芎(辛溫,七分),地榆(苦辛寒,一錢),生地黃(甘寒,一錢),槐花(苦寒,炒,五錢),條芩(苦寒,一錢),枳殼(苦辛溫,八分),側柏葉(苦澀涼,一錢),烏梅(甘酸,二枚),生草(甘寒,五分),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材料:

  • 防風 1 錢(辛甘溫)
  • 荊芥 8 分(苦辛涼)
  • 當歸 2 錢(甘辛溫)
  • 川芎 7 分(辛溫)
  • 地榆 1 錢(苦辛寒)
  • 生地黃 1 錢(甘寒)
  • 槐花 5 錢(苦寒,炒過)
  • 條芩 1 錢(苦寒)
  • 枳殼 8 分(苦辛溫)
  • 側柏葉 1 錢(苦澀涼)
  • 烏梅 2 枚(甘酸)
  • 生草 5 分(甘寒)

做法:

用這些材料加上水煎煮。

服用方法:

空腹時服用。

治大腸經氣鬱成濕熱,下痢膿血。治宜散鬱氣,除濕熱可也。經云:辛可以散郁,苦可以勝濕。是以用枳殼之苦辛以散鬱滯,黃連之苦寒以去濕熱。

白話文:

治療大腸經絡氣鬱結導致濕熱,出現下痢膿血。治療方法應當疏散鬱結的氣,去除濕熱。經書上說:辛味的藥材可以疏散鬱結,苦味的藥材可以克服濕熱。因此,使用枳殼的苦辛味來疏散鬱滯,使用黃連的苦寒味來去除濕熱。

枳殼(苦辛溫,去穰,炒黃色,五錢),黃連(苦寒,一兩,用槐花四兩,酒炒拌,去槐花不用),水煎。溫服,作二劑。

白話文:

取枳殼(苦味辛熱,去除果仁,炒至金黃色,5錢),黃連(苦味寒冷,1兩,用4兩槐花,加酒炒製,拌勻後去除槐花)。

用清水煎煮,趁溫熱服用,共做兩劑。

治鼻血不止。經云:酸主收之,澀可固脫。是以用枯礬、龍骨之酸澀,以收鼻中脫湧之血,佐麝香之辛,通關竅,引藥直透病所。

白話文:

治療鼻血不止的方法。經典中記載:酸性物質具有收斂作用,澀味物質可以固護脫落組織。因此,使用具有酸澀性質的枯礬和龍骨來收斂鼻腔中脫落湧出的血液,並加入辛味的麝香通利關竅,引導藥物直接到達病竈部位。

枯礬(酸澀,五分),龍骨(甘澀寒,一錢),麝香(辛溫,五分),為末。先用涼水洗淨,然後用三五錢吹入鼻,用濕紙醮藥入鼻妙。

白話文:

枯礬(酸澀,五分)、龍骨(甘澀寒,一錢)、麝香(辛溫,五分),共研成細末。先用涼水清洗鼻腔,然後將三到五錢的藥粉吹入鼻中,也可以用濕紙沾藥粉塞入鼻中。

治藏府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羸瘦。用附子驅風散寒,黃耆補虛勞,益元氣,當歸、鹿茸續斷生新血,阿膠、枯礬、側柏葉止血。

白話文:

治療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蒼黃、身體虛弱。使用附子驅散風寒,黃耆補強虛弱的身體,增強元氣,當歸、鹿茸、續斷生長新的血液,阿膠、枯礬、側柏葉止血。

附子(辛熱,五錢),黃耆(甘溫,一兩),當歸(辛甘溫,二兩),鹿茸(醋炙,一兩),續斷(一兩),阿膠(二兩),枯礬(三錢),側柏葉(六錢),為末,醋煮,米糊丸。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附子(辛辣溫熱,5錢),黃耆(甘甜溫和,1兩),當歸(辛辣、甘甜、溫和,2兩),鹿茸(醋炒,1兩),續斷(1兩),阿膠(2兩),枯礬(3錢),側柏葉(6錢),磨成粉末,用醋煮沸,加入米糊搓成丸子。空腹時,用米湯送服50-70丸。

治咳血,或成勞,發熱汗出。用黃耆益元氣,退虛熱,實腠理以止汗;麥門、桔梗清金止嗽;熟地、白朮補陰血;生甘草瀉火、緩中、和藥。

白話文:

治療咳嗽出血,或久咳成勞損,發燒出汗。

使用黃耆來增強元氣,降低虛熱,實腠理以止汗;麥門冬、桔梗清金止咳;熟地、白朮補陰血;生甘草瀉火、緩解腸胃不適、調和藥性。

黃耆(甘溫,三錢),麥門冬(苦甘寒,二錢),桔梗(苦辛溫,一錢),熟地黃(甘寒,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一錢),生甘草(甘寒,六分),作二服。

白話文:

黃耆(甜、溫,9公克),麥門冬(苦、甜、寒,6克),桔梗(苦、辛、溫,3克),熟地黃(甜、寒,6克),白芍藥(苦、酸、寒,3克),生甘草(甜、寒,2公克),共分成兩劑服用。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血妄行,或吐、或下,心神恍惚。治宜補中安神。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龍眼肉、炙甘草補中安神,木香順氣調血而不妄行,茯神酸棗仁安心神以定恍惚。

白話文:

當思慮過度傷及脾臟,導致脾臟無法控制心血,進而讓血液亂流,可能造成嘔吐或腹瀉,心神也會恍惚不寧。治療應以補益中氣、安神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黃耆、龍眼肉、炙甘草來補益中氣、安神;木香則理氣通血,防止血液亂流;茯神、酸棗仁安心神,以穩定恍惚的狀態。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黃耆(甘溫,一錢),龍眼肉(二錢),炙草(甘溫,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酸棗(辛甘酸,八分),茯神(淡平,一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甘甜溫和,2 錢)
  • 白朮(苦甘溫和,1 錢)
  • 黃耆(甘甜溫和,1 錢)
  • 龍眼肉(2 錢)
  • 甘草(甘甜溫和,5 分)
  • 木香(苦辣溫和,5 分)
  • 酸棗(辛辣甘酸,8 分)
  • 茯神(清淡平穩,1 錢)

服用方法:

  • 將藥材用水煎煮。
  • 趁溫熱服用。

當歸導滯湯

治跌墜、搏擊、一切瘀血內蓄作痛。故用當歸引大黃入血室,下瘀積之血。

歸尾(甘辛溫,五錢),大黃(苦寒,三錢),水煎。食前溫服。

越鞠丸

治一切血因氣鬱之症。治宜散郁活血。經云:辛以散之。故用香附青黛、川芎諸辛以導散鬱氣,桃仁紅花諸辛以行鬱血。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氣血鬱結引起的所有疾病。治療方法應包括疏通鬱氣和活血化瘀。經書上說:“用辛味藥物疏散。”因此,本方使用香附、青黛、川芎等辛味藥物來疏通鬱氣,使用桃仁、紅花等辛味藥物來活血化瘀。

紅花(苦辛寒,一錢),香附(苦辛溫,一錢),青黛(辛鹹寒,七分),川芎(辛溫,七分),桃仁(去皮,研,七分),為末,米飯丸。食前薑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紅花(苦味辛辣,寒性,一錢)
  • 香附(苦味辛辣,溫性,一錢)
  • 青黛(辛味鹹味,寒性,七分)
  • 川芎(辛味溫和,七分)
  • 桃仁(去皮研磨,七分)

做法: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米飯製成小丸子。

服用方法:

餐前用薑湯送服五十至七十顆丸子。

治中氣虧敗,運動失常,郁成痰飲,雜血而出。治宜補中、疏郁、豁痰。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中健脾,陳皮青皮散郁道結,佐以神麯、半夏降逆氣以豁痰。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導致氣機運行失常,鬱積形成痰飲,並伴有出血的症狀。

治療方法:補益中氣、疏通鬱結、化解痰飲。

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益中氣、健脾胃;陳皮、青皮疏通鬱結、暢通氣道;再加入神麴、半夏降逆氣、化解痰飲。

人參(甘寒,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平,八分),炙草(甘溫,五分),陳皮(苦辛溫,一錢),青皮(苦辛溫,一錢),川芎(辛溫,七分),神麯(辛溫,七分),半夏(苦辛溫,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材料)

人參(甘寒,二錢)

白朮(苦甘溫,一錢)

茯苓(甘平,八分)

炙草(甘溫,五分)

陳皮(苦辛溫,一錢)

青皮(苦辛溫,一錢)

川芎(辛溫,七分)

神麯(辛溫,七分)

半夏(苦辛溫,七分)

(做法)

用清水煎煮。

(用法)

溫熱服用。

如胃不和,加藿香

如渴,去半夏,加葛根

痰結成塊,加貝母、黃芩

如小便赤澀,加黃柏

大便結燥,加當歸。

如心煩,加黃連。

便血,加煅牡蠣

胃火上湧,加炒梔子仁。

見紅過多於痰,去半夏,恐燥損其血故也。加生地、牡丹皮,或佐以桃仁泥三分。

又方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治宜益血清血,補中健脾。故用當歸、芍藥益陰血,五味、麥門清肺金,人參、黃耆補中健脾。

白話文:

治療吐血後,脾胃虛弱,精神不振。治療應當滋養血氣、清熱涼血,補益中氣、健運脾胃。因此使用當歸、芍藥來滋補陰血,五味子、麥門冬來清肺降火,人蔘、黃耆來補益中氣、健運脾胃。

當歸(辛溫,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二錢),五味子(酸甘平,五分),麥門冬(甘寒,一錢),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煎。食後服,日三服。

白話文:

當歸(溫、辛,2 錢),白芍藥(寒、酸、苦,2 錢),五味子(平、酸、甘,5 分),麥門冬(寒、甘,1 錢),人參(溫、甘,2 錢),黃耆(溫、甘,1 錢),甘草(溫、甘,5 分),用開水煎煮。飯後服用,一天服 3 次。

治肺虛客熱,以致乾嘔,咳嗽,乃心血虧欠,恍惚。治宜益肺清金,瀉火安神。是以用人參、阿膠補肺,麥門冬、北五味、百部根清肺金,助熟地、杜仲丹參滋益腎陰以勝火熱,茯苓、貝母散結氣清痰,山藥、茯苓、柏子仁遠志安神定恍惚。

白話文:

治療肺氣虛弱而有外熱入侵的乾嘔、咳嗽,這是因為心血不足導致心神失常。治療方法應該滋補肺氣、清瀉肺熱、降火安神。因此使用人參和阿膠來補益肺臟,麥門冬、北五味、百部根清熱潤肺,熟地、杜仲、丹參滋養腎陰以抑制虛火,茯苓、貝母化解痰氣,山藥、茯苓、柏子仁、遠志安神定志。

人參(甘溫,一兩),阿膠(甘平,二兩),麥門冬(苦辛涼,八錢),百部(甘涼,五錢),北五味(甘平,五錢),熟地黃(苦甘寒,二兩),杜仲(辛甘溫,八錢),丹參(苦寒,一兩),茯苓(甘平,八錢),貝母(苦甘寒,八錢),山藥(苦甘寒,一兩),茯神(甘平,八錢),柏子(甘寒,五錢),遠志(苦溫,七錢),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食後,沸湯溶化下一丸,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溫熱,1兩)、阿膠(平性,2兩)、麥門冬(涼性,8錢)、百部(涼性,5錢)、北五味子(平性,5錢)、熟地黃(寒性,2兩)、杜仲(溫熱,8錢)、丹參(寒性,1兩)、茯苓(平性,8錢)、貝母(寒性,8錢)、山藥(寒性,1兩)、茯神(平性,8錢)、柏子(寒性,5錢)、遠志(溫熱,7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後,用沸水溶解一丸,一天服用三次。

治心氣虛耗,不能生血,以致陰虛火動,咳嗽膿血。治宜補陰降火,潤肺利氣清痰。是以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益陰血,人參、茯苓、甘草補中潤肺,紫蘇、桔梗、枳殼、陳皮利氣,助前胡、半夏豁痰,葛根止渴除煩熱。

白話文:

治療心氣虛弱耗損,導致無法生血,進而引起陰虛火旺,出現咳嗽有膿血的症狀。治療方法應當滋陰降火,潤肺利氣,化痰清熱。因此使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來益氣補血;人參、茯苓、甘草來補中潤肺;紫蘇、桔梗、枳殼、陳皮來利氣,幫助前胡、半夏化痰;葛根來止渴除煩熱。

當歸(甘辛溫,二錢),熟地黃(苦甘寒,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一錢),川芎(辛溫,六分),人參(甘溫,二錢),茯苓(甘平,二錢),炙草(甘溫,六分),紫蘇(辛溫,二錢),陳皮(苦辛溫,八分),桔梗(苦辛溫,八分),前胡(苦辛溫,八分),枳殼(甘溫,六分),半夏(辛溫,八分),葛根(苦甘涼,一錢),水煎。食後服,日三次服。

白話文:

當歸(味道甘甜辛辣,溫性;用量二錢)

熟地黃 (味道苦甜,寒性;用量二錢)

白芍藥 (味道苦酸,寒性;用量一錢)

川芎 (味道辛辣,溫性;用量六分)

人參 (味道甘甜,溫性;用量二錢)

茯苓 (味道甘甜,平性;用量二錢)

炙草 (味道甘甜,溫性;用量六分)

紫蘇 (味道辛辣,溫性;用量二錢)

陳皮 (味道苦甜辛辣,溫性;用量八分)

桔梗 (味道苦甜辛辣,溫性;用量八分)

前胡 (味道苦甜辛辣,溫性;用量八分)

枳殼 (味道甘甜,溫性;用量六分)

半夏 (味道辛辣,溫性;用量八分)

葛根 (味道苦甜,涼性;用量一錢)

以上藥材用清水煎服。在飯後服用,一天三次。

治嘔血,蒸熱,出汗。治宜抑陰益陽。是以用生地黃、枸杞、白芍等涼血補陰,天門冬、黃芩、地骨皮抑陽退熱,黃耆補虛汗,甘草緩藥和中。

白話文:

治療吐血,以溫熱、出汗的方式進行。治療方法應抑制陰氣、增強陽氣。因此,可以使用 生地黃、枸杞、白芍 等涼血滋陰的藥物;天門冬、黃芩、地骨皮 抑制陽氣、退熱;黃耆 補充虛汗;甘草 緩和藥效、調和中氣。

天門冬(苦甘溫,八分),生地黃(苦甘寒,三錢),熟地黃(甘寒,三分),枸杞(甘寒,二錢),白芍藥(酸寒,一錢),地骨皮(苦寒,一錢),黃芩(苦寒,二錢),黃耆(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七分),水煎。日中服。

白話文:

天門冬(苦味、甘味、溫性,八克),生地黃(苦味、甘味、寒性,三錢),熟地黃(甘味、寒性,三分),枸杞(甘味、寒性,二錢),白芍藥(酸味、寒性,一錢),地骨皮(苦味、寒性,一錢),黃芩(苦味、寒性,二錢),黃耆(甘味、溫性,二錢),炙草(甘味、溫性,七分),用水煎煮。在中午服用。

又方

治咯痰帶血而出,此乃脾濕壅鬱生痰,挾火動血所致。治宜理脾清痰疏郁為本,益陰血退火熱為標。是以用白朮理脾濕,佐桔梗、貝母以清痰,加青皮以疏郁,當歸、桃仁、芍藥益血,牡丹皮、梔子、黃芩以清熱,生甘草以瀉火。

白話文:

治療咯出帶血的痰,這是脾臟濕氣過重,鬱積生出痰液,並挾帶火熱而動血所造成的。治療的原則是:以調理脾臟、清化痰濕、疏通鬱結為根本,而以滋養陰血、降低火熱為輔助。

因此,使用白朮來調理脾臟的濕氣,再搭配桔梗、貝母來清化痰液,加上青皮來疏通鬱結。當歸、桃仁、芍藥用於滋養血液,牡丹皮、梔子、黃芩用於清熱,生甘草用於緩和火熱。

白朮(苦甘溫,二錢),貝母(苦甘寒,錢半),桔梗(苦甘溫,七分),青皮(甘溫,七分),當歸(苦辛溫,二錢),桃仁(苦甘平,七分),白芍藥(苦酸寒,八分),梔子(苦寒,七分),甘草(甘寒,五分),牡丹皮(酸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白朮(苦味、甘味、溫性,二錢),貝母(苦味、甘味、寒性,錢半),桔梗(苦味、甘味、溫性,七分),青皮(甘味、溫性,七分),當歸(苦味、辛味、溫性,二錢),桃仁(苦味、甘味、平性,七分),白芍藥(苦味、酸味、寒性,八分),梔子(苦味、寒性,七分),甘草(甘味、寒性,五分),牡丹皮(酸味、寒性,一錢),黃芩(苦味、寒性,一錢)。

將以上藥材以水煎煮。藥液溫熱時服用。

又方

治症同前。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中健脾,橘紅、枳殼、桔梗、半夏疏郁豁痰,桑白皮、五味子、黃芩瀉火清肺。

白話文:

治療方法與前面相同。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益中氣、健固脾氣;橘紅、枳殼、桔梗、半夏來疏通鬱氣、化解痰液;桑白皮、五味子、黃芩來瀉火、清熱肺部。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橘紅(苦辛溫,八分),枳殼(甘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黃芩(苦寒,一錢),半夏(苦辛溫,七分),五味子(酸寒,七分),桑白皮(苦酸,七分),姜三片,水煎,不拘時服,日三次。一本有青黛。

白話文:

原料:

  • 人參(甘溫,3錢)
  • 白朮(苦甘溫,3錢)
  • 茯苓(甘平,1錢)
  • 甘草(甘溫,5分)
  • 橘紅(苦辛溫,8分)
  • 枳殼(甘辛溫,7分)
  • 桔梗(苦辛溫,7分)
  • 黃芩(苦寒,1錢)
  • 半夏(苦辛溫,7分)
  • 五味子(酸寒,7分)
  • 桑白皮(苦酸,7分)
  • 生薑,3片

做法: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每天服用3次。

有版本增加青黛一味。

治咳嗽傷肺動血。治宜潤肺止嗽。是以用阿膠潤肺,兼止咳咯之血,天門、杏仁、貝母救肺止嗽,助茯苓以清痰,佐生甘草以瀉火。

白話文:

治療咳傷肺咳血。治療方法應滋潤肺部,止咳。因此使用阿膠滋潤肺部,同時止咳血,天門冬、杏仁、貝母保護肺部止咳,協助茯苓清除痰液,搭配生甘草瀉火。

阿膠(苦甘平,三錢),天門冬(苦寒,二錢),貝母(辛寒,一錢),茯苓(甘平,八分),杏仁(苦辛,七分),生甘草(甘寒,三分),水煎,阿膠調之。食後服,日三次。

白話文:

材料:

  • 阿膠(苦味甘甜,溫和,3錢)
  • 天門冬(苦味寒涼,2錢)
  • 貝母(辛味寒涼,1錢)
  • 茯苓(甘味平和,8分)
  • 杏仁(苦味辛辣,7分)
  • 生甘草(甘味寒涼,3分)

做法:

用水煎煮上述材料,調入阿膠溶化。

服用方法:

餐後服用,每天三次。

茜根散

治鼻血不止。夫血受熱則上湧,是以用黃芩、生地以涼血,茜根、阿膠、側柏葉以止血,甘草以瀉火和藥。

黃芩(苦寒,二錢),生地黃(甘苦涼,三錢),茜根(苦寒,一錢),阿膠(甘寒,二錢),側柏葉(辛寒,二錢),生甘草(甘寒,五分),水煎服。一本加生薑三片。

白話文:

黃芩(苦味寒性,2 錢),生地黃(甘甜苦味涼性,3 錢),茜根(苦味寒性,1 錢),阿膠(甘甜寒性,2 錢),側柏葉(辛辣寒性,2 錢),生甘草(甘甜寒性,0.5 錢),這些藥材用開水煎煮後服用。

另有一本醫書建議,可加入生薑 3 片一起煎煮。

治下焦結熱,或溺血,血淋。用竹葉通草、梔子、滑石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生地涼血熱,助藕、小薊、當歸頭、蒲黃破瘀止血。

白話文:

治療下半身發炎發熱,或尿血、血尿。使用竹葉、通草、梔子、滑石等藥材利尿,以消除下半身的熱氣。生地黃能清熱涼血,藕節、小薊、當歸頭、蒲黃能化瘀止血。

竹葉(甘淡,十個),通草(甘淡,一錢),滑石(甘寒,三錢),生地黃(甘寒,二錢),藕節(甘寒,錢半),歸頭(辛溫,一錢),小薊(甘寒,一錢),蒲黃(八分),水煎。空心頓服。

白話文:


竹葉(甘淡味,10克),通草(甘淡味,5克),滑石(甘寒味,15克),生地黃(甘寒味,10克),藕節(甘寒味,7.5克),歸頭(辛溫味,5克),小薊(甘寒味,5克),蒲黃(4克),用水煎煮。趁空腹時一次喝完。

治邪熱蓄血下焦,大便閉結。用當歸、芒硝、大黃,入血分行瘀血,通大便以下結熱,厚朴枳實以利下焦壅滯之氣。

白話文:

治療邪熱瘀血積聚在下腹部,導致大便不通。使用當歸、芒硝、大黃,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活血化瘀,通大便以排出積熱;厚朴、枳實則用於疏通下焦氣機壅滯。

當歸(辛甘溫,五錢),芒硝(甘鹹寒,四錢),大黃(苦寒,五錢),厚朴(苦辛溫,三錢),枳實(苦辛寒,三錢),水煎,熟後入硝、黃。得利止服。

白話文:

當歸(辛辣甘甜、溫和,5錢),芒硝(甘鹹味、寒涼,4錢),大黃(苦味、寒涼,5錢),厚朴(苦味辛辣、溫和,3錢),枳實(苦味辛辣、寒涼,3錢)。用清水煎煮,煮熟後加入芒硝和大黃。腹瀉通暢後停止服用。

治大腸濕熱壅滯,挾血、下血。治宜疏濕、清熱、導壅滯。是以用陳皮、厚朴、枳殼以利大腸壅鬱之氣,蒼朮滲濕,槐花、烏梅涼大腸以收熱,甘草瀉火,歸頭止血。

白話文:

**古文:**治大腸濕熱壅滯,挾血、下血。治宜疏濕、清熱、導壅滯。是以用陳皮、厚朴、枳殼以利大腸壅鬱之氣,蒼朮滲濕,槐花、烏梅涼大腸以收熱,甘草瀉火,歸頭止血。

**** 治療大腸濕熱停留在體內,導致氣血停滯,出現便血。治療方法是疏通濕氣、清除熱氣、導通停滯。因此,可以使用陳皮、厚朴、枳殼來順暢大腸的滯氣,蒼朮去除濕氣,槐花、烏梅用於清涼大腸以緩解熱氣,甘草瀉火,歸頭止血。

陳皮(苦辛溫,一錢),厚朴(苦辛溫,八分),枳殼(苦辛溫,一錢),蒼朮(辛溫,二錢),槐花(苦寒,三錢),烏梅肉(酸寒,一錢),生甘草(甘寒,六分),歸頭(甘辛,二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陳皮(苦味辛辣溫熱,一錢)

厚朴(苦味辛辣溫熱,八分)

枳殼(苦味辛辣溫熱,一錢)

蒼朮(辛辣溫熱,二錢)

槐花(苦味寒涼,三錢)

烏梅肉(酸味寒涼,一錢)

生甘草(甘味寒涼,六分)

歸頭(甘味辛辣,二錢)

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大腸濕熱,迫血下行,經云:苦可以勝濕,寒可以勝熱。是以用黃連之苦寒,勝濕除熱,赤茯苓散結勝濕,阿膠止血。

白話文:

治療大腸濕熱導致的血便,古籍記載:苦味可以剋制濕氣,寒性可以剋制熱氣。因此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剋制濕氣祛除熱氣,赤茯苓散結化濕,阿膠止血。

黃連(苦寒,四兩),茯苓(甘平,一兩),阿膠(甘平,五錢),為末,煎阿膠溶化成糊,為丸。每食米飲下三五十九。黃連酒煮。

白話文:

材料:

  • 黃連 4 兩(性味苦寒)
  • 茯苓 1 兩(性味甘平)
  • 阿膠 5 錢(性味甘平)

製法:

  1. 將黃連、茯苓研磨成細粉。

  2. 將阿膠煎煮成糊狀。

  3. 將細粉加入阿膠糊中,揉成藥丸。

服用方法:

每餐食用後,服用 3、5 或 9 顆藥丸,搭配米湯服用。

備註:

將黃連以酒煮過。

治風傷腸藏,鬱熱迫血下行。治宜散風、疏壅、清熱。是以用荊芥穗以散熱,枳殼以寬大腸壅鬱之氣,槐花以清大腸經熱。

白話文:

治療因風邪襲擊腸道,導致鬱熱迫使血向下流動引起的疾病。治療原則應當是疏散風邪、疏通阻塞、清熱。所以使用荊芥穗來疏散熱邪,使用枳殼來緩解大腸的壅鬱之氣,使用槐花來清熱解毒。

荊芥穗(辛涼,二錢),枳殼(苦辛溫,一錢),槐花(苦寒,一錢),為末,以稀粟米粥調五錢。如人行一里許,以粥壓之。日進三服。

白話文:

用荊芥穗(辛涼,兩錢)、枳殼(苦辛溫,一錢)、槐花(苦寒,一錢)磨成粉末,用稀粟米粥調成五錢。每走一里左右,就用粥服下藥粉。每天服用三次。

又方

治症同前。用香附、枳殼利氣,川芎散風,助以當歸理血,槐花清熱,甘草瀉火。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和前面一樣。使用香附和枳殼來順氣、川芎來散風、當歸來理血、槐花來清熱、甘草來瀉火。

香附(苦辛溫,一錢),枳殼(苦辛溫,一錢),川芎(辛溫,七分),當歸(辛甘溫,一錢),槐花(苦寒,一錢),生甘草(甘寒,七分),水煎服。一本加薑、棗。

白話文:

用藥材:

  • 香附(味道苦辛溫和,用一錢量)
  • 枳殼(味道苦辛溫和,用一錢量)
  • 川芎(味道辛溫,用七分量)
  • 當歸(味道辛甘溫和,用一錢量)
  • 槐花(味道苦寒,用一錢量)
  • 生甘草(味道甘寒,用七分量)

將上述藥材用煎服。

有些藥方還會加入薑和棗。

又方

治積熱便血。用蒼朮勝熱,助陳皮利氣,用黃連、黃柏、黃芩、連翹諸苦寒以退熱。

白話文:

治療內熱引起的便血。使用蒼朮來去除熱氣,並用陳皮來促進排氣。此外,再使用黃連、黃柏、黃芩、連翹等苦寒藥物來清熱退火。

蒼朮(甘辛溫,一兩),陳皮(甘辛溫,兩半),連翹(一兩),黃連(二兩),黃柏(一兩),黃芩(兩半,俱苦寒之藥),為末,以新鮮生地黃八兩搗膏,丸如梧桐子大。每以白湯食前送下三五十丸,日再服。

白話文:

蒼朮(甘、辛、溫,1兩),陳皮(甘、辛、溫,2半),連翹(1兩),黃連(2兩),黃柏(1兩),黃芩(2半,都是苦寒藥物),磨成粉。用8兩新鮮生地黃搗成膏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飯前用白開水送服30-50丸,每天服用兩次。

又方

治腸風下血。用秦艽散風,升麻提氣,條芩、槐角、青黛等以解熱。

白話文:

治療腸道有風導致的下血。使用秦艽散風,升麻提振氣血,條芩、槐角、青黛等清熱降火。

秦艽(苦辛溫,二兩),升麻(苦寒,一兩),條芩(苦寒,一兩),槐角(苦寒,四兩),青黛(辛甘鹹,二兩),為末,以生地黃四兩搗膏,加酒為丸。食前米飲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秦艽(苦味辛味,溫和性質,兩兩)

升麻(苦味寒性,一兩)

條芩(苦味寒性,一兩)

槐角(苦味寒性,四兩)

青黛(辛味甘味鹹味,兩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用四兩生地黃搗成糊狀,加入酒製作成藥丸。於飯前服用,用米湯送服三、五十顆。

附方

桃仁承氣湯,治男婦血結胸中,手不可近,及中焦蓄血等症。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功效: 治療男女因血結在胸中,手無法按壓,以及中焦有積血等症狀。

方劑: 詳見傷寒雜病論中的「承氣」類方劑。

抵當湯,治下部蓄血等症。方見傷寒門。

黃連香薷飲,治伏暑純下血。方見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