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嘔吐

(附吞酸,吐蛔)

陶(左),胃有停飲,不時嘔吐。水為陰類,非陽氣旋運,不能消化。擬半夏茯苓湯苓桂朮甘湯兩方出入。

白話文:

這個人(陶)胃裡有水停積,時不時會嘔吐。水屬於陰性,如果沒有陽氣的運轉,就無法消化。打算用半夏茯苓湯配苓桂朮甘湯治療。

半夏(三錢),上廣皮(一錢),川桂枝(四分),公丁香(三分),廣藿香(三錢),淡乾薑(四分),白蔻仁(七分後入),白茯苓(五錢)

白話文:

  • 製半夏:3錢
  • 上等廣皮:1錢
  • 川桂枝:4分
  • 公丁香:3分
  • 廣藿香:3錢
  • 淡乾燥藍:4分
  • 白茯苓仁:7分,後加入
  • 白茯苓:5錢

右,身熱氣衝嘔吐。木不條達也。

桑葉,粉丹皮,金鈴子,製半夏,生薏仁,新會紅,制香附,赤白苓,白蔻仁,砂仁

白話文:

冬桑葉,丹皮粉末,金鈴子,炮製過的半夏,生薏仁,新會陳皮,炮製過的香附,赤茯苓和白茯苓,白蔻仁,砂仁

沈(右),脾虛木旺,木侮胃土。中脘作痛,甚則嘔吐,大便時瀉時止。脈左關弦。木鬱土中,久恐延膈。

上徭桂(四分飯丸先服),縮砂仁,茯苓,白蒺藜枳殼,上廣皮,製半夏,煨天麻香櫞

白話文:

中藥方劑:

四分飯丸(先服用) 成分:

  • 上徭桂
  • 縮砂仁
  • 茯苓
  • 白蒺藜
  • 枳殼
  • 上廣皮
  • 製半夏
  • 煨天麻
  • 香櫞皮

左,和胃中陰陽,嘔吐仍來。苔灰舌白。從苦辛進退之。

製半夏(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炙黑草(二分),人參鬚(七分),枳實(八分),淡乾薑(五分)川雅連(五分),白茯苓(三錢),生薑汁(一匙)

白話文:

製作:

  • 半夏:1.5錢
  • 川桂枝:0.4錢
  • 炙黑草:0.2錢
  • 人參鬚:0.7錢
  • 枳實:0.8錢
  • 淡乾薑:0.5錢
  • 川雅連:0.5錢
  • 白茯苓:3錢
  • 生薑汁:一湯匙

左,鎮逆平肝,諸恙暫退。而日來氣復上沖,甚則呃忒,間有嘔吐。風木上干。再壯水以涵風木。

熟地(四錢炒鬆),煅牡蠣(五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茯神(三錢),橘白(一錢),大麥冬(三錢),煅磁石(三錢),半夏曲(一錢五分鹽水炒),白蒺藜(三錢)

白話文:

熟地黃(16公克,炒至鬆軟),煅燒過的牡蠣(20公克),炒過的芍藥(6公克),茯苓(12公克),橘子皮(4公克),乾燥麥冬(12公克),煅燒過的磁石(12公克),用鹽水炒過的半夏(6公克),白蒺藜(12公克)

陳(左),食入輒作嘔吐。脈兩關俱弦。肝陽沖侮胃土,久恐成膈。擬苦辛通降法。

製半夏(一錢五分),淡乾薑(三分),茯苓(三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川雅連(五分),代赭石(三錢),橘紅(一錢),旋覆花(一錢五分絹包),枳實(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

白話文:

半夏 (1.5 克)

乾薑 (0.3 克) 茯苓 (3 克) 白芍 (1.5 克,炒過) 川雅連 (0.5 克) 代赭石 (3 克) 橘紅 (1 克) 旋覆花 (1.5 克,用絹布包起來) 枳實 (1 克) 竹茹 (1.5 克,炒過)

二診,脈弦稍平,嘔吐略減。的屬肝陽逆犯胃土。再和中鎮逆,苦降辛開。

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蒺藜(去刺炒三錢),代赭石(四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沉香曲(一錢五分炒),旋覆花(二錢包),淡吳萸(一分五釐),川雅連(五分同吳萸炒),炒竹茹(一錢五分)

白話文:

半夏 1.5 錢

炒白蒺藜 3 錢 (去刺後炒)

代赭石 4 錢

炒白芍 1.5 錢 (土炒)

炒沉香曲 1.5 錢

旋覆花 2 錢 (包起來)

淡吳茱萸 1.5 分

炒川雅連 5 分 (與吳茱萸一同炒)

炒竹茹 1.5 錢

三診,嘔吐雖減,仍未能止。木克胃土,以致清濁混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制香附(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炒香甜杏仁(三錢),沉香曲(一錢五分炒),炒竹茹(二錢),橘皮(一錢),白蒺藜(三錢),來復丹(八分開水另下)

白話文:

藥材配伍:

  • 制香附:1.5錢
  • 枳實:1錢
  • 炒香甜杏仁:3錢
  • 沉香曲:1.5錢(炒製)
  • 炒竹茹:2錢
  • 橘皮:1錢
  • 白蒺藜:3錢
  • 來復丹:0.8錢(另以開水沖泡)

四診,大便通調,三日未經嘔吐。胃中之清濁,漸得分化。藥既應手,再守前意。

川雅連(五分),炙黑草(二分),廣皮(一錢),淡乾薑(四分),製半夏(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白茯苓(三錢),枳實(一錢),炒竹茹(一錢),來復丹(六分先服)

白話文:

連翹 (5 份)

虎杖 (2 份)

橘皮 (1 錢)

乾薑 (4 份)

半夏 (1 錢 5 份)

桂枝 (4 份)

茯苓 (3 錢)

枳實 (1 錢)

竹茹 (1 錢)

來復丹(6 份,先服)

五診,苦降辛開,分化清濁,胃中之陰陽漸和,嘔吐漸定。藥既應手,未便更章,但猛劑不宜久投耳。

製半夏(一錢五分),炙黑草(四分),川雅連(四分),枳實(七分),川桂枝(四分),白茯苓(三錢),淡乾薑(三分),竹茹(一錢水炒),白芍(一錢五分土炒),來復丹(六分先服)

白話文:

配方:

  • 半夏:1.5錢
  • 炙黑草:0.4錢
  • 川雅連:0.4錢
  • 枳實:0.7錢
  • 川桂枝:0.4錢
  • 白茯苓:3錢
  • 淡乾薑:0.3錢
  • 竹茹:1錢(用開水炒過)
  • 白芍:1.5錢(用泥土炒過)
  • 來復丹:0.6錢(先服用)

另擬一方備服。

製半夏(一錢五分),川雅連(四分),炙甘草(三分),茯苓(三錢),橘皮(一錢),杭白芍(一錢五分),淡乾薑(四分),吉林參(另煎沖七分),焦麥芽(二錢)

白話文:

配製半夏(1.5 克),川貝母(0.4 克),炙甘草(0.3 克),茯苓(3 克),陳皮(1 克),杭白芍(1.5 克),乾薑(0.4 克),吉林參(另煎沖泡,0.7 克),焦麥芽(2 克)

右,嘔吐大減,湧涎亦定。的是高年五液皆涸,三陽並結也。前方踵進。

南沙參川貝母,生扁豆,藕汁,活水蘆根,川石斛天花粉,甜杏仁,梨汁

白話文:

南沙參:一種草藥,滋陰潤肺止咳

川貝母:一種草藥,清肺化痰止咳

生扁豆:一種豆類,消食健脾利水

藕汁:蓮藕榨取的汁液,清熱解毒止血

活水蘆根:蘆根,活水指生長在流動水中的蘆葦根,清熱生津止渴

川石斛:一種蘭科植物的根莖,滋陰清熱益胃生津

天花粉:一種草本植物的根莖,清熱涼血止渴

甜杏仁:杏仁,止咳平喘潤腸

梨汁:梨榨取的汁液,清熱潤肺止咳

二診,交節又復嘔吐。三陽並結,既入重地,不易履夷也。

川石斛,白蒺藜,北沙參,半夏曲,單桃仁扁豆衣,梨汁,藕汁,薑汁,韭汁,牛乳,鹽水炒竹茹

白話文:

川貝、白蒺藜、北沙參、半夏、桃仁、扁豆衣、梨汁、藕汁、薑汁、韭汁、牛奶、鹽水炒竹茹

右,浮游之火漸平,而食入輒作反逆。此膽胃不主下降,肝陽從而濁升。再降膽胃。

製半夏,炒枳實,甜杏仁,白蒺藜,陳膽星,茯苓神,上廣皮,竹茹,山梔(薑汁炒),陳關蟄,大荸薺

白話文:

製作半夏,炒製枳實,甜杏仁,白蒺藜,陳膽星,茯苓神,上廣皮,竹茹,薑汁炒山梔,陳關蟄,大荸薺。

左,中陽不足,陽氣不旋。嘔吐復作。再辛溫以助陽氣,而運濁邪。

製半夏(三錢),橘皮(一錢),鮮生薑(二錢打),川桂枝(四分),淡吳萸(四分),茯苓(四錢),炒於朮(一錢五分),炒枳實(一錢),竹茹(一錢五分),伏龍肝(八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製作藥材:

  • 半夏:3 錢
  • 橘子皮:1 錢
  • 新鮮生薑:切碎,2 錢
  • 川桂枝:4 分
  • 淡茱萸:4 分
  • 茯苓:4 錢
  • 炒熟的蒼朮:1 錢 5 分
  • 炒熟的枳實:1 錢
  • 竹茹:1 錢 5 分
  • 伏龍肝:8 錢(煎出的湯汁代替水)

二診,攻下之後,中陽不復,痰水漸次復聚。間數日仍作嘔吐。只宜緩以圖之。

於朮炭(二錢),茯苓(五錢),竹茹(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橘皮(一錢),淡吳萸(四分),豬苓(二錢),鹽煨姜(二錢),來復丹(一錢藥湯送下)

白話文:

用朮炭(二錢),茯苓(五錢),竹茹(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橘皮(一錢),淡吳萸(四分),豬苓(二錢),鹽煨姜(二錢),來複丹(一錢,用藥湯送服)

左,中脘作痛,甚則嘔吐。脈象沉弦。此水飲停聚胃府。當緩以攻之。

二陳去甘草,制香附,延胡索,白蒺藜,高良薑瓦楞子(醋炒),紅芽大戟(八分),白蔻仁(一錢三分),公丁香(一錢),黑白醜(各一錢五味研末為丸)

白話文:

半夏和茯苓去甘草,加上香附、延胡索、白蒺藜、高梁薑、瓦楞子(醋炒),紅芽大戟(八分),白蔻仁(一錢三分),公丁香(一錢),黑胡椒和白胡椒(各一錢),研成細末,製成丸劑。

右,體豐多濕,濕盛生痰,痰阻胃府,中州窒痹。嘔吐痰涎。宜苦辛通降。

川雅連(薑汁炒三分),製半夏(三錢),淡乾薑(六分),雲茯苓(五錢),廣陳皮(一錢),薤白頭(三錢),炒枳實(一錢),竹二青(一錢生薑汁炒),上湘軍(四分),公丁香(三分),黑白醜(各二分),白蔻仁(四分五味研末分二次服)

白話文:

川雅連(與薑汁炒至三分乾)三錢

製半夏三錢

淡乾薑六分

雲茯苓五錢

廣陳皮一錢

薤白頭三錢

炒枳實一錢

竹二青(用生薑汁炒至一錢乾)

上湘軍四分

公丁香三分

黑白醜(各二分)

白蔻仁四分(研磨成細粉)

分兩次服用。

二診,嘔吐不止,中脘板滯。脈象沉弦。還是痰阻胃府,不能通降。再擬苦辛開降,參以芳香化濁。

川樸(一錢),川雅連(四分),炒竹茹(一錢),白蔻仁(七分),茯苓(五錢),橘皮(一錢),製半夏(三錢),淡乾薑(五分),生薑汁(一匙),太乙丹(三分磨沖)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川樸(一錢),川雅連(四分),炒竹茹(一錢),白蔻仁(七分),茯苓(五錢),橘皮(一錢),製半夏(三錢),淡乾薑(五分),生薑汁(一匙),太乙丹(三分磨沖)

  • 川棟樹根皮(6克)
  • 大藥連(2.5克)
  • 炒熟的竹茹(6克)
  • 白蔻仁(4.5克)
  • 茯苓(30克)
  • 橘皮(6克)
  • 炮製後的半夏(18克)
  • 乾薑(3克)
  • 生薑汁(一湯匙)
  • 太乙丹(2克,磨成粉末,調和服用)

左,胃有停痰,胃陽不展。至暮輒作嘔吐。脈象沉弦。恐延反胃之證。

製半夏,淡吳萸,白蔻仁,雲茯苓,豬苓,廣陳皮,鮮生薑(二錢打),太乙丹(三分磨沖),伏龍肝(煎代水)

白話文:

製作藥方:

  • 半夏:適量
  • 吳茱萸(曬乾):適量
  • 白蔻仁:適量
  • 雲茯苓:適量
  • 豬苓:適量
  • 廣陳皮:適量
  • 鮮生薑(搗碎,約 2 錢):適量
  • 太乙丹(研磨後用水沖服):適量
  • 伏龍肝(煎煮後用湯汁):適量

繆(左),嘔吐止而復作。胸中之陽氣不克轉旋。再進辛溫。

川桂枝(五分),製半夏(三錢醋炒),茯苓(七錢),白蔻仁(七分),公丁香(三分),廣藿香(三錢),淡乾薑(五分炒),橘皮(一錢),豬苓(二錢),伏龍肝(一兩煎代水)

白話文:

川桂枝(5 克),炮製半夏(9 克,用醋炒過),茯苓(21 克),白蔻仁(2.5 克),公丁香(1 克),廣藿香(9 克),生薑(1.5 克,炒過),橘皮(3 克),豬苓(6 克),伏龍肝(30 克,煎熬用來代替水)

繆(左),嘔吐時作時止。舌苔薄白,並不厚膩。大便數日方行。脾得陽始運,胃得陰乃和,高年液虧胃陰不足,所以宜通宜降者,轉滯而轉逆矣。

白話文:

繆(左),嘔吐反覆發作。舌苔薄白,不厚不膩。大便幾天后才通。脾臟得陽才能正常運作,胃臟得陰才能和諧。年紀大的人津液虧虛,胃陰不足,所以宜疏通氣機,使阻滯轉為順暢。

人參鬚(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炒香甜杏仁(三錢),白檀香(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竹二青(鹽水炒五分),白蜜(二錢)

白話文:

人參須:15 克

白茯苓:30 克

炒香甜杏仁:30 克

白檀香:10 克

製半夏:15 克

白蒺藜:30 克

竹二青(用鹽水炒過):5 克

白蜜:20 克

右,食入片刻,即吐出酸水,面現青色。詢系失恃後悲苦所致。肝火鬱極,故作酸也。

桑葉,丹皮,鬱金,制香附,山梔(薑汁炒),左金丸

白話文:

  • **桑葉:**用於清肝熱,平肝陽。
  • **丹皮:**用於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鬱金:**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制香附:**用於理氣活血,疏肝解鬱。
  • **山梔(薑汁炒):**用於清熱利濕,涼血消腫。
  • **左金丸:**用於補腎壯陽,溫腎散寒。

張(左),脈證相安。至暮腹滿,酸水上湧。營滯不行,土鬱濕困。不能急切圖功。

製半夏,白蒺藜,臺白朮,公丁香,茯苓皮,廣皮,淡吳萸,晚蠶砂,炒蔞皮,建澤瀉禹餘糧丸(一錢五分開水先服)

白話文:

製備半夏、白茯苓、白朮、丁香、肉桂皮、廣藿香、吳茱萸、硃砂、炒枳殼、澤瀉、餘甘丸(一錢五分,先用水服用)。

吳(媼),風陽較平,眩暈大減,而餘威未靖,吞酸湧涎,時止而仍時作。再養肝熄肝,參苦辛以制心火,而佐金氣以平肝木。

白話文:

吳老婦的風陽狀態比較平和,眩暈症狀大幅減輕,但餘存的邪氣還沒有完全平息,經常感到口酸、流口水,有時會停止,但過一陣子又會再次發作。因此,需要繼續滋養肝臟、平息肝火,使用苦辛的藥物來抑制心火,同時輔助金氣來平息肝木。

阿膠珠,杭白芍,黑豆衣,池菊,茯神,炒杞子,女貞子,潼沙苑,左金丸

白話文:

阿膠珠:由阿膠製成的藥珠

杭白芍:產於杭州的白芍

黑豆衣:黑豆的種皮

池菊:池塘邊生長的菊花

茯神:茯苓的內部

炒杞子:經過炒製的枸杞子

女貞子:女貞樹的果實

潼沙苑:一種中藥材,產於潼關地區

左金丸:一種中成藥,用於治療中風偏癱等疾病

李(左),經云、心為汗肺為涕,脾為涎,肝為淚腎為唾,是為五液。今起居如常,而時吐涎沫,胃納不旺。顯屬脾胃兩虛,不能約束津液,以丸藥緩調。

白話文:

李(左)氏說:古典醫書裡記載,心主汗液,肺主鼻涕,脾主口水,肝主眼淚,腎主唾液。這五種都是人體正常產生的液體。現在你的生活作息正常,但是時常吐口水,胃口也不好。顯然是脾胃虛弱,不能控制體內液體,可以用丸藥慢慢調理。

炙綿耆(三兩),炙黑草(五錢),縮砂仁(四錢),煨益智(七錢),廣陳皮(七錢),奎黨參(四兩),厚杜仲(三兩),炒於朮(二兩),炒山藥(三兩),炒杞子(三兩),製半夏(一兩五錢),炒淡姜渣(四錢),炒範志曲(一兩),廣藿梗(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白茯苓(三兩),焦麥芽(二兩),炒扁豆(二兩),炒萸肉(一兩五錢)

白話文:

炙制黨蔘(三兩),炒制黑草(五錢),縮砂仁(四錢),煨制益智仁(七錢),廣陳皮(七錢),西洋參(四兩),厚杜仲(三兩),炒制白朮(二兩),炒制山藥(三兩),炒制枸杞子(三兩),炮製半夏(一兩五錢),炒制生薑渣(四錢),炒制砂仁曲(一兩),廣藿香(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白茯苓(三兩),焦麥芽(二兩),炒制扁豆(二兩),炒制萸肉仁(一兩五錢)

上藥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三錢。

姚(右),頭痛眩暈,甚則嘔吐涎水,腰脅酸楚。脈濡左滑。此肝陽挾痰上衝胃土也。

製半夏,天麻,甘菊,白蒺藜,丹皮,鉤鉤,廣皮,炒棗仁,茯苓神,石決明,水炒竹茹

白話文:

炮製半夏、天麻、甘菊、白蒺藜、丹皮、鉤鉤藤、廣皮、炒棗仁、茯苓、石決明、用清水炒製的竹茹。

虞(右),頭痛較退,而嘔吐之後,涎沫上湧,長沙所謂肝病吐涎沫者是也。風翔浪湧,都緣肝陽上升,胃土被克,致胃中不能約束津液。再和肝胃。

白話文:

當頭部右側頭痛稍微緩解,但卻伴隨嘔吐後出現大量的涎沫上湧時,在長沙地區,將這種情況稱作肝病。這種像風勢浪潮洶湧的症狀,主要源於肝陽上亢,剋制胃土,導致胃部無法約束體液,因此需要調理肝胃。

金石斛,杞子,代赭石,白蒺藜,炒半夏曲,茯苓,鉤鉤,桑葉,丹皮,鹽水炒竹茹

涎清因肝陽者用代赭,與胃寒湧涎者異。若肝氣嘔吐,又必痛也。(清儒附志)

某,口吐涎沫,胃氣虛不能約束津液也。吐沫而仍口渴,胃陰虛而求救於水也。舌萎苔黃,胃氣不治而虛濁反行攢聚也。氣陰益虧,又復夾濁,用藥顧此失彼,且恐動輒得咎,惟仲景大半夏湯取人參以補胃氣,白蜜以和胃陰,半夏以通胃陽,試進之以覘動靜。

白話文:

某位病人,口中不斷流口水,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約束津液。雖然一直吐口水,但仍然口渴,這是因為胃陰虛弱,需要補充水分。舌頭萎縮,舌苔發黃,這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津液運化失常,濁氣反流積聚。胃氣和胃陰都虧虛,又夾雜著濁氣,如果只針對某一方面用藥,可能會顧此失彼。因此,恐怕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問題。唯有仲景的「大半夏湯」,採用人參補胃氣,白蜜調和胃陰,半夏通胃陽。先試用此湯,觀察病情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

人參(一錢),白蜜(五錢),半夏(三錢)

廉(左),嘔吐數日,至昨忽然偏右脹滿,上則中脘,下則少腹,盡行板硬,一時之間,氣從上逆。幸未幾即平。然食入仍嘔,並吐出蛔蟲,口渴頻飲。舌苔糙白,脈象虛弦。肝木橫逆之餘,胃土有升無降,陽明之液暗虧。恐呃忒致厥。

白話文:

小廉左邊腹脹吐了好幾天,到了昨天突然換到右邊脹滿,上半身是胃部,下半身是小腹,整個都板硬,而且一陣子氣就會往上逆。幸好一會兒就好了。但是還是吃什麼吐什麼,而且吐出了蛔蟲,口渴一直喝水。舌苔粗糙發白,脈象虛弱而緊。肝氣逆行作祟之後,脾胃之氣只能升不能降,陽明之液暗中虧損。擔心會因呃逆而昏厥。

川連(五分),炒烏梅(五分),炒川椒(二分),金石斛(五錢),金鈴子(一錢五分),吳萸(二分),杭白芍(二錢酒炒),製半夏(三錢),白蒺藜(三錢),紅石榴子(百粒),枇杷葉(二片去毛),鮮竹茹(鹽水炒一錢)

白話文:

川連 (5 分)

炒烏梅 (5 分)

炒川椒 (2 分)

金石斛 (5 錢)

金鈴子 (1 錢 5 分)

吳萸 (2 分)

杭白芍 (2 錢,酒炒)

炮製半夏 (3 錢)

白蒺藜 (3 錢)

紅石榴子 (100 粒)

枇杷葉 (2 片,去掉毛)

鮮竹茹 (用鹽水炒,1 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