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7)

1. 治寒之劑

仲景桂枝治感冒風寒身熱惡寒自汗

麻黃治胃風寒身熱鼻塞寒慄無汗

桂枝麻黃各半湯

小青龍湯治感風寒脈緩發熱腹痛或利

理中湯治感寒腹痛

(方並見寒門)

謹按世俗治傷寒多不本仲景初法矧小兒乎惟近代鄭友端集全嬰方於傷寒多采其例言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以前桂枝證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以後有桂枝可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可謂得其旨趣故茲寒例與夫變證法並見本論今不詳錄但以變法一二附於下

葛根升麻湯

(方見升麻湯)

上㕮咀水煎

按此方陽明藥也世俗用治小兒傷風及發癍瘡疑似之間者皆用之故收入然亦須審諦而行之可也故王海藏云活人言傷寒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次又不已者葛根升麻湯恐太陽流入陽明用斷其路故以此湯主之地黃湯內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是知陽明藥非太陽藥也人或初病太陽證便與此湯是遺太陽不惟遺經反引太陽邪氣入陽明不能解也其變可勝言哉故不可不慎之況小兒乎

麻黃黃芩湯治小兒傷寒頭痛身壯熱無汗鼻塞目澀小便清者知不在裡可汗之

麻黃(三錢) 赤芍 黃芩(各一錢半) 甘草(炙) 桂枝(各半錢)

上為粗末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

惺惺散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氣不和

桔梗 細辛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 白朮 栝蔞根(各一兩)

上為末每二錢水煎入薄荷五葉一方加防風川芎各一分

按此少陰例藥也

東垣麻黃升麻湯治小兒寒鬱而喘喉鳴臍中鳴腹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 草豆蔻(各一錢半) 益智仁(一分半) 厚朴 吳茱萸(各二分) 甘草(一分) 當歸尾 升麻 曲末 蘇木(各半分) 柴胡 黃芩(各一分) 紅花(少許) 蠍(二個)

上㕮咀作二服水煎稍熱服

按此太陽例藥也然有所兼之證故用是變法隨證加減之也

2. 治熱之劑

錢氏瀉青丸治肝熱搐搦脈洪實

當歸 龍膽 山梔 川芎 大黃 羌活 防風

上等分蜜丸雞頭大每服一丸

按此瀉乙木之陰火藥也治風熱表裡之劑

瀉心湯治心經實熱

按此瀉丁火藥也

瀉黃散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按以上治己土濕熱之藥風勝濕甘寒瀉火也與以上並治實熱之劑

瀉白散治肺熱目黃口不能吮乳喘嗽

按此瀉肺邪之有餘補辛金之不足也

導赤散治內熱小便赤黃心躁睡語

按此治丙火藥也

安神丸治邪熱驚悸面黃頰赤

按此治心肺胃熱氣分藥也清鎮之劑

以上方並見熱門

地黃丸治疳熱腎虛瀉血失音身瘦目翳生疥解囟不合長大不行可服取效

(方見補虛門)

按此治癸水不足藥也

地骨皮散治小兒肌熱

白虎湯治小兒發熱而渴

(方並見熱門)

生犀散治小兒肌熱

生犀 地骨皮 赤芍 柴胡 葛根 甘草

上㕮咀水煎

按此少陽陽明藥也

鱉甲飲治小兒骨熱潮熱盜汗

鱉甲(炙)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炒) 知母 當歸(等分)

上㕮咀三歲一錢水煎加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

按此少陽厥陰藥也氣血之劑

鎮心丸治內熱生驚痰盛

甜硝(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 寒水石(燒一兩半) 山藥 茯苓(各二兩) 硃砂(一兩) 腦麝(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雞頭要紅入胭脂 量兒大小與服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陽明太陽藥也

化毒丹治心胃內熱驚悸

熟地黃(各五兩)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 玄參(二兩) 甘草(炙) 甜硝(各二兩) 青黛(一兩半)

上為末入硝煉蜜丸如雞頭大每半丸或一丸水下

按此手足太陰少陰藥也

甘露飲子治心胃熱咽痛口苦生瘡上攻牙齦腫

(方見熱門)

大黃丸

(方見傷風門)

絳雪丹治小兒諸熱陽盛發狂躁不安目赤煩渴

芒硝(一兩) 硃砂(一兩)

上為末浸蒸餅為丸雞頭大三歲兒一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按以上二方陽明例藥也

易老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壯熱體重而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