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3)

1. 太陽陽明並病

本太陽病,發汗,則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並歸陽明也。太陽證尚在,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證也。大小承氣湯,陽明證也。

白話文:

這種太陽病,出汗後,汗水無法暢通排出,因此轉歸為陽明病,接著微微出汗,不畏寒,這是因為陽明氣同時上犯的緣故。太陽病的證狀仍存在,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這是太陽病的方劑。如果使用大小承氣湯,則是針對陽明病的方劑。

2. 春溫變熱

溫熱病者,冬時感寒,偶不即發,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又甚於溫也。溫病,發於春三月夏至前是也。發熱咳嗽,頭疼身痛,口燥渴,脈浮弦。熱甚者,小柴胡湯。熱微者,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微熱不渴,小柴胡桂枝;渴者,加五味;渴者,去半夏,加栝蔞、人參

白話文:

溫熱病的發病機理是:在冬天感染了寒氣,但當時沒有立即發病,寒邪潛伏在肌肉皮膚之間,到了春天就會轉變為溫病,夏天則會轉變為暑病。暑病的熱證比溫病更嚴重。

溫病,發病的時間是在春天的三月到夏至之前。症狀包括發燒、咳嗽、頭痛、身體疼痛、口渴、脈象浮弦。熱證明顯的,可以服用小柴胡湯。熱證輕微的,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或解肌湯。

如果有輕微的發熱但不口渴,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如果口渴,則再加入五味子;如果口渴得很嚴重,則去除半夏,加入栝樓和人參。

脈實煩渴者,大柴胡湯微利之,以其脈實,必大便難也。虛煩者,竹葉石膏湯,然用羌活湯解之為當;渴,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脈搏強而有力,口渴的人可以用大柴胡湯稍稍緩解病情,因為脈象強實,必然大便不通暢。虛弱發熱的人可用竹葉石膏湯,但用羌活湯來解除病症比較合適;口渴時加入知母、石膏。

夏月熱病,發熱頭疼,身體痛重,不惡寒而惡熱,其脈洪,不可溫,宜羌活湯;渴,加知母、石膏。三月至夏,謂之晚發,梔子升麻湯。有少陽證者,小柴胡湯。更於前方內選用。若春夏有惡風惡寒,類傷寒證者,蓋當時暴中風寒之氣新病,即非冬時受寒,通用羌活湯治之。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患者會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劇烈的症狀,但不畏寒,反而畏熱,脈象洪大,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宜使用羌活湯;如果患者口渴,可加入知母和石膏。

如果在春季三月到夏季發病,稱為晚發熱病,可以使用梔子升麻湯治療。

如果患者同時有少陽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在春季或夏季出現畏風畏寒,類似傷寒症狀,可能是當時突然受到風寒之氣而發病,即使不是在冬季受寒,也通用羌活湯進行治療。

3.

痓者,先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所致。經曰: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傷風頭痛,常自汗出而嘔者,若汗之,必發痓。大發濕家汗,亦作痓。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作痓。若其脈沉弦而遲,或帶緊,或散於指外,皆惡候也。

白話文:

痓病:起因於風寒濕邪侵襲,中醫經典中記載: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頸部僵硬,怕冷,時常頭部發熱,面紅目赤,只有頭部和麪部抽搐,突然口不能張開,後背弓起,以上症狀即為痓病。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有效。

傷風頭痛,經常自發出汗且嘔吐的,如果再出汗,一定會發作痓病。大量出汗後,也容易導致痓病。產後氣血虛弱,又被風寒侵襲,也會引起痓病。

如果患者脈象沉細有力,或是有緊的感覺,或散在手指外側,都是不好的預兆。

發熱無汗,惡寒,為剛痓,葛根湯麻黃葛根湯。發熱有汗,不惡寒,為柔痓,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栝蔞葛根湯。二痓通用小續命湯,剛痓為陽,去附子;柔痓為陰,去麻黃。剛痓,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席,大承氣湯下之。柔痓,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湯白朮散、桂枝煮散選用。

白話文:

發燒沒有流汗,怕冷,為「剛痓」,可用葛根湯或麻黃葛根湯。

發燒有流汗,不畏寒,為「柔痓」,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栝蔞葛根湯。

兩種痓都可以用小續命湯,剛痓為陽證,去掉附子;柔痓為陰證,去掉麻黃。

剛痓,胸悶、口不能張閉、咬牙切齒、腳抽筋、躺不住,用大承氣湯瀉下。

柔痓,可以用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湯、白朮散、桂枝煮散等藥方。

4. 風溫濕溫

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選用。未醒者,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風溫病是由風邪、熱邪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種外感疾病。

症狀:

  • 四肢痠痛或麻木
  • 身體發熱,自覺出汗
  • 頭痛、喘息
  • 口渴、昏睡
  • 有時會感覺身體沉重或麻木

治療: 切忌發汗,否則會導致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眼神呆滯。 病情屬於少陰、厥陰二經時,可使用葳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等中藥方劑。 若病人神志不清,可使用柴胡桂枝湯。

發汗已,身灼熱,知母葛根湯;渴甚,栝蔞根湯。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誤汗風溫,防己黃耆湯

白話文:

發汗後,身體發熱:知母葛根湯

口渴嚴重:栝蔞根湯

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漢防己湯

誤汗導致風熱:防己黃耆湯

濕溫,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為濕溫。其狀胸腹滿,目痛,壯熱妄言,自汗,兩脛逆冷攣急,惡寒。若發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而色變,醫殺人耳。

白話文:

濕溫症:脈象在寸口位置濡弱,尺脈細小而急促。如果是原本就濕氣過重的人,又遇到暑熱,濕氣與熱氣相互作用,就會形成濕溫症。

症狀包括胸腹脹滿、眼睛疼痛、發高燒、胡言亂語、自汗,小腿冰冷痙攣,怕冷。如果發汗治療,會導致病人啞巴、耳聾,不知道痛處,身體發青、面色改變。這種治療方式會害死病人。

濕溫在太陰經,用白虎蒼朮湯桂枝。濕勝,則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苓散加茵陳。臟腑虛,自利甚,理中湯朮附湯

白話文:

濕溫病位於太陰經,可以使用白虎蒼朮湯加桂枝治療。如果濕邪過盛,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身體發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倒通暢。這時可以改用五苓散加茵陳。如果臟腑虛弱,導致腹瀉嚴重,可以使用理中湯或朮附湯治療。

5. 風濕中濕

風濕,脈浮,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證肢體腫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寒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熱至日晡西而劇,治法但微解肌。若正發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解肌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白朮防己黃耆湯。不嘔不渴,脈浮虛者,桂枝附子湯。濕多身痛,小便自利,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風濕病的患者,脈象浮起,表示先傷濕,再傷風。症狀是四肢腫痛,無法翻身,額頭微微出汗,怕冷不想脫衣服,大便困難,小便順暢,熱度在下午三、四點時特別嚴重。治療方法只要稍微解肌就可以了。如果發汗太過,風濕會被驅走,但濕氣還會殘留,不僅沒有幫助,還會造成傷害。解肌可以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白朮防己黃耆湯。如果不嘔吐、口不渴,脈象浮虛,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濕氣較重引起全身疼痛,小便自然通暢,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朮附湯。緩弱昏迷,腹滿身重,自汗失音,下利不禁,白通湯加白朮,去甘草。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人參敗毒散通用。熱而煩渴者,小柴胡加栝蔞。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可五苓散。

白話文:

煩渴,小便不利 :使用五苓散。

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己利 :使用朮附湯。

緩弱昏迷,腹滿身重,自汗失音,下利不禁 :白通湯加入白朮,去除甘草。

身腫痛,微喘惡風 :杏仁湯、人參敗毒散都可以使用。

有熱且煩渴 :小柴胡湯加上栝蔞。

如果誤用瀉藥 :小便一定不利,可以使用五苓散。

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湯、五苓散。大小便皆利,則與朮附湯。身體痛,或鼻塞,小建中湯黃耆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濕氣,小便困難,但大便正常,

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或五苓散。

如果大小便都拉肚子,

可以使用朮附湯。

如果身體疼痛或鼻塞,

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加上黃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