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7)

1. 懊憹

懊憹者,鬱悶不舒之貌。蓋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於心胸之間,重則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懊憹者,與夫短氣煩躁,心下渴,胸中懊憹者,用梔子豉湯。陽明病,下後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承氣湯下之。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懊憹者,必發黃,茵陳湯利之。

白話文:

懊憹:形容鬱悶不舒的樣子。

成因 :表證誤治,導致正氣虛弱,陽邪侵入心胸之間,嚴重者會形成結胸。

治療方法

  • 邪在心胸,應採取催吐。
  • 熱結胃腑,應採用瀉下。
  • 發汗、催吐、瀉下後,出現虛煩不眠、懊憹,或伴有短氣煩躁、心下乾渴、胸中懊憹等症狀時,使用梔子豉湯。
  • 陽明病,瀉下後出現懊憹煩躁,胃中有乾結的大便,服用承氣湯瀉下。
  • 陽明病,患者無汗、小便不利,出現心懊憹,多會轉為黃疸,服用茵陳湯通利小便。

舌上白苔,飢不食,虛煩不眠,頭汗出,懊憹者,梔子豉湯也。

白話文:

舌頭上有白色苔垢,肚子餓了也不想吃東西,心煩意亂睡不著,頭部出汗,煩惱鬱悶,這些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2. 身體痛

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不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者,表未解也,冬月麻黃湯,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或下利脈沉,身痛如被杖者,為陰寒證,宜四逆湯溫之。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下利煩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

白話文:

身體疼痛

身體疼痛這種症狀,雖然說太陽經的表邪還沒有完全消散,但是溫經發汗的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

1. 身體疼痛兼有發熱惡寒、頭痛 ,脈象浮緊:表示表邪未解,在冬季使用麻黃湯,其他季節使用羌活沖和湯來發汗。

2. 瀉下、脈沉 ,身體疼痛像被打過一樣:這是一種陰寒證,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溫熱身體。

3. 發汗後身體疼痛 ,脈沉遲:使用桂枝芍藥人參湯。

4. 瀉下、煩悶脹滿,身體疼痛 :首先溫暖身體內部,使用四逆湯,然後再攻表,使用桂枝。

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熱結在裡,有瘀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如身重痛者,屬陽明,有風也,葛根湯主治之。

白話文:

全身疼痛,發燒面黃,持續了七八天。熱氣鬱結在體內,並有瘀血,用桃仁承氣湯瀉下。如果身體沉重疼痛,屬於陽明經絡問題,並有風邪,可用葛根湯治療。

3. 拘急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證。自汗,脈浮,小便數,心煩惡寒,足攣拳急,芍藥甘草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湯。吐利後汗出發熱,惡寒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溫之也。

白話文:

拘急

拘急的人,手腳不能自由活動,屈伸不方便,就像蜷縮著身體躲避風寒一樣。四肢的陽氣是身體的根本,如果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流失,陽虛就會出現這種症狀。

症狀: 自汗、脈象浮動、小便頻繁、心煩惡寒、足部痙攣屈曲。

治療: 芍藥甘草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拘急

太陽病,發汗後,汗液不止,怕風,小便困難,拘急,

治療: 桂枝加附子湯

吐利後汗出發熱,惡寒拘急,手足厥冷

嘔吐腹瀉後,發汗並發熱,惡寒拘急,手腳冰冷。

治療: 四逆湯溫補

4. 咳嗽

咳者,俗呼為嗽,肺為邪氣逆不下,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有半表半裡而咳,各治不同。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微喘而利,小青龍湯。身涼咳嗽,乾嘔而利,心下滿引脅痛,十棗湯。四肢重痛,腹疼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少陰病,咳嗽四逆,腹痛下利,或悸,四逆散五味子乾薑

白話文:

咳嗽:俗稱咳嗽,是邪氣逆行肺部無法下行所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 肺寒型咳嗽:身體發冷,咳嗽,噁心嘔吐,輕微喘息,大便通暢。

  • 治療:小青龍湯

  • 停飲型咳嗽:身體發涼,咳嗽,嘔吐,心下痞滿,脅痛。

  • 治療:十棗湯

  • 半表半裡型咳嗽:四肢痠痛,腹痛、腹瀉,咳嗽,可能嘔吐。

  • 治療:真武湯

  • 少陰病咳嗽:身體怕冷,咳嗽,腹痛、腹瀉,或心悸。

  • 治療: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少陽病,往來寒熱,胸滿痛,滿而咳,小柴胡湯。咳而嘔滿喘急,大半夏湯也。

白話文:

少陽型的疾病,症狀是忽冷忽熱,胸悶疼痛,胸悶時還會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咳嗽、嘔吐、胸悶、呼吸困難,大多數情況下用大柴胡湯治療。

5.

喘者,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而喘。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在裡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水氣喘者,心下怔忡,青龍去麻黃杏仁湯。太陽陽明合病,脈促,有汗而喘者,葛根黃芩湯治之。經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發之。其或直視譫語,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證也。

白話文:

喘的病因有三種:邪氣在體表而喘,邪氣在體內而喘,水氣導致而喘。

  • **在表者:**心腹潮濕而鬆軟,外表沒有汗,應當發汗治療。
  • **在裡者:**心腹脹滿,外表有汗,應當瀉下治療。
  • **水氣喘:**心下鬱悶不安,可用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治療。

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有病,脈搏快速,有汗而喘,可用葛根黃芩湯治療。

經書上說:喘而有汗,應當利尿治療;喘而無汗,應當發汗治療。

如果病人目光呆滯,胡言亂語,汗出如油,喘息不止,這是死亡徵兆。

6. 氣逆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逆上衝也。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裡,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而邪在表也,當汗之,桂枝湯;不上衝者,勿與之。厥陰客熱上衝,此熱在裡而氣上也,大柴胡湯下之。病緩虛羸少氣,氣逆上衝欲吐者,竹葉石膏湯。有動氣,因發汗而氣上,李根湯。二者皆正氣虛而邪氣逆也。

白話文:

氣逆 是指氣從腹中不斷向上衝逆。原因是太陽病下利後,表邪乘虛侵入裡邊,裡邊不接受邪氣,所以氣就向上逆行,而邪氣留在表邊。這種情況應該發汗解表,使用桂枝湯。如果不向上衝逆,就不必使用桂枝湯。

厥陰客熱上衝,這種情況是熱在裡邊,氣向上衝。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瀉下。

如果疾病緩和、體虛羸弱、氣喘吁吁,氣向上衝並想嘔吐。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

有動氣,由於發汗而氣向上衝。可以使用李根湯。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逆行所致。

7. 短氣

短氣者,呼吸不相接續也。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宜下之,承氣湯。心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宜解之,桂枝湯。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者,小半夏湯。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邪氣在表,甘草附子湯。太陽證,誤下之,短氣,懊憹煩躁,為結胸者,大陷胸湯治也。

白話文:

短氣 表現為呼吸不順暢,氣息無法連接。

原因和治療:

  • **心腹脹滿導致短氣:**邪氣積聚在體內,需要瀉下,使用承氣湯。
  • **心腹潮濕導致短氣:**邪氣在體表,需要解表,使用桂枝湯。
  • **飲食少而飲水多,水氣停滯在心下導致短氣:**使用小半夏湯。
  • **風濕交加,出汗後短氣,小便不利,怕冷不喜脫衣:**邪氣在體表,使用甘草附子湯。
  • **太陽病誤服瀉下藥後,出現短氣、胸悶、煩躁,為胸中結氣:**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8. 口乾

口乾者,邪熱聚胃,消耗津液,故少陰證,口燥咽乾,急下之。口乾漱水不欲咽者,若見表證,鼻衄,為邪熱在經。緣陽明血氣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犀角地黃湯。口乾,身大熱,背惡寒者,人參白虎湯。若無表證,加之胸腹滿,如狂者,又為蓄血證,桃仁承氣湯。少陽口乾,小柴胡和之也。

白話文:

口乾的人,是因為邪熱聚集在胃裡,消耗了津液,所以少陰證型表現為口乾咽燥,需要急下。

口乾,漱水不願意嚥下的人,如果同時有表證,鼻出血,說明邪熱在經絡中。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血氣都很旺盛,經絡中的熱氣很盛,迫使血液妄行,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口乾,全身發熱,背部惡寒的人,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如果沒有表證,再加上胸腹滿脹,像是發狂一樣,這又是蓄血證,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

少陽口乾,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