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稱:冬瓜皮
中藥名稱:冬瓜皮 相關方劑
寒熱指數:
拼音名稱:DONG GUA PI
英文名稱: Epicarpium Benincasae Hispidae Winter Melon Skin, Exocarpiumbenincasae, Chinese Waxgourd Peel, Peel Of Chinese Waxgourd<br />
其他名稱:白瓜皮、白東瓜皮
古籍來源:
《開寶本草》
藥品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冬瓜 Benincasahispida(THunb。)Cogn。的干燥外層果皮。食用冬瓜時,洗淨,削取外層果皮,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四川中藥誌》:因營養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主治功效:
- 利尿消腫。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服用方法: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外觀:
本品為不規則的碎片,常向內捲曲,大小不一。外表面灰綠色或黃白色,被有白霜,有的較光滑不被白霜;內表面較粗糙,有的可見筋脈狀維管束。體輕,質脆。無臭,味淡。
藥理作用:
非腎性水腫恢復期患者內服冬瓜皮煎劑2兩,並飲水1000毫升,在服藥後2小時內排出尿量較對照組顯著增加,2~4小時之間,則較對照組減少。
化學成分:
冬瓜皮含揮發性成分:E-2-已烯醛(E-2-hexe-nal),正已烯醛(n-hexenal),甲酸正已醇酯(n-hexyl formate),2,5-二甲基吡嗪(2,5-dimethylpyra-zine),2,6-二甲基吡嗪(2-ethyl-5-methylpyrazine)[1]。又含三萜類化合物:已酸異多花獨尾草烯醇酯(isomultiflorenyl acetate)[2],粘霉烯醇(glutinol),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5,24-葫蘆二烯醇(cucurbita-5,24-dienol)[3];膽甾醇衍生物:24-已本膽甾-7,25-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5-dienol),24-已基膽甾-7,22,25-三烯醇(24-ethylcholesta-7,22,25-trienol),24-已本膽甾-7-烯醇(24-ethylcholesta-7-enol),24-已基膽甾-7,22-二烯醇(24-ethylchol-lesta-7,22-dienol)[4]。另含維生素(vitamin)B1、B2、C,煙酸(niacin),胡蘿蔔素(caroten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rcrose),有機酸,澱粉,以及鈉、鉀、鈣、鐵、錳、鋅等無機元素[5]。
狀態:
- 果皮為不規則的薄片,通常內卷或筒狀或又筒狀,大小不一。外表面黃白色至境綠色,光滑或被白粉。內表面較粗糙,有筋狀維管束。體輕而脆,易折斷。氣微,味淡。以片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者為佳。
相關中醫古籍內容:
- 《本草圖經》:功用與冬瓜等。
- 《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
- 《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乾為末塗之,又主折傷損痛。
- 《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
- 《重慶堂隨筆》:解風熱,消浮腫。
- 《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
- 《江蘇植藥志》:治腹瀉、足跗浮腫。
- 《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