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稱:蓖麻子
中藥名稱:蓖麻子 相關方劑
寒熱指數:
拼音名稱:BI MA ZI
英文名稱: Castor Bean
其他名稱:萆麻子(《雷公炮炙論》),蓖麻仁(《聖濟總錄》),大麻子(《中國藥植志》),紅大麻子(《藥材學》)。
古籍來源:
2. 《蜀本草》:《圖經》雲,(蓖麻)樹生,葉似大麻大數倍,子殼有刺,實大於巴豆,青黃色班。夏用莖葉,秋收子,冬採根,日乾。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所在有之。又雲對 似蓉草而厚大,莖赤有節屈口首蔗。
3. 《綱目》:蓖麻,莖有赤有白,中空;其葉大
藥品來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經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主治功效:
- 消腫拔毒;瀉下導滯;通絡利竅。主癰疽腫毒;瘰癧;乳癰;喉痹;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服用方法:
外觀:
栽培:
炮製:
2. 《雷公炮炙論》:凡使蓖麻子,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
3. 《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鐵,
藥理作用:
2. 細胞凝集作用:過去大量的資料認為蓖麻毒蛋白在體外對各種動物和人類的紅細胞,小腸粘膜細胞,肝細胞及其它細胞,組織懸液均有強烈的凝集作用。但是,近年來發現蓖麻種子里具有凝集活性的物質是無毒的蓖麻血凝素,而蓖麻毒蛋白沒有血球凝集作用。蓖麻血凝素的凝集速度除了決定於血凝素和紅細胞的量外,還與pH有關,鹼性環境有助血凝。該血凝素在發生凝集作用時需要有血清補體參加,這個補體可以互換,例如山羊和豚鼠。該血凝作用除了可以由血清補體活化外,還可由某些還原劑活化,例如半胱氨酸和抗壞血酸。蓖麻血凝素在產生凝集作用的同時還伴有類似於番木瓜蛋白酶的蛋白質水解作用,可能是受體破壞酶的作用。
3. 熱原作用:蓖麻毒蛋白是一個很強的熱原物質。它對各種哺乳類動物和人類都具有十分強的致熱作用,0.05-0.2mcg/kg 就可以產生熱原反應,比其它任何熱原都強而持久,潛伏期也長。大鼠sc蓖麻毒蛋白20mcg/kg,3.5小時後體溫開始升高,持續時間超過6小時。反復注射可以產生耐受性,但與細菌類熱原物質無交叉耐受性。它所造成的熱原反應可用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等解熱。故認為它可作為解熱實驗的工具藥。
4. 免疫反應:蓖麻毒蛋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以各種途徑進入人體或各種哺乳動物體內可產生抗體和過敏反應,種植蓖麻的農民血液中也有這種抗體,稱之為蓖麻毒蛋白抗體,十分穩定,除此之外,還可以使體內非特異抗體升高。此過程中血漿組分發生變化,由於肝毒的作用,白蛋白水平下降,隨著肝再生白蛋白水平逐漸上升,a-球蛋白上升,而B-球蛋白下降。說明蓖麻毒蛋白特異地破壞蛋白的合成可以被抗體的作用而減弱;熱原反應也可以被抑制。由於蓖麻毒蛋白能產生細胞毒作用,因此,它能抑制巨噬細胞等參與免疫功能的細胞。蓖麻血凝素還能夠沈澱免疫球蛋白,完全沈澱IgM;但僅沈澱IgG10%,只與IgG3發生沈澱反應,不與IgG1反應。
5. 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作用:1次iv蓖麻毒蛋白3.2mcg/kg是使麻醉兔產生心、肝、腎中毒反應的臨界劑量,小於此量時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無明顯影響。而麻醉貓注射250-500mcg/kg 時,血壓立即上升,脈博、呼吸加快或潮氣量增。當注射劑量增至30mg/kg 時,血壓降至零,心跳停止於舒張期,出現潮式呼吸而死亡;心電圖出現R一R間隔延長,P波消失,T波倒置等現象。麻醉貓 iv蓖麻毒蛋白250-500mcg/kg可以輕微的對抗B-受體興奮劑異丙基腎上腺素。先注射黎 蘆鹼25mg/kg,然後注射蓖麻毒蛋白可以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鹼、升壓素和組胺的全部藥理作用減弱。蓖麻毒蛋白還能降低黎蘆鹼和尼古丁的反射作用。蓖麻鹼也可引起實驗動物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可能與其分子中所含氰基有關。蓖麻葉水煎劑可使正常離體蛙心及水合氯醛,麥角浸膏、乙酰膽鹼、阿托品、奎寧、氯化鉀中毒的蛙心振幅增大。該水煎劑能使犬血壓下降,大鼠後肢血管擴張。
6. 其它作用:蓖麻毒蛋白可以影響體外培養的各類白細胞的呼吸作用。0.3-33mcg/ml可降低單核細胞的耗氧量,,16.6-33.2mcg/ml,可降低淋巴細胞的耗氧量,增加嗜中性粒細胞的耗氧量;當濃度增加至66.6mcg/ml時,嗜中性粒細胞的呼吸亦受抑制。
化學成分:
狀態:
- 種子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0.9-1.8cm,寬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棕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一面較平,一面較隆起,較平的一面有1條隆起的種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淺棕色突起的種阜。種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葉2,菲薄。無臭。味微苦辛。以個大、飽滿者為佳。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外種皮細胞1列,長方形,外被角質層,其下為3-4列薄壁細胞,再下為1列柵狀細胞,壁厚,木化;內種皮為數列薄壁細胞,其中散有螺紋導管。胚乳和子葉均含糊粉粒。
相關中醫古籍內容:
- 《綱目》:蓖麻仁,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歪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蓖麻油能拔病氣,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滲用此油同羊脂、菌香、酸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余漸復,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血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敷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勳,但內服不可輕率爾。
- 《本草經疏》:蓖麻,其力長於收吸,故能拔病氣出外,其性善收,故能追膿取毒,能出有形之滯物,又能通利關竅,故主水症。
- 《醫林篡要》:蓖麻子,瀉肺氣之下行,能決至高之水而下之,通關竅,正經絡,調上下。或雲服此畢生不能食炒豆子,亦不然。
- 《本草正義》:蓖麻子,氣味甘平,瀕湖以為甘辛平,其實全無車味;石頑以為溫,則司 證其性必是清涼,石頑之說亦非是。其性善定善散,丹溪以為能退膿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確;業師朱氏,兼治外瘍,凡拔毒提膿藥中,從不用此,惟退消陽毒紅腫,及發頤、窟瘍、乳癰等症,有家制千捶營一方,專用蓖麻子仁杵細,和乳香、膠香、銀朱、麝香成膏,即有紅赤焮高,勢且釀膿者,亦可十消八九,則明消散之功,何可誤認提毒外出。瀕湖以治偏風不舉,口目歪斜,蓋亦用其走竄入絡,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絡經脈之風邪。據《綱目》所載,-一人偏風,手足不舉,瀕湖以此油同康香、綴鯉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者,所以有驗,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則亦因其善定而速之使動耳。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以此搗膏貼之,一夜而愈,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
- 《唐本草》:主水溺。
- 《日華子本草》: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瘡康疥額,亦可研敷。
- 《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看用之。
- 《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歐,頭風哥聾,舌脹,喉痹,助喘,腳氣毒,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退膿扳毒。【臨床應用】治療顏面神經麻痹:取蓖麻子去殼搗成泥狀,敷於患側下顳關節及口角部(厚約0.3cm),外加紗布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3例,均於10天內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