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元朝王好古撰。二卷。

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於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雖然全書融合了王好古的學術見解,但是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此書是元代醫家王好古編著的醫學論著。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20篇。上卷主要論述經絡、臟腑、病理、病源等基礎理論,下卷則主要論述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

此書在醫學理論方面,吸收了前人的學說,並加以發揮,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例如,在論述經絡時,提出了“經絡為氣血所聚”的觀點,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並且指出經絡與臟腑、肢體等有密切的聯繫。在論述臟腑時,提出了“臟腑為氣血之府”的觀點,認為臟腑是氣血聚集的地方,並且指出臟腑與經絡、肢體等有密切的聯繫。在論述病理時,提出了“病理為氣血陰陽失調”的觀點,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氣血陰陽失調所致,並且指出病理與經絡、臟腑等有密切的聯繫。在論述病源時,提出了“病源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的觀點,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所致,並且指出病源與經絡、臟腑等有密切的聯繫。

此書在臨床辨證、治法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例如,在論述傷寒六經證治時,提出了“六經證治以經絡為主”的觀點,認為傷寒六經證治的關鍵是把握經絡的病變,並且指出經絡與臟腑、肢體等有密切的聯繫。在論述臨床辨證時,提出了“辨證要以四診合參”的觀點,認為臨床辨證要根據四診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並且指出四診與經絡、臟腑等有密切的聯繫。在論述臨床治法時,提出了“治法要因人而異”的觀點,認為臨床治法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並且指出治法與經絡、臟腑等有密切的聯繫。

此書是元代醫學的重要著作,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書的編撰,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此書系統地論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此書對臨床辨證、治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此書對中醫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此書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學著作,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