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便不通」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尿量減少、尿色深黃、尿中帶血等。中醫認為,小便不通多由膀胱氣化不利、膀胱熱結、膀胱寒凝、膀胱濕熱等原因引起。

膀胱氣化不利

膀胱氣化不利是指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導致小便不通。常見的證候有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尿後餘瀝等。

膀胱熱結

膀胱熱結是指膀胱內有熱邪,導致小便不通。常見的證候有小便赤熱、尿頻、尿急、尿痛、尿後餘瀝等。

膀胱寒凝

膀胱寒凝是指膀胱內有寒邪,導致小便不通。常見的證候有小便清長、尿量減少、尿色淡白、尿後餘瀝等。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是指膀胱內有濕熱之邪,導致小便不通。常見的證候有小便混濁、尿色黃赤、尿頻、尿急、尿痛、尿後餘瀝等。

治療

小便不通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的中藥有木通、車前子、澤瀉、茯苓、白茅根、甘草等。此外,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也有一定的療效。

預防

小便不通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內褲。
  • 避免久坐不運動,保持良好的排尿習慣。
  • 一旦出現小便不通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生薑甘草湯

  • 1.《本草圖經》:「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採得,日中暴,令乾;以紙襯,擊取其沙,落紙上,旋暴旋擊,沙盡乃止。主通利小腸,亦入傷寒狂熱藥。今醫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蠟麵茶半兩,二味搗,碾令細,每服三錢,煎生薑甘草湯調下服,無時未通,再服。
  • 2.《本草品彙精要》:「○海金沙一兩臘茶半兩二味搗碾令細每服三錢煎生薑甘草湯調服無時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未通再服

五苓散

  • 1.《類證治裁》:「赤腫痛甚,瀉肺湯加黃連。目赤痛而頭目浮腫,普濟消毒飲。怕熱羞明,頭目腫痛,選奇湯。珠疼如針刺,心經實火,洗心散。熱結膀胱,小便不通,五苓散。雷頭風,目痛便秘,清震湯。陽邪風症,眉稜骨痛,兼火者,選奇湯、還睛丸。陰邪風症,腦後枕骨疼,三因芎辛湯。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氣虛腫滿,氣虛腫滿者,因脾氣停滯,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腹肚膨脹如鼓。上喘氣急者,可與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喘甚者,可與潤金散、款肺散。大便秘者,與三和散。小便不通,五苓散。
  • 3.《醫方集宜》:「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 4.《成方切用》:「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主之。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則濕熱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內經通因通用之意。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谷,重則方可吐下。
  • 5.《醫方集解》:「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則濕熱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內經》通因通用之意。李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谷,重則方可吐下)。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皇漢醫學》:「《東郭醫談》曰:「一男子下血,大、小便不通,腹滿欲死,醫與四物湯加山梔、黃柏之方,腹滿仍甚。…余以豬苓湯加大黃,小便漸次通快。」
  • 2.《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月經不調,銀器、燈心。安胎,黃耆、生地黃。補虛調氣,生薑、紅棗,遍身虛腫,當歸、酒。小便不通,滑石末。心虛發狂,硃砂研調。敗血衝心,腹痛如刀刺,燒秤錘紅淬酒,不退,五靈脂、酒。血閉身疼,炒薑、酒。吐酸水,丁香七粒煎湯。
  • 3.《醫學心悟》:「娠妊中,小便不通,乃小腸有熱,古方用四物湯加黃芩、澤瀉主之。然孕婦胞胎墜下,多致壓胞,胞系繚亂,則小便點滴不通,名曰轉胞,其禍最速,法當升舉其胎,俾胎不下墜,則小便通矣。丹溪用補中益氣,隨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驗,予用茯苓升麻湯,亦多獲效,皆升舉之意也。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小便不通,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木通、車前子之類。又法:用炒鹽一撮,麝香少許,拌勻,填滿產婦臍乳,外用蔥頭十餘莖縛扎一束,切片如餅子樣,須手指厚,將蔥餅蓋於臍上,外用艾炷與蔥餅大小相似,灸之。待熱氣人腹內難禁方止,其小便即通矣。
  • 5.《醫醫偶錄》:「小便不通者,小腸有熱也,四物湯加黃芩、澤瀉主之。然有胞胎墜壓,胞系繚亂,點滴不通者,名曰轉胞,其禍最速,茯苓升麻湯主之,或服補中益氣湯,隨服而探吐之。
▼ 展開更多

豬苓湯

  • 1.《皇漢醫學》:「《東郭醫談》曰:「一男子下血,大、小便不通,腹滿欲死,醫與四物湯加山梔、黃柏之方,腹滿仍甚。…余以豬苓湯加大黃,小便漸次通快。」
  • 2.《奇效良方》:「治腳氣,兼水氣膈氣,通身腫滿,氣急,小便不通,坐臥不得者服之。
  • 3.《成方切用》:「(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渴欲飲水,熱在裡也。小便不利,熱結下焦,津液不通也。準繩曰:此浮字,誤也,是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按太陽篇五苓散,陽明篇豬苓湯。桂術辛甘為陽,主外。
  • 4.《醫述》:「痢疾口渴,多食生冷水果而呃者,理中湯加丁香、柿蒂。血痢呃逆而渴,心煩不得眠,小便不通者,豬苓湯。白痢呃逆者,五苓散。痢後呃逆者,多屬胃氣敗壞,最為惡候。(《張氏醫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年四十餘,初於手背發腫毒。愈後,一日忽然惡寒發熱,一身面目浮腫,小便不通。余診之,心下痞硬,胸脅煩脹,乃以此方及平水丸雜進,小便快利而愈。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古今醫統》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之肚痛。」
  • 2.《嬰童百問》:「_芍藥甘草湯_,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 3.《証治準繩‧幼科》:「_芍藥甘草湯_,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 4.《幼科類萃》:「_芍藥甘草湯_ 治腹痛小便不通及治出疹肚疼
  • 5.《古今醫統大全》:「_芍藥甘草湯_,治熱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肚痛。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醫方集宜》:「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 2.《先哲醫話》:「小便閉,先與調胃承氣湯加滑石為得。(按:雞峰方治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以大承氣湯。此即通後竅而前竅自開者,此方即系前後雙解,亦一手段。然施之於虛憊溺閉者,恐生大害。金匱八味丸主治,宜參照耳。)
  • 3.《經方例釋》:「《普濟方·卷十》秦職趙令儀忽患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逆,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夜半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愈。此關格病,極難治,兆所見者,唯此一人。

甘草湯

  • 1.《本草易讀》:「小便不通,為末,生薑、甘草湯下。(第二。)
  • 2.《瘍醫大全》:「一、小便不通,滑石、甘草湯下。
  • 3.《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硼砂,共療傷寒熱狂。今人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蠟麵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錢,煎生薑、甘草湯調下,服無時。未通再服。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穀疸,《金匱》云:「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為穀疸。」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炙甘草湯

  • 1.《幼幼新書》:「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胃苓湯

  • 1.《醫學摘粹》:「(方見氣鼓),水停泄瀉病初成,腹痛旋驚脹滿生,小便不通寒濕作,胃苓湯用法彌精。(加減法詳原書)

桃核承氣湯

  • 1.《先哲醫話》:「會陰打撲小便不通,但少尿血者,與桃核承氣湯。若不瘥者,與大黃附子湯一帖,用附子二錢為佳,服之小便快利血止為度。又因證可與八味丸,是真藤元志試效方云。(拙軒曰:會陰打撲其證劇,並尿血涓滴不通苦悶者,內用甘遂、大戟峻劑,外施導水管,不然無救法。此條所言,蓋屬緩證。)

梔子豉湯

  • 1.《張氏醫通》:「梔子仁湯,治小便不通。煩悶腹脹。
  • 2.《醫通祖方》:「治小便不通,煩悶腹脹。

腎著湯

  • 1.《金匱翼》:「_腎著湯_,治胞痹,小便不通。
  • 2.《証治準繩‧類方》:「腎著湯,治胞痹小便不通。(見傷濕。)
  • 3.《濟陽綱目》:「_腎著湯_,治胞痹,小便不通。

茵陳五苓散

  • 1.《金鏡內臺方議》:「答曰;麻黃連軺亦小豆方乃治余汗不盡,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其脈浮者所設,取微汗之。茵陳蒿湯乃治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其脈沉實,為表邪已散者所設,取微利之。梔子柏皮湯乃治表裡皆熱者之所設,不可汗之,只此解之。茵陳五苓散治發汗後煩渴,小便不通,身目皆黃者所設,以取其利小便也。

白虎湯

  • 1.《醫病簡要》:「教場沿高病溫多日,舌白薄,神昏迷,口不渴,脈伏小,予謂邪在上焦將谷作汗,須領邪外出,黃苓湯加薄荷大力羚角石膏甘桔一劑,次日大汗大渴,飲水無度,胸腹脹滿,小便不通,用白虎湯加瓜螬皮一兩,帶皮茯一兩,一劑小溲如注而解(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歸脾湯

  • 1.《評註產科心法》:「_桂附八味_(見前小便不通),六君子見前乳泣異功散加半夏),歸脾湯見前胎漏)。

人參白虎湯

  • 1.《石山醫案》:「連進二服,脈仍不應,逆冷不回,渴飲煩躁,小便不通,糞溏反頻,腹或時痛,更進人參白虎湯二帖。燥渴如舊,更用參、術各三錢,茯苓、麥門冬、車前各一錢,北五味、當歸各五分。煎服一帖,脈漸隱隱見如蛛絲。予曰:有生意也。仲景論絕脈服藥微續者生,脈暴出者死是也。

藿香正氣散

  • 1.《病機沙篆》:「冒暑而成自汗發熱、面垢、嘔渴、腹痛、小便不通,香薷飲加黃連或五苓散、藿香正氣散加香薷、黃連。老人深秋患痢嘔逆者,黃柏末、陳米飲為丸,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湯送下。
  • 2.《沈氏尊生書》:「腹痛,小便不通,此暑濕積滯皆有之(宜香茹飲、五苓散,藿香正氣散中加木香、

防風通聖散

  • 1.《雲林神彀》:「_防風通聖散_(方見中風,治大小便不通)

補中益氣湯

  • 1.《醫家心法》:「子腫、子懸、子嗽、子瀉、小便不通,俱當用補中益氣湯。有因胎火盛而致此數種病者,用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芩、白朮、茯苓、甘草以和之,獨子瀉挾火,宜四君子湯加黃芩、砂仁。
  • 2.《一見能醫》:「丹溪治妊婦轉脬,小便不通,用補中益氣湯,隨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驗,是以吐法通小便也。華佗以醋蒜吐蛇,河間以狗油雄黃同瓜蒂,以吐蟲而通膈,丹溪以韭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之觀之,症在危疑之際,古人恆以通劑,盡其神化莫測之用。
  • 3.《靈驗良方彙編》:「_治孕婦小便不通_,孕婦胎滿壓胞,多致小便閉塞,宜升舉其氣,或以補中益氣湯探吐,或令穩婆手入產戶,托起其胎,則小便自通。然不如令孕婦眠於床上,將床倒豎起,胎即不壓而便即通,勝於手托多矣。
  • 4.《薛案辨疏》:「一富商,飲食起居失宜,大便乾結,常服潤腸等丸,後胸腹不利,飲食不甘,口燥體倦,發熱吐痰,服二陳、黃連之類,前症益甚,小便滴瀝,大便濕瀉,腹脹少食,服五苓、瞿麥之類,小便不通,體腫喘嗽,用金匱腎氣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 5.《証治準繩‧瘍醫》:「用桔梗湯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一人不時咳嗽,作渴自汗,發熱便數,自用清肺降火,理氣滲利之劑,服之反小便不通,面目赤色,唇裂痰壅,脾肺腎三脈浮大,按之而數,此足三陰虧損,不能相生,當滋化源,否則成癰矣。不信,仍用分利之藥,後果患肺癰,余用桔梗湯,及六味丸而愈。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麻疹專論》:「麻正收及收後,小便不通者,餘熱下匿膀胱,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去車前仁,加麥冬、玄參以導化之。小便仍不通暗合,必因大腸秘塞之故,法兼通利大便,再加當歸、枳殼、酒蒸大黃治之。大便一暢,小便自利。
  • 2.《醫醫偶錄》:「_導赤散_,治熱閉小便不通。
  • 3.《不知醫必要》:「_導赤散_,涼,治心火及小腸有熱,小便不通而渴。
  • 4.《推求師意》:「大渴者,白虎湯;小渴者,涼膈散;大便秘結,桃仁承氣湯下之。四順飲子、柴胡飲子察其在氣在血;小便不通,導赤散、八正散之類,求上下二焦何經用之;驚者,涼驚丸,重者瀉青丸,泄者治分寒熱,寒則異功散、四君子湯,熱則澤瀉茯苓湯。
  • 5.《筆花醫鏡》:「導赤散,治熱閉小便不通。
▼ 展開更多

桔梗湯

  • 1.《証治準繩‧瘍醫》:「用桔梗湯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一人不時咳嗽,作渴自汗,發熱便數,自用清肺降火,理氣滲利之劑,服之反小便不通,面目赤色,唇裂痰壅,脾肺腎三脈浮大,按之而數,此足三陰虧損,不能相生,當滋化源,否則成癰矣。不信,仍用分利之藥,後果患肺癰,余用桔梗湯,及六味丸而愈。

二陳湯

  • 1.《濟陽綱目》:「_二陳湯_,治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
  • 2.《古今醫統大全》:「有妊之婦,多患小便不通,胞被胎壓下故也。轉胞論用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薑、棗煎湯,空心服。一婦人脾痛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後煎渣服,即探吐。

八正散

  • 1.《醫學原理》:「小便不通者利之,如導赤、八正散之類,當求上中下焦用藥,驚者分輕重安之,瀉者察寒熱理之。
  • 2.《古今醫鑑》:「一、體壯實,小腸氣痛,或小便不通,以八正散加破故紙、小茴、川楝子。
  • 3.《大方脈》:「_八正散_,治濕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 4.《濟陽綱目》:「上銼,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如小便不通,加瞿麥、木通、滑石各一錢半,或用八正散。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娠婦便秘,由臟腑氣實而生熱,熱隨停之處則成病也。如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若大小便俱為熱所結,故煩滿,而大小便皆不通也,宜八正散等方。
▼ 展開更多

六一散

  • 1.《大方脈》:「_六一散_,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
  • 2.《六氣感證要義》:「_天水散_(俗名六一散),治傷暑表裡俱熱,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
  • 3.《退思集類方歌註》:「(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治暑邪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淋石淋,吐瀉瘧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 4.《包氏喉證家寶》:「一凡䵟舌喉癰二證,大便不通,煎劑內加生大黃、玄明粉各一錢二分,此微利法,亦抽熱下行法。不可用承氣湯,變成攻下,流弊滋多。小便不通者,調六一散服之,效。
  • 5.《古今醫案按選》:「李士材治袁啟莘平素勞心,處事沉滯,時當二氣,小便不通,用六一散不效,再用苓、瀉、木通、車前等又不效。李診脈兩寸洪數,知為心火刑金,故氣化不及州都也。用黃連、茯神、牛膝、人參、麥冬、五味,一劑而愈。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腫痛色赤,寒熱似瘧,小便不通,此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小便清利,寒熱頓除,又用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二劑,腫痛悉退而愈。

濟生腎氣丸

  • 1.《胎產心法》:「產後精氣本自不固,用者審之。故雜證小便不通,濟生腎氣丸為善也。今世人所用腎氣丸分兩多從此。再考後人不分八味、加味、濟生分兩懸殊,統以金匱腎氣名之,殊覺混人,今特拈出。

人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走哺者,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 2.《証治準繩‧幼科》:「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見前)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裡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宿食)。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驚悸)。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虛熱)。
  • 3.《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曰:「一男子,一身悉腫,小便不通,心下痞硬,鬱鬱不欲飲食,以此方兼用三黃丸,二十劑而愈。」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腫痛色赤,寒熱似瘧,小便不通,此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小便清利,寒熱頓除,又用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二劑,腫痛悉退而愈。

續命湯


大黃甘草湯

  • 1.《金匱方歌括》:「尤在涇云。雲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不承則天不降矣。可見天地陰陽同此氣機。和則俱和。乖則並乖。人與天地相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脾胃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而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治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所謂:『欲求南風,先開北牖也。』導胃中壅閉於大便而止上逆之嘔吐也。妊娠惡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雖與此方異法,而理卻同,其他一切之嘔吐,屬於胃腸熱者,皆可用之。

六味地黃丸

  • 1.《仁術便覽》:「一方,小便不通,海納子燒灰,酒調服。
  • 2.《証治準繩‧幼科》:「或兒早近色欲,小便澀滯或作痛,及更去後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當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小便不通證覽之。一小兒小便不通,服五苓之類不應,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也。

五淋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小便不通,口舌如靡,作渴面赤,左尺脈數,此膀胱熱結,先用五淋散,而小便利;又用地黃清肺飲、參耆四聖散而愈。

香薷飲

  • 1.《証治準繩‧雜病》:「(以上白痢)。若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感暑成痢,疼甚,食不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以上暑痢)。
  • 2.《濟陽綱目》:「_準繩_,云: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感暑成痢,疼甚食不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 3.《病機沙篆》:「冒暑而成自汗發熱、面垢、嘔渴、腹痛、小便不通,香薷飲加黃連或五苓散、藿香正氣散加香薷、黃連。老人深秋患痢嘔逆者,黃柏末、陳米飲為丸,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湯送下。
  • 4.《醫碥》:「或用人參、茯苓、石蓮肉,入些少菖蒲與之。愚謂莫妙於問病者所欲,食之即開。挾暑,自汗發熱,面垢煩渴,嘔逆,小便不通,香薷飲(見中暑)加黃連,益元散(見傷暑)。腹痛,食不進,六和湯(見傷暑)。藿香正氣散(見中風)各半服。挾寒,外感風寒,先宜發表,倉廩湯汗之,次乃治痢。

沉香散

  • 1.《濟陽綱目》:「_沉香散_,治氣淋,多因五內鬱結,氣不舒行,陰滯於陽,以致壅滯,小腹脹滿,大便多泄,小便不通。

異功散

  • 1.《評註產科心法》:「_桂附八味_(見前小便不通),六君子見前乳泣異功散加半夏),歸脾湯見前胎漏)。

甘露散

  • 1.《奇效良方》:「上件為末,和勻,量兒大小,或一錢,或半錢,熱月冷服,寒月熱服,用薄荷湯調,或燈心湯調,被驚心熱不安臥,皆可服。小便不通快,麥門冬燈心湯調。若驚熱入硃砂少許,不拘時服。一方有赤茯苓一兩,蘇沈方用滑石,不是石膏,錢氏名玉露散,每服一字,或半錢,或一錢,食後溫白湯調下。

安宮牛黃丸

  • 1.《溫病條辨》:「五六、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續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少女,年十五。臍下左邊起一癥瘕,沉沉下墜作疼,上連腰際,亦下墜作疼楚,時發呻吟。劇時,常覺小便不通,而非不通也。診其脈,細小而沉。詢其得病之由,言因小便不利,便時努力過甚,其初腰際墜疼,後遂結此癥瘕。其方結時,揉之猶軟,今已五閱月,其患處愈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