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4)

1. 暍證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白話文:

因曝曬陽光而中暑者,稱為「暍」。症狀會出現汗流不止、怕冷、身體發熱、口渴等情形。可以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作為主要治療藥物。(這個藥方在「厥陰病」證候中會提到)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瓜蒂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受風邪暑熱侵襲的人,身體發熱、疼痛劇烈,脈搏卻微弱,這是因為夏季貪涼飲用冷水,導致水氣滯留在皮膚中所致。可以服用瓜蒂湯來治療。

瓜蒂(二十七枚),

水半升,煮取二合半,去滓,溫服。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而細,芤而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反熱甚;下之,則淋甚,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在不可汗證中。)

白話文:

太陽經受暑邪侵襲後出現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等症狀。脈搏弦細、弱而遲緩。小便量少,感到身體輕飄飄,汗毛直立。手足發冷,稍一勞累身體就會發熱。口腔裡發乾,牙齒出現板結乾燥,像要出汗,但出汗後惡寒加重。炙烤針灸反而會加重發熱。服用瀉下藥會加重淋漓。此時宜服用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用於不能發汗的證候。)

橘皮(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二兩),生薑(四兩),

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作四服,稍熱呷之。

2.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病人脈微而澀,此乃醫所病,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氣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

白話文:

病人的脈搏細弱而澀滯,這是醫生治病造成的。醫生大量使他出汗,又多次讓他大量瀉下,導致他傷了元氣。病人的症狀應該是怕冷,後來才發熱,而且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在炎熱的夏季,他想穿著厚厚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季,他想脫光衣服。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才會怕冷,陰氣虛弱才會發熱。醫生使他出汗,導致陽氣虛弱,又大量瀉下,導致陰氣虛弱。在五月份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氣虛弱而寒冷。由於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他想穿著厚厚的衣服。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燥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熱為內熱病,宜苦酒、艾之類。)

白話文:

十一月時,體內的陽氣旺盛,胃中燥熱,但陰氣虛弱,無法抵禦陽熱,所以想要脫光衣服散熱。另外,陰脈運行緩慢不暢,這說明有出血的跡象。(這些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如果陽氣虛弱、怕冷、四肢發涼,陰氣虛弱、發熱,屬於內熱病,可以服用苦酒、艾草等藥物。)

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湯,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八個),

白話文:

茯苓:4 兩 桂枝:2 兩 甘草:1 兩 大棗:8 顆

㕮咀,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內下諸藥,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取用之。

發汗或下後,痞滿,或成寒實結胸,氣塞不通,宜,檳榔散,。

檳榔(二個,一生一煨。)

細末,酒二盞,煎一盞四分,作兩服,溫飲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氣佳。

龐曰:因發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汗而解;脈促而按之實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

白話文:

龐安時說:由於發汗時,汗水像漏水一樣流下,後來汗水又變少,氣喘不止。脈博急促且按壓時有濡濕感,應該發汗就好了;脈博急促且按壓時有實感,會死亡。如果脈搏浮起,手腳微微發冷,臉色黑青,神志昏迷且氣喘,陰陽不調和,氣機升降受阻,應該服用調和陰陽的藥物。

麻黃(半兩),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杏仁橘皮生薑(各一分),棗(七枚),

白話文:

  • 麻黃(30 克)
  • 人參(15 克)
  • 五味子(15 克)
  • 麥門冬(15 克)
  • 杏仁(15 克)
  • 橘皮(15 克)
  • 生薑(15 克)
  • 紅棗(7 枚)

㕮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厚衣護其厥。

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乾薑附子湯,。(不可作煮散。)

白話文:

產後,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到了晚上才安靜下來,不嘔吐,不口渴,沒有感冒發燒等表證,脈搏沉細,身體不發高燒。這時應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不可作為煮散服用。)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

㕮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飲一小盞,食久再服。

傷寒,若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宜,茯苓白朮湯,。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如果嘔吐或腹瀉後,心窩堵塞脹悶,氣往胸部上衝,站起來頭暈,脈搏沉細而緊,發汗後發動經絡,身體發抖,這時候應當服用茯苓白朮湯。

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白朮,甘草(各一兩),

㕮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溫四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薑。

白話文: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虛熱煩躁、失眠的情況,如果比較嚴重,必定會反覆翻身,心中煩躁。可以服用香豉梔子湯治療;氣虛者,加甘草;嘔吐者,加生薑。

梔子香豉湯

肥梔子(二十枚),香豉(兩合,綿裹),

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進一盞。得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湯,,前湯內加甘草一兩,同梔子煮,後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白話文:

梔子甘草湯:在前面的湯中加入一兩甘草,和梔子一起煮,最後加入豆豉,按照前面的方法,加半升水。

梔子生薑湯,,前方內加生薑二兩半,同梔子煮,後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白話文:

梔子生薑湯:之前內加生薑五錢重,與梔子同煮,後放豆豉,與前面方法相同,加入一升水。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

白話文:

患有傷寒五六天,在拉完大便後,身體發熱沒有退,而且心中鬱結疼痛的,(病情)還未想要緩解,應當用梔子香豉湯治療。(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劑。)

下後,腹煩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八個,大者),厚朴(二兩),枳實(二枚),

白話文:

梔子(8 顆,大的)、厚朴(2 兩)、枳實(2 枚)

㕮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

肥梔子(八個),乾薑(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後服,病人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症發作五六天,已發過汗又發作腹瀉,胸腔脅部微微發脹,小便不利,感覺口渴但沒有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發冷時而發熱,並且心煩的患者,這是因為表證尚未解除,可以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桂枝,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栝蔞根(二兩),乾薑,甘草,牡蠣(各一兩),

白話文:

桂枝、黃芩(各 75 克),柴胡(200 克),栝蔞根(100 克),乾薑、甘草、牡蠣(各 50 克)

㕮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傷寒發汗,若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湯,主之。

旋覆花,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生薑(二兩半),代赭(末,半兩),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白話文:

旋覆花、甘草(各 60 克),人參(30 克),生薑(90 克),代赭石(粉末,15 克),紅棗(3 顆),半夏(60 克)

㕮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分四服。

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飲水至數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嘔吐、腹瀉治療後,如果七八天病情仍不見好轉,說明熱邪積聚在體內,體表和體內都很熱,時常怕寒風,口渴嚴重,舌頭乾燥發紅有裂紋,喝水量能達到幾升,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具體藥方在厥陰證治療中。)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八九天,服用了瀉藥,但仍然覺得胸悶、煩躁、心慌,小便不通暢,說胡話、身體沉重,動彈不了的,可以服用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二兩),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牡蠣(各三分),半夏(一合),大黃(一兩),棗(六個)

白話文:

柴胡(80克),龍骨,黃芩,生薑,氧化鉛,人參,桂枝,茯苓,牡蠣(各12克),半夏(240克),大黃(40克),紅棗(6顆)

㕮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黃,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白話文:

得了傷寒,服用藥物後,腹瀉不止,胸口以下腫脹發硬。服用瀉心藥後稍微緩解,再服另一種瀉藥後,腹瀉仍未停止。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服用,腹瀉嚴重好轉。理中湯治療中焦的腹瀉,而這種腹瀉是下焦的病症。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仍然不止,應該用五苓散來利小便。(五苓散的方子在水腫證中。)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各八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在太陽病的治療中,如果外表的症狀還沒有消除,就多次使用瀉下之法,這樣會使熱邪和濕邪相應,導致腹瀉不止,出現心窩部位痞硬,表裡症狀不能解除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應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桂枝,甘草(各二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一兩半),

㕮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內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溫分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人參湯,主之。

厚朴(四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一兩一分),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三服。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黃芩梔子湯,。

黃芩,梔子(各一兩半),石膏,乾葛(各二兩),豉(半兩),蔥白(寸切,半斤),

白話文:

黃芩、梔子(各 75 克),石膏、乾葛(各 100 克),豉(25 克),蔥白(切成寸段,250 克)

㕮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證,亦可服。治夏月傷暑毒,殊驗。

傷寒發汗後,或未發汗,頭痛如破,宜,蔥白湯,。

連須蔥白(寸切,半斤),生薑(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溫作二三服。

服前湯,頭痛未解,宜,葛根蔥白湯,。

葛根(一兩),芍藥,芎藭,知母(各半兩),蔥白(一握,寸切),生薑(一兩),

白話文:

葛根(60克),芍藥、川芎、知母(各30克),蔥白(一把,切成寸段),生薑(60克)

㕮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溫溫分減服。

傷寒頭痛立效,,荊芥散,。

天南星,草烏頭(肉白者,生用),荊芥穗(各半兩),石膏(一兩),

白話文:

天南星、草烏頭(肉質呈白色者,生用)、荊芥穗(各半兩)、石膏(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半,陳茶一錢,薑汁半呷,薄荷三葉,水兩盞,煎至八分,溫溫相次三服。

白話文:

藥渣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二錢半,加上一錢陳年茶葉,半口薑汁,三片薄荷葉,兩杯水,煎煮至還剩八分,溫熱後分三次服用。

傷寒嘔吐不止,惡寒,脈細或浮遲,宜,理中丸,,兼治霍亂吐利,及傷寒後發熱,水停喜唾者。

人參,乾薑,甘草,白朮(各一兩),

細末,蜜丸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百沸湯一盞,化令細,煎三五沸,溫服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將雞蛋黃搓成雞子蛋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一丸,加入一碗沸水煮沸,待藥物溶解細緻後,再煎煮三到五沸。趁溫熱時服用。

霍亂臍上築者,不宜術,可作湯去朮,加桂一兩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熱服之。吐甚,去朮加生薑一兩半,作湯煎,如前法,飲熱粥一碗,微溫覆之,勿發揭衣被。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轉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湯服之。

白話文:

得了發生在肚臍以上的霍亂,不適合用香朮。可以將香朮放入湯中煎煮,再加入1兩半桂枝,3升水,煎煮到剩8合(約400毫升),稍稍加熱後服用。

如果嘔吐嚴重,去掉香朮,加入1兩半生薑,煎煮成湯,方法同前。喝完後,喝一碗熱粥,蓋上被子微微溫暖,不要掀開被子。

如果有腹脹腹痛、四肢拘急、腹瀉伴隨腿部抽筋,再加入2枚生附子,煎煮成湯服用。

治傷寒嘔吐欲死,,生薑半夏湯,。

半夏(一兩半),生薑(三兩),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溫溫分四服。

治嘔吐發熱,脈滑數或洪者,,茅根湯,。

茅根(半升),麥門冬(二合半),半夏(一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生薑(二兩),

㕮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溫分減服。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多飲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證中。)

傷寒發熱自利,脈浮大數,及鼻衄或嘔者,宜,黃芩芍藥湯,。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各一兩),

㕮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一分,生薑一兩半,煎服。

治傷寒熱痢,或兼腹痛,,黃連當歸丸,。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高燒伴隨腹瀉,或合併腹痛,可用黃連當歸丸。

黃連,當歸(各三兩),乾薑,赤石脂(各一兩),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帶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主之,,薤白梔子湯,。

豉(半升,綿裹),薤白(一握),肥梔子(大者七個),

水三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溫溫分減服,必解下惡積。

傷寒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此藥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療五日中神效,,黃連黃柏湯,。

白話文:

傷寒出汗後,因為飲酒而發作加劇,非常煩悶難受,乾嘔、口乾、呻吟、胡言亂語,無法入睡。此藥可解除熱毒,消除酷熱。就算不是因為喝酒而發病嚴重,服用此藥在五天內也能收到奇效:黃連黃柏湯。

黃連(一兩半),黃芩,黃柏(各一兩),肥梔子(十二個),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未瘥更作。

傷寒四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四順湯熱,白通湯苦溫,除熱止利,莫若,黃連熟艾湯,。

白話文:

傷寒發病後四天出現嚴重腹瀉,發作時又發熱,很多清熱藥物都無法止住腹瀉。四順湯性溫熱,白通湯苦且溫熱,而既能清熱又能止瀉的藥方,莫過於黃連熟艾湯。

黃連,黃柏(各一兩半),龍骨(一兩),熟艾(兩雞子大),

㕮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減溫服。

龐曰: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臍下必寒,水穀黃白色或青黑也;熱利臍下必熱,利黃赤色也;天行熱毒,下利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氣,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宜,麝香丸,。

白話文:

龐安時說:凡是寒性和下痢的疾病,都適宜服用四逆湯。寒性下痢的人,臍下必定寒冷,大便呈現黃白色或青黑色;熱性下痢的人,臍下必定發熱,大便呈黃赤色。季節流行的熱毒疾病會引起紅白相間的下痢,時間久了可能排膿血。如果出現下部有毒氣,應該會排出像紗線般細小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的蟲子,這時應該使用麝香丸。

麝香(一錢),附子,雄黃,丹砂,乾薑,巴豆(各二錢),

白話文:

麝香(0.3 克),附子、雄黃、丹砂、乾薑、巴豆(各 0.6 克)

搗下篩訖,煉蜜和丸小豆大,米飲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試之甚驗。)

白話文:

將藥粉搗碎過篩,加入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用米湯送服兩丸。不知道是否效果更好。(此方原本沒有巴豆,是因為古代藥方遺漏,服用無效。現在加入巴豆,實驗過非常有效。)

傷寒後咳噫,,肉豆蔻湯,。

肉豆蔻(一個),石蓮肉(炒),茴香(各一分),丁香(半分),生薑,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白話文:

肉荳蔻一個、石蓮肉炒熟一份、茴香一份、丁香半份、生薑一份、人參兩份、枇杷葉五片(拭去絨毛,烤過)。

㕮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飲之。

龐曰:傷寒汗後,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良薑湯,。

白話文:

龐醫生說:傷寒出汗後,出現咳嗽和打嗝不止,這是因為陰陽之氣升降欲促進出汗,但升不上去,降不下來,所以胃氣上逆,導致咳嗽和打嗝不止。此時應當選用良薑湯治療。

橘皮,良薑,桂枝,當歸(各一分),麻黃(半兩),檳榔(三個),杏仁(二十個),甘草(一分),生薑(一分),大棗(十枚),

白話文:

橘子皮、良薑、桂枝、當歸(各 1 兩) 麻黃(0.5 兩) 檳榔(3 個) 杏仁(20 個) 甘草(1 兩) 生薑(1 兩) 紅棗(10 枚)

㕮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不爾,狂走趕人。大青

白話文:

當流行性感冒引起頭痛時,讓人頭暈目眩,臉色偏黑,不想見人。這是因為體內邪熱未散的緣故。應立即服用大青湯。如果不這樣做,症狀會惡化,患者會狂躁不安,甚至攻擊他人。

大青湯:

  • 連翹 30 克
  • 金銀花 30 克
  • 荊芥 15 克
  • 薄荷 10 克
  • 桔梗 15 克
  • 葛根 30 克
  • 土茯苓 30 克
  • 澤瀉 15 克
  • 甘草 6 克
  • 生薑 12 克

大青葉秦艽,吳藍,升麻薺苨,栝蔞根(各二分),甘菊(一分),石膏(三分),竹瀝(二合),朴硝(三分),

白話文:

大青葉、秦艽、吳藍、升麻、薺苨、栝蔞根(各 0.8 克),甘菊(0.4 克),石膏(1.2 克),竹瀝(16 毫升),芒硝(1.2 克)

㕮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瀝、朴硝,分溫四服。肉色黃加茵陳六分;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白話文:

煎服方法:

藥方分成兩帖,每帖煎一劑。

煎煮步驟:

  1. 用水二升半煎藥,煎至一升二合(約 960 毫升)
  2. 去除藥渣
  3. 加入竹瀝、朴硝,分四次溫熱服用

特殊處理:

  • **肉色發黃:**加入茵陳六分
  • **面部似火:**加入梔子十四枚,加水至三升(約 1920 毫升),煮至一升半(約 1200 毫升),溫熱服用一盞

七八日熱盛不解,,苦葶藶湯,。

苦酒(一升半),苦葶藶(一合),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療內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今諸療疾,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价難得,常有必欲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最勝向貴价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白話文:

把這些藥材一起煎熬,煎到藥液只剩三分之一,分成兩次服下。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內熱病,如果再加一刀尖的牛黃,效果會更好。阮河南說:現在很多治療疾病的方法,都使用人參、薑、桂等味道辛辣甘甜的藥材,這些藥材價格昂貴,很難得到。人們通常想盡辦法去尋找這些藥材,反而因此耽誤了治療時機。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草等藥材,都是隨處可見的,而且治療熱證、解毒的效果,勝過那些價格昂貴的藥材。前後多次使用這些藥材。得了內熱病的人,不必拘泥於通常的藥量次數,可以先用青葙、苦參、艾草、苦酒進行治療。只要稍微增加服藥之間的間隔,就沒有治不好的。 (苦酒就是米醋。)

龐曰: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是發散寒氣之藥,其病未傳成內熱者,為調治之大要藥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藥,正治內熱病急要之藥也。設當行辛甘而用酸苦,設當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於陰陽之用,如此醫殺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調治通行之要藥,若論苦則忌甘,論甘則忌苦,雖有屢中,誠為粗工矣。

白話文:

龐先生說:辛甜的薑、桂、人參等藥物,可以驅散寒氣,治療寒氣未深入內部、導致內熱的疾病,是很重要的藥物。千萬不能因為這些藥物有酸苦的味道,就擔心它們會加重內熱,酸苦的藥物正是治療內熱急病的要藥。如果該用辛甘的藥物卻用了酸苦的藥物,或者該用酸苦的藥物卻用了辛甘的藥物,這就搞錯了陰陽的功效,這樣會導致治療失敗。辛甘酸苦的藥物,都是治療疾病時必不可少的藥物,如果只考慮苦味的藥物會剋制甜味的藥物,甜味的藥物會剋制苦味的藥物,雖然偶爾會治好病,但這只是粗淺的治療方法。

傷寒發黃者,先用瓜蒂末內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黃水,用五苓茵陳散最良。

白話文:

得了傷寒發黃的,先用瓜蒂粉末吹入鼻中,然後含水在口中,用鼻子將黃水抽出來。使用五苓茵陳散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時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熱,沉沉似有所思,順事多語,此臟正傳熱,,麻仁龍膽丸,,服此藥不死。

白話文:

目前流行的疾病,患者不知道身上疼痛,也不感到寒冷或發熱,精神恍惚,好像在思考什麼,依順事情多說話,這是心臟正傳來的熱症,服用麻仁龍膽丸,服下這藥物可以保住性命。

大麻仁,大黃(各一兩),柴胡,黃芩,白鮮皮,秦艽,赤芍藥,龍膽草(各二分),黃連(一分),梔子(二十四個),

白話文:

大麻籽,大黃(各 60 克),柴胡,黃芩,白鮮皮,秦艽,赤芍藥,龍膽草(各 12 克),黃連(6 克),梔子(24 顆)

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煎淡竹葉湯,下三十丸,日與三服,以大利為度。

白話文:

細細搓成像梧桐子那麼大小的蜜丸。飯後,用淡竹葉煎湯,放入 30 丸藥,一天服用三次,以拉肚子為主。

十日小瘥,一月平復。

地黃湯,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與發汗之,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熱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白話文:

地黃湯,治療傷寒和溫熱病,應該發汗而不發汗的,體內有瘀血的人;以及流鼻血吐血不盡,體內有熱瘀血,面色發黃大便黑色的,這個方劑主治,化解瘀血特別好。

生濕地黃(四兩),牡丹皮,芍藥,犀角屑(無以升麻代,各半兩),

白話文:

生地黃(四兩),牡丹皮、芍藥、犀角屑(或升麻,各半兩)。

㕮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溫飲一盞。喜忘如狂者,加地黃、黃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也。

白話文:

取㕮咀四兩,加水二升煮沸,煮至剩下一升後去掉渣滓,趁溫熱時喝一小杯。如果健忘嚴重,像發狂一樣,可以加入地黃、黃芩各三分,再加水一升煮。如果脈搏粗大且跳動緩慢,腹不脹卻自己說脹滿,說明沒有熱症,就不用加黃芩。

鼻衄或吐血下血,,黃芩湯,。

黃芩(四兩),

㕮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溫飲一盞,兼治婦人漏下血不止。(黃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療十瘥十,,大黃散,。

地黃汁(半升),生大黃末(一方寸匕),

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勻,空腹服之,每溫飲一小盞,日三服,血即止。

熱病毒氣入眼,赤痛生翳,不見光明者,,大黃梔子湯,。

生大黃(一兩),升麻(半兩),瞿麥,甘草(各一分),梔子(七個),

㕮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溫作四服,以利為度。難利者,煎藥畢,下朴硝二分和服。先煮諸藥至一升半,乃下大黃,大黃先以水漬,和水下之,則折熱易利。

白話文:

將㕮咀放入二升水中煎煮,煎到只剩一升,過濾掉藥渣,溫熱後分四次服用,以排便通暢為準。如果服用後仍然難以通便,在煎煮完藥液後,加入二分朴硝溶解後服用。先將其他藥材煮到一升半,再加入大黃,大黃先用冷水浸泡後,再加入水中煎煮,如此可降低大黃的熱性,有助於排便通暢。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明,入心肝。或眼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內障不見物。良由病後不慎,酒面炙煿五辛所致,宜服此頻利之,,秦皮大黃湯,。

白話文:

治療毒病進入眼睛,突然產生紅翳,或者變白,或者腫大起泡,或者紅腫疼痛,看不見光明,毒素侵入心肝。或者眼睛浮腫,猶如汁液鼓脹而出,生出肉膜覆蓋住瞳孔,或者內障遮蔽視線。這都是因為病癒後不注意保養,沾染了酒肉炙烤辛辣食物所致,應該服用具有緩瀉作用的秦皮大黃湯。

秦皮,柴胡,常山,黃芩,升麻,芍藥,白蘞,枳實,甘草(各半兩),大黃(三分),

白話文:

秦皮、柴胡、常山、黃芩、升麻、芍藥、白蘞、枳實、甘草(各 15 公克) 大黃(4.5 公克)

㕮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黃,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後溫飲一盞。熱盛者加焰硝半兩,湯成後下,化勻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劑。

白話文:

把大黃加入三升水中煮沸,煮到只剩兩升,然後過濾掉渣滓,飯後趁熱喝一杯。

如果熱症嚴重,可在湯煮好後加半兩焰硝,攪拌均勻後服用。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繼續製作,最多可以喝到五六劑。

又方,滴眼湯(斑豆瘡不宜用。)

秦皮,升麻,黃連(各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至一升,綿包箸頭搵湯,滴入眼中,頻頻用之。

下部䘌瘡,,雄黃散,。

雄黃,青葙子,苦參,黃連(各三分),桃仁(一分),

白話文:

雄黃、青葙子、苦參、黃連(各 0.3 份) 桃仁(0.1 份)

為散,以艾汁和丸,棗核大,綿包內下部,萹蓄汁更佳。冬月無艾,濃煎艾汁,和為丸,更以米飲調下二錢,溫飲之,日二服。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再用艾草汁和丸,大小如棗核,用棉花包裹後塞入下體。如果使用萹蓄汁,效果會更好。在冬月沒有艾草時,可用濃煎艾草汁與丸劑混合,再用米湯調和服下二錢,溫熱後服用,一天服兩次。

治䘌瘡,,青黛丸,。

青黛,丁香,黃連(等分),

細末,甘澱和丸,棗核大,口中有瘡,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瘡,綿裹內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牽馬丸,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藜蘆,桂枝,巴豆(各半兩,去皮心,炒黑),

細末,別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空心熱水下二丸,未知加三丸。熱在膈上不下,飲熱湯半升,投吐之,下部䘌自瘥,神良。

白話文:

先將巴豆研成細末,再加入蜂蜜製成丸狀,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用熱水送服兩粒丸子,若效果不顯著,可再加三粒。熱氣停留在胸腔以上不消散時,可以喝半升熱湯,幫助吐出熱氣。熱氣從下部排出後,就會痊癒,此方效果非常好。

天行口瘡,,黃柏升麻湯,。

黃柏,升麻,甘草(生,各半兩),

㕮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黃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細呷之。

又方,薔薇飲子,。

薔薇莖葉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溫溫漬之,去涎。喉咽有瘡者,咽汁少許為佳。

又方,,黃柏飲子,。

黃柏,薄切小片,蜜漬一宿,嚼柏汁漬瘡。

又方,,五倍子散,。

五倍子炒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為度。

傷寒喉中痛,閉塞不通,,射干煎,。

生射干,豬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棗大,綿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硼砂散,。

硼砂,殭蠶,牙硝,白礬,甘草,雄黃(各一分),硇砂(半分),草烏頭尖(四個),

白話文:

硼砂、殭蠶、牙硝、白礬、甘草、雄黃(各一份),硇砂(半份),草烏頭尖(四個)

細末,米飲調一錢,細細呷之。

古方,黑龍煎,,治咽喉腫痛九種疾。

人參(半兩),甘草(一兩),無灰酒(一升),不蚛皂角(四十條),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淨鐺內煎,令水減半,次下人參、甘草,細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攪煎如餳稀,入瓷合內,埋地中一宿。若用時,取一丸如雞頭大,盞中以溫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鵝毛點藥入喉中掃之,有惡涎或自出,或下腹,可兩三度。引藥方歇,良久令吐。

白話文:

將三鬥水泡浸皁角一個晚上。在乾淨的鍋子裡將水煮沸,直到水量減半。

接著加入人參和甘草,切碎。繼續煮沸,直到只剩下三分之二的量。

過濾掉渣滓,加入一湯匙半的酒和釜煤。攪拌煮沸,直到像稀粥一樣。

將液體倒入瓷罐中,埋入土裡一個晚上。

要使用時,取出一小團約雞頭大小的藥丸。在杯中倒入溫酒,化開藥丸。

先用清水漱口,然後用鵝毛將藥物點入喉嚨深處。會產生惡臭的唾液,可能會從口中或胃中排出。可以重複兩三次。

服用藥物後,休息一會兒,再讓患者嘔吐。

候惡物出盡了,令吃少許水浸蒸餅,及軟飯粥壓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煿胡餅、

白話文:

當體內邪毒全部排出後,讓病人服用少量用清水浸泡過後蒸熟的餅,以及清淡的粥品。接著含服一寸長的甘草,並將其汁液嚥下。在此期間,避免食用烤製或油炸的餅類。

豬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難下藥,以匙按舌,用藥掃喉中。

九般名:急喉閉、纏喉風、結喉、爛喉、重舌、木舌、遁蟲、蚛喋、飛糸入喉。

元祐五年,自春至夏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閉,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潘推官昌言親族中亦死數口,後得黑龍膏,救活者數十人。

白話文:

元祐五年(1090年),從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蘄州和黃州兩郡的人們都得了急性喉嚨痛,十個人裡有八九個會死亡,嚴重的半日或一日內就會死亡。黃州的潘推官昌言的親屬中就死了好幾口人。後來得到黑龍膏,救活了數十人。

龐曰: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處之。但得不蚛皂角一兩條,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時,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參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後藥。

白話文:

龐安時說:這麼急切也不用按照這個膏藥方處理,用古方的藥材,憑自己的想法處理吧。只要找得到一兩條蚛皁角,搗碎,加三升半的水浸泡一陣子,揉出汁液過濾掉渣滓,再加入一分的甘草和一分的參,一起熬煮成較稀的膏狀,不要太稠,然後加入後續的藥材。

霜梅上白鹽,硇砂,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勻,可以掃得為度。每以鵝毛搵少許,如前法掃喉中甚效,其將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後,胸喉外生瘡勿疑,無鹽梅以白鹽代。

白話文:

將三味藥材搗研成膏,用之前用膏脂調和均勻,直到可以均勻塗抹為止。用鵝毛沾取少量膏脂,按照前面介紹的方法塗抹喉嚨相當有效。疾病痊癒的過程也與前面方法相同,此膏藥見效尤快。如果膏藥放置久,變乾了,可以用甘草水溶解。疾病痊癒後,胸部和喉嚨外部長出瘡,不要懷疑,不要用鹽或梅,用白鹽代替即可。

天行手足腫,疼痛欲脫者,濃煎虎杖汁漬之。

天行後毒氣,手足腫痛欲脫,必作癰膿,,升麻大黃湯,。

升麻,木通,白蘞(各三分),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大黃(一兩半),

白話文:

  • 升麻:三分
  • 木通:三分
  • 白頭翁(白蘞):三分
  • 黃芩:一兩
  • 芍藥:一兩
  • 甘草:半兩
  • 大黃:一兩半

㕮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半,溫溫飲一盞,利下為度。