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6)

回本書目錄

婦人雜症 (6)

1. 附案

一婦人年二十一。庚午夏六月望日。胸脅脹痛。醫用二陳加延胡川楝香砂黑姜之屬。胸脅之痛。走入臍上痛矣。又進前藥。臍上之痛。走入少腹痛矣。仍進前藥。少腹痛減。是夜經動不多。人事昏沉。譫語見鬼。延余診視。其脈右手細弱。左手弦細。全不知人事。舌常伸出。

大便不解。本家疑為時疫。醫家疑為停食。莫知所從。余曰。此肝腎素虛。血海有瘀未行。致虛火沖逆胞絡。而為厥逆之症。與時疫經期適來適斷同也。法宜補陰血之劑。重加當歸以通血室。加童便以降虛火。兩劑。月事大行。大便亦下。神識清爽。霍然愈矣。蓋其人前月經期五十日而動。

乃半產也。不慎調攝。虛中挾瘀。至此月臨經時欲動未動。火逆昏迷。如有邪祟。而庸手不識初藥破氣耗血之誤。反謂為食阻。為風痰豈不悖哉。豈不可畏哉。

逍遙散(見眩暈門)

2. 陰吹

陰吹一症。古書不多見。惟張長沙金匱要略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發煎導之。夫陰器屬厥陰部位。精竅通衝任之脈。尿竅通小腸之路。氣道不從此出。安得有聲而喧。蓋由肝腎虧於下。肺氣虧於上。致陽明胃氣。不能鼓舞上行。而虧於中。下走陰器。直入精竅而出。

豈同大腸矢氣。經謂濁陰出下竅者可比耶。嘗見虛損之輩。久咳經阻。胃氣不升。往往多有此患。以言乎腎。則氣不攝可知。以言乎肝。則氣不平。可知。以言乎肺。則氣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氣竅相通。陰器隱隱而有聲。足見精血之虧。元氣之弱。根本搖搖矣。夫陽明為多氣多血之海。

與衝任血海之脈。同氣而相應。下為經而上為乳。變化取汁。血氣之實也。喧聞戶外。胃氣之虛也。魏氏云。穀氣之實。其實胃中正氣之衰。斯言極中長沙之秘旨。如必謂穀氣實。而引導濁氣。從大腸出。縱胃氣下泄。必由濁道而不致干亂清道。是錯認溺竅為病也。第胃氣下泄。

前陰之膀胱何異。下泄後陰之大腸而終無補於病情。豈仲景當日之深意哉。且腎主開闔。為生氣之原。陰器屬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氣下走。豈尋常之藥。可以奏功。必須培補肝腎。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氣。若陽分多虧。補中歸脾之屬可投。陰分多虧。六味左歸之屬可用。

陰陽兩虧。八味右歸之屬可服。耗氣敗血之藥非其治也。倘不咳而竅有聲。較咳而竅有聲者為稍輕。逍遙六味。皆合法也。雖然。膀胱有下竅而無上口。胃氣何由下泄。其從精竅而來。不待辨而自明。男子從無。婦人常有。無非竅空而妄泄。況穀道後通。而前陰之吹者有之。

穀道後秘。而前陰不吹者有之。穀氣實。胃氣安得下泄。仲景發煎導引之法。其說似屬難明矣。即令胃氣從溺竅下泄。小便當隨氣而共出。何吹時惟有聲而無溺。則溺竅而來之說。更屬無據。要之胃氣者。乃水穀之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與腎中生氣而互根。

得毋因其人水穀之真氣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從陰引陽。填補衝任。不使氣陷於子宮。直走精門。未可知也。

陰吹一症。人但知氣從下泄。而昧於出自何竅。拘泥長沙之文。未有暢發其因者。先生為之條分縷析。可振聾聵。非三折肱良手。安能搜此精義。

補中湯(見暑症門)

歸脾湯(見中風門)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左歸湯(見失榮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逍遙散(見眩暈門)

右歸飲

熟地(二三錢加至一二兩),山藥(二錢炒),杜仲(二錢薑汁炒),枸杞子(二錢),肉桂(一二錢),川附子(一二三錢),山萸肉(一錢),甘草(一二錢炙)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