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問三焦有幾(血海異同)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於目銳眥。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終足大指三毛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又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包絡同胗。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

  • 起點:小指和無名指的外側
  • 終點:眼睛的外眼角

足少陽膽經

  • 起點:眼睛的外眼角
  • 終點:腳拇指的第三個腳趾甲

上焦、中焦、下焦

  • 上焦:心臟
  • 中焦:心臟到肚臍
  • 下焦:肚臍到腳

(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

此外,《靈樞》說:肚臍以下的膀胱經到腳,稱為足三焦。

右手尺脈

  • 是命門所在,包絡也和胃相連。
  • 這個包絡也被稱為三焦,是命門之火的所在。

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內也手三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既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狀也。呼為三焦有名也。以為無狀可呼。經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熱水穀。

白話文:

三焦貫通於五臟之間,主管人體內部。手三焦主管上部,足三焦主管下部。上中下三焦,氣息相通。保護著身體,作為外防護。從頭到心,心到臍,再到腳,這樣的形狀。稱為三焦,是有名稱的。有人認為三焦沒有固定的形狀,不能稱呼。經書上說,三焦是水和穀物的通路。其實三焦是有形狀的,為什麼呢?上焦主管內部,不顯於外。中焦主管分解水和穀物。

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為衛者護持外也。三焦元氣為父之氣散也。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不相離。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胸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

白話文:

下焦主管排出廢物,不接收營養。所以經書上說,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水泡,下焦像河道。

手部的經脈主管上半身,足部的經脈主管下半身。命門主管中部,衛門經絡保護身體外側。

三焦的原始元氣是父親一派的氣,包絡經脈依附母親一派的氣,兩者並行不分離。這是母親的原始元氣,所以都匯集在胸腔中。

經書上說,膻中這個部位是父母居住的地方,是氣的海洋,就像天地之尊一樣崇高。

不繫五形。清邪中於上焦。名曰潔也。頭痛項強腰脊痛。濁邪中於下焦。名曰渾也。陰氣為慄。便溺妄出。表虛里急。上焦下焦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鬱。臟氣相熏。中焦不治。胃氣上衝。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

白話文:

不屬於五行的(客邪),清邪侵襲上焦,稱為「潔」,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腰背疼痛等症狀。濁邪侵襲下焦,稱為「渾」,會出現陰氣過剩、大便小便失禁、外表虛弱、內部急迫等症狀。表裡虛實混淆,上焦、中焦、下焦的氣機混亂。上焦氣機鬱結,臟腑之氣互相燻灼。中焦失調,胃氣上逆。氣血運行不暢,血凝滯不通。如果衛氣通暢,小便會呈赤黃色,與熱邪相搏,循經絡出入臟腑,引起發熱等症狀。

陰氣相通陽氣後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音兀)咽塞。寒厥熱壅。必然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臍腸湫痛。命將難全此命門之脈診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注下。當闔不闔。便溺俱脫。生氣(絕矣)所以腹臍湫痛也。

白話文:

陰氣連接通達,陽氣隨後微弱。陰氣無所剋制,客氣入侵內部,打噴嚏將其排出。喉嚨發出嗚噎聲,咽喉堵塞。寒氣聚積,熱氣壅塞,必定會下血。陰陽兩虛,脾氣虛弱,體液下流。下焦無法閉合,清便下墜沉重,便意頻繁而困難。臍部和腸道絞痛,性命難保,這是命門之脈的診斷,在右手尺脈上。經書上說,五臟不調和,五液下注。應當閉合的地方不閉合,大小便都失禁。生氣斷絕,所以腹臍絞痛。

故曰命將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內而出。(如霧)不散而為喘滿。此出而不內也。漚不利而為留飲。留飲不散久為中滿。上不能內。下不能出也。瀆不利而為腫滿。此因上內。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歸也。三焦有臟而無腑。在內則遊行是在血也。在外則固護。

白話文:

因此說生命難以完整。前三焦從體外進入身體,後三焦從體內排出。如果(像霧氣一樣)不散開就會造成喘鳴和腹脹,這是排出不進入體內所致。津液不暢導致液體滯留,液體滯留不散開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腹部脹滿。上面不能進入,下面不能排出。水道不暢導致腫脹和腹脹,這是由於上面進入,下面不排出所致。這是三焦不能正常運作的結果。三焦有臟器而沒有腑器。在體內就會在血液中循環,在體外就會固護。

是在氣也。上焦如霧者氣也。下焦如瀆者血也。中焦者氣血分之也。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即傳道也。治在臍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衝中。又云。有臟無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衝脈是矣。沖者奇經之一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氣。上焦像霧氣一樣的是氣。下焦像溝渠一樣的是血。中焦是氣血分流的地方。下焦在肚臍下方,是膀胱的上口。負責分辨清濁,排出體外,清潔身體。這個部位治療時應注重臍下,名為三焦。它的腑在氣衝脈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三焦有臟沒有腑。成氏說,血室是血所居住的地方,是榮衛氣血停留休息的地方,經脈匯聚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衝脈。衝脈是奇經八脈之一。

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諸經之會。啟玄子云。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皆謂之血室。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

白話文:

任脈起始於腎部下方,由生命氣息的推動下運行。它沿著足陽明經的路線,從肚臍上行到胸部後散開,是各條經絡匯聚的地方。啟玄子說,任脈是血液的海洋,是各條經絡匯聚的地方。男子任脈會運行,女子任脈會停止。任脈又被稱為血室。

《內經》記載,任脈通暢,衝脈充盈。男子任脈會運行,女子任脈會停止。

故運行者。無積而不滿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靜也。不滿者陽也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以時而溢。為之信有期也。溢動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運行者陽之象也。停止者陰之象也。氣血榮衛男女皆有。內外諧和。其脈同胗。脈者血之府也。故為氣血之先。室為藏物之舍亦為府也。

白話文:

運行:沒有累積就不會充盈停止:有累積才能安靜

不充盈的是陽氣,能充盈的是陰血。

所以充盈的會定期溢出,說明規律是有規律的。

溢出就是運動,乾的屬性成就男性,坤的屬性成就女性。

所以運行的是陽的象徵,停止的是陰的象徵。

氣血榮衛男女都有,內外和諧,脈搏和體溫一致。

脈搏是血的倉庫,所以是氣血的先兆。

屋子是儲藏物品的住所,也是倉庫。

三焦之府在氣衝中。為男女血海之府經又曰。有臟而無腑從無形而言之。有臟有腑。從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濁邪所傷。三焦齊病。亦同兩感。經云。心包絡主之。脈出胸中。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所以相與相火併行。與命門之脈同胗於右尺中也。

白話文:

三焦的總部位於氣衝的中央。它是男女血液的貯藏庫。經書上又說:有臟器但不見腑,這是從無形的角度來說的。有臟器也有腑,這是從有形的角度來說的。清邪和濁邪侵襲,就會導致三焦同時發病,這與同時受到兩種邪氣侵襲的情況相似。經書上說:心包絡主管三焦,其脈絡從胸中出來,經過橫膈,遍及三焦。這就是它們互相影響、相火併行的原因,與命門之脈同在右手寸口脈上。

陳氏五運六氣。後有君火二論。(即陳蓬運氣圖也)

2. 許先生論關中梁寬甫證

右脅肺部也。咳而唾血。舉動喘促者。肺胗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肺脾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蓋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盛。正宜補中益氣湯也。先狀元氣少。少以治病藥和之。聞已用藥而不獲效。

白話文:

右側肋骨下就是肺部。咳嗽吐血,舉步呼吸困難,這是肺部有腫塊。發燒、脈搏快速,不能進食,是心火過旺,侵害肺金,導致肺脾兩虛,而心火又乘虛而入。這種病症表現出逆氣上火。不能隨便補瀉。如果補肺金,擔心肺金會與心火相持,加重咳嗽喘促。如果瀉心火,擔心心火不會退位,反倒是更加嚴重。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是補中益氣湯。先找出元氣不足的原因,再根據脈象來調整用藥。聽說你已經服用了藥物,但沒有效果。

意必病勢苦逆而藥力未到也。當與寬甫熟論。遠期秋涼。庶就使平復。蓋肺病惡春夏火氣。至秋冬則退也。正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陰陽升降。浮沉溫涼寒熱。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反之。順其理和其氣。為治之大方也及見有證。增損服之。或覺氣壅。間服加減枳朮丸

白話文:

病情也許過於嚴重,藥物尚未發揮作用。應該與寬甫仔細商量。秋天即將來臨,天氣轉涼,希望病情能夠逐漸好轉。因為肺病最怕春季和夏季的火氣,到了秋季和冬季就會減退。正應該在益氣湯中,隨著四季陰陽的變化,調整藥物的性味和劑量。升降浮沉,就順著它的變化;寒熱溫涼,就反過來。順應病理變化,調和正氣,這是治療的一般原則。等見到有症狀變化,再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如果感覺氣滯,可以間隔服食加減枳朮丸。

或有服間服加減枳朮湯。數月後庶逆氣稍回逆氣回則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脈弦脈洪。則無及矣。

白話文:

有時也服用減去枳實、加入蒼朮的加減枳朮湯。幾個月後,逆氣可能稍微好轉。逆氣好轉後,就可以施予治療,但如果症狀已經嚴重到臉色發青或發紅,脈象弦洪,就可能無效了。

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蓋張氏用藥依准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此是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藥。終莫敢投。

白話文:

最近討論醫學,有人推崇河間劉氏的學說,也有人推崇易州張氏的學說。張氏用藥遵循四季陰陽升降原理,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調整用藥,符合《內經》四氣調神的思想。如果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胡亂用藥。

劉氏用藥則著重於除去舊病、產生新氣。不讓疾病有絲毫積鬱,遵循造化生生不息的原理。不懂得這個道理的醫生,就缺乏醫術。

然而,主張劉氏學說的醫生,有的沒有完全領會張氏的精妙之處,所以經常下猛藥,導致患者昏迷或眩暈。

至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法其庶幾乎。

白話文:

到了失機救治不成的後果時,就已經太多太多了。主治劉姓病人的醫生,還不明白劉姓病人的真正的病因,就妄自下藥,只求眼前見效。陰損了正氣,留下後患的事情有很多。如果能夠同時運用兩家的長處,而沒有兩家的缺點。這樣治療方法纔有可能接近合理。

3. 論史副使病證

史副使病不見色脈。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復發言之則亦恐宜取張氏依准四時陰陽升降用藥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寬甫病候初感必深。所傷物恐當時消導不盡。停滯淹延變生他證。以至於今恐亦宜仿劉氏推陳致新之意少加消導藥益氣湯中。庶有漸緩之期也。圓明膏太醫王教授傳

白話文:

副使史某的病情,從脈象上看不出異常。不過,如果從既愈復發的情況來看,也恐怕應該效仿張氏,根據一年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用藥,以扶助他的元氣,這樣將來痊癒後才能徹底康復。

寬甫的病情,最初受寒必定很嚴重。受損的臟腑恐怕當時沒有完全消導乾淨,導致邪氣停滯延綿,演變成其他證狀。以至於現在的病情,恐怕也應該仿照劉氏「推陳致新」的思路,在益氣湯中稍微加入一些消導藥,這樣纔有可能逐漸好轉。

圓明膏是由太醫王教授傳授的方子。

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黃連(四兩),川芎防風(各一兩),當歸秦皮(各二兩)

白話文:

槐英(半斤,用河水四斤浸泡兩晚,煮沸槐英,取汁液二升) 黃連(四兩) 川芎、防風(各一兩) 當歸、秦皮(各二兩)

以上五味。銼如綠豆大。用河水六升。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將槐英渣並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銅鍋內。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䗶淨蜜四斤。淨蜜法取蜜四升入鍋內微熬。勿令滾。其䗶沫盡浮在面上。急取下。以紙覆蜜面。候冷取紙䗶自隨紙去。再溫蜜熱以綿慮入藥汁內同煎一時許。入下項飛石一十三兩。

白話文:

上述五味藥材,搗碎至綠豆大小。用六升河水浸泡一晚。熬煮取汁三升。將槐花渣與五味藥材渣再加四升水,熬煮取汁二升。將前兩次取汁合共五升,倒入銅鍋中。用木炭中火和旺火熬煮。加入淨化後的四斤蜂蜜。淨化蜂蜜的方法:取四升蜂蜜放入鍋中,小火熬煮,不要讓它沸騰。當蜂蜜上的浮沫全部浮在上面時,立即撈出。用紙蓋在蜂蜜表面,待冷卻後取下,浮沫會粘在紙上。再將蜂蜜加熱,用棉布過濾,倒入藥汁中一起熬煮片刻。最後加入以下飛石十三兩。

金星石,銀星石,代赭石,菩薩石,寒水石紫石英雲母石(並白礬少許同搗細),滑石,井泉石,玄精石(各一兩另研為細末),黃丹(三兩研令極細)

白話文:

金星石、銀星石、代赭石、菩薩石、寒水石、紫晶石、雲母石(加上少許白礬,全部搗碎) 滑石、井泉石、玄精石(各一兩,研磨成細粉) 黃丹(三兩,研磨成極細粉末)

以上一十一味相合再研水飛焙乾。共得一十三兩。研開入藥汁內又熬一時入後

淬⿰石盧甘石(二兩)淬去⿰石盧甘石不以多少。用木炭火煆紅。童子小便醮。再煆紅。再淬七次。以碎為度。再研水飛。焙乾。淨秤二兩。入藥汁內。又熬一時。入下項藥。

白話文:

材料:

  • 雄黃(二兩)
  • 水銀(不限定份量)

製作方法:

  1. 用木炭火將雄黃烤紅。
  2. 用童子尿醮過。
  3. 再烤紅。
  4. 重複淬火步驟七次,直到雄黃碎為止。
  5. 將雄黃研磨成細粉後,用水飛。
  6. 將雄黃烘乾。
  7. 精確秤取二兩乾雄黃。
  8. 將雄黃加入藥汁中。
  9. 再熬製一個時辰。
  10. 加入以下藥材。

銅綠(半兩研),青鹽(半兩研),雄豬膽(七枚取汁),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鷹條(三錢如取上汁用)

白話文:

  • 銅綠:研磨半兩
  • 青鹽:研磨半兩
  • 雄豬膽汁:取自七顆雄豬膽
  • 白丁香:浸泡一合水,研磨取清汁
  • 鷹條:取三錢,並取汁

以上藥同熬萬轉成膏。凡熬時用槐柳枝不住手攪。

白話文:

把這些藥材一起熬煮十萬次,變成膏狀。在熬煮的過程中,用槐柳樹枝持續攪拌。

勿令塵入鍋中。須於淨室內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項細末藥不可熱。熱則藥力去矣

乳香沒藥,輕粉,蕤仁(去皮各半兩用),硃砂牛黃,腦子,血竭(各一錢),杏仁(去皮半兩),南硼砂(一錢)

白話文:

乳香、沒藥、輕粉、蕤仁(去皮,各半兩),硃砂、牛黃、腦子、血竭(各一錢),杏仁(去皮,半兩),南硼砂(一錢)

上件各別研令極細。

珍珠珊瑚紫貝硇砂,石獬,白礬,綠礬,朴硝(各一錢),盆硝(半錢)

白話文:

珍珠、珊瑚、紫貝、硃砂、石獬、白礬、綠礬、芒硝(各1錢) 硼砂(半錢)

上用預留元熟清藥汁。同研極細爛攪入藥中令勻。如常法點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