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痰飲門

王節齋曰:痰者病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

白話文:

王節齋說:痰是一種疾病。人的身體,氣血流暢,津液就能運行,那會有什麼痰呢?只有氣血混濁逆行,津液才會不清楚,並蒸發聚集,而變成痰。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臟;痰的活動性是濕,由脾臟主導。古代醫家使用二陳湯作為治療痰症的通用方劑,目的是健脾燥濕,治療痰症的表面症狀。但是,如果用二陳湯來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那就顯得不足了。

若夫痰因火上,肺金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上炎,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痰、郁痰。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也。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實、南星等藥所能治也。

白話文:

如果痰液是因熱火上升,肺部金氣不清而形成的,會在咳嗽時出現。還有那些陳舊的痰液、鬱積的痰液,凝結成黏稠的塊狀,卡在喉嚨處,難以咳出。這些痰液都是因為熱邪上行,灼燒上焦,肺氣被鬱結所致。所以肺中津液隨著氣息上升,被熱氣蒸燻,凝結濁滯鬱積,時間長了,根深蒂固,因此稱為陳舊痰液、鬱積痰液。而其根本原因是熱邪,病位在上焦心肺之間,咽喉之間,不同於中焦脾胃所致的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因此,用湯藥治療難以奏效,也不是半夏、茯苓、蒼朮、枳實、南星等藥物所能治療的。

惟開鬱降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取效;天冬黃芩海粉、栝蔞仁、桔梗香附連翹青黛芒硝橘紅。大率飲酒之人,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滯而成,此天冬、黃芩瀉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軟堅也,栝蔞潤肺除痰,香附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解鬱火,故皆不用辛燥之藥。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主要以疏通氣滯、清熱降火、化痰潤肺為主,同時調理身體狀況,才能達到效果。所使用的藥材包括:天冬、黃芩、海粉、栝樓仁、桔梗、香附、連翹、青黛、芒硝、橘紅。一般來說,酗酒的人體內酒精上升會化為火氣,肺部和胃部都受到火氣影響,導致氣滯凝結形成痰,因此用天冬、黃芩來清肺火;用海粉、芒硝來軟化已經凝結成塊的痰;栝樓仁可以滋潤肺部、化解痰液;香附可以疏通氣滯、化解鬱悶;連翹可以化解鬱結、清火;青黛可以清熱解鬱。因此,治療時完全避免使用辛熱燥裂的藥物。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不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運,為嘈雜、怔忡、驚悸,為顛狂,為寒熱,為腫痛。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癢不仁,皆痰所致。

白話文:

痰液是因濕熱之氣而產生,源於體內津液轉化。當受到風寒濕熱侵襲,或情緒飲食不當,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停滯,就形成了痰飲。

痰飲或難以咳出,或積聚在胸膈間,或停留在腸胃中,或流竄於經絡和四肢。隨著氣血的升降,痰飲可遍佈全身,無處不在。

它的病症包括:氣喘、咳嗽、噁心、嘔吐、胸悶脹氣、各種內臟疾病、腹瀉、頭暈目眩、胸悶心悸、健忘、驚悸、精神失常、發熱寒顫、腫痛。

此外,胸中如有隆隆聲,背心常感冰冷,或四肢麻木不仁,這些也都是痰飲造成的。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氣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鹹苦,甚至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

白話文:

在各種疾病中,很多情況下都伴有痰液,但世人大多不知道。痰液有多種特徵,依據時間長短、輕重程度而不同。新產生且較輕的痰液,清白稀薄,氣味淡;而時間較長且重的痰液,黃濁濃稠黏膩,咳嗽難以咳出,漸漸產生惡臭,帶有酸、辣、鹹、苦的味道,甚至會帶血排出。治療方法:痰液生於脾胃,實質是脾胃濕熱。又會隨氣上升,應當以順氣為主,其次輔以分導。由於氣上升屬火,順氣要以降火為主,熱痰清之以涼,濕痰燥之以溫,風痰散之,鬱痰開之,頑痰軟之以化,食積痰消之。位於上部的痰液,須催吐排出;位於中部的痰液,須用瀉藥導出。另外,對於中氣虛弱的人,應當固固中氣以運化痰液。

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主方用二陳湯,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濕痰多飲,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朮,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痰厥頭痛,亦加半夏。風厥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皂角之類。

白話文:

如果攻得太猛,會導致胃氣虛弱,痰液增多。所以,主治方劑是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

如果痰液需要向下排出,可以加入引下藥。如果痰液需要向上排出,可以加入引上藥。

如果痰液多而稀,可以加蒼朮、白朮。如果痰液寒濕,堵塞胸中,可以加半夏。如果是嚴重情況,可以加麻黃、細辛、烏頭等。

如果痰導致頭暈,也可以加半夏。如果痰導致風眩,可以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皁角等。

氣虛者則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用薑汁。熱痰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石膏、黃連之類。眩運嘈雜,火動其痰也,亦加山梔、黃連、黃芩。血虛有痰者,加天冬、知母、栝蔞,香附、竹瀝、薑汁。帶血者,更加黃芩、白芍、桑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加薑、韭自然汁。

白話文:

氣虛的人再加竹瀝,氣實的人再加荊瀝,均用薑汁。

有熱痰的人再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上逆,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石膏、黃連等類藥物。

頭暈目眩、胸悶嘈雜,是火動痰液所致,也要加山梔、黃連、黃芩。

血虛又有痰的人,再加天冬、知母、栝蔞、香附、竹瀝、薑汁。

帶血痰的人,再加黃芩、白芍、桑皮。

血瘀不流通,中焦有飲水的人,取竹瀝,加薑、韭汁。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以運痰。下陷加白朮、白芍、神麯,兼用升麻提起。內傷挾痰,加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食積痰,加神麯、山楂麥芽、炒黃連、枳實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藥。兼血虛者,用補血藥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積也。

白話文:

氣虛有痰的人,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脾虛的人,應補中益氣以運化痰液。痰液下陷的人,可以加入白朮、白芍、神麯,並配合升麻升提。內傷夾有痰液的人,可以加入人參、黨參、白朮等,並用薑汁送服,或加入竹瀝,效果更佳。食積生痰的人,可以加入神麯、山楂、麥芽、炒黃連、枳實等消食化痰。痰液嚴重的人,需要使用攻伐的方法,可以使用丸藥。兼有血虛的人,需要使用補血藥物助其吸收。中焦有痰的人,往往是因食積所致。

胃氣亦賴所養,若攻之,盡則虛矣。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丸藥。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者,此痰結也。用藥化之,加鹹味軟堅之類,宜栝蔞、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蜜化噙服。脈澀者,卒難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

白話文:

胃氣需要滋養才能運行,如果過度攻伐,胃氣就會耗盡而虛弱。對於頑固的老痰,可以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等藥材治療。五倍子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對於頑痰有顯著療效,宜製成丸藥服用。

喉嚨中有異物,咳不出來,咽不下去,這是痰液凝聚成塊所致。可以用藥物化解它,加入鹹味藥材軟化堅塊,宜用栝蔞、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量加入朴硝、薑汁,用蜂蜜調和含服。

脈搏澀滯難開,痰液在橫膈膜以上,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膠固稠黏者,脈浮者,痰在經絡間者,必用吐,吐中有發散之義。凡用吐,升提其氣便吐,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生薑、韭汁之類,或瓜蒂散。凡吐,用布緊勒肚,於不通風處。痰在腸胃可下,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凡痰用利藥過多,腸胃易虛,則痰易生而多。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除。

白話文:

如果體內物質黏稠,脈搏浮浮沉沉,表示痰液滯留在經絡中,必須使用催吐法治療,催吐同時具有發散痰邪的作用。

凡是進行催吐治療時,可以升提氣機促使嘔吐,例如使用防風、川芎、桔梗、芽茶、生薑、韭汁等藥材,或者瓜蒂散。

進行催吐治療時,應在不通風的地方,用布條緊緊勒住腹部。

如果痰液滯留在腸胃中,可以使用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等藥物通下。但是,如果使用利藥過度,腸胃容易受損,反而會導致痰液增多。

如果痰液滯留在脅下部位,必須使用白芥子才能清除。

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可及。在四肢,非竹瀝不開。在經絡中,亦用竹瀝,必佐以薑汁、韭汁。膈間有痰,或顛狂,或健忘,或風痰,俱用竹瀝,與荊汁同功。氣虛少食,用竹瀝。氣實能食,用荊瀝。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白話文:

痰液如果停留在皮膚表層,非薑汁、竹瀝不可達。如果在四肢,非竹瀝不能疏通。如果在經絡中,也可用竹瀝,但必須配合薑汁、韭汁。橫隔膜上有痰,可能導致癲狂、健忘或風痰,這時都適用竹瀝,與荊汁療效相同。氣虛食慾不振,用竹瀝。氣實能吃,用荊瀝。凡是人體上下有腫塊,那是痰液所致,應該詢問平時喜好的食物,吐下後再用藥治療。

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痰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疰也,宜隨處用藥消之。滾痰丸功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痰盛者,最為要藥,常令合備,但量人虛實用之。

白話文:

凡是有痰結塊出現在頭部、面部、頸部、臉頰或身體其他部位,但不疼痛、不發紅、不化膿的,都是痰凝結造成的疾病。遇到這種情況,應隨症使用藥物化解痰結。

「滾痰丸」的功效是瀉下腸胃中積聚的痰液,以及小兒因食積或痰熱而導致的熱病驚風。對於痰熱較重的患者來說,滾痰丸是十分重要的藥物,應常備於家中。但在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虛實情況調整用量。

薛立齋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因七精六淫所擾,故氣壅而痰聚。諺云肥人多痰,而在瘦人亦有之者,何也?蓋脾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痰液是由脾胃津液凝結而成的。有些人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受傷,有些人則是由於外邪如風寒濕熱等侵襲,導致氣機鬱結痰液凝聚。

俗話說胖子多痰,但瘦子也有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經統管血液和氣的運行。當氣血都旺盛時,怎麼會有痰呢?痰的產生都是因為過度思慮或飲食傷身,損傷了經絡,脾血虛弱而胃氣過盛造成的。濕氣隨著氣化運動,轉化為痰液。

痰液在全身遊走,無處不到。當痰氣盛行時,客邪就會壓制正氣,有可能侵襲脾經的大絡之氣,造成人突然昏倒,這就是痰厥。

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運不仁、脅肋脹滿,關於腎不咯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泄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嗝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轆轆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竊謂若脾氣虛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若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

白話文:

升到肺部會導致氣喘和咳嗽,迷失在心中會感到恍惚和焦慮,運轉到肝臟會引起頭暈眼花和身體麻木,兩側肋骨會脹滿,集中在腎臟會導致喉嚨有痰,卡在胃部會引起嘔吐和腹瀉,並伴有寒熱,流注到胸腔會導致吞嚥困難和眉毛骨疼痛,進入腸道則會發出咕嚕聲,散開的時候有聲音,聚集在一起時則會不順暢。我認為,如果脾氣虛弱,消化不了濕氣,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並添加茯苓和半夏。如果脾氣虛弱,是由於濕熱導致,應服用東垣清燥湯。

若因胃氣虛弱,寒痰凝結,宜用人參理中湯。若因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理中化痰丸。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者,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六君子加柴胡,頭痛宜用白朮半夏天麻湯。若因脾胃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脈訣》云熱則生風,故云風自火出。

白話文:

  • 如果是因為胃氣不足,寒痰積聚,建議服用人參理中湯。
  • 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寒,導致痰液凝滯不暢,建議服用理中化痰丸。
  • 如果是因為脾虛導致痰液停留,氣息不暢,建議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 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肝氣旺盛而侵犯,建議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
  • 如果是頭痛,建議服用白朮半夏天麻湯。
  • 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寒邪入侵導致頭痛,建議服用附子細辛湯。《脈訣》中說,熱會產生風,所以說「風源於火」。

若風邪氣滯,痰蘊於胸中者,宜用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因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用柴胡梔子散。若因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柴胡、鉤藤。

白話文:

  • **若因風邪阻滯,導致痰液積聚於胸中:**宜服用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皁等藥物。
  • **若因肺經風熱導致痰液產生:**宜服用金沸草散。
  • **若因風火相衝,肝經風熱熾盛導致痰液產生:**宜服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
  • **若因肝經血熱乾燥導致痰液產生:**宜服用柴胡梔子散。
  • **若因中氣虛弱,無法運化導致痰液產生:**宜服用六君子湯、柴胡、鉤藤等藥物。

李士材曰:五痰五飲症各不同,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喜溫而惡寒潤,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困。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喜貝母之潤,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忽減矣。

白話文:

李士材說:五痰五飲的證狀不同,特別是脾臟和肺臟的痰,更不能混淆。脾臟為濕土,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和潮濕,因此白朮、茯苓、蒼朮是重要的藥物;肺臟為燥金,喜歡涼爽和濕潤而討厭溫暖和乾燥,因此百合、麥冬、生地黃、桔梗是重要的藥物。這兩種痰證容易治療,但也很容易危及生命。我經常看到一般人不喜歡半夏的乾燥性,而喜歡貝母的潤澤性,但如果是脾臟的痰,這樣的治療會使土氣更加受損,進食會突然減少。

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故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王中暘曰:古今醫方,痰論已嘗喻及。顧外淫之病,當祖仲景專科。若七情之方,雖有多門,原其本標,半因痰病,蓋亦有因病而生痰者也。故痰之為病,不出六經。醫書以脾為中州,合胃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其氣熏蒸,上朝肺為華蓋,主司皮毛,周流內外,充潤百骸,氤氳為榮衛之氣,合會為津液不源。隨經變化,在肝名津,在肺名液,在心名血,在腎為精,在胃為涎。

白話文:

王中暘說:古今醫書中,對於痰液的論述已經有很多記載。外感疾病的治療,應該遵循張仲景的專科原則。至於七情疾病的治療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追根究底,大多是因痰病而起,也有一部分是因疾病而生痰。因此,痰病的發病範圍不超過六經。醫書中認為脾胃是中樞,脾胃表裡相合,胃是水穀積聚的海洋,其氣向上燻蒸,到達肺部形成華蓋,掌管皮毛,在內外循環,充盈全身,化生為榮衛之氣,會合在一起形成津液,來源於水穀精氣。隨著經絡變化,在肝藏稱為津,在肺藏稱為液,在心藏稱為血,在腎藏稱為精,在胃藏稱為涎。

元和純粹,穀氣相資,升降無窮。髓、腦、涕、唾、精、津、氣、血、液,同出一源,而隨機應感,故凝之則為敗痰。夫痰者,濕類也,屬足太陰濕土所司,故腫滿至極則必浮,在方則有理氣消腫之藥。故不言痰也。肺為貯痰之器,痰實鬱勃而濕熱化,化屬乎少陰君火所司,在方則有除熱清劑,故不言痰也。

白話文:

人體中元氣和純陽之氣相互資助,上下運行無窮無盡。髓、腦、鼻涕、唾液、精、津液、氣、血、液這些物質都來源於同一個根源,並且根據不同的情況而產生相應的反應。如果這些物質凝滯,就會形成敗痰。

痰屬於濕性物質,是由足太陰濕土所掌管。因此,當腫脹滿盛到極點時,痰就會浮起。在藥方中,有理氣消腫的藥物。所以,藥方中不提痰。

肺臟是儲藏痰液的器官。當痰液過多,鬱積脹盛,濕熱化生,就會化屬於少陰君火所掌管。在藥方中,有清除熱氣的清涼劑。所以,藥方中不提痰。

火盛金衰,木無以制,屬足厥陰風木所司,風性飄蕩,動靜不常,干犯諸經,在方則有一百二十種風,故不言痰也。痰乃敗精結實之形,窒礙朝會隧道,氣不流暢,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故不言痰也。津既為痰,不復合氣,氤氳停留肺胃之間,自為惡物,其冷如冰。積之日久,或咳不咳,或喘不喘,或嘔噦涎沫,或不吐痰,或面青唇黑,四肢厥逆,或惡風,或惡寒,或頭疼身痛,或多汗如雨,或即無汗。本因肺氣,狀若傷寒,屬足太陽寒水所司,在方則合分治法,故不言痰也。

白話文:

當身體出現「火盛金衰」(陽氣旺盛、肺金虛弱)的狀況時,由於木(肝臟)無法約束火,就會屬於足厥陰風木經絡所管轄。風的特性是飄忽不定,所以會影響到其他經絡。在醫書中,就有記載有一百二十種風症,因此沒有提到痰症。

痰是由敗壞的精氣凝結成塊狀,堵塞了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在醫書中,有記載七十二種氣症,因此沒有提到痰症。

津液一旦變成痰液,就不會再與氣相合,而是滯留在肺和胃之間,形成有害的物質,它的性質寒冷如冰。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咳嗽或哮喘,嘔吐或咳出涎沫,不咳不出痰,面青脣黑、四肢冰冷,怕風、怕冷,頭疼身痛,出汗如雨或無汗等症狀。

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是肺氣所導致,很像傷寒的症狀,屬於足太陽寒水經絡所管轄。在醫書中,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沒有提到痰症。

或因志不遂,憂思鬱結,或因驚伏痰,或因伏痰怔忡,如畏人捕,拂勃至甚,火氣上炎;性好誇大;語言錯謬,狂亂悲笑,逾垣上屋,邪陽獨盛,膂力過人,屬少陽相火所司,在方則有寧志鎮心之劑,故不言痰也。中風者,涎痰浮凝,津不潤下,大便燥澀。

白話文:

可能是因為志向未能實現,產生憂慮思慮而抑鬱不暢,或因受驚而痰凝於內,或因痰鬱導致神志昏沉,如害怕有人要抓自己,過度暴躁激動,陽氣上衝;個性誇大自誇;語言顛三倒四,狂亂無常,喜怒無常,飛簷走壁,體力過人,這是少陽相火所導致的,在藥方中應使用寧神鎮心的藥物,因此沒有提痰。中風則是因為痰液上浮凝聚,津液無法向下潤澤,導致大便乾澀。

有伏痰者,肺氣不治,開合失常,衣食辛熱,或天氣抑蒸,內外交爍而壅,或沖冒風寒,則毛竅驟開,肺壅痰塞,甚至皮毛枯竭皺燥,並屬陽明燥金所司,在方則各方證類,故不言痰也。蓋因痰而致病者,先治其痰,後調余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調其病,後逐其痰。其有敗痰既下,諸症悉除。

白話文:

有伏痰的人,是肺氣失常,開合失調導致的。外在原因可能是飲食辛辣熱性,或天氣炎熱潮濕,內外交相作用而導致堵塞。或者受寒風襲擊,毛孔突然打開,肺部充滿痰液堵塞,甚至皮膚枯燥起皺。這種情況都屬於陽明燥金證候。

在治療時,根據不同的症狀證型,就不再提「痰」字。因為如果疾病是由痰引起的,就先治療痰,再調理其他病症。如果疾病導致生痰,就先調理疾病,再驅除痰液。這樣,當痰液清除後,各種症狀也會全部消失。

經又云:有治本而得者,有治標而得者。此之謂也。

戴元禮曰: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頭,項、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㾏,用風藥及針灸,非也。以藥貼,亦非也。或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唾,手足重墜痹冷,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乃是痰飲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

白話文:

戴元禮說:普通人突然感到胸、背、手、足、頭、頸、腰、胯疼痛難忍,連累筋骨,牽拉疼痛,坐臥不安,走動不穩,一般的醫生不懂,稱之為「走痹」,使用驅風藥物和針灸,這是錯的。敷貼藥物也不行。有的人頭痛得無法舉起頭,或者精神恍惚、嗜睡,或者飲食無味,痰液黏稠,夜晚喉嚨有鋸木聲響,流很多口水,手腳沉重麻痹冰涼,脈不通暢,誤以為是中風癱瘓,這也不對。這都是頑固的痰液和涎液積聚在心膈上下,變化而成的疾病。

張子和曰:留飲之證,不過蓄水而已。然其得之,由來有五:肝憤鬱而不得伸則乘脾,脾氣不化,故為留飲。肝主慮,久慮而不決,則飲食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則脾結,故亦為留飲。因勞役遠行,乘困飲水,脾胃力衰,因而嗜臥,不能布散於脈,亦為留飲。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復增之,脬經不及滲泄,久久如斯,亦為留飲。

白話文:

張果老說:留飲的證狀,不過是身體裡蓄積了水分而已。但是造成留飲的原因有五種:

  1. 肝氣鬱結,無法舒展,就會影響到脾臟,脾臟機能失調,不能化解水濕,因此形成留飲。

  2. 肝臟主導思考,長時間思考不決斷,就會導致飲食運化失常。脾臟主導記憶思考,長時間思慮不停止,就會導致脾臟機能受阻,也可能形成留飲。

  3. 由於勞累遠行,身體疲倦,卻喝了過多的水,脾胃功能衰弱,導致水分無法正常運化,形成留飲。

  4. 飲酒過量,腸胃已經承受不了,卻還繼續飲酒,膀胱無法及時排泄,長時間如此,也會形成留飲。

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勤,亦為留飲。人病飲者,不能出此五者之外。然水者陰物也,積水則生濕,停酒則發燥,久則成痰。在左脅者同肥氣,在右脅者同息賁,上入肺則多嗽,下入大腸則為泄,入腎則為湧水,濯濯如囊漿,上下無所不之,故在太陽則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天,津液會被消耗殆盡,人們會喜歡喝冷水解渴,原本是要止渴,但是喝得太多太快,又沒有勤於運動,也會導致水飲停滯體內。人們患有飲病,原因不外乎這五種。

然而,水是一種陰寒之物,積累過多會產生濕氣,停滯會引起燥熱,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痰。停滯在左脅部,會表現出肥滿之氣;停滯在右脅部,會表現出呼吸不暢。上行到肺部,會引起咳嗽;下行到大腸,會導致泄瀉;進入腎臟,會引起浮腫,就像水袋一樣上下流動,無處不在。所以,在太陽經循行部位出現水飲,稱為「支飲」,都是由氣機不暢而引起的。

因此,濕氣停留在上部,會導致面色發黃,面部水腫。

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支滿痞膈。痰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今代劉河間,依仲景十棗湯,制三花神佑丸,而加大黃、牽牛。新得之痰,下三五十丸,氣流飲去。在上可以瓜蒂散通之,下以禹功丸去之,然後以痰劑流其餘蘊。復未盡者,可以苦葶藶、杏仁、桑皮、椒目等逐水之藥,伏水皆去矣。

白話文:

痰在上焦者,會出現大腿小腿腫脹;痰在中焦者,會出現腹脹腹痛。痰如果存在於陽經而沒有散除,時間久了就會化為氣。痰如果存在於陰經而沒有散除,時間久了就會凝結成形。現在的劉河間依據仲景的十棗湯,製成了三花神佑丸,並且增加了大黃、牽牛。新得的痰,服下三五十丸,氣流會帶走飲液。痰在上焦,可以用瓜蒂散疏通;在下焦,可以用禹功丸消除。然後用化痰藥物來清除剩餘的痰液。如果還有痰液未清,可以用苦葶藶、杏仁、桑皮、椒目等利水藥物,讓積水全部排出。

夫黃連、黃柏可以清上燥濕,黃耆、茯苓可以補下滲濕,二者可以收後,不可以先驅。治病有先後,邪未去時,慎不可補耳。

白話文:

黃連和黃柏能清除上焦的燥濕,黃耆和茯苓能補養下焦,把濕氣滲出來。這兩種方法可以用來治療病症的後續,但是不能作為一開始的療法。治療疾病應有先後順序,在邪氣未除之時,切勿貿然進補。

戴院使曰:有飲癖積成塊,在腹脅之間,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行其飲,宜導痰湯。何以知其為飲?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清水,或素來多痰者是也。又多飲人結成酒癖,腹脅積塊,脹急疼痛,或全身腫滿,肌黃少食,宜十味大七氣湯紅花酒煎服。

白話文:

戴院使說:有些人因為嗜酒成癮,在腹部兩側形成硬塊,類似於腫瘤,使用化塊藥物通常效果不佳,這時應該疏通飲滯,宜用導痰湯。如何判斷是飲滯?這樣的人通常在病情好轉前會吐出唾液或清水,或者本來就常有痰。另外,愛喝酒的人容易形成酒積,在腹部兩側形成硬塊,伴有脹痛或全身水腫,皮膚發黃,食慾不振,這時應使用十味大七氣湯,以紅花酒煎服。

王中暘曰:一切無痰不嗽不噦者,世人莫知為痰。又見之於脈,有蝦游、雀啄、代止之形,亦時有痰氣關格者。若非諳練揚歷,未免依經斷病,而貽笑大方。蓋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其脈固有不可動者。

白話文:

王中暘說:所有沒有痰就不咳嗽、不嘔吐的,世人不把這些看作是痰。可是從脈象上看,有像蝦遊、鳥啄、時停時動的脈象,也有痰氣阻滯不通的。如果不熟練地診斷和辨別,依據經典來斷定病情,難免會貽笑大方。因為痰液凝固氣血滯留,阻礙不通,所以脈搏肯定有無法流動的現象。

有兩三路亂動,時有時無者,或黃柏一有一無者,有關脈絕滑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非皆死脈也,實因乎痰而然。

白話文:

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脈象時有時無,或者脈象模糊不清,或時而脈搏強弱不一,或是平常健康的人突然出現這些情況,或是元々就有痰病的患者間歇性出現這些情況,或是中了風邪突然出現這些情況,這些都並非是死亡的徵兆,而是因為痰濕造成的。

然痰之為症,方書散入雜症,是以大小七氣湯、治中、二陳、半夏茯苓湯,細辛、白朮、薄荷、石膏、白礬、皂角、南星、貝母、常山,以至青州白丸子、壽星散,利種消酒化氣、去風寬膈、止惡諸方,皆顯仁藏,用於其間。古人治痰,莫不在斯。

白話文:

痰症在醫書中被分散到各種雜症中,因此像大小七氣湯、治中湯、二陳湯、半夏茯苓湯,以及細辛、白朮、薄荷、石膏、白礬、皁角、南星、貝母、常山,甚至是青州白丸子、壽星散等利尿、消酒、化氣、祛風、寬胸、止嘔等各種方劑,都可以在治療痰症時派上用場。自古以來,中醫治療痰症,大多離不開這些藥方。

而余因制滾痰丸一方,獲效萬無一失。惟脫形不食,及水泄並孕婦不服外,自數歲以上至八旬者,皆可量度餌之。或常人大便頻去,或稍腹痛,或微覺後重,但看其色焦黃稠黏者,並是痰瀉,正宜服之。逐去頑痰,臟腑清利,自然不泄也。

白話文:

我研製了一種「滾痰丸」,療效極為顯著。但對於身體極度虛弱、不進食,以及腹瀉或懷孕者,不適合服用。從數歲到八十歲的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服用。如果平常大便頻繁、腹部隱隱作痛,或感覺排便後有殘留感,且大便顏色焦黃黏稠,這些都是痰瀉的症狀,非常適合服用「滾痰丸」。清除頑固痰液後,臟腑機能恢復正常,自然就不會腹瀉了。

喻嘉言曰:痰飲之證,留伏二義,最為難明。《金匱》論留飲者三,伏飲者一。曰: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曰: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曰: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言胸中留飲,阻抑上焦心肺之陽而為陰噎,則有深入於背者有冷無熱,並阻督脈上升之陽,而背寒如掌大,無非陽火內郁之象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關於痰飲證,有留飲和伏飲兩種情況,是最難辨識的。《金匱要略》中提到的留飲有三個,伏飲有一個。

  1. 心下有留飲:症狀是背部寒冷,如手掌般大小。

  2. 留飲:症狀是脅肋下方疼痛,延伸到缺盆(肩頸部)。

  3. 胸中有留飲:症狀是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

這裡所描述的胸中留飲,會阻滯上焦的心肺陽氣,導致陰氣閉塞,使背部深入的感覺寒冷而沒有熱感,同時阻礙督脈陽氣上升,所以背部寒冷如手掌般大小,這些都是陽氣內鬱的表現。

脅下為手足厥陰上下之脈,而足少陽之脈,則由缺盆過季脅,故脅下引缺盆而痛,為留飲偏阻,是木火不升之象。飲留胸中,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為肺不行氣,脾不散精之象也。合三條而觀之,心、肺、肝、脾,痰飲皆可留而累之矣。至伏飲,曰:膈上病痰,飲喘嗽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則必有伏飲。言胸中乃陽氣所治,留飲阻抑其陽,則不能發動。

白話文:

腋下是手少陰、足厥陰經脈上下相交的地方,而足少陽經脈從頸部「缺盆」穴經過腋下。因此,腋下疼痛引致「缺盆」穴疼痛,是因為濕濁瘀積阻滯,造成肝木、心火無法升發所致。

濕濁滯留在胸中,會導致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這是因為肺部無法宣導氣機,脾臟無法化生精微營養所致。

綜合以上三條經脈的症狀來看,心、肺、肝、脾都會受到濕濁瘀積的影響。至於隱伏的濕濁,稱為「伏飲」。它的症狀包括:膈上病變生痰,嘔吐喘嗽,發作時寒熱交替,背部、腰部疼痛,眼睛流淚,身體發抖,嚴重的還會出現伏飲。

這是因為胸中應由陽氣主導,濕濁瘀積阻滯了陽氣,導致陽氣無法發動。

然重陰終難蔽睍,有時陽伸,忽而吐發。然伸而復屈,太陽不伸,作寒熱、腰背痛、目泣;少陽不伸,風火之化,鬱而並於陽明土中,陽明主肌肉,遂振振身瞤而劇也。留飲之伏而不去,其為累更大若此。治法無大於用溫藥和之,而急以通其陽,若仲景苓桂朮甘湯等,雖治支滿目眩,可於此仿其意矣。

白話文:

但是,嚴重的寒氣終究難以完全遮蓋陽氣,有時陽氣會伸展出來,突然發作。然而,陽氣伸展後又會屈縮回去,太陽經陽氣不伸展,就會導致寒熱、腰背痛、流淚;少陽經陽氣不伸展,風火之邪鬱積並於陽明土中,陽明經主肌肉,就會振振顫慄、身體痠痛劇烈。體內鬱留的水飲不去,造成的困擾更大。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使用溫熱藥物來調和,並盡快疏通陽氣,像仲景的苓桂朮甘湯等方劑,雖然是治療肢體浮腫、頭暈目眩,但也可以根據其中之意來借鑑。

又曰:小兒慢脾風,痰飲阻塞竅隧,星附六君湯以醒之。老人腎虛水泛,痰飲上湧,崔氏八味丸以攝之。若脾胃虛寒,飲食不思,陰氣痞塞,嘔吐涎沫者,宜溫其中。真陽虛者,更補其下。然熱痰乘風火上入,目暗耳鳴,多似虛證,誤行溫補,轉錮其痰,永無出路,醫之過耳。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小孩子的慢性脾胃虛弱,痰液阻塞了經絡孔道,用星附六君湯來喚醒脾胃。老年人的腎氣虛弱,水液泛濫,痰液上湧,用崔氏八味丸來收斂。如果脾胃虛寒,不想吃東西,陰氣鬱結,嘔吐涎沫,應該溫補脾胃。真陽虛弱的人,還要補腎。但是,如果熱痰隨著風火上行,眼睛昏暗,耳朵鳴響,多半會類似虛弱的症狀。如果誤用溫補的方法,反而會固結痰液,永遠無法排出,這是醫生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