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瘧證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先寒而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痎瘧者老瘧也,以其隔二日一作,纏綿不去,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烏梅、砒丹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未動,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

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欲治此證,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藥,漸而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

須漸趲早,亦佳兆也。治斯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遇發日食飽,病愈加重。尤當以汗之難易,較輕重也。《內經》又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謂用三稜針刺孫絡出血),此直往而未得並者也。故今人多以諸般草藥,於臂膊內縛之,即此遺意耳。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若誤作瘧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乾葛等藥,多至不救。醫者宜以脈證參驗其虛實而療之,毋縱巨膽以殺人也。

脈法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方法

丹溪曰:有暑瘧,有風瘧,有濕瘧,有痰瘧,有食瘧。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發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

有痰者,大棗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

不能食者,必於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

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久發則中氣虛弱,病邪已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有大毒,不可輕用。

大渴大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黃柏梔子天花粉

瘧渴,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黃柏、乾葛、生甘草

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發藥也。

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汁,可以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治之。

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利之愈。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加蒼朮、白朮,少加檳榔

小兒瘧疾者,有痞塊,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

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

老瘧系風暑入在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撫芎、當歸、紅花、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之。

痎瘧,老瘧也,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處涼冷,令汗不得泄,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飲,及輕試劫藥,胃氣大傷,其病難愈。必先與參、朮、陳皮、芍藥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仍節飲食,避風寒,遠房勞,無不愈者。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條)

截瘧常山飲(局方)

川常山,草果,檳榔,知母,炙甘草,烏梅,穿山甲(慢火煨脆)

上各等分,細切,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至八分,露星月一宿,清晨冷服之,欲吐則順之,忌熱湯一日。然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痰飲,大傷真氣,病人稍虛弱者,戒勿輕用。

截瘧七寶飲(局方)

常山(一錢),厚朴,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果仁(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盞,寒多加酒,熱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熱茶湯一日,至午食溫粥。

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太陽證,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羌活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

陽明證,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日月光火氣乃快然,桂枝二白虎一湯、黃芩芍藥加桂湯。

少陽證,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

太陰證,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小建中湯異功散

少陰證,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厥陰證,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伏,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

白虎加桂枝湯(活人),治溫瘧。

知母(四錢),甘草(一錢),石膏(五錢),桂枝(一錢),粳米(一合)

上以水三盞煎米,至二盞去米,入諸藥,再煎至一盞,溫服。三服,汗出愈。

溫脾散(寶鑑),治久瘧不愈。

紫河車(俗名金線重樓),綠豆(各一兩),甘草(五錢),信砒(一錢五分,研細)

上為細末,入砒一處研勻,每服五分,新汲水少許調下。須於發日隔夜夜深服藥,忌葷酒瓜果生冷魚腥雞肉等物三日,孕婦勿服。但至誠合此藥,與人並不吐。此雖有砒一味,而有河車、綠豆、甘草三味及新汲水皆能解毒,不妨。

按:以上二方,劫病之捷勝於他方,但虛弱或久病羸瘦之人,終不可輕用。如服上藥吐不止者,以生綠豆細研,新汲水調飲,多即止。

(丹溪活套)云:凡瘧證,或連日或間日發作,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屬太陽經瘧也,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如連日或間日發作,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目痛鼻孔燥,此屬陽明經瘧也,宜用二陳湯加乾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之類。

如連日或間日發,或先寒後熱,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也,宜二陳湯倍加柴胡,及黃芩、人參、青皮之類。如於子午卯酉日發,寒熱嘔吐,舌乾口燥,此少陰經瘧也,宜二陳湯加川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之類。如於辰戌丑未日發,寒熱嘔吐,不嗜食,或腹滿自利,此太陰經瘧也,宜二陳湯加蒼白朮、柴胡、芍藥之類。

如於寅申巳亥日發,惡寒發熱,寒多熱少,或腹痛引陰,如淋狀,善恐,此厥陰經瘧也,宜用二陳湯加桂枝、附子乾薑之類。大抵瘧屬三陽,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治之。瘧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桂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之類,選而用之。

(祖傳方)

截法:

木通秦艽,常山,穿山甲(醋炙黃,各一錢),辰砂(五分,另研),烏梅(七個),大棗(七枚)

上細切,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先以棗和辰砂末食,後服藥。

一方,用常山、草果、知母、檳榔各一錢,酒一盞浸一日,臨發日早服。

又方,治久瘧不愈,一服便止,永不發,其效如神。

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枚)

上細切,作一服,用好酒一盞浸一宿,臨發日清晨飲之。

予壯年過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十,已各得痎瘧三年矣,俱發於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於巳而退於申,一人夜發於亥而退於寅。予曰:但到杭,可買藥俱與痊可。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湯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夜發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加青皮。

各與十帖,教其加薑、棗煎,於未發前二時服,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永不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