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水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神論曰。運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白話文:

冬天受到寒氣侵襲。春天必定得溫病。這是因為房事勞累和辛苦勞作的人身體腠理鬆弛。陽氣不固,腎中能量枯竭,沒有水分滋養,春天沒有水源滋生,所以會得溫病。到了初夏,木氣旺盛,但由於水源斷絕,沒有滋潤,所以會得大熱病。傷寒的根源就是這樣。

《四氣調神論》說:運行冬天的氣候,陽氣不能固守,腎氣獨自衰弱。《廣成子》說:不要勞累身體,不要耗損精氣。

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又云水冰地折。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丞奪。啟玄子云。腎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於春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精氣是身體的根本,因此,精氣藏於體內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註釋中說:冬天精氣潛藏,陽氣不會妄升,所以春天不會得溫病。其他經典中也說:避免過度勞作,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就像冰水結冰時會折斷一樣,不要擾動陽氣,也不要讓皮膚受損,以免氣血不足。啟玄子說:腎水在冬天旺盛,如果在夏天行房事,就會傷害腎氣。春天屬木,木克水,所以腎水受傷的人在春天容易生病。

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白話文:

在冬天過於寒冷的時候,會傷害腎臟。因此,腎氣不足以供應春天的生長。所以,春天容易得溫病。夏天容易得熱病。長夏(初秋)容易得大熱病。這些疾病的變化,只是隨著時令的變化而不同而已。邪氣侵犯淺層的,病情輕而容易治療。邪氣侵犯深層的,病情重而難以治療。如果邪氣侵犯得很深,則病情會危及生命,無法治療。

2.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

白話文:

在冬天被寒邪所傷的人,是因為冬天的運行屬於秋天的節令。本應寒冷,但卻溫火旺盛,導致水液不足。水液既已不足,被其壓制的寒邪就會肆無忌憚地亂動。土氣有餘,生髮生長的力量受到損害。水液不足,被水剋制的火氣就會乘虛而入。火氣過盛,火土相互配合,濕熱相互助長。因此會形成溫病。導致人體的腠理開泄,少陰之氣無法藏匿。只有房事過度、勞累辛苦的人才會患上這種病。像這樣的情況,都屬於溫病。所以,這種病不會在冬天發病,而會在春天發病,是因為寒水之氣在卯月當令,才獲得了發病的權勢。

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之下。

白話文:

春天的「大寒」時節,人體的皮膚毛孔會開始打開。然而,若前一年的冬天沒有做好養護,導致腎臟的「少陰之氣」無法藏匿於體內,加上房事過度或勞累過度,就會導致陽氣外洩,腎水不足。在春天這個草木生長的季節,如果不能好好滋養身體,就會形成溫病。

因此,有智慧的人在冬天就會做好準備,讓腎臟的「少陰之氣」能夠藏匿於體內,並關閉皮膚毛孔。這樣一來,即使遇到寒風或毒氣,也不會受到侵害,又怎麼會得到溫病呢?人體就像天地一樣,在冬天時,陽氣會全部下降到地下深處。

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而泄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都儲藏在一個腎臟中。如果一個人能不損傷腎臟,那麼體內的六條陽經就會安靜平和。內在安寧之後,外邪也就無從侵入。這是傷寒的根源,不是天氣傷害了人,而是人自己傷害了自己。受寒後都會發熱。傷寒就是由於受寒引起的,所以熱病的總稱就是傷寒。明白了受寒會導致熱邪侵入。冬天時,六條陰經正當令,陽氣應該在體內嚴密封藏。但如果過度勞動,就會導致陽氣外泄。此時的熱邪已經損傷了水液。

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白話文:

到了春天,草木應該生長,陽氣應該向外發散。如果不能發散,腎水內部枯竭,誰來滋養?這兩者都是生命的源泉,源泉斷絕了,腎水怎麼能產生?人體中剩下的只有熱了。此時強行讓草木生長,就會導致溫熱病。

3.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嚴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白話文:

木在自然界中主掌春季。在人體內對應肝臟。在天地間代表風氣。風是一種無形的清氣。在春季時,風氣會化為溫暖的陽氣。如果陽氣反向轉化為寒氣,就會造成三月份仍出現嚴冬的現象。由此可見,水氣過於旺盛。水氣過盛,金氣就會更加強盛;而被剋制的木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木氣虛弱。這就是經書上所說的「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虛弱,火氣就會不足;木氣生火氣,木氣虛弱,火氣也會受損。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喎而為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

白話文:

因此,那些虛弱的人就會被欺負。所以土來剋木的季節,水濕之力過盛,就會出現飧泄。

《黃帝內經》中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飧泄,是因為濕氣過盛的原因。所以,飧泄這種疾病多發於夏季。

如果發生在春季,木氣不生發,溫熱的陽氣還不顯著,而冬天的寒氣仍在,這就是傷衛。因為陽氣不出地表的緣故。

這時候要用麻黃來發散治療。麻黃味道苦,味苦而清淡的,是陰中之陽。所以既能從水中滋補木氣,又能祛除水濕。

發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已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其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於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

白話文:

出汗是因為津液外發。如果春天的陽氣已經萌發,溫暖明顯,陽氣上升到地面,寒氣再次來臨時阻礙陽氣升發,應當用輕微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因為已經獲得了少陽之氣,不必使用麻黃。春季受到風寒傷害,夏季就會出現腹瀉。之所以在夏季發病,是因為木氣在夏季衰竭,而土氣在長夏旺盛。濕氣本來就有在夏季發病的特性,因此夏季會出現腹瀉。在春季不會發病,是因為雖然春季的風寒會造成傷害,但木氣當時正當權。

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白話文:

因此,腹瀉不是發生在「木」的季節,而是發生在「濕」旺盛的季節。經典上說:「病情已經出現,卻沒有完全發作。」這是指病邪的勢力不足,無法戰勝正氣,因此正氣反而會壓制病邪。而病邪所生化的臟腑就會受到損害。這便是「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的道理。

4.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白話文:

暑氣是季夏的氣候特徵。季夏的氣候特點是濕土之氣。這時候,君火(心火)掌管著氣候,不讓子火(腎火)發揮作用。因此,暑濕的氣候規律就不會顯現。如果濕令不行,那麼土氣就會受損。與土氣相剋的木氣就會過於旺盛,引起少陽(膽經)旺盛。與土氣相生的金氣就會受損,導致肺金虧虛。與土氣不相剋的水氣就會乘機凌侮土氣,導致土氣衰弱。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痎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白話文:

「土」代表坤卦。「坤土」分為申金,申金屬於相火。水流入土中,就會產生水火交融,進而引發陰陽爭鬥,因此會產生寒熱。再加上木氣的影響,最終會影響到三焦。這是兩個少陽經相結合的結果。少陽經位於濕土的分界處,所以會產生寒熱。肺金不足,無法濡潤肺部,以緩解寒熱。這些都是氣血未定的表現,因此會導致瘧疾。久治不癒的瘧疾,不會在夏天發作,而是在秋天發作。原因是濕熱在酉金的分界處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會在大暑之後發作。

5.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

白話文:

秋季是氣候清涼肅殺的季節,是斂降的季節。這時若被濕氣所傷,乃是長夏之氣作祟,與秋季氣候不相符。由於秋令氣候不足,被壓制的病邪就會胡亂活動,導致心火上炎,剋制肺金。心火旺盛,影響肺部,所以肺氣逆亂,出現咳嗽的症狀。被壓制不住的病邪就會乘虛而入,木氣上行,與心火協同作用,動盪不止。被心火剋制的腎水受到損傷。長夏時節陽氣過盛,三焦之氣旺盛。命門(腎臟)是三焦的居所。

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痎而動於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於秋。而發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

白話文:

因此,腎水上竄,與脾臟的濕熱結合,形成痰液堵塞。痰液在脾臟的濕氣中流動,引起咳嗽。所以,咳嗽時會有痰聲,而到了冬天,咳嗽會加劇。這是因為冬天的陰氣達到極盛,肅殺之氣才開始影響我們的肺。所以,肺部在秋天不會咳嗽,而在冬天會咳嗽。咳嗽是因為氣體逆行向上,氣體向上逆行,所以面部會輕微腫脹。最嚴重的情況是全身都會腫脹,變成水腫。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曰。諸氣䐜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

白話文:

因此說濁氣向上,就會產生胸悶脹滿。又說:各種氣體鬱結在體內,都與肺金有關,這就是這個意思。春天受風寒,夏天受暑熱,冬天受寒冷,這些道理都順應時節的字句。只有秋天受濕氣,用動詞字句表示時節,讀者不會懷疑。這四種病邪都沒有特別強盛,而是侵害它們所剋制的臟腑。病邪從後面到達,說明每年的主氣不同,所致的疾病也不同,這是確定的規律。如果說是秋天受濕氣,這就說不通了。

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與前面三句意思相通。它的道理與方法並不完全相通。道理與方法一般來說是相通的,但不必拘泥於文字。所以解釋詩經的人,不會因為文字而影響辭意,也不會因為辭意而影響旨意。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詩人的志向,這樣纔是理解詩經的方法。

所以說,春天受到風的傷害,並不是說人會被風所傷。如果真是這樣,只會出現頭痛、怕風、自汗等症狀,為什麼會出現夏天的腹瀉呢?現在說春天受到風的傷害,就是明白時間帶來的影響。經書上說,東方來的風稱為嬰兒風,這種風對人體的傷害主要表現在筋骨上。

內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