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0)

1. 瘧症論治

瘧疾四時皆有,而多發於夏秋。以夏傷於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受淒滄之水寒,及秋遇涼風束之,裹邪不能外越,則隨經絡以內薄,舍於臟腑募原之間。居半表半裡。與日行之衛氣相值,而瘧作焉,當其邪正交爭,並於陰,則中外皆寒。經所謂起於毫毛伸欠,寒慄鼓頷,腰脊俱痛也。

白話文:

瘧疾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但多發於夏秋兩季。夏天因暑熱而受傷,汗水從皮膚毛孔而出,若在這時吹風、洗冷水,受到寒氣侵襲,秋天時又遇涼風吹襲,寒邪裹挾在外,不能排出體外,就會沿著經絡侵入體內,積聚在臟腑的募原之間,既在體表,也存在裡頭。這種情況與日行之衛氣相值,就會引起瘧疾。正邪交爭時,寒邪在表面、在體內,內外俱寒。經書上所說的「起於毫毛伸欠,寒慄鼓頷,腰脊俱痛」,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並於陽,則外內皆熱。經所謂頭痛如破,渴欲冷飲也。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作。經云: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瘧邪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是以日作。邪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間日作。邪氣內搏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出,故間日乃作。

白話文:

若感受人體的陽氣,則內外皆熱。經典裡說「頭痛如破,渴想喝冷飲」。極度病重時陰陽皆衰弱,衛氣互相分離,所以病情暫時得以休息。衛氣聚集,疾病又會復發。經典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夜晚運行於陰」,瘧邪遇到陽氣就外出,遇到陰氣就內搏,所以一天發作一次。邪氣積聚的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藏,陰與陽相爭,不能外出,所以隔天發作一次。邪氣內搏五臟,橫連於募原,道路遙遠,邪氣深藏,運行緩慢,不能與衛氣一起外出,所以隔天發作一次。

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有時相失,必休數日乃作也。淺者邪發三陽,隨衛氣以出,則日一作。深者邪舍三陰,不能隨衛氣並出,或間日間二三日而作。病深者作愈遲。以瘧邪有在經在腑在臟之別也。《己任編》云:臟腑相接處,有虛界之募原。而虛界中,復有剛柔筋脈。

白話文:

那期間的兩天裡,邪氣與衛氣聚集在六腑,有時會互相脫離,一定要休息幾天后才發作。淺層的邪氣從三陽經發作,隨著衛氣一起出來,那麼一天發作一次。深層的邪氣聚集在三陰經,不能隨著衛氣一起出來,或者隔一兩天發作一次。病情越深,發作就越遲。這是因為瘧疾的邪氣有在經脈、在腑、在臟之分。《己任編》中說:臟腑相接的地方,有虛界之募原。而在虛界中,又有剛柔筋脈。

其為某臟腑之筋,即為某臟腑之病,究之臟腑瘧病,皆募原伏邪之氣所遷移,間日間二三日,募原有遠近耳。故邪傳陽分,則作日早,邪陷陰分,則作日晏。經曰:邪客風府,循膂而下,與衛氣一日夜會於風府,日下一節,故其作晏,其出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其氣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氣日高,故作日乃益早。

白話文:

每個臟腑的筋絡為該臟腑的病症,探究臟腑瘧疾,都是因為募積的邪氣移動,間隔時間二到三天,調集邪氣的時間和距離不一樣,所以邪氣傳至陽分的時間,則瘧疾發作於早上,邪氣陷在陰分的時間,則瘧疾發作於傍晚。經典上說:邪氣侵犯風府,沿著脊柱往下,與衛氣在風府交會,每天都下降一段,所以瘧疾發作時間較晚,等到邪氣出風府,每天下降一段,二十五日到達骶骨,二十六日進入脊髓,在伏膂聚集,邪氣往上行,九天後從缺盆而出,邪氣越來越盛,所以發作時間愈來愈早。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其二十四節下為尾骶骨。邪自風府日下一節故發晚,二十五日至骶骨,二十六日邪復自後而前,入脊內注伏膂,循脊上行,無關節之阻,故九日出缺盆,其氣日高,自陰就陽,邪日退,故作漸早。治者須從陰分提出陽分,作日早則易瘳。

白話文:

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取穴時,由後髮際正中直下取穴1寸,即項骨的第三節,脊骨有二十一節,二十四節以下的骨節就是尾骶骨。邪氣從風府穴進入體內,第一天向下到頸椎第一節,所以出疹子較晚;到第二十五天到了骶骨,第二十六天邪氣又在後背往前走,進入脊椎內並潛伏在膂部,然後沿著脊椎向上走,沒有關節的阻礙,所以九天後出疹子出到缺盆穴,邪氣一天天變弱,由陰轉陽,邪氣一天天退卻,所以出疹子就一天天早。如果要治療的話,就應該將陰部的邪氣逼到陽部,出疹子愈早愈容易治好。

無汗欲使有汗,散邪為主而兼補。汗多欲令汗少,養正為主而兼散,尤必分經以論治。足太陽瘧,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難已。羌活黃芩湯加減。足少陽瘧,身體解㑊,見人心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加減。足陽明瘧,頭痛渴飲,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竹葉石膏湯加減。

白話文:

  • 無汗但想發汗時,以驅散邪氣為主,兼以補益正氣。汗多但想減少汗時,以養護正氣為主,兼以祛散邪氣,尤須辨別經絡以確定治法。

  • 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開始,先感到寒冷後發熱,熱退後汗出,難以自愈。可用羌活黃芩湯加減治療。

  • 足少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身體睏倦,看到人心臟跳動,發熱多,汗出很多,可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 足陽明經的瘧疾,會導致頭痛口渴,流汗後寒氣很重,很久後才發熱,熱退後汗出,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

足太陰瘧,不嗜食,寒多善嘔,熱甚則渴,桂枝加減,參入建中湯。足少陰瘧,腰痛脊強,口渴嘔吐,寒從下起,熱多寒少,病難已。桂枝人參白虎湯,後加鱉甲、牛膝。足厥陰瘧,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數便,先用三黃石膏湯,後用鱉甲牛膝湯加減。此論六經瘧也。若邪深伏,則為五臟瘧。

白話文:

足太陰經引起的瘧疾,不喜歡飲食,寒冷多嘔吐,發熱厲害則口渴,用桂枝加減,加入建中湯。足少陰經引起的瘧疾,腰痛脊背強硬,口渴嘔吐,寒從下而起,發熱多寒少,病情難以好轉。用桂枝、人參、白虎湯,後來加鱉甲、牛膝。足厥陰經引起的瘧疾,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小便次數多,先用三黃石膏湯,後用鱉甲牛膝湯加減。上論六經瘧。如果邪氣深入體內,則為五臟瘧。

如肺瘧令人心寒,寒甚熱,善驚。桂枝加芍藥湯。心瘧令人煩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桂枝黃芩湯。肝瘧令人色蒼,面色青,太息,狀若死。四逆湯。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鳴,鳴已汗出。小建中湯橘皮散。腎瘧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大便難、手足寒。歸芍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肺氣受到瘧疾的影響,就會使人感到心寒,寒冷嚴重而發熱,容易受到驚嚇。可以使用桂枝湯加芍藥來治療。

如果心氣受到瘧疾的影響,就會使人感到煩躁,想喝冷水,但反而會加重寒冷,而不會發熱很嚴重。可以使用桂枝湯加黃芩來治療。

如果肝氣受到瘧疾的影響,就會使人面色蒼白,臉色青青的,經常嘆氣,看起來像要死了。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如果脾氣受到瘧疾的影響,就會使人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發熱時腸子會鳴叫,鳴叫後會出汗。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或橘皮散來治療。

如果腎氣受到瘧疾的影響,就會使人感到昏昏沉沉的,腰背疼痛,大便困難,手腳冰冷。可以使用歸芍桂枝湯來治療。

其在腑則胃瘧,令人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二陳湯枳殼草果。既辨六經臟腑,更審六淫所傷輕重。如風瘧脈浮大,春夏為多。感風而得,惡風自汗頭痛,風為陽邪,故先熱後寒。宜紫蘇、川芎白芷、姜皮等。寒瘧脈緊盛,秋冬為多。乘涼浴水,感寒而成,惡寒無汗,寒為陰邪,故先寒後熱。

白話文:

如果中醫診斷為在腑的胃瘧,就會使人容易感到饑餓,但吃不下東西,吃了以後肚子會脹滿。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枳殼和草果來治療。在分清了六經臟腑之後,還要詳細地審查六淫所傷的輕重。例如,風瘧脈浮大,多發生在春夏季。由於感受了風寒而得,所以會惡風自汗、頭痛。風為陽邪,所以先熱後寒。宜用紫蘇、川芎、白芷、姜皮等中藥治療。寒瘧脈緊盛,多發生在秋冬季。由於乘涼或洗澡時感受了寒氣而得,所以會惡寒無汗。寒為陰邪,所以先寒後熱。

宜桂枝、生薑厚朴、草果等。暑瘧脈虛受暑,熱熾煩冤,邪傷上焦肺氣,發必寒輕熱重,唇燥舌絳,渴喜冷飲。盛暑發者,白虎湯,虛加人參、麥冬。秋涼伏暑發者,杏仁、貝母、花粉、黃芩半夏知母青蒿等。濕瘧脈濡緩,面浮身痛,脘悶不飢,嘔惡,邪阻中焦脾絡,發必寒重肢冷,舌白苔膩,喜熱飲,大便不爽,忽秘忽溏,為濕結氣痹。宜半夏、厚朴、白蔻、草果、薏苡、滑石茯苓通草

白話文:

適合用桂枝、生薑、厚朴、草果等藥材。夏季瘧疾是體虛受暑引起的,高燒煩躁冤屈,邪氣侵犯上焦肺氣,發病時一定先寒後熱,嘴脣乾裂,舌頭發紅,口渴喜愛喝冷飲。大暑發生的瘧疾,用白虎湯,虛弱時加人蔘、麥冬。秋季涼爽伏暑發生的瘧疾,用杏仁、貝母、花粉、黃芩、半夏、知母、青蒿等藥材。濕瘧脈搏濡緩,臉浮腫,身體疼痛,胸悶不想吃東西,想吐,邪氣阻滯在中焦脾絡,發病時一定高燒、四肢冰冷,舌苔白膩,喜歡喝熱飲,大便不順暢,時而便祕時而腹瀉,這是濕氣鬱結氣血痹阻。適合用半夏、厚朴、白蔻、草果、薏苡、滑石、茯苓、通草等藥材。

胃苓湯去桂、草。其濕熱交蒸阻氣,泄熱滲濕,審其重輕,切忌柴葛劫津。宜杏、樸、芩、夏、橘紅、生薑、竹茹、麥冬、栝蔞、枳殼。癉瘧但熱不寒,由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壯熱少氣煩冤,手足熱,欲嘔,邪內藏於心,外舍肌肉,令人消爍肌肉。宜甘寒生津。生地、麥冬、知母、竹葉、丹皮、杏仁、貝母、花粉、梨汁、蔗漿。

白話文:

  1. 將胃苓湯去掉肉桂、葶藶。針對濕熱交蒸阻氣之症,採用清熱化濕的辦法。要根據病情輕重,謹防柴胡、葛根劫傷津液,宜選用杏仁、厚樸、黃芩、生薑、竹茹、麥冬、栝蔞、枳殼等藥。

  2. 癉瘧症狀特有發熱而不惡寒,這是由於陰氣先受損,而導致陽氣獨發。症狀表現為壯熱、少氣、煩躁、冤氣結胸,手足發熱,欲嘔吐。邪氣內藏於心,外射肌肉,讓人消瘦。宜選用甘寒生津的藥物,如生地、麥冬、知母、竹葉、丹皮、杏仁、貝母、花粉、梨汁、蔗漿等。

盛暑發者,白虎湯。溫瘧脈如平人,但熱不寒,骨節煩疼,時嘔。《金匱》用桂枝白虎湯。若溫邪兼濕,宜半夏、杏仁、蔻仁、滑石,俱忌柴葛升舉。牝瘧多寒,《金匱》用竹茹。宜酌用二陳湯加薑、桂枝。牝瘧邪伏於腎經氣分。寒瘧邪伏於膽經營分。若但寒不熱,柴胡薑桂湯

白話文:

  1. 盛暑發燒,用白虎湯。

  2. 溫瘧脈搏與健康人一樣,但發熱不發冷,骨節痠痛,有時嘔吐。《金匱要略》用桂枝白虎湯。

  3. 如果溫邪兼濕,可以用半夏、杏仁、蔻仁、滑石,忌用柴葛升舉。

  4. 牝瘧多寒,可以用竹茹。《金匱要略》用二陳湯加薑、桂枝。

  5. 牝瘧邪氣潛伏在腎經氣分。寒瘧邪氣潛伏在膽經經分。如果只有發冷沒有發燒,可以用柴胡薑桂湯。

痰瘧素脾虛多痰,瘧熱又能蒸痰,胸悶欲嘔。熱痰君貝母,佐以竹茹、橘紅、栝蔞霜、茯苓皮。寒痰君白朮,佐以半夏、陳皮、薑汁、蘇子。食瘧飲食生冷不節,致寒熱較重,飢不思食,滿悶腹疼。養胃湯減參朮。瘴瘧嶺南氣炎,感受山嵐澗溪之毒,乍寒乍熱,迷悶發狂,須祛瘴滌痰。

白話文:

  1. 痰瘧:脾虛多痰,瘧熱又能蒸痰,導致胸悶、欲嘔。
  • 治療:
  • 君藥:貝母
  • 佐藥:竹茹、橘紅、栝蔞霜、茯苓皮
  1. 寒痰:

    • 治療:

      • 君藥:白朮

      • 佐藥:半夏、陳皮、薑汁、蘇子

  2. 食瘧:飲食生冷不節,導致寒熱較重,飢不思食,滿悶腹疼。

    • 治療:

      • 養胃湯減參朮
  3. 瘴瘧:嶺南氣炎,感受山嵐澗溪之毒,乍寒乍熱,迷悶發狂。

    • 治療:

      • 祛瘴滌痰

白話文:

2. 寒痰:

治療:

  • 主要藥物:白朮
  • 輔助藥物:半夏、陳皮、薑汁、蘇子

3. 食瘧:

飲食生冷不節制,導致寒熱較重,飢餓時不想吃東西,感覺腹悶脹痛。

治療:

  • 養胃湯(去除人參、白朮)

4. 瘴瘧:

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接觸山區瘴氣、溪流之毒,忽冷忽熱,精神錯亂。

治療:

  • 祛除瘴氣,清除痰液

平胃散加減。疫瘧因染時邪,寒熱成瘧,其症沿門合境。達原飲五瘟丹不換金正氣散。鬼瘧夜發,為邪入血分,宜升散營中之邪。內補建中湯加升、柴、生首烏。脾虛者,補中益氣湯。勞瘧病久延虛,尫羸氣怯,因勞輒發,寒熱模糊,最難調治。補中益氣湯加牛膝、鱉甲、制首烏。

白話文:

平胃散加減方:疫瘧是因染上時邪,導致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這種疾病可以蔓延到整個城鎮。治療疫瘧的藥物有達原飲、五瘟丹、不換金正氣散。鬼瘧是晚上發作的瘧疾,是邪氣進入血液所致,應升散營中的邪氣。內補建中湯,加入升麻、柴胡、生地首烏。脾虛引起的瘧疾,可用補中益氣湯。勞瘧是因病久體虛,身體虛弱,因勞累而發作,寒熱交替不明顯,最難調治。補中益氣湯加入牛膝、鱉甲、制首烏。

瘧母久病失調,邪入肝經,挾瘀血痰涎,脅下結塊,宜疏通血絡。用鱉甲、桃仁、蓬朮、牡蠣,加金鈴子、歸鬚、延胡、桂枝、甲片,或鱉甲煎丸。虛人瘧母,宜補劑兼疏散藥。瘧疾變痢,因暑濕迫注,失於解散,由經入腑,宜表裡分消。用柴胡、半夏、黃芩、枳殼、陳皮、紅曲、滑石、茯苓、炙甘草

白話文:

瘧疾長期發作導致身體失調,邪氣侵犯肝經,挾帶著瘀血痰涎,在脅肋下形成結塊,此時應疏通血絡。可以使用鱉甲、桃仁、蓬朮、牡蠣等藥材,再加入金鈴子、歸鬚、延胡、桂枝、甲片,或將鱉甲煎成藥丸服。體虛之人患瘧疾,應使用補藥兼具疏散作用的藥物。瘧疾轉為痢疾,是因暑濕迫害,無法解散,由經絡進入臟腑,此時應表裡分消。可以使用柴胡、半夏、黃芩、枳殼、陳皮、紅麴、滑石、茯苓、炙甘草等藥材。

連進大劑,以痢愈為度,瘧亦止,此治諸瘧之大概也。此外又有似瘧非瘧,同一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最宜詳辨脈症虛實,勿以陰陽內損之初症,誤認瘧邪,輕用表散。如小柴胡湯祛瘧飲之類。若脈症皆虛,即宜黃耆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升、柴少用。血虛發熱者,逍遙散

白話文:

連續大量服用藥物,直到痢疾治癒為止,瘧疾也會停止,這是治療各種瘧疾的大致原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類似瘧疾的疾病,雖然同樣具有惡寒發燒的症狀,或是寒熱交替的情況,但最重要的是詳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判斷患者是虛症還是實症,不要把陰陽內損的初期症狀誤認為瘧邪,而輕率地使用表散藥物,如小柴胡湯、祛瘧飲等。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患者虛弱,則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升麻和柴胡的用量應減少。如果是血虛導致發熱,則可以使用逍遙散。

蓋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凡傷寒後,及大病後、產後勞怯等症,俱有寒熱往來,或一日一二發,俱宜作虛治。以瘧之寒熱有定時,雜症之寒熱無定時為辨。論中治法有未備者,參觀後論。

白話文:

陽氣虛弱則畏寒,陰氣虛弱則發熱。凡是患過傷寒症,及大病後、產後勞累恐懼等症狀,都有寒熱交替的現象,或者一天發作一兩次,都應該當作虛症來治療。用來區分瘧疾的寒熱有固定時間,雜症的寒熱沒有固定時間。討論中的治療方法有未備全的,可以參照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