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風散

Q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六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14%
膀胱經 13%
膽經 11%
肺經 9%
腎經 7%
脾經 6%
心經 4%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2%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驅風散:中醫方劑,驅風明目

驅風散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防風、龍膽草、銅綠、五倍子、淡竹葉等,具有驅風明目的功效。

淡竹葉:清熱瀉火,利尿消腫

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心火旺盛、口瘡、尿赤、煩躁不寐、水腫尿少、黃疸尿赤等症狀。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龍膽草:清熱燥濕,清熱瀉火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燥濕方面,龍膽草可治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女子帶下黃稠、男子陰囊腫痛、濕疹瘙癢等症。清熱瀉火方面,龍膽草可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等症。

銅綠:湧吐,清熱解毒

銅綠性甘、辛、寒,入足陽明、胃經。具有湧吐、清熱解毒、驅蟲殺蟲、止癢、退翳、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銅綠能促進嘔吐,瀉熱消食,寬中降逆。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消腫止痛,斂瘡生肌。此外,銅綠辛、澀、寒之性,兼具毒性,能驅逐各種蟲類,治療諸蟲積聚、疥癬惡瘡等蟲症。銅綠性寒,清熱解毒之力強,可治熱毒瘡瘍。辛散走竄,又能殺蟲止癢,故可治皮膚瘙癢,腳氣。銅綠具有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吐血、衄血、血痢、崩漏等出血症狀。

五倍子:清熱解毒,止血止瀉

中藥五倍子性味澀、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等功效。其含有單寧酸、沒食子酸、鞣質等成分,能收斂創傷組織,減緩出血,化解毒素,排出體外,止咳平喘,澀腸止瀉,固攝大腸,治療各種出血,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等症狀。

驅風散,驅風明目

驅風散,由防風、龍膽草、銅綠、五倍子、淡竹葉等中藥組成,具有驅風明目的功效。可治療爛眩風赤浮翳、努肉攀睛、澀癢眵淚等眼疾。

傳統服藥法


防風4兩(去蘆),白砂蜜半斤,朱砂1兩(水飛,研令極細),薄荷4兩(苗兒紫心者),蝸牛7個(瓦上炒去殼,細研,形如蜒蚰皆負殼者),皂角10條(不蛀者,去邊寸,銼,先用水浸3日,去原浸水,卻以1碗,挼取濃汁,去滓,入銀器內熬去56分。),天麻4兩。
上為末,入朱砂、蝸牛,先以皂角膏子和勻,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臘茶清送下,日3次。服1料,永除根。
忌豬、雞、魚、面、動風物。

方劑組成解釋


驅風散由防風、龍膽草、銅綠、五倍子、淡竹葉組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驅風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眼皮一直跳,難以控制皮膚搔癢眼睛紅痛陰莖潰爛暈眩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癲癇鼻塞丹毒麻疹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驅風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山柰(倍)、良薑三分之一。 主治:疝,腹痛。

驅風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天麻、羌活、鉤藤、白附子、甘草、柴胡、大黃、龍膽草、山梔、薑蠶。 主治:小兒風癇。

驅風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細辛1兩,草烏1兩,蠍梢5錢,荊芥穗1兩半,防風1兩半,升麻半兩,沒石子1兩。 主治:風牙疼。

驅風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防風(去蘆)5錢,龍膽草5錢,銅青3錢,五倍子2錢,淡竹葉1握(去根)。 主治:爛眩風赤浮翳,努肉攀睛,澀癢眵淚。

驅風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 組成:蘇葉、防風、陳皮、厚朴(薑炒)、枳殼(麸炒)、木香(煨)、僵蠶(炒)、釣藤鉤、生甘草。 主治:小兒臍風將作,腹脹臍腫,日夜啼叫。

驅風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乾葛2分,防風2分,白芍藥2分,獨活4兩,生薑4兩,川當歸2兩,附子2兩,麻黃2兩,甘草2兩。 主治:中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