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9)

1. 附:調理脾胃

(新增)

2. 調理脾胃方論

《內經》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又曰: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內經》中說:胃是五臟六腑的大海,食物和水穀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由胃來提供氣血。胃是五臟的根本,是六腑的大源頭。又說:胃是水穀的大海,飲食進入胃中,消化後產生精氣,這些精氣經過脾的佈散,上輸到肺。肺可以調節水道的通暢,下輸到膀胱。水精在全身四佈,五臟陰陽和四時節氣也一起運行,共同保持人體的平衡穩定。

以此論之,若夫飲食有節,寒溫適宜,脾胃壯實,則外邪不能侵內,邪不能起,何恙之有哉?苟因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虛弱,而百病生焉。況脾胃屬土,土為五行之本,萬物藉土而生,故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厥有旨哉!予鄙見,欲人知節飲食,適寒溫,以養脾胃之本。倘有脾胃虛弱,最易作疾,故開諸方於後,擇而用之,苟得脾壯實,固本澄源之事也矣。

白話文:

以此論之,若夫飲食有節制,寒暖適宜,脾胃強健,那麼外邪不能侵犯內臟,邪氣不能產生,哪裡會有疾病呢?如果因為飲食失節,寒暖不適,則脾胃虛弱,而百病叢生。況且,脾胃屬土,土為五行之根本,萬物依靠土而生長,所以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學中的王道,真有道理啊!我淺見認為,若要讓人知曉節制飲食,適應寒溫,以養護脾胃之根本。如果有脾胃虛弱,最容易生病,所以將各種方子展示在後面,選擇用之,如果能使脾胃健壯,就是鞏固根本、澄清源頭的事情了。

調中益氣湯(東垣方),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淤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惰嗜臥,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由東垣醫師創方),用於治療因飢餓飽食、勞作役使,損傷脾胃,元氣不足的人,其脈搏有時弦脈,有時洪緩沉脈,按壓無力,脈搏中間有時出現一處澀脈,其證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倦怠,全身關節疼痛,胸悶氣短,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眼睛中有淤血,熱氣壅積如火,視物昏花,口中唾液多,飲食失去味道,怠惰嗜睡,時而肥胖時而消瘦,小便顏色變化,有時清利而頻繁,有時上消化道飲水下消化道排便,或在夏季出現食物不消化症狀,腹中空虛疼痛,不思飲食。

升麻柴胡橘皮(各二分),木香(二分),甘草(炙),人參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當歸(五分),芍藥(三分),五味子(七個,此後三味出東垣證效方有之)

白話文:

升麻、柴胡、橘皮(各二錢),木香(二錢),甘草(炙)、人參、蒼朮(各五錢),黃耆(一兩),當歸(五錢),芍藥(三錢),五味子(七顆,此後三味出東垣證效方有之)。

上㕮咀,作一處水煎,食前熱服。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虛血澀也,加歸身。

白話文:

把所有的藥材一起放到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在飯前熱著喝。如果出現明顯的發熱煩躁症狀,這是下焦陰火旺盛而引起的,可以加入生地黃、黃柏。如果出現大便時虛脫乏力,或者大便後仍有便意,腹部經常有緊迫感,這是血虛血澀引起的,可以加入當歸身。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此藥最好。(方並見虛勞門。)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痰水,胸膈痞滯,不美飲食,並皆治之。(方見泄瀉門。)枳朮丸,治痞消食,理脾強胃。

白話文:

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瀉、中腹部脹滿虛實不分,或泄瀉。

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腹瀉,以及大病後調養脾胃,此藥效果最好。(方劑詳見虛勞類)。

平胃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痰水、胸膈脹悶、飲食不美,以及所有治療的藥物。(具體方劑詳見泄瀉類)。

枳朮丸:用於治療積滯、幫助消化、調理脾胃,增強胃功能。

(方見內傷門。)家秘加味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膨悶,酒傷食積,氣滯腹滿。常服則進食寬中,和暢脾胃。(方見內傷門。)

白話文:

(詳細的配方法請參考醫書中的「內傷門」項目。)本方是家裡祖傳的加味枳朮丸,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胸悶、消化不良、因喝酒或吃太多食物而引起的腹脹、氣滯腹滿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促進食慾,調理脾胃功能。

養胃湯(《三因方》),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並皆治之。(方見痎瘧門。)

白話文:

養胃湯(出自《三因方》),治療脾胃虛寒、嘔吐反胃、噁心、腹部或肋部疼痛、腹鳴腹瀉,甚至還有感受外來寒熱似瘧疾、骨節煩疼等症狀,都可以用此方治療。(詳細方劑請參閱痎瘧門。)

白朮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和脾胃,進飲食。

白話文:

白朮和胃丸,可以治療長期不能飲食的疾病,並且臟腑會時好時壞,這是胃氣虛弱引起的。經常服用則可以和中理氣,可以消除痰液和濕氣,調和脾胃,增進食慾。

厚朴(制),半夏(各一兩),白朮(一兩二錢),陳皮(八錢),檳榔枳實(各二錢半),木香(一錢),人參(七錢),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 厚朴(炮製):120 克

  • 半夏:120 克

  • 白朮:60 克

  • 陳皮:40 克

  • 檳榔:15 克

  • 枳實:15 克

  • 木香:6 克

  • 人參:35 克

  • 甘草(炙):18 克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食遠服。

白話文:

將上藥材搗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蒸熟後製成丸劑,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空腹時服用。

補脾丸(《心法秘方》),有脾虛而惡湯藥者,制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話文:

補脾丸(出自《心法祕方》),對於脾虛卻又討厭藥膳的人,特別製成此丸,用湯水送服,可以避免口苦,更容易服用。

白朮(半斤),蒼朮,茯苓,陳皮(各三兩),芍藥(半兩)

白話文:

白朮(半斤)、蒼朮、茯苓(各三兩)、陳皮、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粉末,用粥糊成丸,加上潤下丸可催生。若上半身有過度熱症,加上清金丸。用這個藥方,患者生產時應不會有意外。

養脾丸(《和劑方》)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悶,嘔逆噁心,泄瀉。

白話文:

養脾丸(《和劑方》)治療脾胃虛寒,腹部脹滿悶痛,嘔逆噁心,泄瀉。

大麥糵(炒),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各一斤),白朮(半斤),乾薑(炮),縮砂(去皮。各二斤),甘草(炙。一斤半)

白話文:

烤過的大麥片、去皮的白茯苓、去蘆頭的人參(各一斤)、白朮(半斤)、炮製過的乾薑、去皮的縮砂仁(各二斤)、炙甘草(一斤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

補脾湯(《三因方》)治脾胃虛寒,泄瀉腹滿,氣逆嘔吐,飲食不消。

白話文:

末,煉蜜為丸,每兩重作八丸。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以薑湯送服。

補脾湯(《三因方》)治療脾胃虛寒,導致腹瀉腹脹,氣息上逆嘔吐,飲食難以消化。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草果(去皮),乾薑(炮。各一兩),麥芽(炒),甘草(炙。各一兩半),厚朴(去皮,薑製),陳皮(去白),白朮(各七錢半)

白話文:

人參(去除蘆頭),茯苓(去除外皮),草果(去除外皮),乾薑(炮製。各一兩),麥芽(炒製),甘草(炙製。各一兩半),厚朴(去除外皮,用薑汁炮製),陳皮(去除白色的內皮),白朮(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白話文:

每次服四錢,以一盞水煎煮剩下的七分之水量,去渣滓,空腹時溫熱服用。

溫脾散(《本事方》),開胃進食,利氣散寒濕,溫中。

白話文:

溫脾散(出自《本事方》),可以開胃進食,促進氣血運行,散寒濕,溫暖脾胃。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砂仁,船上茴香(炒),良薑桔梗白芷,厚朴(各一兩),木香麥芽,香附,白朮(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紅豆,乾葛(各三錢)

白話文:

青橘皮(去掉白色部分),陳年橘皮(去掉白色部分),砂仁,炒過的茴香,乾薑,桔梗,白芷,厚朴(各一兩),木香、麥芽、香附、白朮(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紅豆,乾葛(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加入一杯水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七分之三,濾去藥渣,在空腹時服用。

八味理中丸(《百一選方》)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胸膈痞悶,或嘔吐痰水,或腸鳴泄瀉。

白話文:

八味理中丸(出自《百一選方》)

針對治療脾胃虛寒,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胸悶、腹脹,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砂仁,川薑,麥芽(各二兩),白茯苓,神麯(炒),人參(各一兩),白朮(四兩),甘草(炙。一兩半)

白話文:

砂仁、川薑、麥芽(各二兩) 白茯苓、神曲(炒過)、人參(各一兩) 白朮(四兩) 甘草(炙過,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薑湯嚼下,或加半夏曲一兩為末,入鹽點服亦可。

白話文:

將上文記載的藥方磨成細末,加入蜂蜜煉成丸劑,每兩分作十丸。空腹時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也可以加入半夏曲一兩研磨成粉末,加入鹽水送服。

參苓平胃散(《御藥院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宜服。

白話文:

參苓平胃散(出自《御藥院方》),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慾不振、心腹肋骨脹滿疼痛、口苦無味、胸悶氣短、嘔吐反胃、噁心、打嗝吐酸水、面色萎黃、身體消瘦、懶惰嗜睡、全身關節疼痛、經常腹瀉,或出現霍亂及五噎八痞、胃氣反流、吐逆等症狀。

厚朴(制),橘皮(各五兩),蒼朮(米泔制,半斤),甘草(炙),茯苓(各二兩),人參(二兩)

白話文:

厚朴(加工處理),橘皮(各五兩),蒼朮(用米湯處理,半斤),甘草(炙烤),茯苓(各二兩),人參(二兩)

上㕮咀。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一方棗肉丸小豆大,服五十丸,薑湯下,空心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涼溫四時非節之氣。

白話文:

上㕮咀的飲劑配方是:水兩杯,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煮到剩一杯,去除渣滓後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另一個方子是:棗肉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空腹時經常服用,可以調氣暖胃,化解積存的食物,消除痰飲,抵禦風寒涼溫等季節變化引起的疾病。

異功散(《拔粹方》),治脾胃虛冷,腸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炙),橘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六君子湯(《聖惠方》)治脾臟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白話文:

異功散(《拔粹方》)

主治:脾胃氣血虛寒,腹部鳴響腹痛,腹瀉不止,食慾不振。

配方:

  • 人參
  • 茯苓
  • 白朮
  • 甘草(炙過)
  • 橘皮(以上各等份)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法: 每次取五錢藥末,加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加水二杯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下。

六君子湯(《聖惠方》)

主治:脾臟虛弱導致氣血失和,食慾不振,上腹燥熱下腹寒涼,服用溫熱藥物無效者。

人參,白朮(各一兩),橘紅,半夏(湯泡七次),枳殼(去白,麩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各一兩。

橘紅、半夏,半夏先以熱水浸泡七次。

枳殼,去除白色外皮,用麩皮炒至微黃。

甘草,炙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拔粹方》),開胃進食。

木香(三錢),人參(三錢半),乾生薑(一錢半),枳實(一兩,炒),白朮(一兩半),橘皮(四錢)

上件為末,用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服。

白話文:

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出自《拔粹方》)具有開胃進食的功效。

材料:

  • 木香:三錢
  • 人參:三錢半
  • 乾生薑:一錢半
  • 枳實:一兩(炒過)
  • 白朮:一兩半
  • 橘皮:四錢

做法: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用荷葉燒飯的方式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加味煎服法:

每服一兩丸劑,加入生薑七片、棗子一枚,水二碗,煎煮至剩下一碗,過濾掉藥渣,待溫度溫熱時服用。

藿香安胃散(《衛生寶鑑》)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出自《衛生寶鑑》)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無法進食、嘔吐物沒有腐爛變質。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橘紅(半兩)

上㕮咀。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

白話文: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橘紅(半兩)

上四味藥搗碎。加水二碗,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一碗,趁溫熱服用,不拘時。

寬中健胃,滋補身體,增進食慾。

神麯(炒,四錢),木香(五分),草豆蔻仁(五錢),枳實(炒,四錢),半夏(七錢),甘草(炙,一錢),人參,乾生薑,青皮,豬苓(各一錢),陳皮,白朮,白茯苓,澤瀉(各二錢),砂仁(一錢半),大麥芽(一兩)

白話文:

炒神曲(四錢),木香(五分),草豆蔻仁(五錢),炒枳實(四錢),半夏(七錢),炙甘草(一錢),人參、乾生薑、青皮、豬苓(各一錢),陳皮、白朮、白茯苓、澤瀉(各二錢),砂仁(一錢半),大麥芽(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米飯下,食遠服之。

八珍湯(《御藥院方》),和血氣,理脾胃。

白話文:

末,將湯藥浸泡蒸熟的餅丸處理成梧桐子般的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溫米飯送服,遠離用食事物食用。

[八珍湯](出自《御藥院方》),有和血補氣、調理脾胃的功效。

當歸,赤芍藥,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茯苓,甘草,砂仁(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赤芍藥、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茯苓、甘草、砂仁這些藥材,每種份量都相同。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凝神散,病後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白話文:

凝神散

症狀:病後胃氣虛弱,肌膚燥熱。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藥粉,加水一杯,薑片七片,紅棗三枚,煎煮至藥液剩七分之三,趁溫熱空腹服用。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各一兩),粳米,扁豆(炒),知母,生苄,甘草(炙。各五錢),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二錢半)

白話文:

  •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各一兩

  • 粳米、炒扁豆:各五錢

  • 知母、生苄、炙甘草:各五錢

  • 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加減保和丸,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

白話文:

搗碎後,每一劑使用五錢,加半杯水,再放入三片薑片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下一杯,過濾後於溫熱時服用。

[加減保和丸]:化痰理氣、健脾益胃,促進食慾。

山楂,神麯(炒),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洗),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去白。各一兩),香附(去皮,酒浸),厚朴(薑製。各二兩),黃芩(去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白話文:

山楂、神曲(炒過)、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洗淨)、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去除粗皮)、枳實(去除白色的部分,各一兩)、香附(去皮,用酒浸泡)、厚朴(用薑製過,各二兩)、黃芩(去除腐爛的部分,用酒浸泡,炒製)、黃連(去除根須,用酒浸泡,炒製,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湯任下。

白話文:

將薑汁加入麵糊中,搓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七八十丸。服藥後,可飲用茶湯送服。

加味枳朮丸(《明醫雜著》),論曰: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脾損則不能納,胃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泄痢等證作矣。

白話文:

加味枳朮丸(摘自《明醫雜著》),作者說:人的身體,脾胃是主要的。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負責納食,脾負責消化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這樣身體就沒有疾病了。如果飲食不節制,起居沒有規律,就會損傷脾胃。脾臟受損,就不能正常運化飲食了。胃臟受損,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了。脾胃都受損了,運化飲食都困難,元氣就虛弱了,各種邪氣就容易侵犯。於是出現了胸悶痞滿,腸胃不下,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況人於飲食豈能一一節調,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常,元氣漸憊矣,故潔古制枳朮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近世論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藥,又皆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乾枯,大腸燥結,脾臟漸絕,而死期迫矣。

白話文:

人不可能在飲食上每一餐都節制有度,常常有飲食傷胃的情況,因此損傷脾胃,飲食減少,元氣漸漸衰弱了,所以古代訂出枳朮丸的藥方,東垣提出調理脾胃的理論,使人們經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此為「醫中王道」,實在是很有道理。近世治脾胃的醫生,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治療胃,所用的藥物,又都是辛溫燥熱,助火消陰的劑量,導致胃火更加旺盛,脾陰更加受傷,清純中和的元氣,變成燥熱,胃脘乾燥,大腸燥結,脾臟逐漸衰竭,而死亡的日期迫近了。

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故濕熱之病十居七八,況土旺四季,寒熱溫涼各依其時,豈可偏用辛熱之劑哉?今舉枳朮丸方,立加減法於後。

白話文:

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因此濕熱的疾病十分普遍,況且土旺四季,寒熱溫涼各依其當時的季節而不同,怎麼可以偏頗地使用辛熱的藥劑呢?現在舉出枳朮丸方,並在後面立下加減法。

白朮(二兩,去梗),枳實(一兩,麩炒)

白話文:

白朮(兩兩,去除根莖) 枳實(一兩,以麩皮炒過)

上為細末,荷葉包飯燒,取出杵爛,和藥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此法一補一消,取飲食緩化,不令有傷。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衰弱,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用荷葉包裹米飯在火上燒熟,取出後搗碎,與藥粉混勻,丸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清米湯送服。這種方法既能滋補,又能消積,使飲食緩慢地消化,避免損傷身體。東垣增加了陳皮一兩,名為橘皮枳朮丸,用於治療老幼元氣衰弱、飲食減少、長期服用能令人多吃而不傷身。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酒炒)、神麯(炒)、大麥芽(炒,杵去皮。各一兩)、縮砂、木香(各五錢。)

白話文:

如果元氣原本就很虛弱,飲食難以消化,一旦吃多了就會出現肚子不舒服,疼痛腹瀉等症狀,這種情況屬於虛寒體質。此時可以加入人參、白芍藥(用酒炒過)、神曲(炒過)、大麥芽(炒熟,磨成粉)、縮砂、木香(各五錢),一起食用。

若素有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之證,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加黃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白話文:

如果原本就有痰火,胸膈鬱塞,咽喉酸澀氣滯,以及原本就有吞吐酸水的症狀,或是有喝酒過量、腹瀉、肚子絞痛,這些都是濕熱的症狀。此時可加上中藥黃連(用薑汁炒過)、白芍藥(用酒炒過)、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加神麯、大麥芽、山楂子(各一兩);如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厚朴、栝蔞(制,各五錢);積堅者,再加蓬莪朮(醋煮)、昆布(各三錢。)

白話文:

如果飲食積滯,肚子飽悶、疼痛,痞塊不消,可以加入神曲、大麥芽、山楂子(各一兩)。如果肚子裡有食物積結成塊,再加入黃連、厚朴、栝樓(經過炮製,各五錢)。積塊堅硬的,再加入蓬莪朮(用醋煮過)、昆布(各三錢)。

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薑製,一兩,)縮砂、乾薑(各炒,)神麯、大麥芽(各五錢)。

若人性多氣惱,夾氣傷食,氣滯不通,加川芎、香附米(各一兩,)木香、黃連(薑製,各五錢。)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如果因為受寒,食物消化不良,導致腹痛、腹瀉,可添加半夏(薑炮製,一兩)、縮砂、乾薑(各炒製)、神麴、大麥芽(各五錢)。

如果人情緒容易激動,夾雜了氣鬱而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氣滯不通,可添加川芎、香附米(各一兩)、木香、黃連(薑炮製,各五錢)。

若胸膈不利,人過服辛香燥熱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燥嘔吐,噎膈反胃,加黃連(姜炒)、山梔子(炒。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五錢;)胸膈頑痰膠結及大便燥秘,再加芒硝(五錢。)

白話文:

如果胸部和橫膈膜出現不適,服用過多辛辣、乾燥和熱性的藥物,導致上部消化道受損,胃部和腹部乾燥並伴隨嘔吐,還會出現胸膈梗阻和胃酸逆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加入黃連(炒姜)、山梔子(炒,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五錢)。如果胸膈頑固的痰液粘結,大便乾燥便祕,則再加入芒硝(五錢)。

若素有痰者,加半夏(姜炒)、橘紅、白茯苓(各一兩,)黃芩(炒)、黃連(姜炒,各五錢。)

白話文:

如果症狀有痰,可以加入半夏(用薑炒過)、橘紅、白茯苓(各一兩),以及黃芩(炒過)、黃連(用薑炒過)(各五錢)。

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酒炒一兩半)、人參(七錢,)石膏(火煅,一兩,),生甘草(五錢,),黃連(炒,),香附米(炒,)木香(各四錢。)

白話文:

如果有人能吃好食物,但是吃後反而感到飽脹難以消化,這是因為胃火旺盛,脾陰虛弱。可以加一些白芍藥(用酒炒過,一兩半)、人參(七錢)、石膏(用火煅燒過,一兩)、生甘草(五錢)、黃連(炒過)、香附米(炒過)、木香(各四錢)這些藥材來治療。

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大便燥難,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子、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錢,)此老人常服藥也。

白話文:

如果上了年紀的人,脾虛血躁,容易感到飢餓或飽腹,大便乾燥難解,可以添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子、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錢)這些藥物。這是老年人經常服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