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5)

1. 耳鼻門

耳者,腎之竅也。腎氣充足,則耳自然聰矣。腎氣一虛,然後邪氣乘之而生諸證。其所感不同,有勞傷氣血,風邪乘熱,使精脫腎憊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損而聾者,有臟氣逆而為厥聾者,必有時乎眩暈之證。耳者,宗脈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而不宣,則為風聾,必有時乎頭痛之證。若勞役傷於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憒憒,則為勞聾。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通向外部的通道。腎氣充足,耳朵自然聽力良好。一旦腎氣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產生各種症狀。根據不同的致病因素,耳聾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因過度勞累損傷氣血,風邪乘虛而入,導致腎精耗竭,耳氣虛弱而耳聾。
  • 因風邪侵襲而耳聾。
  • 因過度勞累而耳聾。
  • 因臟腑氣機紊亂,逆行上擾而導致耳聾,通常伴有眩暈症狀。

耳朵是陽氣的聚集之處,如果陽氣虛弱,風邪就會乘虛而入。風邪侵入耳朵的脈絡,阻滯經氣的運行,就會導致風聾,通常伴有頭痛症狀。

如果勞累過度損傷血氣,縱慾過度耗損精元,導致身體消瘦、體力疲乏,精神恍惚、思維不清,就會出現勞聾。

有能將適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其或日就勞傷,風邪停滯,則為久聾之證矣。外此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或見光,謂之虛鳴。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膿汁出焉,謂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結液成核塞耳,亦能令人暴聾,謂之聤耳。

白話文:

如果能找到適當的方法,使血氣平衡,那麼耳聾的症狀就可以暫時減輕;如果長期過度勞累,導致風邪停滯,就會成為長期的耳聾病症。除此以外,還有耳部接觸風邪,與氣息相交搏,導致耳朵出現嘈雜的聲音,眼睛可能出現光彩,這種情況稱為虛鳴。熱氣趁虛而入,通過脈絡進入耳朵,積聚的熱氣無法散去,就會產生膿液,稱為膿耳。人的耳道中本來就有津液,如果津液清淡,就不會造成危害,但如果風熱侵襲,津液凝結形成耳核堵塞耳道,也會導致耳聾,這種情況稱為聤耳。

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治法:風則疏散之,熱則清利之,虛則調養之。邪氣屏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如此則無不愈矣。

白話文:

上述數種症狀,可以按壓腎脈來推斷:

  • 風邪為患:脈浮大而有力
  • 熱邪為患:脈洪大而實
  • 氣血虛弱:脈澀而濡

治療方法:

  • 風邪:疏散風邪
  • 熱邪:清熱利尿
  • 氣血虛弱:調養氣血

當邪氣退散後,再用通耳調氣、安腎的藥物治療。如此治療,幾乎都可以痊癒。

若夫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肺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或若七情內蠹,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迭起矣。夫血之與氣相隨而行,若臟腑生熱,乘於血氣,故熱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熱則津液中干,冷則髓涕流注。

白話文:

鼻子是清氣(氧氣)進出體內的道路。肺主管氣,通過鼻孔與外界相通。當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時,吸氣呼氣正常,血液和營養物質運行無阻,自然就能調節呼吸,辨別氣味。但是,如果受到情緒困擾(七情內蠹)或外界環境影響(六氣外傷),就會導致清濁不明,大腦混亂,各種症狀接踵而至。血液和氣同行,如果臟腑發熱,影響了血液和氣,就會導致熱氣逼迫血液亂流,從鼻孔流出,這就是鼻血。熱會導致體液乾結,冷會導致鼻涕流淌。

若風冷隨氣乘於鼻腦,則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聞,於是壅作鼻齆。冷氣停聚,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於是變生息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變為疳䘌,腐潰臭汁。治之當究其所因,衄則以降火涼血之劑清之,冷則宜溫散之,壅則宜通利之,熱則宜清涼之,風則宜祛解之,息肉者消之,瘡而疳䘌者宜解毒清肺而理之。劉河間謂:鼻病悉屬乎熱。

白話文:

如果風寒隨著氣息進入鼻腔和腦部,則津液運行失衡,導致流鼻涕,這就是鼻涕。這是因為肺部受到風寒侵襲,津液凝滯,鼻氣運行不暢,聞不到香味和臭味,於是鼻腔阻塞形成鼻瘜肉。如果冷氣長期滯留,血脈閉塞,時間久了,阻塞加重,於是長出息肉。或者氣血滯留在上部,邪熱久留不散,就會形成鼻瘡。如果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糜爛潰瘍,流出腐臭的汁液。治療鼻病時,要找出病因,流鼻血時可用降火涼血的藥物來治療,受寒時宜溫散,阻塞時宜通利,發熱時宜清涼,風邪時宜祛解,息肉宜消散,鼻瘡和糜爛潰瘍宜解毒清肺,加以調理。劉河間說:鼻病都屬於熱症。

理固當矣。然鼻者肺之候,《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受寒邪,則先見於鼻。若驟用寒涼之劑,使氣道壅塞,愈不能通也。唯當溫散寒邪,則氣自通矣。《內經》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個道理本來就是正確的。但是鼻子是肺部的表徵,《內經》說,形體受寒飲用冷飲就會損害肺部。肺部受到寒邪,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如果立刻使用寒涼的藥物,會使氣道阻塞,反而更不通暢。應該溫暖地驅散寒邪,那麼氣自然就會通暢。《內經》說:視力和聽力清晰而清涼,嗅覺和味覺正常而溫暖。這就是這個道理。

犀角飲子,治風熱上壅,耳內聾閉,臖腫掣痛,膿血流出。

犀角(鎊),木通石菖蒲甘菊花(去梗),玄參赤芍藥,赤小豆(炒,各三錢),甘草(炙,一錢半)

白話文:

犀牛角(研成粉末),木通,石菖蒲,菊花(去花梗),玄參,赤芍藥,赤小豆(炒,各三錢),甘草(烤過的,一錢半)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芷芎散,治風入耳虛鳴。

白芷蒼朮陳皮,石菖蒲(炒),細辛厚朴(制),半夏(制),紫蘇,辣桂,木通,甘草(炙,各一錢),川芎(二錢)

白話文:

白芷、蒼朮、陳皮、炒石菖蒲、細辛、製厚朴、製半夏、紫蘇、辣桂、木通、炙甘草(各一錢,約3克),川芎(二錢,約6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蔥白二莖,煎至八分,食後服。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受內障、耳聾之患。服此令人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矣。

白話文:

益氣聰明湯,用於治療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引發內障、耳聾等疾病。服用此湯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元氣充沛,身體輕盈健康,耳目清晰。

黃柏(酒炒),芍藥(各錢半),升麻蔓荊子葛根(各一錢半),人參黃耆,甘草(炙,各二錢半)

白話文:

黃柏(炒過後),芍藥(各半錢),升麻,蔓荊子,葛根(各一錢半),人參,黃耆,炙甘草(各二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臨臥服。

茯神散,治上焦風熱,耳忽聾鳴,四肢滿急,昏悶不利。

茯神(去木,一錢),羌活防風(去蘆叉),蔓荊子,黃耆,石菖蒲,薏苡仁五味子(各半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茯苓(去硬皮,一克),羌活,防風(去蘆花,二克),蔓荊子,黃芪,石菖蒲,薏苡仁,五味子(各二點五克),麥門冬(去籽,二點五克),甘草(炙過,一點五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羚羊角散,治耳聾不聞言語。此藥利腎氣,退風熱。

羚羊角(屑,一錢),沙參澤瀉前胡(各七分半),防風,木通(各半錢),旋覆花,石菖蒲(各六分),牽牛(炒,一錢半)

白話文:

羚羊角粉(1錢),沙參,澤瀉,前胡(各7.5分),防風,木通(各0.5錢),旋覆花,石菖蒲(各6分),炒牽牛(1.5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芍藥散,治熱壅生風,耳內痛與頭相連,膿血流出。

赤芍藥,白芍藥,川芎,木鱉子當歸大黃,甘草(炙,各一錢半)

白話文:

赤芍藥,白芍藥,川芎,木鱉子,當歸,大黃,炙甘草(每味各 1.5 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後服。

地黃湯,治男子二十歲因瘡毒後,腎經熱,右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寧,則轉覺重聽,虛鳴疼痛。

白話文:

地黃湯用於治療男子二十歲時因瘡毒導致腎經發熱,右耳聽力不佳的病症。每當心情煩躁時,就會感覺聽力加重,伴有耳鳴和疼痛。

生地黃(一兩半),桑白皮(一兩),磁石(搗碎,水淘二、三十次,去盡赤汁為度,二兩),羌活,枳殼,防風,黃芩,木通,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生地黃:150 克 桑白皮:100 克 磁石:200 克(搗碎,用清水淘洗 20-30 次,直到淘洗出的水變清澈為止) 羌活、枳殼、防風、黃芩、木通、甘草:各 50 克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日二、三服,不拘時候。一方無磁石。

菖蒲丸,治腎虛耳聾、重聽。過於思慮則其病尤甚,此藥主之。

石菖蒲,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各七錢半),蔥子(炒,半兩),皂角(去皮子,炙,一個),羊腎(以酒一升煮乾取出,切作片曝乾,一對)

白話文:

石菖蒲、花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各 37.5 克),炒蔥子(25 克),皁角(去皮,烤,1 個),羊腎(用 1 升酒煮乾取出,切片曬乾,1 對)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三服,凡欲服此藥,臨睡時先將鐵物於所患耳邊口中以牙齒咬定,卻以磁石一小塊綿裹塞耳內,覺氣微通,略能聽聲,然後服藥。

白話文:

上層(藥材)研磨成細末,與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每天服用三次。服用此藥前,先於睡前將鐵器放置在患耳附近的嘴裡,用牙齒咬住。然後將一小塊磁石用棉布包裹,塞入患耳內。待氣息微通,略能聽見聲音後,再服用此藥。

通氣散,治耳聾,氣閉不通。

茴香木香全蠍(去毒),延胡索,陳皮,菖蒲(各一錢),羌活,殭蠶,川芎,蟬蛻(各半錢),穿山甲(各二錢),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茴香、木香、全蠍(去除毒性)、延胡索、陳皮、菖蒲(各一錢) 羌活、殭蠶、川芎、蟬蛻(各半錢) 穿山甲(各二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蓯蓉丸,治腎虛耳聾,或風邪入於經絡,耳內虛鳴。

赤鼻(酒浸,切焙),石龍芮,石菖蒲,山茱萸(去核),菟絲子(酒浸蒸,焙),川羌活(去蘆),鹿茸(酒炙),磁石(火煅醋淬七次,水飛),附子(炮,去皮臍),石斛(去根,各一兩),全蠍(去毒,七個),麝香(另研,旋入,一字)

白話文:

赤鼻(用酒浸泡,切片後烘焙) 石龍芮 石菖蒲 山茱萸(去核) 菟絲子(用酒浸泡、蒸,再烘焙) 川芎(去蘆頭) 鹿茸(用酒炙烤) 磁石(用火煅燒,再用醋淬煉七次,最後用清水淘洗) 附子(用炮製法,去除外皮和胚珠) 石斛(去除根部,各一兩) 全蠍(去除毒囊,七個) 麝香(另研磨成粉末,最後加入,一字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鹽酒或鹽湯送下。

塞耳丹,治耳聾。

石菖蒲(一寸),巴豆(去殼,一粒),全蠍(去毒,一個)

上為細末,蔥涎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即通。或用生川烏為末,綿裹塞耳中亦效。

白話文:

上面的方法比較細緻,將蔥涎(從蔥中擠出的汁液)搓成像棗核一樣大的丸子,用綿布包裹後塞入耳中就能疏通。或者使用生川烏研磨成末,用綿布包裹後塞入耳中也有效果。

通神散,治耳聾。

全蠍(一枚),地龍(二條),土狗(二枚),明礬(半生半煅),雄黃(各半兩),麝香(二分半)

白話文:

  • 全蠍:1 枚
  • 地龍:2 條
  • 土狗:2 枚
  • 明礬:一半生,一半煅燒過
  • 雄黃:各半兩
  • 麝香:2 分半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蔥白蘸藥引入耳中,閉氣面壁坐一時,三日一次。

紅綿散,治聤耳出膿及黃水。

白礬(枯,一錢),干胭脂(二分半),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先用綿杖子纏去耳中膿水盡,另用綿杖子送藥入耳中,令到底摻之。一方加黃丹、龍骨

白話文:

上面是細末的藥粉,先用棉花棒纏繞擦拭耳中的膿水,直到乾淨。再用另一根棉花棒把藥粉放入耳中,讓藥粉深入到耳膜。另一種方法是添加黃丹和龍骨。

清神散,治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菊花,白殭蠶(炒,各半兩),羌活,荊芥穗,木通,川芎,防風(各四兩),木香(一錢),石菖蒲,甘草(各一錢半)

白話文:

菊花、白僵蠶(炒過的,各半兩),羌活、荊芥穗、木通、川芎、防風(各四兩),木香(一錢),石菖蒲、甘草(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蓖麻丸,治耳聾。

蓖麻子(去殼),松脂,黃蠟,杏仁(去皮,雙仁炒,各半兩),乳香,食鹽,巴豆(去皮,炒,各一分)

白話文:

蓖麻子(去殼)、松香、黃蠟、杏仁(去皮,每仁炒至兩半分)、乳香、食鹽、巴豆(去皮,炒),各半兩。

上搗爛如膏,捻如棗核樣如小拇指大,以黃蠟薄捲之,大針劄兩三眼子兩頭透,用塞耳,經宿當聞鐘聲,黃水出愈。

白話文:

將藥物搗碎成膏狀,揉成棗核大小,約小拇指大。用薄黃蠟將藥物包裹起來,再用大針在兩端刺穿兩三個小孔,然後塞入耳朵裡。等到隔天早上,應該能聽到鐘聲,黃水流出後就能痊癒。

羊腎附子丸,治勞聾。

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去皮),遠志(去心),菟絲子(酒浸,別搗),牛膝(去苗),磁石(燒令赤,醋淬七次,搗碎研,水飛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經過炮製,去掉外皮和肚臍) 肉蓯蓉(用酒浸泡,去掉外皮) 遠志(去掉花托) 菟絲子(用酒浸泡,搗碎後分開使用) 牛膝(去掉細根) 磁石(加熱變紅後,用醋淬火七次,搗碎研磨,用清水沉澱分層取用,每層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羊腎五對去脂膜細切爛研,入酒三升於銀鍋中,微火煎如膏,然後入藥末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白話文:

藥物最上面的層次很細緻,將五對羊腎除去脂肪膜後切得細碎,用杵搗得像泥一樣細緻,倒入三升酒,放入銀鍋中,用小火煮成膏狀,然後加入藥粉,再用杵搗三五百下,製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顆,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三黃散,治耳內流膿。

雄黃,硫磺,雌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少許吹入耳內,立效。

白龍散,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小兒腎臟盛而有熱,熱氣上衝於耳,津液結滯則生膿汁;有因沐浴水入耳內,水濕停積搏於血氣,蘊積成熱,亦令耳膿汁出,謂之聤耳。久而不瘥,則變成聾。

白話文:

白龍散:耳朵是經絡聚集的地方,也是腎氣通達之處。小兒的腎臟發育很好,但是如果腎臟有熱,熱氣就會上沖到耳朵,津液凝滯就會產生膿液;還有一種情況是洗澡時水進入耳朵,水濕停滯在耳朵裡與血氣相搏,產生熱氣,也會導致耳朵流膿,稱為聤耳。如果長時間不治療,就會導致耳聾。

白礬(枯),黃丹,龍骨(各半兩),麝香(一錢)

上研極細,先以綿杖子展盡耳中膿水,用藥一字分摻兩耳內,日二次,勿令風入。

人參湯,治肺氣上攻,鼻塞不通。

人參,茯苓,黃芩,陳皮(去白),羌活,麻黃(去根節),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各一錢半)

白話文:

人參、茯苓、黃芩、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羌活、麻黃(去掉根和節)、蜀椒(去掉籽並且封口,炒至出汗)各 1.5 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辛荑散,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辛荑,川芎,木通(去節),細辛(洗去土),防風(去蘆),羌活,藁本,升麻,白芷,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辛荑、川芎、木通(去掉節)、細辛(洗淨泥土)、防風(去掉蘆花)、羌活、藁本、升麻、白芷、甘草(烤炙過,每種藥材等量。)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增損通聖散,治肺氣不和,鼻塞不利。

鼠黏子,桔梗,桑白皮紫菀茸(各錢半),荊芥穗(二錢),甘草(生用,一錢)

白話文:

鼠黏子 半錢 桔梗 半錢 桑白皮 半錢 紫菀茸 半錢 荊芥穗 二錢 生甘草 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細辛散,治肺傷風冷,鼻流清涕,頭目疼痛,胸膈不利。

細辛(一兩),附子(炮,去皮臍),白朮,訶黎勒(煨,去核),蔓荊子,芎藭,桂心(各七錢半),枳殼(麩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細辛:1 兩 附子:炮製後去皮去臍,7.5 錢 白朮:7.5 錢 訶黎勒:煨製後去核,7.5 錢 蔓荊子:7.5 錢 芎藭:7.5 錢 桂心:7.5 錢 枳殼:炒麩後,5 錢 甘草:炙製後,5 錢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食後服。

溫衛湯,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流火,氣寒血熱,冷淚多,臍下冷,陰汗多,痿弱。

白話文:

溫衛湯,治療鼻子聞不到香味和臭味,眼睛裡流血,體質寒虛但有血熱的症狀,經常流冷淚,臍下感覺寒冷,多虛汗,身體虛弱。

蒼朮,升麻,柴胡,黃耆,知母,羌活(各一錢),青皮,陳皮,黃連,木香(各三分),當歸(一錢半),澤瀉,黃柏,白芷,防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半錢)

白話文:

*蒼朮、升麻、柴胡、黃耆、知母、羌活(各5克) *青皮、陳皮、黃連、木香(各1.5克) *當歸(7.5克) *澤瀉、黃柏、白芷、防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2.5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後服。

防風湯,治鼻塞,不聞香臭。

防風(半兩),梔子(七枚),升麻(一兩),石膏(研,三兩),麻黃(七錢半),官桂(半兩),木通(一兩二錢半)

白話文:

防風(25 克),梔子(7 粒),升麻(50 克),研過的石膏(150 克),麻黃(37.5 克),桂枝(25 克),木通(75 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後溫服,日二服。

離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臭。

黃耆(四錢),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蒼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白芷,麻黃(不去節),川椒(各一錢)

白話文:

黃耆(20 克),羌活(15 克),獨活(15 克),防風(15 克),升麻(15 克),葛根(15 克),蒼朮(15 克),甘草(炙,10 克),白芷(5 克),麻黃(不去節,5 克),川椒(5 克)。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煎至一盅,去柤,稍熱食遠服之。忌一切冷物及風寒處坐臥行立。

白話文:

上面這個藥方的用量是五錢,加兩碗水、三片薑、兩枚紅棗、三寸蔥白煎成一碗,濾去藥渣,稍稍加熱後服下。服用後要避免食用寒涼的食物,並避免在風寒處坐下、躺下、站立。

辛荑湯,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咯嚀稠黏。

辛荑(去毛),川芎,白芷,甘菊花,前胡,石膏,白朮,生地黃,薄荷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各一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辛夷(去除外皮),川芎,白芷,菊花,前胡,石膏,白朮,生地黃,薄荷,赤茯苓(去除外皮),陳皮(去除白瓤,各一兩),甘草(炙烤,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盅,去柤,食遠溫服。

通關散,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項拘急,頭目昏痛,風府怯寒。

白話文:

通關散,用於治療中風,鼻塞不通氣,聞不到氣味,或鼻涕清稀,經常打噴嚏,肩頸僵硬緊繃,頭暈頭痛,風池穴怕冷。

原蠶蛾(瓦上焙黃),白附子(炮),益智(去皮),蒺藜(炒,去角),薄荷,苦參(各一兩)

白話文:

原蠶蛾(在瓦片上焙乾並變黃)、白附子(炮製)、益智子(去掉外皮)、蒺藜(炒熟,去掉刺)、薄荷、苦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犀角散,治肺熱,鼻乾無涕,心神煩悶。

犀角屑,木通,升麻,赤茯苓,黃耆,馬牙硝,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硃砂(研),龍腦(研),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犀牛角碎屑、木通、升麻、赤茯苓、黃耆、馬牙硝、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尖,雙仁炒至金黃,各半兩)、麥門冬(去除中心部位,一兩)、硃砂(研磨)、龍腦(研磨)、甘草(炙烤,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竹葉湯調下。

防風散,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

防風(三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川芎,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白湯調服。

蒼耳散,治鼻流濁涕不止。

辛荑仁(五錢),蒼耳子(炒,二錢半),白芷(一兩),薄荷葉(五分)

白話文:

辛夷仁(50 克),蒼耳子(炒,25 克),白芷(100 克),薄荷葉(5 克)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湯或茶清食後調服。

千金細辛膏,治鼻塞腦冷,清涕常出。

細辛,川椒,川芎,黑附子(炮,去皮),乾薑吳茱萸(各二錢半),桂心(三錢三分),皂角屑(一錢六分半)

白話文:

細辛、花椒、川芎、炮附子(去皮)、乾薑、吳茱萸(各15公克),桂芯(20公克),皁角屑(10公克)

上用豬脂二兩煎油,先一宿以米醋浸藥,取入豬油內同煎,附子色黃為度,以綿蘸藥塞鼻中。

白話文:

用豬油四分之一杯煎熱,前一晚將藥材浸泡在米醋中,然後放入豬油中一起煎煮。當附子的顏色變成黃色時,將藥材用棉花蘸取塞入鼻腔中。

大楓油,治酒皶鼻

草烏尖(七個),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入大楓子油,以磁器盛,火上調勻。先以生薑擦鼻上,然後用藥擦之,日三次。專治肺風,面鼻赤。

硫磺散,治酒皶鼻,及女人鼻並面上生黑粉刺。

硫磺(一錢),輕粉(少許),杏仁(去皮,四十個研成膏

上為細末,用杏仁膏和藥捏作餅,臨臥塗貼鼻上,次旦洗去。一法以白鹽常擦,妙。

白話文:

上面一法是取細末藥粉,加入杏仁膏混和揉成圓餅狀,在臨睡前將藥餅貼在鼻子上,隔天早上再洗掉。另一種方法是用白鹽經常擦拭鼻子,效果很好。

黃散,治赤鼻久不瘥。

朴硝,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冷水調敷鼻上。

鼻赤方,以新銀杏嚼爛敷於鼻上,不過五、七次復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