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19)

回本書目錄

(19)

1. 灸齁證穴道

無名指尖、百會、膻中、璿璣、天突、肺俞、列缺、中腕、氣海、關元、豐隆

2. 喘脹

清臣曰:喘脹二證,均由小便不利。由喘而脹,由脹而喘,要識標、本、先、後。先喘後脹主於肺,先脹後喘主於脾。肺氣受邪而上喘,則喘為本而脹為標,清金降火為主,行水次之。邪氣受傷而侵肺,則脹為本而喘為標,實脾行水為主,清金次之。此治喘脹一定之法也。

喘由肺中伏熱,黃芩一兩,梔子五錢湯,以治肺,五苓散,以清小便。

喘由肺氣虛弱,補中湯以培元氣,六味丸以補腎水。

喘由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人參平胃散以治肺:人參茯苓陳皮青皮、桑皮、骨皮、黃芩、天冬知母、五味、甘草生薑滋腎丸以滋小便:黃柏,知母各一兩、酒炒,肉桂一錢,蜜丸服。

喘由腎陰虧敗,虛火燥肺,而小便不利,六味丸以補腎水,補中湯以培元氣。

喘由脾土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補中湯以培元氣,六味丸以滋腎水。

喘由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六君加升麻以培元氣,六味丸以補腎水。

喘由脾胃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喘脹者,金匱腎氣丸加故紙、肉果以補脾肺、生腎水。

喘由脾胃虛寒而脹者,八味丸,益火之源,以大補脾胃。

喘由酒色過度,三陰虧損,脹喘痰壅,二便不調,相牽作痛,金匱腎氣丸為妙。

3. 補遺

寒入肺經為寒喘,紫蘇飲:紫蘇、杏仁、桑皮、陳皮青皮半夏人參、五味、麻黃甘草生薑,或小青龍湯見齁證。

火鬱肺金為火喘,抑火湯石膏黃芩、桑皮、骨皮、二冬、二母、花粉、桔梗、甘草。或白虎湯加黃芩、桑皮、葶藶。

痰盛聲急為痰喘,蘇葶滾痰丸蘇子、葶藶各五錢,大黃、黃芩各二兩,沉香礞石各二錢半,水丸,薑湯下(原文為「葶」,疑為「下」)。或六安煎,加膽星、牙皂。

無痰聲急為氣喘,嵩厓方:沉香、橘紅烏藥前胡、花粉、天冬、杏仁、桑皮、蘇子、枇杷葉。或蘇子降氣湯

脾虛作喘,六君子湯加牛膝、五味,或補中湯加麥冬、五味。

肺虛作喘,孫氏方:人參,麥冬、牛膝、五味、胡桃、薑汁,或人參、麥冬、玉竹百合、冬花、五味。

腎虛作喘,水虛,長壽丸加牛膝;火虛,腎氣丸加鹿膠、故紙。

氣虛作喘,加味保元湯:人參、黃耆肉桂、杏仁、五味、炙草。或大補元煎

4. 灸喘證穴道

肺俞、脾俞、膻中、氣海、期門、至陽、天突、璿璣、百會、無名指尖

5. 痰證(附飲證)

清臣曰:痰雖生於脾胃,其實由腎陽虛損不能薰蒸脾胃,以致脾不納涎,而痰成矣。若腎陽強固,飲食入胃,皆化氣、化血、化渣滓,何痰之有?主治之法,濕宜燥之,燥宜潤之,火宜清之,寒宜溫之,食宜消之,虛宜補之,如斯主治,痰不難化矣。

濕痰,蒼白二陳湯枳殼桔梗

燥痰,阿膠湯阿膠玉竹、元參、麥冬、花粉、陳皮百部、桔梗、甘草

火痰,潤下丸半夏、南星、橘紅黃芩黃連、甘草。

寒痰,附子理中加茯苓、半夏。

食痰,枳朮平胃散加苓、夏、麥、曲。

血虛生痰,四物合二陳湯

氣虛生痰,補中湯加茯苓、半夏。

水泛為痰,八味地黃丸

火沸為痰,六味地黃丸

血變白痰,八仙長壽丸。

統治痰證,二陳湯。濕痰加蒼朮白朮;熱痰加芩、連、石膏;風痰加南星、白附、薑汁、竹瀝;寒痰加炮薑、肉桂;食痰加枳實、南查、麥芽、神麯;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血虛生痰加生地、當歸;氣虛生痰加參、耆、焦術;痰在脇下宜白芥;痰在四肢宜竹瀝;在皮裏膜外宜薑汁、竹瀝。

斬諸痰法,無論在經在臟,及各飲證,斬關丸:制硫磺五兩,生白朮、生附子、肉桂、半夏、白蔻、吳萸、花椒雞內金各一兩,研末,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