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散

WEN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4%
肺經 13%
肝經 10%
腎經 8%
心經 5%
膀胱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溫脾散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艾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紅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
  • **高良薑:**溫裡溫中、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
  • **大麥:**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溫脾散的主治功效:

脾胃病是指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脾胃功能失常,則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營養不良,氣血生化不足,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

脾胃病的症狀較為複雜,常見的有:

  • 消化不良:脾胃功能失常,則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痛、噯氣、反酸、燒心等症狀。
  • 食慾不振:脾胃功能失常,則胃的受納功能下降,導致食慾不振,不想吃東西,或者吃了東西後會有飽脹感。
  • 腹瀉或便祕: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導致腹瀉或便祕。
  • 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的吸收功能下降,導致便溏或大便不成形。
  • 舌苔厚膩:脾胃功能失常,則濕濁內生,導致舌苔厚膩。
  • 脈搏濡緩:脾胃功能失常,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脈搏濡緩。

總結:

溫脾散是由茴香、青皮、艾葉、砂仁、桔梗、白芷、厚朴、生薑、木香、白朮、香附、甘草、紅豆、高良薑、大麥、葛根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功效,主治脾胃病。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炮,銼)半兩,白朮1兩。
上為末。
每服半錢,空心米飲送下。
忌鮮魚、毒物。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茴香、青皮、艾葉、砂仁、桔梗、白芷、厚朴、生薑、木香、白朮、香附、甘草、紅豆、高良薑、大麥、葛根等溫中健脾、行氣止痛之品為主,配伍適當,共奏溫中健脾,行氣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幼兒啼哭瘧疾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腹瀉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溫脾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紫河車1兩,綠豆1兩,甘草半兩,砒1錢(另研)。 主治:瘧疾寒熱發歇,多時不癒。

溫脾散, 出處:《顱囟經》卷上。 組成: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炮,銼)半兩,白朮1兩。 主治:小兒脾冷水瀉,乳食不消,吃奶頻吐。

溫脾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加黑附子、枳殼、吳茱萸、麥糵、細辛。 主治:小兒脾虛肌瘦,神困,面無顔色,食不克化,腸胃久寒。吐逆無時。

溫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蒼朮2錢(細銼,以油蔥炒令赤),陳皮5分,草果(不炮,去皮)5分,桂心(不見火)5分,桔梗1錢,甘草(炙)1錢。 主治:小兒吐利,不進乳食。

溫脾散,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舶上茴香(炒香)1兩,青皮(去白)1兩,陳艾1兩,縮砂仁1兩,桔梗(炒)1兩,香白芷(不見火)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香附子(麸炒,舂去皮)半兩,甘草1兩半(炙),紅豆3兩,良薑3兩,麥糵3兩,乾葛3兩。 主治:開胃進食,溫中利氣,散寒濕。主治:脾胃病。

溫脾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黃耆(蜜炙)、人參(去蘆)、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藥(炒)、乾薑(炒)、訶子(煨,去核)、肉蔻(煨去油)、粟殼(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黃連(薑汁炒)、砂仁、陳皮、甘草(炙)、厚朴(薑汁炒)各等分。 主治:久瀉。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即時直下,下元虛冷,滑脫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