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霍亂

朱(左),吐瀉交作。中州阻窒,恐至內閉。

川樸(一錢),檳榔(一錢),製半夏(二錢),青陳皮(各一錢),鮮佛手(一錢五分),川雅連(吳萸湯拌炒三分),木香(五分),範志曲(二錢),赤白苓(各二錢),淡乾薑(六分),廣藿香(三錢),枳實(磨沖五分),鮮生薑(二錢),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玉樞丹(一錠用佛手藿香湯旋磨旋沖旋飲)

白話文:

川椒(6 克),檳榔(6 克),製半夏(12 克),陳皮(各 6 克),新鮮佛手(9 克),川連翹(3 克,用吳茱萸湯炒製),木香(3 克),範志曲(12 克),赤茯苓、白茯苓(各 12 克),乾薑(3.6 克),廣藿香(18 克),枳實(研磨後取 3 克),新鮮生薑(12 克),伏龍肝(60 克煎湯代替水煎煮),玉樞丹(1 粒,用佛手和藿香煎湯研磨、沖服)

童,吐瀉交作,心胸窒蔽。氣濕交阻,清濁不司升降,恐其內閉。

製半夏,新會皮,炒竹茹,赤白苓,嫩蘇梗,川樸,大腹皮,陳香薷,鮮佛手,煨木香,伏龍肝,玉樞丹

白話文:

配製半夏、新會皮、炒竹茹、赤白茯苓、嫩蘇梗、川樸、大腹皮、陳香薷、鮮佛手、煨木香、伏龍肝、玉樞丹。

陳(左),痛瀉之後,繼以嘔吐,中州不舒。脈形沉細。此寒濕內阻。

川樸,枳實,大腹皮,廣皮,南楂炭,製半夏,蔻仁,赤白苓,鮮佛手

郁(左),帶病入闈,病邪未澈,昨復啖飯二次,復食冷柿三枚,寒食交阻,胸中陽氣逆亂,陰陽之氣,一時揮霍變亂。泄瀉稀水,繼而復吐。陽氣閉郁,肢厥脈伏,汗出不溫,目陷音低。頻渴欲飲,中脘不通,胸中大痛。中陽毫無旋轉之權,有內閉外脫之虞。擬黃連湯以通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閉郁。

白話文:

鬱(左),帶病回到考場,病情尚未痊癒。昨天吃了兩次飯,又吃了三個柿子,寒食交阻,胸中的陽氣逆亂,陰陽之氣,一下子變動混亂起來。拉肚子稀水,接著又嘔吐。陽氣閉塞鬱結,手腳冰冷脈搏隱伏,出汗不溫暖,眼睛深陷聲音低微。經常口渴想喝水,中脘不通,胸中疼痛劇烈。中陽毫無運轉的力氣,有內部閉塞,外部脫失的危險。打算用黃連湯來疏通胃中陰陽,加上芳香化濕的藥物,來打開閉塞鬱結。

參鬚(一錢),甘草(四分),淡乾薑(七分),枳實(一錢),製半夏(二錢),川雅連(七分),川桂枝(七分),焦楂炭(三錢),車前子(三錢),橘皮(一錢),闢瘟丹(七分)

白話文:

西洋參根鬚一錢、甘草四分、乾薑七分、枳實一錢、半夏二錢、連翹七分、桂枝七分、焦山楂炭三錢、車前子三錢、橘皮一錢、闢瘟丹七分

二診,用仲景黃連湯以和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氣機,六脈俱起,肢厥轉溫,胸痛亦止,泄瀉亦減。病雖轉機,而濕熱何能遽楚,以致濕化為熱,劫爍陰津。舌苔干黃,毫無津液。頻渴欲飲,時帶呃忒,小溲全無,神識迷沉。極為危險。勉擬辛鹹寒合方,參以芳開。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使用張仲景的黃連湯來調和胃中陰陽,再加上芳香化濕的藥物來疏通氣機,六脈都顯現,四肢冰冷轉溫,胸痛也停止,腹瀉也減輕。雖然病情有所好轉,但濕熱之邪怎能突然清除,於是濕氣化熱,劫奪耗傷陰津。舌苔乾燥發黃,沒有任何津液。經常口渴想喝水,有時伴隨著呃逆,小便完全沒有,神志迷糊昏沉。非常危險。勉強擬定辛鹹寒相合的方劑,再加上芳香疏通的藥物。

石膏(一兩),滑石(四錢),官桂(六分),茯苓(三錢),寒水石(三錢),豬苓(二錢),於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鮮荷梗(一尺),紫雪丹(六分)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1 兩
  • 滑石:4 錢
  • 桂枝:6 分
  • 茯苓:3 錢
  • 寒水石:3 錢
  • 豬苓:2 錢
  • 蒼朮:1 錢 5 分
  • 澤瀉:1 錢 5 分
  • 鮮荷蓮梗:1 尺
  • 紫雪丹:6 分

姚(左),外寒束縛裡熱,致寒熱互阻,三焦清濁相干。吐瀉交作,中脘不通。宜苦辛以開三焦。但霍亂時症,未可與尋常並論。

白話文:

姚氏認為:外來的寒氣束縛了體內的熱氣,導致寒熱交錯,三焦的清氣和濁氣混雜。因此出現嘔吐和腹瀉交替發作,中脘不通的情況。適合使用苦辛味的藥物來疏通三焦。但是,霍亂的症狀不同於一般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論。

製半夏(二錢),川樸(一錢),淡吳萸(三分),川雅連(五分),雲茯苓(三錢),晚蠶砂(三錢),藿香(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白蔻仁(五分),廣皮(一錢),香薷(一錢),太乙丹(五分)

白話文:

半夏(3 克),川芎(1.5 克),吳茱萸(0.5 克),川連翹(0.8 克),雲茯苓(4.5 克),晚蠶砂(4.5 克),藿香(4.5 克),炒竹茹(2.2 克),白豆蔻(0.8 克),厚朴(1.5 克),香薷(1.5 克),太乙丹(0.8 克)

題臣,飲食內停,寒熱雜感,致清濁相干,三焦閉塞。始則上吐下瀉,今則欲吐不出,欲瀉不爽,腹笥板滯,按之滿痛噫出卵臭,脈伏肢厥,螺癟目陷清濁溷淆,濕食停阻,吐瀉雖得稍停,而濁積更加閉塞,氣道不宣,陽不敷布。危險已極,勉與顯卿仁兄先生同議苦辛開通,降泄濁積。即請高明商進。

白話文:

親愛的題臣,

你的飲食不節制,寒熱交加,導致清濁之氣混雜,三焦閉塞。一開始你上吐下瀉,現在卻是想吐吐不出來,想瀉瀉不痛快,肚子脹滿堅硬,按壓時又痛又脹,打嗝排出惡臭,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眼睛凹陷,清濁之氣混淆,濕熱食物停滯不消。雖然嘔吐和腹瀉稍有緩解,但濁氣積累反而加重了閉塞,氣機運行不暢,陽氣無法散佈。

你的情況已經非常危急了,我必須和顯卿仁兄先生一起商量苦思,想辦法疏通你的身體,排出濁氣。請你速速來信商討對策。

川雅連(薑汁炒七分),上川樸(一錢),枳實(一錢五分),木香(五分),橘皮(一錢),淡吳萸(七分),姜半夏(二錢),白蔻仁(五分),大腹皮(二錢),範志曲(二錢),備急丸(三分佛手湯送下)

白話文:

中藥成分:

  • 川雅連(薑汁炒至七分乾)
  • 上川樸(1錢)
  • 枳實(1錢5分)
  • 木香(5分)
  • 橘皮(1錢)
  • 淡吳萸(7分)
  • 姜半夏(2錢)
  • 白蔻仁(5分)
  • 大腹皮(2錢)
  • 範志曲(2錢)
  • 備急丸(3分)

服用法:

將備急丸用佛手湯送服。

2. 丹痧

(附爛喉痧)

金(左),春溫疫癘之邪從內而發。發熱咽痛,熱勢甚熾,遍身丹赤,痧點連片不分,咽痛外連頸腫。右脈滑數左脈弦緊,舌紅邊尖滿布赤點。此由溫疫之邪,一發而便化為火,充斥內外蔓延三焦。丹也,痧也,皆火也。刻當五日,邪勢正盛,恐火從內竄,而致神昏發痙。擬鹹寒泄熱,甘涼保津。

白話文:


春季,溫熱疫病之邪氣從內部發作,出現發熱、咽喉疼痛,熱勢非常猛烈,全身出現大片鮮紅的痧點,咽喉疼痛並蔓延至頸部腫脹。

右側脈搏滑數,左側脈搏弦緊,舌頭紅潤,邊緣尖細,佈滿紅色斑點。

這是因為溫熱疫病的邪氣一發作就化為火熱之邪,充斥內外,蔓延三焦。丹疹、痧點都是火熱之邪的表現。

此時正是邪氣盛行之時,恐怕火熱之邪從內部竄出,導致神志昏迷、抽搐。

因此,建議使用鹹寒藥物清熱瀉火,甘涼藥物生津保液。

犀尖(五分磨),鮮生地(七錢),粉丹皮(二錢),大青葉(三錢),金銀花(二錢),霜桑葉(一錢五分),大力子(二錢),黑玄參(三錢),薄荷(五分),金汁(五錢),鮮茅蘆根肉(各一兩)

白話文:

犀牛角尖(磨成五分大小),新鮮地黃(七錢),丹皮粉(二錢),大青葉(三錢),金銀花(二錢),桑葉霜(一錢五分),大力子(二錢),黑玄參(三錢),薄荷(五分),金銀花汁(五錢),新鮮茅草根肉(各一兩)

二診,鹹寒泄熱,甘涼保津,丹痧較化,熱亦稍輕。然咽中仍然腫痛,左耳下結塊作脹,亦屬火風所結。大勢稍定,未為穩當。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熱,甘涼的藥物來保津液,原本赤紅的痧點逐漸化解,體內的熱氣也稍微緩和。不過,咽喉部位仍有腫痛,左耳下有硬塊並伴有脹痛,這也與體內火熱之氣所導致的炎症有關。雖然整體情況稍有好轉,但還不能算穩定。

連翹,黑山梔,粉丹皮,淡黃芩,白桔梗,人中黃,大玄參,大力子,荊芥,蘆根

白話文:

紫玉蘭花

黑梔子花

丹參

黃芩

桔梗

姜黃

玄參

大力子

荊芥

蘆根

金(右),頭脹惡風發熱,頭面四肢已透痧點,咽中微痛。脈數,苔白。風溫之邪,襲於肺胃。適值經來,恐熱入血室,不可與尋常並論也。

白話文:

金(按:泛指金屬),頭痛脹痛,怕吹風,發燒,頭面和四肢都已出了痧點,咽喉微痛。脈搏快,舌苔白。風熱邪氣侵犯了肺胃。正好遇上月經來潮,擔心熱氣會進入血室,不能按平常的治療方法來論治。

霜桑葉(一錢),牛蒡子(三錢),射干(五分),象貝母(二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嫩前胡(一錢)炒杏仁(三錢),蟬衣(八分),丹參(二錢),南楂炭(三錢),枳殼(一錢炒)

白話文:

  • 霜桑葉(5克)
  • 牛蒡子(15克)
  • 射干(2.5克)
  • 象貝母(10克)
  • 廣鬱金(7.5克)
  • 嫩前胡(5克)
  • 炒杏仁(15克)
  • 蟬衣(4克)
  • 丹參(10克)
  • 南楂炭(15克)
  • 炒枳殼(5克)

二診,熱勢稍減,痧亦暢透,咽痛略輕。經事通行,並無少腹墜滿等象。再從肺胃清泄,參以和營。

大力子,嫩前胡,荊芥穗,生甘草,連翹殼,紫丹參,象貝母,白茯苓,白桔梗,青蒿梗,

白話文:

大力子

嫩前胡

荊芥穗

生甘草

連翹殼

紫丹參

象貝母

白茯苓

白桔梗

青蒿梗

三診,痧雖暢透而不肯化,經事淋瀝未已,舌燥咽中干痛。脈象細數。此由經水適來,血室空虛,血分暗為熱迫。再泄熱涼營。

白話文:

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發現,雖然患者的痧症(一種皮膚病)已經消退,但仍然沒有完全化解,而且經血淋漓不止,舌頭發乾,喉嚨裡疼痛乾燥。脈象細而快。這是因為經血剛剛來過,血室空虛,血脈隱約受到熱氣逼迫所致。現在需要再次清熱涼血。

細生地,黑玄參,川石斛牛蒡子,粉丹皮,青蒿梗,紫丹參,冬瓜子,粉前胡,川貝母,生梨肉,枇杷葉

白話文:

車前草、玄參、川石斛、牛蒡子、丹皮粉、青蒿梗、紫丹參、冬瓜子、前胡粉、川貝母、生梨果肉、枇杷葉

金,痧點較昨稍透,兼有起漿白疹,咽赤作痛,偏左起腐。肺胃蘊熱,未能宣泄。病起三朝,勢在正甚。

連翹殼,馬勃,荊芥,薄荷葉,桔梗,射干,牛蒡子,蟬衣,廣鬱金,燈心

白話文:

連翹花苞外皮、馬勃菌、荊芥、薄荷葉、桔梗、射干(中藥的一種)、牛蒡子、蟬蛻、廣鬱金(中藥的一種)、燈芯草

二診,痧點雖布,面心足脛,尚未透發,煩熱胸悶咽痛。舌苔黃糙少津。肺胃之邪,不克宣泄,夾滯不化,恐化火內竄。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時,皮下出血點雖然已經分佈在臉上、胸前、小腿,但症狀尚未完全顯現出來,病人感到煩躁、胸悶、喉嚨痛。舌頭表面覆蓋著黃色且粗糙的苔,津液分泌較少。肺胃之邪氣未得到宣洩,相互夾帶而無法消化,擔心邪氣會化為內火,進而向上竄升。

淨蟬衣,牛蒡子,連翹殼,麻黃(蜜炙三分),苦桔梗,蘇薄荷葉,廣玉金,炒枳殼,煨石膏,茅根肉

白話文:

蟬衣(淨化過)

牛蒡子

連翹殼

麻黃(用蜂蜜炙三分)

桔梗(苦)

薄荷葉

廣玉金

炒過的枳殼

煨過的石膏

茅根肉

三診,咽痛稍輕,肌膚丹赤,投辛溫寒宣泄肺胃,熱勢大減。苔黃大化,而舌邊紅刺。邪欲化火,再為清泄。

連翹殼,廣鬱金,滑石塊,炒枳殼,煨石膏,黑山梔,淡豆豉,杏仁,牛蒡子,竹葉心

白話文:

連翹殼:連翹的樹皮,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

廣鬱金:鬱金的一種,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

滑石塊:滑石的塊狀物,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作用。

炒枳殼:枳殼經過炒製後,有消食導滯、理氣散結的作用。

煨石膏:石膏經過煨製後,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黑山梔:山梔的果實,有清熱涼血、瀉火利膽的作用。

淡豆豉:豆豉經過淡化的處理,有解表透疹、清熱解毒的作用。

杏仁:杏子的種仁,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

牛蒡子:牛蒡的果實,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

竹葉心:竹葉中間的嫩芽,有清熱利尿、生津止渴的作用。

四診,肌膚丹赤,而痧點未經暢透。肺胃蘊熱不能宣泄,邪勢化火,劫爍陰津,舌絳干毛。恐邪熱內傳,而神昏發痙。

白話文:

通過四診,發現患者皮膚呈丹紅色,但痧點並未徹底消散。肺胃內有熱氣蓄積,無法宣發散熱,邪氣化為火,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導致舌頭紅絳、發乾且有毛刺。擔心邪熱繼續向內侵入,可能導致神志不清和抽搐。

犀尖(三分磨),丹皮(二錢),雞蘇散(四錢),玄參(三錢),杏仁(三錢),荊芥(一錢),鮮生地(五錢),牛蒡子(三錢),連翹(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茅根肉(八錢),竹葉(二十片),燈心(三尺)

白話文:

犀角尖(磨成三分大小),丹皮(2錢),雞蘇散(4錢),玄參(3錢),杏仁(3錢),荊芥(1錢),鮮生地(5錢),牛蒡子(3錢),連翹(3錢),廣鬱金(1錢5分),茅根肉(8錢),竹葉(20片),燈心草(3尺)

五診,丹痧漸化,而火風未能盡泄,咽痛甚重,大便不行。舌絳無津。擬急下存陰法。

犀尖(三分磨),丹皮(二錢),玄參肉(三錢),防風(一錢),元明粉(一錢五分),生廣軍(三錢),鮮生地(五錢),大貝母(二錢),荊芥(一錢),黑山梔(三錢),生甘草(五分),桔梗(一錢)

白話文:

現代

  • 犀角尖(磨成三分細粉)
  • 丹皮(二錢)
  • 玄參肉(三錢)
  • 防風(一錢)
  • 元明粉(一錢五分)
  • 生廣藿香(三錢)
  • 鮮生地(五錢)
  • 大貝母(二錢)
  • 荊芥(一錢)
  • 黑山梔(三錢)
  • 生甘草(五分)
  • 桔梗(一錢)

六診,大便暢行,咽痛大減。然仍熱甚於里,舌紅尖刺無津。痧化太早,邪勢化火,劫爍陰津,未為穩當。

玄參肉,細生地,連翹殼,桔梗,銀花,鬱金,天門冬,山梔,生甘草,竹葉,鮮蘆根

白話文:

玄參根,細辛,連翹外殼,桔梗,金銀花,鬱金香,天門冬,山梔子,甘草,竹葉,蘆薈根

七診,咽痛漸定,熱勢大減。舌絳刺亦退,然舌心尚覺干毛,還是陰津未復也。

細生地(四錢),連翹(三錢),銀花(一錢五分),鮮石斛(五錢),天花粉(二錢),大玄參(三錢),生甘草(五分),天門冬(三錢),綠豆衣(三錢),山梔(三錢),蘆根(一兩五錢),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 細生地:40克
  • 連翹:30克
  • 銀花:15克
  • 鮮石斛:50克
  • 天花粉:20克
  • 大玄參:30克
  • 生甘草:5克
  • 天門冬:30克
  • 綠豆衣:30克
  • 山梔:30克
  • 蘆根:150克
  • 竹葉:30片

八診,脈靜身涼,履夷出險,幸甚幸甚。擬清養肺胃,以澈余炎。

天冬,大玄參,連翹,白銀花,茯苓,綠豆衣,川貝母,竹葉心,鮮蘆根

金,熱勢甚重,咽腫作痛,丹痧透露未暢,胸悶神煩。脈形緊數而弦。時疫之邪,鬱於肺胃。恐邪化為火,致生枝節。

白話文:

金屬邪氣,熱勢很嚴重,咽喉腫脹疼痛,紫紅色的痧疹透發遲緩不暢,胸中憋悶煩躁。脈象緊促有力而弦緊。這是時疫邪氣,鬱積於肺胃之中。擔心邪氣轉化為火熱之毒,導致蔓延到其他部位。

荊芥,炒牛蒡子,連翹殼,玄參,薄荷,枳實,鬱金,生甘草,範志曲,淡子芩,黑山梔

白話文:

  • 荊芥

  • 炒牛蒡子

  • 連翹殼

  • 玄參

  • 薄荷

  • 枳實

  • 鬱金

  • 生甘草

  • 範志曲

  • 淡子芩

  • 黑山梔

二診,痧瘄暢達,兼發起漿白疹,其風火熱毒之重可知。再擬利膈清咽,而導熱下行。

連翹殼,川雅連(三分),防風,淡芩,玄參,丹皮,人中黃(四分),牛蒡子,防風通聖散(三錢)

白話文:

連翹殼、川雅連(三分之二)、防風、淡芩、玄參、丹皮、人中黃(四分之三)、牛蒡子、防風通聖散(三錢)

某,春溫疫癘之邪,由募原而入胃腑,邪化為火,熏蒸於肺,充斥上下,蔓延內外。以致熱熾丹痧密布,上則咽赤腫痛,下則協熱下利。脈象緊數,舌紅無苔。今則漸增氣喘,危象已著。勉擬黃連解毒湯出入。即請高明商榷行之。

白話文:

某人患有春季節的瘟疫,病邪由表層侵入胃腑,化為火熱,燻蒸肺部,上下內外都充斥著火熱。導致體溫高,密密麻麻地出現鮮紅點狀出血,上面咽喉紅腫疼痛,下面腹瀉裡急後重。脈象緊而數,舌頭紅無舌苔。現在病情逐漸加重,氣喘加劇,情況危急。打算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請高人指點,看看這樣做是否可行。

川雅連(五分),生山梔(二錢),大青葉(三錢),犀尖(五分磨),丹皮(二錢),川黃柏(三錢炒),大麥冬(三錢),淡黃芩(一錢五分),鮮蘆根(去節二兩),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五分川雅連

二錢生山梔

三錢大青葉

磨碎五分犀尖

二錢丹皮

炒過後的三錢川黃柏

三錢大麥冬

一錢五分淡黃芩

去節後的二兩鮮蘆根

三十片竹葉

張(左),外風引動溫邪,邪從內發,即化為火。喉風發痧,舌心焦黑,黏痰纏擾咽中,咯吐不盡。脈數弦滑。時行急病,變端不測。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外來的風邪引動了體內的溫熱邪氣,邪氣從體內發作,就會化為熱火。喉嚨發炎染上瘟疫,舌頭和心臟感覺灼熱,黏痰堵塞喉嚨,咳不出也吐不盡。脈搏跳動快而有力,來勢洶洶。這是流行的急病,變化無常,難以預料。

紫背浮萍(一錢五分),大元參(四錢),桔梗(一錢),馬勃(一錢),光杏仁(三錢),生石膏(六錢),生甘草(五分),連翹(三錢),射干(七分),廣鬱金(一錢五分),白茅根肉(一兩),竹瀝(一兩)

白話文:

紫背浮萍(1.5錢)

大元參 (4錢) 桔梗 (1錢) 馬勃 (1錢) 光杏仁 (3錢) 生石膏 (6錢) 生甘草 (0.5錢) 連翹 (3錢) 射干 (0.7錢) 廣鬱金 (1.5錢) 白茅根肉 (1兩) 竹瀝 (1兩)

二診,痧疹暢發,咽中黏痰稍利,痛勢略輕。舌苔焦黑已化,而里質絳赤,乾燥無津。喉關之內,白腐星布。肺胃之火,灼爍陰津,恐其暴竄。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時,疹子發作順利,喉嚨中的黏痰也減少,疼痛感略微減輕。舌苔呈現焦黑顏色,但已轉化為紅色,且乾燥無水。喉嚨內部有白色的腐爛物點綴。肺和胃的內熱灼傷了體內的津液,擔心會突然爆發。

磨犀尖(五分),鮮生地(一兩洗打),細生地(五錢),大麥冬(三錢),桔梗(一錢),粉丹皮(二錢),炒知母(二錢),煨石膏(四錢),大玄參(二錢),金汁(七錢沖),茅根肉(一兩),鮮蘆根(一兩)銀花露(一兩沖)

白話文:

  • 磨犀角尖(0.125 公克)
  • 新鮮生地黃(30 克,洗淨搗碎)
  • 細生地黃(15 克)
  • 大麥冬(9 克)
  • 桔梗(3 克)
  • 粉丹皮(6 克)
  • 炒知母(6 克)
  • 煅燒石膏(12 克)
  • 大玄參(6 克)
  • 金汁(21 克,沖服)
  • 茅根肉(30 克)
  • 新鮮蘆根(30 克)
  • 銀花露(30 克,沖服)

(原注),已後未來看,病亦漸鬆矣。

嚴(右),咽痛紅腫,丹痧已透三朝,上至頭面,下至足脛,是為透足。邪從痧出,熱隨邪達,理當病退十七,乃熱勢仍然不減。咽痛稍輕,仍然赤腫。脈象滑數,舌紅無苔。足見邪勢太重,半發丹痧透露於外,半化火熱鬱於肺胃。況當經水適行,若肺胃之熱,乘血分之虛,襲入營中,便是熱入血室。

白話文:

(患者)喉嚨疼痛且腫脹發紅,丹痧(出疹)已經過了三天,從頭面蔓延到腳脛,這就是透發到腳底。邪氣隨著丹痧排出,熱氣也隨著邪氣散發,依理來說,十七日後病情應該好轉,但發熱的狀況卻沒有減緩。喉嚨疼痛稍有減輕,但仍然紅腫。脈象滑而快速,舌頭紅而無舌苔。由此可見,邪氣太重,一半化為丹痧透發出來,一半化為火熱鬱結在肺胃。況且現在正值經期,如果肺胃的熱氣乘著血液虛弱的時候,侵入營中,就會導致熱邪入侵血室。

今當出入之際,治法不可不細論也。經云、火鬱發之。則開泄之藥,在所必用。又云、熱者寒之。則清化之藥,在所難緩。而白喉忌表。殊不知白為金色,火熱亢盛之極,金受火刑,所以喉間結成白點,甚者起出白條。凡表藥之性,皆帶升泄,恐升動火熱,所以忌用。即非白喉,如喉風喉疳喉蛾之甚者,往往亦有白腐,其為火甚刑金,則一也。

白話文:

在出入穴位的治療時,治療方法的細節不容忽視。古經雲:「火熱鬱結,應宣通發散。」那麼,宣發開泄的藥物是必須要用的。又云:「熱證宜用寒涼藥物治療。」那麼,清熱瀉火的藥物是不可或缺的。

但白喉忌用發散解表的藥物。其實,白色屬於金屬性,代表火熱亢盛到了極點。金屬被火刑剋制,所以喉嚨會形成白色的點狀,嚴重的還會形成白色條狀。所有發散解表的藥物都具有升發宣泄的作用,恐怕會助長火熱之氣,所以忌用。

即使不是白喉,像喉風、喉疳、喉蛾等較嚴重的疾病,也往往會出現白腐,這是因為火熱之氣過盛剋制了金屬之氣,所以本質上是一樣的。

刻下咽痛較前昨稍輕,白點似有若無,喉症之勢已得稍緩。而痧點漸化,熱勢不減,其火熱之淵藪,不在喉間,而蘊於肺胃。顯然可見。肺主皮毛,則開泄肺氣,是散邪,即散火也。清泄上中,是化熱。即防其入血室也。擬清泄一法。即請商榷行之。

白話文:

目前的喉嚨痛比前幾天輕微一些,白色的斑點好像有點又好像沒有,喉嚨的症狀已經稍稍緩解。但是痧點逐漸擴散,發熱的現象沒有減輕,火熱之毒的根源不在喉嚨,而是積聚在肺和胃裡,這是顯而易見的。肺部主管皮膚,因此疏通肺氣,可以祛邪,也就是散熱。清除上焦和中焦的熱,可以化解熱毒,同時防止熱毒進入血管。我打算採用清泄一法,請大家商討一下是否可行。

川鬱金(一錢五分),淡黃芩(一錢五分),大連翹殼(三錢),黑山梔(三錢),紫丹參(三錢),大力子(三錢),澤蘭葉(二錢),白桔梗(七分),薄荷(八分),白茅根(一兩)

白話文:

川鬱金(0.75 克),淡黃芩(0.75 克),大連翹殼(1.5 克),黑山梔子(1.5 克),紫丹參(1.5 克),大力子(1.5 克),澤蘭葉(1 克),白桔梗(0.35 克),薄荷(0.4 克),白茅根(5 克)

二診,辛涼解表,微苦泄熱,參以和營,遍身痧點暢發,邪從痧透,怫鬱之熱自得稍松,喉間赤腫大退,熱勢略得減輕。然脈仍滑數,舌紅無苔,不時噁心,還是胃火逆沖,胃氣不降。良由邪勢太重,泄者雖泄,留者仍留,總望痧退之後,繼之以汗,熱勢步退,方為正色。再擬清化法。即請商裁。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使用辛涼解表藥,微苦泄熱藥,並搭配和營藥,讓全身的痧點暢快發出,邪氣從痧點透發而出,鬱結的熱氣自然稍微緩解,喉嚨的發紅腫脹也大幅消退,熱勢略微減輕。

但是脈象仍然滑數,舌頭紅無苔,時常噁心,仍然是胃火上逆,胃氣不降。這是因為邪氣太重,雖然已經瀉出一些,但仍有殘留,希望在痧點退去後,接著發汗,熱勢逐步消退,纔是正確的治療方向。再次擬定清化法。請您審閱。

大連翹(三錢),紫丹參(二錢),赤茯苓(三錢),鹽水炒橘皮(六分),牛蒡子(三錢),黑山梔(三錢),蘇薄荷(一錢),水炒竹茹(一錢五分),淡黃芩(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五分),桑葉(一錢五分),白桔梗(七分),茅根肉(一兩)

白話文:

連翹 3 錢

紫草 2 錢

茯苓 3 錢

鹽水炒橘皮 6 分

牛蒡子 3 錢

梔子 3 錢

蘇薄荷 1 錢

水炒竹茹 1.5 錢

黃芩 1.5 錢

鬱金 1.5 錢

桑葉 1.5 錢

桔梗 0.7 錢

茅根 1 兩

改方去薄荷桔梗,加蘆根一兩,竹葉三十片。

三診,熱勢遞減,咽痛亦輕。然痧點出而不化,寤難成寐,多言而時有錯語。脈數細弦,舌紅無苔,邊尖皆布紅點。此由熱甚之時,經水適行,血海空虛,邪熱乘虛而入血室,神藏於心,魂藏於肝,而心主血,肝藏血,今熱擾血中,所以神魂不能安貼,靈明漸次為之擾亂,二十二日案中早經提及,正為此也。恐致神昏痙厥,不得不為預告也。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療,熱症逐漸減退,喉嚨痛也較為緩解。但是痧點雖然浮現出來,卻沒有化開,病人醒後難以入眠,說話時常有錯亂。脈搏數細而緊,舌頭紅潤無苔,邊緣和尖端都佈滿了紅點。這是因為熱症嚴重時,經血流動順暢,血海虛空,邪熱趁虛而入血室,心主神藏,肝藏魂藏,而心主血,肝藏血,現在熱症擾亂血中,所以神魂不能安寧,思維逐漸混亂,二十二日病歷中已早有提及,正因此故。恐怕引發神昏抽搐,不得不預先告知。

擬養血涼營,以寧神志。即請商榷行之。

大生地(四錢),磨犀尖(三分),粉丹皮(二錢),紫丹參(二錢),朱茯神(三錢),川貝母(二錢),生赤芍(一錢五分),水炒竹茹(一錢五分),辰燈心(三尺),上濂珠(三分),西血珀(四分),真玳瑁(三分以上三味研極細末蜜水調服)

白話文:

大生地黃(4錢)

犀角尖末(0.3錢)

粉丹皮(2錢)

紫丹參(2錢)

朱茯苓(3錢)

川貝母(2錢)

生赤芍(1.5錢)

水炒竹茹(1.5錢)

辰砂燈心(3尺)

上濂珠末(0.3錢)

西血珀末(0.4錢)

真玳瑁末(0.3錢以上三味研磨極細,以蜂蜜水調服)

顧(童),風溫發痧,痧邪太重,邪熱與風,半從外出,半從里陷。痧邪本在肺胃二經,然肺與大腸表裡相應,大腸與胃,又系手足陽明相合,所以陷里之邪,直趨大腸。以致泄痢無度,痧點欲回未回,咳嗽不爽,遍身作痛。脈數,重按滑大,舌紅無苔。上下交困,極為惡劣。勉用薛氏升泄一法。即請明賢商進。

白話文:

患者出現了風熱感冒引發的皮下出血,出血斑點很嚴重。邪熱和風邪一半從體表排出,一半深陷體內。出血斑點原本在肺和胃兩條經絡,但肺和大腸表裡相應,大腸和胃又和手足陽明經相合作,所以深陷體內的邪氣直接進入了大腸,導致腹瀉不止,皮下出血斑點想要退回但還沒退回去,咳嗽不止,全身疼痛。脈搏次數快,重按脈搏滑且大,舌頭紅沒有舌苔。上下交困,病情十分危重。勉強使用薛立齋的升泄法。現在請各位名醫共同商議。

葛根(一錢五分),苦桔梗(一錢),生甘草(五分),白茯苓(三錢),淡枯芩(酒炒一錢五分),大豆卷(三錢),羌活(七分),炒黃荷葉(三錢)

白話文:

燉煮的葛根(1.5錢),苦桔梗(1錢),生甘草(0.5錢),白茯苓(3錢),淡炒枯芩(1.5錢),大豆卷(3錢),羌活(0.7錢),炒過的黃荷葉(3錢)

二診,昨用升泄之法,陷里之邪,略得升散,脾之清氣,稍得升舉,泄瀉大減,白凍亦退,神情亦略振作。舌紅絳較淡,脈滑大稍平。種屬轉機之象,守前法擴充,續望應手。即請商裁。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昨天用升提瀉散的辦法,陷在體內深處的病邪略微得到升散,脾胃清氣稍稍得以升舉,腹瀉明顯減少,舌苔白滑的現象也退了,精神狀態也略有振作。舌質紅絳較前淡,脈象滑大稍平。這是轉機的徵兆,堅持前一個方劑的用藥,進展應該是顯而易見的。請與你商議用藥的細節。

羌活(一錢),防風根(一錢炒),廣木香(三分),酒炒淡芩(一錢五分),枳殼(八分),苦桔梗(一錢),大豆卷(二錢),煨葛根(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白茯苓(三錢),乾荷葉(炒黃三錢)

白話文:

羌活(6克)

防風根(6克,炒過)

廣木香(1.8克)

酒炒淡芩(9克)

枳殼(4.8克)

苦桔梗(6克)

大豆卷(12克)

煨葛根(9克)

生甘草(3克)

白茯苓(18克)

乾荷葉(炒黃,18克)

三診,下痢稍疏,然晝夜當在二十次之外,所下黑黃居多,肛門烙熱,肌表之熱,並不甚盛。而脈數竟在七至以外,舌紅起刺。良以陷里之邪,與濕相合,悉化為火,仿金匱協熱下痢法。即請商裁。

白話文:

三張中醫診斷書都表示,腹瀉較為稀疏,但晝夜次數都在二十次以上。排泄物多為黑色或黃色,肛門有灼熱感。身體表面的熱度並不很高,但脈搏次數在每分鐘七次以上,舌頭發紅並長有突起的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病邪與濕氣結合,全部化為火熱之氣,類似金匱要略中所提到的協熱下痢。請您給予建議。

炒黃柏(二錢),北秦皮(一錢),滑石塊(三錢),炒雅連(四分),生甘草(三分),白頭翁(一錢),金銀花(三錢),白茯苓(二錢),金石斛(二錢),龍井茶(一錢五分)

白話文:

  • 炒黃柏:二錢(約6克)
  • 北秦皮:一錢(約3克)
  • 滑石塊:三錢(約9克)
  • 炒雅連:四分(約1.2克)
  • 生甘草:三分(約0.9克)
  • 白頭翁:一錢(約3克)
  • 金銀花:三錢(約9克)
  • 白茯苓:二錢(約6克)
  • 金石斛:二錢(約6克)
  • 龍井茶:一錢五分(約4.5克)

金(幼),時疫七日,丹痧回沒太早,火熱內灼,口疳咽痛,熱勝則腫,面目肢體虛浮。脈象弦數。恐變腫脹。

急導火下行。

鮮生地(五錢),玄參(三錢),苓皮(三錢),細甘草(五分),元明粉(一錢),車前子(一錢五分),木通(五分),絲瓜絡(二錢),金銀花(二錢),上湘軍(二錢)

白話文:

生鮮地黃(30克)

玄參(18克)

茯苓皮(18克)

甘草(3克)

元明粉(6克)

車前子(9克)

木通(3克)

絲瓜絡(12克)

金銀花(12克)

上黨軍(12克)

二診,身熱已退,口疳稍輕,四肢仍帶腫脹。火風阻閉,脾濕因而不運,隨風流布。恐腫脹日甚。再理濕祛風。

大腹皮(二錢),宣木瓜(一錢),冬瓜皮(四錢炒),茯苓皮(三錢),澤瀉(一錢五分),生米仁(四錢),漢防己(一錢五分),豬苓(二錢),青防風(一錢),左秦艽(一錢五分)

白話文:

  • 大腹皮:2 錢
  • 宣木瓜:1 錢
  • 冬瓜皮:4 錢(炒熟)
  • 茯苓皮:3 錢
  • 澤瀉:1 錢 5 分
  • 生米仁:4 錢
  • 漢防己:1 錢 5 分
  • 豬苓:2 錢
  • 青防風:1 錢
  • 左秦艽:1 錢 5 分

(原注)服後漸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