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2)

1. 傷寒下痢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後下痢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後而痢者,是熱從表入里故也。表熱雖歇而裡熱猶停腸胃,與水穀相併。腸胃虛,則泄痢,其狀痢色黃;若熱勢不止,則變為血痢;若重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滯痢也。

白話文:

根據《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後出現下痢的症候,是因為寒氣侵犯皮膚,與血氣搏擊,導致腠理閉塞,氣血不暢,熱氣積聚體內,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和壯熱的症狀。當熱氣逐漸消退後,只剩下痢疾,這是因為熱氣從表層深入到腸胃,與水穀相混合引起的。如果腸胃虛弱,就會出現泄痢,痢疾的顏色是黃色的;如果熱勢不退,就會轉變成血痢;如果再次遇到冷熱交替的刺激,就會轉變成赤白相間的痢疾。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下痢者,何也?傷寒下痢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必下痢,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傷寒的治療方法,無論是小兒還是大人,一般都要使用小劑量,而且藥物偏涼。有讀者詢問:為什麼傷寒患者會出現腹瀉?

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很多種,必須辨別是陰證還是陽證,不能混淆。(具體方法是: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依此方法區分。大體上來說,腹瀉兼有太陽脈證的症狀,就不得用溫熱藥物。有些庸醫只看到腹瀉,就當作是陰證,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很少有不發黃、生斑,最後死亡的。)

如果太陽和陽明兩經合病,一定會腹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

(下利而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半夏生薑也。(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候也。)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

白話文:

腹瀉同時伴有頭痛、腰痛、肌肉痠痛、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並且脈搏浮大而長的人。太陽經和少陽經一同發病,從腹瀉開始,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如果還伴有嘔吐,可以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和生薑。

腹瀉同時伴有頭痛、胸悶,或者嘴巴苦澀、咽喉乾燥,或者時冷時熱、嘔吐,並且脈搏浮大而具有弦狀的人。陽明經和少陽經一同發病,一定會腹瀉,脈搏不反覆的人,順利;反覆的人,倒黴。

互相剋賊,名為負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痞滿,乾嘔,或往來寒熱,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實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而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負者死也。)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理中湯主之。)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四逆加人參湯,可檢證而用之。)其餘下痢,皆因汗下後證也。

白話文:

互相剋制,叫做負。(腹瀉但身體發熱,胸口和肋骨部位感到痞滿,乾嘔,或者反覆出現寒熱,脈搏又又急弦的,是實證。因為陽明屬土,其脈搏長大而少陽屬木,其脈搏弦硬。如果合併症。土被木剋,再加上腹瀉,胃已經虛弱。如果脈搏不急弦,說明相順,那就是土沒有剋火,剋火的人會死。)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屬於太陰病。(治療方法應參考四逆湯、理中湯。)自發性腹瀉且口渴,屬於少陰病。(治療方法應參考白通湯加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四逆加人參湯等,需視情況服用。)其餘腹瀉,都是因為汗出或腹瀉後出現的症狀。

大抵傷寒下痢,須看脈與外證。下痢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痢日十餘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挾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

白話文:

大致上傷寒下痢,需要同時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下痢但脈搏強大的,是虛證。脈搏微弱的,會自行停止。下痢每天超過十次,脈搏反而強盛的,是逆證。下痢且脈搏數且滑的,是宿食引起的,瀉下會痊癒。脈搏遲緩且滑的,是實證,大便尚未通暢就停止,還需要繼續瀉下。下痢時三部脈搏都平和,按壓心下部堅硬的,需要緊急瀉下。夾帶熱象的下痢,臍下一定發熱,大便呈赤黃色,腸道內津液垢膩。

(謂之腸垢。)寒毒入胃則翻,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薤白主之。挾熱利者,黃芩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

白話文:

(所說的腸垢。)寒毒侵入胃中就發生嘔吐,臍下肯定寒冷,腹脹滿,大便有時黃白,或青黑,或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濕毒氣勢旺盛就會拉肚子肚子痛,大便像膿血,或像腐爛的肉汁一樣。拉肚子又想喝水,有燥熱的緣故。拉肚子並神志昏亂,有宿便。寒毒侵入胃中,服用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來治療。夾雜燥熱引起腹瀉,可以使用黃芩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

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黃連阿膠散。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蔥白湯,內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

白話文:

如果濕毒引起的膿血下利,可以使用桃花湯、地榆湯、黃連阿膠散。雖然自發性腹瀉並口渴屬於少陰。但三陽下利也會有喝水的情況,這是因為有熱。三陰下利時,應以溫熱藥物治療。但是少陰自發性腹瀉清水,心下疼痛,口乾的患者,反而適合瀉下。這一點也不能忽視。(少陰泄利下重時,不能用熱藥,先濃煎蔥白湯,內服四逆散,用枳實、芍藥等藥物。

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最妙。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白話文:

另外,如果平常胃部不協和,腹部雷鳴般作響且腹瀉厲害時,生薑瀉心湯最適宜。這兩種方法,不只適用於傷寒證。

《活人書》,仲景葛根

葛根(二兩),麻黃(一兩半),桂枝(去皮),甘草(炙),芍藥(各一兩)

*麻黃 (150ml):發汗解表,利尿通淋;

*桂枝 (100ml):發汗解表,溫經通脈;

*甘草 (100ml):益氣補中,調整各味藥性;

*芍藥 (100ml):酸微寒性,涼血活血、養陰柔肝。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汗為度。

《活人書》,仲景黃芩湯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分),半夏(二分半),芍藥,甘草(各二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四片,大棗子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結胸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方見傷寒嘔噎門。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人參(一兩),乾薑(一兩半)

白話文:

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人參(一兩),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生的,去皮),人參(一兩),乾薑(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加附子,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加薤白,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頭翁湯,方見傷寒發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黃熟艾湯

黃芩,黃連,黃柏(各三分),熟艾(半雞子大)

白話文:

黃芩、黃連、黃柏(各三等份)、熟艾(半個雞蛋大小)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煮取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薤白湯

豉(半斤,綿裹),薤白(一握),梔子(七枚,大者破之)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煮至二升,下豉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湯盞。

《活人書》,赤石脂丸

黃連,當歸(各二兩),赤石脂,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黃連、當歸(各二兩),赤石脂、乾薑(炮製過。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日進三服。

《活人書》,桃花

赤石脂(四兩),乾薑(一分)

上銼如麻子大。每服四錢,入粳米二撮,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再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服。若一服愈,勿再服。

白話文:

上銼如芝麻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兩撮粳米,一杯半的水,煎煮至一杯,去除渣滓,再加入一方寸匕的赤石脂末,每天服用三次。如果一劑痊癒,就不要再服用了。

《活人書》,地榆散

地榆(銼),黃連(去頂,微炒),犀角屑,茜根,黃芩(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地榆(切碎),黃連(去掉根尖,微炒),犀角粉,茜根,黃芩(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薤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黃連阿膠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柏(微炙,銼。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粗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仲景生薑瀉心湯

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兩半),乾薑,黃連(各半兩),半夏(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二枚,煮至一盞,去滓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傷寒,煩躁熱,大便不止。栝蔞散

栝蔞根,麥門冬,甘草(炙),柴胡,葛根(各半兩),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黃)

白話文:

栝蔞根、麥門冬、甘草(烤過的)、柴胡、葛根(各半兩),枇杷葉(一分,擦掉絨毛,烤至金黃色)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