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乾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症,以內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熱,脈浮而數,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乾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此少陽經表邪嘔苦之症,小柴胡湯治之。

白話文:

沒有嘔吐物只有聲音是「嘔」,有嘔吐物沒有聲音是「吐」,有嘔吐物又有聲音是「嘔吐」。張仲景有記載「乾嘔」一症,指嘔吐卻沒有嘔吐物。

從內傷角度來看,嘔吐症都是胃陰虛所致;從外感角度來看,則有不同症狀區分。

如果出現惡寒發熱,脈象浮數,初期胸悶嘔吐,這是太陽經外感風寒,胃部有痰飲,可用羌活湯驅散表邪,再搭配保和胃散和乾葛,化解胃部的痰飲積滯。

如果寒熱嘔吐伴有口苦,脈象弦而數,這是少陽經表邪嘔吐苦水,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乾,先渴後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乾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厚朴竹茹

白話文:

原文:

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

若目痛鼻乾,先渴後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乾葛清胃法治之。

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

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厚朴、竹茹。

如果初期同時出現腹脹和嘔吐,也是胃部積食所致,可以搭配保和平胃散治療。

如果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先口渴後嘔吐,沒有出汗、脈搏浮大,這是陽明經外部有表邪,內部有熱邪,用乾葛清胃法治療。

如果出汗、脈搏快速,嘔吐後減少尿液,這是燥火嘔吐,可以用知母石膏湯兌入竹瀝蘆根汁治療。

如果嘔吐但不渴,身體也不發熱,這是濕火嘔吐,可以用梔連半夏湯,再加上白豆蔻、厚朴、竹茹治療。

若噁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痰火、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

白話文: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脈搏滑動而有力但速度不快,發燒但口裡不覺得口渴,

這種情況是痰飲食積聚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和竹茹來治療。

如果口臭牙疼,大小便顏色深紅且伴有灼熱感,

這種情況是痰火引起的嘔吐。可以用痰火方劑、二陳湯、竹茹湯,加上川連和白豆蔻來治療。

如果脅肋疼痛,嘔吐酸水,

這種情況是肝氣火旺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梔子、川連和竹茹來治療。

總之,無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衝,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癍症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乾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

白話文:

歸納起來,沒有痰涎就不會嘔吐,因此熱性病的嘔吐都是痰飲和火邪上沖造成的,使用竹茹、半夏化解痰涎,梔子、連翹清胃火。家傳祕方是竹茹半夏湯加上梔子、連翹、白豆蔻,嘔吐立即停止。

至於流行的熱性病,汗出不停,腳冷耳聾,煩悶咳嘔,這是疫毒癍症造成的嘔吐,使用羌獨敗毒散、升麻乾葛湯、升麻清胃湯。

如果是燥邪造成的時疫嘔吐,再加入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泡蘆根汁、生梨汁熱服。

方書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熱嘔吐,另具《症因脈治》中也。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

白話文:

中醫古籍記載:患有嘔吐症狀的人常服用生薑,但這只適用於胃寒痰濕引起的嘔吐。如果胃熱,就不能和川連同用,否則會加重病情!只有在三陰經胃寒嘔吐時,才使用理中湯等溫熱劑。此書專門針對傷寒熱病,因此三陰經不會引起熱嘔吐,相關內容另見於《症因脈治》。太陽中風為陽盛陰衰,陽盛則發熱,陰衰則出汗,發熱時覺得冷,冷時怕風,頻繁發熱,鼻鳴幹嘔,應使用桂枝。

脈浮自汗,翕翕發熱,此即太陽中風症,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後,必吐膿血。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症發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白話文:

當太陽熱邪停留在膀胱時,膀胱的下焦症狀會表現為逆行,因此不能服用水藥。如果再讓身體發汗,陽氣上浮會導致嘔吐、腹瀉不止。中風發熱,六七天後仍不退,並且有表裡症狀,病人會覺得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後就會嘔吐,這種情況稱為「水逆」。治療水逆可以使用五苓散。還可以多喝溫水,出汗後即可痊癒。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裡吐逆之症,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中風患者出現以下症狀:腹瀉、嘔吐,外邪已解,此時可以進行攻擊性的治療。但如果患者有以下表現:大汗淋漓,發作時間不確定,頭痛,心窩部堅硬堵塞,痛感傳至兩肋下方,乾嘔、氣短,出汗但沒有惡寒,這說明外邪雖解,但內部尚未調和。此時應使用十棗湯治療。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白話文:

由於太陽風熱已解,出現拉肚子、嘔吐等症狀,表示邪氣已解除表症。但仍然有肋下疼痛、乾嘔、氣短的狀況,這表示還有懸飲未解,應該服用十棗湯來治療。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症,必發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由寒邪損傷營氣引起的嘔吐、噁心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發燒、怕冷、全身痠痛、嘔吐、噁心,但沒有出汗,脈搏陰陽兩位都緊。如果傷寒持續兩三天,導致心悸不安,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治療。但是,患有嘔吐症狀的患者不適合服用建中湯,因為建中湯中含有甘草,而甘草會加重嘔吐。

本言悸煩症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症也。尚有發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白話文:

心窩部位有硬塊,並伴隨腹瀉,這通常是通因貫通下焦的症狀。如果同時有發燒和嘔吐,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六七天,仍然發燒怕冷,身體各處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口有悶塞感,且外感症狀尚未完全消除,可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詳註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衝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白話文:

胸腔裡有熱氣,胃裡有病邪,腹部疼痛。病人說濕熱往上衝,導致嘔吐,所以用黃連湯來治療火逆。過去的醫書都把病邪註解為寒氣,這是錯誤的。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症,但吐後止可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裡症,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到了五六天,出現中風症狀,忽冷忽熱,感覺胸脅好像滿了東西,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嘔吐,但是有時胸中煩悶卻不嘔吐,有時口渴,有時腹中疼痛,有時脅下有硬塊,有時心下悸動,小便不暢,有時不口渴,身體有些發熱,有些人還會咳嗽,這些症狀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裡,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並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生病症,如果沒有腹瀉而只有嘔吐的症狀,則使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生病症,必定有腹瀉,則使用葛根湯治療。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白話文:

這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現病症。但如果沒有腹瀉或嘔吐,則別病在足陽明胃經;如果不嘔吐或腹瀉,則別病在手陽明大腸經。因此,使用葛根湯是相同的,但可以添加半夏,以緩和胃氣並止嘔;去除半夏,就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並且腹瀉,則使用黃芩湯。如果嘔吐,則使用加了半夏和生薑的黃芩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薑。上下二章,互發嘔吐症,半夏、生薑必用者。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都有腹瀉症狀,但沒有嘔吐,可以使用黃芩湯。如果出現嘔吐,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和生薑。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只要出現嘔吐症狀,就一定需要使用半夏和生薑。

太陽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白話文:

最初的感冒是由於寒冷所致,導致腹瀉。醫生又用了催吐、瀉藥,結果寒氣更加嚴重,吐瀉更厲害。如果吃進去的東西馬上吐出來,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症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裡寒下利,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乾薑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白話文:

如果說寒症就是發熱的疾病,那麼陰症自己會發寒腹瀉,如果再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怎麼還能用黃芩和連翹呢?是因為患者表面發熱而裡面發寒腹瀉,醫生誤認是夾雜了熱症,又進行吐瀉治療,結果導致寒氣加重,吃了東西就吐出來,所以使用乾薑來溫暖寒氣,黃芩和連翹來抑制熱症。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保和平胃散

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厚朴,以利胃止嘔。

白話文:

小柴胡湯包含柴胡和黃芩,但不包含竹茹和枳實;清膽湯包含竹茹和枳實,但不包含柴胡和黃芩。如果同時加入這兩味藥(竹茹和枳實),就可以把這兩種湯藥合在一起。再加入藿香和厚朴,可以促進胃部健康,止住嘔吐。

乾葛清胃湯

乾葛,石膏,熟半夏,厚朴,廣皮,甘草

乾葛解表,石膏清裡,加半夏、厚朴、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見發熱。

疫邪癍痧,伏於陽明胃經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癍出吐止。

蒼樸導痰湯

痰飲水濕伏於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

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厚朴,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

竹茹,乾葛,陳皮,半夏,甘草,藿香

嘔吐屬胃,此方以乾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薑;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症,加各經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厚朴;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白話文:

嘔吐是由胃引起的,此方用乾葛、竹茹來清胃,廣皮、甘草來和胃。沒有口水就不會嘔吐,所以要加上半夏來化解痰涎。如果需要辛散,就加生薑;如果需要清熱,就加梔子、連翹、白豆蔻;如果伴有表症,就加各經的表藥;如果需要調和中氣,就加藿香、厚朴;如果飽悶有食物滯留,就加消導的藥物。

黃連湯,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口渴熱嘔,合乾葛石膏湯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口渴熱嘔,合乾葛石膏湯。

  • 胃寒嘔吐: 使用理中湯或吳茱萸湯。
  • 胃熱嘔吐: 使用黃連湯。
  • 熱痰嘔吐: 使用梔連二陳湯。
  • 飲食積滯導致熱嘔: 使用梔連保和散。
  • 口渴熱嘔: 使用合乾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薑。

乾薑黃連黃芩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

此方寒熱並用,統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