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5)

1. 項強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證。寒濕項強,則成痓,見本條,臨病宜審。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汗出惡風,為表虛,桂枝葛根。誤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一法頻與理中丸。若損甚者,兼與四逆湯

白話文:

太陽病(風寒表症),出現頸項強直、不發汗、怕吹風,為表證實證,用葛根湯治療。

頸項背部強直、發熱、出汗、怕吹風,為表證虛證,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若誤用瀉下藥,導致太陰病(寒濕內困),出現胸悶結滯、頸項強直,可以用大陷胸丸治療。

另一種方法是頻繁服用理中丸治療。

如果損傷過重,可以同時服用四逆湯治療。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天明覆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白話文:

陰毒

  • 初期症狀:頸背僵硬、喉嚨痛、心腹痛、氣喘、吐瀉、全身猶如遭棍棒毆打。
  • 治療方劑: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

天明覆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

  • 症狀:天亮時發作熱症,傍晚則腰痛、頭頸僵硬、全身沉重。
  • 治療方劑:葛根生薑豉湯。

2.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怯,密室之中,無所惡也。風傷衛氣,衛虛,則腠理不密,由是而惡矣,悉屬於陽,非比惡寒,有陰陽之別。若無汗而惡寒者,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者,則為中風,當解其肌,不可更發汗。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三陽風濕,皆有此證,不可不辯。

白話文:

對風邪極為敏感的人,只要吹到風就會感到害怕和不適,但在密閉的室內卻不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為風邪會損傷人體的衛氣,導致衛氣虛弱,進而使皮膚腠理變得鬆散,容易受風邪侵襲,因此才會產生怕風的症狀。這種怕風屬於陽證,與怕冷的寒證不同,有陰陽之分的區別。

如果患者沒有出汗,但是怕冷,則說明是受了寒邪,應發出汗液治療。如果患者已經出汗,卻怕風,則說明是受了風邪,應解表退熱,切不可再發汗了。如果患者內部病症嚴重,但怕風的症狀還沒有消失,則更應優先解除表邪。三陽經風濕症都有這種怕風的症狀,必須仔細辨證,不可混淆。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惡風自汗,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

白話文:

太陽中風: 陽氣外浮,陰氣不足,畏寒出汗,發燒鼻塞,乾嘔,服用桂枝湯。

頭痛發熱: 頭痛發燒,四肢關節疼痛,畏寒無汗而氣喘,服用麻黃湯。

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而惡風者,法當用溫,桂枝附子湯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治與上同。

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如果嘔吐或腹瀉持續七、八天後,表裡都有熱症,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應服用白虎湯加人參。

汗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防風白朮牡蠣湯,次小建中湯

白話文:

不斷出汗,一定會怕冷、煩躁,沒辦法躺下睡覺。建議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接著再服用小建中湯。

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煩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風濕症,怕冷不願脫衣服,骨節疼痛痠麻,無法彎曲伸展,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或者身體微腫,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

3. 惡寒

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其風寒客於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而惡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謂如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初病惡寒而倦,脈沉細而緊,此則為熱發於陰也。

白話文:

惡寒:即使不見風也會覺得冷,身體發熱也不想脫下衣服。這是因為寒邪侵入了榮衛二氣,陰寒之氣進入陽氣所在部位,就會產生惡寒的症狀。

古醫書上說:發熱且惡寒的,是陽氣發病。沒有發熱卻惡寒的,是陰氣發病。意思是,如果已經發熱或者還沒發熱,但一定先有惡寒,然後纔出現發熱,這屬於陽氣發病。如果一開始只有惡寒和疲倦,脈象沉細而緊,這是熱邪發於陰氣。

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里。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少陰病,惡寒而倦,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證。

白話文:

陽症則發汗,陰症則溫補內臟。如果病人同時有上吐下瀉的症狀,卻又稍微怕冷,表示外邪還沒完全解除,應先治療表證,再針對裡證施治。若是少陰病,惡寒倦怠,手腳冰冷,腹瀉煩躁,脈搏微弱,那就屬於不治之症。

太陽病,發熱,或未發熱,惡寒有汗,桂枝;無汗,麻黃

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陽明病固宜下,微惡寒者,系與太陽合病,在經,屬表,可發汗,麻黃湯。若脈遲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雖陽明證,可桂枝湯。

白話文:

陽明病本來宜用下法治療;如果略微惡寒,是與太陽病同時併發,病在經絡表層,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如果脈搏遲緩,汗出較多,微惡寒的話,表證還沒有解除,即使是陽明證,也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少陽病,頭汗出,微惡寒,柴胡桂枝湯

發熱,汗出後惡寒而嘔,但心下痞者,五苓散。發汗後惡寒者,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

白話文:

出現發熱、出汗,隨後出現惡寒和嘔吐,但伴有胸腹滿悶的情況,可以服用五苓散。

發汗後出現惡寒,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可以服用芍藥附子甘草湯。

惡寒,脈微而複利,正亡血也,四逆湯人參。汗後惡寒,脈細數浮遲,嘔不止,理中丸。

白話文:

  • **惡寒,脈搏微弱且緩慢無力:**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可以使用「四逆湯」加人參治療。
  • **出汗後惡寒,脈搏細弱快速且浮而遲緩,且嘔吐不止:**可以使用「理中丸」治療。

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桂枝湯,後攻痞,三黃瀉心湯

白話文:

大汗後復發表汗,心窩悶塞並怕冷,這是表證未解,應當先解表,用桂枝湯;之後再治療心窩悶塞,用三黃瀉心湯。

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若微惡寒者,桂枝加芍藥附子湯

少陰病,脈沉細,惡寒者,四逆湯。若下利,惡寒而倦,手足溫者,小建中湯。若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湯

白話文:

少陰病:

  • **脈象:**脈搏沉細
  • **症狀:**畏寒

治療: 四逆湯

如果還有以下症狀:

  • 腹瀉
  • 畏寒伴有疲倦
  • 手足溫暖

治療: 小建中湯

如果還有以下症狀:

  • 畏寒伴有疲倦
  • 時常煩躁
  • 不喜歡穿厚衣服

治療: 大柴胡湯

亡血家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慄而振,小柴胡湯芍藥湯

白話文:

出血後的人不能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寒顫和震動,要用小柴胡湯或芍藥湯。

脈弱者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當歸四逆湯

4.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白話文:

背部屬陽,腹部屬陰。背部怕冷,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不足,則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的人,口腔會感到黏膩。陽氣內陷的人,會口乾舌燥,應仔細考慮使用附子和白虎湯。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乾燥,背惡寒,白虎湯

白話文:

口乾,背部怕冷的人,屬於少陰體質。

治療方法:

  • 服用附子湯。
  • 灸氣海穴位。

陽氣內斂,口乾,背部怕冷的人。

治療方法:

  • 服用白虎湯。

5. 寒熱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於裡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湯專主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大法也。

白話文:

寒熱交替,是由於陰陽力量爭鬥,正邪交戰而引起的。陽氣虛弱,陰邪外侵與之對抗,所以陰氣盛而為寒。陰氣虛弱,陽邪內侵與之對抗,所以陽氣盛而為熱。邪氣多在體表,則寒症較多。邪氣多在體內,則熱症較多。邪氣在體表和體內各一半,則寒熱交替出現,一會兒寒,一會兒熱,反覆發作。小柴胡湯專門針對寒熱證,如果寒症較多,就加桂枝;如果熱症較多,就加大黃,這是主要的治療原則。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脈微緩者,不可汗,宜越婢湯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八九天的人,類似於瘧疾的症狀,會發熱惡寒,但發熱的時間比發寒的時間長,而且不會嘔吐,大便清稀,一天會發作兩三次,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微弱而緩慢,不適合發汗,建議使用越婢湯。

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白話文:

病情超過十天,熱邪積聚在體內,交替出現寒熱症狀,使用大柴胡湯。

心煩惡心,胸腔膈膜處脹滿,不想吃東西,寒熱交替,使用小柴胡湯。

汗下後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薑湯

白話文:

出汗後沒有嘔吐或口渴,只有頭部出汗,胸部與橫膈膜感到脹滿,小便排不出來,發冷發熱交替出現。可用柴胡桂薑湯治療。

熱多寒少,尺脈遲者,榮血不足,黃耆建中湯。脈浮大,寒熱往來,宜祛邪。

白話文:

如果熱症較多而寒症較少,而且尺脈脈搏沉緩,說明榮血不足。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黃芪建中湯。

如果脈搏浮大,寒熱交替出現,則需要祛除邪氣。

凡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