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3)

1. 傷寒口內生瘡並喉痛第十三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口生瘡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口生瘡者,熱毒氣在臟,上衝胸膈,氣發於口,故生瘡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的小兒傷寒口生瘡症候:傷寒是寒氣寄居在皮膚上,與血氣搏鬥,腠理閉塞,氣血不宣泄,蘊積生熱,所以頭痛、身體疼痛,而且發高燒。口生瘡的原因是熱毒之氣在臟腑中,向上衝擊胸膈,氣血發於口,所以就會生瘡。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咽喉痛候:傷寒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衝於咽喉,故令痛。若挾毒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傷寒咽喉痛的病症:傷寒咽喉痛的患者,是因為心胸中的熱氣過盛,這股熱氣往上衝到咽喉,所以會感到疼痛。如果還伴隨著毒素,那麼咽喉會腫痛,連水都不能喝。毒素還會侵入心臟,導致煩躁不安,最終死亡。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咽喉痛,何也?咽喉痛有陰陽二證:脈浮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在第四卷,第四問。第四曰: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而脈洪實,何也?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傷寒病的治療,無論是小兒還是大人,一般都要用較小的劑量,藥物對身體的刺激性較小。如果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則需要考慮是陰證還是陽證。

如果是陽證,則脈搏浮數,臉上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點,咽喉疼痛,唾液中帶有膿血。

如果是陰證,則脈搏沉細,臉色蒼白,咽喉疼痛,唾液中沒有膿血。

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選而用之。近人治傷寒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則宜以水煮布薄之,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換去水,拾於胸上,須臾蒸熱,又漬令冷如前薄之;仍數渙新水,日數十易。熱甚者,置病人於水中,熱勢才退則已,亦良法也。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中含有鮮紅或黃色血液,脈搏洪盛實,或滑促,應該使用酸味或苦味的藥物,使陰氣恢復,大汗淋漓後症狀就會解除。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近代有人治療傷寒,脈搏洪大,內外發熱,舌頭捲曲發黑,鼻中像煙煤一樣,可以用水煮布,將布疊數層,用新水浸泡;稍稍換去水,將布敷在胸前,很快就會熱起來,再浸泡讓布變冷,像之前一樣敷上;然後多次換上新水,每天換幾十次。熱勢很嚴重的人,將病人放入水中,熱勢才退下去就停止了,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痢而咽中痛,此為少陰證也。

《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陽之絡,毒氣上衝,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陰陽俱緊及汗出者,少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候汗、熏、熨俱不可。汗出者,藁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

白話文:

《病源》說:這是下部的脈搏都不到達,陰陽之間隔絕。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毒氣上衝,所以咽喉不利,或疼痛而生瘡。傷寒脈搏陰陽俱緊及汗出的,是少陽病。少陰病,通常會有咽喉痛,而且還會吐、瀉。遇到這種情況,汗、燻、熨這些方法都不能用。汗出的可以用藁本粉敷。咽喉痛的可以用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湯去掉芍藥加上桔梗、麻黃升麻湯等藥物,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還有一種疾病叫做伏氣,是指在非季節性有暴寒侵犯人體,毒氣藏伏在少陰經。

始不覺,旬月乃發,脈微弱怯,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痢。如用半夏桂甘湯,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白話文:

一開始沒有感覺,十天後才開始發作。脈搏微弱無力,先出現咽喉疼痛,像傷寒但不是喉嚨痛,然後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使用半夏桂甘湯,再使用四逆散,這種病一、兩天就會痊癒,古方稱之為腎傷寒。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躁,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或因壯熱,或四肢攣掣,驚仍作癇疾,時發時醒,醒後身熱如火者,十物升麻湯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治療小兒傷寒變熱毒的十物升麻湯,適用於小兒出現以下症狀:身體發熱、面色發紅、口乾舌燥、心腹堅硬疼痛、大小便不通暢、口腔潰瘍、因發高燒而抽搐、四肢僵硬抽搐、驚嚇後出現癲癇症狀、時而發作時而清醒、清醒後身體發熱如火等。

《活人書》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肌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臉腫,重不欲開;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甘露飲子。(方並見本門)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在治療胃中客熱、口臭、不想吃東西等症狀時,可以使用甘露飲。這種情況還包括肌膚煩躁不想吃東西、牙齦腫痛流膿出血、舌頭、口腔、咽喉有瘡、眼紅、眼臉腫脹、眼皮沉重不想睜開、瘡疹已經發作或還沒有發作等情況時,都適合服用甘露飲。

《活人書》,葶藶酒湯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葶藶(熬,杵膏,一合),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熟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

上件煎取七合,作三服。

《活人書》,陽毒升麻

升麻(二分),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分)

白話文:

升麻(12克),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6克)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活人書》,大黃散

大黃(一兩半,銼碎),桂心(三分),甘草(炙微赤,銼),木通(銼),大腹皮(銼。各一兩),川芒硝(二兩),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

白話文:

  • 川大黃(15公克,搗碎)

  • 桂心(4.5公克)

  • 甘草(炙至微紅,再搗碎)

  • 木通(搗碎)

  • 大腹皮(搗碎。各15公克)

  • 川芒硝(30公克)

  • 桃仁(21個,用水浸泡,去除皮、尖端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活人書》,梔子仁湯

梔子仁,知母赤芍藥,大青(各一兩),柴胡(去苗,一兩半),川升麻,黃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微黃),石膏(各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梔子仁、知母、赤芍藥、大青(各60克),柴胡(去除根鬚,75克),川升麻、黃芩、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的炒至微黃),石膏(各120克),甘草(30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放入生薑半錢,一百粒豉,煎至六分滿,去掉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活人書》黑奴丸,方見傷寒發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藁本粉,方見傷寒自汗門溫粉法中。

《活人書》,仲景甘草湯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四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二。

《活人書》,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分再服。

《活人書》,仲景傷寒湯

豬膚(二兩六錢半)

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計,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

《活人書》,仲景半夏散

半夏(湯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等分,各別搗篩已,合和治之。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去芍藥加桔梗湯,方見傷寒嘔啘門中。

《活人書》,仲景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當歸(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三分),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去皮),茯苓,甘草(炙),石膏(碎,綿裹),白朮乾薑(各一分)

白話文:

《活人書》,仲景麻黃升麻湯:

麻黃(約 40 公克,去除節點)

升麻、當歸(各約 17 公克)

知母、黃芩、葳蕤(各約 5 公克)

芍藥、天門冬(去除核心)桂枝(去除樹皮)、茯苓、甘草(炒製)、石膏(研磨成粉,用棉布包裹)白朮、乾薑(各約 1.7 公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一炊久,進一服,汗出愈。

《活人書》,仲景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湯洗),甘草(炙),桂心

上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放冷,少少含細嚥之。(與古方半夏散同。)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十物升麻湯方

升麻,白薇,麻黃,葳蕤,柴胡,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朴硝,大黃,鉤藤(各一分)

白話文:

  • 升麻:6 克

  • 白薇:6 克

  • 麻黃:6 克

  • 葳蕤:6 克

  • 柴胡:6 克

  • 甘草:3 克

  • 黃芩:9 克

  • 朴硝:1.5 克

  • 大黃:1.5 克

  • 鉤藤:1.5 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再煎化,溫服。

《活人書》,甘露飲子方

乾地黃,生乾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並去心,焙),枇杷葉(去毛),枳殼(麩炒,去瓤),黃芩,石斛(去苗),山茵陳,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熟乾地黃、生乾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都去掉中間的芯,烘焙過)、枇杷葉(去掉毛)、枳殼(用麩子炒過,去掉肉)、黃芩、石斛(去掉苗)、山茵陳、甘草(炙烤過。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