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五心煩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五心煩熱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患者的五心(手心、腳心、心口、前胸、後背)都感到煩熱,常伴有口乾、舌紅、少津、尿黃等症狀。

五心煩熱的病因多與陰虛內熱有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久病體虛:由於長期患病,導致陰液耗損,內熱生發,從而出現五心煩熱的症狀。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化火生熱,也可能導致五心煩熱。
  •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燥熱之物,或嗜酒,均可導致五心煩熱。
  • 外感六淫: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也可能導致五心煩熱。

五心煩熱的治療,以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為主。常用方藥有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等。

五心煩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清淡,少吃辛辣、燥熱之物。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如果出現五心煩熱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淺田氏《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小柴胡加地黃湯條曰:「此方許叔微為熱入血室之主劑,不拘經水適斷,血熱之甚者有效。凡治血熱,有三等之別:頭疼面赤,耳鳴齒痛者,宜小柴胡加石膏。血氣刺痛,心下衝逆嘔吐者,宜小柴胡加紅花。五心煩熱,日晡發寒熱如瘧者,宜小柴胡加鮮芐。」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胃反,膈噎,胸腹痛,或煩滿,腹中有塊,咽喉乾燥,鬱熱便秘者。消渴,五心煩熱,肌肉燥瘠,腹凝閉,二便不利者,皆宜此方或為兼用方亦良。

逍遙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風攻注,五心煩熱,遍身瘙癢,或生癮疹,或發赤腫,可與人參荊芥散、人參當歸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逍遙散,甚者,可與服皂莢煎丸。血氣凝滯者,可服青木香丸疏通開導。
  • 3.《世醫得效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主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4.《外科理例》:「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痛。頭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5.《何氏虛勞心傳》:「治鬱怒傷肝,肝血虛少。(抑鬱多怒,肝火旺而血虛。)寒熱如瘧,(必先有微寒,此陽陷入里之故,肝血少則發寒熱,非真如瘧之大寒大熱也。)暮熱朝涼,(血虛則暮熱,起居如常,故此症最能誤也。)五心煩熱,鼻燥咽乾,(血虛則內熱矣。)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肝傷血少之本病也。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風攻注,五心煩熱,遍身瘙癢,或生癮疹,或發赤腫,可與人參荊芥散、人參當歸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逍遙散,甚者,可與服皂莢煎丸。血氣凝滯者,可服青木香丸疏通開導。
  • 2.《奇效良方》:「若婦人或因傷灑,或因產亡血,或虛勞,五心煩熱者,宜四物二連湯。
  • 3.《增訂醫方歌訣》:「)此方庶可保安康。(鎮按:原方無黃耆有黃芩,但《蘭臺軌範》亦作黃耆,或有所本,今仍之。)又有虛勞夜間熱,四物二連湯當商。(四物湯加以黃連、胡黃連,治血虛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人參清肌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乾葛,四君(子湯)逍遙(散)小柴(胡湯)合。
  • 4.《雜病廣要》:「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得效》)一方用參蘇飲三兩,加局方四物湯一半,合和名茯苓補心湯,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或五心煩熱,並治吐血衄血便血,並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易簡》)(按:此方本出《三因》。)
  • 5.《古今醫統大全》:「《局方》治婦人時發遍身瘙癢,赤腫癮疹,五心煩熱,血風攻注者,人參荊芥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或人參當歸散;或逍遙散;或服導赤丸。如不通者,食後服皂角丸。(氣虛、老人不可久服。)如服皂角丸不效者,此凝滯熱甚,宜先服青木香丸,以開氣道,卻服前藥,則效。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仁齋直指方論》:「麥門冬湯(《千金方》),治諸疾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 2.《銀海指南》:「_麥門冬湯_(千金),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 3.《不居集》:「_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 4.《不居集》:「_《正傳》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息,五心煩熱而渴。
  • 5.《濟陽綱目》:「_麥門冬湯_,治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五心煩熱。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傷寒直指》:「治熱邪傳裡極甚,為陽毒發斑發黃,身如塗彩,眼睛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數,煩渴欲死。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短赤或不利,五心煩熱,鼻乾面赤,齒黃大渴,及過經譫妄,不知人事,已成壞證,亦有錯治溫病而成此者。

清心蓮子飲

  • 1.《濟世全書》:「_清心蓮子飲_(主方),治心中發熱,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白濁或有沙膜,夜夢走泄,遺瀝沙痛,便赤如膏,或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炎上,肺金受克,故口乾燥,漸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五心煩熱。此藥溫平,清心養神。
  • 2.《萬病回春》:「_清心蓮子飲_,治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赤濁,或有沙漠,夜夢遺精、遺瀝澀痛,便赤,如或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上炎,肺金受克,故口苦咽乾,漸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五心煩熱。此藥溫平,清火養神秘精,大有奇效。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清心蓮子飲_,治上盛下虛、心火上炎、口苦煩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或下白濁。

消風散

  • 1.《校註婦人良方》:「婦人瘙癢癮疹,五心煩熱,乃血風攻疰,用人參荊芥散、消風散、逍遙散。大抵因體虛風寒相搏,赤屬血分,白屬氣分也。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凡人汗出不可露臥沐浴,使人身振寒熱,致生風疹也。
  • 2.《古今醫統大全》:「《局方》治婦人時發遍身瘙癢,赤腫癮疹,五心煩熱,血風攻注者,人參荊芥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或人參當歸散;或逍遙散;或服導赤丸。如不通者,食後服皂角丸。(氣虛、老人不可久服。)如服皂角丸不效者,此凝滯熱甚,宜先服青木香丸,以開氣道,卻服前藥,則效。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風攻注,五心煩熱,遍身瘙癢,或生癮疹,或發赤腫,可與人參荊芥散、人參當歸散、消風散、四物湯加荊芥煎逍遙散,甚者,可與服皂莢煎丸。血氣凝滯者,可服青木香丸疏通開導。

補中益氣湯

  • 1.《內傷集要》:「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懶於動作,五心煩熱,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後服補中益氣湯。
  • 2.《古今醫統大全》:「(東垣)_補中益氣湯_(方見內傷門)治內虛,脾胃下陷,食不知味,五心煩熱。
  • 3.《絳雪丹書》:「一方治惡露凝結成塊,虛證百出,腹痛身熱,骨蒸時作時止,似瘧,或五心煩熱,食少羸瘦,或月水不調,其塊在兩脅,動作有聲,嘈雜血暈等症,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茯苓、白芍,煎送三消丸,塊消而人不弱最妙。

麥味地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丸專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消渴飲水,五心煩熱,心火不降,陰水不升,咳嗽痰血,五臟各損,腰痛耳鳴,眼目昏花,四肢無力,盜汗遺精等症。每服二錢或三錢亦可,鹽湯送下。忌蘿蔔、燒酒等熱物。

牡蠣湯

  • 1.《聖濟總錄》:「治室女月水日久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不思飲食,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牡蠣湯方

升麻葛根湯

  • 1.《張氏醫通》:「升陽補氣湯,治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發熱。早飯後煩悶。須要眠睡。五心煩熱。

三黃石膏湯

  • 1.《蒼生司命》:「_三黃石膏湯_,治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
  • 2.《方症會要》:「治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面赤鼻乾,大渴舌燥
  • 3.《濟陽綱目》:「_三黃石膏湯_,治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 4.《傷寒六書》:「病八九日,已經汗下,脈尚洪數,兩目如火,五心煩熱,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主之。
  • 5.《醫方考》:「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瀉白散

  • 1.《活幼心書》:「主傷風后,五心煩熱,咳嗽喘促,唇紅頰赤,發渴引飲。

升陽散火湯

  • 1.《醫方集解》:「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脾主四肢,四肢熱即五心煩熱也;火性上行,若鬱而不達,則反以銷爍真陰,而肌膚筋骨皆為之熱也;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陽不得上行,故不能傳化也。經曰:火鬱發之)。
  • 2.《冷廬醫話》:「虞花溪治一婦,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虞診其脈,六部皆數伏而牢,浮取全不應,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妙!切記此法,今人則竟滋陰降火矣。)四服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悉退,後以四物加知柏,少佐炒乾姜,服二十餘帖愈。
  • 3.《醫宗說約》:「胃虛過食生冷傷,抑遏陽氣脾中央,火鬱之證升散之,升陽散火最為良(升陽散火湯治五心煩熱,胃脘時疼,四肢乏力,肌熱筋痹,或骨髓中熱,用升麻、葛根、羌獨活、白芍、人參各五分,炙甘草、生甘草,柴胡各三分,防風二分半,水煎服,忌寒涼物。去獨活及生甘草加蔥即火鬱湯)。

參蘇飲

  • 1.《雜病廣要》:「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得效》)一方用參蘇飲三兩,加局方四物湯一半,合和名茯苓補心湯,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或五心煩熱,並治吐血衄血便血,並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易簡》)(按:此方本出《三因》。)
  • 2.《祖劑》:「即四物合參蘇飲,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面色痿黃,五心煩熱。

牛膝散

  • 1.《世醫得效方》:「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

秦艽鱉甲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聖愈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症。
  • 2.《癘瘍機要》:「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躁熱,臥睡不寧,或瘡症膿水出多,五心煩熱作渴等症。
  • 3.《立齋外科發揮》:「_聖愈湯_,治瘡瘍,膿水出多,或瘡出血,心煩不安,眠睡不寧,或五心煩熱。
  • 4.《濟陰綱目》:「_聖愈湯_,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 5.《醫門法律》:「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或瘡證膿水出多,五心煩熱,作渴等證。熟地黃,生地黃,當歸(酒拌各一錢),人參,黃耆(炒),川芎(各一錢),上水煎服。按:失血過多,久瘡潰膿水不止,雖曰陰虛,實未有不兼陽虛者,合用人參、黃耆,允為良法。凡陰虛證,大率宜仿此矣。
▼ 展開更多

八珍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室女臂患腫,潰久不斂,寒熱交作,五心煩熱,飲食少思,月水不通,與逍遙散、八珍湯,經行瘡愈。一婦人月水不行,潮熱咳嗽,肌體日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亦服前藥,熱退腫消,經行而愈。

清骨散

  • 1.《赤水玄珠》:「_清骨散_,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 2.《濟陽綱目》:「_清骨散_,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 3.《古今醫統大全》:「(《經驗》)_清骨散_,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 4.《丹溪心法》:「_清骨散_,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清骨散_,治男婦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 展開更多

牡蠣散

  • 1.《生生寶錄》:「_牡蠣散_(古),治惡露淋瀝不斷,心悶氣短,四肢痿弱,目眩頭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 2.《世醫得效方》:「治產後惡露淋瀝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不思飲食,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 3.《竹林女科證治》:「或惡露淋瀝不斷,心悶短氣,四肢乏弱,頭心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者,宜牡蠣散。若因血熱者,宜清化飲。若傷衝任之絡者,宜固陰煎加減用之。若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者,宜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淡血流不已者,宜十全大補湯。若怒火傷肝而血不藏者,宜加減四物湯。
  • 4.《濟陰綱目》:「_牡蠣散_,治產後惡露淋瀝不斷,心悶短氣,四肢乏弱,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 5.《婦人大全良方》:「治產後惡露淋瀝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不思飲食,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