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3)

1. 少陽證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上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足少陽膽屬木,弦者,細長如琴絃狀。仲景云:脈浮而緊曰弦。非謂此弦脈也,凡傷寒脈浮緊相載,皆屬弦之類也。有屬太陽,有屬陽明者。少陽正得弦脈,體是小弦長大脈也,多宜和表,鮮有汗證。)

白話文:

如果脈象又細又緊,表示少陽經受病邪侵襲。通常在二、三天內會發病,因為少陽經的脈絡沿著肋骨往上,與耳朵相連,所以會胸脅疼痛、耳聾。(足少陽膽經屬木,弦脈就是細長像琴絃一樣。張仲景說:脈象浮起而緊就是弦脈。這裡的弦脈和那個弦脈不一樣,凡是傷寒脈象浮緊相隨的,都屬於弦脈。有的屬於太陽經,有的屬於陽明經。只有少陽經正確地符合弦脈,也就是長而小的細脈,大多數情況下宜調和表證,很少出現出汗的症狀。)

少陽之證,口苦,咽乾,目眩也。

此三陽經皆病,未入於臟,可汗而解。(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乃和表藥耳。)

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明證也。(方在太陽證中。)

白話文:

脈弦細,伴有頭痛發熱,屬於少陽證(兼具表證和裏證),宜服用小柴胡湯。

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導致胡言亂語。這是因為屬於胃證,胃氣和順則病會好轉;胃氣不和順則會煩躁不安,宜服用調胃承氣湯。

這是屬於少陽、陽明證(兼具表證、裏證和氣分證)。(方劑原本是用於治療太陽證(純粹表證)。)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可吐下,脈緊者,小柴胡湯主之。(少加牡蠣。)

白話文:

原本屬於太陽病症候,沒有解除,轉變成少陽病症:肋骨下方脹硬,乾嘔無法進食,冷熱交替出現,這時還不能夠進行嘔吐或瀉下的治療,脈象急促時,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稍加一些牡蠣)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者,犯四種溫病,壞候也。)

白話文:

如果已經吐下、發汗、溫針治療後,還是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表明小柴胡湯證已經失效了。這時,要找出導致病情的惡化的原因(犯四種溫病),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法。

少陽中風,兩耳微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驚悸,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和表證中。)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不言弦者,隱於長大也。)

三陽合病,面垢譫語,腹滿身重,不能轉側,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宜白虎湯。(方在厥陰證中。)

白話文:

當太陽、陽明、少陽三條陽經同時發病時,患者會出現面色晦暗、神志不清、腹脹身體沉重、不能翻身、遺尿等症狀。如果發汗治療,會導致神志不清加重;如果瀉下治療,會導致額頭出汗、手足冰涼。如果患者自發出汗,適合使用白虎湯(具體方劑見厥陰證的治療)。

傷寒四五日,或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悶,此為陽去入陰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病到陰必吐利。)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勻者也。)

2. 太陰證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其經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尺寸脈沉細且有力的人,是太陰脾胃經受病了。幾天后就會發病,太陰脾胃經的經脈分佈在胃部,與咽喉相連,所以腹脹而咽喉發乾,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具體藥方,請參閱可下證方劑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以四逆輩。)

白話文:

太陰經出現問題時,會導致腹脹、嘔吐、進食困難、腹瀉頻繁,偶爾會有腹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瀉藥,會導致胸部以下部位結硬。腹瀉但不口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經問題,表明體內有寒氣。(應以四逆湯等溫補藥方進行治療。)

傷寒三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脈大而胸滿多痰者,宜吐之;無此證者,宜汗之。)傷寒脈浮緩,(亦大之類。)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主之。)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橘皮湯主之。

白話文:

感冒發燒三天,太陽經脈脈搏微弱。到了第四天,太陰經脈脈搏有力。(脈搏有力,胸悶多痰的,應該吐痰;沒有這些徵兆的,應該發汗。)感冒發燒,脈搏浮動鬆弛的(也像脈搏有力的症狀),手腳溫暖的,屬於太陰經絡。小便不通暢的,一定會出現黃疸。(用五苓散再加上茵陳來治療。)如果小便通暢的,就不會出現黃疸。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發燒、拉肚子十幾次,也能自動停止,因為脾臟充實,所以膿血要排出,用橘皮湯來治療。

五苓茵陳湯

以茵陳濃煎,湯調五苓散二錢服之,日三四,黃從小便下,以小便清為度。

橘皮

橘皮(一兩),生薑(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熱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用寒性下瀉藥治療,導致腹脹絞痛,這是屬於太陰病。可以用桂枝芍藥湯治療。

桂枝(一兩半),芍藥(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桂枝(75克),芍藥(150克),甘草(50克),大棗(6顆),生薑(75克)

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注云:小建中湯不用飴糖,故芍藥為君,止痛複利邪故也。)

白話文:

用三升水煮㕮咀,取一升半,去掉渣滓。每次溫熱服用一杯,一天三次。(註解說:小建中湯不使用飴糖,所以芍藥為君藥,既止痛又驅邪。)

3. 少陰證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經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如果脈象尺寸俱沉無力,表示少陰經絡受病了。發病通常在五到六天後,因為少陰經脈穿過腎臟,連接肺臟,並與舌根相連,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等症狀。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具體的藥方請參閱可下證的章節。)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欲寐也。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也。

凡少陰病四逆者,宜溫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剛發病時,症狀卻又出現發熱,而且脈搏沉細的人,可以使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二三日無陽證,故微發汗也。(謂初得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者,鬚髮小汗也。)

白話文:

屬於少陰病,在發病二三天時,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並微微出汗。因為在二三天之內沒有出現陽性症狀,所以可以微微發汗。(意思是,在發病初期二三天,常見少陰證狀,沒有陽性症狀指的是頭髮和身軀有小汗珠)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龐曰:少陰病脈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緊發汗則動經,沉數為病在裡,不可發汗。詳此脈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脈應里而發熱在表,故以小辛之藥,溫散而微微取汗也。

白話文:

龐先生說:少陰病的脈象沉伏,但不知道它沉伏在哪裡。如果沉緊,發汗會動搖經氣;如果沉數,表示疾病在體內,不能發汗。仔細觀察這個脈象,如果是沉而潤澤,或者沉而細微,表示表層有寒,而內部沒有消散。脈象反映了內部的問題,卻發熱在表層,所以要使用微辛的藥物,溫通並微微發汗。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太谿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言發熱者,謂其身發熱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為嘔吐和腹瀉,手腳沒有冰冷發冷,發燒的人不會死亡;如果脈搏摸不到,就在太谿穴(位於腳踝內側後跟骨上凹陷處)艾灸七次。(注意:文中提到的「發熱」是指身體發熱。)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煩躁者,內煩躁也。與茱萸湯證,宜細審其生死也。)

白話文:

陰虛體質的患者,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冰冷,此為危象,將會死亡。(煩躁指內心的焦慮,與茱萸湯的證狀相似,應仔細分辨其生亡。)

少陰病,惡寒而倦(居員切。)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宜大柴胡湯。(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少陰病的人會怕冷,但又會時不時覺得煩躁不安,不想穿厚衣服。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柴胡湯治療。 (具體的藥方可以在「可下證中」找到。)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自倦,脈不至而吐利,煩躁者,死。(重詳定此。)

少陰病下利,利止而眩,時自冒者,死。(此合是少陽冒昧汗濈出,脈勻小浮者生。少陰無眩冒之證。)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一兩),黃芩(一分),芍藥(一分),雞子黃(半枚),阿膠(炙,三分,為末),

白話文:

黃連(6 克),黃芩(2 克),芍藥(2 克),雞蛋黃(半個),阿膠(炙過的,4.5 克,研成細末)

以水二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溫一盞,日三四服。

白話文:

用水二升,先把三種藥物煮沸,然後取一升湯汁,去掉藥渣,放入阿膠煮融化後,稍微冷卻,再放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熱服下一杯,一天服用三到四次。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如果是少陰病,卻出現類似腹瀉清水的情況,而且清水顏色很清澈,這種情況下,患者心中必定會感到疼痛,並且口乾舌燥,這時候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具體方劑見「可瀉證」條目。)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一兩半,湯洗三遍),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半),大棗(三個),

白話文:

茱萸:15克(洗三遍) 人參:4.5克 生薑:15克 紅棗:3顆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咽痛者,,桔梗甘草湯,主之。

桔梗(半兩),甘草(一兩),

細銼,水一升,煎半升,去滓,作三服,細呷之。

又,半夏散,亦主之。

半夏(湯洗七遍),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各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大便稀薄呈水樣,內部寒冷,外部發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將斷,但病人卻不覺得寒冷,面色潮紅,有的人腹痛,有的人乾嘔,有的人咽喉痛,或者大便止住了但脈搏不出,這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

甘草(一兩),附子(大者半個,強人加半個。),乾薑(三分,強人加一兩半),

白話文:

甘草(50克),附子(大的半個,體力強者可加半個),乾薑(15克,體力強者可加75克)

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未瘥,急更作一劑,不可作煮散。其脈續續出者愈,暴出者死。面赤者,加連須蔥四莖,去青;腹痛,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半兩。病與方皆相應者,乃與服之。

白話文:

細細研磨藥材,加入三升水,熬煮至剩下一升,過濾去渣,每次溫熱服用一杯,每天服用三四次。如果還沒有痊癒,就要立即再煎一劑,不要煎煮成藥粉。脈象緩緩出現的會康復,脈象突然出現的會死亡。臉紅的,加入連鬚蔥四根,去掉蔥青;腹痛的,去掉蔥,加入芍藥一兩;嘔吐的,加入生薑一兩;咽喉痛的,去掉芍藥,加入桔梗半兩;腹瀉停止但脈象消失的,去掉桔梗,加入人參半兩。疾病和方劑都對應的,纔可以服用。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半兩),

白話文: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 120 克)

㕮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末烊盡,每溫一盞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白蜜半升,白粉二合半,熬香和令相得,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指寒證),四肢逆冷,手腳冰冷。這種病人可能會出現咳嗽、心悸、小便不暢、腹痛、腹瀉、下痢等症狀,可以使用四逆散來治療。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五分),

搗篩為細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炮),各二分半,並主下利;悸者,加桂二分半;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二分半;腹痛者,加附子一個,炮,去皮臍;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三升,薤白一升半,煮取二升,去滓,以散方寸匕,用薤白湯一盞,煎八分,日三四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末,用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約方寸匕大小,一天服用三次。

其他症狀的添加劑:

  • **咳嗽:**加入五味子、乾薑(炒製過),各 2.5 克,同時可以治療腹瀉。
  • **心悸:**加入桂枝 2.5 克。
  • **小便不利:**加入赤茯苓 2.5 克。
  • **腹痛:**加入附子 1 個,炒製後去皮和肚臍。
  • **腹瀉、大便下墜:**先用 3 升水,和 1 升半薤白燉煮,取 2 升藥湯,去除渣滓,加入藥粉方寸匕,用薤白湯 1 杯,煮剩 8 分,每天服用 3-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