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中卷 (3)

回本書目錄

中卷 (3)

1. 中寒中暑

(附中惡)

寒為天地肅殺之氣,時應乎冬。其在天則為霜雪,草木臨之而凋摧。原夫人之將養失宜;氣體虛弱,寒氣乘虛而入,因而卒中之者,名曰中寒。中寒者,中氣虛而受於寒也。其症:身體僵仆,四肢厥冷,兩脈沉伏,昏不知人,形類中風。

白話文:

寒氣是天地間肅殺之氣,與冬天相應。在自然界中,寒氣會形成霜雪,使草木枯萎凋落。如果人體的保養不當,氣血虛弱,寒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中寒。中寒是指中氣虛弱而受到寒邪侵襲的病症。症狀包括:身體僵硬倒地、四肢冰涼、脈搏沉弱、昏迷不醒,類似中風。

中暑者,形同而病別,診治亦各不同。暑之為氣,時應乎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暑之傷,先著於心。其症:頭痛眩暈,心煩面垢,身熱口渴,其脈虛濡。昏僕不知人,亦與中風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

白話文:

中暑的人,症狀類似但病因不同,診斷和治療方法也不同。暑氣屬於天氣,在夏季出現。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體為心。暑邪傷人,首先侵襲心臟。其症狀為:頭痛、眩暈、心煩、面容晦暗、身體發熱、口渴,脈搏虛弱緩慢。昏迷不省人事,也與中風相似。這種情況稱為中暑。中暑者,是中氣虛弱而受到暑邪侵襲所致。

中寒治以溫散;中暑治以清涼。先候天時,次隨症治。大小須則形殊,病症漫同一例,因時視症,舉一隅而類三隅也。

白話文:

外感寒邪的疾病,用溫散法治療;外感暑邪的疾病,用清涼法治療。首先要觀察天氣狀況,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疾病的種類很多,但治療方法卻殊途同歸,只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症狀,來選取合適的治療方法,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中惡者,亦類中風。原夫體弱神短,為祟所乘,名曰中惡。其症:面青唇紫,痰延壅盛,四肢厥冷,目睛不轉,身體僵仆,昏憒失音;或夢寐中為鬼所魘,昏昏默默,譫言妄語,推叫不醒。如遇此症,不可妄行汗下、驅風之藥。先用擦牙散通關散吹鼻。焚香,輕擊鼓,耳邊低低喚其名字,待其甦醒,方用安神驅邪之藥。

白話文:

中惡,是一種類似中風的疾病。原因是體質虛弱,精神不振,被邪祟侵犯,因此稱為中惡。其症狀包括:臉色青紫,痰液壅盛,四肢冰冷,眼睛不能轉動,身體僵硬,昏迷不醒,失去言語能力;或者在夢中被鬼壓,昏昏沉沉,胡言亂語,推叫不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可妄用發汗、瀉下、驅風的藥物。首先用擦牙散、通關散吹入鼻中。焚香,輕輕敲擊鼓,在耳邊輕輕呼喚他的名字,等待他甦醒後,再使用安神驅邪的藥物。

以上四症,並類驚癇,面青唇黑,大小便齊出,則不可救矣。

雙金散,治中風、中暑、中惡、一切驚癇甚效。

蜈蚣(一條,大者,去頭足,酥炙黃,以竹刀當背縫分兩半),麝香(一塊,五六分者,一分兩半)

白話文:

蜈蚣(一條,大的,去掉頭和腳,用酥油煎至黃色,用竹刀沿背部縫隙分兩半),麝香(一塊,五六分重的,分成兩半)

將二味,左配左,右配右,各為細末,用紙包裹,不可泄氣。左右封記不可錯亂。如遇病者,眼睛吊上,止露白睛,搐搦不醒,不能出聲。用蘆管挑藥少許,隨搐者左右吹入,不可過多。如眼吊未下,再用少許吹之,眼隨下,搐亦便止。

白話文:

將二種藥物,分成左右兩份,各研磨成細末,用紙包裹,但要注意不要讓藥氣散失。左右兩份藥物都要有封條,並且不能弄錯。如果遇到病人,眼睛吊起來,只露出眼白,抽搐而昏迷不醒,不能出聲。使用蘆管挑取少許藥物,隨著抽搐的方向吹入眼睛,但不能用量太多。如果眼睛吊著沒有下來,再用少許藥物吹入,眼睛就會隨之下來,抽搐也會立刻停止。

通關擦牙散,治驚癇、諸中、牙關不開。

南星(二錢,炮),皂角(五分),殭蠶(一錢),蜈蚣(赤足一條,炙),麝香(一分)

生薑片,湛藥擦牙,或用薑湯調少許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並內傷生冷,外感風邪,寒氣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手足拘攣並效。

白話文:

生料五積散,是一種治療感冒寒邪,引起的頭痛、身體疼痛、肩頸拘急、畏寒、嘔吐腹痛的藥物。另外,對於因內傷生冷,外感風邪,寒氣積聚在經絡,導致腰腳痠痛、手足拘攣的症狀,也有療效。

陳皮白芷厚朴(薑製),桔梗枳殼(麩炒),當歸川芎茯苓甘草,芍藥,蒼朮(炒),麻黃半夏(薑製),肉桂乾薑

白話文:

  • 陳皮:橘子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 白芷:具有散寒止痛、消炎殺菌的作用。

  • 厚朴(薑製):薑汁浸泡過的厚樸,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 枳殼(麩炒):炒過的枳殼,具有行氣消脹、導滯化痰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虛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作用。

  • 蒼朮(炒):炒過的蒼朮,具有燥濕健脾、化痰止瀉的作用。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 半夏(薑製):薑汁浸泡過的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

  • 肉桂:具有溫中補腎、活血化瘀的作用。

  •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分兩隨症加減用。挾氣,加茱萸、木香;手足逆冷,加附子;婦人調經催產,加艾(醋炒)。

白話文:

將生薑三片、蔥白三莖加入水中煎煮。分成兩次服用,並且根據症狀加減用藥。如果伴有氣滯的症狀,可以加入茱萸和木香;如果手腳冰冷,可以加入附子;如果女性需要調經或催產,可以加入艾葉(醋炒)。

理中湯,治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及男婦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附子理中湯:本方加附子、生薑五片,水煎。

四逆湯,治厥陰感寒,手足厥冷,及中寒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白芍,甘草,乾薑,通草(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桂枝、白芍、甘草、乾薑、通草(各等份)

生薑五片,水煎。厥冷,加附子

安胃散,治寒氣犯胃,嘔吐不止,飲食不進,並治冷嗽。

陳皮,半夏(薑製),厚朴(薑製),藿香,白朮(炒),茯苓,人參(各五分),吳茱萸砂仁,乾薑,甘草(各三分),生薑三片,水煎。

白話文:

陳皮、半夏(用生薑汁炒製)、厚朴(用生薑汁炒製)、藿香、白朮(炒過)、茯苓、人參(各取五分),吳茱萸、砂仁、生薑(三片)、乾薑、甘草(各取三分),將所有材料一起用水煎煮服用。

消腎散,治感受寒邪,腎囊腫痛,或偏墜舉發,沖連心腹,㽲痛不可忍者,大小並效。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官桂,大茴香,小茴香,玄呼索,木通

白話文:

  1. 豬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解毒的功效。

  2. 澤瀉: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通淋、清熱的功效。

  3. 白朮: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的功效。

  4. 茯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

  5. 陳皮: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脾、燥濕的功效。

  6. 官桂: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7. 大茴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止痛、化痰的功效。

  8. 小茴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止痛、化痰的功效。

  9. 玄呼索: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嘔、止痛的功效。

  10. 木通: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通淋、清熱的功效。

各等分,水煎,乘熱服,取汗。

中暑諸方

至聖來復丹,治榮衛不和,心腎不交,上實下虛,氣厥痰閉,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婦老幼,危急之症,但有胃氣,無不獲安。此藥類二氣,均調陰陽,掌天地衝和之氣,有水火既濟之功。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其效殊勝。

白話文:

至聖來復丹,可以治療榮衛不和,心腎不交,上實下虛,氣厥痰閉,心腹冷痛,臟腑虛滑等疾病。不分男女老幼,在危急的症狀下,只要有胃氣,都可以得到安撫。此藥具有陰陽調和的作用,掌管天地之間的衝和之氣,具有水火既濟的功效。可以冷服,也可以熱服,可以緩服,也可以急服,其效果非常顯著。

硝石,硫黃(各一兩),大陰玄精石(一兩),五靈脂(四兩,研,水飛),陳皮,青皮(各二兩,俱去白,取淨末)

白話文:

硝石、硫磺(各一兩)、大陰玄精石(一兩)、五靈脂(四兩,研磨,水飛)、陳皮、青皮(各二兩,都要去掉白色的部分,取淨末)。

先將硝、硫入銚內,細火微炒,用柳條不住手攪勻,候冷得所,碾細。次加諸藥,醋糊為丸,麻子大。大人四十丸,小兒二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首先將硝石和硫磺放入瓷器碗中,用小火慢慢炒,同時用柳條不停地攪拌均勻,直到冷卻到適當的溫度時,將其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用醋糊成丸,丸子的大小如麻子。成人的劑量是四十丸,小孩子的劑量是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二氣丹,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或吐或瀉。

硝石,硫黃(各一兩)

為末,銀石器內,微火炒黃色,碾細,糯米為丸,每服三四十丸,新汲水下。

龍涎散,治中暑,迷悶不醒人事,及泄瀉藿亂,解暑毒,消煩渴。

飛羅面(一兩),五味(二兩),烏梅(二兩,去核),甘草(一兩五錢,半生半熟),白礬(一兩,生)

白話文:

  • 飛羅面:一兩

  • 五味子:二兩

  • 烏梅:二兩(去核)

  • 甘草:一兩五錢(一半生甘草,一半熟甘草)

  • 白礬:一兩(生白礬)

為末,水丸,彈子大。大人一丸,小兒半丸,新汲水下。一方有訶子一兩。

香樸飲,治大小伏熱,吐瀉,虛煩口渴。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葉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炒),陳皮,烏梅,厚朴(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葉、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曲、炒白扁豆、陳皮、烏梅、厚朴(各等份)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十味香薷飲,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人參,陳皮,白朮,厚朴(制),木瓜,扁豆(炒研),茯苓,甘草,黃耆(各等分)

白話文:

香薷、人參、陳皮、白朮、厚朴(製)、木瓜、扁豆(炒研)、茯苓、甘草、黃耆(各等分)

生薑三片,水煎。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太甚,熏蒸熾人,肢體困倦,精神短少,不思飲食,身熱而煩,小便赤數,大便溏瀉,口渴自汗。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夏季濕熱過於嚴重,暑氣燻蒸灼熱讓人難受,身體疲倦,精神萎靡,不思飲食,身體發熱並煩躁,小便赤紅色且次數頻繁,大便稀溏,口渴並自汗的症狀。

人參,蒼朮(炒),乾葛,黃耆,陳皮,當歸,白朮(炒),麥芽(炒),澤瀉,青皮,神麯(炒),黃柏(酒炒),升麻,甘草(炙),五味

白話文:

  • 人參:補氣血、強心、益智。

  • 蒼朮(炒):健脾胃、燥濕、化痰。

  • 乾葛:生津止渴、清熱化痰。

  • 黃耆:補氣固表、益衛生津。

  • 陳皮:理氣健胃、燥濕化痰。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朮(炒):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 麥芽(炒):健脾消食、回乳。

  • 澤瀉:利尿消腫、清熱化痰。

  • 青皮:理氣化痰、燥濕醒脾。

  • 神麯(炒):益氣健脾、消食化積。

  • 黃柏(酒炒):清熱燥濕、固澀止瀉。

  • 升麻:升陽舉陷、透疹解毒。

  • 甘草(炙):補氣益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五味:調和氣血、補益陰陽。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母子同服。

六和湯,驅暑和中,調心脾,定吐瀉。

香薷,藿香,茯苓,人參,半夏,厚朴,木瓜,扁豆(各七分),砂仁,杏仁,甘草(五分)

白話文:

  • 香薷:1.4公克

  • 藿香:1.4公克

  • 茯苓:1.4公克

  • 人參:1.4公克

  • 半夏:1.4公克

  • 厚朴:1.4公克

  • 木瓜:1.4公克

  • 扁豆:1.4公克

  • 砂仁:1公克

  • 杏仁:1公克

  • 甘草:1公克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香薷飲,治夏月一切暑症。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扁豆(一錢五分),黃連(一錢)

水煎。

二香散,治夏月一切外感。

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黃連,陳皮,半夏,大腹皮,桔梗,紫蘇,茯苓,蒼朮,白芷(各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黃連、陳皮、半夏、大腹皮、桔梗、紫蘇、茯苓、蒼朮、白芷(各等分),甘草(減半)

翻譯:

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黃連、陳皮、半夏、大腹皮、桔梗、紫蘇、茯苓、蒼朮、白芷(各取等量),甘草(取一半的量)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香薷解毒湯,治中暑危急,及熱毒下血。

香薷(一錢),厚朴,扁豆,黃連,山梔,黃柏,黃芩(各七分)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