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

1. 卷第六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縱有差失。功有淺深。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

白話文:

這本書討論了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等疾病。天下萬物,有名纔有實。說得通順,事情才能做好。尤其傷寒這個名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果能認識這些名稱,即使治療有誤,也有程度上的差別,效果上快慢不同而已。如果不能確定正確的名稱,胡亂治療,經常把中暑當作熱病來治,反而用了溫熱的藥物。把濕溫當作風溫來治。

復加發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於風燭。今於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瘥矣。

白話文:

再加上發汗的治療,把疾病的名稱和實際情況混淆在一起,是非混亂不清。性命就像風中的燭火一樣岌岌可危。現在,對逐一詢問得到的病狀詳加記錄,並給予具體的疾病名稱。這樣才能根據疾病名稱識別疾病,根據疾病識別證候,就像在黑暗中得到光明,胸中有明晰的瞭解。如果不治療疾病,病情是不會好轉的。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汗而解。麻黃主之。(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又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朮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

白話文:

這叫做傷寒。傷寒症狀是:發燒怕冷、頭痛腰背疼痛、脈搏有力且沒有汗。適合發汗治療。以麻黃為主要藥物。(正方二十)症狀較輕的,只要合併桂枝、麻黃各半的湯藥(正方二)加人參順氣散(雜方三十)、蔥豉湯(雜方七十四)、蒼朮散(雜方三十一)、麻黃葛根湯(雜方三十二)都可以選用。●不過,也有太陽病熱多寒少的。必須仔細看脈象和症狀。

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耆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

白話文:

如果發熱嚴重,畏寒較輕,沒有嘔吐,大便清稀,身體狀況還可以,適合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脈象浮而有力,即使發熱嚴重,畏寒較輕,也可以發汗治療。

如果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可以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乾薑)治療(正方四)。

如果發熱嚴重,畏寒較輕,寸關脈正常,尺脈遲緩,說明營氣不足,血氣少。此時應先服用小建中湯(黨參、白術、甘草、大棗、生薑),加入黃耆治療效果最好。如果尺脈仍然遲緩,可再服用一劑。

如果屬於太陽證(發熱惡寒),需要發汗治療,但是患者剛好失血或腹瀉,需要臨時調整治療方式。

則頻頻與少桂枝(正乙)。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白話文:

如果常常合併有少量桂枝證狀(正乙湯證狀),能使身體滋潤。連續多日症狀持續,應當自行緩解。○假如因為淋病而導致鼻出血,不能發汗治療,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正二十九湯)之類的藥方調理。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凡脈緊必無汗。唯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也。(正三十七)須是脈浮而緩者。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中醫病名,叫做傷風。

傷風的症狀:

  • 頭痛發熱
  • 脈搏緩慢
  • 出汗畏風

治療方法:

應該解肌(疏散肌肉中的風寒),可以用桂枝湯(正一)來治療。

輕微傷風的治療方法:

只服用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等藥物。

治療太陽中風:

如果有出汗,就使用桂枝湯。

注意:

脈搏緊的人通常不會出汗。只有脈搏浮緩的人才適合使用桂枝湯,不要誤用小建中湯(正三十七)。

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正十八)。(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正八)(不飲水者是也)凡發汗後。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可以使用桂枝的情境:

  1. **項背強者(脖子和後背僵硬):**桂枝湯中加入葛根(按《正一八》條文)。(因為葛根主治風寒有濕,能開竅解肌。桂枝中加入葛根,表示中風有濕,應加入葛根去除風濕,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表明風濕已去除。)
  2. **裡寒者(體內寒冷):**桂枝湯中去除芍藥,加入附子湯(按《正八》條文)。(不喝水的人屬於這種情況。)
  3. **發汗後汗不止(漏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湯主治。

(正六)腹滿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正十三)○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

白話文:

(正方六)腹脹:太陰證,脈浮,可服用桂枝湯微微發汗。腹痛:桂枝加芍藥湯。

(正方十二)疼痛嚴重:桂枝加大黃湯。

(正方十三)需要注意,桂枝湯適合西北地區的人,四季服用都能有效。在江淮地區,只有冬季和早春時節可服用。從春末到夏至之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即陽旦湯。(雜方百十六)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又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

白話文:

夏至後可能會出現類似桂枝湯的症狀。可以加入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者添加升麻半兩。如果患者體質虛寒,則直接使用古方,不需加減。(岐伯說的「同病異治」,就是這種情況。基本上使用溫熱藥物避開春天使用,使用熱性藥物避開夏天使用,就像《素問》中說的「溫者遠溫,熱者遠熱」。)

另外,有人問如何區分傷寒和傷風?傷寒的脈象緊而澀,傷風的脈象浮而緩。

傷寒者無汗。(脈澀故也)傷風者有汗。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飢為中風。不食為傷寒。

白話文:

傷寒的病人不會出汗。(這是因為脈象澀滯的緣故)傷風的病人會出汗。傷寒的病人怕冷不怕風。傷風 的病人怕風不怕冷。

一般來說,太陽病 的病人脈搏浮起、發熱、怕風、怕冷。怕冷的人不吹風也會覺得更冷。怕風的人吹風後會覺得更冷。

六經中都有傷寒傷風的證狀。它們的證狀各不相同。太陽經的傷病,脈搏浮起、有汗,稱為中風。脈搏緊促、無汗,稱為傷寒陽明經的傷病,容易飢餓,稱為中風。不思飲食,稱為** 傷寒**。

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稱為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總的來說,發燒、怕冷、煩躁、手腳溫暖是中風。檢查脈搏浮緊是傷寒脈。這是中風見寒脈。寒氣較多,熱氣較少。不煩躁。手腳稍微冰冷是傷寒。檢查脈搏浮緩是中風脈。這是傷寒見風脈。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方正35)。因為大青龍的症狀脈象類似桂枝湯,但沒有出汗。疾病類似麻黃湯,但煩躁。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並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營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

白話文:

  • 脈搏微弱有汗是桂枝湯證。
  • 脈搏緊實不煩躁是麻黃湯證。

大青龍湯:

  • 治療的疾病與麻黃湯證類似,但病情更嚴重,且伴有煩躁症狀。
  • 使用大青龍湯的原因是:患者風寒證狀都很嚴重。
  • 所以在青龍湯基礎上,加入麻黃六兩。
  • 又好像加入了桂枝湯藥材,再加入石膏以增加緊實度。
  • 這是治療營衛兩方面疾病的方劑。
  • 如果診斷不準確,誤用大青龍湯,會導致過度發汗,損傷人體。
  • (因為患者有煩躁症狀。)

故可用大青龍湯)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俱傷故也。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為陰。

白話文:

因此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一般情況下,由於外感風寒而發病的稱為傷風。由於外感寒邪而發病的稱為傷寒。因此,風寒會損傷衛氣,寒邪會損傷營氣。桂枝湯主治損傷衛氣的病症,麻黃湯主治損傷營氣的病症,大青龍湯則主治衛氣和營氣同時損傷的病症。風寒損傷衛氣的病症,病位在皮膚之間。因為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屬於陽氣,主司體表,皮膚之間的衛氣運行道路也是如此。這種病症比較輕微。寒邪損傷營氣的病症,寒邪侵襲了肌肉。因為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屬於陰氣。

主內。肌肉之間。營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大醫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

白話文:

身體內部。肌肉之間。是營氣運行的地方。疾病深入到這個部位時。所以桂枝和麻黃的作用不同。切勿誤用。因為它們有深淺之別。風寒也有不同。名醫應當仔細辨別。大青龍湯尤其要慎用。仲景說。脈弱汗多怕風的人。不能服用青龍湯。服用後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這是因為藥性逆轉。類纂說。凡是發汗過多。筋惕肉瞤。身體震動讓人不安。或者身體虛弱的人。

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白話文:

稍微出汗。就有這個症狀。都適合服用真武湯(正方,第 150 條) 來治療。身體虛弱的人,可以酌量加入芍藥。怕熱藥的人,去掉附子。其他部分依照加減法。仲景制定真武湯的目的是與桂枝合用。但卻使用了麻黃之類的藥物。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散失,因此有這個症狀。所以使用真武湯。如果調理得宜,就不會有這個症狀。

(四十一)問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正一)無汗宜麻黃湯。(正二十)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鬚用加減法。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

白話文:

這是一種熱病。冬季受寒,在夏季發作為熱病。治療熱病與傷寒相同。有汗時使用桂枝湯。(方劑一)無汗時使用麻黃湯。(方劑二十)如果伴有煩躁,使用大青龍湯。(方劑三十五)

但是,夏季用藥應具有清涼性,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這三種藥物需要根據情況加減使用。夏至前,桂枝湯中加入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中加入知母一兩。

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也。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

白話文:

石膏二兩。也可以加入升麻半兩。因為桂枝麻黃湯性熱,適合天氣寒冷的地方,不像西北地區那樣。在夏天服用,必定會出現黃斑的症狀。熱病超過三天,服用桂枝湯後仍未痊癒,脈象依然急促,邪氣仍然在經絡中,沒有進入臟腑,則使用桂枝石膏湯。(雜三十五)此方適用於夏至後出現桂枝症狀。如果加入麻黃半兩,也可以代替麻黃青龍湯使用。古方記載,三月到夏天是晚發傷寒。

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又問夏至後皆可行白虎湯液耶。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雲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最難調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白話文:

梔子升麻湯(《雜症三十六》)也可以選擇使用。

有人問,夏至之後都可以服用白虎湯嗎?

白虎湯是治療中暑和出汗後的一種解表藥。現在的醫生,看到六月份的病人,大多認為是中暑,不辨別熱病,就用大寒涼的藥物治療。何況夏天的陰氣在內,最難調理。白虎湯尤其應該戒用。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即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

白話文:

這是中暑的症狀。中暑和大熱病的外在表現很相似。但是大熱病患者的脈搏強勁有力,而中暑患者的脈搏虛弱無力。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分辨兩者。甲乙經中說:脈搏強勁,身體發冷的是傷寒;脈搏虛弱,身體發熱的是傷暑。這是因為寒邪傷身不傷氣,所以脈搏強勁有力。熱邪傷氣不傷身,所以脈搏虛弱無力。傷寒就是身體關節疼痛嚴重。患者脈搏洪大而有力。這是冬天受寒深重,到夏天發作的緣故。

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塗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正六四)。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正九五)頭疼噁心煩躁。心下不快者。

白話文:

中暑

症狀:

  • 背部寒冷,臉色灰暗(就像臉上塗了油)
  • 手腳微冷
  • 口渴、口乾
  • 疲倦、無力
  • 四肢不疼痛
  • 脈搏微弱,按壓無力

治療

  • 脈搏微弱:使用白虎湯
  • 有痰氣、畏寒:使用橘皮湯
  • 不畏寒:使用竹葉湯

其他症狀

  • 頭痛、噁心、煩躁
  • 心下不適

五苓散(正六六)最妙。○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白話文:

五苓散(正品規格為六克)最為有效。

又有人問到中暑為什麼會汗毛直豎、畏冷?

回答:醫經上說,四時八風中侵襲人體,就會產生寒熱。寒氣侵襲時,皮膚緊縮,毛孔閉合。暑氣侵襲時,皮膚鬆弛,毛孔打開。毛孔打開就會汗毛直豎而畏寒;毛孔閉合就會發熱並感到悶熱。

近來很多人不瞭解中暑的病機,有的當成熱病來治療,還使用溫熱藥物,這必定會導致黃疸、斑疹出現,並加重蓄血的狀況。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裡。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

白話文:

這是溫病的一種,在春天傷寒,稱為溫病。在冬天傷寒,病情較輕的話,會在夏至之前發作為溫病。這是因為春天的溫暖天氣而引發的(與溫疫不同)。治療溫病與冬天的傷寒、夏天的熱病不同,因為溫病的熱度較輕。(在初春和初秋,陽氣在體內,病情相對較輕,即使不用藥物治療,五六天後也會自動好轉。此時最適合使用升麻湯(雜方一)、解肌湯(雜方三十八)、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

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瘛瘲也。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虛煩者。並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

白話文:

  • 發熱者,服用小柴胡湯。(方劑見正經條文第29條)症狀為不口渴但有微熱。
  • 有咳嗽者,小柴胡湯中加入瘛瘲。(瘛瘲:一種防風類的中藥材)
  • 煩渴發熱不惡寒,或有虛煩者,使用竹葉石膏湯。(方劑見正經條文第95條)以上方劑依次服用。
  • 麻黃桂枝大青龍湯,只適用於西北兩地全年。使用效果顯著。
  • 如果在江淮地區,因為氣候偏暖,只有在冬季和年初可以使用正方。從春末到夏至之前,

桂枝麻黃大青龍內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人先熱後寒。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先熱後寒。名曰溫瘧。病人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後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

白話文:

溫瘧

這種病叫溫瘧。先發熱後發冷。稱為溫瘧。患者的脈搏和心臟搏動都很強勁。嚴重受寒後,轉變為溫瘧。應當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正文卷第二十九)

瘧疾

瘧疾寒熱交替,或者先發熱後發冷的。都宜服用小柴胡湯。先發冷後發熱的。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雜卷第三十九)

發熱

有多種發熱症狀,只有發熱的。白虎湯中加入桂枝。(雜卷第四十)

發冷

有多種發冷症狀,只有發冷的。柴胡、桂枝、生薑湯。(雜卷第四十一)

伴有出汗多的煩渴症狀。

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湯下之。(正三十)脈浮大。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丸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雜四二)當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

白話文:

小便赤痛 。常有瘴氣,或因水土不服。嘔吐嚴重者,可服用五苓散。(《傷寒論》第六十六條)

脈搏細小、緊硬,寒熱嘔吐 。間日發作或數日一發作,發作時間不固定。大便乾結者,可服用大柴胡湯瀉下。(《傷寒論》第三十條)

脈搏浮大,寒熱交替 。可服用祛邪丸催吐。(《雜病論》第四十三條)

長期不愈 。可服用瘧母煎丸。(《雜病論》第四十二條)

這將自動痊癒。治療瘧疾的方法,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大抵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者可吐之。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白話文:

總的來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緊繃的。脈搏緊且快者多半是熱症。脈搏緊且慢者多半是寒症。脈搏緊且小者可以讓患者瀉下。脈搏緊且慢者可以使用溫熱藥物。脈搏緊者可以使用發汗藥物。脈象浮者可以使用催吐藥物。夏季受暑熱所傷,到了秋天必會得瘧疾。這並不是傷寒,而是因為受到傷寒的影響,於是導致了溫瘧的症狀,所以順便在此提及。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即發風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淫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這種病叫做風溫,病人本來就受過風寒的傷害,後來又受到熱氣的侵襲,風熱互相作用,於是發作了風溫。病人表現為四肢不聽使喚(《左傳》說:風吹過來,病情就發作),頭疼身熱,經常出汗不止。治療的重點在少陰和厥陰經絡(少陰屬火,厥陰屬風)。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導致胡言亂語、自言自語、內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如果像驚癇發作一般,眼睛失神,治療時應該讓病人繼續出汗。如果這樣還去世,那是醫生害死的。

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知母乾葛湯。(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栝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白話文:

  • 風熱感冒不能發汗。應服用葳蕤湯。(雜病四十五)
  • 風熱感冒,體內灼熱的。服用知母乾葛湯。(雜病四十六)
  • 風熱感冒,並伴有嚴重口渴的。服用栝蔞根湯。(雜病四十七)
  • 風熱感冒,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出汗多的。服用漢防己湯。(雜病四十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並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溫疫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會有異常天氣。春秋兩季偶有寒冷時節,秋冬兩季偶有炎熱時節。人們感染疫病之氣,所以一年到頭都有生病的人,症狀大同小異。這就是所謂的季節流行性疾病,俗稱天行。老君神明散(《雜方四十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雜方五十》)、敗毒散(《雜方三十三》)等藥方可以治療溫疫。冬季的氣候宜溫暖,春季的氣候宜寒冷,夏季的氣候宜涼爽,秋季的氣候宜炎熱。

為時氣。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變更。不拘以日數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裡陰陽者此也。唯聖散子性差熱。用者宜詳之。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

白話文:

這是時氣的症狀。時氣與傷寒類似,但治療方法不同。這是因為時氣是因四時不調的氣候而發生變化。不論發病時間長短,可根據症狀採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聖散子方不論表裡陰陽,也是這個原因。只是聖散子方性味偏溫熱。使用時應仔細考慮。如果春天應溫暖而清氣卻勝過溫氣,則認為病邪在肝。三月、四月有時也會出現嚴寒。這時陽氣仍然較弱,被寒邪折伏。發熱的症狀較輕。可以使用升麻散(見《太平聖惠方》卷一)或解肌湯治療。

(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可選而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責邪在肺。濕熱相搏。民多病癉。

白話文:

(雜三十八)夏季本應炎熱,但卻被寒氣抑制。這就說明邪氣在心臟。五六月間,陽氣已經旺盛。如果陽氣被寒氣抑制,則發熱症狀會加重。七八月間,陽氣已衰。如果陽氣被寒氣抑制,則發熱症狀會較輕。可以選擇使用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來治療。

秋季本應涼爽,但卻出現酷暑。這就說明邪氣在肺部。濕熱交織,導致民眾多發癉腫。

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邪在腎。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則伏寒變為溫病。宜葳蕤湯。(雜四五)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

白話文:

黃疸

  • 黃疸時皮膚發黃,宜服用白虎湯加上蒼朮湯。(《雜症百一十七》)
  • 將茵陳草煎汁調和五苓散服用。(《正論六十六》)

冬溫症

  • 冬季本應寒冷,卻出現異常溫熱的情況,若強行壓制,將導致病邪轉移至腎臟。
  • 冬天出現不正常的溫熱,稱為「冬溫」。這是因為春天的陽氣在冬天發作,導致原本潛伏的寒氣轉變為溫病。宜服用葳蕤湯。(《雜症四十五》)
  • 仲景說,冬溫之毒與傷寒之毒大不相同。傷寒是由於傷寒之氣而發病;冬溫則是由於陽氣不降而發病。

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白話文:

由接觸到溫熱之氣而發病。寒疫是指:突然遇到嚴寒使人病倒。這不是被觸犯冒犯的緣故,它的治療方法與前述不同。所使用的寒熱溫涼等藥劑也有所不同。不可以拘泥於治療的天數。發汗、吐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施用。總之,治療熱證用寒性藥物配伍溫和的藥物來緩和治療,治療溫證用清熱藥物配伍寒涼藥物來緩和治療,治療寒證用溫熱藥物配伍涼性藥物來緩和治療,治療清證用溫熱藥物配伍熱性藥物來緩和治療。以症狀平息為目標,不可以過度。這是治療的總法則。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內濕氣過重所致。風雨侵襲虛弱的人體,山澤間水汽蒸騰,導致很多人濕氣入體。濕氣流注於關節,會讓人身體痠痛煩悶。其脈象沉緩,為濕氣內阻(脈象細弱者並非濕氣所致)。全身疼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可用朮附湯(正經方第七十條)治療。如果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應利尿通便。可用甘草附子湯(正經方第七十一條)或五苓散(正經方第六十六條)治療。至真要論中說:治療濕氣的方法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云。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加白朮四分。發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濕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汗。汗出則作痓。大抵中濕者。水濕之蒸氣。及汗出當風。取冷過度。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於濕而後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

白話文:

小便不利不是治療的方法。金匱要略中說:濕氣導致身體痠痛,可用麻黃湯加四分之一白朮,發汗治療。但要注意不可以使用火攻法。濕氣導致的身體痠痛,不能過度發汗,汗出後會造成水腫。一般來說,中濕的人是因為水濕的蒸氣或吹風後著涼,導致體溫過低,或接觸霧露與寒氣所致。這些原因都因為體內有濕氣,後又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寒氣較多時會產生疼痛或浮腫。

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為堅滿。為癃閉。非甘遂葶藶枳朮不能泄也。

白話文:

不使用附子、桂枝、術附子這類藥材,不能驅除寒氣。其中寒氣較多的症狀為發熱煩躁,寒氣四處遊走,寒氣導致關節拘緊。不使用麻黃、薏苡、烏頭這類藥材,不能使寒氣消散。寒邪侵入人體內部形成的症狀為堅硬脹滿,寒邪造成閉塞不通。不使用甘遂、葶藶、枳實、朮這類藥材,不能瀉除寒氣。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耆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正七一)朮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叫做「風濕」的疾病。

症狀:

  • 脈搏浮,表示有風
  • 濕氣和風氣相結合
  • 四肢疼痛腫脹
  • 無法轉身側臥
  • 額頭微汗,不願意脫被子
  • 有時身體會微腫
  • 想發汗,但是全身只是濕潤
  • 如果大量出汗,風氣會散去,但濕氣會留存

治療方法:

  •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 防己黃耆湯
  • 桂枝附子湯
  • 桂枝加白朮湯
  • 甘草附子湯
  • 朮附湯
  • 杏仁湯
  • 敗毒散

注意: 身體腫脹的人可以使用這些藥方。

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濕溫也。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虫歪。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叫做「濕溫」的疾病。患者曾經受過濕氣的傷害,後來又被暑熱侵襲。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就會發作濕溫。

症狀:

  • 雙腿發涼
  • 腹部脹滿
  • 胸部多汗
  • 頭痛目眩
  • 虛言妄語

脈象:

  • 陽脈濡弱
  • 陰脈急促細小

治療:

治療應以脾(五行屬土,主濕)為主,不能發汗。因為發汗後,會出現以下症狀:

  • 不能言語
  • 耳聾
  • 感覺不到疼痛
  • 身體發青,面色改變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稱為「重⿰蟲歪」,若不及時救治就會死亡,這是醫生的過錯。

用方:

白虎湯加蒼朮湯(方劑出自《傷寒微旨》,仿照《金匱要略》中的白虎加桂枝湯)

(五十)問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或瘛瘲口噤。

此名痓也。傷風頸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痓病。(痓音幟。又作痙。巨郢反。痓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為痓。金匱要略云。太陽病。其身體𠘧𠘧。便為痓也)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痓」的疾病。患者會因風寒入侵而導致頸部僵硬、身體後仰,歸屬於太陽經。最初是因為傷風,後來又受到寒濕之氣侵襲而發病。古人稱之為「痓病」。(「痓」的發音同「幟」,又寫作「痙」,發音同「巨郢」。「痓」的意思是強硬、僵直。古人認為強直為痓病。金匱要略中說,太陽經的病證,如果身體抽搐僵直,便是痓病。)外在症狀有發熱、怕冷,與傷寒相似。但痓病的脈象是沉緩、遲緩、細而緊的,而且頸部和背部反張僵硬。

如發癇之狀。此為異耳。(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痓柔痓。(無汗惡寒名剛痓。有汗不惡寒名柔痓,)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雜五七)並可與之。

白話文:

像發羊癇症狀一樣。這是不同的疾病。(剛生產血虛,多出汗,容易中風,也有這種證候)應觀察是否有出汗,以此來區分剛痓和柔痓。(不出汗,惡寒稱為剛痓。有汗不惡寒稱為柔痓)不出汗就用葛根湯(《正廿六》)來治療,出汗就用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來治療。(《本草》中記載,葛根主治傷風感冒,有濕氣,發汗解肌。)對於剛痓和柔痓,均可服用小續命湯(《雜五七》)。

(有汗者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痓。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正四一)(外臺云。熱而痓者死。熱病痙者。反折瘛瘲。齒噤齘也)○又問剛柔二痓。與陰陽二痙是如何痓亦作痙。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朮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朮散、(雜六一)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

白話文:

(如果有汗的抽搐,可用小續命湯去除麻黃,加上葛根。)如果確定是陽邪引起的痙攣,胸部脹滿,嘴巴緊閉,無法平躺在牀上,腳部抽筋,咬牙切齒,應服用大承氣湯。(《傷寒論》卷四一)(《外臺祕要》說:因發熱而痙攣者會死亡。發熱時痙攣,反覆抽搐、縮筋,牙關緊閉。)

有人問陽性痙攣和陰性痙攣有什麼不同?痙攣也叫痙,陽性痙攣屬於陽邪引起的痙攣,陰性痙攣屬於陰邪引起的痙攣。可以選擇附術散(《雜病方》卷五八)、桂心白朮湯(《雜病方》卷五九)、附子防風散(《雜病方》卷六十)、八物白朮散(《雜病方》卷六一)、桂枝煮散等方劑來治療。

(活人續集解惑論云.合面而臥為陰痙。仰目者為陽痙。又云或因濕家發汗多。則發痓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人肌肉發斑癮疹如錦紋。或咳心悶。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溫毒發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

白話文:

這是溫毒造成的。溫毒發斑的人,在冬天感染了疹毒,到了春天才會發病。疾病初期表現在外表,或者已經發汗、嘔吐,但表證還沒有消除。毒氣沒有散去,所以發出了斑塊。可以用黑膏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在冬天的時候天氣溫暖,人們感受到了異常的氣候。在冬天沒有馬上生病,到了春天,可能因為積聚的寒氣而生病。毒氣無法散發出去,到了天氣炎熱的時候,溫毒才會發作。肌肉就會出現斑爛、瘙癢的疹子,像錦緞的紋路一樣,還會咳嗽和心悶。如果只是嘔吐清澈的液體,可以用葛根橘皮湯治療。(參考《雜九四》)黃連橘皮湯(參考《雜百廿五》)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