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

1. 卷第八

此一卷論發熱。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其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行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裡。凡傷寒家皆令服之。此藥差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這篇文章在講述發燒。一般來說,傷寒引起的發燒。寒證的發燒比較容易治療,熱證的發燒比較難以治癒。傷寒發燒,是因為寒氣過度而產生的發熱。治療的方法大多使用寒涼的藥物。所以導致發熱不能消退。張仲景說熱證多,寒證少,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沒有口渴,但是有輕微發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這些方法都是溫表的方法。近來,很多人使用小柴胡湯。不管寒證熱證,表證還是裡證,所有傷寒的患者都讓他們服用。這個藥物有助於緩解寒證,不可輕易使用。

雖不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之緊。然藥病不相主。其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仲景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證。當服小柴胡。不必少陽證悉具耳。況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古人方治。審諦如此。後人妄投。良可怪也。

白話文:

雖然小柴胡湯的藥性不及大柴胡湯、小承氣湯那麼強烈。但藥和病症不相應。它們的危害都是一樣的。經常有人因為服用了小柴胡湯而轉變成陰證。仲景雖然說過,傷寒中風有柴胡病症。但只要看到一種病症就可以。不必全都具備。這表明這是少陽病症,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不必等到少陽病症全都具備才用。況且這個方劑還有加減法,可以根據病症增減藥物。古人在用藥治病時,都是經過仔細審辨的。後人隨便投藥,實在令人驚訝。

(五十五),問發熱

發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於外。皮膚緻密。則寒慄而發熱。宜發其汗。麻黃(正方二十)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主之。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主之。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

白話文:

發熱而惡寒

如果出現發熱且惡寒的症狀,屬於太陽經的病證。太陽經的病症必定伴有發熱和惡寒。這是因為太陽經主管體表的氣血運作,溫煦皮膚、肌肉。如果寒氣滯留在體表,皮膚緻密不暢,就會出現寒戰和發熱。治療應以發散汗液為主。可以使用麻黃正方二十、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來治療。

發熱微惡寒

如果發熱微微惡寒,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來治療。

嘔吐腹瀉同時發熱惡寒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同時伴有發熱惡寒的症狀,說明病證涉及多個經絡,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辯證論治。

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體灼熱者。為風溫也。○身熱汗出。濈濈然者。屬陽明也。(陽明病脈浮者宜桂枝)(正方一)(微汗之。脈實者調胃承氣湯下之)(正方四三)大便不秘者。白虎湯和解。(方六十四)(若陽明病發汗多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正四十一)(蓋汗多發熱者。

白話文:

霍亂也屬於太陽病,會發熱、口渴,但不會怕冷,是一種溫病。如果已經發汗,身體還是很灼熱,則是風溫證。

○如果身體發熱出汗,感覺濕漉漉的,屬於陽明病。 (陽明病脈浮者,宜桂枝湯) (脈實者,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如果大便不祕,可用白虎湯調和。 (如果陽明病發汗過多,宜用大承氣湯緊急瀉下)

蓋汗多發熱者,是陽明氣鬱於內,不能施化津液,所以會口渴。

胃汁干故也。仲景云。太陽證汗後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調胃承氣湯)(正四三)(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於胃也。宜下之)○脈細頭疼嘔而發熱者。屬少陽也。(少陽發熱。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語。)○病人不渴。

白話文:

胃中津液不足致使胃火旺盛。張仲景說,太陽病證出汗後不畏寒但發熱,這是實證,應該調理胃氣。宜用調胃承氣湯。

發病三天,出汗不解,蒸熱發熱,這是屬於胃病。宜用下法治療。

脈搏細小,頭疼嘔吐發熱,這是屬於少陽病。少陽病發熱,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病人不口渴。

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也。(雜三十九)(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此法不特傷寒也。仲景表有熱者。小柴胡加桂也。里有熱者。白虎加人參也)(正六五)(大抵身熱不飲水者。為表熱也。口燥煩渴者。為裡熱也。二藥均治發熱。然分表裡。不可不知也)○發汗已。身灼熱者。

白話文:

如果有輕微發熱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桂枝。(雜三十九) (小柴胡湯加減桂枝是治療表熱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只用於傷寒。仲景也提到,如果有表熱,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桂枝。如果是有裡熱,就用白虎湯加減人參。)(正六五) (一般來說,發熱但不口渴,是因為表熱。口乾舌燥口渴難耐,是因為裡熱。這兩種藥都用於治療發熱,但要區分表裡熱才能對症下藥) ○發汗後,身體灼熱的症狀。

名風溫。(素問云。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即身熱常自汗出。此名風溫。在第六卷第四十五問也)○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宜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大便秘者。加大黃)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今熱則消穀善飢。

白話文:

一種病叫風溫。(《素問》說:出汗的身體發熱,是風熱造成的。這種人本來就受過風的傷害,又再次受熱的傷害。風熱相互搏擊,導致身體發熱並且經常出汗。這種病就叫做風溫。記載在《素問》第六卷第四十五問。) ○病人沒有表裡證(風寒表症和裡熱證)。發燒七八天了。脈雖然浮數,但適合用大柴胡湯下泄。(標準劑量:三十帖)(大便不通暢的,加大黃)如果已經服用了大柴胡湯,但脈數仍然不解除。現在熱度消退了,但是容易腹餓。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當湯主之。(正九十一)○若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主之。(脈浮者。以汗解。脈實者可下之)○又問陰證有發熱者乎。太陰厥陰皆不發熱。只少陰發熱有二證。仲景謂之反發熱也。少陰病初得之。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正廿三)主之。

白話文: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當湯主之。 六七天沒有大便。有瘀血。抵當湯可以治療。

若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如果傷寒好了以後又發熱。小柴胡湯可以治療。 (脈浮的人,用發汗法治療。脈實的人,可以用瀉下法治療)

又問陰證有發熱者乎。太陰厥陰皆不發熱。只少陰發熱有二證。 另外問,陰證會發熱嗎?太陰厥陰證都不會發熱。只有少陰證會發熱,有兩種情況。

仲景謂之反發熱也。少陰病初得之。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仲景稱之為反發熱。少陰病剛開始的時候,發熱,脈沉。麻黃細辛附子湯可以治療。

(少陰病脈沉發汗則動經。此大略之言耳。脈應里而發熱在表。亦當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仲景云。傷寒之病從風寒得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須用溫藥少汗而解)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正八十一)大抵陰證發熱。

白話文:

少陰病的脈象

少陰病的脈象深沉,如果發汗就會動經脈。這只是大體上來說的。脈象應屬裏部,但發熱卻在表部,也應該用小辛的藥物來發汗和溫散。仲景說,傷寒病是由風寒引起的。表被風襲,寒氣進入裏部,就不會消失,需要用溫熱的藥物少量發汗來解決。

少陰病下利清穀

少陰病出現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裡邊寒冷,外邊發熱,手腳冰冷,脈搏不出,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一般來說,陰證發熱

終是不同。脈須沉或下利手足厥也。

(五十六)問熱多寒少

太陽熱多寒少有三證。有熱多寒少而不嘔。清便自可者。有熱多寒少而脈微弱者。有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其用藥皆不同也。○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熱多寒少而脈都大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症熱證多而寒證少的患者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熱證多而寒證少,但沒有嘔吐。大便清稀且自愈。

第二種:熱證多而寒證少,脈搏微弱。

第三種:熱證多而寒證少,尺脈遲緩。

對不同情況,用藥也不同。

太陽病在第 8~9 天時,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熱證多而寒證少,沒有嘔吐,大便清稀且自愈。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

熱證多而寒證少,脈搏都大且微弱。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可以發汗。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

(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自可發汗也)熱多寒少而尺中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耆。(正三十七)以養其血。尺尚遲。再作一劑。然後晬時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輩小劑隨證治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沉,雖然發熱但偏寒少熱。也可以發汗治療。)發熱多而偏寒少,而尺脈緩慢的,是氣血不足。首先使用小建中湯加黃耆。(《傷寒論》第37條)用以補養氣血。尺脈仍然緩慢的,再用同樣的方劑。然後入夜後使用小柴胡湯(《傷寒論》第29條)、桂枝二越婢一湯(《傷寒論》正方第4條)類似的方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五十七)問潮熱

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證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更看脈與外證。脈若弦若浮。及外證惡寒。猶有表證。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正二十九)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正四十二)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

白話文:

潮熱(症狀)通常應立即治療。張仲景說:「潮熱是實證。」大承氣湯的適應證說:「他的熱不潮起潮落(無規律)。」不能給他服用(大承氣湯)。那麼就可以知道潮熱應該立即治療,這是無須懷疑的。雖然如此,還要進一步觀察脈象和外在證狀。脈象如果弦脈或浮脈,還有外在證狀惡寒,仍然有表證,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祛除表證。(正方第29條)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正方第42條)稍微調和一下胃氣,不要讓它大瀉。

(仲景云。日晡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正四二)(大柴胡也)(正三十)脈虛者。桂枝也。(正方一)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硬者。大柴胡下之。(正三十)○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正三十四)主之。

白話文:

仲景說: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脈搏有力,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傷寒論》第42條)(或者大柴胡湯)。(《傷寒論》第30條)脈搏虛弱,應該服用桂枝湯。(《傷寒論》第1條)即使是高熱發作,也要先服用小承氣湯。如果仍然不退燒,不能再用攻下法。再次發熱並伴有身體發僵,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傷寒論》第30條)○如果胸脅脹滿,伴有嘔吐,下午發低燒,應該用小柴胡湯加芒硝。(《傷寒論》第34條)治療。

○又有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陽明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此外,還有黃昏時出現潮熱,隨後伴有輕微腹瀉的。還有一種是輕微發潮熱,但大便稀溏的。或者潮熱伴隨咳嗽和嘔逆的。所有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傷寒論》第29條,傷寒持續13天未緩解。胸脅部感到脹滿並嘔吐。黃昏時出現潮熱,隨後伴有輕微腹瀉。潮熱是熱症的表現。先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邪。然後再用柴胡加上芒硝湯來下泄。陽明經的潮熱,大便稀溏,胸悶不適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正八十五)以上潮熱。並屬陽明也。○太陽有潮熱乎。仲景大陷胸湯一證。(正三十八)結胸有潮熱者。為大結胸。屬太陽也。

白話文:

冬季陽明經潮熱:宜用黃芩湯治療

(冬季陽明經病症脈象浮緊,必發潮熱,發作有時間性。但脈象浮者,必會盜汗。黃芩湯適宜治療。)(正卷85)上述潮熱,均屬於陽明經。

太陽經會有潮熱嗎?仲景「大陷胸湯」證型有 ذکر

(正卷38)胸腹滿結有潮熱者,為大結胸,屬太陽經。

(五十八)問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往來寒熱有三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有表證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有里證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也。(正三十)○已表或已下而往來寒熱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也(正三十二)○仲景云。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分爭。

白話文:

往來寒熱有以下三種證候:

  • 小柴胡湯證:有表面證候,忽冷忽熱。
  • 大柴胡湯證:有內在證候,忽冷忽熱。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表證或裡證已解,但仍忽冷忽熱。

仲景說: 血氣虛弱,導致腠理鬆弛,邪氣趁機進入與正氣爭鬥。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小柴胡主之。又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主之。

白話文:

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寒熱交替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論》中記載:傷寒發病五六天後,因中風而出現時冷時熱、胸脅苦悶、不思飲食、心煩想吐等症狀。有的病人胸悶但不嘔吐、口渴、腹痛、脅下痞硬、心悸、小便不利。有的病人不口渴、身體微熱、咳嗽。這些症狀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發病十幾天後,熱邪積聚在內,導致時冷時熱的症狀,可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復下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也。

(五十九)問傷寒瘧狀

形證似瘧。有太陽證。有陽明證。有婦人熱入血室證。〇太陽證。服桂枝。(正方一)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正三)傷寒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日一二發者。麻黃桂枝各半湯。

白話文:

症狀類似瘧疾。有太陽經證候。有陽明經證候。有血室熱候。

太陽經證候: 服用桂枝湯。(標準處方一)大量出汗。脈搏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者。出汗後必定解除。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標準處方三)

傷寒八九日後類似瘧疾: 發熱多,畏寒少。病人無嘔吐。清便欲下。一天或兩天發作一次者。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

(太陽證形似瘧寒熱等者。與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者。麻黃桂枝各半湯)(正方二)○有陽明證。病人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發熱而脈浮虛者。與桂枝湯脈實者。宜承氣湯。(正四二)○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

白話文:

太陽證 症狀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 治療: 使用桂枝、麻黃兩味藥材的湯劑。 熱多寒少者: 麻黃、桂枝各半湯。

陽明證 :病人煩熱,出汗如瘧疾,下午發熱,脈浮虛。 治療: 脈實者,使用承氣湯。

婦人熱入血室 :血液會凝結,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 治療: 使用小柴胡湯。

(六十)問汗之而寒熱者

太陰證發汗後。依前寒熱者。須看脈如何。若脈浮數。或洪大。則表證猶在。當再表也。如桂枝湯、(正方一)或桂枝二麻黃一(正方三)之類。醫人為見已汗、或已下而發寒熱。不敢再表。誤矣。蓋脈浮為在表。表之必愈也。○或得汗而解。復如瘧狀。日晡而發者。此屬陽明也。

白話文:

太陰病證在發汗後,患者仍有寒熱症狀,需要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浮數,或洪大有力,表示病邪仍在表層,應繼續解表。可使用桂枝湯(原方一)或桂枝二麻黃一(原方三)等方劑。有些醫生看到患者已經出汗或大便,而不敢再次解表,這是錯誤的。因為脈象浮表,說明病邪仍在表層,解表必然會痊癒。○或者患者出汗後症狀緩解,但又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在下午發作,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證。

若脈實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正三十)大承氣(正方四一)也。○若發汗後只惡寒者。虛也。發汗後只發熱者。實也。只惡寒屬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二)只發熱屬調胃承氣湯。(正方四三)○若厥陰證。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脈搏有力,可以進行瀉下治療。應當服用大柴胡湯或大承氣湯。

發汗後僅感到惡寒,這是氣虛的表現。發汗後僅感到發熱,這是氣實的表現。

僅惡寒,應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僅發熱,應服用調胃承氣湯。

若是出現厥陰證,大汗淋漓,熱度不退,內部拘急,四肢疼痛,並且腹瀉、厥逆,同時惡寒的,可以服用四逆湯治療。

(正七五)

(六十一)問汗之而仍發熱者

素問云。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謂之陰陽交。交者死也。又云。熱病已得汗而脈躁盛者死。今不與汗相應。是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大抵病人得汗而脈靜者生。今汗之而仍發熱者。若脈浮數。則表證猶在。汗之必愈也。仲景云。發汗解半日許復熱煩。

白話文:

《素問》記載:溫病患者如果出汗後又發熱,脈象急促,不是因為出汗耗傷元氣而導致的。如果患者言語狂亂,不能進食,稱為陰陽交爭,這樣的病症是很難治癒的。《素問》中也說:熱病患者出汗後脈象仍然躁盛的,會死亡。現在患者出汗後脈象與病情不相符,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病邪,死亡是很明顯的。一般來說,病人在出汗後脈象平穩的是能活下來的。如果出汗後仍然發熱,而且脈象浮數,說明表證仍然存在,再出汗一定能治癒。張仲景說:發汗治療後大約半天時間又發熱煩躁。

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正一)發汗後不敢再表者。為脈沉實耳。脈若浮者。須再汗也。發汗後不惡寒。只發熱脈沉實。或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即不可再汗也。須當下之設令下後。又不解。表裡邪亦衰矣。仲景云。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數,可以繼續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正陽脈)發汗後就不敢再進行發表的,是因為脈象沉實的緣故。脈象如果仍然浮,需要繼續發汗。發汗後不惡寒,只發熱,脈象沉實,或者有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因為胃氣實盛、陽氣旺盛的緣故。此時就不能再發汗了,需要使用下法進行治療。即使下法之後還是不解表裡邪氣已經衰退。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病三天後發汗治療無效,身熱蒸蒸的,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和其胃氣也。太醫云。若傷寒得汗後。熱不退。發昏及狂言者。便可用承氣湯。(正四十二)下之立愈。未瘥再服。若汗後熱不解。但心下痞。嘔逆。又自利。大柴胡去大黃主之。(正方三十)○又有太陽證合行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仍發熱者。真武湯(正方一百五)主之。

白話文:

(證四十三)

這種症狀是胃氣不足造成的。太醫說,如果傷寒發汗之後,發熱沒有退,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就可以用承氣湯。(證四十二)

服用後,病症就會馬上好轉。如果病沒有痊癒,可以再次服用。如果發汗後發熱沒有退,只是心下痞滿,想吐又吐不出來,還有泄瀉,可以用大柴胡湯(去除大黃)來治療。(正方三十)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陽明病症可以使用桂枝湯,但如果用了麻黃等藥物發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仍然發熱,可以用真武湯(正方一百五) 來治療。

○更有風溫一證。初得病發熱而渴。不惡寒。雖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屬葳蕤湯。(雜四十五)(岐伯所謂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若傷寒得汗後。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湯。(正方九五)隨其虛實而治之。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風溫症狀。發病之初發燒且口渴,不畏寒。即使已經發汗,身體仍然灼熱。這是風溫造成的,可用葳蕤湯治療。(《雜病方》四十五篇)(《素問·岐伯》中提到的「汗出而身體發熱」,指的是風熱)

如果傷寒發汗後,病情緩解,但虛弱、微熱難以消除。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正方》九十五篇)根據虛實情況對症治療。

(六十二)問下之而熱不退者(勞復食復附)

仲景云。病人脈微而澀。為醫所病。大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蓋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陰弱發熱。為內熱葶藶苦酒湯主之。(雜方十六)大抵傷寒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脈搏微弱而澀滯,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如果大量發汗,會使陽氣微弱;如果大量瀉下,會使陰氣虛弱。這樣會導致病人失血,症狀應該是惡寒。後來又會出現持續發熱。這是因為陽氣微弱會導致惡寒,陰氣虛弱會導致發熱。治陽氣微弱惡寒,可以用四逆湯。(《傷寒論》卷七十五)治陰氣虛弱發熱,可以用葶藶散主之。(《金匱要略》雜方十六)總之,傷寒八天以上,發高熱的,很難治療。

(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又有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正方四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正方四十五)○又問傷寒瘥後發熱者何也。此名勞食復也。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象陰陽都很虛弱,發熱不止的會死亡)有些醫生經常使用丸子狀的藥物來瀉下。發熱不退、還有輕微煩躁症狀的,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正方四九)傷寒五到六天後大瀉之後,發熱不退,心中結痛的,是因為疾病還沒好。可用梔子豉湯治療。(正方四十五)○又問傷寒痊癒後發熱的原因是什麼?這是因為勞累後飲食不節所致。疾病剛痊癒,氣血仍然虛弱,津液還沒恢復。

因勞動生熱。熱氣既還。復入經絡。名曰勞復。仲景云。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脈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脈實者以下解。(宜大柴胡湯)(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正方九十六)麥門冬湯(雜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湯、(雜七十七)七味蔥白湯、(雜一百十八)皆可選用。○又食復者。

白話文:

由於勞動產生熱氣。熱氣在身體裡積聚,再次進入經絡中,這叫做勞復。仲景說:傷寒病癒後,再次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正方二十九)脈浮的人要用汗液發散來治療。(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脈實的人要用下焦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大柴胡湯)(正方三十)另外,大病初癒後勞復的人,可以用枳實梔子湯治療。(正方九十六)麥門冬湯(雜方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湯(雜方七十七)、七味蔥白湯(雜方一百十八)都可以選用。○還有飲食引發的復發症。

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熱名曰食復。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證。可與生薑瀉心湯。(正方六十三)仲景於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黃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

白話文:

大病初癒時,脾胃仍然虛弱,消化功能尚未恢復。如果強迫進食過多,食物堆積無法消化,就會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食復」。

一般來說,新病初癒後,多半是因飲食不當導致的。這時容易出現胸悶、打嗝、口臭、腹中雷鳴、腹瀉等症狀。可以服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正方湯劑配伍第63條)

仲景在枳實梔子湯的治療原則中提到:如果有宿食,可以內服如薄棋子大小的大黃五六枚,效果很好。

黃帝說:熱病痊癒後,有時會有一些殘餘症狀。

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食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河。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白話文:

什麼緣故呢?岐伯說:那些發生遺泄的人,是因為熱氣旺盛卻勉強進食,所以纔有所遺漏。像這樣的情況,都是疾病已經衰退,但熱氣還隱藏在體內。由於攝入穀物與體內熱氣交互激動,兩個熱氣互相結合,所以才會有遺泄。黃帝說:好。治療遺泄應該怎麼做呢?岐伯說:要觀察虛實,並調整逆從。這樣才能確保痊癒。吃了肉就復發,飲食過多就會遺泄。這就是應該忌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