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根散

QIAN G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4%
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0%
膽經 0%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茜草根散是一劑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活血通經、散結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吐血,心臟煩躁不安,情緒抑鬱。

茜草根散的成分包括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黃芩、甘草。

茜草根具有活血通經、利尿消腫、清熱涼血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痢疾、黃疸等疾病。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茜草根散中的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活血通經、散結消腫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小兒吐血,心臟煩躁不安,情緒抑鬱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茜根草1兩, 黃芩1兩, 側柏葉1兩, 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 甘草(銼,生用)1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煎至6分,去滓,溫服之。

方劑組成解釋


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均有涼血止血、清心安神的功效。本方以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為主,配以黃芩、甘草,共奏涼血止血、清心安神的功效。

相關疾病


皮膚瘀血斑疹氣喘肺結核胰臟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2兩(銼),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去心),雞蘇葉4兩,小薊根3兩,青竹茹4兩。 主治:吐血不止,心胸煩熱。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草1兩,黃芩1兩,側柏葉1兩,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甘草(銼,生用)1兩。 主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茜根半兩,犀角屑1分,川升麻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黃芩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茜根1兩(銼),地榆3分(微炙,銼),馬藺子3分(微炒),黃連3分(去須,微炒),黃柏3分(微炙,銼),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茜根1兩,當歸(銼,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貝母(煨,微黃)1兩,牡丹1兩,瓜蒂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微炙)1兩,紅藍花2兩,生乾地黃3兩。 主治:婦人小便出血,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茜根(銼)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1兩,刺薊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黃耆(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芩1兩,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伏龍肝2兩,亂發灰半兩。 主治:虛勞少力,吐血心悶,頭旋目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