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問兩手寸關弦疾。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爍當作何治

答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木標也。土本也。火中也。爍金虧土旺木者。皆火也。仲陽安神丸主之。山芋門冬益金之氣。金氣勝則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變為濕熱也。濕熱者。季夏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硃砂以墜火下行。是巳將退與子權行濕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

白話文:

回答道:不從疾病的表象和根本治療,而是從身體的中心部位治療。木為表象,土為根本,火在中心。焚燒金屬、損耗土壤、滋養樹木的,都是火。使用仲陽安神丸治療。山藥和門冬增強金氣。金氣強壯後,木氣自然平息。凝水石和牙硝在火中加水,讓它轉化為濕熱。濕熱是夏末季節的特徵。不是土是什麼?所以使用硃砂讓火下降。這是巳火衰弱,子水掌管濕熱季節。因此弦脈可以去除,而土氣自然旺盛。

秋喘加人參與丹砂等。夏則不加養氣者。加沉香。欲發汗者。臨臥先服白粥一杯後藥之則汗也。寒熱神少振搖。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穀不化。口乾舌縮。唇吻有瘡。心下痞。大渴引飲。惡干喜濕。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食不入。皮膚燥澀。面色黧黑。肌肉銷鑠。胸腹中急。

白話文:

秋季喘咳

若症狀加重,可添加人參、丹砂等藥材。

夏季喘咳

不添加補氣藥,可添加沉香。

欲發汗者

睡前先喝一杯白粥,再服藥,則可發汗。

寒熱交替,精神不振

小便淋漓,時多時少。大便洩瀉,食物未消化。口乾舌縮,脣口有瘡。心下痞塞,口極渴,喜歡喝水。厭惡乾燥,喜愛潮濕。視物模糊,四肢無力。懶惰嗜睡,飲食不進。皮膚乾澀,面色發黑。肌肉消瘦,胸腹急迫。

額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濕補氣。脈弦浮沉同治。氣不化小便不利。濕潤肌滑。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朱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

白話文:

額頭出汗: 這種情況可以疏散火氣,增加體內水分,補氣。

脈象: 弦脈、浮脈和沉脈同時出現。

症狀: 氣血不通暢,小便不順。

原因: 體內濕氣過重,導致肌膚潤滑。

熱氣過盛: 陰氣不足,氣血不通暢。

氣血通暢: 小便自然通暢。

肌膚乾燥: 體內津液不足,導致肌膚乾燥粗糙。

藥方: 離朱丹

脈象分析:

  • **弦數脈:**陽氣不足,從外向內運行。
  • **甲終於甲:**弦脈與數脈相關聯。
  • **緊則帶洪:**緊脈與洪脈相關聯。

若弦虛則無火。細則無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朱丹)。

泄瀉壬血,土(火令逆行而土虛土虛則長夏不至。難經曰。虛則補其母。經曰資其化源。當瀉火於火中。木(併火之勢。克脾侮金。當金中瀉火),侮所不勝(弦欺),金補土是也。

白話文:

腹瀉出現黑色或暗紅色糞便,是因為火旺逆行導致脾虛,脾虛則無法控制夏天的高溫。難經說,虛弱就要補其母臟。金匱要略說,要滋養其化生之源。應該瀉火於火旺之臟,即心臟。木(肝臟)助長火勢,剋制脾臟,侮辱肺臟。應該在肺臟瀉火,並滋補脾臟,以幫助肺臟剋制肝臟。

(右寸顯弦數脈是東方,木既乘火勢而來侮金。當金中實乃乘子勢也。既瀉其,瀉火。火退則木無所主而自退,火木自虛矣。以寒藥瀉,也。是實則瀉其子。火是補北方水也),水

白話文:

右手寸脈顯現弦細而數的脈相代表東方,木氣過旺而火勢強盛,侵犯了金氣。此時,金氣本應實,但因木氣旺盛而被剋制。所以,當金氣被瀉去時,火氣也會被瀉去。火氣減弱,木氣便失去了依靠,自然也會退去。火木兩氣衰退,身體虛弱。使用寒涼藥物瀉去火氣,便是瀉其木氣的子孫。同時,火氣也是北方水氣的補益之源。

2. 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標本。病為本令為標。用寒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從本而逆時。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用溫也。然則溫不能救大寒之病。用姜附則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溫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反四至余病便天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用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主可化亦其理也。

白話文:

答覆道:疾病有標本之分,病是本,症狀是標。使用寒涼藥物治療,雖然順應時令,但是失治根本。使用溫熱藥物治療,雖然治本,但是違逆時令。所以不應只針對標本治療,而應採取中和的方法。中和的方法就是用溫和藥物治療。有人認為溫和藥物不能治療嚴重寒證,使用乾薑、附子是不行的。如果使用了乾薑、附子,表面上看似乎不是溫和療法,但實際上能縮小病勢的一大半。脈象反覆四次後,其他症狀都減輕,此時再使用中和療法就足夠了。即使使用了乾薑、附子,那也是中和療法的一種,怎麼能說是溫熱療法呢?經典說:「熱證用熱藥治療」,雖然這種治療方法不適當,但是根據勝主可以化客的道理,也是可以的。

東南二方用麻黃。謂開腠理髮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謂閉腠理止汗也。

3. 素問咳論一十一證各隨臟腑湯液之圖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腫氣逆也。錢氏異功散

4. 素問五臟瘧證湯液之圖

瘧之為病以暑舍於榮衛之間得秋之風寒所傷而後發。亦有非暑感冒風寒而得之者。邪並於陽。則發熱來水不能涼邪並於陰則發寒湯火不能溫。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作止故有時。在氣則發早。在血則發晏。淺則日作。深則間日。或在頭項或在背中。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

白話文:

瘧疾這種疾病,是因為濕熱之氣停留於榮衛之氣的空隙間,遭受到秋天風寒的侵襲後才會發作。但也有些並非因為濕熱感冒風寒而得的。邪氣侵襲陽氣,就會發熱,喝水都不能讓身體涼爽;邪氣侵襲陰氣,就會發寒,即使烤火也不能讓身體溫暖。邪氣和人體正氣並存,就會發病;邪氣和正氣分離,病就會停止。所以瘧疾會間歇性發作。在氣分中,就會提早發作;在血分中,就會晚些發作。邪氣淺,會每天發作;邪氣深,會隔日發作。有的發作在頭頸部,有的在背部,有的在腰脊部。雖然發作部位有上下之分、遠近之別。

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渴者燥勝也不渴者濕勝也。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秋病寒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爭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病,大多發現在四肢上。是風邪侵襲而導致的,症狀會隨著侵襲部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一定會出現在風府穴上。

  • 先是感覺寒冷,然後發熱,這叫做寒瘧。
  • 先是發熱,然後感覺寒冷,這叫做溫瘧。

這兩種瘧疾都不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而是應該從身體內部著手治療。內部治療指的就是少陽經。

  • 瘧疾患者口渴,表明燥邪較重。
  • 瘧疾患者不口渴,表明濕邪較重。

雖然瘧疾是由暑邪造成的,但在秋天發作。這是因為秋天的寒氣較重,太陽經的病較多。而在冬天,寒氣不夠強烈,太陽經的病也不會太嚴重。

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舍於腎足少陰也。有藏之於心。內熱素於肺。手太陰也至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痹瘧。足陽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勿取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白話文:

春天發作的疾病,常常怕冷怕風。夏天發作的疾病,則經常出汗。出汗的原因,都是因為少陽經虛症。這些疾病會隨著四季而變化,症狀也各不相同。還有的人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但到了夏天才發病。這是因為寒邪藏匿在腎和足少陰經中所致。有的人寒邪藏在心臟,體內熱氣鬱積在肺,手太陰經,導致少氣、煩悶、手足發熱,並伴有嘔吐。只發熱不發冷,稱為痹瘧。這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對於這些疾病的治療,在病情高峯時不要強求快速痊癒,以免造成破壞。要在病情衰退時積極治療,才能收效顯著。

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5. 治當順時

夏天氣上行。秋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謂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相火命門則可矣。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夏季,天氣上升。秋季,天氣下降。治療疾病的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就像先寒後熱的太陽陽明病,可用白虎湯加減桂枝來治療。因為天氣上升時適合瀉肺,如果天氣下降時就不適合瀉肺,而應該瀉相火和命門。也有一些是由於內傷冷物引起的瘧疾,應該先調和中氣,再針對瘧疾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才能獲得健康。也有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需要辨別虛實,以脈象為依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樣才能使疾病痊癒。這就是治療瘧疾的原則。

6. 問素問難經銅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針當從何法

答曰。素問者。從天之六氣言也難經者。從地之血脈言也。銅人者。從經言人也從天而言先氣而後血從地而言。亦先氣而後血從天而言在天地之間從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氣病。故血從而病也。從天而言。先是動後所生從地而言。亦先是動而所生之病後也。

白話文:

回答說:

《素問》這本書,是從天上六氣的角度來論述的。

《難經》這本書,是從地上血脈的角度來論述的。

《銅人腧穴鍼灸經》這本書,是從經絡的角度來論述人的。

從天上的角度來說,氣先於血,從地上的角度來說,也認為氣先於血。

從天上的角度來說,氣在天地之間,從地上的角度來說,氣病會導致血液的疾病。

從天上的角度來說,氣的運動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從地上的角度來說,也是氣的運動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7. 疾有自誤

或始不早治。日數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勢已盈。豈為天命。

8. 病有變怪

(仲景平脈法第二)

及診得脈形證相應。因與服湯。食頃變大吐下腹痛。是為變怪。或有舊時服藥。今乃作發。是亦謂之災怪耳。

9. 喘論(此論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

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得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

白話文:

華佗說:肺氣旺盛會導致喘氣,肺氣衰竭會導致身體乾枯。因此,《活人書》也說:有喘氣的人,是肺氣過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必須理解它的本意。

這裡所說的「盛而為喘」,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而是指肺中的火氣旺盛。有喘氣的人,並不是肺氣過剩,而是肺氣衰竭而火氣旺盛。所以,這裡的「盛」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而是指肺中的火氣旺盛。

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說話多的人,並不是因為肺氣旺盛,而是因為肺中火氣旺盛。因此,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肺,並不是為了瀉肺,而是為了瀉肺中的火熱,以補益肺氣。用藥的人要知道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