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溫疫論

時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於非其時而有其氣。是為天地之厲氣。是為不正之異氣。沿門排戶。傳染於頃刻之間。流散四方。殺人於數日之內。醫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傷寒之法施治。無怪乎病愈急而藥愈亂。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不死於醫。而死於聖經之遺亡也。夫厲氣之來。

有從鼻而入者。則伏於募原。有從口而入者。則中於胃腑。其間體實而受邪者有之。體虛而受邪者有之。本熱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熱者有之。非可盡投膏黃。純用芩連。而專以丹溪河間為法者也。蓋時疫之初發。與傷寒似同而實異。時疫之傳變。與傷寒似異而實同。當其邪在三陽也。

惡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嘔吐下利。脈大而數。又可吳君立達原一方。乃驅邪離散直達巢穴之藥。白虎承氣。乃辛涼推蕩。清火逐邪之劑。惟壯實之體投之。可謂萬舉而萬全。倘遇內虛之輩。白虎失之過寒。承氣失之過攻。苟非神明變化。別會長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

至於邪陷三陰。臟氣受敵。其見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譫妄舌黑。脈沉細而數。種種惡症疊出。吳君用仲景法。投承氣湯。非不盡善。第恐正弱邪強。證實脈虛之輩。當此邪傳三陰。元氣由邪熱而虧。胃氣由邪熱而耗。臟氣由邪熱而傷。不知變計。徒拘攻下一法。虛虛之戒。

可不慎歟。獨是今日醫士。不究疫病之原。識病之情。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間。忽然內陷。斯時既不敢用參附以回陽。又不敢用歸地以生陰。展轉思維。向病家言曰。與其委之莫救。不若復進膏黃芩連之屬。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強壯而脈實者耶。

痞滿而燥實者耶。膏黃芩連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陰之經。與臟氣相近。非察脈辨症。而藥味難投。其亦不知厥逆連臟之旨。而深長思矣。余兄廣期。謂疫病乃熱毒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為第一義。因設立乾一老人湯一方。除疫毒而退熱邪。正如喻氏所謂上焦如霧。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稱為治疫之聖藥也。

乾一老人湯

黑豆(五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五錢),鮮黃土(五錢)

水煎服。

達原散,治疫症初起。

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白芍(一錢炒),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用引。以助升泄。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熱邪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乾葛一錢。

白虎湯,治疫症脈長洪而數。大渴大汗。通身發熱。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一兩),炒陳米(一撮)

加姜煎服。

大承氣湯,以下三承氣湯。惟熱邪傳裡。脈實症實者宜之體素虛寒。及未傳裡者禁用。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加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加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耎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黏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2. 黃疸

發黃一症。有內傷陰陽之不同。外感傷寒時疫之各別。傷寒期十八日而始痊。時疫待陽明解而熱退。內傷之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內傷之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古人雖分有五疸之名。而要不外於脾腎。蓋脾氣旺則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何熱鬱而生濕之有。腎氣壯則火能生脾土。而中州運行。何寒蓄而生濕之有。縱實體而受濕熱。雖進清利之品在先。亦必培土之味在後。而始收功也。余嘗治陽黃之症。大補脾陰之中。少加茵陳梔子。治陰黃之症。大補腎元之中。重加參朮炙耆。莫不應手取效。不然。徒知濕之可利。

熱之可清。攻伐多進。脾元敗而腎元虧。中滿之症變。雖長沙復起。亦無如之何矣。又有疫病發黃。邪熱在陽明。脈數發熱。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宜陳皮扁豆穀芽神麯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黃土之屬。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從陽明解而出表為順也。

若其人平日脾腎素虛。雖邪熱在陽明。而脈細無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實。小便黃赤。急宜參朮歸地脾腎兩救。庶不致內傳厥少。而有虛脫之險也。倘黃未退而瘀血先下。此陰絡已傷。土氣已壞。雖重進參朮。萬無生理者矣。蓋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元回。

而黃始退。且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如陰黃腎中元虧。胃氣不升。中央之地。失健運之常。脾之真色盡現於外。欲求其黃如羅裹雄黃也。不亦難哉。彼黃疸輩。兩目如金。久久不退。一以濕熱由此而現。一以真色。

由此而泄。陽明主宗筋。諸脈皆屬於目。而上走空竅也。外此胃脘久痛。變為黃疸。此乃脾胃大虧。非內挾瘀血。即中藏痰飲。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胃陽為先。庶不致有脹滿之患矣。

闡發疸症。無一遺義。

上渡金嘉會。年三十七。平日嗜酒。己巳十一月。因食羊肉。又值夢泄之後。右脅急痛。數日不大便。始投破滯不應。繼用桂附不效。再進攻下丸藥。大便雖通而痛不止。適余在渠村中。邀去一診。兩脈細數。舌黑如墨。余曰。肝脾腎皆虧。內挾瘀血作痛。非停滯。非陰症。

但先用破氣溫熱之劑。後用大攻大下之藥。是泥通則不痛之說。元氣受傷而誤投矣。治用扶脾養元。益血救腎之品。服下稍定。次日兩目及一身發黃。易醫不知內傷為害。反進分利清熱之藥。大下瘀血鬥許。呃逆而亡。蓋此症乃瘀血暴脫。陰絡受傷之故。其發黃者。血蓄於中。

元氣不運。脾之真色盡現於外也。(自識)

理脾陰煎,治陽黃之症。

南沙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白扁豆(二錢炒),陳皮(一錢),甘草(五分),茵陳(二分),梔子(五分),白芍(一錢炒),苡仁(三錢),穀芽(三錢炒)

水煎服。

培腎元煎,治陰黃之症。

熟地(二錢),當歸(二錢),山藥(一錢),枸杞(一錢),附子(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芩(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炮姜(八分),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

水煎服。

四君子湯

茵陳五苓散,清濕熱利小便。

茵陳,豬苓,赤苓,白朮(土炒),澤瀉(各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