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

白話文:

喘息,是一種氣息急促的症狀。《正傳》中說:哮喘是以聲響為特徵,喘息是以氣息異常為特徵。河間名醫認為:病因寒性,則氣息衰弱,呼吸微弱;病因熱性,則氣息旺盛,呼吸粗重。各個經絡都可能引起喘息,但肺胃二經最常見。一般來說,喘息並伴有咳嗽的,是肺部的問題;喘息並伴有嘔吐或噁心的,是胃部的問題。《內經》中關於喘息的論述不盡相同,但都屬於雜症的範疇。在《傷寒論》中,只記載了風寒在表而導致的喘息,風寒在裡而導致的喘息,以及水氣痰火引起的喘息。

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

白話文:

表證

  • 如果是表證,表現為心腹悶脹但無疼痛,脈象浮滑,無汗,應該發汗治療。
  • 冬季西北方流行風寒,用麻黃三拗湯。
  • 如果內有熱,用越婢湯。
  • 南方四季皆可使用羌活湯。

裡證

  • 如果熱邪入裡導致喘鳴,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有汗出,應該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治療。
  • 如果表邪兼有下痢症狀,用大柴胡湯。
  • 如果只有下痢症狀,沒有表邪,選擇三乙承氣湯。

水證

  • 因水氣而喘,先渴後嘔,動時有水聲,宜祛水飲,用小半夏湯。
  • 水寒侵肺,外有風寒束縛而喘,用小青龍湯。

痰火證

  • 因痰火而喘,時發時止,六脈滑數,用梔連二陳湯,加枳實、桔梗、竹茹。

總的來說,

  • 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而喘,這是太陽經風寒表證,宜散表治療。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註咳嗽門。

白話文: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 這屬於暑熱喘逆,宜用清暑湯調益元散治療。

口渴身熱,面赤多汗,脣焦喘咳氣逆: 這屬於燥火喘逆,宜用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治療。

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 這屬於胃氣上逆,宜用平胃保和散治療。

若喘而咳嗽: 這屬於肺風肺熱之喘,請參閱咳嗽門的詳解。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註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註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白話文:

傷寒時,心下有積水,咳嗽伴隨輕微喘息,發燒但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出現口渴,說明寒氣即將消散,此時應服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註咳嗽。

白話文:

發燒但不口渴,說明心中有水氣,所以用小青龍湯治療。現在服用了小青龍湯之後,如果感到口渴,表示體內的寒水已經散去,病情即將好轉,不需要繼續服用小青龍湯。詳細註解: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厚朴杏仁湯主之。

白話文:

呼吸困難且有出汗,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厚朴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白話文:

當風寒侵襲肌表(太陽病),會導致抵抗力(衛氣)受到傷害,此時適合服用桂枝湯。如果合併有喘息的症狀,則需要額外加入厚朴以調理脾胃之氣,以及杏仁以調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出汗後,不宜再服用桂枝。出汗後氣喘,但沒有高燒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汗後,喝水過多的會氣喘,灌進水也會氣喘。瀉下後不宜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氣喘,但沒有高燒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註自汗條,宜互看。

白話文:

上半段說: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下半段說:下法後不可再用桂枝湯。雖然發汗與下法不同,但都是表明邪氣未盡,汗出而喘,身上沒有發熱明顯的症狀,所以用這個方子同時解除太陽經上焦的熱結。這是從太陽經熱結膀胱的「桂枝五苓散」中變化出來的,用於同時解除太陽經上焦的熱結。詳見自汗的註解,可以互相參照。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白話文:

太陽病中的桂枝證患者,如果醫師誤用瀉藥治療,導致腹瀉不止,且脈搏急促,表示體表尚未解表。若患者喘息且出汗,則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註自汗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白話文:

陽明經熱證的脈象特徵是浮而緊,表現為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促、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治療方法是使用白虎湯和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滿身重。

白話文:

前文提到脈象浮且緊,應散熱解表。這裡提到咽喉乾燥、口苦、腹脹、發熱出汗、不畏寒反惡熱,應使用白虎湯治療咽喉乾燥,使用五苓散治療脈象浮緊、腹脹身體沉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裡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患者排尿困難,大便時好時壞,常有輕微發燒,喘息厲害無法平躺。有宿便乾燥的症狀,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徵。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白話文:

張仲景根據小便次數多少來判斷大便的軟硬。現在又根據小便是否不利來確定是否要使用瀉法。

小便次數多,根據大便判斷大便已經變硬,因此可以用瀉法。小便次數少,說明熱邪已經進入體內,因此可以用瀉法。大便有時難解有時易解,說明大腸有火,因此可以用瀉法。有時候有輕微發熱,潮熱和發冷交替出現,因此可以用瀉法。喘息冒汗不能平臥,說明陽明胃中實熱,因此可以用瀉法。

傷寒吐下後,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症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裡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見譫語。

涼膈散,見發狂。

裡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柴胡湯,見潮熱。

承氣湯,見大便結。

半夏湯

半夏,廣皮,生薑

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見咳逆。

此方治內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註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川連,半夏,廣皮,白茯苓,甘草

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暑湯

川連,香薷,厚朴,甘草

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白話文:

香薷屬溫性,一般認為它能清熱解暑,但不知道與苦寒的黃連一起使用,一熱一冷,所以能夠清除暑邪。比如服用六一散,一定要用滾燙的開水沖泡服用,才能散發暑邪疏通腠理。

清燥湯

白話文:

  • 桑葉:清熱解毒、止血涼血
  • 石膏:清熱降火、瀉熱解毒
  • 人參:補氣固元、強健身體
  • 麥門冬: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 枇杷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 黃芩:清熱燥濕、解毒消炎
  • 知母:滋陰清熱、降火除煩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於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穀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石膏、黃芩、知母、花粉來清熱潤肺;桑葉、杏仁引藥入肺;人參、門冬、阿膠來滋養肺部,生津止渴。

相同的治療熱症,濕熱證用苦寒藥物;燥熱證用涼潤藥物。依燥濕情況分成兩種,但春分時節應該濕氣大但未濕潤,到穀雨時才開始濕潤;秋分時節應該乾燥但未乾燥,到霜降時才開始乾燥。因此,俗語說:「霜降才開始乾燥,下雨才開始濕潤」。這句話指出了時令規律。偶爾也會出現濕潤時節反倒乾燥,乾燥時節反倒濕潤的情況,這時就需要靈活處理。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

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症。

白話文:

沒有痰的喘,可以使用石膏、知母;有痰的喘,則需要加上半夏。石膏性寒涼,搭配半夏也能辛散痰涎;半夏性辛熱,搭配石膏也能清熱和胃。這個潤燥的方劑中,融合了辛散痰涎、定喘的方法,同時也能治療痰火引起的嘔吐、咳嗽等症狀。

栝蔞根湯

栝蔞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

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

此方因汗下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症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餘邪,而治喘逆。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針對在發汗後,出現盜汗、喘息、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表症有所減輕的情況下的治療。此時,桂枝湯已經不適合使用,改用麻黃加上杏仁石膏清肺湯。這樣做的目的是同時清除上焦的餘邪,治療喘息。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症,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

白話文:

張仲景提到了喘息出汗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得太陽病後出汗,接著出現喘息出汗,但身體沒有發高燒; 第二種:得太陽病後下利,接著出現喘息出汗,但身體沒有發高燒。出汗和下利的情況不同,但都禁止使用桂枝,而使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 第三種:本應使用桂枝湯治療的症狀,卻誤用了承氣湯導致下利不止,出現脈搏快速、表證未解、喘息出汗等症狀,就要使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藥物治療。

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後,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乾葛芩連湯

白話文:

根據第一和第二條記載,雖然有出汗和不汗的區別,但是由於病症都位於太陽經的上焦,因此都使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治療。第二和第三條記載的病症雖然都是排便後出現氣喘和出汗,但是治療主方卻不同,這是因為病症位於陽明經的下焦,伴有燥熱和腹瀉,因此使用乾葛芩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