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治中風方

愈風湯

治中風內無便溺之阻,外無六經之形,惟因氣血不充,風勝血燥,不能榮養經絡,以致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此乃風淫所勝,法當治以辛涼。故用羌、獨、防風菊花白芷秦艽防己麻黃細辛薄荷諸辛藥以祛風,枳殼厚朴以行氣,柴胡前胡黃芩、生地、石膏以解熱,參、耆、苓、草以補氣,歸、芎、芍、地以養血,枸杞、杜仲益精元,知母熟地補真陰,蒼朮半夏治痰涎。

白話文:

治療中風時,患者體內沒有排便不通的情況,體外也沒有其他六經的症狀表現。主要是因為身體氣血不足,風氣旺盛、血燥熱,導致經絡得不到滋養,從而使得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種情況是風邪侵襲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辛涼祛風。因此,使用羌活、獨活、防風、菊花、白芷、秦艽、防己、麻黃、細辛、薄荷等辛味藥物祛風,枳殼、厚朴行氣,柴胡、前胡、黃芩、生地、石膏清熱,人參、鹿茸、茯苓、甘草補氣,歸身、川芎、芍藥、生地養血,枸杞、杜仲益精元,知母、熟地補真陰,蒼朮、半夏化痰。

羌活(苦甘溫),獨活(苦辛溫),防風(辛甘溫),白芷(辛溫),秦艽(辛甘溫),防己(苦辛寒),甘菊花(甘溫),細辛(辛溫),麻黃(苦辛溫),薄荷(辛涼,各二兩),枳殼(苦辛溫,一兩),厚朴(辛溫,一兩),前胡(苦寒,兼治痰,二兩),柴胡(苦寒,二兩),黃芩(苦寒,二兩),人參(甘溫,四兩),石膏(辛寒,兼治痰,二兩),黃耆(甘溫,五兩),甘草(甘溫,兩半),茯苓(甘平,二兩),川歸(辛甘溫,二兩),白芍(苦酸寒,二兩),生地(辛寒,二兩),川芎(辛溫,二兩),枸杞(甘溫,三兩),杜仲(辛甘溫,二兩),知母(苦辛寒,二兩),熟地(甘寒,四兩),蒼朮(辛溫,二兩),半夏(辛溫,三兩),蔓荊子(苦辛溫,涼血散風,一兩),地骨皮(苦寒,解熱,二兩),桂枝(辛甘溫,和榮衛,二兩),共為粗末,每用一兩,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如欲微汗,加麻黃八分;如欲一旬之通利,再加大黃一錢。

白話文:

羌活(苦、甘、溫),獨活(苦、辛、溫),防風(辛、甘、溫),白芷(辛、溫),秦艽(辛、甘、溫),防己(苦、辛、寒),甘菊花(甘、溫),細辛(辛、溫),麻黃(苦、辛、溫),薄荷(辛、涼,各兩兩),枳殼(苦、辛、溫,一兩),厚朴(辛、溫,一兩),前胡(苦、寒,兼治痰,兩兩),柴胡(苦、寒,兩兩),黃芩(苦、寒,兩兩),人參(甘、溫,四兩),石膏(辛、寒,兼治痰,兩兩),黃耆(甘、溫,五兩),甘草(甘、溫,兩半),茯苓(甘、平,兩兩),川歸(辛、甘、溫,兩兩),白芍(苦、酸、寒,兩兩),生地(辛、寒,兩兩),川芎(辛、溫,兩兩),枸杞(甘、溫,三兩),杜仲(辛、甘、溫,兩兩),知母(苦、辛、寒,兩兩),熟地(甘、寒,四兩),蒼朮(辛、溫,兩兩),半夏(辛、溫,三兩),蔓荊子(苦、辛、溫,涼血散風,一兩),地骨皮(苦、寒,解熱,兩兩),桂枝(辛、甘、溫,和榮衛,兩兩),搗成粗末,每次取一兩藥粉,加兩盅水和三片生薑,煎成一盅。如果需要微微發汗,加八分麻黃;如果需要一旬通利,再加一錢大黃。

如望春大寒之後,再加柴胡、半夏各七分,人參一錢,乃迎而奪泄少陽之氣。

如望夏穀雨之後,加黃芩、石膏、知母一錢,乃迎而奪泄陽明之氣。

如長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一錢,以勝脾土之濕。

如望秋大暑之後,加厚朴一錢,藿香、桂枝各六分,謂迎而泄奪太陰之氣。

如望冬霜降之後,加當歸二錢,附子、官桂各一錢,謂迎而以勝少陰之氣。此乃經云「無伐天和」是也。

白話文:

如果在冬至霜降之後服用,可以添加當歸二錢、附子一錢和官桂一錢,這樣做是為了迎接並抵抗少陰之氣。這就符合了經文中所說的「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治症同前。用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以散風;風勝不無燥也,故以歸、芎、芍、地以救血;茯苓、甘草、白朮以補脾氣;石膏、黃芩以去熱。

白話文:

治療方法和前面相同。使用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來祛風散寒;風邪盛行時也會導致乾燥,所以用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來補血;茯苓、甘草、白朮來補益脾氣;石膏、黃芩來清熱。

秦艽(苦甘溫,二兩),羌活(苦辛溫,二兩),獨活(苦辛溫,兩半),防風(辛溫,二溫),白芷(苦辛溫,二兩),細辛(辛溫,兩半),當歸(辛甘溫,三兩),川芎(辛溫,一兩),白芍(苦酸寒,二兩),熟地(甘寒,三兩),茯苓(甘淡平,二兩),甘草(甘溫,一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石膏(辛寒,三兩),黃芩(苦寒,二兩),生地(甘寒,二兩),共為細末,每一兩用水二盅,煎一盅,溫服。如天陰雨,加生薑三片同煎。

白話文:

秦艽(苦、甘、溫,兩錢),羌活(苦、辛、溫,兩錢),獨活(苦、辛、溫,半兩),防風(辛、溫,兩錢),白芷(苦、辛、溫,兩錢),細辛(辛、溫,半兩),當歸(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一錢),白芍(苦、酸、寒,兩錢),熟地(甘、寒,三錢),茯苓(甘、淡、平,兩錢),甘草(甘、溫,一錢),白朮(苦、甘、溫,三錢),石膏(辛、寒,三錢),黃芩(苦、寒,兩錢),生地(甘、寒,兩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一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溫熱服用。如果天氣陰雨,可加入生薑三片同煎。

三化湯

治中風邪氣入藏,便溺不通。用枳殼、厚朴以行氣,大黃攻熱以通大便,羌活驅風。

厚朴(苦辛溫,三錢),枳殼(苦辛溫,五錢),大黃(苦寒,三錢),羌活(辛溫,五錢),水煎,溫服。

小續命湯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神昏氣亂。故用桂枝、麻黃通血脈、開腠理,助防己、防風以散風,人參、杏仁以救肺,川芎、白芍以養血,黃芩勝熱,甘草和藥,佐附子引諸藥以行經絡,兼善散風。

白話文:

治療中風發作,人失去意識,可能會造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言語不清、神智不清、氣息混亂的症狀。因此使用桂枝、麻黃來暢通血脈、疏通毛孔,並輔以防己、防風來祛風,使用人參、杏仁來補肺,使用川芎、白芍來養血,使用黃芩來清熱,使用甘草來調和藥性,並加入附子引導其他藥物在經絡中運行,同時兼顧祛風的功效。

麻黃(辛熱,七分),桂枝(辛甘溫,八分),防己(苦辛寒,一錢),防風(辛溫,八分),人參(甘溫,一錢),杏仁(苦辛溫,七分),川芎(辛溫,七分),白芍(酸寒,六分),黃芩(苦寒,一錢),甘草(甘寒,五分),附子(辛熱,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將以下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 麻黃(辛辣溫熱性質,七錢)
  • 桂枝(辛辣甘甜溫和性質,八錢)
  • 防己(苦辛寒涼性質,一錢)
  • 防風(辛辣溫和性質,八錢)
  • 人參(甘甜溫和性質,一錢)
  • 杏仁(苦辛溫和性質,七錢)
  • 川芎(辛辣溫和性質,七錢)
  • 白芍(酸性寒涼性質,六錢)
  • 黃芩(苦寒性質,一錢)
  • 甘草(甘甜寒涼性質,五錢)
  • 附子(辛辣溫熱性質,一錢)

如筋急拘攣,語澀,脈弦,加薏苡仁。氣虛倍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血虛筋急倍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肌肉痙攣、語言不清、脈象緊細,可以加入薏苡仁。

氣虛的症狀加重時,可以加倍使用人參,並去除黃芩和芍藥,以避免受寒。

血虛導致肌肉痙攣時,可以加倍使用當歸。

煩躁不安,大便不暢時,可以去除附子,加倍使用芍藥,並加入竹瀝。

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

如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菖蒲、竹瀝。發渴加麥冬、乾葛、天花粉。身體痛或搐,俱加羌活。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白話文:

如果說話困難,手足發抖,加入菖蒲、竹瀝。口渴加麥冬、乾葛、天花粉。身體疼痛或抽搐,都加入羌活。煩躁不安易受驚,加入犀角、羚羊角。

汗多者,本方去麻黃。

防風通聖散

治熱極生風,大便秘結。用黃芩、梔子連翹、石膏以勝熱,防風、荊芥、麻黃、薄荷以散風,當歸、川芎、白芍以養血,大黃、芒硝通大便以下熱,滑石利小便以滲熱。夫重寒之劑性易墜,故令桔梗載諸藥不令速沉,少佐甘草以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極度燥熱而引起的風熱,以及大便祕結。使用黃芩、梔子、連翹、石膏來祛熱;防風、荊芥、麻黃、薄荷來祛風;當歸、川芎、白芍來養血;大黃、芒硝通大便並瀉熱;滑石利小便並滲熱。那些較寒涼的藥物容易沉澱,因此用桔梗載著其他藥物,防止它們快速沉澱。再少加一點甘草來調和藥性。

黃芩(苦寒),梔子(苦寒),連翹(苦寒),石膏(辛寒,墜痰火),防風(辛溫),荊芥(辛溫),薄荷(辛涼),麻黃(辛溫,開腠理),當歸(辛甘溫),川芎(辛溫),白芍(苦酸寒),大黃(苦寒,下實熱),芒硝(鹹寒),桔梗(苦辛溫),滑石(甘寒),甘草(甘寒),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白話文:

黃芩(苦寒),梔子(苦寒),連翹(苦寒),石膏(辛寒,能消除痰火),防風(辛溫),荊芥(辛溫),薄荷(辛涼),麻黃(辛溫,能疏通腠理),當歸(辛甘溫),川芎(辛溫),白芍(苦酸寒),大黃(苦寒,能瀉除實熱),芒硝(鹹寒),桔梗(苦辛溫),滑石(甘寒),甘草(甘寒),水兩碗,煎成一碗,溫服。

如因勞,或汗出當風,或㾴郁疿痤。本方去芒硝,倍當歸。小便澀淋,去麻黃,倍滑石、連翹,調木香末一錢。如生癮疹,或赤或白。本方倍麻黃,加鹽豉、蔥白。腰脅走痛,本方倍芒硝、當歸、甘草,煎湯調車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錢。傷風,倍荊芥穗,調全蠍末一錢、羌活末錢半。

白話文:

勞累過度,或出汗後吹風,或鬱悶不暢,生痤瘡。

  • 此方去除芒硝,加倍當歸。
  • 小便困難,去除麻黃,加倍滑石、連翹,加入木香粉一錢。

生出癮疹,或紅或白。

  • 此方加倍麻黃,加上鹽豉、蔥白。

腰脅疼痛遊走。

  • 此方加倍芒硝、當歸、甘草,煎煮湯汁,加入車前子粉、海金砂各一錢。

傷風。

  • 加倍荊芥穗,加入全蠍粉一錢、羌活粉半錢。

凡諸風抽搐及小兒急驚,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倍大黃、梔子,煎調茯苓末一錢。如風熱傷肺,咳嗽喘急。倍桔梗,加半夏、紫菀。如鼻淵、腦癰,頸、耳前後腫痛,加酒一碗煎服。

白話文:

凡是風寒引起的抽搐,小兒驚風,大便祕結,邪熱火氣過於猛烈,腸胃乾燥者。加倍大黃、梔子煎湯,兌入茯苓粉一錢服用。若風熱侵肺,造成咳嗽氣喘。加倍桔梗,再加入半夏、紫菀。若鼻竇炎、腦部膿瘍,耳後頸部腫痛,加入一碗酒煎服。

此方加木香一錢,能治痢後鶴膝風,極效。

天麻丸

治熱盛生風燥血,不能榮養筋骨。故用玄參以解熱,天麻萆薢、羌活以治風,當歸、地黃、牛膝活血養血以榮筋骨,杜仲健筋骨,附子引諸藥行經絡以成功。

白話文:

治療因酷熱而導致的風邪盛行,導致血液燥熱,無法滋養筋骨。因此,使用玄蔘來清熱,天麻、萆薢、羌活來治療風邪,當歸、地黃、牛膝活血養血以滋養筋骨,杜仲健壯筋骨,附子引導各種藥物沿着經絡運行以達到療效。

玄參(苦寒,二兩),天麻(苦辛溫,二兩),羌活(辛溫),當歸(辛甘溫,各三兩),生地(甘寒,三兩),牛膝(辛甘鹹,二兩),杜仲(辛甘,三兩),萆薢(苦甘辛,二兩),附子(辛熱,一兩),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用酒或白湯送下五七十丸,或百丸。服藥半月後,或壅塞,以七宣丸疏之。

白話文:

玄參(苦寒,兩兩)

天麻 (苦辛溫,兩兩) 羌活 (辛溫) 當歸 (辛甘溫,各三兩) 生地黃 (甘寒,三兩) 牛膝 (辛甘鹹,兩兩) 杜仲 (辛甘,三兩) 萆薢 (苦甘辛,兩兩) 附子 (辛熱,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約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天空腹時,用酒或白開水送服五七十丸,或百丸。服用半個月後,如果出現氣血瘀滯的症狀,可以服用七宣丸來疏通。

治風熱痰涎壅盛,口噤或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用防風以治風,黃芩以理熱,南星、半夏以豁痰,生草泄火和藥,生薑制星、夏之毒。

白話文:

治療因風邪、熱邪、痰液壅盛導致的口不能動或口眼歪斜,筋脈痙攣、抽搐疼痛。使用防風治療風邪,黃芩清熱,南星和半夏化痰,生草藥清熱和祛邪,生薑解南星和半夏的毒性。

防風(辛甘溫,二錢),黃芩(苦寒,三錢),南星(苦辛溫,二錢),半夏(辛溫,一錢),生草(甘寒,三錢),生薑(辛溫,三片),白水煎,溫服。

白話文:

防風(辛甘溫,兩錢),黃芩(苦寒,三錢),南星(苦辛溫,兩錢),半夏(辛溫,一錢),生草(甘寒,三錢),生薑(辛溫,三片),用白水煎服,溫熱服用。

治中風口眼喎斜,乃風痰壅塞於經隧所致。以豬牙皂通經隧,佐明礬以豁風痰。

白話文:

治療中風導致的嘴角歪斜和眼睛斜視,是由於風痰阻塞在經絡中造成的。使用豬牙皁打通經絡,輔以明礬來祛除風痰。

牙皂(辛鹹溫,一兩),明礬(酸澀,生、枯各一半,用一兩),二味為細末,每以溫水調下。

麻黃續命湯

治中風無汗惡風寒。蓋因風鬱皮膚之中,不得外泄所致。經云:「風宜辛散」。是以用麻黃開腠理,佐防風以散風。皮毛者,肺之合,風鬱皮表,肺亦受傷,故用杏仁救肺,以散在中之風熱。

白話文:

治療中風時無汗卻怕冷,是因為風邪鬱結在皮膚之下,無法向外發散所致。醫書記載:「風邪應當用辛溫之藥發散。」因此使用麻黃疏通皮膚腠理,輔以防風散風。皮毛屬肺,風邪鬱結於皮膚表面,肺部也會受損,故用杏仁來調理肺部,散發鬱積在體內的風熱。

麻黃(辛溫,錢半),防風(辛溫,一錢),杏仁(苦甘平,一錢),水鍾半,煎七分。稍熱服,覆取汗。

桂枝續命湯

治中風有汗惡風。經云:「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皮毛以通腠理,是以汗泄惡風。故用桂枝和榮衛、通血脈以充腠理;用芍藥收失散之陽,生津液以退熱;杏仁救肺以解肺間之風熱。

白話文:

治療中風出汗怕風的情況。中醫經典記載:「風邪傷及人體的衛氣」。衛氣受傷,就無法保護皮毛、疏通皮膚毛孔,因此會出汗且怕風。所以使用桂枝來調和榮氣和衛氣,疏通血脈,充實皮膚毛孔;使用芍藥來收斂流失的陽氣,產生津液以退燒;杏仁可以治療肺部疾病,緩解肺熱。

桂枝(辛甘熱),白芍(苦酸寒),杏仁(苦辛甘,各用三錢),水煎。不拘時,溫服。

此乃陽明經症。外有針法,宜刺陷谷,去陽明賊邪;刺厲兌,瀉陽明寒熱。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許。

白話文:

這是陽明經的症狀。可以外用針灸,針灸陷谷穴,去除陽明經的邪氣;針灸厲兌穴,解除陽明經的寒熱。陷谷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本節的後面凹陷處。厲兌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距離指甲約一韭葉寬度。

治中風身冷無汗。此乃風寒直中陰經。故用附子、乾薑以散寒;甘草緩急,兼解薑、附之熱毒。

白話文:

治療中風,身冷沒有汗。這種類型是風寒直接侵入陰經所導致。因此使用附子和乾薑來驅散寒氣;甘草可以緩解疼痛,還能解除附子和乾薑的熱毒。

附子(辛熱,二錢),乾薑(苦辛熱,三錢),炙甘草(甘溫,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因中氣不足,運動失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隧而致者。理宜補中氣、行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以補中氣為本,白芷、臺烏、青皮陳皮治風行氣為標。

白話文:

治療中風由於身體機能不足,運動失常,導致津液凝結成痰液,阻塞經絡所致。治療原則應以補中氣、行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氣為根本,再搭配白芷、臺烏、青皮、陳皮等疏風行氣藥材輔助。

人參(甘溫,二兩),白朮(苦辛溫,兩半),白茯(甘淡平,一兩),炙草(甘溫,五錢),白芷(辛溫,一兩),臺烏(苦辛溫,兩半),青皮(苦辛寒,七錢),陳皮(辛溫,八錢),共為末,每用薑湯調服。

白話文:

人參 (甘溫,兩兩),白朮 (苦辛溫,兩半),白茯苓 (甘淡平,一兩),生甘草 (甘溫,五錢),白芷 (辛溫,一兩),元參 (苦辛溫,兩半),青皮 (苦辛寒,七錢),陳皮 (辛溫,八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用薑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