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嘔吐噦胃所主各有經乎

答曰。胃者總司也。內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與聲物有無之不同。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嘔。

白話文:

回答說:胃就像總司令。內部有太陽、陽明、少陽三條經脈的分別,這是由於氣血的多寡而產生的。跟聲音和嘔吐物的有無也不同。比如嘔吐物很多,沒有聲音,這是血病。有食物進入就會嘔吐。

食已則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

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以此推之。則大便亦各有經耳。但察其有物無聲有物有聲無物有聲。則知何經也。至於脾病。後出餘氣。以五臭分之。則知何藏入中州而病也。

白話文:

嘔吐屬於少陽病。沒有實物、只有聲響,這是由於氣病所引起。以此為依據,那麼大便也各有對應的經絡。只要觀察大便是否有實物、有無聲響、有實物有無聲響,就能知道是哪條經絡的問題。至於脾臟疾病,會產生後續的餘氣,用五種氣味來區分,就能知道哪個臟器進入中焦而引起疾病。

2. 陽證發癍

有下之早而發者有失下而發者有胃熱胃爛而發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陽心火入於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癍。生於皮毛之間耳。(白虎湯)(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及當以肺脈別也。

白話文:

有發作在前陰的瘡疹,有發作在後陰的瘡疹,還有胃火胃熱導致的瘡疹。儘管來源不同,但大多數都是由於手少陽心火進入手太陰肺經。所以,瘡疹呈紅色斑點,如同癰腫,生長在皮膚和皮毛之間。(治療時可用白虎湯、瀉心湯、調胃承氣湯)視具體情況而用。另外,還應根據肺脈的具體情況來辨證施治。

3. 傷寒之經有幾

答曰有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俱入於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者。陽明自病。不入於裡者。謂之在經。不為正陽陽明矣。

白話文:

回答的人說有九種: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六種;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是三種;這不就是九種嗎?陽明是太陽、少陽兩經都流入胃,所以稱作正陽陽明。前三經是指陽明經自己發病,沒有深入體內,這叫做在經中,就不是正陽陽明瞭。

4. 三陽從中治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以汗證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證為表。當汗。陽明證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證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

白話文:

太陽陽明證: (用於治療)大承氣湯證。

少陽陽明證: (用於治療)小承氣湯證。

正陽陽明證: (用於治療)調胃承氣湯證。

從出汗的證候來說, 少陽證居中。太陽證是表證,應當發汗。陽明證是裡證,應當下瀉。少陽居中,所以不從發汗或下瀉入手,而是通過調和少陽來治療,使用小柴胡湯。

從瀉下的證候來說, 陽明證居中。太陽經有血氣,陽明經氣血都多,少陽經氣多血少。

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緣陽明經居太陽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從太陽少陽而從陽明也。陽明自病(調胃承氣湯)主之三陽並病(白虎湯)主之。是從乎中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出問題,就會影響少陽經。如果少陽經出問題,就會影響太陽經。所以只治療陽明經。這是三陽經的合病,稱為正陽陽明病,不要只治療表或裏,要從中間著手。因為陽明經位於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它的氣血最旺盛,所以選擇治療陽明經。如果陽明經自己生病了,就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三陽經都生病了,就用「白虎湯」治療。這就是從中間著手的道理。

5. 經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

答曰。夫胃為受納之司。大腸為傳道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中明矣。

白話文:

回答道:胃是接受並消化食物的地方,大腸是輸送食物的道路和儲藏排泄物的地方。乾燥的糞便怎麼會在胃中呢?所以經典中說:食物被消化、水分被吸收後,形體就消失了。由此可知,乾燥的糞便在大腸中,而不是在胃中。

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注曰。難經云。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幽門接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小二腸相會為闌門。水滲泄入於膀胱渣滓入於大腸。結於廣腸。廣腸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則火逆上行至胃。

白話文:

胃部脹滿不是因為食物堆積,而是因為排泄通道不通暢。因此導致胃部脹實。所以腹部像倒扣的瓦片一樣。註解說:《難經》中提到:胃的上端開口稱為賁門,胃的下端開口稱為幽門。幽門連接小腸的上端,小腸的下端即是大腸的上端。大小腸的交會處稱為闌門。水分從闌門滲入膀胱,廢渣進入大腸,堆積在廣腸中。廣腸就是排泄通道。排泄通道不通暢,土氣壅塞,導致火氣逆流上升到胃部。

名曰胃實。所以言陽明當下者言上下陽明經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陽明也。言胃是連及大腸也。以其胃為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燥屎。則小腸乃傳導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玄子云。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

白話文:

這叫做胃實。之所以說陽明當下,是指陽明經上下都未退。說胃中有五六枚燥屎,並不是說在胃裡面。總的來說,是指陽明經。這是因為胃連接著大腸。因為胃經從足部開始,所以從下往下說。從下往上說,就到大腸了。如果胃裡真的有燥屎,那麼小腸就是輸送食物的地方,而不是貯藏的地方。啟玄子說:小腸負責接收食物,胃負責貯藏食物。糟粕被胃接收後,重新轉化,然後傳輸到到大腸。

是知燥屎在大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6. 如何是入陰者可下

答曰。陽入於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府以其受盛水穀。傳導有形。故曰入於陰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謂也。

白話文:

答道:所謂「陽入陰可下」,並非進入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而是進入三陽經。

三陽經並非太陽、少陽、陽明三陽經,而是胃經與大腸經、小腸經這三條陽經。三條陽經都屬於腑,因為它們負責儲存和運輸食物和水穀,並傳導有形的物質,所以稱之為「入於陰」。

仲景說過:「已入腑者可下。」就是這個意思。

7. 評熱論藏字

黃帝問傷寒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其愈十日以上者何。岐伯對。以熱雖甚不死兩感者死。帝問其狀。岐伯云。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繼之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藏者。可汗而已。此藏物之藏。非五臟之臟也。若三陽經入於藏物之藏。是可泄也。可泄一句。

白話文:

黃帝問:傷寒後是會好還是會死?那些死於傷寒的人,大多在六七天內死亡,而那些康復的人則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儘管發熱很嚴重,但只要沒有合併其他疾病,就不會死亡。合併其他疾病的人則會死亡。

黃帝問:這些合併疾病的具體症狀是什麼?

岐伯說:第一天受太陽經病邪侵襲,第二天受陽明經病邪侵襲,第三天受少陽經病邪侵襲。這些病邪如果只停留在經絡中,沒有進入臟腑,則可透過發汗的方法使之排出體外,這就叫「可汗」。「可汗」是指可以發汗的意思,並非指五臟之臟。如果三陽經絡的病邪已經進入藏物之藏,則需要透過瀉下法使之排出體外。

於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於此卻不言可泄。但言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此一節。是言兩感也。故下文卻言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衰。至十二日六經盡衰。大氣皆去。其病已矣。是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也。以此知前文四日太陰五日少陰。

白話文:

至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至此卻不言可泄,但說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症,榮衛之氣不通,五臟也無法溝通。那麼就會死亡。這一段文字,是說同時受到寒氣和暑氣的侵襲。所以下文才說同時受寒的:七日巨陽衰落,到第十二日六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全部衰落,大氣(正氣)全部離去,病情已經結束。這段話是通順解釋上文的,六日所受到的病症。由此知道之前所說的四日太陰、五日少陰。

六日厥陰。皆在經絡。故十二日愈也。豈可便以太陰少陰厥陰為可泄乎。帝問治。岐伯對。以治之各通其藏脈日衰已矣。是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並十二日衰已之意盡矣。終復言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又言其滿三日可泄而已。一句只是重前文三陽受病。未入於藏者可汗。

白話文:

六天的厥陰病症。都發生在經絡上。所以十二天後就會痊癒。難道能隨便用太陰、少陰、厥陰的辦法來治療嗎?黃帝問治療方法。岐伯回答:用治療方法打通它們各自臟腑經脈,每天都會減輕一點。這是通俗地解釋上面文章。六天後所受的病,和十二天後減輕的道理都已經說完了。最後又說:未滿三天,可以發汗而已。又說:滿三天,可以瀉下而已。這句話只是重複前面三陽受病的說法,未進入臟腑的,可以用發汗治療。

其滿三日已入於藏物之藏者可泄也。後三陰經。岐伯雖不言可汗可泄。止是在經者便可汗在藏物之藏者便可下也。何必穿鑿無已。以前三日為三陽後三日為三陰耶。若認藏字為五臟之臟則前後顛倒不通。若認藏字作藏物之藏。則前後辭理皆順矣。故仲景曰。已入於府者可下。

白話文:

到了七天,疾病已經進入五臟藏腑,可以發汗治療。後面提到三條陰經。岐伯雖然沒有說可以發汗或瀉下,但只要疾病還在經脈中就可以發汗治療,進入臟腑中就可以瀉下治療。何必過度推敲呢?前面三天為三陽經,後面三天為三陰經的說法是什麼道理呢?如果將「藏」字理解為五臟之臟,那麼前後文就顛倒不通了。如果將「藏」字理解為藏物之藏,那麼前後文的道理就都通順了。所以仲景說,病邪已經進入臟腑就可以瀉下治療。

新校正云府字當作藏字。太素亦云作府。何疑之有。

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是三陽已入於藏者泄之也。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是三陰未入於藏者。汗之也。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證悉罷。而反發熱。惡熱譫言妄語不大便者則當用之。

白話文:

仲景的「大承氣」是針對太陽陽明經「三陽已入於藏」的證狀。「小承氣」是針對少陽陽明經「三陽已入於藏」的證狀。「調胃承氣」是針對正陽陽明經「三陽已入於藏」的證狀。這是對三陽經已經進入內臟的證狀進行瀉下的治療。

「桂枝湯」是針對太陰經「三陰未入於藏」的證狀。「麻黃附子細辛湯」是針對少陰經「三陰未入於藏」的證狀。「當歸四逆湯」是針對厥陰經「三陰未入於藏」的證狀。這是對三陰經還未進入內臟的證狀進行發汗的治療。

「調胃三承氣湯」必須在脈象浮動、頭痛,以及惡風惡寒等表證症狀都消退,而卻反覆發熱、惡熱、譫言妄語、且有大便不通的情況下使用。

凡用下藥。不論大小。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則不當下。若渴者。則知纏有形也。纏有形是為在裡。在裡則當下。(大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凡是使用瀉藥,無論劑量大小,如果服用後患者不覺得口渴,說明瀉藥沒有排出體內的有形之物,就不應該再繼續用瀉藥了。如果口渴,說明體內有有形之物堆積,堆積的有形之物位於體內,就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