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8)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8)

1. 1.升陷湯

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乾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

白話文:

治療胸口內大量的氣往下陷,氣息微弱不足以喘息。或是勉強呼吸,好像快喘不過氣。或是呼吸快停止,危在旦夕。其他伴隨症狀,有的寒熱交替,有的喉嚨乾渴,有的胸悶心悸,有的精神恍惚健忘,各種症狀,實在難以一一詳述。脈象沉細緩慢微弱,關脈前段尤其嚴重。嚴重者,可能六脈不全,或脈象參差不齊。

生箭耆(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

白話文:

生黃耆(30克) 知母(15克) 柴胡(7.5克) 桔梗(7.5克) 升麻(5克)

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人參數錢,或再加山萸肉(去淨核)數錢,以收斂氣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復陷更佳。若大氣下陷過甚,至少腹下墜,或更作疼者,宜將升麻改用錢半,或倍作二錢。

白話文:

如果元氣虛弱、下沉得太厲害,不妨適量添加幾克人參,或者再加幾克去核的山萸肉,這樣可以收斂元氣的外泄,使上升的元氣不再下沉,效果會更好。如果元氣下沉得太嚴重,至少導致腹中下墜,或者還出現疼痛,那麼應該將升麻改為半錢或加倍為二錢。

升陷湯,以黃耆為主者,因黃耆既善補氣,又善升氣。惟其性稍熱,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之。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故用之為嚮導也。至其氣分虛極者,酌加人參,所以培氣之本也。

白話文:

升陷湯,是以黃耆為主。因為黃耆既能補氣,又能升氣。但黃耆性稍熱,因此加入涼潤的知母來中和。柴胡是少陽藥,能讓陷落的陽氣從左側上升。升麻是陽明藥,能讓陷落的陽氣從右側上升。桔梗是中藥中的「船隻」,可以載著其他藥物的藥力,把藥力送到胸中,所以把它用作引路藥。對於氣虛嚴重的人,可以適當加入人參,來增強補氣的功效。

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氣之渙也。至若少腹下墜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氣直陷至九淵,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錢也。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隨時活潑加減,尤在臨證者之善變通耳。

白話文:

(這個方子)或再多加肉蓯蓉,是用來預防氣息外散。

至於小腹墜痛或疼痛加劇,說明這個人的大氣直接沉降到了九幽之下,這時就需要用升麻這種大力的藥物來升舉提攜,所以又加了五分升麻,或者加倍到二錢。

這個方子的用意就是這樣,至於在實際應用中靈活加減,更在於臨證醫生能善於變通。

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人之一身,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主之。然此氣有發生之處,有培養之處,有積貯之處。天一生水,腎臟先成,而腎繫命門之中(包腎之膜油連於脊椎自下上數七節處)有氣息息萌動,此乃乾元資始之氣,《內經》所謂「少火生氣」也。此氣既由少火發生,以徐徐上達。

白話文:

大氣,是充滿在胸腔中,主管肺部呼吸的氣。人體從喉嚨到肛門,都由這股氣主宰。但這股氣有產生的地方、有培育的地方,也有儲存的地方。

根據中醫理論,水是人體生命之源,腎臟是人體最早形成的器官。腎臟與連接脊椎的命門(包圍腎臟的脂肪膜,自下往上數七節處)相連,那裡有氣息微微萌動,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少火生氣」。這股氣從「少火」產生,逐漸上升到達上半身。

培養於後天水穀之氣,而磅礴之勢成。績貯於膺胸空曠之府,而盤據之根固。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穀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夫均是氣也,至胸中之氣,獨名為大氣者,誠以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故鄭而重之曰大氣。夫大氣者,內氣也。

白話文:

人體的大氣是由後天的飲食之氣所培養而成,形成磅礴的氣勢。它儲存在胸腔空曠的部位,形成穩固的基礎。因此,大氣以元氣為根本,以飲食之氣為養份,以胸腔為住所。

所有的氣都是一樣的,但只有儲存在胸腔的氣被稱為大氣。這是因為它能支撐全身,是諸氣的綱領,包裹著肺臟以外的部位,司掌呼吸的功能,所以鄭重其事地稱之為大氣。而大氣是屬於內氣。

呼吸之氣,外氣也。人覺有呼吸之外氣與內氣不相接續者,即大氣虛而欲陷,不能緊緊包舉肺外也。醫者不知病因,猶誤認為氣鬱不舒,而開通之。其劇者,呼吸將停,努力始能呼吸,猶誤認為氣逆作喘,而降下之。則陷者益陷,凶危立見矣。其時作寒熱者,蓋胸中大氣,即上焦陽氣,其下陷之時,非盡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

白話文:

呼吸吸進的氣,屬於外部之氣。當人感覺呼吸時,吸進的外部之氣與肺部的內氣無法順利連接,表示肺部外圍的大氣虛弱下陷,無法緊密地包覆肺部。醫生如果不瞭解病因,誤以為是氣體鬱結不通,而使用通氣藥物。病情嚴重的患者,呼吸幾乎停止,需要用力才能呼吸,醫生又誤以為是氣逆喘息,而使用降氣的藥物。這樣一來,下陷之氣更加下陷,病情危急就會立見。這個時候出現寒熱的症狀,是因為胸中的大氣,也就是上焦的陽氣,下陷時並非完全下陷,也不是陷下去就不會上升。

當其初陷之時,陽氣鬱而不暢則作寒,既陷之後,陽氣蓄而欲宣則作熱。迨陽氣蓄極而通,仍復些些上達,則又微汗而熱解。其咽乾者,津液不能隨氣上潮也。其滿悶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覺滿悶也。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懸於大氣之中,大氣既陷,而心無所附麗也。其神昏健忘者,大氣因下陷,不能上達於腦,而腦髓神經無所憑藉也。

白話文:

當疾病初期,陽氣鬱結不通暢,就會產生寒症。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陽氣積蓄想要宣洩,就會發熱。等到陽氣積蓄到極致而得以疏通,會稍微上升,此時會出點汗熱度就會消退。

咽喉乾燥是因為津液不能隨著氣息上升滋潤。滿腹悶脹是因為呼吸不暢導致的。心悸怔忡是因為心臟位於隔膜上方,本來是懸浮在廣闊的氣體中。現在氣體下陷,心臟失去依附的地方。

精神恍惚健忘是因為氣體下陷,不能上升到腦部,導致腦髓神經失去依託。

其證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後氣力未復,勤於動作,或因泄瀉日久,或服破氣藥太過,或氣分虛極自下陷,種種病因不同。而其脈象之微細遲弱,與胸中之短氣,實與寒飲結胸相似。然診其脈似寒涼,而詢之果畏寒涼,且覺短氣者,寒飲結胸也;診其脈似寒涼,而詢之不畏寒涼,惟覺短氣者,大氣下陷也。且即以短氣論,而大氣下陷之短氣,與寒飲結胸之短氣,亦自有辨。

白話文:

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體力虛弱卻負擔過重,或者空腹勞動,或者病後體虛未復而過度勞累,或者因為長期腹瀉,或者服用了過多耗損元氣的藥物,或者氣血不足導致氣陷。這些病因各不相同。

但是這些病症的脈象都表現為微細遲弱,胸中感覺氣短,這和寒飲停滯在胸中的表現很相似。但是通過診脈,如果脈象似寒涼,詢問患者也表示畏寒怕冷,而且感覺氣短,那麼可能是寒飲停滯在胸中;如果脈象似寒涼,但詢問患者不畏寒怕冷,只有感覺氣短,那麼可能是氣陷。

此外,就氣短這一症狀而言,氣陷造成的氣短與寒飲停滯在胸中造成的氣短也有區別。

寒飲結胸短氣,似覺有物壓之;大氣下陷短氣,常覺上氣與下氣不相接續。臨證者當細審之(寒飲結胸詳理飲湯下)。

白話文:

寒氣和液體積聚在胸腔導致呼吸急促,感覺像有什麼東西壓著;濁氣下陷導致呼吸急促,常感覺上氣和下氣不能連接。臨牀醫生應仔細診察(寒氣和液體積聚在胸腔,參見詳細記載的理飲湯)。

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謂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不惟不業醫者不知,即醫家知者亦鮮,並方書亦罕言及。所以愚初習醫時,亦未知有此氣。迨臨證細心體驗,始確知於肺氣呼吸之外,別有氣貯於胸中,以司肺臟之呼吸。而此氣,且能撐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莫不賴乎此氣。

白話文:

大家都知道肺部負責呼吸,但是肺之所以能呼吸,其實是靠胸腔裡的大氣。不只非醫學專業的人不知道這一點,即使是醫生也很少理解,醫書也鮮少提到。因此,我最初學醫的時候,也不知道有這股氣。直到在臨牀經驗中細心體會,才確定除了肺部的呼吸氣之外,胸腔內還有另一股氣,負責控制肺臟的呼吸。而這股氣還能支撐全身,振奮精神,以及維持心智腦力、身體動作等,都仰賴這股氣。

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痠懶,精神昏憒,腦力心思,為之頓減。若其氣虛而且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愚既實驗得胸中有此積氣與全身有至切之關係,而尚不知此氣當名為何氣。涉獵方書,亦無從考證。惟《金匱》水氣門,桂枝加黃耆湯下,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

白話文:

當這個氣虛弱時,呼吸就會感覺不順暢,而且四肢無力、精神恍惚,腦力思維也大受影響。如果氣虛又下陷,或者下陷得太嚴重,就會導致呼吸突然停止,昏迷不醒。我曾親自實驗,發現胸腔中有這種積氣與全身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但還不知道這種氣應該叫什麼氣。閱讀了很多醫書,也無法考究出來。只有《金匱要略》水氣篇中,桂枝加黃耆湯下方,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句子。

後又見喻嘉言《醫門法律》謂:「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始知胸中所積之氣,當名為大氣。因憶向讀《內經》熱論篇有「大氣皆去病日已矣」之語,王氏注大氣,為大邪之氣也。若胸中之氣,亦名為大氣,仲景與喻氏果何所本?且二書中亦未嘗言及下陷。

白話文:

後來又看到喻嘉言的《醫門法律》中說:「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一刻不停息,這一定是靠著胸中的大氣,在其中斡旋運轉。」這才明白胸中所積存的氣,應該叫做大氣。因此想起以前讀《內經》熱論篇時,有「大氣皆去病日已矣」這句話,王氏註解大氣,是大的邪氣。如果胸中的氣,也叫做大氣,那麼仲景和喻氏究竟依據什麼呢?而且兩本書中都沒有提到下陷。

於是復取《內經》,挨行逐句細細研究,乃知《內經》所謂大氣,有指外感之氣言者,有指胸中之氣言者。且知《內經》之所謂宗氣,亦即胸中之大氣。並其下陷之說,《內經》亦嘗言之。

白話文:

於是,我重新拿起了《黃帝內經》,逐行逐句地仔細研讀,才明白《黃帝內經》提到的「大氣」,有的指外在感染的氣,有的指胸中的氣。而且得知《黃帝內經》所說的「宗氣」,就是胸中的大氣。至於宗氣下陷這個說法,《黃帝內經》也有提到過。

今試取《內經》之文釋之。《靈樞》五味篇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白話文:

現在試著用《黃帝內經》的文字來解釋這個原理。《靈樞》中的五味篇說:「食物一開始進入胃,精華的部分,首先由胃的兩側(焦)輸送,用來滋潤五臟,並分出兩條經絡,運行營氣和衛氣。食物中較粗大的部分不能運行,就積聚在胸中,稱之為『氣海』。氣海源自肺,沿著喉嚨和食道運行,所以呼氣時就會呼出,吸氣時就會吸入。天地間的精氣,其數量通常是呼出三次,吸入一次。因此,如果半日不進食,氣就會虛弱,一日不進食,氣就會不足。

」愚思肺懸胸中,下無透竅,胸中大氣,包舉肺外,上原不通於喉,亦並不通於咽,而曰出於肺循喉咽,呼則出,吸則入者,蓋謂大氣能鼓動肺臟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氣,遂因之出入也。所謂天地之精氣常出三入一者,蓋謂吸入之氣,雖與胸中不相通,實能隔肺膜透過四分之一以養胸中大氣,其餘三分吐出,即換出臟腑中渾濁之氣,此氣化之妙用也。然此篇專為五味養人而發,故第言飲食能養胸中大氣,而實未發明大氣之本源。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肺部懸在胸腔中,下方沒有孔洞。胸腔中的氣體包覆著肺,向上不連通喉嚨,也不連通咽喉。然而,書中卻說肺氣從肺部經由喉嚨和咽喉排出,呼氣時排出,吸氣時吸入。這其實是指氣體能夠鼓動肺臟促使其呼吸,而肺臟中的氣體也因此而進出。所謂「天地之精氣常出三入一」,是指吸入的氣體雖然不與胸腔相通,但能夠穿透肺膜,其中的四分之一用來滋養胸腔氣體,其餘三分之二被呼出,同時排出臟腑中的濁氣。這正是氣化之妙用。然而,這篇古文主要討論的是五味對人體的滋養作用,因此只提到飲食能夠滋養胸腔氣體,而並未深入探討氣體的本源。

愚嘗思之,人未生時,皆由臍呼吸,其胸中原無大氣,亦無需乎大氣。迨胎氣日盛,臍下元氣漸充,遂息息上達胸中而為大氣。大氣漸滿,能鼓動肺膜使之呼吸,即脫離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氣矣(西人謂肺之呼吸延髓主之,胸中大氣實又為延髓之原動力)。

白話文:

我曾經思考過,人在出生前,都是通過肚臍呼吸的,胸腔中沒有大量的氣體,也不需要大量的氣體。隨著胎氣的增長,肚臍下的元氣逐漸充足,逐漸通過呼吸上升到胸腔中,形成大量的氣體。大量的氣體逐漸充滿胸腔,可以鼓動肺膜讓它呼吸,這樣就脫離了母體,通過肺呼吸與天地之氣相通了。(西方人認為肺的呼吸是由延髓控制的,胸中的大量氣體實際上又是延髓的動力來源。)

至大氣即宗氣者,亦嘗深考《內經》而得之。《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白話文:

這裡所說的「至大氣」,也就是「宗氣」,我也是詳細研究《內經》後,才理解的。《素問》的「平人氣象論」中說:「胃的循行大絡稱為『虛裏』,它從左乳下方出來,隨著身體的運動而感到衣物摩擦,這是宗氣的脈。

按:,虛里之絡,即胃輸水穀之氣於胸中,以養大氣之道路。而其貫膈絡肺之餘,又出於左乳下為動脈。是此動脈,當為大氣之餘波,而曰宗氣者,是宗氣即大氣,為其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其絡所以名虛里者,因其貫膈絡肺遊行於胸中空虛之處也。

白話文:

翻譯:

所謂虛裏之脈絡,就是胃把水穀蒸化為氣,輸送至胸中,用來滋養大氣的通道。而這條脈絡貫穿橫膈,絡於肺,又延伸至左乳下方成為動脈。因此,這條動脈應該是大氣的餘波,而稱之為「宗氣」,是因為宗氣就是大氣,作為生命的主宰,所以又尊稱為宗氣。它之所以被稱為「虛裏」,是因為這條脈絡貫穿橫膈,絡於肺,在胸中空虛之處遊走。

又:《靈樞》客邪篇曰:「五穀入於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觀此節經文,則宗氣即為大氣,不待詮解。且與五味篇同為伯高之言,非言出兩人,而或有異同。且細審「以貫心脈,而行呼吸」之語,是大氣不但為諸氣之綱領,並可為周身血脈之綱領矣。至大氣下陷之說,《內經》雖無明文,而其理實亦寓於《內經》中。

白話文:

此外,《靈樞》的《客邪篇》說:「五穀進入胃中,其糟粕、津液、宗氣會分為三條管道。宗氣積聚在胸中,通過喉嚨,與心脈相通,並進行呼吸。」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宗氣就是大氣,不必解釋。而且這段話與《五味篇》同出自伯高之口,並不是兩個人說的,只是內容略有不同。仔細推敲「與心脈相通,並進行呼吸」這句話,就能明白大氣不僅是諸氣的統領,同時也是全身血脈的統領。至於大氣下陷的說法,《內經》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這個道理實際上也包含在《內經》中。

《靈樞》五色篇雷公問曰:「人無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夫人之膈上,心肺皆臟,無所謂腑也。經既統言臟腑,指膈下臟腑可知。以膈上之大氣,入於膈下之臟腑,非下陷乎?大氣既陷,無氣包舉肺外以鼓動其闟闢之機,則呼吸頓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觀乎此,則大氣之關於人身者,何其重哉!

白話文:

《靈樞》中《五色篇》中,雷公問:「人沒有生病卻突然死去,這是什麼原因呢?」黃帝回答:「大氣進入內臟,即使沒有疾病也會突然死亡。」人體的橫膈膜以上,是心臟和肺臟,沒有所謂的腑。經文既然統稱內臟,是指橫膈膜以下的內臟。橫膈膜以上的「大氣」進入橫膈膜以下的內臟,不正是下陷了嗎?大氣下陷之後,沒有氣包覆在肺的外側,推動肺臟的開合機制,因此呼吸會突然停止,所以即使沒有生病,也會突然死亡。由此可見,大氣對於人體的重要性,是何等重大!

愚深憫大氣下陷之證醫多誤治,因制升陷湯一方,又有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二方,皆由升陷湯加減而成。此三升陷湯後,附載治愈之案,其病之現狀:有呼吸短氣者,有心中怔忡者,有淋漓大汗者,有神昏健忘者,有聲顫身動者,有寒熱往來者,有胸中滿悶者(此因呼吸不利而自覺滿悶,若作滿悶治之立危),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此種現狀尤多,乃肺之呼吸將停,其人努力呼吸以自救,若作喘證治之立危),有咽乾作渴者,有常常呵欠者,有肢體痿廢者,有食後易飢者,有二便不禁者,有癃閉身腫者,有張口呼氣外出而氣不上達,肛門突出者,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經水逆行者(證因氣逆者多,若因氣陷致經水逆行者曾見有兩人,皆投以升陷湯治愈),種種病狀實難悉數。其案亦不勝錄。

白話文:

我痛心看到很多人對「氣往下陷」的疾病診治錯誤,因此制定了「升陷湯」這個方劑,另外還有「回陽升陷湯」和「理鬱升陷湯」兩劑方藥,都是以「升陷湯」加減而成。以下記載了這三劑「升陷湯」的治療案例。患者的病情表現包括:呼吸短促、心中驚慌、淋漓大汗、神志不清健忘、聲音顫抖身體抽搐、寒熱交替、胸中悶脹(這是因為呼吸不順暢而感覺悶脹,如果當成脹氣治療就會有危險)、努力呼吸像是喘氣(這種情況特別多,是因為肺部的呼吸將要停止,患者努力呼吸以求自救,如果當成喘證治療就會有危險)、咽喉乾燥口渴、經常打呵欠、四肢無力萎縮、吃飯後容易餓、大小便失禁、小便不通身體浮腫、嘴巴張開呼氣但氣息不順、肛門突出,女性患者還有經血不止,還有經血倒流的(大多是因為氣逆所致,我曾見過兩位因氣陷導致經血倒流的患者,服用了「升陷湯」後痊癒),疾病的症狀實在難以一一列舉。治療的案例也多到難以一一記錄。

治愈大氣下陷之案,略登數則於下,以備考徵。

有兄弟二人,其兄年近六旬,弟五十餘。冬日畏寒,共處一小室中,熾其煤火,復嚴其戶牖。至春初,二人皆覺胸中滿悶,呼吸短氣。蓋因戶牖不通外氣,屋中氧氣全被煤火著盡,胸中大氣既乏氧氣之助,又兼受炭氣之傷,日久必然虛陷,所以呼吸短氣也。因自覺滿悶,醫者不知病因,竟投以開破之藥。

白話文:

有兄弟二人,哥哥快滿六十歲,弟弟五十多歲。在寒冷的冬天,他們共處在一個小房間中,燒著旺盛的煤炭,並關得屋門窗戶很嚴實。等到春天初來的時候,兩個人都感到胸悶、呼吸短促。原因是門窗不透風,屋子裡面的氧氣都被煤炭燃燒殆盡,胸腔中少了氧氣的供應,再加上吸進了煤炭產生的廢氣,久而久之,肺部就會受損,導致呼吸短促。病人只覺得自己胸悶,而醫生不知道病因,竟然開了發散性藥物給他們服用。

迨開破益覺滿悶,轉以為藥力未到,而益開破之。數劑之後,其兄因誤治,竟至不起。其弟服藥亦增劇,而猶可支持,遂延愚診視。其脈微弱而遲,右部尤甚,自言心中發涼,少腹下墜作疼,呼吸甚覺努力。知其胸中大氣下陷已劇,遂投以升陷湯,升麻改用二錢,去知母,加乾薑三錢。

白話文:

等到連續用藥後,病人心裡更加感到發悶,轉而認為藥效還沒產生,因此繼續增加藥量。服了好幾帖藥之後,病人的哥哥因為治療不當,最後不幸過世。而弟弟服藥後病情也更加嚴重,但還能勉強支撐,於是請我去看診。

我替他把脈,發現他的脈象微弱而且緩慢,尤其是右邊的脈象更甚。病人自述心中發冷,下腹部下墜疼痛,呼吸時感覺十分吃力。我判斷他的胸中大氣已經嚴重下陷,於是開了升陷湯給他服用。升麻改用兩錢,去掉知母,再加乾薑三錢。

兩劑,少腹即不下墜,呼吸亦順。將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改用一錢,連服數劑而愈。

一人,年四十八。素有喘病,薄受外感即發,每歲反復兩三次,醫者投以小青龍加石膏湯輒效。一日反復甚劇,大喘晝夜不止。醫者投以從前方兩劑,分毫無效。延愚診視,其脈數至六至,兼有沉濡之象。疑其陰虛不能納氣,故氣上逆而作喘也。因其脈兼沉濡,不敢用降氣之品。

白話文:

一位48歲的男性,本來就有氣喘病,稍微受到外感就會發病,每年發作兩至三次,醫生每次都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治療,很有效果。有一天,他的氣喘發作得特別嚴重,夜以繼日喘個不停。醫生用了之前的藥方兩劑,一點用都沒有。請我過去診治,發現他的脈搏又快又細,還有一點遲緩、濡軟的現象。我懷疑他是因為陰氣虛弱,無法吸納氣體,所以氣往上逆,導致氣喘。但是因為他的脈象還兼有沉濡,所以不敢使用降氣的藥物。

遂用熟地、生山藥、枸杞、玄參、大滋真陰之品,大劑煎湯,送服人參小塊二錢。連服三劑,喘雖見輕,仍不能止。復診視時,見令人為其椎背,言背常發緊,椎之則稍輕,呼吸亦稍舒暢。此時,其脈已不數,仍然沉濡。因細詢,此次反復之由,言曾努力搬運重物,當時即覺氣分不舒,遲兩三日遂發喘。

白話文:

於是使用熟地、生山藥、枸杞、玄參等滋養腎陰的藥材,大量煎熬成湯,並放了兩錢小塊人參送服。連續服用三劑後,喘息雖有減輕,但仍無法停止。再次診視時,看到有人正在幫他敲打後背,他說後背常常感覺緊繃,敲打之後會稍有緩解,呼吸也會稍稍順暢。此時,他的脈搏已經不再快速,但仍然沉緩濡濕。仔細詢問後,他告訴我,這次發作的原因是之前用力搬運重物,當時就感覺氣息不順,過了兩三天後才開始發喘。

乃恍悟,此證因陰虛不能納氣,故難於吸。因用力太過,大氣下陷,故難於呼。其呼吸皆須努力,故呼吸倍形迫促。但用納氣法治之,止治其病因之半,是以其喘亦止愈其半也。遂改用升陷湯,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不敢用,以桂枝尖三錢代之。又將知母加倍,再加玄參四錢,連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這種病症是由於陰氣不足,無法吸納氣,所以難以吸氣。由於用力過度,大量氣體下陷,所以難以呼出。呼吸都需要用力,所以呼吸更加急促。但只使用吸納氣的方法來治療,只治癒了病因的一半,所以喘息也只治癒了一半。於是改用升陷湯,方子中的升麻、柴胡、桔梗都不敢用,改用桂枝尖三錢。再將知母加倍,再加玄參四錢,連續服用數劑便痊癒了。

按:,此證雖大氣下陷,而初則實兼不納氣也。升麻、柴胡、桔梗,雖能升氣,實與不納氣之證有礙,用之恐其證仍反復。惟桂枝性本條達,能引臟腑之真氣上行,而又善降逆氣。仲景苓桂朮甘湯,用之以治短氣,取其能升真氣也。桂枝加桂湯,用之以治奔豚,取其能降逆氣也。且治咳逆上氣吐吸(喘也)《神農本草經》原有明文。既善升陷,又善降逆,用於此證之中,固有一無二之良藥也。

白話文:

注意:這個病徵雖然是大氣下陷,但初期同時伴有氣滯不暢。升麻、柴胡、桔梗雖然能升氣,但對於氣滯不暢的病徵卻會產生阻礙,使用後反而容易導致病徵反復發作。只有桂枝性質通達,能引導臟腑的真氣向上運行,又能降逆氣。仲景的苓桂朮甘湯,用來治療短氣,就是因為桂枝能升真氣。桂枝加桂湯,用來治療奔豚氣逆,就是因為桂枝能降逆氣。而且,桂枝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吸吐困難(喘)的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也有明確說明。既能升氣又能降逆,用於這個病徵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良藥。

或問:桂枝一物耳,何以既能升陷又能降逆?答曰:其能升陷者,以其枝直上而不下垂,且色赤屬火,而性又溫也。其能降逆者,以其味辛,得金氣而善平肝木,凡逆氣之緣肝而上者(逆氣上升者多由於肝),桂枝皆能鎮之。大抵最良之藥,其妙用恆令人不測。拙擬參赭鎮氣湯後,有單用桂枝治一奇病之案,可以參觀。

白話文:

有人問:桂枝只是一味藥材,為什麼既能升起下陷之氣,又能平息逆氣呢?

回答說:它之所以能升起下陷之氣,是因為它的枝條向上生長而不下垂,而且顏色赤紅屬火,性味溫和。它之所以能平息逆氣,是因為它的味道辛烈,能得到金氣的輔助而善於平息肝木。凡是因肝而向上逆行的氣,桂枝都能鎮定它。

總的來說,最好的藥物,它的妙用常常讓人難以預料。我拙見建議使用參赭鎮氣湯後,單獨使用桂枝來治療一種奇病。這個案例可以作為參考。

一人,年二十餘。動則作喘,時或咳嗽。醫治數年,病轉增劇,皆以為勞疾不可治。其脈非微細,而指下若不覺其動。知其大氣下陷,不能鼓脈外出,以成起伏之勢也。投以升陷湯,加人參、天冬各三錢,連服數劑而愈。因其病久,俾於原方中減去升麻,為末煉蜜作丸藥,徐服月餘,以善其後。

白話文:

有一個人,二十多歲。稍微活動就會喘,偶爾咳嗽。經過多年的治療,病情反而加重,大家都認為是勞損引起的疾病,無法治癒。他的脈搏不細小,但是按上去卻感覺不出跳動。這表明他的元氣下陷,無法振動脈搏,形成起伏的脈象。給他服用了升陷湯,並增加了人參、天冬各三錢。連續服用了幾劑藥後,病情好轉。由於他的病情持續了很長時間,所以從原來的方子中減去了升麻,然後研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藥,讓他慢慢服用一個多月,以鞏固療效。

一人,年二十四。胸中滿悶,晝夜咳嗽,其咳嗽時,脅下疼甚。診其脈象和平,重按微弦無力。因其脅疼,又兼胸滿,疑其氣分不舒,少投以理氣之藥。為其脈稍弱,又以黃耆佐之,而咳嗽與滿悶益甚,又兼言語聲顫動。乃細問病因,知其素勤稼穡,因感冒懶食,猶枵腹力作,以致如此。

白話文:

有一名 24 歲的男子,胸悶、咳嗽晝夜不歇,一咳起來肋骨下方就會劇烈疼痛。診斷其脈象時,發現脈搏平穩,按壓後稍顯細微無力。由於患者有肋骨疼痛和胸悶的症狀,懷疑是氣血不通暢所致,因此開了理氣的藥物。考慮到患者的脈象稍弱,又加入了黃耆作為輔助。然而,服藥後,咳嗽和胸悶反而加重,甚至連說話的聲音都開始顫抖。經仔細詢問病史,得知患者平時勤於農作,因感冒後食慾不振,仍然空腹勞作,導致身體狀況惡化。

據此病因,且又服理氣之藥不受,其為大氣下陷無疑。遂投以升陷湯,四劑,其病脫然。

按:,此證之形狀,似甚難辨,因初次未細詰問,致用藥少有差錯,猶幸迷途未遠,即能醒悟,而病亦旋愈。由斯觀之,臨證者,甚勿自矜明察,而不屑瑣瑣細問也。

白話文:

注意,這個症狀的表現,好像很不容易辨別,因為一開始沒有仔細詢問,導致用藥有點錯誤。還好錯得不多,及時醒悟,病也很快好轉。由此可見,看病的人千萬不要自以為聰明,而輕視仔細詢問細節。

一人,年四十許。失音半載,漸覺咽喉發緊,且常潰爛,畏風惡寒,冬日所著衣服,至孟夏猶未換。飲食減少,浸成虛勞,多方治療,病轉增劇。診其脈,兩寸微弱,毫無軒起之象,知其胸中大氣下陷也。投以升陷湯,加玄參四錢,兩劑,咽喉即不發緊。遂減去升麻,又連服十餘劑,諸病皆愈。

白話文:

有一個人,約莫四十歲。失聲半年,逐漸感到喉嚨發緊,且常潰爛,畏懼風寒,即使進入盛夏,冬天的衣物仍未更換。飲食減少,逐漸形成虛弱的身體,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病情反而加重。診脈後,兩寸處脈象微弱,毫無強勁有力的表現,明白他的胸中之氣下陷。用升陷湯治療,並加入四錢玄參,兩劑藥後,喉嚨不再發緊。接著減去升麻,又連續服用了十幾劑,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

西豐縣張××,年十八九,患病數年不愈,來院診治。其證夜不能寐,飲食減少,四肢無力,常覺短氣。其脈關前微弱不起。知系胸中大氣下陷,故現種種諸證。投以升陷湯,為其不寐,加熟棗仁、龍眼肉各四錢,數劑全愈。

白話文:

西豐縣的張先生,年紀約十八九歲,患病好幾年都不見好轉,於是來醫院就診。他的症狀包括晚上睡不著,食慾不振,四肢無力,時常覺得呼吸困難。我檢視了他的脈象,發現關前的脈象非常微弱,無法振起。根據這些症狀,我判斷是胸中有大量氣體下陷導致。於是我開了升陷湯給他,並且為了改善他的失眠問題,額外加入四錢的熟棗仁和龍眼肉。經過多次服藥後,張先生的病情完全康復。

奉天於氏女,出嫁而孀,依居娘門。因病還家中,夜忽不能言,並不能息。其同院住者王××,系愚門生,急來院扣門,求為援救。因素為診脈調藥,知其大氣虛損,此次之證,確知其為大氣下陷,遂為疏方,用生箭耆一兩,當歸四錢,升麻二錢,煎服,須臾即能言語。翌晨舁至院中,診其脈沉遲微弱,其呼吸仍覺短氣。

白話文:

奉天於姓女子,出嫁後守寡,依賴孃家生活。由於生病回到孃家,夜裡忽然不能說話,也不能入睡。和她住在同一個院子的王先生,是作者的學生,急匆匆地來敲門,請求幫忙搶救。作者為她診脈開方,發現她氣血虛損嚴重,這次的病症確實是氣血下陷所致。於是開了疏通氣血的方子,使用了以下藥材:生芪一兩、當歸四錢、升麻二錢。煎服藥液後,不久女子就能說話了。第二天早上,把她抬到院中,診脈發現脈象沉細微弱,呼吸仍然短促。

遂將原方減升麻一錢,又加生山藥、知母各三錢,柴胡、桔梗各一錢,連服數劑全愈。按此證,脈遲而仍用知母者,因大氣下陷之脈大抵皆遲,非因寒涼而遲也,用知母以濟黃耆之熱,則藥性和平,始能久服無弊。

白話文:

於是將原來的方子減少一錢升麻,再增加三錢生山藥和知母,一錢柴胡和桔梗,連續服用幾劑後完全康復。根據這個病症,脈象遲緩卻仍然使用知母,是因為大氣下陷的脈象大部分都遲緩,並非因寒涼而遲緩。用知母來中和黃耆的熱性,這樣藥性就可以平和,才能長期服用而沒有副作用。

奉天袁姓少婦,小便處常若火炙,有時覺腹中之氣下墜,則炙熱益甚。診其脈關前微弱,關後重按又似有力。其呼吸恆覺短氣,心中時或發熱。知其素有外感伏邪,久而化熱,又因胸中大氣下陷,伏邪亦隨之下陷也。治以升陷湯加生石膏八錢,後漸加至二兩,服藥旬日全愈。

白話文:

在奉天的袁姓少婦,經常感覺小便處灼熱如火炙,有時覺得腹中的氣往下墜,灼熱感會更嚴重。診脈時發現她的脈象前段微弱,關脈後段重按又似乎有力量。她呼吸時總覺得氣短,心中偶爾發熱。我知道她先前外感邪氣,久而久之轉化為熱,而胸中的大氣下陷,邪氣也跟著下陷。治療時使用升陷湯,再加入八錢生石膏,後來逐漸增加到二兩,服藥十天後痊癒。

或疑大氣下陷者,氣不上達也,喘者,氣不下降也,何以歷述大氣下陷之病狀,竟有努力呼吸有似乎喘者?

答曰:此理不易驟解,仍宜以治愈之案證之。一人,年二十餘。因力田勞苦過度,致胸中大氣下陷,四肢懶動,飲食減少,自言胸中滿悶,其實非滿悶乃短氣也,病人不善述病情,往往如此。醫者不能自審病因,投以開胸理氣之劑,服之增重。又改用半補半破之劑,服兩劑後,病又增重。

白話文:

回答說:這個道理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明白,還是應該以已經治好的病例來證明。有個人,二十多歲。因為從事農活過度勞累,導致胸中的大氣下陷,四肢變得懶散不動,飲食減少,自稱胸中感到悶脹,其實並不是悶脹而是氣短,病人不會很好地描述病情,往往都是這樣。醫生不能自己判斷病因,投給他開胸理氣的藥方,服用後病情加重。又改用半補半瀉的藥方,服用兩劑後,病情再次加重。

又延他醫,投以桔梗、當歸、木香各數錢,病大見愈,蓋全賴桔梗升提氣分之力也,醫者不知病愈之由,再服時,竟將桔梗易為蘇梗,升降易性,病驟反復。自此不敢服藥。遲延二十餘日,病勢垂危,喘不能臥,晝夜倚壁而坐;假寐片時,氣息即停,心下突然脹起,急呼醒之,連連喘息數口,氣息始稍續;倦極偶臥片時,覺腹中重千斤,不能轉側,且不敢仰臥;其脈乍有乍無,寸關尺或一部獨見,或兩部同見,又皆一再動而止。此病之危,已至極點。

白話文:

他還尋找了其他醫生,給他服用了桔梗、當歸和木香,病情大有好轉。這都是桔梗提升氣機的力量所致。但是,醫生不知道病人好轉的原因,再次服藥時,竟然把桔梗換成了蘇梗。這兩種藥升降的性質相反,導致病情急劇復發。從此,病人不敢再服藥。過二十多天,病情危重,喘得不能躺下,只能晝夜倚靠著牆壁而坐;打個盹兒,呼吸就停止了,心下突然脹起,趕緊將他叫醒,連續喘氣幾口,呼吸才稍有恢復;累極了,偶爾躺下片刻,感到腹部重如千斤,不能翻身,也不敢仰臥;他的脈象時有時無,寸關尺脈有時只有一部出現,有時兩部同時出現,而且都只是一兩次跳動就停止了。他的病情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因確知其為大氣下陷,遂放膽投以生箭耆一兩,柴胡、升麻、淨萸肉各二錢。煎服片時,腹中大響一陣,有似昏憒,蘇息片時,恍然醒悟。自此呼吸復常,可以安臥,轉側輕鬆。其六脈皆見,仍有雀啄之象。自言百病皆除,惟覺胸中煩熱,遂將方中升麻、柴胡皆改用錢半,又加知母、玄參各六錢,服後脈遂復常。

白話文:

因為確定他患有氣虛下陷,便大膽使用生箭耆一兩,柴胡、升麻、淨萸肉各二錢。煎服後不久,腹中發出巨大響聲,好像昏迷了一陣子,醒來後恍惚漸漸清醒。從此呼吸恢復正常,可以安心入睡,翻身自如。他的脈搏都可觸及,但仍有細微跳動。他說所有病痛都消失了,只是覺得胸中煩熱。於是將方中的升麻、柴胡都改用半錢,又加入知母、玄參各六錢。服藥後,脈象完全恢復正常。

惟左關三五不調,知其氣分之根柢猶未實也,遂用野臺參一兩,玄參、天冬、麥冬(帶心)各三錢,兩劑全愈。

蓋人之胸中大氣,實司肺臟之呼吸。此證因大氣下陷過甚,呼吸之機關將停,遂勉強鼓舞肺氣,努力呼吸以自救,其迫促之形有似乎喘,而實與氣逆之喘有天淵之分。觀此證假寐片時,肺臟不能努力呼吸,氣息即無,其病情可想也。設以治氣逆作喘者治此證之喘,以治此證之喘者治氣逆作喘,皆凶危立見。

白話文:

一般人的胸中大氣,負責肺臟的呼吸功能。這種病症是因為大氣過度下降,呼吸器官將要停止,所以才勉強振奮肺氣,努力呼吸來自救。這種急促的表現雖然看起來像喘,但實際上和氣逆導致的喘息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觀察到這種病症的患者稍微休息一下,肺臟就無法努力呼吸,氣息就會消失,就可以知道病情的嚴重性。如果用治療氣逆導致喘息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症的喘息,或是用治療這種病症喘息的方法來治療氣逆導致喘息,都會立刻出現兇險的狀況。

然欲辨此二證,原有確實徵驗:凡喘證,無論內傷外感,其劇者必然肩息(《內經》謂喘而肩上抬者為肩息);大氣下陷者,雖至呼吸有聲,必不肩息。蓋肩息者,因喘者之吸氣難,不肩息者,因大氣下陷者之呼氣難也。欲辨此證,可作呼氣難與吸氣難之狀,以默自體驗,臨證自無差謬。

白話文:

要分辨這兩種病症,確實有具體的驗證方法:凡是有喘證的,無論是內傷或外感,嚴重的必定會肩息(《內經》所說的喘息時肩膀抬起就是肩息);大氣下陷的,即使呼吸有聲音,也一定不會肩息。因為肩息的人是因為喘息吸氣困難,不肩息的人是因為大氣下陷呼氣困難。想要分辨這些症狀,可以模擬呼氣困難和吸氣困難的狀態,自己默默體驗,實際看診時就不會有差錯。

又喘者之脈多數,或有浮滑之象,或尺弱寸強,大氣下陷之脈,皆與此成反比例,尤其明徵。

一人,年四十許。每歲吐血兩三次,如此四年,似有一年甚於一年之勢。其平素常常咳嗽,痰涎壅滯,動則作喘,且覺短氣。其脈沉遲微弱,右部尤甚。知其病源系大氣下陷,投以升陷湯,加龍骨牡蠣(皆不用煅)、生地黃各六錢,又將方中知母改用五錢,連服三劑,諸病皆愈。遂減去升麻,又服數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他每年吐血兩到三次,持續了四年,而且病情似乎一年比一年嚴重。他平時經常咳嗽,痰多且粘稠,活動時會喘氣,並且感覺呼吸短促。他的脈搏沉細微弱,尤其是右手脈更甚。瞭解他的病根是大氣下陷,給他開了升陷湯,加了龍骨、牡蠣(都不用煅燒)、生地黃各六錢,並且將方中的知母改用五錢,連續服用三劑,各種症狀都痊癒了。於是就減去了升麻,又服用了幾劑以鞏固療效。

或問:吐血之證,多由於逆氣上干,而血隨氣升。此證既大氣下陷,當有便血溺血之證,何以竟吐血乎?答曰:此證因大氣陷後,肺失其養,勞嗽不已,以致血因嗽甚而吐出也。究之胸中大氣,與上逆之氣原迥異。夫大氣為諸氣之綱領,大氣陷後,諸氣無所統攝,或更易於上干。

白話文:

**問題:**吐血的病徵,一般是由於逆氣上衝,導致血液隨著氣上升。這個病徵出現時,大氣下降,應該會有便血和尿血的症狀,為什麼竟然會吐血?

回答: 這個病徵發生時,大氣下降後,肺部得不到滋養,咳嗽不止,導致血液因劇烈咳嗽而吐出。仔細分析,胸中的大氣與上衝之氣完全不同。大氣是各種氣的統帥,大氣下降後,各種氣失去約束,可能會更容易上衝。

且更有逆氣上幹過甚,排擠胸中大氣下陷者(案詳參赭鎮氣湯下)。至便血溺血之證,由於大氣下陷者誠有之,在婦女更有因之血崩者(案詳固沖湯下)。又轉有因大氣下陷,而經血倒行,吐血衄血者(案詳加味麥門冬湯下)。是知大氣既陷,諸經之氣無所統攝,而或上或下錯亂妄行,有不能一律論者。

白話文:

如果逆氣向上衝得太厲害,會排擠胸中的大氣向下沉降(詳細內容請參照赭鎮氣湯)。至於便血和溺血的症狀,是由於大氣下陷所致,在婦女身上尤其容易導致血崩(詳細內容請參照固沖湯)。還有,由於大氣下陷,導致經血倒流,吐血和流鼻血的情況(詳細內容請參照加味麥門冬湯)。由此可知,大氣一旦下陷,諸經之氣就沒有統攝作用,而導致氣機上衝或下陷,錯亂妄行,不能一概而論。

或問:龍骨、牡蠣為收澀之品,大氣陷者宜升提,不宜收澀。今方中重用二藥,皆至六錢,獨不慮其收澀之性,有礙大氣之升乎?答曰:龍骨、牡蠣最能攝血之本源。此證若但知升其大氣,恐血隨升氣之藥復妄動,於升陷湯中,加此二藥,所以兼顧其血也。且大氣下陷後,慮其耗散,有龍骨、牡蠣以收斂之,轉能輔升陷湯之所不逮。

白話文:

有人問:龍骨和牡蠣都具有收斂的性質,對於氣虛下陷的患者,宜升提而不可收斂。現在這個方子裡大量使用這兩種藥,各用六錢,難道不擔心它們的收斂性會阻礙氣的上升嗎?

回答說:龍骨和牡蠣最能攝藏血液的根本。如果這個證候只知道升提氣,恐怕隨著升氣藥的升發,血液也會妄動。在升陷湯中加入這兩種藥,就是為了兼顧血液。此外,氣虛下陷後,擔心氣血耗散,而龍骨和牡蠣具有收斂的作用,反而能輔助升陷湯所不及的地方。

況龍骨善化瘀血(《神農本草經》主癥瘕),牡蠣善消堅結(觀其治瘰癧可知)。二藥並用,能使血之未離經者,永安其宅,血之已離經者,盡化其滯。加於升陷湯中,以治氣陷兼吐血之證,非至穩善之妙藥乎。

白話文:

另外,龍骨擅長化解瘀血(《神農本草經》記載可以治療癥瘕),牡蠣擅長消散堅硬結塊(從它治療瘰癧就可以知道)。兩種藥物合用,可以讓血液還沒有離開經絡的,永遠安穩待在原處,血液已經離開經絡的,徹底化解它們的停滯。加入到升陷湯中,用來治療氣血下陷兼吐血的證狀,難道不是非常穩妥有效的良藥嗎?

按:,吐血證最忌升麻。此證兼吐血,服升陷湯時,未將升麻減去者,因所加之龍骨、牡蠣原可監製之,而服藥之時,吐血之證,猶未反復也。若恐升麻有礙血證時,亦可減去之,多加柴胡一錢。

白話文:

注意:吐血癥狀最忌諱使用升麻。如果患有合併吐血癥狀,服用升陷湯時沒有將升麻去除,是因為所添加的龍骨和牡蠣原本可以抑制升麻的升提作用,而且服用藥物後,吐血癥狀還沒有反覆出現。如果擔心升麻會對血癥狀造成影響,也可以將其去除,多加一錢的柴胡。

一人,年四十餘。小便不利,周身漫腫,自腰以下,其腫尤甚。上焦痰涎杜塞,劇時幾不能息。咳嗽痰中帶血,小便亦有血色。遷延半載,屢次延醫服藥,病轉增劇。其脈滑而有力,疑是濕熱壅滯,詢之果心中發熱。遂重用滑石白芍以滲濕清熱,佐以柴胡、乳香沒藥以宣通氣化。

白話文:

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小便困難,全身浮腫,特別是腰部以下的腫脹更加嚴重。上半身有痰涎堵塞,嚴重的時候幾乎喘不過氣來。咳嗽咳出的痰中有血,小便也有血色。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年,多次請醫生開藥治療,但病情反而加重。他的脈搏滑利有力,懷疑是濕熱壅滯,詢問後得知他心中發熱。於是,大量使用滑石和白芍來滲濕清熱,輔以柴胡、乳香、沒藥來宣通氣化。

為其病久,不任疏通,每劑藥加生山藥兩許,以固氣滋陰。又用藥汁,送服三七末二錢,以清其血分。數劑熱退血減,痰涎亦少,而小便仍不利。偶於診脈時,見其由臥起坐,因稍費力,連連喘息十餘口,呼吸始順。且其脈從前雖然滑實,究在沉分。此時因火退,滑實既減,且有濡象。

白話文:

由於他的病症已經持續很長時間,無法承受過於疏通的治療,因此每劑藥中加入生山藥兩錢,以鞏固氣血和滋養陰液。此外,還使用藥液送服三七粉末二錢,以淨化血液。經過幾次治療後,熱度和出血的情況得到緩解,痰涎也減少了,但小便依然不利。有一次在診脈時,我看見他從躺著坐起來,因為費了點力,連續喘息了十幾口氣,呼吸才逐漸平順。並且,他的脈象雖然從前滑實有力,但畢竟在深層。此時由於火熱之勢退去,滑實的程度有所減弱,且出現了濡潤的跡象。

恍悟此證確係大氣下陷。遂投以升陷湯,知母改用六錢,又加玄參五錢,木通二錢,一劑小便即利。又服數劑,諸病全愈。

白話文:

恍然大悟,這個病證確實是氣血下陷造成的。於是服用升陷湯,知母用量改為六錢,再加玄參五錢,木通二錢。服用一劑後,小便就通利了。再服幾劑,所有症狀就完全康復了。

一人,年四十七。咳嗽短氣,大汗如洗,晝夜不止,心中怔忡,病勢危急。遣人詢方,俾先用山萸肉(去淨核)二兩煎服,以止其汗。翌日迎愚診視,其脈微弱欲無,呼吸略似迫促。自言大汗雖止,而仍有出汗之時,怔忡見輕,仍覺短氣。知其確係大氣下陷,遂投以升陷湯,為其有汗,加龍骨、牡蠣(皆不用煅)各五錢,三劑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男子,四十七歲,咳嗽氣短,大汗淋漓,晝夜不停,心中驚慌,病情危急。他派人來詢問治療方法,我建議先用山茱萸肉(去掉果核)兩錢煎服,以止汗。第二天,我去看他,把脈的時候發現他的脈搏微弱幾乎沒有,呼吸稍微急促。他自己說大汗雖然止住了,但有時還是出汗,心悸減輕,但還是覺得氣短。我知道他確實是氣血下陷,於是給他開了升陷湯,因為他還有出汗的症狀,所以加了龍骨和牡蠣(都不用煅燒)各五錢,三劑藥後就痊癒了。

一婦人,年二十餘。資稟素羸弱,因院中失火,驚恐過甚,遂覺呼吸短氣,心中怔忡,食後更覺氣不上達,常作太息。其脈近和平,而右部較沉。知其胸中大氣,因驚恐下陷,《內經》所謂恐則氣陷也。遂投以升陷湯,為心中怔忡,加龍眼肉五錢,連服四劑而愈。

白話文:

一名二十多歲的女子,體質原本虛弱,因院中失火而驚嚇過度,導致呼吸短促、心悸,進食後更加氣短,經常嘆息。她的脈搏大致正常,但右手脈較沉。我知道她的胸中之氣,因為驚嚇而下陷,《內經》中提到「恐則氣陷」。於是給她服用升陷湯,並加五錢龍眼肉,連續服用四劑後,症狀痊癒。

一婦人,年二十餘。因境多拂鬱,常作惱怒,遂覺呼吸短氣,咽乾作渴,劇時,覺氣息將停,努力始能呼吸。其脈左部如常,右部來緩去急,分毫不能鼓指。《內經》謂宗氣貫心脈,宗氣即大氣也。此證蓋因常常惱怒,致大氣下陷,故不能鼓脈外出,以成波瀾也。遂投以升陷湯,為其作渴,將方中知母改用六錢,連服三劑,病愈強半,右脈亦較前有力,遂去升麻,又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一位二十多歲的婦人,因為遭遇很多不順心的事,經常發怒,於是感到呼吸短促,口乾舌燥。情況嚴重時,她會覺得呼吸快要停止,費很大力氣才能呼吸。她的脈象左邊正常,右邊脈搏來得緩慢去得急促,根本無法抬高手指把脈。《黃帝內經》說,宗氣貫穿心脈,宗氣就是大氣。這個病症是因為經常發怒,導致大氣下陷,所以無法推動脈搏,形成波動。於是給她服用升陷湯,因為她口乾舌燥,於是方中的知母改用六錢,連續服用三劑,病症好了一大半,右邊的脈搏也比以前有力。於是去掉了升麻,又服用了幾劑藥,完全康復。

或問:《內經》謂恐則氣陷,前案中已發明之。然《內經》又謂怒則氣逆也,何以與此案中之理,相矛盾乎?答曰:《內經》所謂怒則氣逆者,指肝膽之氣而言,非謂胸中大氣也。然肝膽之氣上逆,上衝大氣亦上逆者,故人當怒急之時,恆有頭目眩暈,其氣呼出不能吸入,移時始能呼吸,此因大氣上逆也。有肝膽之氣上逆,排擠大氣轉下陷者,拙擬參赭鎮氣湯下,有治驗之案可考也。

白話文:

有人問:《內經》上說害怕的時候,氣會下降,前面已經解釋過了。但是《內經》又說生氣的時候,氣會上升,這與本書中所說的道理相矛盾嗎?

答:**《內經》中說生氣時氣會上升,是指肝膽之氣,並不是指胸中的大氣。**不過,當肝膽之氣上升的時候,大氣也會受到衝擊而上升。所以,人在生氣發作時,經常會頭暈目眩,無法吸氣,過一段時間才能呼吸,這是因為大氣上升的緣故。

如果肝膽之氣上升,壓迫大氣,導致大氣下降,可以用參赭鎮氣湯來治療。相關的驗證病例可以參考。

況大氣原賴穀氣養之,其人既常惱怒,納穀必少,大氣即暗受其傷,而易下陷也。

一婦人,因臨盆努力過甚,產後數日,脅下作疼,又十餘日,更發寒熱。其翁知醫,投以生化湯兩劑,病大見愈。遲數日,寒熱又作。遂延他醫調治,以為產後瘀血為恙,又兼受寒,於活血化瘀藥中,重加乾薑。數劑後,寒熱益甚,連連飲水,不能解渴。時當仲夏,身熱如炙,又復嚴裹厚被,略以展動,即覺冷氣侵膚。

白話文:

一位婦人,因為生產過於用力,產後幾天,肋骨下方疼痛,又過了十幾天,開始發燒發冷。她的公公懂醫,給她服用兩劑生化湯,病情大有起色。過不了多久,寒熱又發作了。於是她請了另一個醫生來診治,醫生認為是產後瘀血作亂,又加上受了寒,在活血化瘀的藥物中,大量加入薑。服用了幾劑藥之後,寒熱更加嚴重,不斷喝水也解不了渴。當時正值仲夏,她卻全身發燙像被火烤一樣,還嚴嚴實實地裹著厚被子,只要稍微動一動,就覺得冷氣侵襲肌膚。

後愚診視,左脈沉細欲無,右脈沉緊,皆有數象。知其大氣下陷,又為熱藥所傷也。其從前服生化湯覺輕者,全得芎藭升提之力也。治以升陷湯,將方中知母改用八錢,又加玄參六錢,一劑而寒熱已,亦不作渴。從前兩日不食,至此遂能飲食。惟脅下微疼,繼服拙擬理郁升陷湯,二劑全愈。

白話文:

後來我診視,左脈微弱欲絕,右脈有力但略緊,兩邊都有脈搏次數快的現象。判斷是患者的大氣下陷,又受到了熱性藥物的損害。他之前服用生化湯有所改善,完全是因為芎藭具有升提氣血的作用。我用升陷湯治療他,將方中的知母改為八錢,再加玄參六錢,一服藥後寒熱症狀已退,也不再口渴。之前幾天不思飲食,到現在能夠吃飯了。只有脅下還有輕微疼痛,接著服用我配製的理鬱升陷湯,兩劑藥後完全康復。

按:,產後雖有實熱,若非寒溫外感之熱,忌用知母,而不忌用玄參,以玄參原為治產乳之藥,《神農本草經》有明文也。此證雖得之產後,時已逾月,故敢放膽重用知母。

白話文:

請注意,產後雖然可能出現實熱的症狀,但如果並不是寒溫外感所致,就不應該使用知母。玄參則不受此限,因為玄參本來就是治療產乳的藥物,《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明確記載。現在這個病例雖然是在產後出現的,但已經超過一個月,所以可以大膽地使用知母。

或問:緊為受寒之脈,故傷寒麻黃湯證,其脈必緊。此證既為熱藥所傷,何以其右脈沉緊?答曰:脈沉緊者,其脈沉而有力也。夫有力當作洪象,此證因大氣下陷,雖內有實熱,不能鼓脈作起伏之勢,故不為洪而為緊,且為沉緊也。其獨見於右部者,以所服乾薑之熱,胃先受之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麻黃湯證是因受寒引起的,所以脈象應該緊。但是這個證候是因為服用熱藥而損傷了身體,為什麼脈象反而沉緊呢?

回答:沉緊脈指脈象沉實有力。有力本應表現為洪脈,但是這個證候是因為陽氣下陷,雖然體內有實熱,但是無法鼓動脈象起伏,所以不表現為洪脈,而表現為緊脈和沉脈。

這個證候的脈象只見於右手,這是因為所服用的乾薑熱性,首先作用在胃上。

按:,脈無起伏為弦,弦而有力,即緊脈也。若但弦,則為寒矣。仲景平脈篇謂「雙弦者寒,偏弦者飲。」究之飲為稀涎,亦多系因寒而成也。

白話文:

注意:當脈搏沒有起伏的時候稱為「弦脈」,弦脈而且有力,就是「緊脈」。如果只有弦脈,那麼就是寒證。仲景的《平脈篇》中說:「雙弦脈是寒證,偏弦脈是飲證。」究其原因,飲證是由稀薄的津液所致,而稀薄的津液也多半是由於寒證造成的。

一婦人,年三十餘。得下痿證,兩腿痿廢,不能屈伸,上半身常常自汗,胸中短氣,少腹下墜,小便不利,寢不能寐。延醫治療數月,病勢轉增。診其脈細如絲,右手尤甚。知其系胸中大氣下陷,欲為疏方。病家疑而問曰:「大氣下陷之說,從前醫者,皆未言及。然病之本源,既為大氣下陷,何以有種種諸證乎?」答曰:人之大氣雖在胸中,實能統攝全身,今因大氣下陷,全身無所統攝,肢體遂有廢而不舉之處,此兩腿之所以痿廢也。其自汗者,大氣既陷,外衛之氣亦虛也。

白話文: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婦女,患有下半身癱瘓的疾病。她的雙腿癱軟無力,不能彎曲伸直。上半身經常出汗,胸中發悶氣短,小腹下墜,小便不利,晚上睡不著覺。她找醫生治療了幾個月,病情反而加重了。醫生診斷她的脈象細如絲線,右手的脈象尤其明顯。醫生認為她的病情是胸中的大氣下陷,想為她開疏通的藥方。病人疑惑地問:「什麼是大氣下陷?以前看病的醫生都沒有說過。如果我的病根是大氣下陷,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症狀呢?」醫生回答說:「人體的大氣雖然在胸中,但實際上它能統管全身。現在大氣下陷了,全身沒有了統管,肢體就出現了癱瘓不能活動的情況,這就是她雙腿癱軟的原因。至於出汗的症狀,那是因為大氣下陷,人體表面的衛氣也虛弱了。」

其不寐者,大氣既陷,神魂無所依附也。小便不利者,三焦之氣化,不升則不降,上焦不能如霧,下焦即不能如瀆也。至於胸中短氣,少腹下墜,又為大氣下陷之明徵也。遂治以升陷湯,因其自汗,加龍骨、牡蠣(皆不用煅)各五錢,兩劑汗止,腿稍能屈伸,諸病亦見愈。繼服拙擬理郁升陷湯數劑,兩腿漸能著力。

白話文:

失眠的原因是元氣下陷,導致神魂無依所託。小便不利的原因是三焦氣化失常,氣不能升降,上焦不能像霧氣一樣通暢,下焦也不能像溝渠一樣疏利。至於胸中氣短,小腹下墜,也是元氣下陷的明顯癥狀。因此用升陷湯治療,因為患者自汗,所以添加龍骨、牡蠣(都不用煅燒)各五錢,兩劑後出汗停止,腿部也能稍微屈伸,其他癥狀也見好轉。之後再服用鄙人研製的理鬱升陷湯數劑,雙腿逐漸有力。

然痿廢既久,病在筋脈,非旦夕所能脫然。俾用舒筋通脈之品,製作丸藥,久久服之,庶能全愈。

一婦人,年三十許。胸中滿悶,不能飲食。醫者純用開破之藥數劑,忽然寒熱,脈變為遲。醫者見脈遲,又兼寒熱,方中加黃耆、桂枝、乾薑各數錢,而仍多用破氣之藥。購藥未服,愚應其鄰家延請,適至其村,病家求為診視,其脈遲而且弱,問其呼吸覺短氣乎?答曰:今於服藥數劑後,新添此證。知其胸中大氣因服破氣之藥下陷。

白話文:

有一個大約三十歲的婦人,胸口感到滿滿的鬱悶,吃不下東西。醫生連續給她使用了幾劑疏通化解的藥物,結果她突然開始發冷發熱,脈搏也變慢了。醫生見她的脈搏變慢,再加上發冷發熱,於是在藥方中加入黃耆、桂枝、乾薑等藥物各若干錢,但仍然大量使用了疏通氣滯的藥物。婦人買了藥還沒來得及服用,我恰好應鄰家之請前去診視,剛到她的村子裡,病人的家屬就請我為她診脈。她的脈搏不僅慢,而且很弱。我問她喘氣是否感到氣短?她回答說:服用了幾劑藥後,才新出現這個症狀。我知道她胸中的大氣是因為服用了疏通氣滯的藥物而下陷造成的。

時醫者在座,不便另為疏方,遂謂醫曰:子方中所加之藥,極為對證,然此時其胸中大氣下陷,破氣藥分毫不可再用。遂單將所加之黃耆、桂枝、乾薑煎服。寒熱頓已,呼吸亦覺暢舒。後醫者即方略為加減,又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當時的其他醫生在場,不方便另開藥方,於是我告訴那位醫生:“你開的藥方中所加的藥,非常對症,但是現在病人的胸中大火已下陷,破氣的藥千萬不可再用了。”於是只煎服了所加的黃芪、桂枝、乾薑。病人的寒熱立馬消除了,呼吸也感覺通暢了。之後,醫生在藥方上略微增減,又服用了幾劑藥就完全康復了。

門人高××曾治一人,年三十餘。因枵腹勞力過度,致大氣下陷。寒熱往來,常常短氣,大汗淋漓,頭疼咽乾,畏涼嗜睡,遷延日久,不能起床。醫者誤認為肝氣鬱結,投以鱉甲枳實麥芽諸藥,病益劇。診其脈,左寸關尺皆不見,右部脈雖見,而微弱欲無。知其為大氣下陷,投以升陷湯,加人參三錢,一劑左脈即見,又將知母改用五錢,連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醫生的弟子高某某曾經治療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此人由於空腹過度勞累,導致大量氣血下沉。他出現寒熱交替、頻繁氣短、大汗淋漓、頭痛咽乾、怕冷嗜睡的症狀,拖延一段時間後連起牀都困難。其他醫生誤診為肝氣鬱結,使用鱉甲、枳實、麥芽等藥物治療,病情反而加重。高某某替他把脈,發現左寸關尺脈都沒了,右部脈搏雖然有,但微弱到幾乎感覺不到。他得知這是大氣下陷的症狀,使用升陷湯加人參三錢,服用一劑後左脈就出現了。接著他又把知母的用量改為五錢,連續服用幾劑後完全康復。

高××又治一婦人,年三十許。胸中短氣,常常出汗,劇時覺氣不上達,即昏不知人,移時始蘇,睡時恆自驚寤。診其脈,微弱異常,知其胸中大氣下陷甚劇。遂投以升陷湯,知母改用五錢,又加人參、萸肉(去淨核)各三錢,連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高××還治療了一位約三十歲的女子。她胸悶、經常出汗,嚴重時感覺氣上不來,就會昏倒,過一陣子才醒過來;睡覺時經常被自己嚇醒。診斷她的脈象,異常虛弱,知道她的胸中大氣下陷得很厲害。於是給她開了升陷湯,並將知母換成五錢,又添加了人蔘、萸肉(去乾淨果核)各三錢,連服數劑後完全康復了。

大氣下陷之證,不必皆內傷也,外感證亦有之。一人年四十許,於季春得溫證,延醫調治不愈,留連兩旬,病益沉重。後愚診視,其兩目清白無火,竟昏憒不省人事,舌乾如磋,卻無舌苔。問之亦不能言語,周身皆涼,其五六呼吸之頃,必長出氣一口。其脈左右皆微弱,至數稍遲,此亦胸中大氣下陷也。

白話文:

大氣下陷的症狀,不一定是內傷造成的,外感證也會出現。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人,在春天感染了風熱證,請醫生治療卻沒好,拖延了二十天,病情越來越嚴重。後來我診察他,發現他的眼睛清澈無火,卻昏迷不醒,舌頭乾枯如柴,但沒有舌苔。詢問他時也不說話,全身發冷,每隔五、六次呼吸就會長長地呼出一口氣。他的脈搏兩側都很微弱,而且跳動得比較慢,這也是胸中大氣下陷的表現。

蓋大氣不達於腦中則神昏,大氣不潮於舌本則舌乾,神昏舌乾,故問之不能言也。其周身皆涼者,大氣陷後,不能宣布於營衛也。其五六呼吸之頃,必長出氣者,大氣陷後,胸中必覺短氣,故太息以舒其氣也。遂用野臺參一兩、柴胡二錢,煎湯灌之,一劑見輕,兩劑全愈。

白話文:

如果空氣到達不了腦部,就會頭腦昏沉;空氣到不了舌根就會舌頭乾澀。頭腦昏沉、舌頭乾澀,所以問他他都說不出話來。他全身都發冷是因為空氣下陷到後邊,無法輸送到營衛系統。大概過個五、六次的呼吸時間,他一定會長嘆一聲,這是因為空氣下陷到後邊,胸中必定感覺喘不過氣,所以才長嘆一口氣來舒緩。於是我用了野臺參一兩、柴胡二錢,煎湯灌給他喝,喝一帖藥病情就減輕,喝兩帖藥就完全康復。

按:,此證從前原有大熱,屢經醫者調治,大熱已退,精神愈憊。醫者諉為不治,病家亦以為氣息奄奄,待時而已。乃遲十餘日,而病狀如故,始轉念或可挽回,而迎愚診視。幸投藥不瘥,隨手奏效,是知藥果對證,誠有活人之功也。

白話文:

注意:原文中缺少關鍵資訊,因此翻譯可能不完整。

這類病症過去曾經發燒,經過多次醫治,高燒已經退去,但是精神卻更加疲倦。醫生認為病症無法治癒,病人也以為自己命不久矣,只能等待死亡。然而過了十幾天,病症依舊,家屬才開始轉念,也許還有挽救的可能,於是請我去看診。幸好我開的藥對症下藥,隨即見效。可見用藥對症,的確能起死回生。

又按:,此證若不知為大氣下陷,見其舌乾如斯,但知用熟地阿膠、枸杞之類滋其津液,其滯泥之性,填塞膺胸,既陷之大氣將何由上達乎?愚願業醫者,凡遇氣分不舒之證,宜先存一大氣下陷理想,以細心體察,倘遇此等證,庶可挽回人命於頃刻也。

白話文:

補充說明: 這段中醫古文強調,如果不知道血壓下降,只看到病人舌頭乾燥,只用熟地、阿膠、枸杞等補液的藥物,是不行的。因為血壓下降,血液瘀滯在胸腔,壓抑了上昇的氣,所以氣無法上升。

因此,建議醫生在遇到氣血不順暢的病例時,首先應該考慮血壓下降的可能性,並仔細觀察。如果遇到像古文中描述的那種情況,就可以及時救治,挽救病人的生命。

一人,年三十餘。於初夏得溫病,醫者用涼藥清解之,兼用枳實、青皮破氣諸品,連服七八劑,譫語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周身顫動。再延他醫,以為內風已動,辭不治。後愚診視,其脈五至,浮分微弱,而重按似有力,舌苔微黃,周身肌膚不熱,知其溫熱之邪,隨破氣之藥下陷已深,不能外出也。遂用生石膏二兩,知母、野臺參各一兩,煎湯兩茶杯,分二次溫服。

白話文: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人,在初夏得了溫熱病。醫生用涼藥給他清熱解毒,還用枳實、青皮等破氣的藥物。他連續服用七、八劑,開始說胡話,昏迷不醒,在牀上亂抓亂摸,全身顫動。後來又請了另一位醫生,認為他的內風已經發作,拒絕治療。

後來,我診斷了他的病情。他的脈搏跳得很快,浮而虛弱,按壓用力後卻似乎有力。舌苔微黃,全身皮膚不熱。我知道他體內的溫熱病邪隨着破氣的藥物下陷得很深,無法排出體外。於是我用生石膏二兩,知母、野臺參各一兩,煎成兩小杯湯,分兩次溫服。

自午至暮,連進二劑,共服藥四次,翌日精神清爽,能進飲食,半日進食五次,猶飢而索食。看護者不敢復與,則周身顫動,復發譫語,疑其病又反復,求再診視。其脈象大致和平,而浮分仍然微弱。恍悟其胸中大氣,因服破氣之藥下陷,雖用參數次,至此猶未盡復,故亟亟求助於水穀之氣,且胃中之氣,因大氣下陷無所統攝,或至速於下行,而飲食亦因之速下也。遂用野臺參兩許,佐以麥門冬(帶心)三錢、柴胡二錢,煎湯飲下,自此遂愈。

白話文:

從中午到傍晚,連續服用了兩次藥,共四次藥。第二天精神清爽,能進食,半天時間進食五次,仍然覺得餓而求食。看護者不敢再給他吃,他就全身發抖,開始胡言亂語,懷疑病情又反覆發作,要求再次診視。他的脈象大致平穩,但浮脈仍然微弱。我恍然大悟,他胸中的大氣,因為服用了破氣的藥而下陷,儘管用參數次,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他極度渴望水谷之氣,而且胃中的氣,因為大氣下陷而失去了統攝,所以胃氣下行得很快,食物也因此很快地消化掉了。於是,我用野臺參兩錢,輔以麥門冬(帶心)三錢、柴胡二錢,煎湯飲用,從此就痊癒了。

或問:子所治大氣下陷證,有兩日不食者,有飲食減少者。此證亦大氣下陷,何以轉能多食?答曰:事有常變,病亦有常變。王清任《醫林改錯》載有所治胸中瘀血二案:一則胸不能著物,一則非以物重壓其胸不安,皆治以血腑逐瘀湯而愈。夫同一胸中瘀血,其病狀竟若斯懸殊,故同一大氣之下陷也,其脾胃若因大氣下陷,而運化之力減者,必然少食;若大氣下陷,脾胃之氣亦欲陷者,或轉至多食。曾治一少婦,忽然飲食甚多,一時覺飢不食,即心中怔忡。

白話文:

有人問:老師你治療「大氣下陷」的病例,有些兩天都不吃東西的,有些食量減少的。這個症狀也是「大氣下陷」,怎麼轉而食量變多了呢?

我回答說:事情有常有變,疾病也有常有變。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記載了他治療胸中瘀血的兩個病例:一個是胸口不能觸碰任何東西,一個是如果不拿東西壓著胸口就感到不安,兩個都用「血腑逐瘀湯」治療後痊癒。同是胸中瘀血,症狀卻如此懸殊,所以同是大氣下陷,如果脾胃因為大氣下陷而運化能力減弱,就會食量減少;如果大氣下陷,脾胃之氣也想要下陷,反而會轉而食量增多。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年輕女子,她突然食量大增,一有飢餓的感覺就馬上吃東西,不吃就心悸。

醫者以為中消證,屢治不效。向愚詢方,疑其胸中大氣下陷,為開升陷湯方,加龍骨、牡蠣(皆不用煅)各五錢,數劑而愈。蓋病因雖同,而病之情狀,恆因人之資稟不同,而有變易。斯在臨證者,細心體察耳。

白話文:

醫生原本以為是中焦虛損的證狀,治療了好幾次都沒有效果。於是向我請教,我懷疑他的胸中的正氣下陷,所以開了開升陷湯的方子,並加入龍骨和牡蠣(都不用煅燒)各五錢,服用了幾劑藥就痊癒了。

疾病的原因雖然相同,但是疾病的症狀,經常因為人的體質不同而發生變化。這就需要醫生仔細觀察病情,用心體會。

按:,此證與前證,雖皆大氣下陷,而實在寒溫之餘,故方中不用黃耆,而用人參。因寒溫之熱,最能鑠耗津液,人參能補氣,兼能生津液,是以《傷寒論》方中,凡氣虛者,皆用人參,而不用黃耆也。

白話文:

註解:這個證狀與前面的證狀,雖然都是氣往下沉,但實際上是寒熱的後遺症,所以藥方中不用黃耆,而是用人參。因為寒熱的熱性最能耗損津液,人參可以補氣,又能生津液,因此《傷寒論》中的藥方,凡是氣虛者,都用人參,不用黃耆。

上所列者,皆大氣下陷治驗之案也。然此證為醫者誤治及失於不治者甚多,略登數則於下,以為炯戒。

庚戍秋,在滄州治病,有趙姓,忽過訪,言有疑事,欲質諸先生。問何疑?曰:予妹半月前來歸寧,數日間,無病而亡,未知何故?愚曰:此必有病,子蓋未知耳。×曰:其前一日,覺咽喉發悶,診其脈沉細,疑其胸有鬱氣,俾用開氣之藥一劑,翌日不覺輕重,惟自言不再服藥,斯夕即安坐床上而逝。其咽喉中發悶,並不甚劇,故曰無病也。

白話文:

庚戌年的秋天,我在滄州行醫,有位姓趙的先生突然來拜訪我,說有疑惑的事情想請教。我問他什麼疑惑?他說:我妹妹半個月前回孃家省親,幾天後卻無病身亡,不知是什麼原因?我說:這一定是有病,你可能不知道。趙先生說:她前一天感覺喉嚨發悶,我診斷她的脈象沉細,懷疑她胸中有鬱悶之氣,便開了一劑疏通氣道的藥。第二天症狀沒有好轉,但她自己說不想再吃藥了,這天晚上她就安靜地坐在牀上離世了。她的喉嚨發悶並不嚴重,所以才說她沒有病。

愚曰:此胸中大氣下陷耳。時行篋中有治大氣下陷諸案,因出示之,且為剖析其理。×泫然流涕曰,斯誠為藥誤矣。

白話文:

我認為:這是因為胸中的熱氣沉降造成的。我隨身攜帶的醫書中剛好有治療熱氣下沉的病例,於是拿出來給他看,並解釋其中的原理。×忍不住流下眼淚,說:這一定是因為服藥的緣故。

一人,年三十餘。呼吸短氣,胸中滿悶。醫者投以理氣之品,似覺稍輕,醫者以為藥病相投,第二劑,遂放膽開破其氣分。晚間服藥,至夜如廁,便後遂不能起。看護者,扶持至床上,昏昏似睡,呼之不應,須臾張口呼氣外出,若呵欠之狀,如斯者日余而亡。後其兄向愚述之,且問此果何病?因歷舉大氣下陷之理告之。

白話文: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出現呼吸短促、胸悶的症狀。醫生給他開了疏通氣機的藥,患者服藥後感覺症狀略有減輕。醫生認為藥物對症有效,於是第二劑加大劑量,膽子很大地打破了他的氣分。患者晚上服藥後,到了夜裡上廁所,排便後就無法起身。看護的人把他扶到牀上,他昏昏沉沉像睡著了一樣,叫他不應,過了一會兒張口呼氣,像哈欠的樣子,如此過了幾天就去世了。後來他的哥哥向我講述此事,並且問我這是什麼病?我於是向他解釋了大氣下陷的道理。

其兄連連太息,既自悔擇醫不慎,又痛恨醫者誤人,以後不敢輕於延醫服藥。

一農家媼,年五十餘。因麥秋農家忙甚,井臼之事皆自任之,漸覺呼吸不利,氣息迫促。醫者誤認為氣逆作喘,屢投以納氣降氣之藥,氣息遂大形迫促,其努力呼吸之聲,直聞戶外。延愚診視,及至,診其脈左右皆無,勉為疏方,取藥未至而亡,此亦大氣下陷也。其氣息之迫促,乃肺之呼吸將停,努力呼吸以自救也,醫者又復用藥,降下其氣,何其謬哉!

白話文:

一位鄉村老婦人,五十多歲。因為麥收時農忙,打水做飯等家務事都自己承擔,漸漸感到呼吸困難,氣息急促。醫生誤認為是氣逆所致的喘氣,多次給她服用疏通氣機、化解氣滯的藥,結果導致氣息更加急促,她用力呼吸的聲音甚至可以從屋外聽見。老婦人請我去看診,我到後發現她左右兩手的脈象都消失了,勉強開了方子,但藥還沒取來她就去世了。這也是大氣下陷的症狀。她的氣息急促,是因為肺部的呼吸功能將要停止,她拼命呼吸是想自救,而醫生卻用藥讓她的氣往下走,真是太離譜了!

一諸生,年五十六,為學校教員,每講說後,即覺短氣,向愚詢方。愚曰,此胸中大氣,虛而欲陷,為至緊要之證,當多服升補氣分之藥。彼欲用燒酒燉藥,謂朝夕服之甚便。愚曰,如此亦可,然必須將藥燉濃,多飲且常飲耳。遂為疏方,用生黃耆四兩、野臺參二兩,柴胡、桔梗各八錢,先用黃酒斤許,煎藥十餘沸,再用燒酒二斤,同貯瓶中,置甑中燉開,每飯前飲之,旬日而愈。後因病愈,置不復飲。

白話文:

一位 56 歲的讀書人,身為學校教員,每次上完課後,就覺得氣短,向我詢問藥方。我說:這是胸口中的大氣虛弱下陷,是很嚴重的徵兆,必須多服用補氣的藥物。他希望用燒酒來燉藥,說早晚服用很方便。我說:這樣也可以,但必須將藥燉得很濃,而且要多喝,並且要持續喝。於是開了藥方,使用生黃耆四兩、野臺參二兩、柴胡、桔梗各八錢,先用黃酒一斤左右,煎藥十幾滾,再加入燒酒二斤,一起裝在瓶子裡,放在蒸籠中燉開,每餐飯前飲用,十天後痊癒。後來因為病好,就停止服用藥物。

隔年,一日步行二里許,自校至家,似有氣息迫促之狀,不能言語,倏忽而亡。蓋其身體素胖,艱於行步,胸中大氣,素有欲陷之機,因行動勞苦,而遂下陷,此誠《內經》所謂「大氣入於臟腑,不病而猝死」者也。方書有氣厥,中氣諸名目,大抵皆大氣下陷之證,特未窺《內經》之旨,而妄為議論耳。

白話文:

一年後,某天他步行兩裏多路,從學校到家,好像呼吸急促,說不出話來,突然就去世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身體本來就肥胖,走路很困難,胸中的大氣原本就容易下陷,因為行動勞累,而終於下陷了。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大氣進入臟腑,不生病而突然死亡」的情況。醫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氣厥、中氣等,大體上都是大氣下陷的證狀,只是沒有參透《黃帝內經》的道理,而胡亂議論罷了。

按:,《內經》原有氣厥二字,乃謂氣厥逆上行,非後世所謂氣厥也。

或問:案中所載大氣下陷證,病因及其病狀,皆瞭如指掌矣。然其脈之現象,或見於左部,或見於右部,或左右兩部皆有現象可徵,且其脈多遲,而又間有數者,同一大氣之下陷也,何以其脈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氣包舉肺外,原與肺有密切之關係,肺之脈診在右部,故大氣下陷,右部之脈多微弱者其常也。然人之元氣自腎達肝,自肝達於胸中,為大氣之根本。

白話文:

有人提問:病歷中記載的「大氣下陷證」,其病因和症狀都很清楚了。但它的脈象有時候出現在左手,有時候出現在右手,有時候左右手都有跡象,而且脈搏大多數是緩慢的,偶爾也有快速的。都是同樣的大氣下陷,為什麼脈象會這麼不一樣呢?

回答說:胸中的大氣包裹著肺部,原本就和肺部有密切關係。肺的脈象診斷點在右部,所以大氣下陷時,右部的脈象大多衰弱,這是常見的現象。但是人體的元氣從腎臟到達肝臟,再從肝臟到達胸中,是形成大氣的根本。

其人或肝腎素虛,或服破肝氣之藥太過,其左脈或即更形微弱,若案中左部寸關尺皆不見,左脈沉細欲無,左關參伍不調者是也。至其脈多遲,而又間有數者,或因陰分虛損,或兼外感之熱,或為熱藥所傷,乃兼證之現脈,非大氣下陷之本脈也。

白話文:

這個人可能是肝腎虛弱,或者服用了損傷肝氣的藥物過多,造成他的左手脈搏變得更加微弱。如果在檢查中發現左手寸關尺三部分脈象全部消失,而且左手脈搏細弱到幾乎感覺不到,左手關脈的脈象參差不齊,這就是大氣下陷的脈象。如果他的脈搏大多數是緩慢的,但偶爾會出現脈搏較快的狀況,這可能是因為陰分虛弱、同時受到外來熱邪的影響,或者是由於熱性藥物造成的損傷,這是兼證的脈象,並不是大氣下陷的主要脈象。

或問: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所治之證,若身熱惡寒、心煩懶言,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子所治大氣下陷案中,類皆有之。至其內傷外感之辨,謂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尤為大氣下陷之明徵。至其方中所用之藥,又與子之升陷湯相似。何以其方名為補中益氣,但治中氣之虛陷,而不言升補大氣乎?答曰:大氣之名,雖見於《內經》,然《素問》中所言之大氣,乃指外感之邪氣而言,非胸中之大氣也。至《靈樞》所言,雖系胸中大氣,而從來讀《內經》者,恆目《靈樞》為針經而不甚注意。

白話文:

有人問: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治療的症狀,比如身體發熱怕冷、心煩不想說話、喘息、口渴、陽氣虛弱自汗等,和您治療的大氣下陷的案例中提到的症狀很相似。李東垣提到內傷和外感應區分,內傷會導致氣短不足以呼吸,這更是大氣下陷的明確特徵。再者,他方劑中的藥物也與您的「升陷湯」相似。為什麼方劑名稱叫「補中益氣」,只治療中氣虛陷,卻不提升補大氣呢?

回答:

「大氣」一詞雖然見於《內經》,但《素問》中所說的大氣,是指外感邪氣,而不是胸中的大氣。《靈樞》所說的大氣,雖然是胸中的大氣,但歷來讀《內經》的人,往往把《靈樞》當作針經,不怎麼重視。

即王氏注《內經》,亦但注《素問》而不注《靈樞》。後人為其不易索解,則更廢而不讀。至仲景《傷寒》、《金匱》兩書,惟《金匱》水氣門,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他如《難經》、《千金》、《外臺》諸書,並未言及大氣。是以東垣於大氣下陷證,亦多誤認為中氣下陷,故方中用白朮以健補脾胃,而後來之調補脾胃者,皆以東垣為法。夫中氣誠有下陷之時,然不若大氣下陷之尤屬危險也。

白話文:

王叔和注釋《內經》,只注釋《素問》而不註解《靈樞》。後來的人覺得不好理解,就更不願意閱讀了。到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只有《金匱要略》水氣門中,提到「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話。其他如《難經》、《千金方》、《外臺祕要》等書,都沒有提到大氣。因此李東垣對於大氣下陷的病症,也大多誤認為是中氣下陷,所以在他的方劑中使用白朮來補益脾胃。而後來的補益脾胃的醫生,都以李東垣的做法為準則。中氣確實有下陷的時候,但是不如大氣下陷的危險性大。

間有因中氣下陷,泄瀉日久,或轉致大氣下陷者,可仿補中益氣湯之意,於拙擬升陷湯中,去知母加白朮數錢。若但大氣下陷,而中氣不下陷者,白朮亦可不用,恐其氣分或有鬱結,而耆、術並用,易生脹滿也。

白話文:

偶爾會有因為中氣下陷,拉肚子時間過久,或轉變為大氣下陷的患者。這類患者可以參考補中益氣湯的思路,在我設計的升陷湯中,去除知母,加入幾錢的白朮。如果只是大氣下陷,而中氣沒有下陷,那白朮也可以不用,因為擔心患者氣分可能有鬱結,而耆、術同時使用,容易產生脹滿感。

按:,補中益氣湯所治之喘證,即大氣下陷者之努力呼吸也。若果系真喘,桔梗尚不宜用,況升麻乎?愚少時觀東垣書,至此心嘗疑之,後明大氣下陷之理,始覺豁然,而究嫌其立言欠妥。設醫者,真以為補中益氣湯果能治喘,而於氣機上逆之真喘亦用之,豈不足僨事乎?此有關性命之處,臨證者當審辨之。

白話文:

備註:補中益氣湯所治療的喘證,是指由於大氣下陷而導致的呼吸困難。如果是真正的氣喘,那麼桔梗就不應該用,更何況是升麻呢?我年輕時讀東垣的書,讀到這裡就心生疑惑,後來明白了大氣下陷的道理,才豁然開朗,但仍然覺得他的說法有所欠妥。假設醫生真的以為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氣喘,而對由於氣機上逆所導致的真正氣喘也使用這個方劑,豈不是會釀成大錯嗎?這關係到病人生命的事,臨牀用藥時應仔細辨別。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湖北韓××妻,年六旬,素多肝鬱,浸至胸中大氣下陷。其氣短不足以息,因而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喉干作渴;心中滿悶怔忡;其脈甚沉微。知其胸中大氣下陷過甚,肺中呼吸幾有將停之勢,非投以升陷湯,以升補其大氣不可。為錄出原方,遵注大氣;陷之甚者將升麻加倍服。

白話文:

湖北的韓太太,今年六十多歲,平時肝氣鬱結,逐漸導致胸中元氣下沉。她的元氣不足以維持呼吸,因此必須努力呼吸,看起來像在喘氣;喉嚨乾燥口渴;心中充滿鬱悶和心悸;她的脈搏非常微弱。知道她的胸中元氣下陷太嚴重,肺部的呼吸幾乎要停止,必須用升陷湯來升補元氣。特地抄錄出原來的藥方,遵照使用。元氣下陷嚴重的人,可將升麻加倍服用。

一劑後,吐出黏涎數碗,胸中頓覺舒暢。又於方中加半夏陳皮,連服三劑,病遂霍然。蓋此證因大氣下陷,其胸肺胃脘無大氣以斡旋之,約皆積有痰涎,迨服藥後,大氣來復,故能運轉痰涎外出,此《金匱》水氣門所謂「大氣一轉,其氣(水氣即痰涎)乃散」也。後大氣下陷證數見不鮮,莫不用升陷湯加減治愈。

白話文:

服下一劑藥之後,吐出了好幾碗粘稠的痰涎,胸中頓時感到舒暢。又往方中加進半夏和陳皮,連續服用三劑,病症就痊癒了。

這個病症是由於人體正氣下陷,導致胸肺胃部沒有足夠的正氣來運轉。這就使得胸肺胃部都積聚了痰涎。服藥之後,正氣得以恢復,所以能夠將痰涎排出體外。這就是《金匱要略》中所說的水氣病門中所說的「正氣一轉,其氣(也就是痰涎)就散了」。

後來大氣下陷的症狀屢見不鮮,大多使用升陷湯加減來治療,都能治癒。

河北省淪縣張××來函:

族嬸母,年四十餘歲,身體素弱。因境遇不順,又多抑鬱。癸亥十月下旬,忽患頭疼甚劇,已三日矣,族叔來舍,俾生往診。及至,聞呻吟不已,臥床不起,言已針過百會及太陽兩處,均未見效。其左脈微細如絲,按之即無,右脈亦無力,自言氣息不接,胸悶不暢,不思飲食,自覺精神恍惚,似難支持,知其胸中之大氣下陷也。其頭疼者,因大氣陷後,有他經之逆氣乘虛上干也。

白話文:

我的一個堂嬸,四十多歲,身體一直不好。由於生活環境不順利,所以經常心煩意亂。癸亥年的十月下旬,她突然頭痛得厲害,已經三天了。堂叔到我家,請我前去診治。到了她家,只聽她不停呻吟,躺在牀上起不來。她說已經針灸過百會穴和太陽穴兩處,但都沒有效果。她的左手脈細如絲線,一按就沒了,右手脈也無力。她自己說氣息不順,胸口悶得慌,吃不下飯,感覺精神恍惚,好像快不行了。我知道她胸中的重要氣息已經下陷了。她之所以頭痛,是因為其他經絡中的氣息乘虛亂竄,上衝腦部造成的。

遵用升陷湯原方,升提其下陷之大氣,連服數劑全愈。

四川涇南周××來函:

程姓男孩,年五歲,乳哺不足,脫肛近四載,醫不能治。其面白神疲,身體孱弱;大腸墜出二寸許,用手塞入,旋又墜出;其脈濡弱無力;呼吸促短,狀若不能接續。知其胸中大氣下陷,下焦之氣化因之不能固攝也。仿用升陷湯方,用生箭耆四錢,知母二錢,桔梗、柴胡、升麻各一錢,潞參、淨萸肉各三錢煎湯一盅,分兩次溫飲下。連服二劑,肛即收縮。

白話文:

一個姓程的五歲男孩,因為餵奶不足,脫肛已有近四年,找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他的臉色發白,精神萎靡,身體虛弱。大腸脫出約兩寸,用手塞回去,很快又會脫出來。他的脈搏微弱無力,呼吸急促短淺,好像快接不上了。我知道他的胸中之氣下陷,所以下焦之氣無法固攝。我用升陷湯方治療:

  • 生黃耆 四錢
  • 知母 二錢
  • 桔梗 一錢
  • 柴胡 一錢
  • 升麻 一錢
  • 人參 三錢
  • 熟菟絲子 三錢

煎湯一碗,分兩次溫熱服用。連續服用兩劑,脫肛就收縮回去了。

乃減去升麻,再服三劑,全愈。

直隸唐山張××來函:

××之內,以其夫病勢沉重,深恐難起,憂慮成疾。心內動悸,痞塞短氣。醫者以為痰鬱,用二陳湯加減清之,病益加劇。因鑑其父為藥所誤(其父因下痢十餘日,醫用大黃四錢降之覆杯而卒),遂停藥不敢服。此際愚正在城中為其夫調治余病。俟愚來家求診,見其滿面油光,兩手尺寸之脈皆極沉,惟關脈堅而有力。

白話文:

在這位病人的丈夫病情加重後,她非常擔心丈夫難以康復,憂慮成疾。於是心內動悸,胸悶氣短。醫生認為是痰液鬱積,開了二陳湯加減方來治療,但病情反而加重了。因為她父親曾因藥物誤診而過世(她的父親因腹瀉十幾天,醫生用了四錢大黃瀉下,導致病人蓋上杯子就過世了),所以她停藥不敢再服。這時,我正好在城裡為她的丈夫調治其他疾病。等到我回家為她診治時,我看到她的整張臉油光滿面,兩手寸關尺脈都非常沉,只有關脈堅實有力。

愚曰:「此乃胸中大氣下陷,何醫者不明如是,而用清痰之二陳也。今兩關脈之堅弦,乃彼用藥推蕩之力。」診際,大氣一陷,遂全身一戰,冷汗滿額,心即連次跳動十餘次。遂用升陷湯,再仿逍遙散炙甘草湯之意,提其下陷之氣,散其中宮之滯,並以交其心腎。一劑而三部平,大氣固。

白話文:

我說:「這是由於胸中的大氣下陷造成的,為什麼醫者不明白,卻使用清痰的二陳湯呢?現在兩關脈搏的堅硬弦脈,是那藥物推動的力量。」就診時,大氣一陷,就導致全身一震,冷汗直冒,心臟連續跳動十餘次。於是使用了升陷湯,再仿照逍遙散和炙甘草湯的原理,來提升下降的大氣,驅散胸腹的滯氣,並通過連接心腎來治療。一劑藥就讓三部分(上、中、下)達到平衡,大氣得到固攝。

嗣因尺中太微,而理氣藥及升柴等藥皆不敢用,遂按治大氣下陷方之意及治虛勞之法,精心消息,調治而愈。

安徽績溪章××來函:

有馮××,務農而家小康。其母章氏,年正八秩,體豐善飯。一日忽覺左手麻痹,漸至不能持碗。越朝方食麵餅,倏然僵厥,坐向下墮,肢冷額汗,氣息僅屬。人皆以為猝中也,聚商救治,自午至晡,逐見危殆,來請吾為籌挽救簡方,以老人素不服藥,且口噤鼻塞,恐藥汁亦難下咽耳。吾意謂年老久厥,詎能回陽?姑囑以紅靈丹少許吹鼻中,倘嚏氣能宣通,再議用藥。

白話文:

有一位姓馮的人,務農為生,家境小康。他的母親章氏,年過八十,身體強壯,飯量很大。有一天,章氏突然感到左手麻痺,逐漸嚴重到無法拿碗。第二天吃麵餅時,突然全身僵硬,從椅子上摔下來,四肢冰冷,額頭冒汗,氣息微弱。大家以為她中風了,急忙商量著要救治。從中午到傍晚,章氏的情況越來越危急,有人請我幫忙想辦法。但因為章氏平常不服用藥物,而且口齒緊閉、鼻塞,我擔心她無法吞嚥藥汁。我認為她年老且病情已久,恐怕無法回陽救治。於是,我建議先在她鼻中吹入少量紅靈丹,如果能打噴嚏,再考慮用藥。

乃藥甫入而嚏作,似漸甦醒。然呼吸甚微,如一線遊絲,恐風吹斷。先按口鼻,溫度甚低,音在喉中,猶言誓不服藥。診其脈,則沉微,察其瞳,亦渙散。遂確定為大氣下陷。但值耄年,勢難遽投重峻之劑,爰照升陷湯方而小其劑,用生箭耆一錢五分,知母八分,淨萸肉一錢,柴胡四分,升麻三分。煎服須臾,即漸有轉機。

白話文:

藥物剛剛服用下去,病人打了一個噴嚏,好像逐漸清醒過來。但是呼吸很微弱,像一根飄搖的絲線,擔心被風吹斷。先按他的口鼻,體溫很低,聲音在喉嚨裡,還在說誓死不喝藥。診斷他的脈搏,是沉細微弱的,觀察他的瞳孔,也是散大的。於是確定是體內正氣下陷。但由於他已經是高齡,不能貿然使用猛烈的藥物,因此參考升陷湯的方子,減小藥量,使用黨參一錢五分、知母八分、淨萸肉一錢、柴胡四分、升麻三分。煎服沒一會兒,病情就漸漸好轉。

續進兩劑,逐次平復。繼俾服潞黨參,每日二錢,加五味子五粒,廣陳皮少許,頻飲代茶。今春見之,較未病前更倍康強矣。

白話文:

接著再服用兩劑藥,病人狀況逐漸好轉。後來讓病人服用潞黨參,每天二錢,再加上五味子五粒,少許廣陳皮,當作茶水頻繁飲用。今年春天再見他,相比生病前更加健康強壯了。

山東德州盧××來函:

五家嫂及內子兩人,系因家務心力煎勞,自覺無日不病者。五家嫂怔忡異常,每犯此病,必數日不能起床,須人重按其心,終日面目虛浮,無病不有。而內子則不但怔忡,寒熱往來,少腹重墜,自汗、盜汗,亦無定時,面目手足及右腿無日不腫。而兩人丸藥日不離口,不但無效,更漸加劇。

白話文:

五家嫂和我妻子兩個人,都因為家務操勞過度,導致天天都覺得不舒服。五家嫂特別容易心悸,每次發作都得臥牀好幾天,需要他人用力按壓她的心窩,整天臉色蒼白,沒病也像有病。而我妻子除了心悸,還有寒熱交替、下腹墜脹、自汗、盜汗,時間不固定,臉色、手腳和右腿每天都腫。兩個人每天都吃丸藥,不僅沒用,病情反而更嚴重了。

後侄查大氣下陷一切方案,確知兩人皆系大氣下陷無疑。服升陷湯數劑,並加滋補之味,而各病若失,現今均健壯如常矣。

白話文:

後來,我檢查大氣下陷的所有徵兆,確信兩個人都是大氣下陷無疑。服用升陷湯數劑,並加入滋補的藥味,結果各種疾病都消失了,現在都健康如常了。

直隸鹽山孫××來函:

一九二六年冬,河東友人翟××之母乳部生瘡,疼痛難忍,同事王××約往診視。翟××言,昨日請醫診治,服藥一劑,亦不覺如何,惟言誓不再服彼醫方藥。生診視時,其脈左關弦硬,右寸獨微弱,口不能言,氣息甚微,病勢已危險萬分。生斷為年高因病瘡大氣下陷,為開升陷湯,以升舉其氣,又加連翹丹參諸藥,以理其瘡。

白話文:

1926 年冬天,河東的一個朋友翟 ** 的母親乳房長了瘡,疼痛難忍,同事王 ** 請我去診治。翟 ** 說,昨天請醫生診治,吃了一副藥,也不見好轉,只說發誓再也不吃那個醫生的藥。我去診治時,她的脈象左邊關脈弦硬,右邊寸脈很弱,不能說話,氣息很微弱,病情十分危急。我診斷她年紀大,因為生病瘡大,導致氣下陷,於是開了升陷湯,以升舉她的氣,又加了連翹、丹參等藥物,以治療她的瘡。

一劑能言,病人喜甚,非按原方再服一劑不可。後生又診數次,即方略為加減,數服全愈。後遇此證數次,亦皆用升陷湯加減治愈。

白話文:

服用了第一帖藥,病人感到病情好轉,非常高興。當時年輕的醫生認為不能按照原方再服一帖藥。後來年輕醫生又診斷了幾次,對藥方稍作加減,服了幾次後,病症就完全好了。後來遇到這種證狀的患者,也都使用升陷湯加減治療,治癒了。

奉天桓仁縣閻××來函:

客歲家慈得大氣下陷證,吾以向未行醫,未敢率爾用藥,遂聘本縣名流再三診治,終無效驗。遲至今歲正月初二日,氣息奄奄,迫不及待,遂急用升陷湯,遵方後所注更番增減,按證投藥,數月沉疴,數日全愈。

白話文:

去年我母親得了大氣下陷的病,我當時還沒有開始行醫,不敢貿然用藥,於是請來縣裡有名望的醫生反覆診治,但都沒有效果。拖延到今年正月初二,她的呼吸已經很微弱,我情急之下使用了升陷湯,按照方劑上的指示調整藥量,根據具體情況用藥。長期積累的疾病困擾,在幾天內就完全康復了。

江蘇平臺王××來函:

一婦人,產後乳上生癰,腫疼殊甚。延西醫治不效,繼延吾診治。其膿已成,用針刺之,出膿甚多,第二日已眠食俱安矣。至第三日,忽神昏不食,並頭疼。其母曰:「此昨日受風寒以致如此。」診其脈,微細若無,身無寒熱,心跳,少腹微疼,知非外感,當系胸中大氣下陷。投以升陷湯,兩劑全愈。

白話文:

一位產婦,生產後乳房上長了一個膿腫,腫脹疼痛非常厲害。請西醫治療無效,後來又請我看診。膿已經成熟了,我用針刺破,膿水流出很多,第二天就已經能睡能吃了。到了第三天,她突然神志不清,不進食,而且頭痛。她的母親說:「這肯定是昨天受了風寒才這樣的。」我診脈後發現,脈搏微弱細小,幾乎沒有,身體沒有寒熱症狀,心跳,小腹有點疼,我知道不是外感,應該是胸中大氣下陷所致。我給她服用升陷湯,兩劑藥後就完全康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