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7)

1. 怫鬱

怫鬱者,陽氣蒸越,形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其證則有異焉:大便硬而氣短者,實也;汗下後而得噦者,虛也。當詳究之。

白話文:

鬱悶的人,陽氣蒸騰,表現在頭面和皮膚之間,聚積成紅色卻不消散。它的症狀不同:大便乾結,氣短的,是實證;出汗後感到噁心的,是虛證。應仔細分辨。

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鬱也,解肌湯;或汗久不徹,其脈浮緊,與麻黃湯

白話文:

太陽病剛發作時,發汗不完全,同時侵犯陽明經,持續有微汗排出,面色發紅的,這是陽氣鬱結在體內所致,應服用解肌湯;或者發汗很久不完全,脈象浮緊,應服用麻黃湯。

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鬱不得臥,此燥屎裡實也,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小便困難,偶爾有輕微發燒,大便時而不通暢,心煩意亂無法入睡,這是由於燥熱的大便滯留在腸道所致,使用承氣湯治療。

汗下後虛熱,又復下之,其人怫鬱,復與之水,因而成噦。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參湯茯苓

白話文:

發汗退熱後,身體虛弱發熱,又繼續下瀉,病人感到煩躁不安,再給病人喝水,於是形成嘔吐。這是胃中寒氣引起的,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加茯苓來治療。

2. 瘛瘲

瘛瘲者,瘈則急而縮,瘲則緩而伸。熱則生風,風主動,故筋脈相引而伸縮。傷寒至於瘛瘲,可謂危矣,能以祛風蕩熱之劑減其大勢,間有可治者。治法與痓同。

白話文:

瘛瘲病,出現瘛狀時會劇烈抽搐縮成一團,出現瘲狀時會緩慢抽搐伸展肢體。發病原因是體內熱氣產生風氣,風氣主導身體活動,因此會導致筋脈相互拉扯而產生伸縮。因傷寒而發生的瘛瘲非常危險,必須使用祛風散熱的藥物減緩其病情,這樣纔有機會治癒。治療方法與熱氣引起的痓病相同。

3. 戰慄

戰慄者,陰陽爭戰,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戰者正氣勝,故有得汗而解者。慄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熱,正不勝邪,宜姜附四逆湯加灼艾以御之。經曰:陰中干邪,必內慄也。又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皆此類耳。方在惡寒條,四逆湯、甘草乾薑湯。若復躁而不得臥者,不治。

白話文:

感到戰慄,是因為陰陽在爭鬥,所以身體就搖晃。邪氣在體外和正氣爭鬥,就叫做戰。邪氣在體內和正氣爭鬥,就叫做慄。爭鬥中正氣獲勝,就有可能會出汗而解除。慄則不戰,只會發抖,最終導致寒氣逆襲。這是因為陰氣在體內發熱,正氣不勝邪氣,應該用生薑、附子、四逆湯,加上艾灸來治療。經書上說:陰中遭受邪氣,必定會發抖。又說:邪氣攻入下焦陰氣,會導致發抖。手腳冰冷,小便失禁,都屬於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可以在「惡寒」的條目中找到,如四逆湯、甘草乾薑湯。如果同時還伴有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則不宜治療。

4. 時行兩感

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即時行之氣。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湯。夏感寒邪在心,調中益氣湯、射香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秋感濕邪在肺,白虎加蒼朮;發黃,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時行病,是指在特定季節裡出現與該季節氣候相反的病症。例如:

  • 春天本來應該是溫暖的,但出現了嚴寒的天氣。
  • 夏天本來應該是炎熱的,但出現了大降溫。
  • 秋天本來應該是涼爽的,但出現了酷熱。
  • 冬天本來應該是寒冷的,但出現了異常溫暖。

這些反常的氣候條件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因此,在一年之中,不同年齡段的人容易患上相似的疾病,這就是時行病。

時行病的具體表現:

  • 春季感染寒邪,病在肝臟,可服用升麻葛根解肌湯。
  • 夏季感染寒邪,病在心臟,可服用調中益氣湯、射香湯、半夏桂枝甘草湯。
  • 秋季感染濕邪,病在肺臟,可服用白虎加蒼朮湯;如果出現黃疸,可服用茵陳五苓散。

冬感寒邪在腎,名曰冬溫,栝蔞湯。溫疫通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宜用辛溫藥發散。

白話文:

冬季受寒邪侵襲腎臟,稱為冬溫,可以使用栝蔞湯治療。

對於溫熱疫病,無論是哪一種人都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和升麻葛根湯治療。

從春分到秋分前後,如果天氣突然變冷,導致寒疫流行,應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治療。

傷寒兩感,半屬於陰,半屬於陽,臟腑俱受病。一日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疼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太陰受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長沙無治法。但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

白話文:

傷寒與其他疾病同時發作的狀況,一半屬於陰證,一半屬於陽證,臟腑都受到病邪侵襲。如果第一日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脹悶、口渴等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受病,就會出現腹脹、全身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胡話等症狀。第三日,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耳鳴、小腹收縮痙攣、無法進食水飲、神志不清等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六七日後就會死亡,這種情況在長沙地區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凡是傷寒與其他疾病同時發作的病症,治療時必須有所先後,對於外感病和內傷病,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後人以意消息,謂如下利不止,身體疼痛,當先救里,與四逆湯;清便自調,與桂枝湯。然治有先後之說。

白話文:

後來的醫家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如果腹瀉不止,身體疼痛,應先救助裡證,使用四逆湯;大便清稀自行調理,使用桂枝湯。但是,治療是有先後的說法。

太陽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陰先受病,在裡,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緩也。先里者,表亦不可緩也。此通權變之論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先受外邪,發病在體表,就要先發散表邪。如果少陰經先受外邪,發病在體內,就要先急救體內。先調治表邪的,也不能忽略體內的病情。先調治體內病情的,也不能忽略表邪。這是權衡變通的道理。

5. 不得眠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乾,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及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裡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散熱和胃。

白話文:

當體內的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時,就會出現整夜無法入睡的狀況。因為夜晚應以陰氣為主,當陰氣旺盛時,眼睛就會閉上,安穩入睡。如果陰氣被陽氣所剋制,就會整夜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陰虛則夜爭」。

如果出現盜汗、鼻子乾涸、無法入睡的情況,則表示邪氣在體表。如果胃中有乾燥的大便和過多的熱氣,以及大汗淋漓,導致胃中津液枯竭而無法入睡,則表示邪氣在體內。當胃部不調和時,就會影響睡眠品質。因此,建議疏散熱氣,調理胃部。

若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又從梔子豉湯以湧之。至於少陰病,熱煩於內而不得眠,又宜扶陰散熱。若瘥後不得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又宜姜附湯以退陰復陽也。此又不可不知。

白話文:

如果出汗、嘔吐、瀉肚子之後出現虛火上擾,無法入睡,再用梔子豉湯治療。對於少陰病,熱邪內擾而導致失眠,應該扶助陰氣,散去熱邪。如果病癒後仍然失眠,表明熱氣與陽氣共存,陰氣尚未恢復。有的人因為出汗瀉肚子過度,導致陽氣過度虛弱而失眠,如果沒有熱證,就應該用姜附湯溫補陽氣,恢復陰陽平衡。這些知識必須瞭解。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結胸;未止,三四日復下,必協熱而利。結胸,理中丸。協熱而利,白頭翁湯

白話文:

在太陽病出現兩三天後,患者無法躺下,只想起身,並且感覺心窩處發緊,脈搏微弱。這是因為患者原本就有寒邪,但現在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腹瀉停止,則會導致胸部氣滯不通;如果腹瀉還未停止,在三四天後再次瀉下,則會加劇熱邪而導致腹瀉不止。治療胸部氣滯不通可用理中丸;治療加劇熱邪而導致腹瀉不止可用白頭翁湯。

少陰利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如果少陰陽氣下行過剩,導致咳嗽、嘔吐、口渴,心煩難以入眠,可以使用豬苓湯治療,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液停滯。

如果心煩難以入眠持續兩三天,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白話文:

病人小便困難,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偶爾發低燒,喘促得不能平躺睡覺,是因為有大便不通暢,服用大承氣湯治療。

下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發汗治療後病情復發,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能安穩入眠,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或裡證,脈象沉弱,身體體溫不高者,可以使用乾薑附子湯。

吐、下、汗後心中懊憹,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陽勝陰,則狂言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白話文:

嘔吐、腹瀉、出汗後

感到心煩意亂,虛火上升導致失眠時,飲用梔子豉湯。

陽氣旺盛,陰氣不足

出現胡言亂語、夢魘,心煩氣短時,飲用酸棗湯。

陰氣旺盛,陽氣不足

感到驚嚇不安、神志不清,發高燒、乾嘔,言語錯亂,無法入睡時,飲用犀角解毒湯。

中風,汗出,脈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小建中湯;煩躁,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中風:

  • 出汗
  • 脈搏細弱無力
  • 四肢冰冷
  • 煩躁不安,無法入眠

治療方法: 小建中湯

煩躁:

  • 煩躁不安
  • 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瘥後飲酒,煩惡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白話文:

手術後喝酒,感覺不適噁心想吐,口乾舌燥,呻吟說胡話,無法入睡,可用犀角解毒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