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 (12)

1. 諸血方論

《內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菀於上。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吐血。又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又曰:濕淫汗出為鼽衄。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而溺血。又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劉宗厚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白話文:

《內經》說:大怒時,形態氣勢橫逆不順,因而病變集中於上部。又說:發怒時,氣機逆亂上衝,嚴重則吐血。又說:陽明經的氣機逆亂,喘促咳嗽,身體發熱,容易受驚嚇,流鼻血、吐血。又說:濕邪淫盛,汗液外泄而致鼽衄(流鼻血)。又說:脾臟的熱邪傳給肝臟,就會驚衄(因受驚而流鼻血)。胞宮的熱邪傳給膀胱,就會小便不利而帶血。又說:閉結的陰邪鬱積,便血一升,再結則為兩升,三結則為三升。劉宗厚說:《內經》所說的榮,也就是水穀的精華,能調和五臟,通利六腑,才能進入到脈絡中。

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

白話文:

源源不斷的氣血,由脾臟產出;由心臟統帥、肝臟儲藏;由肺臟散佈、腎臟排泄,灌溉全身。眼睛得到它才能視物,耳朵得到它才能聽聲,手得到它才能抓握,足得到它才能行走,臟腑得到它才能運作流暢,這都是氣血出入升降、濡潤宣通的作用。將氣血注入脈絡,若氣血少則脈絡澀滯,若氣血充足則脈絡充盈。人體經常飲食滋養,所以能使陽氣生長、陰血滋長,取用精微物質變化而成紅色血。

生化旺則諸經特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知謹養哉?故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若夫失於調護者,或暴喜傷心,暴怒傷肝,勞役太過,飲酒墜墮,積熱三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故錯經妄行而出諸竅。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者,曰衄血;從胃而上溢於口者,曰嘔血、咯血、唾血者,出於腎也;咳血、嗽血出者,出於肺也。痰中帶血絲而出者,或從腎,或從肺來也。

白話文:

新陳代謝旺盛,則全身經脈都能得到滋養與生長。代謝衰竭,則身體的所有經絡系統都會空虛。怎能不知道謹慎調理身體呢?所以經典說,呼吸稍微不順暢,身體機能就會崩壞,稍微有一點筋脈不順暢,則身體就會四分五裂。如果不能夠調理身體,或者過度喜悅而傷害了心臟,過度憤怒而傷害了肝臟,過度勞累,喝酒過度,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體溫過高,導致陰火旺盛,血液隨著火氣上升,就會通過各種孔竅而出血。肺部出血,通過鼻孔溢出的叫做鼻血;胃部出血,通過口腔溢出的,叫做嘔血、咯血、吐血,這些出血都是由腎臟引起的。咳嗽、咳血,這些出血是由肺臟引起的。痰中帶血絲而出,有的由腎臟引起,有的由肺臟引起。

又有血從毛孔出者,曰肌衄;血從齒出者,曰牙宣;其血出於小便來者,曰溺血、曰血淋;出於大便者,曰腸風,痔血。糞前來者,曰近血;糞後來者,曰遠血。流結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者曰血瘕、血蔑。大抵血從下流者為順,易治;血從上溢者為逆,難治。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而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矣。

白話文:

另外,還有人會從毛孔中滲血,這種情況稱為肌衄;從牙齒中滲血,稱為牙宣;小便出血,則稱為溺血或血淋;大便出血,稱為腸風或痔血。若是血便緊接著大便出現,稱作「近血」;而血便出現在大便之後,則稱「遠血」。若是血流在腸胃間凝聚成塊,則稱為「血瘕」或「血蔑」。一般來說,血從身體下部流出是順其自然且容易治療的;血從身體上部流出則為逆勢而上,相對較難治療。丹溪曾說:口鼻出血多半是因為陽氣太盛,陰氣不足,以致血往上逆流而出,導致上竅出口出血。這種情況應該以補陰抑陽的方法來治療,讓氣血下降,血就會回到原本的經絡。

夫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如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白話文:

想要治療血證,就必須使用血藥,而所謂的血藥,是指四物(川芎、地黃、當歸、芍藥)嗎?河間子認為,血藥可以隨證輔佐,並稱之為六合湯,這已經解釋得很詳細了。因此,我要闡述四物的氣味和專司之要,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

川芎:

它是一種血中的氣藥,能夠通暢肝經,性味辛散,能夠疏通氣滯之血。

地黃:

它是一種血中的血藥,能夠通暢腎經,性味甘寒,能夠滋補真陰的虛弱。

當歸:

它具有三大作用,是治療血證的主要藥物。它可以通暢肝經,性味辛溫,全株可用都能活血,各歸其經。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證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其血藥之屬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白話文:

芍藥是陰性藥物,作用於脾經,味酸,性寒涼,能夠調和血液,治療虛寒腹痛。如果想要找到陰性藥物的代表,一定要來研究芍藥。《脾胃論》中說:如果想要治療好疾病,就要根據病情損益來進行治療。可以找出其中一兩種對病情最有效的藥物為主藥。這只是針對血病而來探討血藥的代表。如果氣血不足,又應該使用長沙參,如果血虛,則可以用人參來滋補,陽氣強旺,則可以生出陰血。

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肉蓯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苦參,血熱所宜,特取其證治大略耳。

白話文:

如果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只能針對血分受傷的情況,那是因為氣沒有虛弱,輔助的藥物,像是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適合用於血滯的情況;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等,適合用於血崩的情況;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適合用於血痛的情況;肉蓯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等,適合用於血虛的情況;乳酪、血液之物,適合用於血燥的情況;乾薑、桂等,適合用於血寒的情況;生地、苦參,適合用於血熱的情況,以上僅列出大略的證治。

夫人生之血,賴氣升降,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逆則逆,氣和則和,氣濁則亂,如此失血,豈不皆由氣濁遇熱妄行之所致也。大抵治血莫先清熱,氣清則血和,氣濁則血亂。斯言信矣。大凡失血,當先辨其血出何經,當用此經清氣之藥,然後涼血,審其虛實調治之。東垣云: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

白話文:

人的血液,依靠氣的升降而運行。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逆則血逆,氣和則血和,氣濁則血亂。如果氣濁,遇熱妄行,就會導致出血。因此,治療出血,首先要清熱。氣清則血和,氣濁則血亂。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凡是出血,首先要辨別出血出自哪個經絡,然後用這個經絡的清氣之藥,再涼血。還要審察是虛證還是實證,然後進行調治。東垣說: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說不可發汗,因為脈搏微弱。

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脈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浮脈緊繃,可以服用麻黃湯。如果浮脈緩和,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脈搏已經微弱,兩種藥都不能用,應以黃芩、芍藥湯為主。古書中說:凡是吐血、身體發熱、脈搏洪大的,很難治療,這是因為邪火過盛。身體涼爽、脈搏沉靜的,容易治療,這是因為正氣恢復了。所以《脈訣》裡提到:鼻出血、吐血,要是脈搏細緩,就很好;要是突然脈搏洪大,就會危及生命,就是這個意思。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溝道閉塞流入胃腹,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方見聲音門。)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後汗出不止,鬱積在經絡中,隨著氣血湧泄而發作鼻衄,或者因流通管道閉塞,流入胃腹,吐出清淡血液,像鼻衄一樣,吐血不止,餘血停留,導致面色發黃,大便發黑者,更適合服用。(具體藥方請參考《聲音門》。)

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治男婦飲食傷胃,虛寒嘔吐,衄血。

白話文:

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因飲食不節而損傷胃氣,出現虛寒嘔吐、鼻出血的症狀。

小柴胡湯茅蘇湯人參湯、蘿蔔湯、血餘散,治諸嘔吐血。(方見前氣血門。)

白話文:

小柴胡湯、茅蘇湯、人參湯、蘿蔔湯、血餘散,可以治療諸如嘔吐血癥狀。(具體方劑請參閱前面的氣血疾病章節。)

三黃補血湯,治初見血及血多宜服。

白話文:

三黃補血湯

主治:初次見血及血量多時,宜服用。

熟地(一錢),生地(五分),當歸,川芎(各七分半),柴胡黃耆,牡丹皮(各五分),升麻,芍藥(二錢)

白話文:

  • 熟地:1錢

  • 生地:5分

  • 當歸:7分半

  • 川芎:7分半

  • 柴胡:5分

  • 黃耆:5分

  • 牡丹皮:5分

  • 升麻:2錢

  • 芍藥:2錢

上以水煎服,血不止可加桃仁五分,酒大黃,斟酌虛實用之。內卻去柴胡、升麻。

白話文:

以上述藥物以水煎服,血不止時,可以加入5分重的桃仁,酒大黃,視患者體質的虛實酌情使用。內部疾病則去除柴胡、升麻。

人參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白話文:

人參飲子

治療脾胃虛弱,氣短無力,精神不足,流鼻血或吐血。

人參(去蘆,三分),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藥,甘草(各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

白話文:

人參(去掉蘆頭,三分),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藥,甘草(各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

上件為粗散,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白話文:

藥材劑量繁多,分為兩次服用。每次用一杯八分滿的水煎煮,煎至剩下一杯,過濾去除渣滓,待藥液稍熱時服用。

麥門冬飲子(《拔粹方》),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方見內傷門。)

白話文:

麥門冬飲:出自《拔粹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喘無力,精神萎靡,鼻血和吐血等症狀。(具體方劑請參閱內傷門。)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反行,或吐血下血。(方見驚悸門。)

白話文:

歸脾湯,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度而損傷脾臟,導致脾臟不能統攝心血,以致於心血反流,出現吐血或下血的症狀。(具體方劑請參閱驚悸門。)

是齋白朮散(《簡易方》),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有傷脾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惟忌食熱面、煎爆,一切發風之物。

白話文:

這是齋白朮散(出自《簡易方》),用於治療因積熱引起的吐血、咳血。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負擔過重而損傷脾胃而導致吐血的人,最適合服用齋白朮散。但是,服用齋白朮散期間必須忌食熱麵、煎炸的食物,以及所有會引發風的食材。

白朮(二兩),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黃耆(蜜浸。各一兩),山藥百合(去心。各七錢半),甘草(炙半兩),柴胡,前胡(各二錢半)

白話文:

白朮(120公克),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黃耆(用蜂蜜浸泡。各60公克),山藥,百合(去心。各45公克),甘草(炙半兩),柴胡,前胡(各15公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水一杯,薑三片,棗子一顆,煎煮至水量剩六分之一,趁溫熱服用。

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治積熱吐血,咽膈不利。(並見火門。)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治療因積熱導致的吐血,咽喉不利。(詳情請見火門。)

龍腦雞蘇丸,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方見積熱門。)

茯苓補心湯,治心虛為邪氣所傷吐血。(方見虛勞門。)

四生丸(《良方》)治吐血衄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

白話文:

龍腦雞蘇丸

主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方見治熱門。)

茯苓補心湯

主治心虛為邪氣所傷而吐血。(方見虛勞門。)

四生丸(《良方》)

主治吐血衄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

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白話文:

  • 生荷葉:新鮮的荷葉

  • 生艾葉:新鮮的艾葉

  • 生柏葉:新鮮的柏樹葉

  • 生地黃:新鮮的生地黃

上研爛,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鍾,煎至一鍾,濾過溫服。

藕汁散(《濟生方》),治吐衄不止。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丸成如雞蛋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加入三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濾過後溫服。

【藕汁散】:出自《濟生方》,治療吐血、鼻血不止的藥方。

生藕汁,生地黃汁大薊汁(各三合),生蜜(半匙)

白話文:

將生的蓮藕汁、生地黃汁、大薊汁(各三杯)、生蜂蜜(半匙)

上件藥汁調和令勻,每服一小鐘,不拘時候。

雙荷散(《聖惠方》),治猝暴吐血。

藕節(七個),荷葉頂(七個)

上同蜜擂細,水二鍾,煎八分,去滓溫服,或研末蜜調下。

枇杷葉散,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方見中暑門。)

白話文:

將兩種藥汁調和均勻,每次服用一小杯,不限時段。

雙荷散(出自《聖惠方》),治療突發性嘔血。

材料:

  • 藕節(7個)
  • 荷葉頂(7個)

做法:

將藕節和荷葉頂與蜂蜜一起研磨成細末,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餘八分之量,去除藥渣後溫服。也可以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服用。

枇杷葉散,治療暑毒攻心引起的嘔吐鮮血。(方劑詳見中暑門。)

側柏散,治內損吐血下血。因酒太過,勞傷於內,血氣妄行,其血如湧泉,口鼻皆流。須臾不救,服此即安。又治男子婦人九竅出血。

白話文:

側柏散,是治療內部損傷導致的吐血、下血。由於飲酒過度,損傷了內臟,導致血氣運行失常,血液就像泉水一樣湧出,從口鼻中流出。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危及生命。服用此藥可以立即緩解症狀。它還可以治療男性和女性因各種原因引起的九竅出血。

人參(去蘆),荊芥穗(燒灰。各一兩),側柏葉(蒸乾,一兩五錢)

白話文:

人參(去蘆),荊芥穗(燒成灰。各一兩),側柏葉(蒸乾,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入飛羅面三錢拌和,汲水調黏相似啜服。

一方,治飲酒過多,蘊熱胸膈,以致吐血衄血。

葛花(二兩),黃連(四兩)

白話文:

服用時,每次取三錢,加入三錢飛羅麵拌勻,用生水調成黏糊狀,像喝湯一樣服下。

此一方,專治因飲酒過量,導致胸膈鬱熱,引發吐血、鼻出血的症狀。

藥材成分: 葛花(二兩) 黃連(四兩)

上為末,以大黃末熬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溫湯下,或煎服亦可。

白話文:

把它研磨成粉末,用大黃粉末熬製成膏狀,然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開水送服,也可以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