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

回本書目錄

(1)

1. 陽虛症門問答

問曰: 頭面畏寒者,何故?

答曰: 頭為諸陽之首,陽氣獨盛,故能耐寒。今不耐寒,是陽虛也。法宜建中湯附子,溫補其陽自愈。

白話文:

回答:頭部是所有陽經的起點,陽氣特別旺盛,所以能耐寒。現在不能耐寒,說明陽氣不足了。治療方法應當使用建中湯加附子,溫補陽氣,可以自愈。

建中湯

桂枝九錢白芍六錢甘草六錢炙生薑九錢大棗十二枚飴糖五錢,附子三錢

白話文:

桂枝:9錢 白芍:6錢 甘草:6錢(炙製) 生薑:9錢 大棗:12枚 飴糖:5錢 附子:3錢

用藥意解

按桂枝辛溫,能扶心陽。生薑辛散,能散滯機。熟附子大辛大熱,足壯先天元陽。合甘草、大棗之甘,辛甘能化陽也。陽氣化行,陰邪即滅,氣機自然復盛,仍舊能耐寒也。但辛熱太過,恐傷陰血,方中芍藥苦平,飴糖味甘,合之苦甘能化陰也。此病重在陽不足一面,故辛熱之品多,而兼化陰,亦是用藥之妙也。

白話文:

桂枝是辛溫的藥物,可以扶助心陽。生薑是辛散的藥物,可以散開氣血阻滯。熟附子是極度辛熱的藥物,可以大力壯大先天元陽。加上甘草和大棗的甘味,辛甘可以化生陽氣。陽氣運行暢通,陰邪就會被消除,氣血自然恢復充盈,身體就能再次耐受寒冷。不過,辛熱的藥物用量過多,恐怕會傷及陰血。因此方劑中加入了苦平的芍藥和味甘的飴糖,苦甘可以化生陰血。這種病症主要在於陽氣不足,所以辛熱藥物較多,同時兼顧化生陰血,這也是用藥的巧妙之處。

此方乃仲景治陽虛之總方也,藥味分兩,當輕當重,當減當加,得其旨者,可即此一方,而治百十餘種陽虛癥候,無不立應。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仲景治療陽氣虛弱的總方。藥材的用量有輕重之分,應當加減。掌握了這個原理,便可根據這個方劑治療一百多種陽氣虛弱的症狀,而且都能立即奏效。

【闡釋】此答直斷頭面畏寒是陽虛。因頭面為諸陽之首,是人身最耐寒的部份,陽氣健旺,則裸露而不致於病。今竟畏寒,自是由於陽虛。鄭氏用小建中湯加附子治之,並細解其用藥之意,均極切當。末謂小建中湯為仲景治陽虛之總方,善於加減化裁,可治百十餘種陽虛癥候,尤具卓見。

白話文:

【說明】這個答案直接判斷頭面畏寒是陽氣虛弱造成的。因為頭面是諸陽經脈的彙集處,是人體最耐寒的部位,陽氣強盛時,即使裸露在外也不會生病。現在竟然畏寒,自然是由於陽氣虛弱。鄭氏用小建中湯加上附子來治療,並詳細解釋了用藥的道理,都極為恰當。最後提到小建中湯是仲景治療陽虛的通用方,擅長加減變化,可以治療一百多種陽虛證候,這一點很有見地。

按本方由桂枝倍芍藥加飴糖組成,取溫以祛寒,辛以宣通,甘以緩急之義,一般用於太陽病及脾陽虛的病癥。實則凡身體虛弱有腹痛、心悸、盜汗、衄血、夢遺、手足煩熱、四肢倦怠疼痛、尿頻數且量多等,均可應用。現代有人用以治虛弱小兒的感冒,夜尿、糖尿病、肺結核、貧血、胃炎。

白話文:

本方由桂枝、兩倍芍藥和飴糖組成。它通過溫暖祛寒、辛味疏通、甘味緩解急症的原理,通常用於太陽病和脾陽虛的症狀。實際上,凡是身體虛弱伴有腹痛、心悸、盜汗、流鼻血、遺精、手足發熱、四肢疲倦疼痛、尿頻且量多等症狀,都可以使用。現代有人用它來治療體虛兒童的感冒、遺尿、糖尿病、肺結核、貧血和胃炎。

淫羊藿治陽痿,加茵陳治黃疸,加龍齒治高血壓,均獲顯著效果。若加當歸、黃芪,更具滋養強壯之效,誠不愧為治陽虛之要方。筆者用建中湯加丁香以治各種胃痛症,屢獲良效,實由丁香辛溫,能溫中降逆,暖胃助陽之故。加破故紙益智仁桑螵蛸治老年人尿頻數,小兒遺尿,十用九效,實由三藥皆能補腎、命門之不足,益精氣而固腎、有縮小便之功。

白話文:

在治療陽痿症狀時加入淫羊藿;在治療黃疸時加入茵陳;在治療高血壓時加入龍齒,都能獲得顯著的效果。如果再加入當歸和黃芪,更具有滋養強壯的作用,確實不愧為治療陽虛的良方。

筆者使用建中湯加入丁香來治療各種胃痛症狀,多次獲得良好的效果。這是因為丁香性溫辛,具有溫中降逆、暖胃助陽的作用。

加入破故紙、益智仁、桑螵蛸治療老年人的尿頻和兒童的遺尿症,十次使用中就有九次有效。這是因為這三味藥都能補腎、益命門,充盈精氣而固腎,起到收縮小便的作用。

問曰: 畏寒與惡風有別否?

答曰:惡風者,見風始惡,非若畏寒者之不見風而亦畏寒也。惡風一症,兼發熱、頭項強痛、自汗者,仲景列於太陽風傷衛症,主桂枝湯。畏寒一症,兼發熱、頭項強痛、無汗者,仲景列於太陽寒傷營症,主麻黃。若久病之人,無身熱、頭痛等症,而惡風者,外體虛也(衛外之陽不足也)。而畏寒者,內氣餒也**(元陽衰於內,而不能充塞也)** 。惡風者可與黃芪建中湯,畏寒者可與附子甘草湯。新病與久病,畏寒惡風,有天淵之別,學者務宜知之。

白話文:

答道:怕風的人,只有接觸到風的時候才開始怕,不像怕冷的人,即使沒接觸到風也怕冷。怕風症狀合併發熱、頭頸疼痛、自汗,仲景把它歸類為太陽經風邪傷衛症,主要用桂枝湯治療。怕冷症狀合併發熱、頭頸疼痛、無汗,仲景把它歸類為太陽經寒邪傷營症,主要用麻黃湯治療。如果是久病的人,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但是怕風,這是因為外體虛弱(衛外之陽不足)。而怕冷的人,是內氣虛弱(元陽在內衰弱,不能充盈)。怕風的人可以用黃芪建中湯,怕冷的人可以用附子甘草湯。新病與久病的怕寒怕風,有天壤之別,學醫的人一定要知道。

桂枝湯

桂枝九錢,白芍六錢,甘草六錢〔炙〕,生薑九錢,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九錢重 白芍六錢重 甘草六錢重,要烤過 生薑九錢重 大棗十二枚

麻黃

麻黃六錢,桂枝三錢杏仁二錢,甘草二錢〔炙〕

白話文:

麻黃 6 錢 桂枝 3 錢 杏仁 2 錢 炙甘草 2 錢

黃芪建中湯

同上加黃芪一味

附子甘草湯

附子一兩,甘草六錢炙

用藥意解

按桂枝湯一方,乃協和營衛之劑也。桂枝辛溫,能化太陽之氣;生薑辛散,能宣一切滯機。桂枝與生薑同氣相應,合甘草之甘,能調周身之陽氣,故曰辛甘化陽。陽氣既化,恐陰不與之俱化,而邪亦未必遽出也,又得芍藥之苦平,大棗之甘平,苦與甘合,足以調周身之陰液,故曰苦甘化陰。陰陽合化,協於中和,二氣流通,自然無滯機矣。

白話文:

根據「桂枝湯」這個方劑,它是一種協調營衛的藥物。

桂枝性辛溫,能化解太陽經的寒氣;生薑性辛散,能疏通一切阻滯。桂枝與生薑氣味相配,再加上甘草的甘味,能調和全身的陽氣,所以說「辛甘化陽」。

陽氣化解後,擔心陰氣無法與之共同化解,而邪氣也未必能立即排出體外,此時再加入芍藥的苦平、大棗的甘平,苦味與甘味結合,能調和全身的陰液,所以說「苦甘化陰」。

陰陽協調化解,達到中和的狀態,兩氣通暢,自然就不會有阻滯了。

故曰營衛協和,則病愈。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取水谷之精以為汗,一是壯正氣而勝邪氣也。

按麻黃湯一方,乃發汗之峻劑也。因寒傷太陽營分,邪在膚表**(肌腠淺一層,膚表深一層)**,表氣不通,較桂枝症更重,故以麻黃之輕清,大開皮毛為君,皮毛大開,邪有路出,恐不即出,故以杏仁利之,氣機得利,邪自不敢久停,復得甘草和中以助其正,更佐桂枝,從肌腠以達膚表,寒邪得桂枝辛溫,勢不能不散,遂從膚表達肌腠而出也。仲景不用服粥,恐助麻黃而發汗太過也。

白話文:

麻黃湯這個方劑,是發汗的強效藥方。因為寒邪侵犯了太陽經的營分,邪氣在皮膚表面(肌腠是一層淺層,皮膚是深層),表氣不通,比桂枝證更加嚴重。因此,用輕清的麻黃作為君藥,大開皮膚毛孔。毛孔大開,邪氣有了出路,但擔心它不會馬上出來,所以用杏仁幫助它通利。氣機通利了,邪氣自然不敢久留。同時加入甘草調和中焦以幫助正氣。再配上桂枝,從肌腠達到皮膚表面。寒邪遇到桂枝的辛溫,勢必會散開,於是從皮膚表面排出,最後從肌腠排出。仲景不用喝粥,擔心會助長麻黃而發汗過多。

**(發汗二字,大有深義。

汗本血液,固是養營之物,何可使之外出也。不知寒邪遏鬱,氣機血液不暢,則為病。此際之血液,不能養營,必使之外出,即是除舊佈新之義也。病家切不可畏發汗,汗出即是邪出也。醫家切不可不發汗,當知有是病,即當用是藥。總之認症貴宜清耳)**

白話文:

汗水源自血液,本質上是滋養身體的物質,怎麼能讓它流失到體外呢?然而,如果遇到寒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疾病。此時的血液無法滋養身體,必須讓它外排,這正是「除舊布新」的道理。有病的人不要害怕出汗,出汗就代表邪氣排出體外。醫生也不要不敢發汗,要知道有這樣的疾病,就必須用這樣的藥物。總之,認識症狀,適時清熱解毒纔是最重要的。

按黃芪建中湯一方,乃桂枝湯加飴糖、黃芪耳。夫桂枝湯乃協和營衛之祖方也,復得黃芪能固衛外之氣。飴糖一味有補中之能。若久病惡風之人,皆原中氣不足,衛外氣疏,今得桂枝湯調和陰陽,黃芪、飴糖衛外守中,而病豈有不愈者乎?

白話文:

按照黃芪建中湯的方劑,就是在桂枝湯中加入飴糖和黃芪。桂枝湯是調理營衛的經典方劑,而黃芪可以鞏固衛氣。飴糖具有補中的功效。如果長期患有惡風的疾病,都是由於中氣不足,衛氣疏鬆。現在用桂枝湯調和陰陽,黃芪和飴糖保護外衛和補益中氣,難道病情不會好轉嗎?

按附子甘草湯一方,乃先後並補之妙劑也。夫附子辛熱,能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能補後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氣可復**(附子補先天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氣可復”)**。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陽不足,不能敵其陰寒之氣,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復興,得甘草而後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白話文:

附子甘草湯這個方劑,是同時補益先後天的良方。附子辛熱,可以補益先天的真陽之氣;甘草甘甜,可以補益後天的脾土。脾土得到真陽之氣的滋養,中氣就能恢復。對於久病畏寒的人,明顯是先天的真陽之氣不足,無法抵禦寒邪,因此畏寒。如今得到附子,先天的真陽之火得以復興;得到甘草,後天的脾土得到滋養而強旺,畏寒的病症豈能不消除呢?

附,伏火說

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餘試為之喻焉: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藥、立一方,皆有深義。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雲:“熱不過附子,甜不過甘草”。

白話文:

很多人不瞭解「伏火」的道理,因此也無法體會古人用藥的精妙。我試著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現在的人把火燒紅後,卻不把它埋在灰燼裡,雖然火苗會燃燒,但不久就會熄滅;如果把它埋在灰燼裡,火就會「伏」著,可以長時間燃燒。

古人對自然界的規律瞭若指掌,他們用一種藥物、配一方藥方,都有深遠的道理。例如附子和甘草這兩種藥物,附子象徵火,甘草象徵土。古人說:「沒有比附子更熱的,沒有比甘草更甜的。」

推其極也,古人以藥性之至極,即以補人身立命之至極,二物相需並用,亦寓回陽之義,亦寓先後並補之義,亦寓相生之義,亦寓伏火之義,不可不知。

白話文:

推究到極致,古人認為藥性的至高之處,就是用來補益人體、延續生命的至高點。藥物和人體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其中蘊含著回復陽氣的意思,也包含著先補陰、後補陽的順序,還有相生相依的道理,以及溫養陽氣、避免過度熱盛的用意,不可不知曉。

【闡釋】此答對畏寒與惡風分辨明晰,指出新病與久病有極大區別,均具卓見。新病畏風,多屬風傷衛,主桂枝湯;新病惡寒,多屬寒傷營,主麻黃湯,是傳統的正治。一般認為桂枝湯的作用是發汗解肌,鄭氏認為是協和營衛之劑。因桂、薑、甘合是辛甘化陽,以調周身之陽氣,芍、棗甘合是苦甘化陰,以調周身之陰液。

白話文:

解釋:

這個回答清楚地區分了畏寒和惡風,指出新病和久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這都很有見解。新病畏風,多半是風寒傷了衛氣,以桂枝湯為主方;新病惡寒,多半是寒邪傷了營氣,以麻黃湯為主方,這是傳統的治法。一般認為桂枝湯的作用是發汗解肌,鄭氏認為它是協調營衛的藥方。因為桂枝、生薑和甘草合用是辛甘化陽,用來調和全身的陽氣,芍藥和紅棗合用是苦甘化陰,用來調和全身的陰液。

陰陽合化,營衛協調,故惡風可愈,而各種兼症,亦隨即消失。近人用本方加減治流感、鼻炎、低熱,以至多種皮膚病,均有滿意效果,主要是協調營衛的作用。至於麻黃湯則是發汗的峻劑,因新病的惡寒常兼發熱,系由於寒邪外束,衛陽被鬱於膚表之內,不得發散於外以溫煦皮膚,故惡寒;鬱於內之陽氣,因不行發散而上升,則發熱,故君以麻黃,佐以桂枝,利以杏仁,助以甘草,發汗宣肺,而後外邪得解,內鬱得散,故曰病家、醫家均不可畏發汗。

白話文:

陰陽調和,人體正常的防禦系統(營衛)也協調運作,所以感冒可以痊癒,其他伴隨症狀也會隨之消失。現代人使用這個方劑,加減一些藥材,來治療流感、鼻炎、低燒,甚至多種皮膚病,都有不錯的效果,主要是因為它能協調營衛的作用。至於麻黃湯則是強力的發汗劑。感冒初期惡寒時常會同時發燒,這是因為寒邪從外面包圍,衛陽被困在皮膚表面內,無法散發到外面溫暖皮膚,所以會怕冷;而被困在體內的陽氣,因為無法散發而上升,所以會發燒。因此,麻黃湯的君藥用麻黃,佐藥用桂枝,幫助發汗的用杏仁,輔助的用甘草,發汗宣肺,讓外來的邪氣得以解開,內部的鬱結得以散發,所以說不論是病人還是醫生,都不用害怕發汗。

因本方有發汗、宣肺、利尿等作用,近人推廣以治在表之水腫、皮膚病,及在里之肺、腎疾病,均獲得良好效果。又此段鄭氏所說之膚表,非指皮膚錶面;所說汗本血液,亦非指一般血液,而為一種不能養營之血液。

白話文:

這個方劑具有發汗、潤肺、利尿的作用。近年有人推廣用於治療表面的水腫、皮膚病,以及內在的肺、腎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鄭氏文中提到的皮膚表面,並不是指皮膚最外層;提到的汗液從血液中來,也不是指一般的血液,而是一種不能滋養身體的血液。

關於桂枝、麻黃二湯之解說、加減應用及治驗,筆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證論治》(1982 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有較詳細的論述,文繁不具引。惟因二方之應用,須遵守一定的標準。近代名醫惲鐵樵之說可供借鑒。其說謂:“太陽病發熱,形寒,頭痛,項強,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湯。

白話文:

關於桂枝湯和麻黃湯的說明、加減運用和臨牀療效,我曾在《咳嗽之辨證論治》(1982 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有較為詳盡的論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使用這兩種方劑時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近代名醫惲鐵樵的說法值得借鑒。他說:“太陽病發熱,發冷,頭痛,脖子僵硬,嘴巴不乾,自然出汗,才能使用桂枝湯。

口中和就是舌面潤,舌質不絳,唇不乾絳,不渴,如其口渴,舌乾,唇絳,即是溫病,桂枝是禁藥。”用麻黃湯之標準,“除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更須注意兩點:第一是無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黃是禁藥,如其口渴、舌乾、唇絳,桂枝也是禁藥。只要是真確無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無二的妙法,可以藥到病除。

白話文:

嘴裡感到舒適就是舌面滋潤,舌頭顏色正常,嘴脣不紅不乾,不覺得口渴。如果感到口渴、舌頭乾燥、嘴脣發紅,那就屬於溫熱病,禁止使用桂枝。

使用麻黃湯的標準是:“驅散惡寒、退燒、緩解頭痛和全身疼痛”。此外,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沒有出汗,二是嘴裡感到舒適。如果有出汗,則禁止使用麻黃;如果有口渴、舌頭乾燥、嘴脣發紅,則禁止使用桂枝。

只要確實沒有出汗,嘴裡感到舒適,這個方子就是唯一有效的妙法,可以藥到病除。

”(見惲著《傷寒論輯義按》)何公度悼惲氏文謂惲氏三子皆死於傷寒,其第四子又病危,群醫束手,惲氏乃自處麻黃湯方,雖分量極輕,而其子竟得救,於是乃益精研《傷寒論》,終至成為名家。但至今仍有懼用此方者,惲氏之說,實足為鄭氏“認症貴宜清”之助,故摘錄以資參考。

白話文:

(見惲松柏的著作《傷寒論輯義按》)何公度在悼念惲松柏的文中提到,惲松柏的三個兒子都死於傷寒,他的第四個兒子也命在旦夕,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惲松柏於是親自給兒子開了麻黃湯方,雖然藥量極輕,但他的兒子竟然因此得救。之後,惲松柏就更加專注研究《傷寒論》,最終成為名醫。但直到現在,仍有人害怕使用這個方子。惲松柏的說法,確實可以支持鄭欽安提出的「辨清症狀,用藥要清涼」的觀點,因此摘錄下來以供參考。

久病之惡風,多無身熱、頭痛等症,而系由於中氣不足,衛外氣疏,故主以黃芪建中湯。因本方系由桂枝湯加黃芪、飴糖組成,桂湯枝以調和陰陽,黃芪、飴糖以衛外而守中,中氣衛氣均固,自然不會畏風了。至於久病惡寒,明系元陽不足,不同於表症惡寒之重被不溫,而是得暖即解,兩者極易區別。鄭氏主以附子甘草湯,藥僅二味,具見精義。

白話文:

長期患病怕風,通常沒有發燒、頭痛等症狀,主要是因為中氣不足,衛外之氣稀疏,所以主要用黃芪建中湯治療。這個藥方是由桂枝湯加上黃芪、飴糖組成,桂枝湯調和陰陽,黃芪、飴糖衛護外邪而守護中氣,中氣和衛氣都得到鞏固,自然就不會怕風了。至於長期患病怕冷,那是元陽不足造成的,與表證怕冷的蓋被不暖不同,而是得到溫暖就會緩解,兩者很容易區分。鄭氏主張用附子甘草湯治療,藥物只有兩種,很好地體現了精妙的醫術。

以附子辛熱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補後天脾土,火生土而中氣可復,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惡寒可以痊愈。伏火說所論各點,妙喻精義,別開生面,其他醫家少有論及。

白話文:

使用溫辛的附子來補充先天陽氣,甘甜的甘草來補養後天脾胃。火生土,這樣中氣就能恢復;土覆火,火就能長久存在。所以長期患病導致的惡寒就可以治癒。伏火說論述的各個觀點,妙喻精髓,獨樹一幟,其他醫家很少論述。

問曰: 頭面忽浮腫,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閉目覺身飄揚無依者,何故?

答曰: 此少陰之真氣發於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鎮納群陰,以致陰氣上騰,蔽塞太空,而為浮腫。所以面現青黑,陰氣太盛,逼出元陽,故閉目覺飄揚無依。此際一點真陽,為群陰阻塞,不能歸根,若欲歸根,必須盪盡群陰,乾剛復振。況身重欲寐,少陰之真面目盡露,法宜潛陽,方用潛陽丹

白話文:

回答說:這是少陰真氣在上焦發作。究其原因,是因為體內的君火太弱,無法鎮壓體內的陰邪之氣。導致陰氣上升,阻塞了人體上空的空間,形成了浮腫。所以面色青黑,這是陰氣太盛,逼迫了人體的陽氣外泄,因此閉目感到飄飄然,無依無靠。此時,一點真陽之氣被陰邪之氣阻滯,無法歸根。想要歸根,必須清除體內的陰邪之氣,讓陽氣恢復強盛。況且身體沉重,有嗜睡的傾向,這是少陰真氣的表現。治療的方法應該溫養陽氣,使用溫養陽氣的「潛陽丹」。

潛陽丹

西砂一兩薑汁炒,附子八錢龜板二錢,甘草五錢

白話文:

西砂半斤,加薑汁一起炒 附子48公克 龜板12公克 甘草30公克

用藥意解

按潛陽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西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白話文:

根據「潛陽丹」的藥方,其作用是將氣引入腎臟。西砂藥性辛溫,能散發腹部一切寒邪,也能納氣歸腎。附子藥性辛熱,能補腎陽,而腎陽是人體君火的根源,補腎陽就是增強君火。況且龜板堅硬,得水精氣而生,具有溝通陰陽的力量,世人將它視為利水滋陰的藥物,這與它的功效相悖。再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的妙用,因此稱為「潛陽」。

【闡釋】本問數種病象合參,斷為少陰之真氣為群陰所逼,不能歸根,故須治以潛陽丹,祛陰以潛陽,納氣而歸腎。方中西砂盪陰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龜板通陰以助陽,甘草補中以伏火,可謂善用成方而為對症之治。又指出龜板非僅利水滋陰之藥,而有通陰助陽之力,亦異於世俗之見。

白話文:

說明: 這道題目綜合了幾類病症,診斷為少陰真氣被眾陰氣逼迫,無法回歸根源。因此,必須使用潛陽丹治療,驅逐陰氣以喚醒真陽,並引氣歸腎。

方劑中,西砂用於清除陰邪,附子用於生發真火。妙處在於使用龜板通達陰脈以助陽,甘草補益中氣以制伏真火。這可謂是善用成方,對症施治。

文中還指出,龜板不僅是利水滋陰的藥物,還有通達陰脈、助陽的力量,這與世俗的認識不同。

筆者曾用此方治愈頭痛如裂(即一般所說之腦震蕩)患者多人,即以其無外感可憑,有陽虛之癥狀足徵,而斷為陰氣逼陽上浮,用潛陽丹一服即效,數劑痊愈。

白話文:

我用過這個方子治癒過很多頭痛劇烈的病人(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腦震盪)。他們的頭痛沒有外感的原因,但有陽氣虛的症狀,所以我斷定是陰氣上浮壓迫陽氣造成的。用潛陽丹一劑見效,幾劑就能痊癒。

問曰: 病將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腫者,何故?

答曰: 此中氣不足,元氣散漫也。夫病人為外邪擾亂,氣血大虧,中氣未能驟復。今外邪雖去,而下焦之陰氣,乘中土之虛,而上下四竄,故通身浮腫。雖雲君火弱不足以制陰,此症實由脾土虛不能制水,而水氣汜溢,可名水腫。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潛藏,真陽之氣外越,亦周身浮腫,可名氣腫。總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為氣腫、水腫,要知氣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氣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氣散漫,而陰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見腫治腫,明知其土之弱,不能制水,即大補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陽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補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氣潛藏,氣潛藏而水亦歸其宅,何致有浮腫之病哉!經雲:“火無土不潛藏”,真知虛腫之秘訣也。而餘更有喻焉:試即蒸籠上氣,而以一紙當氣之上,頃刻紙即濕也。以此而推,氣行則水行,氣伏則水伏,可以無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湯加砂、半、茯苓溫補其土,自愈。

白話文:

答復: 這種情況是中氣不足,元氣渙散。病人受到外邪侵擾,氣血大傷,中氣不能迅速恢復。現在外邪雖然已經祛除,但下焦的陰氣趁機侵犯中焦的虛弱部位,上下肆虐,所以通身上下出現浮腫。雖然說君火(心火)偏弱而不足以抑制陰氣,但這種症狀實際上是由於脾土虛弱而不能制水,導致水氣氾濫,可以稱為水腫。另外一種情況是脾土太弱,不能掩藏陽火,陽火無法潛藏,真陽之氣外溢,也會導致周身浮腫,可以稱為氣腫。總的來說,不必一定要區分哪一種是氣腫、哪一種是水腫,要知道氣行進一寸,水就會前進一寸,氣行遍全身,水就會行遍全身,這說明元氣渙散,陰水也渙散。治療這種疾病的人不必看到浮腫就只治浮腫,要清楚地知道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氣,就要大力補益脾土來制約水氣,要清楚地知道元陽外溢,而脾土虛弱不能掩藏陽火,就要大力補益脾土來掩藏陽火。陽火得到掩藏,氣就會潛藏,氣潛藏,水氣也會歸於其位,怎麼還會出現浮腫的病症呢!經文上說:“火無土不潛藏”,這正是掌握虛腫治療祕訣的關鍵。另外,我再舉一個比喻:試著在蒸籠上放一個蒸籠,然後在上麵放一張紙,一會兒紙就會被蒸汽弄濕。由此推論,氣運行,水就會運行,氣潛藏,水就會潛藏,這是無庸置疑的。這種症狀可以使用理中湯加減砂仁、半夏、茯苓來溫補脾土,就能夠自愈。

理中湯

人參四錢,白朮一兩乾薑一兩,甘草三錢〔炙〕,西砂四錢半夏四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人參4錢,白術1兩,生薑1兩,甘草3錢(炙),細砂4錢,半夏4錢,茯苓3錢

用藥意解

按理中湯一方,乃溫中之劑也。以白朮為君,大補中宮之土;乾薑辛熱,能暖中宮之氣;半、茯淡燥,有行痰**(“痰”:原書為“疫”)**逐水之能,西砂辛溫,有納氣歸腎之妙。但辛燥太過,恐傷脾中之血,復得人參微寒,足以養液,剛柔相濟,陰陽庶幾不偏。然甘草與辛藥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陽氣。

白話文:

按理中湯這個方劑,是溫補中焦的藥物。以白術為君藥,大補中焦的脾胃之氣;乾薑辛熱,能夠溫暖中焦的陽氣;半夏、茯苓性燥,具有化痰利水的功效;西砂辛溫,具有納氣歸腎的功效。但是辛燥的藥性太過,恐怕會損傷脾中的津血,所以又加入了微寒的人參,可以滋養津液,剛柔相濟,陰陽才能調和。然而甘草與辛藥同用,就會使全身的陽氣散發。

陽氣化行,而陰邪即滅,中州大振,而浮腫立消,自然體健而身安矣。

【闡釋】病將愈,外邪退,而周身面目浮腫,無論是由於脾虛不能制水的水腫,及不能伏火的氣腫,皆由於中氣不足,致元氣散漫,而陰水亦散漫。因水、氣原是一物的兩態,氣行則水隨行,氣潛藏則水歸宅,故用理中湯加砂、半、茯等以溫補其土,實為虛症浮腫的正治。

白話文:

當疾病接近痊癒時,外邪消退,但全身和麪部浮腫。無論是由於脾氣虛弱而無法控制水分導致的水腫,還是由於無法壓制火氣導致的氣腫,都是由於中氣不足,導致元氣散漫,而陰水也散漫。因為水和氣本來是同一事物的一陰一陽兩種狀態,氣運行則水隨之運行,氣潛藏則水歸於腎臟。因此,使用理中湯加砂仁、半夏、茯苓等藥材來溫補脾胃,這是虛症浮腫的正確認治方法。

按理中湯原系《傷寒論》太陰病溫中散寒的主方,原文已有幾種加減法,後世更加推廣應用於多種虛寒性疾病。鄭氏化裁,加砂、半、茯苓以治浮腫,系以白朮為君補土,乾薑辛熱暖氣,半、茯以行痰逐水,西砂以納氣歸腎,合人參微寒以養陰液,甘草和中以化陽氣,藥不偏於辛燥,而中陽得以大振,故能使浮腫立消而體健身安,其加減法及解說,均極精當。

白話文:

中湯原本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陰病溫中散寒的常用方劑,原文中已經記載了幾種加減方法,後世進一步推廣應用於多種虛寒性疾病。鄭氏(即鄭欽安)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肉豆蔻、茯苓、乾薑,用於治療浮腫,以白朮為君藥補益脾胃,乾薑辛熱溫暖氣血,半夏、茯苓行痰利水,肉豆蔻斂氣歸腎,配伍人參微寒養陰液,甘草調和中氣化解陽氣,藥性不偏於辛燥,能夠振奮中陽,因此可以使浮腫迅速消退,身體康健安康。鄭氏的加減方法和解釋都非常精到。

《傷寒論》理中湯條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者重加術,腹中痛者重加人參,寒者重加乾薑,腹滿者去術加附子。後世隨症加減法亦多,如朱丹溪治中氣不足,虛火上泛之甚者加附子,還口噙官桂。張石頑治胃腸虛寒的連理湯,即理中湯加黃連、茯苓等。

白話文:

《傷寒論》中的理中湯,提到「臍上方脹滿」的症狀是由於腎氣上動。如果病人嘔吐較多,可以去除術附子,加入桂枝;如果腹瀉較多,應保留術附子;如果出現心悸,可以加入茯苓;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可以加大術附子的用量;如果腹中疼痛,可以加大人參的用量;如果病人怕冷,可以加大乾薑的用量;如果腹脹,可以去除術附子,加入附子。

後世針對不同的症狀也做了加減。例如,朱丹溪治療中氣不足、虛火上浮嚴重的,會加入附子,並讓病人含官桂。張石頑治療胃腸虛寒的連理湯,就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黃連、茯苓等藥材。

現代用理中湯推廣以治潰瘍病,慢性腸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臟病,及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其加減更難盡述。據分析,理中湯雖主要治脾胃虛寒,而其藥性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筆者常用理中湯加丁香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脹痛或隱痛,飲食減少,人困無神,可說屢治屢效。

白話文:

現代醫學使用理中湯來治療潰瘍病、慢性腸炎、肝炎、便祕、肺原性心臟病和美尼爾氏綜合症等疾病。理中湯的加減用法變化多端,難以一一列舉。根據分析,理中湯雖然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但它的藥性作用是全身性的,因此可以治療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筆者經常使用理中湯加上丁香來治療慢性胃病,患者大多有胃脹痛或隱痛、食慾不振、精神不濟等症狀,治療後效果顯著。

問曰: 眼中常見五彩光華,氣喘促者,何故?

答曰: 此五臟之精氣發於外也。夫目窠乃五臟精華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見五彩光華,則五氣之外越可知,而兼氣喘,明系陰邪上乾清道,元陽將欲從目而脫,誠危候也。法宜收納陽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白話文:

**答道:**眼睛的異常表現是五臟精氣發散到體表所致。眼睛是五臟精華匯聚之地,現在病人經常看見五彩光華,表示五臟之氣外溢,再加上氣喘,明顯是陰邪上侵清陽之氣,元陽將要從眼睛逸散,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治療方法宜收斂陽光,使其回到藏身之處,再使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黃柏一兩砂仁七錢,甘草三錢炙

白話文:

黃柏 15 克,砂仁 10.5 克,炙甘草 4.5 克

用藥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亦上、中、下並補之方也。夫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已具。況西砂辛溫,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甘草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

白話文:

按照《封髓丹》藥方,這是一個將氣息歸入腎臟的方法,同時也是補益上、中、下三焦的藥方。黃柏味苦,歸入心臟,秉承天冬草的寒水之氣而歸入腎臟,黃色而歸入脾臟。脾臟是調和水火之氣的中樞,單單這味藥,已具備五行中三才之義。再說西砂,性味辛溫,能將五臟之氣納入腎臟;甘草調和上下之氣,又能隱藏火氣。真火隱藏,人的身體根基就會穩固,所以叫做「封髓」。其中還有一個極為精妙的搭配:黃柏的苦味結合甘草的甘味,苦甘能化解陰氣。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輕視,餘常親身閱歷,能治一切虛火上沖,牙疼,咳嗽,喘促,面腫,喉痹,耳腫,目赤,鼻塞,遺尿,滑精諸症,屢獲奇效,實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餘仔細揣摹,而始知其制**(“制”:原書為“治”)**方之意,重在調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餘經試之,願諸公亦試之。

白話文:

西河沙的辛味和甘草的甘味相合,辛甘之味能夠化生陽氣。陰陽結合轉化,會合於身體的中部,這樣水火相濟,三才(天、地、人)之道就在於此。這個方子不可輕視,我經常親自驗證,能夠治療一切虛火上炎的症狀,比如牙疼、咳嗽、氣喘、面腫、喉嚨腫痛、耳朵腫痛、眼睛發紅、鼻子不通、遺尿、滑精等病症,屢次取得奇效,真的是得出人意料,讓人難以理解。我仔細琢磨,才明白制定這個方子的用意,重點在於調和水火,非常平穩平常,非常神奇妙用。我經過反復驗證,希望各位同仁也試一試。

附七絕一首

陰雲四合日光微,轉瞬真龍便欲飛**(真龍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則有牙疼、喘促、耳、面腫諸症,在下則有遺尿,淋、濁、帶諸症,學者苟能識得這一點真陽出沒,以此方治之,真有百發百中之妙)**。

白話文:

陰雲密佈,陽光微弱,頃刻間真火就會活躍起來**(真火上行或下行,都可能使人生病。上行則會出現牙痛、氣喘、耳朵和臉部腫脹等症狀;下行則會出現遺尿、淋病、白帶等症狀。學者若能識別真陽的出現與消失,並以此方藥治療,則有極高的治癒率)**。

識得方名封髓意,何憂大地不春歸。

【闡釋】眼中常見五彩光華而兼氣喘促,鄭氏斷為五臟之精氣外越,元陽將從目脫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溫,合甘草辛甘化陽以納氣;黃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陰以伏火。陰陽合化,水火交濟,會於中宮,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鄭氏曾親身經歷用此方治一切虛火上沖、咳、喘等症,屢獲出人意外之效,經仔細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調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藥,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種經驗,真堪寶貴。

白話文:

說明: 如果眼睛經常出現五顏六色的光華,同時伴有急促的氣喘,鄭氏認為這是五臟精氣外泄,元陽將從眼睛逃逸的危險徵兆,並用三才封髓丹進行治療。

藥方中的西砂性辛溫,與甘草的辛甘味結合,化生陽氣以收斂精氣;黃柏性苦寒,與甘草的苦甘味結合,化生陰氣以抑制虛火。陰陽相合,水火交融,會聚於人體的中宮(腹部),從而使人體根基穩固,因此稱為三才封髓。

鄭氏親自使用此藥方治療各種虛火上沖、咳嗽、喘息等症狀,屢獲奇效。經過仔細揣摩,才明白藥方著重於調和水火,因此使用平淡普通的藥物,卻能發揮神奇妙用的效果。這種經驗,實在彌足珍貴。

筆者治腎虛牙疼,常以此方治之取效。但須先用松針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暫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屢試屢驗。

白話文:

我治療腎虛引起的牙痛,通常使用這個驗方。不過,在服用封髓丹之前,必須先用松針泡酒含在嘴裡,讓它流出唾液,疼痛才會暫時緩解。這時再服用封髓丹,效果才會明顯。這方法多次試驗,都得到驗證。

問曰: 兩目忽腫如桃,頭痛如裂,氣喘促,面、唇青黑者,何故?

答曰: 此先天真火緣肝木而上,暴發欲從目脫也。夫先天之火,原寄於腎,病人陰盛已極,一線之元陽,即隨陰氣而上升。水為木母,母病及子,故緣肝木而上,厥陰脈會頂巔,真氣附脈絡而上行,陽氣暴發,故頭痛如裂。肝開竅於目,故腫如桃。氣喘促者,陰邪上乾清道,上下有不相接之勢也。面、唇青黑,皆系一團陰氣。元陽上脫,已在幾希之間。此際若視為陽症,而以清涼發解投之,旦夕即死也。法宜四逆湯以回陽祛陰,可愈。

白話文:

回答:這是先天真火,起源於肝木,向上衝擊,想要從眼睛裡衝出來。先天之火本寄存在腎中,現在病人的陰氣極盛,僅有的一絲陽氣就跟著陰氣上升。水是木的母親,母親病了,影響到兒子,所以先天真火隨著肝木向上,厥陰脈會合在頭頂,真氣附著脈絡而上行,陽氣突然爆發,所以頭痛如裂。肝臟開竅於眼睛,所以眼睛腫脹如桃。氣喘促迫,是因為陰邪上升,阻隔清陽之路,上下不相連接。面色和嘴脣青黑,都是因為一團陰氣。元陽上脫,已經到了極其微弱的地步。此時如果當成陽症治療,用清涼發散的藥物治療,很快就會死亡。治療方法應該用四逆湯,以回陽祛陰,這樣才能治癒。

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乾薑一兩五錢,甘草二兩炙

用藥意解

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之主方也。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於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於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確不易之法。

白話文:

根據《四逆湯方》,它是回陽的主要方劑。很多人害怕使用它,因為他們不瞭解仲景制定這個方劑的意圖。這個方劑被列在「寒入少陰」的範疇中,症狀表現為指甲發青發黑、腹痛腹瀉、大汗淋漓、身體沉重畏寒、脈象微弱將斷、四肢冰冷。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陰氣過剩導致疾病。此時如果不使用四逆湯來回陽,那麼陽氣就會十分微弱,有隨時斷絕的危險。仲景在這個方劑中,專門採用回陽的方法來祛除陰氣,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細思此方,既能回陽,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見以上病情,而始放膽用之,未免不知幾也。夫知幾者,一見是陽虛症,而即以此方在分兩輕重上斟酌,預為防之,萬不致釀成純陰無陽之候也。釀成純陰無陽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為庸庸者所怪也。

白話文:

仔細思考這個藥方,既然它能回陽,那麼凡是陽氣虛弱、陰盛為病的人都可以服用,為什麼一定要出現上述病症,纔敢大膽使用,這豈不是目光短淺嗎?善於預測的人,一見是陽虛之症,就會根據這個藥方酌量加減,提前預防,萬萬不會釀成純陰無陽的局面。一旦釀成純陰無陽的局面,我擔心開立藥方的初衷雖然很好,卻追悔莫及,反被庸醫所恥笑。

怪者何?怪醫生之誤用薑、附,而不知用薑、附之不早也。仲景雖未一一指陳,凡屬陽虛之人,亦當以此法投之,未為不可。所可奇者,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實有令人難盡信者。餘亦始怪之而終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薑、附而有深義也。考古人雲:“熱不過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團烈火也。

白話文:

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於醫生們錯誤使用薑和附子,而不知道過早地使用薑和附子。張仲景雖然沒有逐一指出,但凡是陽氣虛弱的人,都應該以此療法來治療,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令人驚奇的是,薑、附、草這三味藥,竟然能夠起死回生,確實讓人難以置信。起初我也很疑惑,但最終還是相信了。相信什麼呢?相信張仲景使用薑和附子是有深意的。古人有云:“寒不過人參,熱不過附子”,可見附子是一團烈火。

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用之以為君。又慮群陰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乾薑之辛溫而散,以為前驅。盪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復興,而性命立復,故曰回陽。陽氣既回,若無土覆之,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話文:

人體內有一股真火,當它將要熄滅時,就會出現純陰的病症。名醫仲景深刻理解自然的奧祕,他知道附子的力量可以補益先天的、將要熄滅的火苗,因此將它作為君藥。然而,他又擔心體內的陰寒之氣堵塞,藥物無法直接進入病根,於是佐以辛溫的乾薑,用它來疏散陰寒之氣,作為先鋒。驅散體內的陰寒之氣,迎接陽氣歸位,讓火苗重新燃起,這樣人的性命也能恢復,所以稱為回陽。陽氣回歸後,如果沒有土來掩蓋,火焰很容易熄滅,即使活過來也活不久,因此接著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陽氣,緩和的意思就是讓它安定下來。真火安定藏匿後,生命根基就會穩固,人就能再次重生。

此方胡可忽視哉?邇來世風日下,醫者不求至理,病家專重人參。醫生入門,一見此等純陰無陽之候,開口以人參回陽,病家卻亦深信,全不思仲景為立法之祖,既能回陽,何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陽之品也。查人參,性甘微寒,主補五臟,五臟為陰,是補陰之品,非回陽之品也,明甚。

白話文:

這個方劑怎麼可以忽視呢?現在世風日下,醫生不追求醫學真理,病人只看重人參。醫生進門後,一看到這些純陰無陽的症狀,就開口用人參來回陽,病人也深信不疑,完全沒有考慮到仲景是醫方的創始人,既然人參可以回陽,為什麼不重視使用它?既然不使用它,就可以知道它不是回陽的藥物。查證人參,性味甘微寒,主治補益五臟,而五臟屬於陰性,因此人參是補陰的藥物,不是回陽的藥物,這一點非常明確。

千古混淆,實為可慨。

【闡釋】此問諸種病象,鄭氏本祖國醫學經絡及五行生剋學說,斷為腎中真陽隨過盛之陰氣,緣肝木而上至頭、目、面、唇,有欲從上脫之勢,而用四逆湯回陽祛陰以治之,非有真本領不能出此。如果辨症不清,誤用清涼發解之藥,只有加速其死亡。並謂四逆湯為回陽之主方,藥僅薑、附、草三味,而具起死回生之力,實由於配合得當。

白話文:

這個問題涉及各種疾病症狀。鄭氏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經絡和五行生剋理論,判斷是腎臟中的真陽被過盛的陰氣追逐,沿著肝臟這條木行經絡上升到頭部、眼睛、面部和嘴脣,有向上脫離身體的趨勢。因此,鄭氏用四逆湯來回陽祛陰治療,沒有真本領的人不可能提出這樣的治療方案。如果辨別症狀不清,誤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只會加速病人的死亡。此外,鄭氏認為四逆湯是回陽的主方,藥物只有薑、附子、草烏三味,卻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這歸功於它們的恰當配伍。

附子為熱藥之冠,能補欲絕之火種,又必佐乾薑之辛散以盪盡陰邪,始能迎陽歸舍,故曰回陽。陽回而無土覆,則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以甘草之甘緩而伏之,使藥效長留,命根永固。故凡陽虛陰盛為病,皆可放膽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釀成危候。按四逆湯據現代的研究應用,能升血壓,改善微循環,具有強心與鎮靜作用,被視為治療休克的專方,治療小兒腹瀉亦具卓效。即改為註射液,功效亦與《傷寒論》原方所述相吻合。

白話文:

附子是熱性藥物的首選,可以補救將要熄滅的陽氣,但必須搭配乾薑的辛散作用來驅散陰邪,才能讓陽氣回歸正常位置,也就是「回陽」。陽氣回歸後,若沒有土來覆蓋,則陽氣容易熄滅,即使生出來也無法長久,所以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並壓制陽氣,讓藥效持久,根基穩固。因此,凡是陽虛陰盛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大膽使用附子。如果能早用善用,就不會演變成危急的狀況。

根據現代的研究,四逆湯可以提升血壓,改善微循環,具有強心和鎮靜的作用,被視為治療休克的專門方劑。治療小兒腹瀉也十分有效。即使改為注射液,其功效也與《傷寒論》原方所述相符。

並經實踐證明,附子與乾薑、甘草同煎,能減附子之毒,而強心之作用更顯著。可見鄭氏在百餘年前,對此湯之應用解說,實有其獨到之處。筆者數十年臨床經驗,凡遇陽虛症,無論一般所稱之腎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臨床癥狀有陽虛之實據,即不考慮炎症,輒以四逆湯加味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益佩鄭氏之卓見。

白話文:

通過實踐證明,附子與乾薑、甘草一起煎煮,可以減輕附子的毒性,同時增強其強心作用。由此可見,鄭氏在百多年前對此湯劑的運用和解說,確實有其獨到的見解。

筆者幾十年的臨牀經驗表明,每當遇到陽虛症狀,不論是通常所說的腎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只要臨牀症狀確有陽虛表現,即使不考慮炎症,也常常採用四逆湯加減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這更加讓筆者欽佩鄭氏的高明見解。

至於謂人參是補陰之藥,而非回陽之品,鄭氏在第三卷用口臭處,有更詳細的論述,此處暫不作釋。

問曰: 病人兩耳前後忽腫起,皮色微紅,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熱,兩顴鮮紅,口不渴,舌上青白胎,兩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白話文:

問題:

一位病人,耳朵前後突然腫脹,皮膚微紅帶青,輕微疼痛。同時,他發高燒,兩邊顴骨鮮紅,不口渴。他的舌苔青白色,脈象兩尺處浮大而空,這是為什麼?

答曰:此先天元陽外越,氣機附少陽而上也。夫兩耳前後,俱屬少陽地界,今忽腫微痛,紅色中含青色,兼之兩顴色赤,口不渴,而唇、舌青白,知非少陽之風火明矣。如系少陽之風火,則必口苦、咽乾,寒熱往來,紅腫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見青白苔(“苔”:原書為“胎”) ,而陽虛陰盛無疑。身雖大熱,無頭疼、身痛之外感可據,元陽外越之候的矣。況兩尺浮大而空,尺為水臟,水性以下流為順,故脈以沉細而濡為平。今浮大而空,則知陰氣太盛,一線之陽光,附陰氣而上騰,有欲竭之勢也。此際當以回陽祛陰,收納真氣為要。若不細心斟究,直以清涼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湯主之,或潛陽丹亦可,解見上。

白話文:

醫師回答:這是先天的元陽外越,氣機停留在少陽經脈上。

耳朵前後都屬於少陽經的範圍。現在耳朵忽然腫脹並微痛,紅色中帶著青色,再加上兩顴發紅,但不口渴,嘴脣和舌頭青白,這明顯不是少陽經的風火造成的。

如果是少陽經的風火,那麼一定會口苦、咽喉乾燥、寒熱交替、紅腫疼痛劇烈,嘴脣和舌頭必定不會青白。如今看到青白苔,可以確定是陽虛陰盛。

儘管身體發熱,但是沒有外感導致的頭疼、身痛,這說明是元陽外越的徵候。而且雙尺脈浮大而空,尺脈代表腎臟,腎臟屬水,水性往下流纔是正常的,所以脈象應該是沉細而濡潤纔算平穩。現在脈象浮大而空,說明陰氣太盛,那一絲陽氣依附著陰氣而上升,有枯竭的徵兆。

此時應該回陽祛陰,收納真氣。如果不仔細辨證,直接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就會在一天一夜之內死亡。

應該使用白通湯或潛陽丹來治療,詳情請見上文。

白通湯

附子一枚生,乾薑二兩蔥白四莖

用藥意解

按白通湯一方,乃回陽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熱純陽,補先天之火種,佐乾薑以溫中焦之土氣,而調和上下。蔥白一物,能引離中之陰,下交於腎,生附子又能啟水中之陽,上交於心。陰陽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學問,就在這陰、陽兩字,不可偏盛,偏於陽者則陽旺,非辛熱所宜;偏於陰者則陰旺,非苦寒所可。

白話文:

白通湯這個方子,是回陽救命的方子,也是溝通水火之氣的方子。附子性大熱純陽,能補益先天元陽之火;乾薑輔助溫暖中焦的脾胃之氣,從而調和上下。蔥白能引動中焦的陰氣,下交於腎;附子又能激發腎中的陽氣,上交於心。陰陽交合,水火相生。仲景一生的醫學理論,就在於陰、陽兩字,不可偏盛。偏於陽則陽氣過旺,不宜使用辛熱藥物;偏於陰則陰氣過盛,不宜使用苦寒藥物。

偏於陰者,外邪一入,即從陰化為病,陰邪盛則滅陽,故用藥宜扶陽;邪從陽化為病,陽邪盛則滅陰,故用藥宜扶陰。此論外感從陰從陽之道也。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白話文:

如果偏於陰虛,外來的邪氣一進來,就會從陰分化成疾病,陰邪盛則滅陽,所以用藥宜扶助陽氣;如果從陽分化成疾病,陽邪盛則滅陰,所以用藥宜扶助陰氣。這是討論外感病從陰分、陽分化的道理。如果學習者能夠在陰陽上探求至理,就可以進入張仲景的醫學境界了。

【闡釋】此間各種症象比較複雜,一般不易明辨。鄭氏層層分析,斷為元陽隨陰氣附少陽經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陽祛陰,故主以白通湯或潛陽丹。白通湯即四逆湯去甘草而加蔥白,以蔥白辛溫,合薑、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陽氣,為治陽隔於上的要藥。本病主要由於在里之陰寒太盛,致上越之陽不能與下焦殘存之陽相續,蔥白能引心陰下交於腎,附子能啟腎陽上交於心,陰陽交媾,水火互根,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潛陽丹如前所解,有納氣歸腎,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治此病。

白話文:

這個例子中,症狀很複雜,一般不容易辨別。鄭氏醫生層層分析,判斷為元陽隨著陰氣向上遊走於少陽經的危重症狀,需要緊急回陽祛陰,所以主治用白通湯或潛陽丹。

白通湯就是四逆湯去掉了甘草,加上了蔥白。蔥白的辛溫之性,配合薑和附子,可以疏通全身的陽氣,是治療陽氣上逆的重要藥物。

這個病主要是因為體內的陰寒太盛,導致上升的陽氣無法與下焦殘留的陽氣相連。蔥白可以引導心臟的陰氣下降與腎臟相交,附子可以讓腎臟的陽氣上升與心臟相交。陰陽交合,水火交融,上逆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

潛陽丹如前所述,有讓氣歸腎,讓水火交融的功效,所以也能治療這個病。

筆者用白通湯治療發高燒不退,取得滿意效果。患兒張××,9 歲,高熱攝氏 39 度以上,註射針藥已四日,高燒不退。來診的前夜,哭鬧不寧,將轉為抽風。餘以手摩小兒頭部及上身,熱可燙手,但腿部以下漸涼,至腳冰冷。此為陰陽相格,上下不通,雖發高燒,卻非涼藥可治。

白話文:

我使用白通湯治療一名患有高燒不退的兒童,效果令人滿意。患者為 9 歲的張姓兒童,體溫超過 39 度,過去四天一直注射藥物,但高燒仍未退。就診前一晚,孩子哭鬧不安,即將轉為抽搐。我用手撫摸孩子的頭部和上半身,感到非常燙,但下半身逐漸變涼,直到腳部冰冷。這種情況稱為陰陽相隔,上下不通,即使發高燒,也無法用清熱的藥物治療。

因白通湯雖能宣通上下之陽,但必須加豬膽汁或童便乃能入陰,故為之處方如下:附片 30 克乾薑 20 克蔥白30 克童便引。病者一劑減輕,二劑痊愈。以後凡治此類患者發高燒,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輕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數。

白話文:

雖然白通湯能夠暢通上下陽氣,但必須加入豬膽汁或童便才能進入陰經。因此,處方如下:

  • 附片:30 克
  • 乾薑:20 克
  • 蔥白:30 克
  • 以童便送服

患者服下一劑後症狀減輕,再服第二劑即可痊癒。以後遇到類似的患者發高燒、久治不癒的情況,即可根據這個方劑靈活加減用量治療,治療過的案例超過十個。

問曰: 病人素緣多病,兩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則欲絕,脈細微而空者,何故?

答曰: 此五臟之真氣欲絕,不能上充而下陷,欲從下脫也。夫人身全賴一團真氣,真氣足則能充滿,真氣衰則下陷,此氣機自然之理。今見昏迷,起則欲絕,脈微,明是真氣之衰,不能支持也。法宜峻補其陽,方宜四逆湯以回其陽,陽氣復回,而精氣自然上充也。方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這是因為五臟的真氣將要斷絕,無法向上充盈而下陷,想要從下面脫離身體。一個人全身都依靠一團真氣,真氣充足就能充滿全身,真氣衰弱就會下陷,這是氣機自然運行的道理。現在看到患者昏迷,起來時真氣就要斷絕,脈象微弱,明顯是因為真氣衰弱,無法支撐身體。治療方法應該是大力補陽,方劑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陽氣恢復後,精氣自然會向上充盈。方劑的詳細說明見上面。

【闡釋】多病之人,兩目忽下陷,昏迷不醒,起則欲絕,脈細微而空,鄭氏斷為五臟之真氣下陷,欲從下脫,誠屬危候。但鄭氏不似一般治虛脫只知求救於人參,而投以四逆峻劑,使陽回而真氣自然上充,亦具獨到之見。

白話文:

闡述: 身體多病的人,兩眼突然凹陷,昏迷不醒,起牀時幾乎倒下,脈搏細微而空虛,鄭氏診斷為五臟真氣下陷,想要從下面脫出,確實是很危險的徵兆。但是,鄭氏不像一般治療虛脫只知道用人參求救,而是投以強烈的「四逆湯」,讓陽氣回升,真氣自然上充,這也是他獨到的見解。

問曰: 病後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藥不應而反甚者,何故?

答曰: 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陽之氣不足於上,而不能統攝在上之津液故也。此等病近似寒邪傷肺之症,世醫不能分辨,故投解散藥不愈而反甚。不知外感之清涕忿嚏,與真氣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外感之清涕忿嚏,則必現發燒、頭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氣不足之清涕忿嚏,絕無絲毫外感之情狀。況又服解散藥不愈,更為明甚。法宜大補先天之陽,先天之陽足,則心肺之陽自足。心肺之陽足,則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雖雲三焦,其實一焦而已。方宜大劑四逆湯,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見上。即薑桂湯亦可。

白話文:

現代版:

他說:這個不是外在寒邪入侵,而是先天真陽之氣不足以運行到上焦,導致上焦津液無法正常運作所致。這種症狀很像寒邪傷肺,一般醫生無法分辨,所以用瞭解散藥物反而加重病情。

外感之寒邪會引起清涕、噴嚏,還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畏寒、鼻塞等症狀。而先天真陽不足引發的清涕、噴嚏,則沒有任何外感症狀。況且吃了解散藥物病情沒有好轉,更能證明這一點。

治療方法應以補先天陽氣為主。先天陽氣充足,心肺之陽也就充足了。心肺之陽充足,上焦的津液就不會外溢。

人體雖有上、中、下三焦之說,但其實只有一個焦。方劑可以用四逆湯或封髓丹(方劑見上)。薑桂湯也可以。

薑桂湯

生薑一兩五錢,桂枝一兩

用藥意解

按薑桂湯一方,乃扶上陽之方也。夫上焦之陽,原屬心肺所主,今因一元之氣不足於上,而上焦之陰氣即旺,陰氣過盛,陽氣力薄,即不能收束津液。今得生薑之辛溫助肺,肺氣得助,而肺氣復宣,節令可行。兼有桂枝之辛熱以扶心陽。心者,氣之帥也,心陽得補,而肺氣更旺**(肺居心上如蓋,心屬火,有火即生炎,炎即氣也。

白話文:

按照薑桂湯的處方,屬於扶助上焦陽氣的方法。上焦的陽氣原本由心肺掌管,現在因為一元之氣在上焦不足,而上焦的陰氣就旺盛了。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虛弱,就不能收束津液。現在利用生薑的辛溫性質幫助肺部,肺氣得到幫助,重新活躍起來,氣血就能正常運行。再加上桂枝的辛熱性質來扶助心陽。心是氣的統帥,心陽得到補益,肺氣會更加旺盛。(肺部覆蓋在心臟上方,心臟屬火,有火就會生炎,炎就是氣。)

肺如蓋,當炎之上,炎沖蓋底;不能上,即返於下,故曰:“肺氣下降”,即此理也)。肺氣既旺,清涕何由得出。要知扶心陽,即是補真火也(二火原本一氣)。嚏本水寒所作(腎絡通於肺,腎寒,故嚏不休)**,方中桂枝,不獨扶心陽,又能化水中之寒氣,寒氣亦解,而嚏亦無由生。此方功用似專在上,其實亦在下也。

白話文:

肺部就像一個蓋子,位於上焦之上。當上焦有熱氣時,熱氣會衝擊肺部的底部,導致肺氣無法上升,只能向下,這就是所謂的「肺氣下降」。

當肺氣旺盛時,清鼻涕不會產生。要知道,扶助心陽也就是補益腎陽(因為兩者原本是同源的)。

打噴嚏主要是由水寒所引起(因為腎臟的經絡與肺相通,腎臟寒冷,所以會不停打噴嚏)。這個方劑中的桂枝,不僅能扶助心陽,還能化解水中的寒氣。寒氣消散,打噴嚏自然就會停止。

這個方劑雖然看起來主要是針對上焦,但實際上對下焦也有作用。

學者不可視為尋常,實有至理存焉。或又曰,扶心陽而肺氣更旺,夫心火也,肺金也,補心火,而肺不愈受其克乎?曰:子不知五行稟二氣所生乎!五臟只受得先天之真氣,原受不得外來之客氣。今所扶者是先天之真氣,非外感之客氣,既雲受克,則肺可以不必居心上也。況此中之旨微,有不可以盡泄者。

白話文:

學習中醫不能把它當作尋常事物,它確實包含著深奧的道理。有人又說,補心陽的話肺氣會更旺盛,心屬火,肺屬金,補心火,肺不會更加受到剋制嗎?回答說:你不知道五行是稟承天地二氣而生的嗎?五臟只能承受先天之真氣,本來就承受不了外來的客氣。現在扶助的是先天之真氣,不是外感之客氣,既然你說會受到剋制,那麼肺就可以不必在心上面了。何況這其中的真意很微妙,不能完全透露出來。

【闡釋】此答辨明清涕忿嚏不止,有外因、內因之異。內因系由於上焦之真陽不足,致津液外越而為病,用大劑四逆湯以大補其真陽,誠為對症之方。封髓丹能納氣歸腎,能治一切虛火上沖之症;薑桂湯扶上焦之陽,化水寒,攝津液,故均能治此病。筆者在臨症中,常見有鼻流清涕或濃涕,經年如此,中醫俗稱為腦漏。

白話文:

【白話文解釋】這個答案說明清涕和濃涕不停流鼻涕,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的區別。內部原因是上焦的陽氣不足,導致津液外溢成病,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來大補陽氣,確實是對症的藥方。封髓丹能引氣歸腎,能治療一切虛火上沖的症狀;薑桂湯能扶持上焦陽氣,化解寒濕,收斂津液,所以都能治療這種疾病。我在臨牀中,經常遇到流清涕或濃涕的情況,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中醫俗稱「腦漏」。

腦髓乃人身立命之物,豈可流出乎?現代醫學檢查為鼻竇炎,久治不愈者,多為上焦之陽不(“不”字原書為“為”,參上文改)足,不能統攝津液,每以薑桂湯治之而獲效。如病者林××患此症五年,服薑桂湯二劑見效。因其中下焦之陽亦顯不足,故繼以附子理中湯加補腎藥,連服八劑而竟全功。

白話文:

腦髓是人體立命的關鍵,怎麼可以流失?現代醫學檢查為鼻竇炎,久治不癒的患者,大多是上焦的陽氣不足,無法控制津液,常服薑桂湯治療有效。例如患者林**患此症五年,服用薑桂湯兩劑見效。因為他同時下焦的陽氣明顯不足,所以改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補腎藥,連續服用八劑就痊癒了。

問曰: 病人兩耳心忽癢極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腎中之陽暴浮也。夫兩耳開竅於腎(“兩耳開竅於腎”:經雲“腎開竅於耳”,故此句疑有誤。) ,腎中之火暴發於上,故癢極欲死。或又曰,肝膽脈亦入耳,肝膽有火,亦可發癢,先生獨重腎氣,而不言肝膽之火,未免固執。曰:子言肝膽有火,必不專在耳心,別處亦可看出,必不忽癢極欲死。今來者驟然,故直斷之曰腎中之陽暴發也,法宜收納真氣為要。方用封髓丹,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這是腎中的陽氣暴漲所致。兩耳的孔竅通於腎,腎中的火氣暴發上行,所以耳道發癢厲害到想要死掉。有人說,肝膽的經脈也通於耳,肝膽有火也會發癢,先生只重視腎氣,不提肝膽之火,未免偏執。

我說:你說的肝膽有火,肯定不會只表現在耳道發癢,其他地方也會顯現出來,不會只有耳朵發癢厲害到想死。這個病患的症狀是突然發作的,所以直接診斷為腎中陽氣暴發。治療方法應以收納真氣為主。可以使用封髓丹,具體用法見上文。

【闡釋】《內經》謂“腎主耳、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聖惠方》謂“尋常耳癢有風有火,易於調治,甚有耳癢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腎虛風火上攻”。亦以耳癢極為腎虛病。鄭氏認此症為腎陽暴浮,治以封髓丹,是有卓見、亦是有根據的。至若肝膽有火,則多見頭暈、目赤、耳腫痛、口苦、兩脅脹痛、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症,治宜清瀉肝膽實火,如龍膽瀉肝湯之類,與此症絕然不同。足見鄭氏謂肝膽有火決不專現耳心癢極欲死一症,是正確的。

白話文:

解釋: 《內經》說:「腎臟主管耳朵,腎氣通達耳朵」,「腎臟健康,耳朵就能聽見五種音調」。《聖惠方》說:「一般的耳朵癢是因為有風熱,容易治療。但如果耳朵癢得出血不停,這是腎虛導致風熱上攻。」這也表明耳朵癢嚴重是腎虛所致。鄭氏認為這種症狀是腎陽上浮過快,可以使用封髓丹治療,這是一種有見解且有根據的方法。

至於肝膽有火,則常常伴有頭暈、眼睛充血、耳朵腫痛、口苦、兩脅疼痛、小便短赤、尿道刺痛等症狀。治療方法是清熱瀉火,如服用龍膽瀉肝湯等。這與前文提到的症狀完全不同。所以,鄭氏認為肝膽有火症狀並非僅表現為耳朵癢得恨不得去死,這是正確的。

問曰: 病人兩唇腫厚,色紫紅,身大熱,口渴喜熱飲,午後畏寒,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脈無力者,何故?

白話文:

問題:

病人嘴脣腫脹變厚,呈紫紅色,身體發高熱,口渴愛喝熱水,下午開始畏寒,小便清澈量多,大便稀溏,一天拉兩三次,脈搏無力。這是什麼原因?

答曰: 此脾胃之陽,竭於上也。夫兩唇屬脾胃,腫而色紫紅,近似胃中實火,其實非實火也。實火之形,舌黃而必乾燥,口渴必喜飲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堅,身大熱,必不午後畏寒。此則身雖大熱,卻無外感可據。午後畏寒,明明陰盛陽衰,口渴而喜熱飲,中寒之情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氣不實,況脈復無力,此際應當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紅腫厚,絕無陽症可憑,非陰盛逼出中宮之陽而何?法宜扶中宮之陽,以收納陽氣為主,方宜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答:這是脾胃之陽氣上消耗的緣故。嘴脣屬脾胃,腫脹且紫紅色,看起來像是胃中有實火,但實際上並不是實火。實火的情況是舌頭發黃且一定乾燥,口渴一定喜歡喝冷飲,小便一定短少,大便一定堅硬,全身發熱,一定不會在午後畏寒。而這種情況,雖然全身發熱,但是卻找不到外感的證據。午後畏寒,明顯是陰盛陽衰,口渴但喜歡喝熱飲,中寒的徵狀齊全。再加上大小便自利,而且每天腹瀉三到五次,已經知道土氣不實,況且脈象又無力,這時候應該嘴巴發白的,現在不白反而紫紅腫脹,一點陽症的徵兆都沒有,這不就是陰盛逼出了中宮之陽嗎?治療的方法應該扶持中宮之陽,以收納陽氣為主。方劑適宜使用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附子一枚,白朮五錢,乾薑五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三錢炙

用藥意解

按附子理中湯一方,乃先後並補之方也。仲景之意,原為中土太寒立法,故以薑、術溫燥中宮之陽;又恐溫燥過盛,而以人參之微寒繼之,有剛柔相濟之意;甘草調和上下,最能緩中。本方原無附子,後人增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覺偏重下焦,不可以理中名。餘謂先後並補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後天也。

白話文:

根據附子理中湯的配藥,這是同時補先天和補後天的方劑。張仲景設計這個方劑的用意,是針對中土太寒而制定,所以用薑、附子溫暖中焦的陽氣;又害怕溫熱過盛,所以接著用微寒的人參,目的是讓剛柔調和;甘草調和上下,最能緩和中氣。這個方劑原本沒有附子,後來纔有人加了附子,而稱為附子理中,只不過這名字會讓人覺得偏重於補下焦,不適合用「理中」來稱呼。我認為這個先後並補的方劑,是因為附子的作用在先天,理中的作用在後天。

此病既是真氣欲竭,在中宮之界,非附子不能輓欲絕之真陽,非薑、術不足以培中宮之土氣,用於此病,實亦妥切。考古人既分三焦,亦有至理,用藥亦不得混淆。上焦法天,以心肺立極;中焦法地,以脾胃立極;下焦法水,以肝腎立極。上陽、中陽、下陽,故曰三陽。其實下陽為上、中二陽之根,無下陽,即是無上、中二陽也。

白話文:

此病是因真氣虛竭,發生在人體的中央區域,非使用附子無法挽救將要消滅的真陽,非使用薑、術無法補充中央區域的土氣。將這些藥物用於此病,的確十分妥當。

古代醫家將人體分為三焦,也是有道理的,用藥時也不可混淆。上焦屬天,以心肺為根本;中焦屬地,以脾胃為根本;下焦屬水,以肝腎為根本。上陽、中陽、下陽,因此稱為三陽。其實下陽是上、中二陽的根本,若無下陽,也就無上、中二陽。

下陽本乎先天所生,中陽卻又是先天所賴,中陽不運,上下即不相交。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後天既以中土立極,三焦亦各有專司,分之為上、中、下,合之實為一元也。用藥者,須知立極之要,而調之可也。

白話文:

先天之精氣所化的「下陽」,全賴先天之精氣所化成的「中陽」作為後援。萬一「中陽」運轉受阻,上下兩方就無法相連。所以說:「中陽」是最大的根基。

後天生命形成後,以「中土」為中心,三焦各司其職,上焦、中焦、下焦分開來看,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運用藥物時,必須明白這個原則,才能根據需要加以調節。

【闡釋】此問病象似乎寒熱錯雜,近於實火,經層層分析,斷為陰盛逼出中宮之陽,故主以附子理中湯,先後並補。以三焦雖各有專司,而必賴中陽健運,上下始能相交。理中湯本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溫運之力更強,脾胃欲竭之陽得復,諸症自可立解。如斷為實火,或寒熱雜投,俱屬誤治。

白話文:

這個病例的症狀像寒熱交錯,但更接近於虛熱。經過仔細分析,診斷為陰盛導致中焦的陽氣外逼。因此,使用附子理中湯來調理,之後再補益。

三焦雖然各有分工,但必須依賴中陽的運轉,上下才能相通。理中湯本來是針對中土(脾胃)過寒而設計的方劑,加入附子後溫補的力量更強。脾胃虛弱的陽氣得到恢復,各種症狀自然就會解除。

如果診斷為實熱,或寒熱混雜投藥,都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據鄭氏嫡孫與筆者談:其祖父晚年得子,父親體虛多病,家中常備附子理中丸與服,身體始得日漸康復。筆者亦常用此方治療脾腎陽虛,身體羸弱,反覆感冒之患者,獲得滿意之效果。足徵本方確為先後天並補之良方也。

白話文:

鄭氏的嫡孫告訴我:他祖父晚年得子後,他父親體質虛弱多病。家中常備附子理中丸來服,身體才逐漸康復。我也常使用這個方子治療脾腎陽虛、身體衰弱、反覆感冒的患者,效果很好。這充分證明這個方子確實是既能補先天之本,又能補後天之氣的良方。

問曰: 滿口齒縫流血不止,上下牙齒腫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亦不覺熱者,何故?

答曰: 此腎中之真陽欲絕,不能統腎經之血液也。夫齒乃骨之餘,骨屬腎,腎中含一陽,立陰之極,以統乎腎經之血液。腎陽苟足,齒縫何得流血不止?齒牙腫痛,明系陰氣上攻,況口流涎不止,畏寒烤火亦不覺熱,而真陽之火種,其欲絕也明甚。此症急宜大劑四逆湯,以救欲絕之真火,方可。若謂陰虛火旺,而以滋陰降火之品投之,是速其危也。四逆湯解見上。

白話文:

回覆: 這是因為腎中陽氣極度衰弱,無法統治腎經中的血液。牙齒是骨頭的剩餘部分,骨頭屬腎,腎中蘊藏著陽氣,這是陰氣的極限,用來統治腎經中的血液。如果腎陽充足,牙縫怎麼會流血不止?牙齒腫痛,明顯是陰氣上攻所致,再加上口流涎不止,畏寒烤火也不覺得熱,說明真陽之火將要熄滅。這種情況急需大量服用四逆湯,以挽救將要熄滅的真火,才能治癒。如果認為是陰虛火旺,而使用滋陰降火藥物,那是加速危重。四逆湯的解釋見上文。

【闡釋】此症滿口齒牙腫痛,流血不止,口亦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不熱,自是假熱真寒,陽氣欲脫之危症。故宜投以大劑四逆湯,以回陽救脫,始可轉危為安。如不臨症細辨,治以滋陰降火之方,是愈速其危。確屬重要經驗之談。筆者在臨症中,常見有患牙齒出血者,醫者以為火重而治以清火之劑,多不見效,實由不知其為腎陽不足而致。餘治此症,常先以炮薑甘草湯加血餘炭以止血,繼以四逆湯加補腎藥而全愈。

白話文:

【解釋】這種症狀是口腔牙齒腫痛,出血不止,口水也一直流不停,小腹怕冷,烤火也無法暖和,實際上是假性發熱、真性寒症,陽氣將要脫身的危急情況。因此應該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用來恢復陽氣、搶救危症,才能化險為夷。如果不仔細診斷症狀,用滋陰降火的藥方治療,只會讓情況更危急。這確實是很重要的經驗之談。我在臨牀上時常看到牙齒出血的患者,醫生認為是上火太嚴重,而使用清熱的藥方治療,大多沒有效果,實際上是因為不知道是腎陽不足所造成的。我治療這種症狀,通常會先用炮薑甘草湯加上血餘炭來止血,接著再用四逆湯加上補腎的藥物,就能完全康復。

問曰: 病人口忽極臭,舌微黃而潤滑,不思水飲,身重欲寐者,何故?

答曰: 此先天真火之精氣發泄也。夫臭乃火之氣,極臭乃火之極甚也。火甚宜乎津枯,舌宜乎乾燥而黃,應思水飲,身必不重,人必不欲寐。今則不然,口雖極臭,無胃火可憑,舌雖微黃,津液不竭,無實火可據。不思水飲,身重欲寐,明系陰盛逼出真火之精氣,有脫之之意也。或又曰:真陽上騰之症頗多,不見口臭,此獨極臭,實有不解。曰:子不觀藥中之硫黃乎!硫黃秉火之精氣所生,氣味極臭,藥品中秉火氣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極臭者,火之精氣也。此等症乃絕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納真陽,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機。方用潛陽丹治之,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這是先天真火精氣外洩的緣故。氣味臭是火氣所致,極度臭就是火氣極盛。火氣盛,自然津液枯竭,舌頭會乾燥發黃,應該會想喝水,身體不會感到沉重,也不會想睡覺。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雖然口氣很臭,但沒有胃火可以佐證,舌頭雖然略微發黃,但津液沒有減少,也沒有實火可依據。不想喝水,身體沉重想睡覺,明顯是陰氣盛迫出的真火精氣,有脫陽的徵兆。又有人說:真陽上亢的病症很多,但沒有出現口臭,只有這個症狀極臭,實在令人不解。回答:難道你沒有觀察過藥物中的硫磺嗎?硫磺是承載火精氣所產生,氣味極臭,藥物中承載火氣所產生的也很多,為什麼不臭?可以知道極臭的是火精氣。這種症狀是絕症,十有九死,治療方法應該是收斂真陽,如果能讓口臭消失,纔有生機。使用潛陽丹治療,解法看上面。

【闡釋】此症口極臭而純現陰象,故斷為陽欲上脫,十有九死的危候。並謂服潛陽丹而真陽漸復,口臭漸減,始有生機,誠屬經驗有得之言。筆者在臨症中,若口臭無陰象,多為胃火旺極,用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亦有陰盛逼陽於外而口臭者,用大劑附子理中湯加味治之。

白話文:

這個疾病有嚴重的口臭,同時出現純粹的陰證,因此判斷為陽氣將要脫離,死亡的機率高達九成。

書中說服用潛陽丹後,真陽逐漸恢復,口臭逐漸減輕,開始有生機。這確實是經驗之談。

我在臨牀中發現,如果口臭沒有陰證,大多是胃火過旺,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也有些是陰盛逼陽於體外導致口臭的,可以使用大劑量的附子理中湯加上其他藥材治療。

問曰: 病人舌忽不能轉動,肢忽不能升舉,睡中口流涎不覺者,何故?

答曰: 此陰盛而元陽不固不運也。夫人一身關節竅道,全賴真氣布護運行。真氣健旺,則矯捷自如,出納有節,焉有舌不能轉,肢不能舉,睡中流涎不覺者乎?餘故直決之曰:陰盛而元陽不固不運也。或又曰:中風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轉,肢不能舉,先生獨重陽虛陰盛,不能無疑。曰:子不知中風、中痰之由乎?風由外入,痰因內成,總緣其人素稟陽虛,損傷已極,而外之風邪始得乘其虛隙而入之。陽衰在何處,風邪即中何處,故有中經、中腑、中臟之別。陽虛則中宮健運之力微,中宮之陰氣即盛,陰氣過盛,而轉輸失職,水谷之濕氣,與內之陰氣相聚,而為涎為痰。久久陽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此病可與附子理中湯加砂半,方解見上。中風者,按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法治之。中痰者,可與薑附茯半湯治之。

白話文:

對方的回答:這是因為陰氣過於強盛,而元陽之氣虛弱不運行所致。人的身體關節和穴道,完全依靠真氣的布滿和運行。真氣旺盛,則動作敏捷,呼吸順暢,怎麼會有舌頭不能轉動、肢體不能抬起、睡覺時流口水的現象呢?所以我直截了當地說:這是陰氣過盛,而元陽之氣虛弱不運行所導致的。

有人又說:中風、中痰也能導致舌頭不能轉動、肢體不能抬起,先生只重視陽虛陰盛,不能不讓人懷疑。我說:難道你不知道中風、中痰的原因嗎?風邪是由外侵入,痰液是由內產生,總的來說是因為此人原本就陽氣虛弱,身體已受到極大損傷,外界的風邪才得以趁虛而入。陽氣衰弱在哪裡,風邪就會入侵哪裡,所以有中經絡、中臟腑的區別。陽氣虛弱,則中宮(胃)運化功能減弱,中宮的陰氣就會增強,陰氣過盛,導致輸送失常,水谷津液的濕氣,與體內的陰氣匯聚,就形成了涎液和痰液。陽氣長久虛弱,寒痰就會上湧,堵塞清竅,於是突然倒下昏迷,這就是中痰。這種疾病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砂仁來治療,具體方劑見上文。中風的治療,可以參照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中的方法。中痰的治療,可以用薑附茯半湯來治療。

薑附茯半湯

生薑二兩取汁,附子一兩,茯苓八錢,半夏七錢

用藥意解

按薑附茯半湯一方,乃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夫生薑辛散,宣散壅滯之寒;附子性烈純陽,可救先天之火種,真火復盛,陰寒之氣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況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盡,則向之壓於舌本者解矣。清道無滯,則四肢之氣機復運,而伸舉自不難矣。

白話文:

「薑附茯半湯」這個方劑,是幫助人體回陽降逆、排走體內水氣、化解痰液的方子。

生薑辛辣發散,可以散去堵塞在經絡中的寒氣;附子性情猛烈純陽,可以拯救先天之火種,使真火再次旺盛,身上的陰寒之氣也會立馬消散;再加上茯苓能健脾行水,水是痰液的來源,水氣消除了,痰液自然就不會再產生;另外還有半夏能夠降逆化痰,痰涎化解乾淨了,壓在舌根上的東西也就消除了。身體經絡暢通無阻,四肢的氣血運行就會恢復,手腳伸展自然不再困難。

【闡釋】此答綜合三種病象而斷為元陽不固不運,故治以附子理中湯加砂、半。附子以固腎陽,理中使脾胃健運,更加砂、半以加強納氣降逆及溫通之力,使全身氣血流暢,三症自可同愈。繼又說明與中風、中痰的區別,而謂治痰可與薑附茯半湯,以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中風則宜按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方法施治。查陳書謂中風有兩種:熱風多見閉症,宜疏通為先;寒風多見脫症,宜溫補為急。

白話文:

【翻譯】

(醫師的解說):這個回答綜合了三種症狀,判斷是由於元陽固攝不住、運行不暢所致,因此用附子理中湯加入砂仁和半夏來治療。附子用於固腎陽,理中湯使脾胃健運,再加入砂仁和半夏加強納氣降逆和溫通的力量,使全身氣血流暢,三種症狀自然可以一同痊癒。接著又說明與中風、中痰的區別,認為治療中痰可以使用薑附茯半湯,用來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中風則應按照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的方法進行治療。查詢陳書所說的中風有兩種:熱風多見閉證,宜先疏通;寒風多見脫症,宜急於溫補。

閉者宜開,開表用續命湯,開里用三化湯,開痰用稀涎散滌痰湯;脫者宜固,以參附湯固守腎氣,術附湯固守脾氣,芪附湯固守衛氣,歸附湯固守榮氣。先固其氣,再治其風。又謂驅邪宜小續命湯加減,若正虛邪盛,則須以三生飲加人參一兩為標本並治之法。所說比較全面而切當,故鄭氏從之。

白話文:

閉塞的症狀應當打開,打開表症可以用續命湯,打開裡症可以用三化湯,打開痰症可以用稀涎散、滌痰湯。脫症的症狀應當固守,用參附湯固守腎氣,術附湯固守脾氣,芪附湯固守衛氣,歸附湯固守榮氣。先固守氣,再治療風症。另外還說,驅邪應使用小續命湯加加減減,如果正氣虛弱而邪氣盛行,則需要用三生飲加上一兩參為標本兼治的方法。所說的比較全面而切合實際,所以鄭氏採用了這種方法。

問曰: 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熱,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答曰: 此陰盛而真氣上脫,已離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其在各經邪火所作,必不上熱下寒,即來亦不驟。今來則急如奔馬,熱上寒下,明明一線之陽光,為陰氣所逼,已離乎根也。或又曰:既言平人,何得即謂之陽欲脫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陰氣過盛,即能逼出元陽,元陽上奔,即隨人身之臟腑經絡虛處便發。如經絡之虛通於目者,元氣即發於目;經絡之虛通於耳者,元氣即發於耳;經絡之虛通於巔者,元氣即發於巔,此元陽發泄之機。學者苟能識得一元旨歸,六合妙義,則凡一切陽虛之症,皆在掌握也。茲雖雲平人,其損傷原無人知曉,或因房勞過度,而損腎陽;或因用心太過,而損心陽;或因飲食失節,而損脾陽。然亦有積久而後發者,元氣之厚也;有一損而即發者,元氣之薄也。餘常見有平人,日猶相見,而夜即亡者,毋乃元氣之薄,而元陽之脫乎?醫亦尚不知,而況不知醫者乎?此一段已將陽虛合盤托出,學者務宜留心體之可也。方宜潛陽丹主之,解見上。

白話文:

譯文:

回答:這種情況是陰氣過盛,導致真氣上浮脫離本根,十分危險。喉嚨疼痛這個症狀,是由於經脈中邪火所致,必定不會上熱下寒,即使出現這種情況,也不會很突然。現在你出現的情況卻急如奔馬,上熱下寒,明明是一線生機,卻被陰氣逼迫,已經脫離了本根。

又有人說:既然你說是健康的人,怎麼會說陽氣要脫離呢?回答:你不知道人體賴以生存的,就是這陽氣嗎?陽氣不傷,百病自然不生;陽氣受傷,各種陰邪就會趁機而起。陰氣過盛,就會逼出體內的元陽之氣,元陽之氣上浮,就會隨著人體臟腑經絡虛弱的地方發病。例如經絡虛弱與眼睛相通,元氣就會發泄在眼睛上;經絡虛弱與耳朵相通,元氣就會發泄在耳朵上;經絡虛弱與頭頂相通,元氣就會發泄在頭頂,這就是元陽發泄的機制。學習醫學的人,如果能領悟到這一根本道理,就能掌握天地萬物的奧妙,那麼一切陽虛之症,都能夠掌握治療了。現在雖然說是健康的人,但是他損傷元陽之氣的情況,原本沒有人知道,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損傷了腎陽;可能是因為用腦過度,損傷了心陽;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脾陽。但是也有久積而後發病的,因為元氣本就厚實;也有一損傷就發病的,因為元氣本就虛弱。我曾經見過一些健康的人,白天還好好的,晚上就去世了,這難道不是因為元氣虛弱,元陽脫離的緣故嗎?醫生尚且不知道,更何況不懂醫術的人了?這一段話已經把陽虛的症狀徹底揭示出來了,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用心體會。方劑宜用潛陽丹為主,具體方劑見上文。

【闡釋】喉急痛而至昏沉,上身大熱下身冰冷,自是陰盛格陽而欲脫的危候,故宜以潛陽丹為正治。復論及人身稟賦,體有強弱,氣有厚薄,而平日所受腎陽、心陽、脾陽各種損傷,常是人不易知,己亦不覺。一旦乘臟腑經絡之虛處而發為病,即成元陽上脫的危候。氣厚者猶積久而後發,氣薄者常一損而即發,平人發病急卒而死者,多屬此類。

白話文:

【解釋】喉嚨疼痛嚴重到昏迷,上半身發熱而下半身冰冷,這是陰氣過盛阻礙陽氣,陽氣將要脫離的危險徵兆,因此應該使用「潛陽丹」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此外,還需要考慮個人的身體狀況,體質有強有弱,元氣有盛有衰,而平日裡腎陽、心陽、脾陽受到的各種損傷,通常不容易被發現。一旦趁虛而入,侵犯臟腑經絡,就會導致陽氣脫離體外的危險徵兆。元氣較強的人,這種徵兆會逐漸出現;元氣較弱的人,往往一受損害就會發病。一般人發病突然而死亡的,多屬於後一種情況。

末段已將陽虛合盤托出,學者務宜細心體會。真是語重心長,深研有得之言。裨益後學不淺。

問曰: 咳嗽、喘促,自汗,心煩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答曰: 此真陽將脫,陰氣上乾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外感內傷之別。經雲:“咳不離肺”。肺主呼吸,為聲音之總司,至清至虛之府,原著不得一毫客氣,古人以鐘喻之,外叩一鳴,內叩一鳴,此內外之分所由來也。外感者,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襲肺,阻肺經外出之氣機,氣機壅塞,呼吸錯亂,而咳嗽作,兼發熱、頭疼、身痛者居多,宜解散為主。解散之妙,看定六經,自然中肯。內傷者,因喜、怒、悲、哀、七情損傷真陽、真陰所作,亦有發熱者,卻不頭疼、身痛,即熱亦時作時止。損傷真陽之咳者,陰氣必盛,陰盛必上乾清道,務要看損於何臟何腑,即在此處求之,用藥自有把握。若真陰損傷之咳者,陽氣必盛,陽盛亦上乾清道,亦看損於何臟何腑,即在所發之處求之,用藥自有定見。要知真陽欲脫之咳嗽,滿腹全是純陰,陰氣上騰,蔽塞太空,猶如地氣之上騰,而為雲為霧,遂使天日無光,陰霾已極,龍乃飛騰。龍者,即坎中之一陽也,龍奔於上,而下部即寒,下部無陽,即不能統納前後二陰,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飛龍不潛致之也。世醫每每見咳治咳,其亦聞斯語乎?法宜回陽降逆,溫中降逆,或納氣歸根。方用四逆湯、封髓丹、潛陽丹,解見上。

白話文:

醫生回答說:這是真陽將要離去的徵兆,陰氣上衝太清之道的緣故。咳嗽、氣喘這個病,本來有外感和內傷的區別。經書上說:“咳嗽必定與肺有關”。肺主管呼吸,主宰聲音,是至清至虛的臟器,原本不能有半分外邪之氣。古人用鐘來比喻,外敲一下就響一次,內敲一下也響一次,這就是內外之分的由來。

外感咳嗽,是由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氣侵襲肺部,阻滯肺經外出的氣機,氣機阻塞,呼吸錯亂,於是引起咳嗽,兼見發熱、頭痛、身痛的症狀居多,宜以疏散外邪為主。疏散外邪的關鍵,是要準確辨清六經,這樣治療才能切中要害。

內傷咳嗽,是由喜、怒、悲、哀這七情損傷了真陽或真陰所致,也有發熱的,但沒有頭痛、身痛的症狀,即使有發熱也是時有時無。損傷真陽引起的咳嗽,陰氣必定旺盛,陰氣旺盛必定上衝太清之道,一定要看損傷的是哪個臟腑,就在這裡尋找病因,用藥自然有把握。如果損傷真陰引起的咳嗽,陽氣必定旺盛,陽氣旺盛也上衝太清之道,也要看損傷的是哪個臟腑,就在發病之處尋找病因,用藥自然有準則。

要知道真陽將要脫離的咳嗽,腹中全是純陰之氣,陰氣上騰,蔽塞天地,就像地上的濕氣蒸騰而化為雲霧,致使天色陰暗無光,陰霾達到極點,這時龍就要飛騰而起了。龍,就是坎卦中的一陽之氣,龍奔於上,下部就會寒冷,下部沒有陽氣,就不能統攝前後兩陰,所以會一咳就大便欲出,小便禁不住,這些都是飛龍不潛伏所導致的。世上的醫生常常看到咳嗽就治咳嗽,他們難道沒有聽過這些話嗎?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回陽降逆,溫中降逆,或者納氣歸根。具體方劑可以使用四逆湯、封髓丹、潛陽丹,詳細的用法請參照前文。

【闡釋】此答先辨明咳喘有外感、內傷之分,內傷又有傷陰、傷陽之異。外感當看病在何經,內傷須看傷陰、傷陽各在何臟何腑,而分別用藥,切不可見咳治咳。筆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證論治》一書中對咳嗽有詳細的論述,可資參閱。此病咳、喘而兼大小便不禁,自是元陽隨群陰上騰,下部無陽,不能統納前後二陰之故。

白話文:

闡釋:

這個回答首先區分了咳嗽和喘息是由外感還是內傷引起的。內傷又分為傷陰和傷陽。外感要看病在身體哪個部位,內傷要看傷陰還是傷陽在哪些臟腑,然後再分開用藥,不能只看到咳嗽就治療咳嗽。筆者曾在所寫的《咳嗽的辨證論治》一書中對咳嗽有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

這個病症既有咳嗽,又有喘息,同時還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元陽隨著陰氣上升,下部沒有陽氣,不能統攝前陰和後陰的緣故。

法宜回陽納氣,溫中降逆,或納氣歸腎,四逆湯、封髓丹,潛陽丹,俱可隨宜選用。

問曰: 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務要重物壓定稍安,不則欲死者,何故?

答曰: 此元氣暴出而與陰爭也。夫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種,總不出虛、實兩字。實症手不可近,虛症喜手揉按,此則欲重物壓定而始安,更甚於喜手揉按,非陽氣之暴出而何?或又曰:重物壓定而稍安,其理何也?曰:子不觀火之上沖乎,沖之勢烈,壓之以石,是阻其上沖之氣機也。氣機得阻,而上沖者不沖。今病人氣機上涌,面色已赤如硃,陽與陰有割離之象,故痛甚。重物壓之,亦如石之壓火也。此病非納氣歸根,回陽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湯,或潛陽丹,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這是元氣突然衝出,與陰氣爭鬥的結果。胸腹疼痛這個病症,總的來說不出虛實兩字。實證不可用手觸碰,虛證喜愛用手揉按,而這個病症卻需要重物壓住才覺得舒服,比喜愛手揉按的症狀更嚴重,這不就是陽氣突然衝出的表現嗎?或者有人問:用重物壓住可以稍稍緩解,這是什麼道理?回答:你沒見過火向上竄的情況嗎?如果向上竄的勢頭很猛烈,用石頭壓住它,就能阻擋它向上竄的氣勢。氣勢被阻擋後,向上竄的就竄不高了。現在病人氣勢向上湧動,面色已經赤紅如硃砂,陽氣與陰氣有分離的徵兆,所以疼痛劇烈。用重物壓住它,就像用石頭壓住火一樣。這個病症如果不讓氣歸於根本,讓陽氣回歸,降伏逆氣,就必須使用加味附子理中湯,或者潛陽丹,用法請參閱上文。

【闡釋】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種,系本陳修園《醫學三字經》之說,即“一蟲痛,烏梅丸;二註痛,蘇合研,三氣痛,香蘇專;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詮;六食痛,平胃煎;七飲痛,二陳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熱痛,金鈴痊。”對九症各有處方,特轉錄以供參考。

白話文:

闡釋: 胸腹痛可以分為九種,根據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所說,分別是:

  1. **蟲痛:**烏梅丸
  2. **註痛:**蘇合丸
  3. **氣痛:**香蘇散
  4. **血痛:**失笑散
  5. **悸痛:**妙香散
  6. **食痛:**平胃散
  7. **飲痛:**二陳湯
  8. **冷痛:**理中湯
  9. **熱痛:**金鈴子散

對九種不同的疼痛,都有相應的處方,特此轉錄供參考。

鄭氏總其要為虛、實兩症,實症拒按,虛症喜手揉按。此症胸腹痛甚,須重按壓始安,而且面赤如硃,斷為陽氣暴出而與陰爭,陰與陽有割離之象,是確切精當的。故非納氣歸根,回陽降逆,不能治愈。宜用加味附子理中湯,或潛陽丹治之。

白話文:

鄭氏將病症總歸為虛症和實症。實症在按壓時會有抵抗感,而虛症則喜歡用手揉按。這種疼痛劇烈,需要用力按壓才會減輕,而且面部發紅,像硃砂一樣。這是陽氣暴發與陰氣相爭的徵兆,陰陽之間有分離的趨勢,診斷是準確的。因此,如果不能讓氣歸於腎,讓陽氣回歸正常,降伏逆氣,就無法治癒。應該使用加味附子理中湯或潛陽丹來治療。

問曰: 病吐清水不止,飲食減,服一切溫中補火藥不效者,何故?

答曰: 此腎氣不藏,而腎水汜溢也。夫吐清水一症,胃寒者亦多,今服一切溫中補火之品不效,明明非胃寒所作,故知其腎水汜溢也。

白話文:

答覆道:這種情況是由於腎氣不固守,導致腎水泛溢。吐清水這種症狀,受胃寒困擾的人也很多,但現在服用了所有溫暖胃氣和補火的中藥卻不見效,這明顯不是胃寒造成的,所以可以斷定他是腎水泛溢所致。

或又曰:胃寒與腎水汜溢,有分別否?曰:胃寒者,關脈必遲,唇口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熱物。腎水汜溢者,兩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紅,不思一切食物,口間覺鹹味者多。胃寒者,可與理中湯。腎水汜溢者,可與滋腎丸,桂苓術甘湯。

白話文:

有些人又問:胃寒和腎臟水液溢出有區別嗎?

回答:胃寒的人,手關脈一定會遲緩,嘴脣一定會淡白,喜愛辛辣溫熱的食物。

腎臟水液溢出的人,兩尺脈一定會浮滑,嘴脣一定會黑紅,不想吃東西,口中往往感到有鹹味。

胃寒的人,可以喝理中湯。

腎臟水液溢出的人,可以吃滋腎丸、桂苓術甘湯。

滋腎丸

黃柏一兩炒知母八錢,安桂三錢

桂苓術甘湯

桂枝八錢,茯苓二兩,白朮一兩,甘草五錢

用藥意解

按滋腎丸一方,乃補水之方,亦納氣歸腎之方也。夫知母、黃柏二味,氣味苦寒,苦能堅腎,寒能養陰,其至妙者,在於安桂一味,桂本辛溫,配黃柏、知母二物,合成坎卦,一陽含於二陰之中,取天一生水之義,取陽為陰根之義,水中有陽,而水自歸其宅,故曰滋腎。此病既非胃寒,而曰水**(濫)**〔汜〕,雖曰土不制水,亦因龍奔於上,而水氣從之。

白話文:

根據滋腎丸的方子,它是一個補水的方子,也是讓氣歸於腎的方子。知母和黃柏這兩種藥材,性味苦寒,苦味可以堅固腎臟,寒味可以滋養陰分,但是最妙的是加入了安桂這一味藥。桂本性辛溫,與黃柏、知母兩味藥一起配伍,形成坎卦,一個陽氣藏在兩個陰氣之中,這取自「天一生水」的道理,也是取陽為陰之根的道理。在水中含有陽氣,而水自然會歸於它的本源,所以說滋養了腎臟。這種疾病既然不是胃寒,卻說水氾濫,雖然說土無法控制水,但也是因為陽氣上奔,而水氣跟著陽氣走。

今得安桂,扶心之陽,以通坎中之陽,陽氣潛藏,何致有吐水之患哉?或又曰:水既汜溢,而又以知、柏資之,水不愈旺,吐水不愈不休乎?曰:子不知龍者水之主也,龍行則雨施,龍藏則雨止,若安桂者,即水中之龍也,知、柏者,即水也。水之放縱,原在龍主之。龍既下行,而水又安得不下行乎?此方非獨治此病,凡一切陽不化陰,陰氣發騰之症,無不立應。

白話文:

現在使用安桂,可以使心陽得到扶助,進而疏通腎陽。陽氣潛藏著,怎麼可能會出現吐水的情況呢?有人又說:水已經氾濫,再用知母、柏子仁治療,水勢不會更加旺盛,吐水也會持續不停嗎?我說:你不瞭解龍是水的主宰,龍活動就會降雨,龍隱藏就會雨止。安桂就像水中的龍,知母、柏子仁就像水。水的肆意流淌,原本是掌握在龍的主宰之下。龍已經下行了,水怎麼可能還不下行呢?這個方劑不僅可以治療這種疾病,對於所有陽氣不能化解陰氣,導致陰氣上衝的症狀,都能迅速見效。

按桂苓術甘湯一方,乃化氣、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溫,能化膀胱之氣,茯苓、白朮,健脾除濕。化者從皮膚而運行於外,除者從內行以消滅於中,甘草補土又能制水。此病既水汜於上,雖腎氣之發騰,亦由太陽之氣化不宣,中土之濕氣亦盛。今培其土,土旺自能制水,又化其氣,氣行又分其水,水分而勢孤,便為土所制矣。

白話文:

根據桂苓術甘湯方劑,它是一種化氣、行水的中藥方。桂枝味辛溫,可以化膀胱之氣;茯苓、白朮健脾除濕。化指的是從皮膚向外運行,除指的是從內部運行以消除體內濕氣;甘草補益脾土,又能制水。這種病症是水濕氾濫於上,雖然腎氣發揚激動,但也由於太陽之氣化而不宣發,中土濕氣也旺盛。現在培補脾土,脾土旺盛就能制水,又化解氣機,氣機運行又能分化水濕,水濕被分化後勢力就會衰弱,就會被脾土所制約。

餘故列於此症內。但此方不惟治此症,於一切脾虛水腫,與痰飲咳嗽,更為妥切。

【闡釋】口吐清水,飲食減少,有由於胃寒及腎水汜溢之別,兩者在脈象、味覺及唇口顏色諸方面都容易區分。由於胃寒者,以理中湯溫健脾胃,即能痊愈。

白話文:

嘔吐清清水,食慾減退,可能因為胃寒或腎水過盛。這兩種情況在脈象、味覺和脣口顏色上很容易區分。

如果是胃寒引起,使用理中湯溫暖調理脾胃,就能痊癒。

由於腎水汜溢者,服一切溫中補火藥,自然不會有效。鄭氏治以滋腎丸或桂苓術甘湯,可謂善用成方。查滋腎丸系李東垣所訂,本以治下焦濕熱,小便癃閉,故用知、柏苦寒,清熱、燥濕而兼滋陰,更配少許肉桂溫養腎陽蒸水化氣,而小便自通。鄭氏取其一陽含於二陰之中,陽為陰根,能引水歸宅,水得下行,口吐清水自止。

白話文:

如果腎陰虧虛導致口吐清水,服用溫補藥物自然無效。鄭氏用滋腎丸或桂苓術甘湯治療,可見善於運用既成的方劑。

查滋腎丸是李東垣所創,本用於治療下焦濕熱、小便不通。因此用知母、柏子仁等寒涼藥清熱、燥濕,同時滋陰。再加入少量肉桂溫養腎陽,將水化為氣,小便自然通暢。

鄭氏取滋腎丸中的「一陽含於二陰」之意,認為陽氣是陰氣的根基,能引導水液歸於腎臟。水液得以下行,口吐清水的症狀自然消失。

實由於知、柏二味,苦能堅腎,寒能養陰,更得辛溫之肉桂,扶心陽以通腎陽,使水有所歸,又有所制,自不會汜溢為病。故凡一切陽不化陰,陰氣發騰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至於桂苓術甘湯,自《傷寒論》、《金匱》起,即視為治痰飲、水濕的要方。鄭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氣行水,使水從皮膚蒸發,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

白話文:

其實是因為知母和柏子這兩味藥,苦味可以強健腎臟,寒性可以滋養陰液,再加入辛溫的肉桂,扶助心陽以通達腎陽,讓水液有歸處,又能控制水液,自然就不會氾濫成病。所以凡是陽氣不化陰氣、陰氣上亢的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至於桂苓術甘湯,從《傷寒論》、《金匱要略》開始,就被視為治療痰飲、水濕的重要方劑。鄭氏用它治療這個症狀,是取其能化氣行水,讓水液從皮膚蒸散,小便通行,而口吐清水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又因其能補土以制水,故可推廣以治一切脾虛水腫與痰飲咳嗽。現代應用範圍更廣,有人用以治高血壓、腦震蕩、目翳、帶下、潰瘍、風濕性關節炎及心力衰竭諸病,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白話文:

由於茯苓還能補益脾土以制約水濕,所以可以廣泛應用於治療一切脾虛水腫和痰飲咳嗽。現代醫學的應用範圍更廣泛,有人用於治療高血壓、腦震蕩、角膜白斑、帶下、潰瘍、風濕性關節炎和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問曰: 病後兩乳忽腫如盤,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飲食者,何故?

答曰: 此陰盛而元氣發於肝、胃也。夫病後之人,大抵陽氣未足,必又重傷其陽,陽衰陰盛,一線之陽光,附於肝胃之經絡而發泄,故色如常而微痛。況身重喜卧,乃陽衰陰盛之徵,乳頭屬肝,乳盤屬胃,故決之在肝胃也。若乳頭不腫,病專於胃;乳頭獨腫,病專於肝。雖兩經有分司,而病源終一。知其一元之發泄,治法終不出回陽、納氣、封髓、潛陽諸方。苟以為風寒、氣滯所作,定有寒熱往來,頭疼身痛,紅腫痛甚,口渴種種病形,方可與行氣、活血、解散諸方治之。此病當與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方解見上。

白話文:

他說: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元氣發洩在肝胃上造成的。生病後的人,大多陽氣不足,加上重傷陽氣,導致陽虛陰盛。這時,僅存的一線陽氣依附在肝胃經絡上發洩出來,所以面色如常但有輕微疼痛。此外,身體沉重喜愛臥牀,也是陽虛陰盛的徵兆。乳頭屬於肝,乳盤屬於胃,因此病根在肝胃。如果乳頭不腫脹,表示病在胃;如果乳頭單獨腫脹,表示病在肝。雖然肝胃兩經分司職能,但病源終究是一個。瞭解病因是元氣發洩,治療方法不外乎溫陽、納氣、補髓、潛陽等方劑。如果誤以為是風寒、氣滯所致,必定會出現寒熱往來、頭痛身痛、紅腫劇痛、口渴等症狀,才能用行氣、活血、解散的方劑治療。這種病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具體方子如上文所述。

【闡釋】此症雖兩乳忽腫如盤,但皮色如常,僅有微痛,而身重喜卧,不思飲食,故斷為陰盛陽衰,元氣發於肝、胃所致,治宜溫中回陽納氣,故治以附子理中湯。理中健脾,附子補腎,更加辛熱之吳萸,入肝、胃、脾、腎諸經,以疏肝暖脾,溫中止痛,而加強療效。若系風寒、氣滯所作,出現寒熱往來,頭疼、身痛,紅腫痛甚,口渴種種病形,則又當各按其病情的輕重而用行氣、活血、解散諸方治之。

白話文:

解釋:

這個病症的特徵是兩個乳房突然腫脹得像盤子一樣,但皮膚顏色正常,只有輕微疼痛,而且身體沉重喜歡躺著,不想吃東西。因此診斷為陰盛陽衰,元氣從肝胃發出所致。治療方法應該溫中回陽,讓氣體進入身體,所以採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理中湯健脾,附子補腎,再加入辛熱的吳茱萸,可以進入肝、胃、脾、腎等經絡,疏肝暖脾,溫中止痛,增強療效。

如果是風寒、氣滯引起的,會出現寒熱交替,頭痛、全身疼痛,紅腫劇烈疼痛,口渴等各種症狀,那麼就應該根據病情輕重,使用行氣、活血、散結等方法來治療。

所謂劇痛多實,在表者汗之則愈,在里者下之則愈,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則愈,不可執一,與本症之虛痛、微痛亦不可相混。

白話文:

所謂劇烈疼痛通常是實證。在表面的疼痛,發汗就能好轉;在裡面的疼痛,下利就能好轉;在氣血上的疼痛,疏散氣血就能好轉。不要拘泥於單一方法,也不能和虛痛、微痛相混淆。

問曰: 兩脅忽腫起一埂,色赤如硃,隱隱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何故?

答曰: 此厥陰陰寒太盛,逼出元陽所致也。夫兩脅者,肝之部位也,今腫起一埂如硃,隱隱作痛,近似肝經風火抑鬱所作,其實不然。若果系肝經風火,則必痛甚,身必不重,爪甲必不青黑。今純見厥陰陰寒之象,故知其元陽為陰寒逼出也。粗工不識,一見腫起,色赤如硃,鮮不以為風火抑鬱所作,而並不於身重、爪甲青黑、不痛處理會,直以清涼解散投之,禍不旋踵。法宜回陽祛陰,方用四逆湯,重加吳茱萸。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說:這是由於厥陰之氣過於陰寒,逼迫體內的元陽之氣而導致的。兩側脇部是肝臟所在的位置,現在腫起一條紅色突起,隱隱作痛,乍一看像是肝經風火抑鬱所致,但實際並非如此。如果真的是肝經風火所致,那麼疼痛肯定會很劇烈,身體也不會出現沉重感,指甲也不會發青發黑。現在純粹呈現的是厥陰陰寒的症狀,所以得知是體內的元陽之氣被陰寒之氣逼迫出來的。粗心的醫生不認得這些症狀,一看見腫起發紅的部位,就認為是風火抑鬱所致,而不會考慮到身體沉重、指甲青黑、不痛等情況,直接用清涼散熱的藥物治療,災禍就會很快發生。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祛除陰寒,方可用四逆湯,並加入吳茱萸。解說見上文。

【闡釋】此答之精要處,在於透過脅腫而色赤如硃的假熱象,而從身重、微痛、爪甲青黑諸陰象,斷為系足厥陰肝陰寒太盛,逼出元陽所致,故須用四逆湯重加吳萸,以回陽祛陰,始能使腫消而痊愈。如為假象所惑,而投以清涼解散之品,只有加速其危,這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白話文:

【解釋】這個回答的精髓在於,從脇部腫脹、發熱等假象,並結合身體沉重、微痛、指甲青黑等陰症,判斷出是足厥陰肝經的陰寒過盛導致陽氣外達所造成的。因此,需要使用四逆湯加入吳萸的藥方,以溫陽祛陰,才能消除腫脹,使疾病痊癒。如果被假象迷惑,使用清熱解表的藥物,只會加速病情惡化。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問曰: 病人頭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氣短者,何故?

答曰:此陽虛為陰所蔽也。夫四肢稟氣於胃,胃陽不足,而陰氣蔽之,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頭面肌肉瘦甚,陰氣太盛,隔塞於中,而成腹脹,實不啻堅冰之在懷也。身中雖有微陽,亦將為堅冰所滅,安望能消化堅冰哉(堅冰喻陰盛也) !法宜峻補其陽,陽旺而陰自消,猶日烈而片雲無。方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加砂、半。方解見上。或又曰:腹脹之病亦多,皆陽虛而陰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脹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豈獨脹病為然乎?他如諸書所稱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是論其外因也。如脾脹,腎脹、肺脹、肝脹、心脹,是論其內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風寒入里,阻其氣機,或因暑濕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熱入里,阻其往來,延綿日久,精血停滯。感之淺者,流於皮膚,感之深者,流於腹內,若在手足骨節各部,便成瘡瘍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決;阻在中焦,中滿症屬;阻在下焦;腹滿症作。內因者何?或因脾虛日久,而脾氣散漫;或因腎虛日久,而腎氣渙散;或因肝虛日久,而肝氣欲散;或因肺虛日久,而肺氣不斂;或因心虛日久,而心氣發泄。凡此之類,皆能令人作脹。大抵由外而入者,氣機之阻,由內而出者,氣機之散也。阻者宜開,調氣行血,隨機斡運為要;散者宜收,回陽納氣溫補為先。然脹與腫有別,脹者從氣,按之外實而內空;腫者從血,按之內實而外亦實。治脹者,宜養氣、宜補氣、宜收氣,忌破氣、忌耗氣、忌行氣,尤貴兼養血。治腫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涼血、忌止血、忌斂血,尤須兼行氣。學者欲明治脹之要,就在這一氣字上判虛實可也。

白話文:

回答:這是陽氣不足、受陰氣遮蔽所致。四肢的氣血來源於胃,胃陽不足,陰氣就會遮蔽陽氣,導致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梢,這也是頭面部肌肉瘦削的原因。陰氣過剩,會阻滯在人體中間,形成腹脹,就像懷抱堅冰一樣。即使人體中還有一些微弱的陽氣,也會被堅冰所撲滅,怎麼還能指望它化解堅冰呢(堅冰比喻陰盛)。治療方法宜採用峻補陽氣的法則,陽氣旺盛後,陰氣自然會消退,就像烈日當空,片片雲朵也會消失一樣。可以採用四逆湯,或者附子理中湯加上砂仁、半夏。具體的方劑配伍見上面。也有人說:腹脹的疾病種類很多,都是陽虛陰蔽造成的嗎?我說:先生不知道人之所以活著,依靠的是一口氣嗎?氣就是陽氣,陽氣運轉一寸,陰氣就會跟著運轉一寸;陽氣停止一刻,陰氣就會停止一刻。由此可知,陽氣是陰氣的主宰。陽氣流通,陰氣就不會停滯,腹脹病自然不會發生。陽氣不足,稍有阻滯,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豈止是腹脹病呢?就好像其他醫書中提到的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這些都是指的外在病因。而脾脹、腎脹、肺脹、肝脹、心脹,這些都是指的內在病因。外在病因是什麼呢?有的時候是風寒侵襲體內,阻礙氣機運作;有的時候是暑濕進入體內,阻礙氣機升降;有的時候是燥熱進入體內,阻礙氣機運行,時間久了,精血停滯。病邪侵襲較淺的,停留在皮膚表面,病邪侵襲較深的,停留在腹腔內,如果停留在手足骨節處,就會形成瘡瘍疔毒。阻滯在上焦,會導致胸痹;阻滯在中焦,會導致中滿症;阻滯在下焦,會導致腹滿症。內在病因是什麼呢?有的時候是脾虛時間太久,脾氣分散;有的時候是腎虛時間太久,腎氣渙散;有的時候是肝虛時間太久,肝氣想要分散;有的時候是肺虛時間太久,肺氣不能斂束;有的時候是心虛時間太久,心氣發泄。凡是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腹脹。總的來說,由外而入的,是氣機阻滯所致;由內而出的,是氣機分散所致。阻滯應該疏通,調動氣血,應機制宜;分散應該收斂,溫補回陽納氣為先。但是腹脹和腫脹是有區別的,腹脹是由於氣,按壓起來外實內空;腫脹是由於血,按壓起來內實外也實。治療腹脹,宜養氣、補氣、收氣,忌破氣、耗氣、行氣,尤為重要的是同時養血。治療腫脹,宜活血、行血、破血,忌涼血、止血、斂血,尤須同時行氣。學醫的人想要精通治療腹脹的方法,關鍵就在於根據「氣」這個字來辨別虛實。

【闡釋】此病主症為腹脹,就其所現各種兼症分析,斷為陽虛為陰氣所蔽而致,故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加砂、半以峻補其陽,陽旺陰消而病即愈。繼復申論脹有內外二因,一般所稱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等,多由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入人體,阻其流行之氣機,故治宜開調氣血,隨機斡運。

白話文:

此病的主症是腹脹。根據所出現的各種併發症,可以判定是陽氣虛弱被陰氣遮蔽所致。因此,使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再加砂仁和半夏,以強烈地補益陽氣。陽氣旺盛,陰氣就會減弱,病症自然就能痊癒。

接著,再次強調腹脹有內外兩種原因。一般所說的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等,大多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入侵人體,阻礙了氣血的運行所致。因此,治療宜疏通氣血,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調整。

若脾脹、腎脹、肝脹、肺脹、心脹等,皆由於陽虛日久,臟氣散漫所致,故宜回陽納氣溫補為先。末(“末”:原書為“未”)更論及腫與脹的分別,脹從氣,腫從血,治脹宜養氣、補氣、收氣,忌破氣、耗氣、行氣,尤須兼養血;治腫宜活血、行血、破血,忌涼血、止血、斂血,尤須兼行氣。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脾臟、腎臟、肝臟、肺臟、心臟等脹大的症狀,都是因為陽氣虛弱時間久了,臟氣渙散所導致的。因此,治療的原則應該是補充陽氣、匯聚元氣、溫補身體為優先。

後文討論了「腫」和「脹」的區別。「脹」是由於氣引起的,而「腫」是由於血引起的。治療「脹」的原則是養氣、補氣、收氣,避免耗氣、破氣、行氣,尤其需要同時養血;治療「腫」的原則是活血、行血、破血,避免涼血、止血、斂血,尤其需要同時行氣。

條分縷析,頗為賅備,而擷其要義,則是陽者陰之主,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脹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則百病叢生。此可謂為鄭氏醫理之樞要。

白話文:

這段文字條理分明、內容豐富,而抓取它的重點,就是陽氣是陰氣的主人,陽氣流通無阻,陰氣就不會停滯,自然不會發生脹病;陽氣不足,稍有阻礙,就會產生各種疾病。這可以說是鄭氏醫學理論的關鍵要旨。

問曰: 前後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覺脹,腹痛,舌青滑,不思飲食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陽虛,而不能化下焦之陰也。夫一陽居於二陰之中,為陰之主。二便開闔,全賴這點真陽之氣機運轉,方能不失其職。今因真氣太微,而陰寒遂甚,寒甚則凝,二便所以不利也。況舌青、腹痛、不食,陰寒之實據已具。法宜溫補下焦之陽,陽氣運行,陰寒之氣即消,而病自愈也。方用四逆湯加安桂,解見上。若熱結而二便不利者,其人煩躁異常,定見黃白舌苔(“苔”:原書作“胎”) ,喜飲冷水,口臭氣粗可憑。學者若知此理,用藥自不錯誤也。

白話文:

答:這是因為下焦陽氣不足,無法溫暖化解下焦的寒氣。陽氣居於陰氣之中,猶如君主一般。大小便的排泄,完全仰賴這股真陽之氣的氣機運轉,才能正常運作。現在是因為真氣太弱,寒氣就越來越盛,寒氣過盛就會凝結,導致大小便失常。況且舌頭發青、腹痛、不思飲食,這些都明確顯示寒氣過盛的事實。

治療方法應溫補下焦陽氣,陽氣運行起來,寒氣就會消散,疾病自然會痊癒。方劑採用四逆湯加安桂,具體用法見上。

如果是因為熱邪鬱積導致大小便不通,患者會異常煩躁,舌苔一定發黃發白,喜歡喝冷水,口臭氣粗,這些症狀都可以作為依據。學習者如果瞭解這個原理,用藥就不會出錯。

【闡釋】二便不利,有熱結與陽虛之不同,須細審各種兼症而分別用藥。此病腹痛、舌青、食少,純是一片陰寒景象,而斷為下焦陽虛不能化陰,故治以四逆湯加桂。四逆湯已屬回陽救逆之主方,更加辛熱之肉桂以助其祛寒消陰之力,而取效益速。若其人煩躁異常,現黃白舌苔,喜飲冷水,口臭氣粗,則屬於熱結。

白話文:

說明: 小便和小便不通暢,有熱結和陽虛兩種不同的情況,需要仔細診斷各種合併症狀,然後再針對性地用藥。這種疾病腹痛、舌青紫、食慾不振,都是陰寒的表現,因此判斷為下焦陽氣虛弱,不能化解陰寒,所以治療時使用四逆湯加桂枝。四逆湯本身就是溫陽回陽的方劑,加上辛熱的肉桂,可以幫助溫散寒氣和消除陰寒,讓治療見效更快。如果患者煩躁不安,舌苔黃白,喜歡喝冷水,口臭氣味重,那麼就屬於熱結。

大便不利者,法宜養血、清熱、潤燥,麻仁丸主治之;小便不利者,法宜養陰、清熱,導赤散主之。

白話文:

大便不通暢時,治療方法應該補血、清熱、潤腸,麻仁丸可以治療;小便不通暢時,治療方法應該滋陰、清熱,導赤散可以治療。

問曰: 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戰,腹痛欲死,不可明狀,至半夜即愈者,何故?

答曰: 此陽虛而陰盛,阻其氣機也。夫人身一點元陽,從子時起,漸漸而盛,至午則漸漸而衰,如日之運行不息。今病人每日交午初而即寒戰腹痛者,午時一陰初生,正陽氣初衰之候,又陰氣復旺之時。病者之陽不足,復遇陰盛,陰氣盛而阻其陽氣運行之機,陰陽相攻,而腹痛大作,實陽衰太盛,不能敵其群陰,有以致之也。法宜扶陽抑陰,方用附子理中湯加砂、半,方解見上。

白話文:

答道: 這是因為陽虛而陰盛,阻礙了身體氣機的運行。人的身上有一點元陽之氣,從子時開始逐漸旺盛,到了正午逐漸衰弱,就像太陽的運行永不停息。現在這個病人每天接近正午時分就會開始發冷、腹痛,正午是一陰初生的時候,正是陽氣初衰,陰氣又開始旺盛的時刻。病人的陽氣不足,又遇上陰盛,陰氣旺盛就會阻礙陽氣的運行,陰陽相攻,導致腹痛劇烈,實則是陽氣衰敗過度,無法抵禦眾多陰氣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扶助陽氣,抑制陰氣,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夏,具體方子見上文。

【闡釋】午時氣溫高於夜半,病者午時猶寒戰,自系陽虛陰盛,陽不敵陰,而腹痛大作,故宜用附子理中湯加砂、半以扶陽抑陰,使中陽健運,而寒戰腹痛即止。至於夜半反愈,一則由於陽氣初生,再則由於氣溫較低,陰陽相爭的程度較輕,故獲得一時的平靜。必須補陽,始能根治。

白話文:

解釋: 中午時分氣溫比半夜高,但是病人白天卻仍然發冷發抖,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陽氣抵不過陰氣,所以導致腹痛劇烈。因此,宜用附子理中湯加上砂仁和半夏來扶助陽氣,抑制陰氣,使得體內的陽氣運轉正常,寒戰和腹痛自然就會停止。

至於到了半夜症狀減輕,一方面是陽氣剛開始生長,另一方面是氣溫較低,陰陽交爭的程度比較輕,所以暫時得到了緩解。然而,必須補陽氣才能根治疾病。

問曰: 平人覺未有病,惟小便後有精如絲不斷,甚則時滴不止者,何故?

答曰: 此先天之陽衰,不能束精竅也。夫精竅與尿竅有別,尿竅易啟,只要心氣下降,即開而溺出。精竅封鎖嚴密,藏於至陰之地,非陽極不開。今平人小便後有精不斷者,其人必素稟陽虛,過於房勞,損傷真氣,真氣日衰,封鎖不固,當心火下降,溺竅開而精竅亦與之俱開也。法宜大補元陽,交濟心腎為主。方用白通湯,解見上。

白話文:

精液無法固守的根本原因是陽氣不足,導致心腎無法相交,水火無法相濟。因此,治療原則是使用白通湯。 【闡釋】精關不固,精隨溺滴,主要由於陽虛,以致心腎不相交,水火不相濟,故宜主以白通湯。如前第七問所解,白通湯乃回陽交水火之方,蔥白能引心中之陰下交於腎,附子能啟水中之陽上交於心,陰陽相濟,水火互根,陽氣旺而精氣固,精自不會隨溺滴出,此症亦須視病者具體情況而施治,不能專用此法。

如前所述,白通湯可以**回陽並交融水火**。蔥白可以引導心中的陰氣下行,與腎中的陰氣相交;而附子可以激發腎中的陽氣上行,與心中的陽氣相交。陰陽相互作用,水火相互生根。陽氣強盛,精氣就會固守,就不會隨後流出。

需要注意的是,治療這種疾病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不能只用白通湯這一種方法。

筆者在臨症中,診斷此類患者,大多面容蒼白無神,具有陽虛徵象,除用白通湯外,亦用潛陽丹,或附子理中湯加補腎藥品,如補骨脂肉蓯蓉、枸杞等治之而愈。

白話文:

在我看診的經驗中,診斷出此類患者大多面色蒼白、眼神無光,有陽氣不足的徵兆。除了使用白通湯之外,我也會使用潛陽丹,或是附子理中湯加上補腎藥物,像是補骨脂、肉蓯蓉、枸杞等,來治療並治癒患者。

問曰: 病後兩腳浮腫至膝,冷如冰者,何故?

答曰: 此下焦之元陽未藏,而陰氣未斂也。夫人身上、中、下三部,全是一團真氣布護。今上、中俱平,而下部獨病。下部屬腎,腎通於兩腳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陽寄焉,故曰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陽氣散漫,則陰邪立起,浮腫如冰之症即生。古人以陽氣喻龍,陰血喻水,水之汜濫,與水之歸壑,其權操之龍也。龍升則水升,龍降則水降,此二氣互根之妙,亦盈虛消長之機關也。學者苟能識得元陽飛潛之道,何患治腫之無方哉?法宜峻補元陽,交通上下,上下相交,水火互根,而浮腫自退矣。方用白通湯主之,解見上。

白話文:

**答覆:**這表示下焦的陽氣還沒有收藏起來,陰氣也沒有收斂。人的身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全都是由一股真氣所保護。現在上、中兩部都正常,而只有下部出了問題。下部屬於腎,腎與兩腳底的湧泉穴相通,先天的真陽氣寄居在那裡,所以說陽氣是陰氣的根源。陽氣充足,陰氣就會全部消失,百病不生;陽氣散亂,陰邪就會產生,水腫如冰的症狀就會形成。古人用陽氣比喻龍,陰血比喻水,水的氾濫和水的歸流,其權力都掌握在龍的手裡。龍升則水升,龍降則水降,這兩種氣互相依存,也是盈虧消長的關鍵。學者如果能瞭解元陽飛潛的道理,哪裡還會擔心找不到治療浮腫的方法呢?方法應當大力補元陽,上下交接,上下相交,水火互相依存,浮腫就會自行消退。方用白通湯為主,詳見上面。

【闡釋】兩腳浮腫至膝,寒冷如冰,主要由於下焦陰盛陽衰過甚,致與中、上二焦關格,法宜峻補元陽,交通上下,白通湯實為對症之方。因薑、附、蔥合用,溫通之力極強,故能使下焦陰斂陽藏,腳膝得暖而浮腫立消。

白話文:

【解說】兩腳浮腫到膝蓋以上,又冷得像冰一樣,主要是因為下半身的寒氣太重,造成上下半身循環受阻。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補益身體陽氣,促進上下半身氣血流通。白通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良方。其中薑、附子、蔥白這三味藥材一起使用,溫暖通暢身體的效果特別好,可以讓下半身的寒氣消散,腳和膝蓋恢復溫暖,浮腫就會立刻消退。

問曰: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其故何也?

白話文:

**詢問:**有位少陰症的病人,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症狀,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為什麼?

答曰:吐則亡陽(陽指胃陽),利則亡陰**(陰指脾陰),中宮之陰陽兩亡,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逆冷。中宮為上下之樞機,上屬手少陰君火離也,而戊土寄焉(戊土屬胃)。下屬足少陰腎水坎也,而己土寄焉(己土屬脾)。二土居中,一運精液於上而交心,一運精液於下而交腎,今因吐利過盛,二土驟虛,不能運精液而交通上下,故煩躁欲死。蓋煩出於心,躁(“躁”:原書為“燥”)** 出於腎,仲景所以列於少陰也。使吐利不至煩躁欲死,亦不得以少陰目之。主以吳茱萸湯,其旨微矣。

白話文:

回答說:嘔吐會導致胃陽虛損,腹瀉會導致脾陰虛損。脾胃是人體的中樞,陰陽兩虛,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梢,所以才會手腳冰冷。脾胃是上下樞紐,上面連接手少陰君火(屬心),寄藏戊土(屬胃);下面連接足少陰腎水(屬腎),寄藏己土(屬脾)。兩個土屬臟器居於中間,一個向上運輸精液到達心臟,一個向下運輸精液到達腎臟。現在因為嘔吐腹瀉過度,兩個土屬臟器突然虛弱,無法運輸精液上下溝通,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現象。煩躁是由心而生,不安是由腎而生,所以仲景把這種情況歸為少陰證。如果嘔吐腹瀉不至於讓人煩躁不安、瀕臨死亡,也不能把它歸為少陰證。方劑以吳茱萸湯為主,其用意微妙。

吳茱萸湯

吳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用藥意解

按吳茱萸湯一方,乃溫中、降逆,補肝之劑也。夫吳萸辛溫,乃降逆補肝之品,逆氣降而吐自不作,即能補中。肝得補而木氣暢達,即不侮土,又與生薑之辛溫同聲相應,合大棗之甘,能調胃陽,復得人參甘寒,功專滋養脾陰。二土得補,皆具生機,轉運復行,煩躁自然立止。

白話文:

根據《吳茱萸湯》的處方,這是溫中、降逆、補肝的藥方。吳茱萸辛溫,具有降逆補肝的功效,逆氣下降,嘔吐自然停止,就能補益中氣。肝臟得到滋補,木氣就會暢通,就不會剋制脾胃,此外,它與生薑的辛溫相配伍,合用大棗的甘味,可以調和胃陽,再加用人參的甘寒,功能專門滋養脾陰。脾胃兩臟得到滋補,都具有生機,運化功能恢復正常,煩躁自然止住。

此方重在補肝降逆以安中,中安而上下自定,握要之法,與理中湯意同而藥不同也。理中湯淺一層,病人雖吐利,未至煩躁,故酌重在太陰;此方深一層,病人因吐利而至煩躁欲死,煩屬心,躁屬腎,故知其為少陰病。總由吐利太甚,中土失職,不能交通上下。其致吐之源,卻由肝木凌土而成,故仲景主以吳茱萸湯,溫肝降逆以安中,是的確不易之法,亦握要之法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著重於補肝降逆以安撫中焦。中焦安定後,上下就會自然調順。這個原則和理中湯相同,但用藥不同。理中湯屬淺層調理,病人雖然嘔吐腹瀉,但沒有煩躁。因此著重於調理太陰脾胃。而這個藥方屬於深層調理,病人因為嘔吐腹瀉而出現煩躁、瀕死的表現。煩躁屬於心臟,躁動屬於腎臟,因此可以知道這是少陰病。這是因為嘔吐腹瀉過度,中土(脾胃)失調,導致上下交通不順暢。嘔吐的根源在於肝氣過旺,剋制了脾胃。因此仲景使用吳茱萸湯,溫暖肝臟、降逆安中,是一個非常好的治療方法,也是一個抓住要點的方法。

【闡釋】《傷寒論》少陰病此條,有些註家疑為有誤,認為吐利厥逆,煩躁欲死,乃陰盛而陽欲脫之危候,應以四逆、白通為正治,而吳茱萸湯實難對症,致有改吐利為吐劇者。鄭氏獨抒己見,認為脾胃二土居中,為上下之樞機,今吐利而使脾胃驟虛,不能運輸精液而交通心腎,以致心神不寧,煩躁欲死。

白話文:

【淺釋】《傷寒論》中記載的少陰病,有些註解家懷疑有誤,認為嘔吐、腹瀉、氣逆、煩躁不安以至於想要死去,是陰氣過盛而陽氣將要脫離的危險徵兆,應該以溫補氣血的「四逆散」和「白通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用吳茱萸湯來治療真的很難對症下藥,因此有人把「吐利」(嘔吐腹瀉)改為「吐劇」(劇烈嘔吐)。但是鄭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脾胃兩臟位於身體的中部,是上下氣血運行的樞紐,現在嘔吐腹瀉導致脾胃突然虛弱,無法運輸精氣和水液,無法溝通心臟和腎臟,導致心神不寧,煩躁不安以至於想要死去。

煩屬心,躁屬腎,故仲景列於少陰病,而治以吳茱萸湯,不用四逆、白通,當由於本症系吐重利輕,主要是厥陰肝木凌土而犯及陽明,故用補肝降逆以安中之吳茱萸湯治之。吳萸、生薑辛苦大溫,以補肝降逆逐寒,人參、大棗甘平,以補脾胃之虛,扶正固本,使吐利厥逆得以緩解,而煩躁得以安寧,是治本病不易之法。

白話文:

煩躁屬於心,躁動屬於腎,所以仲景把它列入少陰證,並用吳茱萸湯治療,不用四逆湯和白通湯。這是因為本病主要是吐瀉嚴重,主要是厥陰肝木凌剋脾土,侵犯陽明胃腸,所以使用補肝降逆安中的吳茱萸湯治療。吳茱萸和生薑辛辣溫熱,可以補肝降逆驅逐寒氣;人參和大棗甘甜平和,可以補益脾胃的虛弱,扶正固本,使吐瀉和逆氣得以緩解,煩躁得以安寧。這是治療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認為本方之所以能治陽明食谷欲嘔、少陰吐利厥逆煩躁、厥陰干嘔吐涎沫頭痛,實由於諸症之病機同屬虛寒,本方能補虛逐寒,標本兼顧,故均能治之。現代有人用本方加減,治療胃潰瘍、胃腸炎、心臟病、高血壓、肝炎、目疾等,都能使癥狀緩解以至痊愈。鄭氏在百餘年前能作出此解,誠屬難能可貴。

白話文:

一般認為,這個方劑之所以能夠治療以下症狀:

  • 陽明證:食慾不振、欲吐
  • 少陰證:嘔吐、腹瀉、反胃、煩躁
  • 厥陰證:乾嘔、吐泡沫、頭痛

是因為這些症狀的病因都屬於虛寒,而這個方劑可以補虛驅寒,同時兼顧表症和裡症,因此都能夠治癒。現代有人運用這個方劑並加以加減,用於治療胃潰瘍、胃腸炎、心臟病、高血壓、肝炎、眼疾等,都能夠緩解甚至治癒症狀。鄭氏在百多年前能夠提出這個見解,實在難能可貴。

筆者曾用此方治厥陰干嘔吐涎頭痛之症,效果確佳,屢用屢效。

問曰: 病人牙齒腫痛二三日,忽皮膚大熱,而內卻冷,甚欲厚被覆體,有時外熱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白話文:

問題: 病人牙痛兩三天了,突然皮膚發熱,但內裡卻覺得發冷,非常想要蓋厚被子,有時候外表的熱一退,就不怕冷了,這是什麼原因?

答曰: 此元氣外越而不潛藏故也。夫病人牙齒腫痛二三日,並無陽症可憑,已知其陰盛而元氣浮也。以後皮膚大熱,而內冷甚,明明元氣盡越於外,較牙痛更加十倍。有時外熱一退,即不畏寒者,是陽又潛於內故也。病人若惡寒不甚,發熱身疼,即是太陽寒傷營衛之的症。畏寒太甚,而至厚被覆體,外熱又甚,即不得以傷寒目之,當以元氣外浮為主,用藥切不可錯誤。此症又與上熱下寒同,但上、下、內、外稍異耳。病形雖異,總歸一元。法宜回陽,交通上下為主。方用白通湯、四逆湯,解見上。若兼頭、項、腰、背痛,惡寒,於四逆湯內稍加麻、桂、細辛亦可。醫於此地,不可猛浪,務要察透,方可主方,切切留意。

白話文:

答覆如下:

這是因為元氣外露,無法內斂所致。病人牙齒腫痛二三日,沒有陽症可以依據,已知是陰氣旺盛,元氣浮於體外。後來皮膚發熱嚴重,但內部極為寒冷,證明元氣全部外散,比牙痛嚴重十倍。有時外熱一退,就不怕冷了,這是因為陽氣又隱藏在內部。

如果病人惡寒不嚴重,發熱身疼,這是太陽經寒氣損傷營衛所致。如果惡寒特別嚴重,以至於用厚被子蓋住身體,外熱又很厲害,就不能用傷寒來判斷,而應該以元氣外浮為主,用藥時不能出錯。

這種病症與上熱下寒相同,只是上、下、內、外的表現稍有不同。病狀雖然不同,但都是元氣不足所致。治療方法應以溫陽、溝通上下為主。可使用白通湯、四逆湯,具體用法見上文。

如果還有頭痛、項痛、腰痛、背痛、惡寒等症狀,可以在四逆湯中適當加入麻黃、桂枝、細辛。醫生在診治時,不可草率,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確定用方,務必謹慎。

【闡釋】此答先辨明牙齒腫痛,既無其它陽症可憑,已知其為陰盛陽浮,以後皮膚大熱,而內卻冷,甚欲厚被覆體,更知其陽氣外越加甚。繼又說明此症須與外感太陽寒傷營衛相區別,不可誤用麻、桂等湯,而須與治上熱下寒症相類似,以回陽交通上下、內外之氣為主,只宜主以白通、四逆一類方劑,始為對症。如兼有頭、項、腰、背痛或惡寒等病象,於四逆湯內稍加麻、桂、細辛即可。

白話文:

說明:

這個回答首先說明牙齒腫痛沒有其他陽性症狀可以依據,但我們已經知道它是陰氣過盛陽氣上浮,後來皮膚發熱,但內部卻發冷,非常想要用厚被子蓋住身體,這更加說明陽氣外泄越來越嚴重。

接著又說明這種症狀必須與外感太陽寒邪損傷營衛相區別,不可誤用麻黃、桂枝等湯藥,而要與治療上熱下寒證相似的藥方類似,以回陽通上下、內外之氣為主,只適合以白通、四逆一類的方劑為主,纔是對症。

如果兼有頭、頸、腰、背疼痛或惡寒等症狀,可以在四逆湯中稍加麻黃、桂枝、細辛即可。

辨症用藥,極為精細。誠如所說,要察透病情,始可主方。

問曰: 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答曰: 此元氣虛極,濁陰之氣上乾,脾腎欲絕之徵也。夫病人大病已久,元氣之不足可知。元氣之根在腎,培根之本在脾。脾腎欲絕,其氣渙散,上乾清道,直犯胃口,上下氣機有不相接之勢,故呃逆不止。人事昏沉,由元氣衰極,不能支持。此等病形,陰象全現,非若胃火之呃逆,而飲水亦可暫止。法宜回陽降逆為主,方用吳萸四逆湯,或理中湯加吳萸亦可,解見上。

白話文:

醫生回答說:這是元氣極度虛弱,濁陰之氣上升而導致清道乾燥的症狀,脾腎虛弱到將要衰竭的徵兆。病人患病已久,元氣不足是可以預見的。元氣的根本在於腎,而培補腎氣的根本在於脾。脾腎虛弱垂危,其氣渙散,上犯清道,直接衝擊胃口,上下氣機彷彿不相連接,所以呃逆不止。神志昏沉是因為元氣衰敗到極點,無法支撐。這種病情,陰虛的象徵全部顯現,不是像胃火引起的呃逆,喝水就能暫時止住。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降逆止呃,方劑可以用吳茱萸四逆湯,或者理中湯加上吳茱萸也可以,解方見上。

【闡釋】此答重在辨明呃逆有兩種,由於胃火者輕,飲水亦可暫止。若胃火旺極,隔拒於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氣,而呃逆不休,法宜苦寒降逆為主,如大、小承氣湯之類。由於久病忽然呃逆,且人事昏沉,則是元陽虛極、濁陰上乾,直犯胃口,使上下氣機不能相接,乃脾腎欲絕之危候,法宜回陽降逆為主,故主以吳萸四逆湯,或理中湯加吳萸治之。

白話文:

闡釋: 這個回答重點在於區分打嗝有兩種。由胃火引起的打嗝較輕,喝水也可以暫時止住。如果胃火非常旺盛,隔在中間,阻礙了上下氣機交接,就會導致打嗝不止。這種情況宜用苦寒藥物降逆,例如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等。

如果患病時間長了,突然打嗝,而且人昏沉,說明元陽極度虛弱,濁陰上升,直接影響胃口,導致上下氣機無法相接,這是脾腎將要衰竭的危險徵兆。這種情況宜用溫陽降逆藥物治療,故用吳萸四逆湯或理中湯加吳萸來治療。

吳萸辛苦大熱,能入肝、胃、脾、腎諸經,溫中止痛,降逆止嘔,加入理中、四逆湯中,回陽理氣之力更強。元陽回覆,上下氣順,而呃逆自止。筆者經驗,有胃火過旺,隔拒於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氣,大便亦復不通,而呃逆不休者,法宜苦寒降逆為主,用大、小承氣湯治之,大便通而呃逆自愈。

白話文:

吳茱萸味辛辣、性大熱,可作用於肝、胃、脾、腎等經絡,能溫暖脾胃止痛、壓制氣逆止吐。加入理中湯、四逆湯中,回陽理氣的效果更強。元陽得到恢復,氣機上下順暢,打嗝自然停止。筆者經驗,有胃火過旺導致隔膜阻隔,阻礙氣機上下交流,大便也不通,且不停打嗝的患者,治療方法應以苦寒降逆為主,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來治療,大便通暢後,打嗝便會自然痊癒。

問曰: 病人腰痛,身重,轉側艱難,如有物擊,天陰雨則更甚者,何故?

答曰: 此腎中之陽不足,而腎中之陰氣盛也。夫腰為腎之府,先天之元氣寄焉。元氣足則腎臟溫和,腰痛之疾不作。元氣一虧,腎臟之陰氣即盛。陰主靜,靜則寒濕叢生,元氣微而不運,氣滯不行,故痛作。因房勞過度而損傷元氣者,十居其八;因寒邪入腑,阻其流行之機者,十有二三。由房勞過度者,病人兩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槁。由感寒而成者,兩尺必浮緊有根,兼發熱、頭痛、身痛者多。凡屬身重,轉側艱難,如有物擊,天雨更甚之人,多系腎陽不足所致,寒濕所致亦同,總在脈色上求之。若陰虛所致,必潮熱口乾、脈細微、內覺熱,逢亢陽更甚。元氣虧者,可與潛陽丹;濕氣滯者,可與腎著湯;由感寒者,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腎虛者,可與滋腎丸、封髓丹、潛陽丹。解見上。

白話文:

按腎著湯這個方子,是溫暖中焦、去除濕氣的方子。這個方子看起來好像不是治療腰痛的方子,但實際上是治療寒濕性腰痛的妙方。這種腰痛都是因為濕氣造成的,濕氣是脾主管的。因為脾濕太嚴重,流到了腰部這個脾的外在器官,阻礙了氣血的運行,所以才會疼痛。方子中用白朮做君藥,它不僅可以燥濕健脾,還能疏通腰臍之氣。再用茯苓的甘淡之性來滲濕,還能化氣行水,把濕氣從膀胱排出。 腎著湯

白朮一兩,茯苓六錢,乾薑六錢,炙草三錢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八錢,附子六錢,細辛三錢

用藥意解

按腎著湯一方,乃溫中除濕之方也。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實治寒濕腰痛之妙劑也。夫此等腰痛,由於濕成,濕乃脾所主也。因脾濕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氣機,故痛作。方中用白朮為君,不但燥脾去濕,又能利腰臍之氣。佐以茯苓之甘淡滲濕,又能化氣行水,導水濕之氣,從膀胱而出。

更得乾薑之辛溫以暖土氣,土氣暖而濕立消。復得甘草之甘以緩之,而濕邪自化為烏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專在濕上打算。腰痛之由濕而成者,故可治也。學者切不可見腰治腰,察病之因,尋病之情,此處領略方可。

白話文:

更需要用乾薑的辛溫來溫暖脾胃之氣,脾胃之氣溫暖,濕氣自然消除。再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濕邪就會自然化解為無。方子中的藥物並非專門治療腰痛的,而是專門針對濕氣的。腰痛是由濕氣引起,所以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學者不要見腰就用治腰的藥,要觀察疾病的原因,探尋疾病的情形,這樣才能領悟方子的精妙之處。

按麻黃附子涌泉一方,乃交陰陽之方,亦溫經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熱,能助太陽之陽,而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仲景取微發汗以散邪,實以交陰陽也。陰陽相交,邪自立解,若執發汗以論此方,淺識此方也。又曰溫經散寒:溫經者,溫太陽之經;散寒者,散太陽之寒。

白話文:

《按麻黃附子湧泉湯》這個方劑,是一種調和陰陽的方劑,也是一種溫通經絡、散寒的方劑。

附子性味辛熱,能幫助太陽經的陽氣,並且向內溝通少陰經。麻黃性味苦溫,細辛性味辛溫,能激發少陰經的精氣,並且向外溝通太陽經。仲景用這個方劑微微發汗來祛除邪氣,實際上是為了調和陰陽。陰陽調和以後,邪氣就會自行消散。如果僅僅從發汗的角度來看這個方劑,那就對這個方劑理解得很淺了。

此外,這個方劑還有一個功效,就是溫經散寒:溫經,是指溫暖太陽經;散寒,是指散除太陽經的寒氣。

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陽之外府,阻其少陰出外之氣機,故腰痛作。少陰與太陽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於陰陽交氣之中,故流連不已。今得附子壯太陽之陽,陽旺則寒邪立消。更得麻、細二物,從陰出陽,而寒邪亦與之俱出。陰陽兩相鼓盪,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腰痛,是因為寒邪入侵太陽經的體表,阻滯了少陰經氣機向外輸布,因此出現腰痛。少陰經和太陽經一外一內,體表的病邪會影響到內在臟腑,寒邪滯留在陰陽氣機交匯處,所以腰痛持續不癒。現在使用附子來振奮太陽經的陽氣,陽氣旺盛則寒邪立馬消散。再配合麻黃和細辛這兩味藥,引導寒邪從少陰經的陰分轉移到太陽經的陽分排出體外。陰陽兩方面的氣機相互激盪,寒邪得以解除,腰痛也就消失了。

【闡釋】此答重在說明腰痛,多屬腎陽不足,氣滯不行,但有因房勞過度加甚者,有因感寒濕而加甚者,其所現脈色,各不相同,必須下細辨明,分別治理。元氣虧者治以潛陽丹、濕氣滯者治以腎著湯、感寒甚者治以麻附細辛湯,俱可謂善於擴用成方。原腎著湯與桂苓術甘湯,僅乾薑、桂枝一味之差,而性質即各有不同。

白話文:

這個藥方以白朮為主要藥材,它的作用是乾燥脾臟、祛除濕氣,茯苓能促進排尿和消化,乾薑溫暖脾胃,甘草能調和中氣,這個藥方主要針對濕氣,因此雖然這些藥材都不直接治療腰痛,但對於因陽虛濕滯而導致的腰痛,卻有很好的療效。麻附細辛湯,鄭氏前面已經指出,它不僅僅是發汗的藥劑,而是調和陰陽的藥方。如今的腰痛是由於寒邪進入太陽經的外圍,阻礙了少陰經外出的氣機,表層的病症影響到內裡,邪氣滯留在陰陽氣相交之處,所以腰痛久治不癒。 此方以白朮為君,燥脾去濕,茯苓行水化氣,乾薑暖土,甘草和中,重在濕上打算,故雖全非治腰之品,卻對陽虛濕滯而冷感甚之腰痛,卓有療效。麻附細辛湯,鄭氏前已指出非僅發汗之劑,而實交陰陽之方,今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陽之外府,阻其少陰外出之氣機,表病及里,邪留於陰陽氣交之中,故留連不已。

附子辛熱,能壯太陽之陽,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陰陽兩相鼓盪,故寒邪解而腰痛止,可謂深得此方之妙用。筆者治腎陽不足感寒濕而腰痛加重者,除用腎著湯外,用麻附細辛湯時,常加川烏,桂枝、乾薑、延胡索、甘草,則效果更佳。至於純由腎虛而致之腰痛,鄭氏主用滋腎丸、封髓丹、潛陽丹等以治其本,自是恰切的。

白話文:

附子性辛熱,能增強太陽的陽氣,並與少陰相交。麻黃性苦溫,細辛性辛溫,能激發少陰之精,並與太陽相交。陰陽相互鼓動,所以寒邪得以解除,腰痛也能止住。可謂深諳此方妙用。作者治療腎陽不足、感寒濕導致腰痛加重的患者時,除了使用腎著湯之外,在使用麻附細辛湯時,常加川烏、桂枝、乾薑、延胡索、甘草,效果會更好。至於純粹由腎虛引起的腰痛,鄭氏主張使用滋腎丸、封髓丹、潛陽丹等藥物治療根本,自然是很恰當的。

問曰: 病人先二三日發吐未愈,遂漸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冷,冷後即發熱,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漸不起,氣促,諸醫照瘧症治之不效者,何故?

白話文:

病人提問:

病人在二、三天前開始嘔吐,直到現在還沒好,而且逐漸感到畏寒。又過了二、三天,每到下午三點多就會發冷,發冷後就發熱,還會出很多汗,到了半夜才停止。每天都是這樣,病人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呼吸急促。很多醫生都把他當作瘧疾來治療,但都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

答曰:此由吐傷胃陽,胃陽欲亡也。夫病初起即發吐,病根已在於太陰。太陰與胃為表裡,里病及表(胃為表,主容受;脾為里,主消磨。脾氣不運,非因食傷,即因氣阻。阻太過甚,則上逆而吐,吐則胃傷,過傷則亡陽),故吐。吐則亡陽,故畏寒。復又大熱出汗者,亡陽之徵也。逢未而病起,至半夜而病止者,陽衰於午未,而生在子也。人事昏沉,氣促漸不起,陽將亡而未亡也。諸醫不察受病之根,專在寒熱上分辨,故照瘧法治之不愈。然瘧症有外感、內傷之別,外感者,其人必發熱、頭痛、身痛,汗、吐、下後,而邪未盡,邪附於少陽,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邪出與陽爭則熱**(陽指陽明),邪入與陰爭則寒(陰指太陰),寒瘧(單寒無熱)、熱瘧(單熱無寒),即在此處攸分。亦有因飲食停滯中脘,氣機遏鬱不行,逢陽則熱,逢陰則寒,其人必飽悶吞酸噯腐為據,即食瘧。若此病先由發嘔吐(嘔吐有因厥陰之氣上乾者,有胃欲絕者),漸冷、漸發熱、出汗、氣促、人沉迷,明明吐傷胃陽,故斷之曰胃陽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溫中回陽為主。回陽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陽,而專回胃陽者(陽本一分而為三也)** 。方用吳茱萸湯,或吳萸四逆湯,或理中湯加吳萸俱可,解見上。

白話文:

回答說:這是因為嘔吐傷害了胃部的陽氣,胃陽將要滅絕了。發病初期就開始嘔吐,病根已經在太陰脾經上了。太陰脾經與胃經是表裡關係,內裏發病影響到表層(胃為表,主管容受;脾為裏,主管消化。脾氣不運作,不是因為食物傷害,就是因為氣機阻塞。阻塞得太過嚴重,就會向上逆而嘔吐,嘔吐會傷害胃,過度傷害就會滅絕胃陽),所以會嘔吐。嘔吐會滅絕胃陽,所以會畏寒。又出大汗,這是胃陽滅絕的徵兆。在午後發病,到了半夜才停止的,是因為陽氣在午未時衰弱,而生發在子時。神志昏沉,氣息漸弱無法振作,是陽氣將要滅絕而還沒滅絕。諸多醫生沒有察覺受病的根源,只在寒熱上分辨,所以用治療瘧疾的方法來治療,但無法痊癒。然而,瘧疾有外感和內傷之分,外感瘧疾,患者一定會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在嘔吐、拉肚子後,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邪氣依附在少陽膽經上,少陽膽經介於半表半里之間,邪氣外出則與陽明經的陽氣爭鬥而發熱(陽氣指陽明經),邪氣內入則與太陰經的陰氣爭鬥而發冷(陰氣指太陰經),寒瘧(只有寒沒有熱)、熱瘧(只有熱沒有寒),就是在這個地方區分的。也有因為飲食停留在中焦(胃),氣機鬱結不通,遇到陽氣就發熱,遇到陰氣就發冷,患者一定有飽脹、吞酸、打嗝等症狀,這就是飲食瘧疾。如果這種病一開始是因為嘔吐所引起的(嘔吐有因為厥陰經的氣向上逆而乾嘔的,也有因為胃陽將要滅絕而嘔吐的),漸漸變冷、漸漸發熱、出汗、氣息短促、精神恍惚,明顯是嘔吐傷害了胃陽,所以斷定為胃陽將要滅絕。治療方法應該以急降逆氣、溫暖中焦、回陽為原則。回陽,不是回先天腎水中的陽氣,而是專門回陽胃陽(陽氣本來一分為三)。方藥可用吳茱萸湯,或吳萸四逆湯,或理中湯加吳茱萸,具體用法見上文。

【闡釋】此症先嘔吐二三日,遂漸惡寒,繼復大熱汗出,漸至氣促昏沉,程度逐漸加甚,鄭氏辨明其與寒、熱、食三種瘧疾病象之不同,而斷為吐傷胃陽,陽欲亡,半夜較輕,不過暫時寧靜,實有獨到之見。其治法是急降逆溫中以回胃中之陽,故所出之方俱重用吳萸。諸醫按瘧疾施治,實有毫釐千里之謬,自無怪其不效。

白話文:

【解釋】這種症狀一開始會嘔吐好幾天,接著逐漸轉為怕冷,然後又發高燒出汗,漸漸出現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等症狀,程度越來越嚴重。鄭氏辨別出這些症狀不同於寒瘧、熱瘧、食滯引起的瘧病,而斷定是吐傷了胃裡的陽氣,陽氣快要衰竭,半夜時症狀會比較輕微,但這只是暫時平穩,實際上很特別。其治療方法是緊急止吐並溫暖中焦以恢復胃中的陽氣,因此所開出來的藥方都大量使用吳茱萸。其他醫師把這當成瘧疾治療,實在是大錯特錯,難怪一點效果都沒有。

至於瘧病,因其寒熱之往來而決之於少陽也,故用小柴胡湯加減為正治。筆者經驗若發熱多於發冷,汗出多,口渴甚,脈弦數者,加知母、石膏、花粉、黃連之類。若發冷多於發熱,口渴不甚者,脈弦遲,加附子、乾薑、桂枝。至於食瘧,則用保和丸治之。無論其為熱重、寒重或食瘧,均於方中加入常山,其效更著。

白話文:

至於瘧疾,由於寒熱交替發作,所以認為屬於少陽經,因此用小柴胡湯加減來做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根據我的經驗,如果發熱比發冷嚴重,出汗多,口渴嚴重,脈搏弦數,就加知母、石膏、花粉、黃連等藥材。如果發冷比發熱嚴重,口渴不那麼嚴重,脈搏弦遲,就加附子、乾薑、桂枝。至於飲食失調引起的瘧疾,則使用保和丸來治療。無論是寒症還是熱症,或是飲食失調引起的瘧疾,在藥方中都加入常山,效果會更明顯。

問曰:病人前兩月,上牙兩邊時時作疼,肝脈勁如石,脾脈亦有勁象,但不甚於肝部,後忽左邊手足軟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右邊〕(“右邊”二字為後編者所加,鄭氏原文所無。讀者自當明鑒。) 伸縮尚利,言語飲食如常者,何故?

白話文:

問題:

一位病人兩個月前,上排牙齒兩側時常疼痛,肝脈強勁如石頭,脾脈也有些強勁,但不如肝脈明顯。後來突然左邊的手腳無力,無法走路,還出現麻木和冷汗,但右邊的手腳活動自如,語言和飲食也像平常一樣,這是什麼原因?

答曰: 此先天真氣已衰,將脫而未脫之候也。近似中風,其實非中風也。夫病人上牙時時作疼,原系真氣不藏,上沖所致,肝脾脈勁如石,先天之陽,欲附肝脾而出,暴脫之機關已具。後忽左邊軟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者,是先天真氣已衰於左,不復充盈。右邊伸縮尚利者,後天脾胃之陽尚充,故也。昧者若作風治,更發散以耗其中氣,中氣立衰,命即不永。此際急宜保護後天,後天健旺,先天尚可復充。法宜先後並補為主,方用附子甘草湯,或加薑、桂、砂、半,緩緩調服,月餘可瘳。解見上。

白話文:

病人所患的疾病是因為先天真氣衰弱,將要脫離身體,但還沒有完全脫離的緣故。症狀類似中風,但實際上並非中風。

病人上牙經常疼痛,是因為真氣無法收藏,上沖頭部所致。肝脾脈搏有力,宛如石頭,先天的陽氣想要依附肝脾而出,脫離身體的徵兆已經具備。

後來突然左側虛弱無力,無法行走,並伴有麻木和冷汗,這是因為先天的真氣在左側已經衰弱,無法再充盈。右側肢體還能活動自如,是因為後天的脾胃陽氣尚足。

如果診斷錯誤,將其當作中風治療,再使用發散的藥物耗損中氣,則中氣會迅速衰竭,生命將不保。

此時應當緊急保護後天的脾胃,後天強健,先天真氣纔有恢復的可能。治療方法應當以同時補益先天和後天為主。方可用附子甘草湯,或加薑、桂、砂、半,緩慢調服,一個月左右可以痊癒。詳情見上文。

【闡釋】鄭氏辯明此症之病象病理,類似中風,實非中風,而為真氣將脫末脫之危候,切不可用發散之藥以耗其中氣,而須腎、脾雙補,治以附子甘草湯加味,緩緩調服,月餘可愈,實屬經驗有得之言,深堪重視。

白話文:

鄭氏解釋這個病症的症狀和病理與中風相似,但實際上不是中風,而是真氣將要脫離身體但還沒脫離的危急徵兆。絕對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以免耗損體內的正氣。而應同時補腎補脾,用附子甘草湯加減方,慢慢調整服用,一個月後就能治癒。鄭氏的經驗之談非常值得重視。

□□□□□□□□

以上數十條,專論陽虛,指出先天真氣上浮,反覆推明。真氣命根也,火種也,藏於腎中,立水之極,為陰之根,沉潛為順,上浮為逆。病到真氣上浮,五臟六腑之陽氣,已耗將盡,消滅削剝,已至於根也。經雲:“凡五臟之病,窮必歸腎”,即此說也。

白話文:

以上十幾條內容專門探討陽氣虛弱,指出先天真氣上升,反覆強調了這一觀點。真氣是生命的根基,是生命的火種,藏在腎臟中,處於水的極點,是陰的根源,沉潛是正常的,上升是不正常的。當疾病導致真氣上升時,五臟六腑的陽氣已經耗盡,消磨殆盡,已經傷及根本。經書上說:“凡是五臟的疾病,最終都會歸結到腎臟”,這裡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然真氣上浮之病,往往多有與外感陽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氣上浮之病大象雖具外感陽症之形,仔細推究,所現定系陰象,絕無陽症之實據可驗,學者即在此處留心,不可猛浪。細將上卷辨認陽虛、陰虛秘訣熟記,君、相二火解體貼,則陽虛之病於在上、在中、在下,陰虛之病於在上、在中、在下,皆可按法治之也。陽虛篇內所備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薑桂諸方,皆從仲景四逆湯一方搜出。

白話文:

但是真氣上浮的病症,和外感陽症往往有許多相同的症狀,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其實真氣上浮的病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像外感陽症,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實際上表現出來的肯定都是陰症,絕對沒有外感陽症那樣的真實依據。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在這一點上小心,不要輕舉妄動。要把上卷辨別陽虛、陰虛的祕訣仔細記住,對於君火和相火的區別也要理解透徹,這樣才能根據陽虛在下、在中、在上,陰虛在下、在中、在上的不同,按照方法治療。陽虛篇中提供的建中湯、理中湯、潛陽湯、回陽湯、封髓丹、薑桂等方劑,都是根據仲景的四逆湯方改編的。

仲景雲:“三陽經病者,邪從陽化,陽盛則陰必虧,以存陰為要”,滋陰降火說所由來也;“三陰經病,邪入多從陰化,陰盛則陽必衰,以回陽為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所由起也。大凡陽虛之人,陰氣自然必盛,陰氣盛必上騰,即現牙疼、齦腫、口瘡、舌爛、齒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陰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陰以滅陽也,辨察不可不慎。

白話文:

張仲景說:「三條陽經有病,病邪從陽經化生,陽氣旺盛則陰氣必定虛弱,所以治療要以補益陰氣為主。」這就是滋陰降火的說法由來。

「三條陰經有病,病邪多從陰經化生,陰氣旺盛則陽氣必定衰弱,所以治療要以溫補陽氣為主。」就是益火之源以消散陰翳的說法由來。

總的來說,陽虛的人,陰氣必定自然旺盛,陰氣旺盛必定上逆,就會出現牙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舌頭糜爛出血、小便不利等疾病。不能隨意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如果隨意使用,等於是幫助陰氣滅絕陽氣,辨別診斷不可不慎重。

總在這陰象上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無神之類是也。千古以來,混淆莫辨,含糊不清,聰明穎悟之人,亦僅得其半而遺其半,金針雖度,若未度也。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茲採取數十條,匯成一冊,以便後學參究。其中一元妙義,消長機關,明明道破。至於仲景六經主方,乃有一定之至理,變方、加減方,乃是隨邪之變化而用也。

白話文:

總是在陰證上探究,例如舌色青,脣色青,面色淡白,眼神無神等等。歷來對它們的混淆不清,含糊籠統,即使是聰明而有悟性的人,也只理解了一半而忽略了另一半,雖然用了金針,但實際上沒有用。所以仲景一生的心法,知道的人很少。現在我整理了幾十條,匯編成冊,方便後人學習研究。其中有陰陽升降的妙理,都寫得非常清楚。至於仲景六經的主方,是有確定的道理的,變方和加減方,是根據病邪的變化而使用的。

三陽之方,以升散、清、涼、汗、吐、下為準。三陰之方,以溫中、收納、回陽、降逆、封固為要。陰陽界限,大有攸分。以三陽之方治三陽病,雖失不遠;以三陽之方治三陰病,則失之遠矣。世之業斯道者,書要多讀,理要細玩,人命生死,在於反掌之間,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妄主方藥,糊口事小,獲罪事大。苟能細心研究,自問無愧,方可言醫。

白話文:

治療陽證的方劑,應以宣發、清熱、涼血、發汗、催吐、通便為準則。治療陰證的方劑,應以溫補、止瀉、回陽、降逆、固攝為要點。陰陽之間的界限,區別十分重要。用治療陽證的方劑治療陽證,即使有失誤也不會太遠;但用治療陽證的方劑治療陰證,就會錯得很遠。

從事醫道的人,要多讀經典,仔細領悟其中的道理。因為人的生死,就在醫生的掌握之中。如果對這些道理不明確,絕對不能貿然開藥方,草率行事。謀生是小事,而背負殺人罪名則是大事。如果能用心鑽研,問心無愧,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醫生。

【闡釋】祖國醫學認為腎兼水、火二種功能,鄭氏屢以一陽藏於二陰之中為喻。一陽即此所說真氣、命根、火種,藏於腎中,立水之極,為陰之根。古代醫家由於時代科學水平所限,有說左腎主水,右腎為命門主火的;有說兩腎之間為命門主火的;還有別的命門學說。說雖有異,但都認為水盛則火衰,必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火盛則水衰,必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即陽虛陰虛之所本。

白話文:

【白話文】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腎臟具有水火兩種功能。鄭氏經常以「一陽藏於兩陰之中」作為比喻。所謂一陽,就是這裡提到的真氣、命根、火種,藏於腎中,奠定了水的極致,是陰的根源。古時候醫家因為受到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有人說左腎主管水,右腎為命門主管火;有人說兩腎之間為命門主管火;還有其他的命門學說。雖然說法不同,但都認為水旺則火弱,必須增強火源以消除陰暗;火旺則水弱,必須加強水的來源以控制陽光,這就是陽虛陰虛的根本原因。

鄭氏所特別指出而為一般醫家所忽略的,是陰氣盛而真陽上浮之病,所現症象雖與外感陽症同形,但仔細推究,則必現許多陰象,如舌青、唇青、淡白無神之類可憑。必鬚根據前面辨認陰虛、陽虛要訣判明,始能處方用藥。如確系真陽上浮之病,切不可妄用滋陰降火之法,助陰以滅陽而促其命。

白話文:

鄭氏特別提出,但一般醫生容易忽略的是陰氣旺盛而真陽上浮的病症。這種病症雖然表現出的症狀和外感引起的高熱症狀類似,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很多陰氣的徵兆,例如舌頭發青、嘴脣發青、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一定要根據前面辨別陰虛、陽虛的要點進行判斷,才能開具處方用藥。如果是真陽上浮的病症,千萬不能錯誤地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因為這會增加陰氣而抑制陽氣,加速病情的惡化。

繼又總結仲景一生心法,謂三陽經病者,邪入多從陽化,陽盛則陰必虧,以存陰為要;三陰經病者,邪入多從陰化,陰盛則陽必衰,以回陽為先。六經病三陽之方以升散、清涼、汗、吐、下為準,三陰之方以收納、回陽、降逆、封固為要。陰陽界限能分別清楚,處方用藥,始不致誤。

白話文:

接著總結了張仲景一生的醫學心法:三陽經病變,病邪多從陽氣化生,陽氣過盛,陰氣必定不足,首要任務是保存陰氣;三陰經病變,病邪多從陰氣化生,陰氣過盛,陽氣必定衰弱,首要任務是恢復陽氣。六經病的三陽經方劑,以升散、清涼、發汗、催吐、瀉下為原則;三陰經方劑,以收斂、恢復陽氣、降逆、封固為原則。能夠清楚區分陰陽界線,在開立處方用藥時纔不會出錯。

鄭氏論陽虛數十條中,常用的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薑桂諸方,皆與四逆湯同一類型,故謂四逆湯為治陽虛之主方,能化裁推廣治百餘種病,此為鄭氏一生最得力處。又其所用各方,無論經方及後世方,都是藥味少而分量較重,不似一般所謂“下大圍”者之蕪雜,此亦鄭氏治病用藥的一大特點。

白話文:

鄭氏在討論陽虛的數十篇文章中,常用的建中湯、理中湯、潛陽方、回陽方、封髓丹、薑桂等方劑,都屬於四逆湯的同類型。因此,四逆湯被認為是治療陽虛的主方,可以衍生和推廣到治療一百多種疾病。這是鄭氏一生醫術最擅長的地方。此外,他所使用的各種方劑,無論是經典方劑還是後世方劑,藥味都少而分量重,不像一般所謂的"下大圍"方那樣雜亂。這也是鄭氏用藥治病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