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失血

脈:諸症見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

吐血、衄血、咳血、咯血、唾血、溺血、便血、腸風、臟毒。

血症者,人身之血,血為榮,氣為衛;心主血,肝藏血,脾為總管;血隨氣行,氣逆則血逆;髒得血而能津,腑得血而能潤,目得血而能視,舌得血而能言,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攝。榮衛晝夜循環,運行不息。若是勞傷火動,皆令失血。一切血症,皆屬於熱。藥用清涼。

白話文:

患有血癥的人,是因為人體的血液出了問題。血液滋養身體,使人面有血色,而氣血守護人體。心臟主管血液,肝臟貯藏血液,脾臟統籌血液的運行。血液跟著氣血流動,氣血逆亂則血液也逆亂。臟器得到血液就能滋潤,腑器得到血液就能濡養。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東西,舌頭得到血液就能說話,手得到血液就能握東西,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血液和氣血日夜循環,一刻不停。但是如果身體勞損或火氣旺盛,都會導致失血。一切血癥都是由於熱氣造成的,因此治療時應使用清涼的藥物。

俱是陽盛陰虛,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而為逆也。用犀角地黃湯隨症加減。鮮血者,新血也,用止之;紫黑成塊者,瘀血也,宜去之;已後俱用補榮湯加減調理。失血脈沉細和緩,不宜浮大實大。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赤屬火而黑屬水也。見黑必止,理之自然。如或暴吐紫血,多者無事,是平昔熱傷死血在胃口,吐出為好。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導致火氣帶動血液上行,走錯經絡,逆行而行。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根據症狀加減藥物。

鮮紅色血液是新的血液,需要止血;紫黑色凝結成塊的血液是瘀血,需要去除。之後都用補榮湯加減調理。失血後脈象沉細和緩,不宜浮大或實大。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冷則凝固;紅色屬火,黑色屬水。見到黑色必須止血,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突然吐出紫色的血液,數量很多也不礙事,這可能是平時熱氣傷了胃中的死血,吐出來反而會好。

若止早,吐不盡,後成血結塊痛難治,用活血湯加減(方見腹痛);若先吐血後見痰者,是陰虛火動,用滋陰降火湯加減;若先痰後見血者,是積熱,清肺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 如果嘔吐過早,沒有吐盡,後來變成血塊結住,很難治療,要使用活血湯加減(詳見腹痛的處方); ● 如果先吐血後看到痰,是陰虛火動,要使用滋陰降火湯加減; ● 如果先有痰後看到血,是熱氣積聚,使用清肺湯加減治療。

吐血者,出於胃,吐出全是血也。

犀角地黃湯,治一切吐血、衄血、咳血、咯血、唾血,並皆治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所有的吐血、鼻出血、咳血、咯血和唾血。它都能治療這些疾病。

犀角(一錢,鎊),牡丹皮(一錢半),生地黃(二錢),赤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

白話文:

犀角(一公克,研成粉末),牡丹皮(一公克半),生地黃(二公克),赤芍藥(一公克半),當歸(一公克),黃連(一公克),黃芩(一公克)

上銼一劑。水煎熟,入茅根汁,磨京墨調服。吐血,加天門冬、山梔子阿膠、蛤粉(炒);衄血,加山梔、阿膠;咯血,加山梔、麥門冬黃柏知母熟地;唾血,加山梔、麥門冬、黃柏、知母、熟地;凡吐紫黑血塊,胸中氣塞,加桃仁大黃

白話文:

用上方的藥材研成粉末一劑。加入水煎煮後,加入茅根汁,研磨墨汁調和服用。

  • 吐血:加入天冬、山梔、阿膠、炒蛤粉。
  • 衄血(鼻血):加入山梔、阿膠。
  • 咯血(痰中帶血):加入山梔、麥冬、黃柏、知母、熟地。
  • 唾血(口中帶血):加入山梔、麥冬、黃柏、知母、熟地。
  • 吐出紫黑色血塊,胸中氣悶:加入桃仁、大黃。

治諸血上攻,不問男女並治。皮硝二錢

為末。用童便一鍾,好酒一鍾,燉熱化硝,調勻溫服。

治吐血不止方,將本人血,聞不臭,可治;若臭,不可治也。將本人吐的血取來,用砂鍋焙乾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一錢二分,麥門冬(去心)煎湯調服。

白話文:

止血方

用自己的血,如果聞起來不臭,就可以用來治病;如果聞起來有臭味,就不能用。

將自己吐出的血收集起來,用沙鍋炒乾,磨成細粉。

每次服用一錢或一錢二分,用煎過的麥門冬(去除內心)調和後服用。

七生湯,治血向口鼻中出如湧泉者,諸藥止之不效。

生地黃,生荷葉,生藕汁,生韭葉,生茅根各一兩,生薑五錢

白話文:

生地黃一兩 生荷葉一兩 生藕汁一兩 生韭葉一兩 生茅根一兩 生薑五錢(25克)

俱搗自然汁一碗,磨京墨與汁同服。

貫仲湯,治吐血成鬥,命在須臾。

貫仲(二錢,淨末),血餘(五錢,燒灰),側柏葉(搗,汁一碗)

上將藥末二味,入柏汁內攪勻,於大碗內盛之。重湯煮一炷香時取出,待溫,入童便一小鐘,黃酒少許,頻頻溫服。

白話文:

將兩種中藥粉末倒入柏樹汁液中攪拌均勻,盛在大碗裡。將大碗放在爐子上,用滾燙的湯水煮大約 15 分鐘後取出。等藥液稍冷後,加入少許童尿和少量黃酒,趁熱頻繁服用。

先吐痰而後見血者,是積熱也。

清肺湯

茯苓(去皮),陳皮,當歸,生地黃,芍藥,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芩,山梔紫菀,阿膠(蛤粉炒),桑白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一個)

白話文:

茯苓(去皮)、陳皮、當歸、生地黃、芍藥、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芩、山梔、紫菀、阿膠(用蛤蜊粉炒過)、桑白皮(各等分)、甘草(用量減半)、烏梅(一顆)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喘急,加蘇子,去天門冬。

先吐血而後見痰者,是陰虛也。

滋陰降火湯,治吐血後見痰,乃是陰虛火動(方見虛勞)。

清火滋陰湯,治吐血、咳血、嗽血、唾血、嘔血。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梔子仁,黃連(去毛),山藥山茱萸(酒蒸,去核),澤瀉赤茯苓(去皮),甘草

白話文:

天冬(去除中心),麥門冬(去除中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梔子仁,黃連(去除毛),山藥,山茱萸(用酒蒸,去除果核),澤瀉,赤茯苓(去除外皮),甘草

上銼。水煎,入童便同服。

若吐血、衄血、咳血、唾血,用六味丸加犀角、阿膠(炒,各二兩,方見補益)。

一人氣上奔,吐血、心膈痛。枳殼三錢,青皮二錢,桔梗,生地黃,木通,牡丹皮各二錢半,桃仁二十八個,川芎,黃芩,黃連各一錢,甘草少許,生乾薑分四劑,水煎服。

白話文:

有一個人氣往上衝,吐血、胸部和橫膈膜疼痛。使用枳殼三錢、青皮二錢、桔梗、生地黃、木通、牡丹皮各二錢半、桃仁二十八個、川芎、黃芩、黃連各一錢、甘草少許、生乾薑。分四次煎服用。

一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好。此熱傷血死肝中,宜服四物湯、解毒之類,不宜早止。

白話文:

如果突然吐出一碗紫色的血,並無大礙,吐出來反而有好處。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灼傷血液,導致血液滯留在肝臟中。應該服用四物湯或解毒類藥物,不宜過早止血。

一吐血覺胸中氣塞,吐紫血,桃仁承氣湯下之(方見傷寒)。

一男子吐血,遇勞即作。余以為勞傷肺氣,血不歸元,與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之而愈(方見補益)。

白話文:

有一個男人會吐血,只要一勞動就會發作。我認為是勞累損傷了肺氣,導致血液不能回歸原位。於是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並添加了麥門冬、五味子、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藥後,他的吐血癥狀就痊癒了(具體藥方請參考補益類方劑)。

一男子咳嗽吐血,熱渴痰盛,盜汗遺精。余以為腎水虧損,用六味丸料加麥門、五味,以壯水而愈。後因勞怒,忽紫血成塊上湧。先用花蕊石(火煅存性為末)三錢,童便、黃酒溫熱調服以化之;又用獨參湯以補之;仍用前藥調理,遂愈。後每勞則咳嗽,有痰,吐血,脾肺腎三脈皆洪數。

白話文:

一個男子有咳嗽、吐血、口渴、痰多、盜汗、遺精的症狀。我認為這是腎水不足造成的,於是用了六味丸加上麥門冬、五味子,以補腎水而治癒。後來因勞累和生氣,忽然嘔出紫色的血塊。我首先用了三錢火煅存性的花蕊石(磨成粉末),用童便和黃酒溫熱調服,以化解血塊。然後用獨參湯補氣。仍舊使用之前的藥物調理,最終痊癒。之後每次勞累,他就會咳嗽、有痰、吐血,脾、肺、腎三條脈象都又強又快。

用補中益氣湯加貝母、茯苓、山茱萸、山藥、麥門冬、五味子,與前藥間服之而愈(方見補益)。

白話文:

在服用「補中益氣湯」的同時,另外加服貝母、茯苓、山茱萸、山藥、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材,交替服用,即可治癒(詳細方劑請參閱補益方)。

衄血者,出於肺,鼻中出血也。

清衄湯

當歸,芍藥,生地,香附(炒),黃芩(各一錢),梔子(炒,一錢),黃連(七分),赤芍,桔梗(各五分),生甘草,柏葉(七枚),藕節(五個)

白話文:

當歸、芍藥、生地黃、炒香附(各 5 公克) 炒梔子(5 公克)、黃連(3.5 公克) 赤芍、桔梗(各 2.5 公克) 生甘草、柏葉(7 片)、藕節(5 個)

上銼一劑。水煎,入童便共服。

一方,用人乳一半,好酒、童便一半,合一碗,重湯煮溫,隨服隨止。

一方,治鼻衄久不止。驢糞(焙乾為末)、血餘(燒灰)等分。每用少許,吹鼻,立止。一方,用白龍骨末,吹入鼻中,立應。

白話文:

第一個偏方:治療長期的流鼻血。將驢糞(烘乾成粉)和血餘(燒成灰)混合,份量相同。每次用少許吹入鼻中,即可立止。

第二個偏方:將白龍骨磨成粉末,吹入鼻中,效果立竿見影。

一方,用燒紙七層,水濕,於頂門上,以熨斗熨之,即止。

一方,用大蒜去殼搗如泥,左鼻出,敷左腳心;右鼻出,敷右腳心;兩鼻出,左右俱敷。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將大蒜剝皮後搗成泥狀。如果從左鼻滴出鼻血,就將大蒜敷在左腳心;如果從右鼻滴出鼻血,就敷在右腳心;如果兩邊鼻孔都滴出鼻血,就左右腳心都敷上大蒜泥。

咳血者,出於肺,咳嗽痰中帶血也。

清咳湯

當歸,白芍,桃仁(去皮),貝母(各一錢),白朮(去皮),牡丹皮,黃芩,梔子(炒黑,各八分),青皮(去穰),桔梗(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桃仁(去皮)一錢、貝母(各)一錢、白朮(去皮)八分、牡丹皮八分、黃芩八分、梔子(炒黑,各)八分、青皮(去穰)五分、桔梗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潮熱,加柴胡、赤茯苓。

咯血者,出於腎,咯出血屑也。

清咯湯

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去皮),知母,貝母(去心),生地(各一錢),桔梗,梔子(炒黑,各七分),杏仁(去皮),阿膠(各五分),桑皮(二錢半),甘草(五分),柳桂(二分)

白話文:

陳皮、半夏(用薑加工過的)、茯苓(去皮)、知母、貝母(去心)、生地(以上各一錢) 桔梗、梔子(炒黑,各七分) 杏仁(去皮)、阿膠(各五分) 桑皮(二錢半) 甘草(五分) 柳桂(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唾血者,出於腎,鮮血隨唾而出也。

清唾湯

知母(去毛),貝母(去心),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等分),乾薑(炮,炒黑,減半)

白話文:

知母(去毛)、貝母(去心)、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等分)、乾薑(炮製後炒黑,減半用量)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諸失血者,止後宜調理也。

補榮湯,治吐血,衄血,咯、咳血,唾血,用此調理。

當歸,芍藥,生地,熟地,人參減半,茯苓(去皮),梔子,麥門冬(去心),陳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一個)

白話文: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人參(減半)、茯苓(去皮)、梔子、麥門冬(去心)、陳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一顆)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

溺血者,小便出血,心移熱於小腸也。

清腸湯

當歸,生地(焙),梔子(炒黑),黃連,芍藥,黃柏,瞿麥,赤茯苓,木通,萹蓄,知母麥門冬(去心,各一錢),甘草(減半)

白話文:

當歸 生地(烘烤過的) 梔子(炒黑的) 黃連 芍藥 黃柏 瞿麥 赤茯苓 木通 萹蓄 知母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一半)

上銼一劑。燈心一團,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服。溺血,莖中痛,加滑石、枳殼,去芍藥、茯苓。

白話文:

服用一劑上方藥物。用燈芯一團、烏梅一顆,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如果還有尿血、尿道疼痛等症狀,則在上方藥物的基礎上加入滑石、枳殼,去掉芍藥、茯苓。

便血者,大便出血,臟腑蘊積濕熱也。

清臟湯,治大便下血,不問糞前糞後,並腸風下血。

當歸(酒洗,八分),川芎(五分),生地(二錢),白芍(炒),黃連(炒,各六分),黃芩(炒),梔子(炒黑),黃柏(炒,各七分),地榆(八分),槐角(炒,五分),柏葉(炒),阿膠(炒,各六分)

白話文:

當歸:8 分(用酒洗淨) 川芎:5 分 生地黃:2 錢 白芍:炒過 黃連:6 分(炒過) 黃芩:7 分(炒過) 梔子:7 分(炒黑) 黃柏:7 分(炒過) 地榆:8 分 槐角:5 分(炒過) 柏葉:6 分(炒過) 阿膠:6 分(炒過)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腹脹,加陳皮六分;氣虛,加人參、白朮、木香各三分;腸風,加荊芥五分;氣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虛寒,加炒黑乾薑五分;一方去阿膠,加苦參七分。

白話文:

用上一個劑量的藥材。加水煎煮,趁空腹時服用。

如果腹部脹氣,加入陳皮六分。 如果氣虛,加入人參、白朮、木香各三分。 如果腸道有風氣,加入荊芥五分。 如果氣下陷,加入升麻五分。 如果心血不足,加入茯苓六分。 如果虛寒,加入炒黑乾薑五分。

變方:

一種藥方中去除阿膠,加入苦參七分。

滋陰臟連丸,治大便下血去多,心虛,四肢無力,面色痿黃。

懷生地,熟地(各四兩),山茱萸(酒蒸,去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去皮,以上各三兩)山藥(四兩),川黃連(酒炒),槐花(人乳拌蒸),川大黃(酒蒸九次,以上各三兩)

白話文:

懷生地、熟地(各200克),山茱萸(用酒蒸,去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去皮,以上各150克),山藥(200克),川黃連(用酒炒),槐花(用人乳拌蒸),川大黃(用酒蒸九次,以上各150克)

上俱為細末,裝入雄豬大腸內,兩頭用線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即將藥腸藏糯米甑內,蒸一炷香時為度,搗藥腸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藥材,都磨成細末,裝入雄豬的大腸裡面,用線頭把兩端紮緊;糯米三升,用水浸泡透徹後瀝乾水分,然後把裝藥的豬大腸放在蒸籠裡,蒸一柱香的時間即可。將裝藥的豬大腸搗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八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一虛人大便下血,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阿膠、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之類(方見補益)。

腸風下血者,必在糞前,名近血也。

梔子

側柏葉,當歸,生地,黃連,枳殼,槐花,地榆,荊芥(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服。

地榆散

烏梅(一兩,焙乾,去核),五倍子(炒,五錢),槐花,枳殼(麩炒,一錢),黃連(三錢,炒),地榆(二錢),荊芥穗(三錢),白芷(一錢)

白話文:

  • 烏梅(50克,炒乾,去核)
  • 五倍子(炒過,25克)
  • 槐花
  • 枳殼(用麩皮炒過,5克)
  • 黃連(15克,炒過)
  • 地榆(10克)
  • 荊芥穗(15克)
  • 白芷(5克)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遠年者,服至斷根為度。

臟毒下血者,必在糞後,名遠血也。

解毒湯,一名八寶湯,治臟下血。

白話文:

八寶湯 (解毒湯)

這是一種治療大便帶血的方劑。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槐花(各二錢半),細辛,甘草(各四分)

白話文: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槐花(各15克) 細辛、甘草(各2.5克)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槐花散,治糞後紅。

當歸,地榆(各一錢),生地,芍藥,黃芩,升麻(各七分),枳殼,槐花,阿膠(各八分),防風,側柏葉(各五分)

白話文:

  • 當歸:1 錢
  • 地榆:1 錢
  • 生地黃:7 分
  • 芍藥:7 分
  • 黃芩:7 分
  • 升麻:7 分
  • 枳殼:8 分
  • 槐花:8 分
  • 阿膠:8 分
  • 防風:5 分
  • 側柏葉:5 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灸法,治下血無度。灸脊中對臍一穴五壯或七壯,永不再發。

補遺方

清榮槐花飲,治便血不拘新久。

當歸(一錢,酒洗),白芍(一錢),生地黃(一錢),川芎(鹽酒製,六分),槐花(一錢),槐角(八分),黃連(酒炒,八分),枳殼(麩炒,七分),黃芩(酒炒,七分),蒼朮(八分),防風(六分),升麻(四分),荊芥穗(八分),生甘草(四分)

白話文:

**當歸:**一錢,用酒清洗過 **白芍:**一錢 **生地黃:**一錢 川芎: 六分,用鹽和酒製過 **槐花:**一錢 **槐角:**八分 黃連: 八分,用酒炒過 枳殼: 七分,用麩炒過 黃芩: 七分,用酒炒過 **蒼朮:**八分 **防風:**六分 **升麻:**四分 **荊芥穗:**八分 **生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渣再煎服。

地榆槐角丸

當歸(酒洗,二兩),川芎(一兩),白芍(酒炒,一兩),生地黃(二兩),黃連(酒炒,一兩(,條芩(酒洗,一兩),黃柏(酒炒,一兩),梔子(炒,一兩),連翹(一兩),地榆(二兩),槐角(一兩半),防風(一兩),荊芥(五錢),枳殼(去穰,二兩),茜根(五錢),側柏葉(五錢),茯神(五錢),陳皮(五錢)

白話文:

當歸(用酒洗淨,兩錢) 川芎(一錢) 白芍(用酒拌炒,一錢) 生地黃(兩錢) 黃連(用酒拌炒,一錢) 條芩(用酒洗淨,一錢) 黃柏(用酒拌炒,一錢) 梔子(炒製,一錢) 連翹(一錢) 地榆(兩錢) 槐角(一錢半) 防風(一錢) 荊芥(五錢) 枳殼(去穰,兩錢) 茜根(五錢) 側柏葉(五錢) 茯神(五錢)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滾水送下。或加細茶亦可。

實腸化毒丸,治腸風下血、赤白痢疾。

黃連(一斤,摘去須蘆),豬大腸(一條,洗淨,將黃連入內煮一日,曬乾),當歸(酒洗),川芎(酒浸),芍藥,生地黃(酒洗,各二兩),豬蹄甲(一付,洗淨,酥油炙)

白話文:

黃連(1 斤,摘除了鬚根) 豬大腸(1 條,洗淨,放入黃連煮一天,曬乾) 當歸(用酒洗過) 川芎(用酒浸泡) 芍藥(2 兩) 生地黃(用酒洗過,2 兩) 豬蹄甲(1 副,洗淨,用酥油煎過)

上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滾水下。

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乃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餘劑,而永不再發(方見補益)。

白話文:

有一位讀書人,平時很會喝酒,不時就會便血,有的時候發生在排便前,有的時候發生在排便後,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面色蠟黃。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統攝住血液所致。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吳茱萸和黃連,連續服用三十多劑,之後就再也不發作了(詳見「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