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人參

一物而譭譽交集者,惟人參為最。好補之家多譽,好攻之家多毀,其譽者復有補陰補陽之各執,而不知皆非也。徐洄溪、鄒潤安,則能得是物之性用矣。徐氏云:人參得天地精英純粹之氣,補氣而無剛燥之病,又能入於陰分。鄒氏云:凡物之陰者,喜高燥而惡卑濕;物之陽者,惡明爽而喜陰翳。

白話文:

在所有東西中,受到褒貶不一評價最多的,就屬人參了。喜愛補益的人多半稱讚,喜愛攻伐的人多半貶低,而稱讚的人又分為補陰和補陽兩派,卻不知道其實都說得不太對。徐洄溪和鄒潤安,則能夠理解人參的性質和用途。徐洄溪說:人參得天地精華純粹之氣,能夠補氣而沒有剛燥的毛病,而且還能入於陰分。鄒潤安說:凡是屬陰之物,喜好高燥而厭惡低濕;凡是屬陽之物,厭惡光亮而喜好陰暗。

人參不生原隰汙下而生山谷,是其體陰;乃偏生於樹下而不喜風日,是為陰中之陽。人身五臟之氣,以轉輸變化為陽,藏而不泄為陰。人參兼變化藏守之用,且其色黃味甘氣涼質潤,合乎中土脾臟之德。所由入後天而培先天也。至論病之何以需參,參之何以愈病,則二家猶未得其當。

白話文:

人參生長在山谷中,而不是生長在平原或沼澤地帶,這說明它具有陰性的屬性。然而,它卻偏愛在樹下生長,而不喜歡風吹日曬,這又說明它具有陽性的一面。人體的五臟之氣,以轉化和輸布為陽,以儲藏而不泄漏為陰。人參兼有變化和儲藏的功效,而且它的顏色是黃色,味道是甘甜,氣味是涼爽,質地是滋潤,這都符合中土脾臟的特性。因此,人參可以進入後天而滋養先天。至於人參為什麼可以治病,以及如何使用人參來治病,這兩個問題,醫家們尚未能很好地回答。

而陶隱居功同甘草之說為有見矣。蓋甘草者,春苗夏葉秋花冬實,得四氣之全。而色黃味甘,迥出他黃與甘之上,故能不偏陽不偏陰,居中宮而通經脈和眾脈,與人參有相似之處。竊謂得此一言,可以測參之全量。雖然,病之非參不治者,詎能代以甘草。甘草自甘草,人參自人參。

白話文:

陶隱居提議甘草的功效與人參相同,這很有道理。甘草是春天的幼苗,夏天的葉子,秋天的花朵和冬天的果實,它吸收了四個季節的精華。它的顏色是黃色的,味道是甜的,遠遠超過其他黃色和甜味的藥材,因此它既不偏陽也不偏陰,居於中宮,可以通經活脈,與人參有相似之處。我認為瞭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測出人參的全部功效。儘管如此,那些非人參不能治癒的疾病,也不能用甘草代替。甘草是甘草,人參是人參,兩者不能相互替代。

欲知人參之真,非取仲聖方融會而詳辨之,庸有冀乎。

少陽為三陽之樞,少陰為三陰之樞。凡言樞者,皆一經中有陰有陽,入則為陰,出則為陽,猶樞機之轉移。少陰水臟而寓君火,固陰陽兼具矣。少陽似有陽無陰,然藏於肝葉,是一陽初生而尚不離乎陰,故二經相感極易。肝病有熱即挾膽火,膽病有寒即挾肝風。肝氣之上逆即膽,膽氣之下降即肝。

白話文:

少陽經是三條陽經的中心,少陰經是三條陰經的中心。凡是講樞的道理,都是一個經絡中同時有陰也有陽,向裡走就是陰,向外走就是陽,就像樞機的轉動一樣。少陰經是水臟,但裡面寄宿著君火,所以同時具備陰和陽兩種性質。少陽經看起來好像只有陽沒有陰,但它潛藏於肝葉之中,所以是一陽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完全脫離陰,因此這兩條經絡很容易互相感應。肝臟如果有熱就會夾帶膽火,膽囊如果有寒就會挾帶肝風。肝氣往上運行就是膽,膽氣往下運行就是肝。

往來寒熱雖少陽病,卻非全不涉肝,以陽之稚,不能竟遠乎陰,而有出入相爭之象也。爭則宜解宜和,人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劑,不知柴芩專解邪,參乃所以和之。病兼陰陽,何以解之第有寒藥?蓋此固少陽勢重,退少陽則厥陰自靖,且有人參調停其間,何患寒熱之不止。參為少陽藥有鑿鑿可據者,瀉心湯心煩無參,而脅下有水氣則用之。

白話文:

寒熱往來雖然是少陽病,卻也不完全不牽涉到肝臟,因為陽氣尚弱,不能完全遠離陰氣,而有相互爭鬥的現象。爭鬥就要想辦法去化解和緩,眾所周知小柴胡湯是少陽病和解的藥劑,卻不知柴胡與黃芩專門用來化解邪氣,人參則是起到調和的作用。疾病同時兼有陰證和陽證,為什麼只用寒藥來化解呢?這是因為少陽的症狀較重,退掉少陽的症狀,厥陰的症狀自然就會平息,此外,有人參在其中調停,何必擔心寒熱不會停止呢?人參是少陽病的藥物,有確實的根據可以證明。瀉心湯中出現心煩的症狀,沒有人參,而脅下有水氣的時候則用人參。

胸痹諸方無參,而脅下逆搶心則用之。即小柴胡湯有加減法,而獨於嘔於渴於脅下痞硬不去參,此可知人參為和少陰之專藥矣。

白話文:

治療胸痹症狀的藥方裡面沒有人參,只有病人的右側部位出現疼痛但是不痛到心臟時才使用人參。小柴胡湯加減法中,只有嘔吐、乾渴、右側部位痞硬不適的人才會用到人參,由此可知人參是調和少陰證狀的特效藥。

少陰之貴於和者,躁是也。煩出於心,躁出於腎,故梔子豉湯黃連阿膠湯治煩無參。煩不必兼躁,躁則必兼有煩。煩與躁兼則有陽證有陰證,陽證乃太陽表實、陽明腑實之下侵及腎,非腎自病,故大青龍湯大承氣湯治煩躁無參。陰證則為腎病上干及心,腎陽幾亡,腎陰豈能獨善,故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治煩躁有參。又可知人參為和少陰之專藥矣。

白話文:

少陰貴在調和,躁動是少陰的病理表現。煩躁根源於心,躁動根源於腎,所以梔子豉湯、黃連阿膠湯治煩躁不加參附。煩躁不一定同時出現,但躁動一定伴有煩躁。煩躁同時出現,則有陽證和陰證。陽證是太陽表實或陽明腑實,之後侵犯到腎,這並不是腎臟自己的疾病,所以大青龍湯、大承氣湯治療煩躁不加參附。陰證是腎臟的疾病上幹到心臟,腎陽幾乎消失,腎陰怎能獨善其身,所以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治療煩躁加參附。由此可知人參是調和少陰的專用藥物。

用參於和,有和其本腑本臟之陰陽者,少陽少陰是也。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則以證有寒熱而和之;木防己湯,則以藥兼寒熱而和之;桂枝人參湯,所以聯表裡之不和;生薑瀉心湯,所以聯上下之不和;大建中湯,又以椒姜之溫燥而化之使和。和之道不一,而不善用之,則有不如甘草驅使之易者矣。

白話文:

用人參和甘草一起使用,有調和本腑本臟陰陽的作用,少陽和少陰就是如此。如果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一起煎煮的湯劑,那麼就是根據證狀的寒熱進行調和;木防己湯,則是用藥兼顧寒熱來調和;桂枝人參湯,是用來調和表裡的不調和;生薑瀉心湯,是用來調和上下不調和;大建中湯,又用花椒、生薑的溫燥性質來改變它,使之調和。調和的方法並不唯一,如果不懂得恰當的運用,那麼就會覺得不如讓人參單獨使用更容易。

心為牡臟,煩而補之,則煩彌甚。然小柴胡湯煩而兼嘔不忌(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謂煩而嘔則不去也。徐氏傷寒類方注誤),白虎加人參湯煩而兼渴不忌,以嘔渴皆少陽木火為之,生其津以和之,而煩亦自已也。

白話文:

心臟為男性臟腑,若煩悶不安,給予補益,則煩悶更甚。然小柴胡湯煩悶而兼有嘔吐不必忌用(煩悶而沒有嘔吐,去掉半夏人參,是說煩悶而有嘔吐就不去掉了。徐氏《傷寒類方註解》錯誤),白虎湯加人參湯煩悶而兼有口渴不必忌用,因嘔吐與口渴皆是少陽木火所致,用滋生津液以調和,而煩悶之症也就自已消除。

胸脅滿硬嘔吐,各有正治之藥,用參特以和陰陽耳。然生津止渴,則參有專長,不必定用於少陽。故津為熱劫之陽明證,白虎加人參湯亦用之。土虛而津不生之太陰證,理中丸亦用之。若渴飲而有水蓄於中,小便不利者,參則不過問也。

白話文:

胸腔和肋骨之間脹滿堅硬、嘔吐,各有正統的治療藥方,用參只是為了協調陰陽罷了。然而生津止渴,則是人參的專長,不一定要用於少陽病症。所以津液被熱劫奪的陽明證,白虎加人參湯也用到了人參。土虛而津液不生的太陰證,理中丸也用到了人參。如果口渴想喝水,但水積存在體內,小便不利,那麼人參就幫不上忙了。

止渴有不需參之證,生脈則惟參獨擅。蓋脈生於營,營屬心。心體陰而用陽,惟沖和煦育之參,能補之。故白虎加人參湯之暑病脈虛(脈不虛者,必有兼證,非正暑病也),四逆加人參湯之脈微,通脈四逆湯之脈不出,炙甘草湯之脈結代,皆必得有參。參之力,入腎者輕,入心者重。故足少陰得其和,手少陰得其補,亦可為陰中之陽之一證矣。

白話文:

止渴有不需要人參的證候,生脈則只有人參獨特有效。脈生於營血,營血屬心。心體陰而用陽,唯有溫和調和培育的人參,才能補益心臟。所以白虎加人參湯的暑病脈虛(脈不虛的,必定有兼證,不是正暑病),四逆加人參湯的脈微,通脈四逆湯的脈不出,炙甘草湯的脈結代,都一定要有參。人參的力量,入腎的較輕,入心的較重。所以足少陰(腎)得其調和,手少陰(心)得其補益,也可以成為陰中之陽的一種證候。

參之功在補虛,雖止渴亦補,然止渴與生脈,第證狀之顯著者耳,參之補豈止是哉。其色黃,其味甘,其全神自注於脾,而擴之,又能無處不到,故建中湯之名,在飴不在參,以參之不可以一得名也。

白話文:

人參的作用在於補虛,雖然止渴也是補的功效,但止渴和生脈,只是顯著的證狀而已,人參的補益豈止於此。它的顏色是黃的,味道是甘的,它的全部精神都集中於脾,並擴散出去,還能無處不到。因此,建中湯的名稱,在於飴糖,而不在於人參,因為人參的作用不能用一個字概括。

今試約舉仲聖方之用為補者而言之:補脾如理中丸、黃連湯(參治腹中痛),補胃如大半夏湯甘草瀉心湯(許氏內臺方有人參),補肺胃如竹葉石膏湯,補肝如烏梅丸、吳茱萸湯,補心已列如上,他如薯蕷丸溫經湯之補,殆不勝其指數,參之補可不謂廣也乎。心痞最不宜參,然以參佐旋覆姜夏,則參可用於散痞矣。

白話文:

現在試舉仲聖方的用途,針對補益來說明:補脾如理中丸、黃連湯(主治腹中痛),補胃如大半夏湯、甘草瀉心湯(許氏內臺方中有黨參),補肺胃如竹葉石膏湯,補肝如烏梅丸、吳茱萸湯,補心前面已經列舉了,像薯蕷丸、溫經湯等補益的方子,多到無法一一列舉,另外,人參的補益作用也是相當廣泛的。但是,心痞最不適合服用人參,然而,如果將人參與旋覆姜夏一起使用,人參就可以用於散痞了。

腹脹最不宜參,然以參佐厚朴姜夏,則參可用於除脹矣。參能實表止汗,故有表證者忌之;若汗出後煩渴不解,於寒劑中用之何妨。參能羈邪留飲,故咳證忌之;若肺虛而津已傷,於散邪蠲飲中用之何妨。參治往來寒熱,似瘧皆可用參矣,然外有微熱即去參。外臺於但寒但熱、寒多熱少之瘧,亦俱無參,惟瘧病發渴者用之。

白話文:

對於有腹脹症狀的人,一般不太適合食用參。但是,如果將參與厚朴、生薑、夏枯草一起搭配,參就可以用來消除腹脹了。參能實表止汗,所以有表證的人不宜服用;如果出汗後煩渴不去,在寒涼藥物中服用有何不可。參能留住邪氣,水液停飲,所以咳嗽時不宜服用;但如果是肺虛且津液已傷,在祛散邪氣、清除飲水的時候使用有何不可呢。參用於治療往來寒熱,類似瘧疾皆可用參,但是如果有輕微發熱的症狀就要停止服用參。外臺醫書中提到,但熱、但寒、寒多熱少的瘧病,皆不使用參,只有瘧病發渴的人纔可以使用參。

蓋補虛則助邪,寒熱不均,則不可以遽和,人參止渴,輔芩栝之不逮也,參惟益陰,故能生津。利不止,雖脈微欲絕亦不加參,以利則陰盛而參復益之也。然下與吐兼,或吐下之後,其中必虛,津必傷,參又在所必需。蓋中土有權,則上下悉受其範,而不敢違戾也。

白話文:

如果在身體虛弱情況下服用補益藥物,就可能助長邪氣,寒熱不調的情況下,不能馬上調和。人參具有止渴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來治療不足。人參主要作用是益陰,所以能夠生津。如果身體虛寒,脈搏微弱,即使快要斷氣了,也不要加用人參,因為虛寒的狀況下,陰盛則人參又會增強陰盛的狀況。但是,如果同時使用了瀉下的方式,或在瀉下之後,體內一定虛弱,津液一定受損,這時就需要使用人參。因為中土(脾胃)具有權衡的作用,如果脾胃功能正常,上下都受到它的約束,就不敢違背。

徐洄溪以邪正之分合,定人參之去取。鄒潤安更指小柴胡湯之去參,為邪合之據;桂枝新加湯之有參,為邪分之據。論似精矣,而實有不然也。身有微熱,邪尚在表,若又加以實表之參,則邪益膠固而不解,故必須去之。

白話文:

徐洄溪以正邪的分合來判定人參的取捨。鄒潤安進一步指出小柴胡湯中的去參,是正邪合的證據;桂枝新加湯中的有人參,是正邪分的證據。論述看似精闢,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人體如果有微熱,邪氣還停留在體表,如果再用人參這種實表藥物,那麼邪氣就會更加凝固而不容易消除,所以一定必須去之。

新加湯發汗後其表已虛,不慮參之實表,脈沉遲,尤宜參之生脈,以身疼痛之表邪未盡,故尚需桂枝驅邪,惟不能斂外散之氣,振內陷之陽,加芍藥則散者斂,加生薑則陷者振,更加以參,則脈不沉不遲表不虛,合內外同歸於和。此二方去參加參之所以然,而徐氏、鄒氏未見及此。

白話文:

服用新加湯後,病人的外感症狀已經虛弱,不用擔心參會影響表邪,脈搏沉緩遲滯,更適合用人參來生脈,但是由於身體疼痛表明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所以還需要桂枝來驅除邪氣。但是桂枝無法收斂外散的氣,振奮內陷的陽氣,加芍藥使散者斂,加生薑使陷者振,再加人參,使脈搏不沉不遲,外感症狀不虛弱,使內外一起恢復和諧。這兩個方子去掉人參的原因就在於此,而徐、鄒二氏沒有注意到。

不知參者,善和陰陽,專用以和正,不用以驅邪;於驅邪之中而加以參,稍一不當,害即隨之。故必得如新加湯,驅邪之他藥,不致以人參墮其功,和正之人參,且能為他藥弭其隙,始為真知參而用之無誤。況邪正之分合,當以去某經入某經,及病氣之進退衰旺為言,不當以一證一脈,判邪正定分合。傷寒之邪,不與正俱陷而終駐於表者,未之有也,何鄒氏之疏耶。

白話文:

不懂得人參的藥性,就容易混淆陰陽的作用,只用來調和正氣,不把它用來驅邪;在驅邪的藥物裡加入人參,稍有不當,就會帶來損害。所以,一定要像新加湯那樣配伍,驅邪的其它藥物,不會因為加入人參而影響療效,能夠調和正氣的人參,還能補救其它藥物的不足,這纔是真正懂得使用人參的方法。況且邪氣和正氣的分合,應該以邪氣從某一經絡進入另一經絡,以及病情的加重、減輕、衰退、旺盛等來判斷,而不應該僅憑一個證狀或一個脈象,就斷定邪正的分合。沒有哪一次傷寒的邪氣,既不與正氣一起陷於經絡之中,卻又能始終留在表層的,鄒氏的說法太疏漏了。

傷寒溫熱兩證,參之出入,關係極重,仲聖之法亦極嚴。後人得之則效,失之則不效,竟有彰彰難掩者,試更詳之:傷寒有表證者,仲聖絕不用參,不特麻黃小青龍桂枝等湯,絲毫不犯也,即小柴胡湯,外有微熱,亦且去之。黃連湯,有桂枝而並無表證。桂枝人參湯,有表證而參不以解表。

白話文:

傷寒和溫熱這兩種病情,互相會有參雜的現象,這是很重要的關係,仲聖的辨證原則也極為嚴格。後人如果能掌握這個原則,治療就會有效,否則就會無效。甚至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現在再詳細地解釋一下:傷寒有表證時,仲聖絕對不用人參,不僅麻黃湯、大小青龍湯、桂枝湯等方劑不用,連小柴胡湯都有一點兒外感熱證時,也一定會把人參去處。黃連湯,含有桂枝,但卻沒有表證。桂枝人參湯,有表證但人參不是用來解表的。

柴胡桂枝湯,表裡之邪俱微,故表裡兼治,表裡兼治,故用參以和之。此傷寒定法也。溫熱病,仲聖不備其方,而要旨已昭然若揭。黃芩湯,後世奉為溫病之主方,未嘗有參。白虎湯,治陽明熱盛,效如桴鼓,亦未嘗有參,必自汗而渴且無表證者用之。此溫熱定法也。迨自隋唐而降,仲聖法漸置不講,相傳之方,如活人書之人參順氣散獨活散,未見有宜用參之候。許叔微以白虎湯為治中暍而不加參,皆誠有可議。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表裡之間的病邪都比較輕微,所以表裡兼治。因為表裡兼治,所以用人參來調和。這是治療傷寒的定法。溫熱病,仲聖沒有提供具體的處方,但重要的原則已經很明顯了。黃芩湯,後世奉為治療溫熱病的主要方劑,從沒用過人參。白虎湯,治療陽明熱盛,效果非常顯著,也沒有用過人參,一定要自汗、口渴且沒有表證的人才能使用。這是治療溫熱病的定法。等到隋唐以後,仲聖的療法逐漸被廢棄,流傳下來的方劑,如活人書中的人參順氣散、獨活散,都沒有看到有適宜使用人參的情況。許叔微用白虎湯來治療中暑而不加人參,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然其他變仲聖方而不失仲聖法者,不可勝舉。如以羌防取傷寒之汗,蔥豉取溫熱之汗,俱不佐參。其佐參者,五積散邪兼表裡,攻其邪復和其正,栝蔞根湯則以渴甚,參蘇飲則以脈弱,升麻葛根湯則以脈弱而渴。至萎蕤飲治風熱項強急痛四肢煩熱,參似不宜矣;而以蔥豉散外,萎蕤清裡,因風熱爍津,故加人參以和表裡而生津。凡襲用之佳方,未有能出仲聖範圍者。

白話文:

其他改變仲聖方的藥方,卻不偏離仲聖方法的例子很多。比如,羌防用來發傷寒的汗,蔥豉用來發溫熱的汗,兩者都沒有佐以人參。那些佐以人參的藥方,五積散是邪氣同時在表裡兩方,既祛邪氣又調和正氣。栝蔞根湯則是用於口渴非常嚴重的情況。參蘇飲用於脈搏微弱的情況。升麻葛根湯用於脈搏微弱且口渴的情況。萎蕤飲治療風熱引起的項強、疼痛、四肢煩熱,似乎不應該加入人參,但是,外用蔥豉散,萎蕤清裡,由於風熱爍津,所以再加入人參調和表裡,生津。所有襲用的好方,沒有能超出仲聖的範圍。

敗毒散,方書有無人參者,其原方本有人參,無表裡上下應和之故,而欲扶正以驅邪,過矣。乃喻西昌以治其時大疫,倍加人參得效,則非法之法,仍以仲聖方為根據。何以言之?蓋值饑饉兵燹之餘,正氣啙敗。幸其虛非勞損之虛,又用之於群隊表藥,補之所以有功。仲聖以白虎湯治中暍,因虛而加參,正是此意。

白話文:

至於敗毒散,藥書上所載的方子中沒有人參一味藥。其實,敗毒散的原方中有參。由於缺少表裡上下應和的藥物,想要扶正以驅邪是無法實現的。於是我告誡西昌,在醫治時下流行的大瘟疫時,可以加倍使用人參,這樣就會有效。這種方法雖然違背規矩,但依舊是根據仲景的方子制定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饑荒和兵災之後,人的正氣非常虛弱。但這種虛弱不是勞損引起的,又是用於表藥,所以補充的作用纔能夠有效。仲景用白虎湯治療中暑,按照虛證加入人參,也是這個道理。

然傷寒有表證之虛,與溫熱身熱之虛不同,為禍為福,消息甚微。審辨不易,彼於原方刪人參者,其亦有見於此矣。

白話文:

然而,傷寒病中的虛證和溫病中的虛證不同,很難分清,弄得不好,很容易搞混。仔細思量,溫病方劑刪去人參,可能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以上所言人參之治,惟真正大參,試之甚驗。若今之黨參,有甘無苦,何能與人參比烈。即別直等參,亦未足言沖和煦育之功。要其為補,皆與人參相近,故防誤用之弊,亦當與人參並視也。

白話文:

上文所說的用人參治療疾病的方法,只有真正的上等人參,才能證實其療效。而現在的黨參,只有甘味而無苦味,怎麼能與人參相提並論呢?即使是別直等參,也不敢說具有補益元氣、溫和煦育的功效。雖然它們的補益作用與人參相似,但為了防止誤用,也應該與人參一樣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