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3)

1. 察舌辨證歌

六淫感證有真傳,臨證先將舌法看。察色分經兼手足,營衛表裡辨何難。

_邵評:_白胎主表,黃胎主裡,足經之邪,分表裡治之。白胎主衛,繹胎主營,手經之邪,分心營肺衛治之。

凡診傷寒,當先察舌之形色,分別足經、手經,衛分、營分,在表、在裡,再參脈症施治,無不獲效。若拘定足六經治病,非但無效,且病亦鮮有合乎六經者。

_邵評:_傷寒兼六氣言,故曰六淫感證。又傷寒邪在足經,故從足六經分表裡而施治。溫熱暑疫,邪入手經,當辨明心營肺衛,從上中下三焦施治,不可拘定足六經認證也。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為膽火黑脾經。少陰紫色兼圓厚,焦紫肝陽陰又青。

_邵評:_此條統論手經、足經,以舌之形色辨之。

此以形色分六經,兼心肺兩手經。足六經不言太陽者,以太陽初感,舌未生胎也。故凡臨證,見舌無胎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若黃胎陽明、紅色少陽、黑胎太陰、紫色少陰、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俱見前。

_邵評:_上二條總論舌胎。太陽與肺同主表,邪尚在表,故舌無胎而或薄白。

表白里黃分汗下,絛營白衛治分歧。次將津液探消息,澤潤無傷澀已虧。

_邵評:_此以下辨營衛表裡治法。

白胎屬表,當汗;黃胎屬裡,當下。絳胎營分之熱,宜清,忌表;白胎衛分之邪,宜汗,忌清。治法天淵。再以舌之燥潤,驗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燥澀為津液已耗。熱病以存津液為主,故宜深察。

_邵評:_傷寒邪從肌表而入,以舌之黃白,分表裡而汗下;溫暑從口鼻吸入,以舌之絳白,分營衛而用清解。更以舌之潤燥,辨其津液之存亡,分際極清。

白為肺衛仍兼氣,絳主心營血後看。白內兼黃仍氣熱,邊紅中白肺津干。

_邵評:_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衛氣營血,逐層遞迸,須認明此四層施治。

凡外邪之入,先到衛分。不解,然後入氣分而營分。不解,然後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可用營分藥。白胎邊紅,此溫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溫過表,清輕涼散為當。

_邵評:_此經辨邪入之路,有衛分、氣分、營分、血分之不同。臨證時最宜細審。

衛邪可汗宜開肺,氣分宜清猛汗難。入營透熱羚犀妙,到血惟清地與丹。

_邵評:_此條辨邪之在衛、在氣、在營、在血,分四層治法。

凡舌苔白潤而薄,邪在衛分,可汗。開肺即是開太陽,如麻黃羌活之類。

如舌胎白而厚,或兼干,是邪已到氣分,只宜解肌清熱,如葛根防風連翹薄荷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若寒邪化熱,過衛入營,或溫邪吸入,競入營分,則舌胎紅絳而燥,惟羚、犀為妙品,以能透熱於營中也。邪在營分不解,漸入血分,則發熱不已,宜清血分之熱,鮮生地、牡丹皮之類。

_邵評:_此條以舌胎之黃白紅絳,辨衛分營分之表裡,界限極清。

白黃氣分流連久,尚冀戰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兩和間。

_邵評:_邪在氣分,日數雖多,可從戰汗而解。若邪入營,則不作戰。如初入於營,尚在營衛之間,猶可透營以達至衛耳。

凡舌胎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其邪尚在氣分流連,可冀戰汗而解。若舌紅絳中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分之熱,荊、防以散衛分之邪,兩解以和之可也。

_邵評:_此條是透營泄衛之要法,惟荊、防不如薄荷、連翹為穩。

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幹。燥薄白胎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

_邵評:_風寒在表,舌薄白而潤,可從足經用溫散藥。如燥白尖紅,此風熱入肺而津虧,當從手經用輕清涼解。

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則舌無胎或生胎白潤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虧,辛溫汗之可也。如白胎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津液已少,不可過汗,只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桔梗竹葉之類。

胎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

_邵評:_舌胎純黃無白,邪入胃經,熱而未實,宜白虎等湯,清熱涼潤。若焦黃斷裂,熱入胃腑而燥實,症必腹滿堅痛,故可下之。

凡治病先要辨清營衛表裡,上文辨營衛,此論表裡。然表證即屬衛分,故此專論里證。

傷寒由表入里,故舌胎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硬癰,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方用承氣,下之則安。

_邵評:_邪入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分,有已實、未實之別,治法有宜清、宜下之異,臨證切宜詳察。

舌中心屬胃,凡腸中有燥屎,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胎。若腹無硬滿耕痛之狀,亦只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攻之。

_邵評:_二條論外邪,以舌之黃白分表裡,惟舌燥有津虧邪實之不同,須分別施治。

太陰腹滿胎黏膩,蒼樸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胸痞滿,瀉心陷胸二方裁。

_邵評:_濕邪結於太陰,症必胸腹滿悶。濕阻氣機,宜以苦溫開之。若痰熱濕邪結於心下而痞痛者,邪滯中宮,宜瀉心、陷胸,以開痞滌痰。

陽明實滿,舌胎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舌胎白而黏膩。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

_邵評:_此數句辨證確切,當熟記之。

濕邪結於太陰,則胸腹滿悶,宜苦溫以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若黃胎而燥,胸中痞滿,此陽邪結於心下。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法。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結也,瀉心法。

微黃黏膩兼無渴,苦泄休投開泄安。熱未傷津黃薄滑,猶堪清熱透肌端。

_邵評:_舌微黃薄滑,邪在肺衛,結於上焦氣分,宜杏、蔻、桔、橘,輕苦微辛,開泄上焦氣分以達邪,不可用陷胸、瀉心苦泄之法。

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結者,如舌胎黏膩微黃,口不渴飲,而胸中滿悶是也,此濕邪結於氣分。宜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類,開泄氣分,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

黃胎雖主裡,如胎薄而滑者,是熱邪尚在氣分,津液未亡,不妨用柴、葛、苓、翹或梔、豉、翹、薄之類,輕清泄熱,以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也。

_邵評:_此兩條舌色,似里而實表,不可作里證治。

濕留氣分胎黏膩,小溲如淋便快聯。濕結中焦因痞滿,樸、陳溫苦泄之安。

_邵評:_舌胎黏膩,濕之證據。當以胎之黃白分寒濕、濕熱。寒濕用苦溫以開泄之,濕熱用苦寒以開泄之。

此以黏膩舌胎為濕邪之驗,白而黏膩者寒濕,黃而黏膩者濕熱。更驗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濕邪痞滿,乃濕邪結於中焦,宜厚朴蒼朮、二苓、二陳之類,苦溫以開泄之。若舌黃黏膩、痞悶嘔惡、大小便俱不利,此濕熱結於中焦,宜瀉心法之類,苦辛寒以開泄之。

上焦濕滯身潮熱,氣分宣通病自痊。濕自外來肌表著,秦艽蘇桂解肌先。

_邵評:_濕滯上焦,宣通氣分則愈。以濕邪從外來,上焦氣分先受也。非若內生之濕,恆結中焦而痞滿也。

凡看舌胎,或白或微黃,而黏膩不渴者,總屬濕邪。但濕自內出,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若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每見潮熱自汗。醫者表之不解,清之不應,不知熱自濕中來,只要宣通氣分,如淡豆豉苓皮滑石粉半夏豬苓、米仁、廣皮、白蔻、黃岑之類,氣分濕走,熱自止矣。

若冒雨霧,濕邪留於太陰衛分之表,發熱自汗不解,口不渴飲,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舌胎灰白黏膩,宜桂枝、秦艽、紫蘇、茯苓皮、二陳、姜皮之類,解肌和表,濕邪自去。

濕熱久蒸成內著,厚黃嘔吐瀉心權。若兼身目金黃色,五苓梔柏共茵煎。

_邵評:_濕熱結於中焦,嘔吐痞滿,舌胎黃厚,宜用瀉心開泄中焦。若誤治迂延而成黃疸,宜茵陳、五苓、梔子、柏皮等方。

濕熱內著,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胎,必厚黃黏膩,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最效,川連、乾薑、赤苓、半夏、枳實、茵陳、通草之類。濕熱內結,若誤治必致成疸,宜五苓加茵陳、梔、柏之類。

_邵評:_以上論黃白舌胎。前二條論風寒,後四條論濕證。

舌絳須知營分熱,犀翹丹地解之安。若兼鮮澤純紅色,包絡邪干菖郁攢。素有火痰成內閉,西黃竺貝可加餐。

_邵評:_舌紅絳,邪入營分也,宜犀、翹等清透之。舌純紅鮮澤,邪入包絡也,輕用菖蒲、鬱金開之,重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芳香開秘。若痰熱結秘,加西黃、川貝、天竺黃清火化痰。

邪入營中,宜泄營透熱,故用犀角以透營分之熱邪,翹、丹、鮮地以清營分之熱邪。邪入心包絡,則神昏內閉,須加廣鬱金、石菖蒲以開之。若兼有火痰,必致痰潮內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_邵評:_黃胎而中心絳者,胃火灼心也,宜川連、石膏以請心胃。舌尖赤而有刺,心火上炎也,宜犀角、川連合導赤散瀉小腸火腑。

如黃胎而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其勢必孤矣。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瀉之。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干。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_邵評:_舌胎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為治。

涼膈散芒硝大黃加石膏,能清膈上無形容熱。其邪不在血分,妄投滋膩必增病矣。

絳舌上浮黏膩質,暑兼濕濁欲蒸痰。恐防內閉芳香逐,犀珀蒼蒲滑郁含。

_邵評:_舌絳黏膩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法,痰多可用西黃、天竺黃之屬。

暑蒸濕濁則成痰。暑濕兼穢,恐蒙閉心包,故用葛蒲、鬱金,藉其芳香逐穢,犀角以透營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濕。

白胎絳底因何故,熱因濕伏透之難。熱毒乘心紅點重,黃連金汁亂狂安。

_邵評:_舌胎白、底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用犀角、滑石等藥,泄濕透熱,濕去則熱自解矣。

熱固濕邪遏伏,宜泄濕以透熱,如犀角、滑石、茯苓皮、豬苓、米仁、茵陳、黃柏之類。若濕溫證舌現紅星點點,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治之。狂亂者,非黃連、金汁不解。如無金汁,以人中黃代之。

_邵評:_舌胎有大紅點子者,此濕溫證熱毒乘心也,症必昏譫狂亂,故用黃連清心火,金汁解熱毒。

舌絳碎生黃白點,熱淫濕䘌欲生疳。古名狐惑皆同此,雜證傷寒仔細探。

_邵評:_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名之。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由傷餘毒與濕䘌為害。若胃強能食,能任苦寒重藥者可治。

邵評:《金鑑》以牙疳、下疳分狐惑,與《金匱》所言似異。

按:狐惑,蟲證也。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兼咽爛,名惑。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兼聲啞,名狐。面色乍白乍黑乍赤,惡聞食氣,情志默默,此其候也。

_邵評:_此參《準繩》,與《金匱》之言相同。又云狐惑,蟲病也。惑,當作蜮。看其上唇內生瘡如粟、唾血、心內懊憹而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不寤,此蟲食下部是也。《金匱》:蝕於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舌絳不鮮枯更萎,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調肝腎,紅澤而光胃液干。

_邵評:_紫絳不鮮,枯晦且痿,為肝腎陰涸而敗,藥難救治。若淡紅光潤鮮明者,乃胃津干也,急用甘涼濡潤之藥,以救胃陰。

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為萎。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

_邵評:_以上論紅絳舌胎。

黃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_邵評:_舌胎黑燥,陽明熱極。然無痞滿之證,不宜下而宜清。清之不應,腸中燥屎與熱邪固結,土燥水虧,胃液已干,急宜甘寒涼潤,以救胃陰。陰回,二便自通,不可妄下。

舌苔黑燥,為陽明之熱。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證,只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屎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中陰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_邵評:_舌胎黑滑,寒水侵侮脾土,宜理中湯溫之。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脾中,宜溫運藥以開逐痰濕。

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證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秘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_邵評:_舌胎邊黃、中心黑膩,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中宮,以致痞悶、嘔吐、便閉,用瀉心湯開泄中焦。

胃熱蒸脾濕,則舌黃中帶黑膩,中焦痞滿嘔吐,小便不利,嗜酒人多此證。

_邵評:_此三條論黑胎。

寒濕常乘氣分中,風兼二氣自從同。重將黃白形中取,得訣才將脈症通。

_邵評:_寒濕、風濕二氣,只入氣分,不入營分。風溫之邪,則由氣入營。辨其舌胎黃白者,邪在氣分;紅絳者,邪入營分。再以脈症參之。

寒濕二氣,都入氣分。風兼寒濕,亦入氣分。風兼溫熱,或入氣分,或入營分矣。氣分之邪,於舌苔之黃白取之;營分之邪,於舌苔之紅絳取之。得此要訣,再將脈症兼參,病無遁形。

溫邪暑熱走營中,兼入太陰氣分同。吸受心營並肺衛,暑溫挾濕衛營通。

_邵評:_溫暑二邪,從口鼻吸入,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濕邪由肌表而入,常走氣分。若濕兼暑邪,則營衛俱入矣。

溫暑二氣,常入營分,兼入氣分。蓋溫暑都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故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或先衛後營。惟濕邪常走氣分,必暑挾濕、濕挾暑,則三焦營衛通入矣。

_邵評:_二條論寒濕溫暑之入氣入營。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

_邵評:_此熱病是伏氣所發,初起即從陽明而達於外,與感而即發之溫病自外入內者,自是兩種,不可混治。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胎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達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壯熱無寒為熱病。

_邵評:_傷寒由表入里,先太陽,後陽明,故舌胎先白後黃,見症初起惡寒。熱病良里出外,初起即從陽明為出路,故舌胎純黃少白,見症壯熱不寒、胸腹灼手。以此為辨,最為精確。

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證,發汗散寒表劑先。

_邵評:_此條亦伏氣所發之熱病,切不可辛溫發汗,宜用梔豉、黃芩等方清解少陽、陽明。若是傷寒,可用表劑發汗矣。

凡溫熱之證,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_邵評:_舌絳赤,外症耳聾目赤者,是溫病從少陽而發出也,當清解木火之郁,與傷寒少陽證之可用表散不同,故忌汗散。

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柯法斷之。但看舌胎黃燥為陽明熱病,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_邵評:_此三條論溫熱病由於伏氣所發,以舌胎辨之最精。

若是溫邪從上受,竅中吸入肺先傳。苓翹梔豉桑蔞杏,氣燥加膏肺分宣。邪入心營同膽治,再加元參郁菖鮮。

_邵評:_春時溫邪從口鼻吸入,受而即發。舌苔白燥者,邪先入肺也,從肺衛氣分治之。若舌鮮紅而絳,邪入心營也,治與少陽膽經同法,加入清心開竅之品。

溫邪從內發者,以少陽膽經治之。若固天時晴燥太過,其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邊紅,治在氣分。舌色鮮紅,治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同法。亦用犀角、丹皮、鮮生地之類,再加元參、麥冬、廣鬱金、鮮菖蒲以清心開竅也。

_邵評:_此即發之溫病,分營衛治,與伏氣內發不同。臨證時最宜細辨。

寒溫二氣前粗辨,暑濕相循病必纏。溫病已陳黏膩舌,只將暑證再提傳。

_邵評:_上文論傷寒溫病,以下言暑邪濕溫。

暑傷氣分胎因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蔞皮貝杏通芩滑,梔豉翹心竹葉煎。或見咳紅荷葉汁,痞加樸蔻鬱金川。

_邵評:_此條暑傷氣分,治從肺衛。如肺氣鬱,則暑邪逆入營中,故咳紅。

暑入心營舌絳紅,神呆似寐耳如聾。溺淋汗出原非鮮,失治邪干心主宮。犀滑翹丹元地覓,銀花竹葉石菖同。欲成內閉多昏昧,再入牛黃即奏功。

_邵評:_此條暑入營中,治以清營開泄。

暑熱之邪,上蒙清竅則耳聾,不與少陽同例,忌用柴胡。乘於包絡則神昏,宜清心開閉。凡邪在手經,忌足經藥。

_邵評:_凡溫熱暑邪,由口鼻吸受,邪在手經,從三焦立法,忌用足經藥。此與治傷寒分別處也。

暑濕合邪空竅觸,三焦受病勢瀰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梔豉杏仁芩半樸,銀花滑石郁紅安。

_邵評:_暑濕合邪,由口鼻吸受,三焦俱病,邪初入氣分,其勢尚輕,故用梔豉輕劑。若傳變瘧痢等證,宜隨證用藥治之。

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見症,其勢尚輕,故只用梔豉等以清宣氣分。余如鮮枇杷葉、通草、淡竹葉之類,亦可加入。

暑熱之邪,留於膜原則變瘧,入於腸胃則成痢,治宜隨證加減。

_邵評:_此條暑濕合邪,其症尚輕。若邪留膜原為瘧邪,入腸腑成痢。脾與胃以膜相聯,故曰膜原,脾胃之交,半表半裡也,猶足少陽之半表半裡耳。

濕溫氣分流連久,舌赤中黃燥刺干。咯血毋庸滋膩入,耳聾莫作少陽看。三焦並治通茹杏,金汁銀花膏滑寒。若得疹痧肌肉透,再清痰火養陰安。

_邵評:_濕溫重證,三焦俱病,故舌赤、中黃燥刺。耳聾是濕熱上蒙清竅,不可作少陽治。咯血是熱傷肺絡,不可用滋膩藥,宜清三焦氣分之邪。若邪從外達而發疹痧,再清痰火,漸入養陰治之。

凡暑濕合邪,輕則氣分微結,重則三焦俱病。清解不應,即屬濕溫重證。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

_邵評:_此條濕溫重證,惟恐人見咯血而認陰虛,見耳聾誤作少陽施治,故特揭之。

胎形粉自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匆匆。

_邵評:_舌胎粉白邊紅,疫邪入於膜原也,用吳又可達原飲治法。若舌變黃燥黑胎,邪入胃腑,用承氣下之。惟達原飲中分三陽加引經藥。

凡時證初起,胎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證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氣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_邵評:_此條邪由膜原傳胃,自表入里,故可用足經藥,從吳又可達原飲,與下條邪在手經大異。

_又云:_此條由膜原入胃,自表傳裡,故可從足經用藥。下條疫邪由衛入營,逆傳心包,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與溫暑治法相通。二條邪傳經絡不同,舌苔各別,治法用藥大異,讀者大宜著眼。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包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_邵評:_舌絳鮮紅,疫邪自衛入營,逆傳包絡,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清營開閉,與溫暑治法相通。較上條自表入里大不同也。

溫疫一證,治分兩途。但看舌胎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達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胎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包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證治法相通。

_邵評:_此條疫邪由衛入營,從手經用藥,與溫暑大致相同。

溫邪時疫多斑疹,臨診須知提透宜。疹屬肺家風與熱,斑因胃熱發如茲。

_邵評:_此條溫暑斑疹,與傷寒發斑不同。疹屬肺經風熱,斑是胃家伏熱。時疫斑疹兼有毒氣,均宜提透清解熱毒。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_邵評:_白疹邪在氣分,舌白淡紅,宜松肌達表,從肺清透。紅疹邪在營分,舌胎絳赤,宜清營宣透,斷不可用柴、葛足經藥。

疹斑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胎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斑、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

_邵評:_此二條斑疹在氣、在營,不可用傷寒法施治也。

凡屬正虛胎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不拘傷寒雜證,正氣虛者,其舌胎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

_邵評:_此條憑舌胎以驗其虛實,分別宜補宜清之總訣。

三十九歌皆要訣,伏邪新感一齊明。金針繡出憑君看,敢告同人仔細評。

_邵評:_以上三十九歌,皆察舌辨證之要法,語語的傳,可謂時病金針矣,後學當熟讀之。

廉按:梁特岩曰:舌居肺上,腠理與腸胃相連,腹中邪氣熏蒸醞釀,親切顯露,有病與否,昭然若揭,亦確然可恃。故凡辨舌,無苔則審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現色,參之望問聞切,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雖不中,不遠矣。

周雪樵曰: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故能顯消化部之病。又與津液器、循環器有密切之關係。驗苔之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色紅,血寒而少則色淡(與牙齦、唇色蓋皆相同)。若胃有燥糞,膽汁無事則逆流而上,其色即黃。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故胎色為治病一要據。

西醫柯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腦蕊,能主嘗味,亦有胎,用以察病最為有益,西醫合信氏曰:驗舌貽形色乾溼,可辨表裡。

東醫下平用彩雲:舌之當注意者,為大、色、舌胎、潰瘍、傷創、瘢痕、腫瘍及運動狀態。

(甲)大,舌之增大者,為巨舌症。腫脹增大者,現於安魏那舌炎等。此際舌緣,有齒牙之壓痕。舌之縮小,可分假性及真性兩種。假性縮小者,現於舌之乾燥之時,主由熱性疾患而來。真性縮小者,由舌實質之萎縮而來,而又為神經疾患,如延髓球麻痹、脊髓性筋肉萎縮之一症候也。

(乙)色,蒼白色現於一切貧血。異常潮紅現於熱性病之猩紅熱等。此際之舌不獨潮紅,而乳嘴亦腫脹,故舌之表面甚為粗糙,是為覆盆子舌,或曰貓舌。

暗褐色至暗黑色之斑紋,則見於黑色毛舌。此際舌之表面,雖往往平滑,然亦有著明尖奔而呈氈毛狀者。

(丙)舌胎,正常之舌,以口腔分泌物之掩,故有一種之光澤。在於病態,則以口腔分泌物之減少,因而其舌乾燥,失其光澤,而被以舌胎。

白色之舌胎,現於一切之胃疾患,如急性及慢性胃加答兒等,此際舌多稍乾燥。又黑褐色之舌胎,則現於腸窒扶斯,舌全乾燥,處處生龜裂,而齒齦口唇,亦多呈同一之狀態。

其他白色斑狀之舌胎,現於鵝口瘡及亞布答。鵝口瘡之舌胎除去甚易,而亞布答之舌胎則拭去甚難。

飲食、牛奶咖啡等,舌上亦被一時性之舌胎。

(丁)潰瘍、創傷及瘢痕,舌之潰瘍,有因齒牙壓迫而來者,梅毒、結核,或實扶的里,舌上亦生潰瘍。而梅毒性潰瘍治愈之後,舌上必留放線狀瘢痕。

傷創中診斷上之最要者,當癲癇或急癇發作,不隨意而咬傷其舌,於是形成傷創是也。而此傷創,常成瘢痕,永遠留存。

(戊)腫瘍,其中最要者,為乳嘴腫癌腫及梅毒性護膜腫。

(己)運動狀態,健康體之舌,當挺出之際,必真直而現於前方。若在於病態,則挺出之際,有振顫者,是見於酒客、神經衰弱症及腸窒扶斯者也,又當挺出而傾向於偏側者,則由舌筋之麻痹而來,在神經疾患則見於偏癱。

合而觀之,辨舌為診斷上之最要,中外一致,特中詳而外略耳。吳氏察舌辨證法及歌訣,深得其師葉天士先生真傳,直捷了當,大旨已備,間有未詳者,略綴三十條以補原書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