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

1. 汗後四十四條

仲景曰。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太陽經初次發病時,發出汗來。汗先透出後不暢通。因此轉屬於陽明經。接著自微微出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的證狀還沒消除,就不可攻下。攻下就是逆行。這樣可以稍微發點汗。假設面色鮮紅而正赤,陽氣鬱結在體表,應當用燻法來把它發散出去。如果發汗不徹底,不足以言說。陽氣鬱結,不能運行,應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這種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部位。

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湯。龐氏云。用麻黃

白話文:

病邪有時在腹中,有時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具體的部位。患者呼吸短促,只能坐着,是因汗出不暢通的緣故。再次發汗就會好轉。怎麼知道是汗出不暢通呢?根據脈象澀滯來判斷。常氏認為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龐氏認為應該用麻黃。

又曰。未持脈時。叉手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先宜奔豚。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在沒有把脈的時候,雙手交叉放在心口上。老師因此教我們,讓他咳嗽,但卻咳不出來的人,這是兩耳失聰,聽不見的原因。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反覆發汗,身體虛弱所造成的。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雍氏說,先應該用奔豚治療。

又曰。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常氏云。治喘。可麻黃杏子石膏湯。雍曰。傷水者。五苓散。(釣崖曰宜小青龍湯

白話文:

又說,在出汗後,如果喝了很多水,就會喘。用冷水灌進肚子裡,也會喘。常氏說,治療喘息,可以用麻黃、杏子、石膏湯。雍說,傷害到水液的人,可以用五苓散。(釣崖說,應該用小青龍湯)

又曰。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湯。雍曰。可類要四味橘皮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發汗後,服水劑藥物是相反的。如果再發汗,一定會吐瀉不止。常氏說,可以用少量的半夏加上橘皮湯。雍氏說,可以用《類要》四味橘皮湯。

又曰。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小便少者。津液還入胃。則不須服藥也。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一開始是出汗,醫生又讓患者多次發汗治療,病還沒完全好,只是感覺身體還有些煩躁不適,這是因為大便乾硬導致,體內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乾硬。要問患者小便一天排泄幾次,患者要是說過去每天三四次,但現在只有兩次,那麼可以知道患者不會很快就排便。現在患者小便減少,這是津液又迴流到胃中了,所以知道患者不久就會排便了。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雍氏說,小便減少的人,津液已經迴流到胃中了,所以不用服藥。

又曰。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常氏云。可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另外,傷寒已被發汗,身體和眼睛都黃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消除的緣故。認為不能攻下,在寒濕中尋找。常氏說:可以五苓散。雍說:黃耆加茵陳湯。

又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黃耆茵陳湯

又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常氏云。可理中丸。烏梅丸

又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屬桂枝加附子湯。龐氏曰。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數。不可誤認為桂枝證也。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拘急,屈伸不利,這是桂枝加附子湯證,龐安常說,小便困難,這是因為津液可以化作汗液,如果是小便頻繁,就不可誤認為是桂枝證。

又曰。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謂刺風池風府)若形似瘧。一日再三發者。汗出必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另有說法。服用桂枝後,有大汗流出,脈搏洪大的人。按照前面的方法,給予桂枝湯。(指針刺風池穴、風府穴)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一天發作兩三次的人。出汗後一定會解除症狀。屬於桂枝、麻黃兩味中藥組成的湯劑。

又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屬白虎加人參湯

又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另有說法,傷寒病的脈象浮起,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心煩意亂,微微怕冷,腳抽筋攣急。卻反而使用桂枝湯想要驅除表邪。這是誤診。如果患了傷寒病,又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逆亂的症狀。則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症狀緩解,足部變暖了。再用芍藥甘草湯給他喝。他的腳就會伸展。如果胃氣不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酌量服用調胃承氣湯。

又曰。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與四逆湯。雍曰。此證首尾都無四逆證。恐是字誤。今詳重發汗復加燒針。恐是火劫亡陽驚狂者。則當與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若止是火逆。因燒針煩躁。則當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亦救逆也。故恐四逆本是救逆湯字。校正日誤書入四逆一方也。

白話文:

他又說,如果汗出不止,又加上燒針,應以四逆湯為主。雍氏說,此證始終都不像四逆證,恐怕是字寫錯了。我仔細推敲,發汗不止又加燒針,恐怕是陽氣被火劫奪而驚狂。應當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如果只是因火逆,因燒針煩躁,應當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同樣也具有救逆的作用。因此,我懷疑四逆本是誤寫作救逆湯,後來校正時又寫錯,才變成四逆湯。

又曰。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與桂枝湯。

又曰。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屬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是,在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遲的人,可以使用桂枝湯加減芍藥、生薑各一人參三兩。

又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另外說到,當病人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病人發汗而又喘,沒有明顯發熱症狀的,可以服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又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屬桂枝甘草湯

又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又曰。發汗後。腹脹滿者。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又曰。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

又曰。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屬調胃承氣湯。脈經作小承氣湯。仍二證通為一。

白話文:

另外還說,發汗後,感到惡寒的,是虛症。沒有惡寒,只有發熱的,是實症。應當調和胃氣,適用:調胃承氣湯。脈經中作小承氣湯。仍然是兩種證狀通為一種。

又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中和。自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屬五苓散。

白話文:

此外,還說:太陽病症候出汗之後,大汗淋漓,胃中乾渴,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想要喝水的人,少量給他喝水,讓胃中和緩,自然就會痊癒。如果脈搏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的人,屬於服用五苓散的情況。

又曰。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屬五苓散。

又曰。傷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屬茯苓甘草湯

又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屬真武湯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病已經發汗,流汗不停止,病人仍然覺得發熱,心中驚悸,頭暈目眩,身體抽搐,搖晃著想要撞地。這是真武湯的症狀。

又曰。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屬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又有說法提到,傷寒發汗解表後,胃中不和諧,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肋骨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這種情況屬於生薑瀉心湯證。

又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屬大柴胡湯

又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後。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白話文:

又說陽明熱病,自己出汗,如果出汗之後,小便自己通暢了,這是津液內乾竭了,即使硬也要攻下。必須自己想大便,纔可以使用蜂蜜煮熟的大豬膽汁來做導劑,讓它通暢。如果沒有,也可以用土瓜根來導。

又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宜調胃承氣湯。

又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屬四逆湯也。

又曰。發汗後。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問曰。古所謂陰陽交者。何也。素問三十三篇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白話文:

有人問:「以前人說的陰陽交合是指什麼?」《素問三十三篇》說:「有溫熱的疾病,汗出之後體溫又上升,而且脈搏躁動快速,不會因為出汗而減弱,病人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種病稱為陰陽交合。陰陽交合就會死。」岐伯說:「人之所以出汗,都是因為穀物。穀物是由精氣產生的。現在邪氣在骨肉中交互爭鬥,汗液能夠排出,這是邪氣被擊退而精氣勝利的緣故。精氣勝利的話,病人就應該能夠進食,不再發熱。如果又發熱,那是邪氣的緣故。」

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為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汗而熱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問曰。素問言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何也。雍曰。此則陰陽交也。靈樞二十三篇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白話文:

有人問到,《素問》上說,出汗了而脈搏仍然急促、亢盛的人會死,為什麼?雍說,這是因為陰陽相交錯亂的緣故。《靈樞·二十三篇》說,熱病已經出了汗,而脈搏仍然急促、亢盛,這是陰脈極盛的表現,會死;如果出了汗,脈搏平靜下來,那就能活。熱病脈搏急促、亢盛,躁動不安而不能出汗,這是陽脈極盛的表現,會死;如果脈搏急促、亢盛,躁動不安,但出了汗,脈搏平靜下來,那就能活。

又問曰。何以謂之交也。雍曰。陰極則交陽。陽極則交陰。交則爭而亂矣。故不可極也。有生者何如。曰。靜則生。交則死也。陰脈脈靜。陽脈人靜。皆生之證也。

白話文:

有人又問:為什麼叫做「交」呢?

雍說:陰氣極盛,就要轉變為陽氣;陽氣極盛,就要轉變為陰氣。陰陽交錯,就會互相爭鬥而混亂,所以陰陽不可太過或不足。有生命的情況是怎樣的?雍說:靜止的時候就有生命,交錯的時候就會死亡。陰脈脈搏靜止,陽脈人體安靜,都是有生命力的證明。

問曰。何以謂之盛躁。雍曰。靈樞九篇所謂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脈口一盛、二盛、三盛者。此之謂盛也。一盛而躁、二盛而躁、三盛而躁。此之謂躁也。極者何也。人迎脈口四盛。皆為極矣。人迎四盛。名曰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名曰溢陰。為內關。內關外格。死不治。即陰陽交也。人迎不為衰。陽交也。脈口不為衰。陰交也。脈口即氣口也。

白話文:

問:為什麼稱為「盛躁」?

雍回答說:《靈樞九篇》中所說的「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脈口一盛、二盛、三盛。」這就是所謂的盛。一盛而躁、二盛而躁、三盛而躁。這就是所謂的躁。那麼極端的情形是什麼?人迎脈口四盛。這都是極端的情況了。人迎四盛,稱為溢陽,屬於外格。脈口四盛,稱為溢陰,屬於內關。內關和外格,是必死的,無法治癒。也就是陰陽交合。人迎不衰竭,是陽交。脈口不衰竭,是陰交。脈口就是氣口。

問曰。有躁而不盛者何如。雍曰。靈樞二十三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膚刺。喘甚者死是也。此雖不盛而喘。亦非其宜。故喘甚則死也。

白話文:

有人問:「脈搏浮躁但不盛,這是什麼情況?」雍答:「《靈樞·二十三篇》說:『熱病已經出汗,脈搏仍然浮躁,有喘息,並且又發熱,不要皮膚針刺。喘息厲害的會死亡。』這雖然脈搏浮躁不盛,但也不是合適的。所以喘息厲害的會死亡。」

問曰。有煩滿不為汗解者何也。雍曰。素問三十三篇曰。有熱病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治之者表裡刺之。飲之湯劑。雍曰。仲景言傷寒感異氣。

白話文:

有人問:煩滿不能通過出汗解除的,是什麼原因呢?雍氏回答說:《素問·三十三篇》上說:「有熱病,身體發熱出汗,煩滿不能通過出汗解除。」岐伯說:「出汗而身體發熱,這是風邪的緣故。出汗而煩滿不解,這是厥證。」病名叫做風厥。巨陽之氣主氣,所以首先受到邪氣的侵犯。少陰與巨陽為表裡,遭受熱邪,則從上而下,從之而厥。治療的方法,是表裡都用針刺。服用湯劑。雍氏說:仲景說,傷寒感染了不同的戾氣。

變為壞病。如風溫溫毒之類。則此風厥。亦其類也。宜刺太谿崑崙。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變成壞病。如風溫、溫毒之類。那麼這種風厥,也是屬於這一類。應該針刺太谿穴、崑崙穴。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問曰。汗後脈洪者。何也。雍曰。洪大者。非不為汗衰。衰而未得盡去。非若躁盛。全不為汗衰也。故仲景以為可治之疾。然洪大亦有輕重。如一盛二盛之說。若洪大而無他證者。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是也。洪大而大煩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參湯除其裡熱也。其餘逐證不同者。皆依仲景之法治之。

白話文:

有人問:出汗以後脈象洪大的原因是什麼?雍答:脈象洪大,並不是沒有因出汗而衰弱,而是衰弱並未完全消除。這和煩躁亢盛,完全沒有因出汗而衰弱的情況不同。所以仲景認為這是可以治療的疾病。然而,脈象洪大也有輕重之分,就像「一盛二盛」的說法一樣。如果脈象洪大而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刺風池穴、風府穴的方法治療,或者服用桂枝湯。如果脈象洪大且煩躁口渴得厲害,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清除體內的熱氣。其餘症狀不同的情況,都依照仲景的方法來治療。

問曰。汗後飲水多者必喘。而治熱病飲之寒水。何也。雍曰。素問三十二篇曰。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此謂治五臟熱病。各刺手足諸經。證治與傷寒有異。詳刺熱終篇可見。故傷寒不可多飲水。

白話文:

有人問:「出汗後喝大量的水,一定會喘。但是治療熱病卻要喝冰涼的水,這是為什麼?」雍氏答道:「《素問》三十二篇中說:治療各種熱病,要用冰水讓病人喝,並用針刺治療,一定要讓病人穿保暖的衣服,住在寒冷的地方。身體涼了病症也就停止了。這指的是治療五臟的熱病,要分別針刺手足各經絡,證狀和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詳見《刺熱篇》就會明白。因此,傷寒不可大量飲水。

問曰。素問言熱病已愈。時有所遺。何也。雍曰。此謂勞復。非汗後證。勞複本證詳之。

問曰。汗後之證。或治或不治。何也。雍曰。汗後之證多矣。動於脈者重。見於證者輕。如汗後脈盛躁。是邪之曾不退也。脈洪大者刺之。如汗後尚發熱。心下痞。喘滿吐利。小便或利或不利之類。皆正病已衰。餘毒未退。依仲景隨證治之。則愈。

白話文:

問:汗出後出現的證候,為什麼有的需要治療,有的不需要治療?

雍:汗出後出現的證候很多,動於脈的比較嚴重,見於證候的比較輕微。例如,汗出後脈搏盛大且躁動,這是邪氣絲毫沒有退去的徵兆。這種情況脈洪大的,可以進行針刺治療。

如果汗出後仍然發熱,心下痞悶,喘息氣滿,嘔吐腹瀉,小便或多或少,或不利,這些都是正病已經衰退,餘毒尚未完全退去的表現。按照仲景的隨證治療原則,就能夠治癒。

千金翼曰。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雍曰。宜小建中湯、四味橘皮湯。

白話文:

《千金翼》記載:發汗後身體發熱,又再次發汗,胃中虛冷,必定會嘔吐。雍說:應該服用小建中湯、四味橘皮湯。

又曰。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湯。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者。與白虎湯

白話文:

又說,出汗後,又重複發汗,陽氣喪失,說胡話。他的脈象反而是平和的,不會死。服用桂枝湯,出汗,煩躁口渴的症狀一直不好。如果脈象洪大,就服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